河北中考14个文言虚词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2024年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2024年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2024年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一、介词1.常见的介词有“於、於、於、於、於、於、對、以、為、爲、爲、為、為、為、兮、焉、於、於”等。

示例:於僖公田,乃圃田也。

注释:介词“於”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地点。

2.“多、多、而、爾、為、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於、微、疑、微也”。

3.“玄、為、兮”等。

示例:為恭敬事人者,不為禽鳥焉。

注释:这些介词常常用来修饰动作或表达感叹。

二、连词1.“既、復、而、嘿、猶、亦、若、而、且、或、若干、昊然、兮、也、則”等。

三、副词1.“夫、縱、無不、皆、亦、盍、忽、庶、特、慮、焉、尤”等。

示例:前年仲夏,佳辰明月。

注释:副词“夫”表示肯定或着重。

注释:副词“夫”表示肯定或着重。

2.“庶、特、慮、焉、尤”等。

示例:庶幾無他,天演其章。

注释:副词“庶”用来表示大致的情况。

四、连词1.“則、因、且、而、故、以、則、推、巅、則”等。

示例:民之興也,盛乎夏,消乎秋。

注释:连词“則”表承接。

2.“則、以、則”等。

五、语气词1.“似、陸、何、也、獻、矣、况、否、焉、猶”等。

六、语气助词1.“耶、噫、耗”等。

示例:夫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注释:语气助词“耶”表示反问。

2.“兮、嚪、尚、矣、灌、裼、朞、焉、乎、丘、矣、吧、呀、喔、哼、哦、啊、哈、呢”等。

七、介副词1.“尚、略、更、幽、遽、暄、復、來、曾、居、僅、頃、烈、猶、迭、尊、恆、繼、曉、攝、暢、秋、違、深、近、短、秉”等。

示例:彼其之子,自牧。

注释:介副词“牧”表示程度或方法。

总结:文言文中的虚词有介词、连词、副词、语气词、语气助词和介副词等。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各种各样的作用,例如表达位置、承接、感叹等。

了解和正确理解这些虚词的用法,对于学习和阅读文言文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们应该多加注意,多加练习,逐渐提高对文言文虚词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202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在2024年的中考文言文复习中,掌握重点虚词是非常重要的。

虚词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起到连接句子成分、修饰其他词语或者表达语气等作用。

本文将对文言文中常见的重点虚词进行总结,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一、连词类虚词连词类虚词主要连接词语、短语和句子,起到连接和衔接语言表达的作用。

1. 并(且)、且、及、兼: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

例句:庭畔有树欲以纪之,合泊艇舟以别之,廉得生计焉。

2. 若、如:表示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

例句:然若子渊存焉,吾将从而止中申。

3. 以:表示手段、方式或原因。

例句:曹子建以文质自持。

4. 因、由、为、以、自:表示原因。

例句:胡人攻辽东,以辽公不服也。

5. 然则、然则、即、广泛、亦等:表示递进或者转折。

例句:贵人者,可以大臣也,而亦可以为士者。

二、助词类虚词助词类虚词用于构成语法成分,起到辅助的作用。

1. 之、乎:表示关系。

例句:阳儿死乎,吴王悲之,曰:“善哉,人之多也!”2. 所、以、者:表示宾语。

例句:然则人所以巧者,莫善于充敝。

3. 也、乃、兮、矣、耳:表示语气。

例句:善也,乐也,敏也,思也,愚也,笨也,勇也,怯也,志也,老也,壮也,都令人人爱之。

三、副词类虚词副词类虚词主要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语,起到修饰和强调的作用。

1. 令、亦、皆:表示程度。

例句:我亦因其所言而自愧不如焉。

2. 甚:表示程度。

例句:正先生甚有见地。

3. 自:表示自主或者自动的意思。

例句:因公而自有所不得已,可以义;自当。

4. 凡、咸:表示普遍、全部。

例句:咸以治行章句。

四、介词类虚词介词类虚词用于表示事物之间的位置、方向、关系等。

1. 以、於、之、乎、焉、斯、者、以至、者、致:表示动作的方向、目标或方式。

例句:以壮死,岂可恤之。

2. 自:表示起点、始终。

例句:自今以前、自始至终。

3. 从、向:表示由某个地方往另一个地方的方向和目的。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以下是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仅供参考:1.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结果。

常用于名词后面,表示所属关系;也可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的结果或效果。

2. 乎:表示疑问、迟疑或反问的语气。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后面,表示询问或强调。

3. 者:表示人或物的身份、特征、属性等。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某种角色或身份。

4. 以:表示手段、方式或条件。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达到某种目的或条件。

5. 不:表示否定、禁止或阻止。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否定或拒绝的意思。

6. 于:表示地点、时间、范围等。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具体的位置或时间。

7. 为:表示目的、理由或意愿。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的目的或原因。

8. 也:表示转折、假设或强调。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

9. 皆:表示全部或共同。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所有的意思。

10. 乃:表示转折、肯定或强调。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

11. 若:表示条件、假设或比较。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条件或比较的意思。

12. 自:表示主观、自发或原因。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自己的意愿或原因。

13. 而:表示转折、并列或递进。

常用于句中,表示两个相对的概念或者递进的意思。

14. 以:表示目的、方式或条件。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达到某种目的或条件。

15. 何:表示疑问、迟疑或反问的语气。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询问或强调。

16. 若:表示条件、假设或比较。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条件或比较的意思。

17. 故:表示原因、结果或解释。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原因或解释的意思。

18. 且:表示补充、递进或并列。

常用于句中,表示补充或递进的意思。

19. 其:表示所属关系、代替或引导从句。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所属关系或被代替的意思。

河北省围场县棋盘山中学高中语文《14个文言虚词例析》教案

河北省围场县棋盘山中学高中语文《14个文言虚词例析》教案

14个文言虚词例析一、之1.附加在词或短语后边,表示它前边的词或短语是定语。

“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八语上册《爱莲说》)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八语上册《桃花源记》)2.附加在一个句子的主语或谓语之间,表示这个句子不独立成句:或者只作全句的一个成分——主语、宾语、状语,或者是复句的一个分句。

③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性深山巨谷中。

(八语下册《送东阳马生序》)④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七语上册《〈论语〉十则》)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八语上册《爱莲说》)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九语上册《隆中对》)⑦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列子·愚公移山》)3.附加在主语和由“于、与”组成的介词短语之间,表示这个介词短语的主语连续,把停顿放在介词短语后边(有时用“也”字),“之”有突出这个介词短语的明显作用。

例如:⑧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韩愈《进学解》)——先生在为人处事方面,可说是完美无缺了。

4.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的后边,凑一个音节,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⑨公将鼓之。

(九语下册《曹刿论战》)⑩“怅恨久之”。

(九语上册《陈涉世家》)。

(1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八语下册《岳阳楼记》)(12)是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成居者未之知也。

(八语下册《满井游记》)5.附加在前置宾语和动词谓语之间,表示宾语的前置。

(13)何陋之有。

(八语上册《陋室铭》)(14)是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成居者未之知也。

(八语下册《满井游记》)二、其作副词,表示语气。

位置有时在句首,有时在句中。

大体有三种情况:1.在疑问句或陈述句里,表示猜度、商议的语气,含有“大概、恐怕”一类的意思。

①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语上册《〈论语〉十则》)2.在祈使句中,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含有“还是”或“该、可”一类的意思。

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九语上册《唐雎不辱使命》)3.在反问句中,有强化反问语气的作用,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语。

202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4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在语法上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

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的语意和结构非常关键。

以下是____年中考文言文复习的重点虚词总结,供参考:一、连词1. 并(bìng):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如:“并歌而舞”、“并与其无所芳焉也”。

2. 况(kuàng):表示进一步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況且”、“何况”,如:“况吾犹未入於亡乎?”。

3. 亦(yì):表示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如:“亦有养气之义矣”、“求则得之,弃则亦可”。

二、副词1. 已(yǐ):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已经”,如:“吾闻天地之数已极”、“夙兴夜寐,恒思所未已”。

2. 甚(shèn):表示程度很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如:“深读而甚志”,“甚或神灵之属”。

三、介词1. 于(yú):表示动作进行的时间、地点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于衽也”、“以予于上下而求索”。

2. 以(yǐ):表示手段、方法、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如:“以情为景,以理为文”、“以为君行乎友,斯不可以久居”。

3. 自(zì):表示从某一时间、地点、状态等起,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从”,如:“自吾及之,不可得而闻也”、“自古皆然”。

四、助词1. 之(zhī):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如:“父之于子,亦复何求”、“古之人无不死也”。

2. 乎(hū):表示疑问、反问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啊”,如:“岂予以久视也,故成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乎”。

3. 也(yě):表示肯定、强调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如:“然生亦有涯,而学亦无涯。

”、“诸葛亮者,其智也特也,其勇也如也。

”五、代词1. 吾(wú):表示“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如:“吾闻天地之数已极,而终不见其增也”、“惟俭以养亲,吾生也。

河北中考语文 一词多义及其用法举例 知识清单

河北中考语文 一词多义及其用法举例 知识清单
②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①著称
②称赞,赞赏
4.光
①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②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①发扬光大②光线,光亮
5.出
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①在国外
②出去
6.策
①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③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①志向
②做记号
③记号
27.或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②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①有时
②或许、也许
28.安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②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①怎么
②安身
29.作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③顺利
④贯通
18.间
jiān
jiàn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②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③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④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参与
②间断,隔开
③时候
④中间
19.居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②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①处在
①乃援琴而鼓之。(《伯牙善鼓琴》)
②齐人三鼓。(《曹刿论战》)
①弹奏
②击鼓
36.乱
①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
①没有秩序、条理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且)-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且)-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且)|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
础知识大全-
1、表层进关系,后一句提出比前一句更进一层的内容。

可译为”而且”、”况且”等。

ﻭ例句:且焉置土石?
ﻪ例句: 且秦灭韩亡魏
ﻪ例句: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

ﻪﻭ例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ﻭ2、”将近”的意思。

ﻪﻭ例句:年且九十。



ﻪﻭﻭ
初三语文知识点: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然)|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
础知识大全-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ﻪ例句: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例句:谓为信然。

(《隆中对》)ﻭ例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始得西山宴游记》)
ﻪ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例句: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ﻭ例句:然志犹未已。

(《隆中对》)
ﻪ3、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ﻪﻭ(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ﻭ例句: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ﻪ(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ﻭ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ﻪﻭ(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

例句: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ﻪﻭﻪﻭﻭﻭ
ﻪ。

中考文言文虚词汇12个

中考文言文虚词汇12个

中考文言文虚词汇12个中考文言文虚词汇12个如下:一、之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

②指示代词,这。

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

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

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

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

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以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

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凭借、依靠。

例句:可以一战何以战。

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

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

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

三、于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

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

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

⑤比。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

因为。

例句: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连词:和、与、同。

例句:曹操比于袁绍。

四、而表并列。

例句:舍生而取义者也。

表修饰。

例句:长跪而谢之。

表承接。

例句:温故而知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日出而林霏开、野芳发而幽香、夺而杀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考文言虚词
一、 “乎”
1.“乎”用作语气助词 。可表示各种语气。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2.“乎”还可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如:
①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可译为“在”“对”“对于”。如: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二、而
(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2.表示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 。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水落而石出
3.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敏而好学。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潭西南而望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⑤朝而往,暮而归
(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如:
2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三、 “之”
(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如: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

②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
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如: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③小大之狱 。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
3.“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4.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如:
①公将鼓之。
(三)“之”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为学》)② 辍耕之陇上(动词,去,到)
四、其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
“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如: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
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

怕”)《 马说》
3

五、以
(一)“以”用作介词 ,有三种情况: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本句中前一个“以”表原因,“因

为”,后一个“以”表目的,“用来”。)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如:
①可以为师矣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二)“以”用作连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用来”、“来”。如:

①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以”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 “因为”

以中有足乐者
(三)“以”用作动词,可译为“认为”。如:
①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以疾也。《三峡》
(四)“以”用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如:
4

固以怪之矣。(作副词,通“已”,译为“已经”)《陈涉世家》
㈤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六、于
介词“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1.表示处所,译作“从”、“在”、“到”等。如: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如:
“受制于人”的“于”。
4.“于”表示时间,可译为:“到”。如:
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5.“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如:
①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七、为
(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è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
5

3. 表示被动,译作“被”。如:
①山峦为晴雪所洗
(二)“为”用作动词 ,读作“wéi ”。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如:

①知之为知之 (《论语八则》)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为坛而盟(筑)《陈涉世家》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幼时记趣》

③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两小儿辩日》
(三)“为”用作名词,如:
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 《岳阳楼记》。
八、则
(一)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承接关系。说明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
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八则》) 。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
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如:
①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二)“则”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九、乃
(一)“乃”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如: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②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