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总复习四常见文言虚词归纳素材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之重点实词和虚词整理(中考语文总复习版)

中考文言文之重点实词和虚词整理(中考语文总复习版)

文言虚词一、之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在2023年中考的文言文复习中,重点复习的虚词包括了许多常用的虚词。

下面是对这些虚词的总结,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介词1.于:表示处所、原因、时间、目的等,常与动词、名词、句子等连用,如于彼,于是。

2.以:表示手段、条件、标准等,常与动词、动态名词、名词等连用,如以学为乐,以某某为例。

3.自:表示动作的发端或起点,常与动词、名词等连用,如自习,自居。

4.由:表示动作的来源、导火索、经由等,常与动词等连用,如由远及近。

5.为:表示目的、状态、原因等,常与动词、名词等连用,如为学也。

6.因:表示原因、理由,常与动词等连用,如因材施教。

7.于、以、自、由、为、因都是常用的介词,理解其用法和搭配是复习的重点。

二、副词1.已:表示动作的完成,常用在动词之后,如已见,已闻。

2.乃:表示结果、原因、让步等,常用在动词前,如乃知。

3.自:表示主动、自然,常用在动词之前,如自谓。

4.不:表示否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副词之前,如不可。

5.无:表示缺少、没有,常用在动词、名词之前,如无时。

6.毋:表示禁止、劝阻,多用于古文中,如毋使。

7.已、乃、自、不、无、毋都是常用的副词,熟悉其用法和意义有助于复习。

三、助词1.之:表示动宾关系、用于代词后面,如吾之友。

2.以:用于动词前面,表示手段、条件、方式等,如以学为乐。

3.而:表示并列关系,用于句子中,如吾虽病而思学。

4.乎: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等,常用于句末,如何乎。

5.焉: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等,常用于句末,如焉知。

6.耳:表示转折、提醒、忍耐等,常用于句末,如吾诚心而耳不闻。

7.也:表示肯定、疑问、提醒等,常用于句末,如是也。

8.各:表示集合、分散、共同等,常用在名词之前,如各人。

9.皆:表示全部、没有例外,常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如皆美。

10.复:表示重复、再一次,常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如复名。

11.而、乎、焉、耳、也、各、皆、复都是常用的助词,掌握其用法能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广东省广州市(2022年-2023年)届中考语文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复习课件

广东省广州市(2022年-2023年)届中考语文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复习课件

教育配套资料K12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教育配套资料K12教育配套资料K12教育配套资料K12教育配套资料K12教育配套资料K12教育配套资料K12(2)【代】这、这样、如此. (3)【连】如果、或者.【副】只;只有、只是.日初出大如车盖。

(《两小儿辨(1)【名】遮日挡雨的用具。

(3)【副】大概(表推测)・(6)【动】胜过,超过。

.英才盖世。

.(1)【量】众,许多。

.诸位;诸君;诸侯,(2)【合音】“之于"(句中)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或“之乎”(句尾)的合音。

.(1)【名】耳朵.以头抢地尔。

(《唐雎不辱使命》).安敢轻吾射!.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⑴【代】你、你们、你.假设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假设夫】【至假设】放在 (2)【动】遮盖,掩盖。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敕勒 (5)【代】如此, 这样。

.(1) fti. ①【名】丈夫。

.其夫吃语。

(《口技》). 【夫子】⑴旧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②【名】成年男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⑵古代对男子的尊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4)【连】原来(说明原因). (4)【连】原来(说明原因). 盖以癞虾蟆。

(《童趣》). (5)【助】发语词。

.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送东阳马生(2)【助】①“而已”、“罢 止增笑耳。

(《狼》).了”.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②“了”、“啊”、“也”.(《史记》).(1) 【通】“耳”(2) 【代】你的, 你们的。

.(3) 【代】那。

.【尔来】那时以来。

.(4) 【助】不译.教育配套资料K12教育配套资料K12。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五类。

考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是指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与其乃且若)。

一、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例如:“以、因”,意思为“拿、凭借、依据”,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因以讽谏。

(《张衡传》)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如:“于、与、因、为、乎”,意思为“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 引出动作的原因;例如:“于、以、为”,意思为“由于、因为”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进学解》)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例如:“于、乎、自、从、缘”,意思为“在、从、到、沿着”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②生乎吾前。

(《师说》)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2.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 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①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通“汝”)(《诗经·静女》)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理解和掌握虚词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归纳一下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知识点。

一、“之”1、作代词(1)代人、事、物。

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之”代指渔人所见到的景象。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此”。

如“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

2、作助词(1)结构助词,“的”。

比如“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4)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3、作动词,“到……去”。

例如“辍耕之垄上”。

二、“而”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

4、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地”“着”,或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

三、“以”1、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以刀劈狼首”。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作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作动词,“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四、“于”1、作介词(1)在,从,到。

如“乃设九宾礼于庭”。

(2)“在……方面”“在……中”。

中考14个文言虚词归纳

中考14个文言虚词归纳

中考14个文言虚词归纳一、之1、代词。

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妇拍而呜之。

——代人,他。

《口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5)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这,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八下)
4.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可不译
夫鹓发于南海
《惠子相梁》(九下)

1.代词,这样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公输》(九下)
2.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杂然相许杂然而前陈者
《愚公移山》(九下)《醉翁亭记》(八下)
3.形容词,对的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九上)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九下)
3.助词,用在数词后,可译为“个”“种”“样”等
或异二者之为(种)
《岳阳楼记》(八下)
4.助词,用在主语后,表判断;与“也”连用,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九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八上)

1.给、替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九下)
2.向、对
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九上)
3.为了、为着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九下)
4.被
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八下)
5.动词,认为、当作、做、当、担任、雕刻、是、成为
项燕为楚将(是)
《陈涉世家》(九上)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担任)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核舟记》(八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九下)

1.代词,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2.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九上)
3.于是,就
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八下)
4.竟然
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八上)
5.才
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九上)

1.成年男子
此庸夫之怒也
《唐雎不辱使命》(九上)
2.丈夫
其夫呓语
《口技》(七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八下)
4.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八下)
5.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而”连接的主要是状语和中心语)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九下)

1.因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九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八下)
表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常见文言虚词归纳
词语
常见义项
例句
出处

1.结构助词,的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九下)
2.代词,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呼尔而与之(他)
《鱼我所欲也》(九下)
3.代词,这、这件事、这种、这些
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曹刿论战》(九下)
4.动词,到、去、往
其真不知马也
6.表劝勉、期望、命令或祈使语气,可译为“可要”“一定”“还是”等
安陵君其许寡人(一定)
《唐雎不辱使命》(九上)

1.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九上)
2.从
受地于先王
《唐雎不辱使命》(九上)
3.比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九下)
4.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下)
2.代词,他(他们)的、她(她们)的、它(它们)的
既出,得其船(他的)
《桃花源记》(八上)
增其旧制(它的)
《岳阳楼记》(八下)
3.指示代词,这、那、其中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这)
《桃花源记》(八上))
不能名其一处也(其中的)
《口技》(七下
4.表反问语气,难道
其真无马邪
《马说》(八下)
5.表揣测,大概、恐怕
辍耕之垄上(到)
《陈涉世家》(九上)
5.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
《公输》(九下)
6.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九下)
7.音节助词,无实义,不译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九下)

1.代词,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惧其不已也(他们)
《愚公移山》(九下)
扶苏以数谏故
《陈涉世家》(九上)
2.凭借
何以战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九下)
3.用
以大易小
《唐雎不辱使命》(九上)
4.来,用来
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表》(九上)
5.根据,按照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九下)
6.把
必以分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九上)
8.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5.对于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九下)
6.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下)
7.到
皆朝于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九下)

1.代词,……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肉食者谋之(……的人)
《曹刿论战》(九下)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的地方)
《伤仲永》(七下)
2.助词,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6.用于疑问句末,表反问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呢”
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九下)

1.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和”“并且”,或不译
溪深而鱼肥(又)
《醉翁亭记》(八下)
2.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然后”,或不译(有先后关系)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3.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但是”“可是”“然而”等
4.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但是”等
然足下卜之鬼乎
然志犹未已
《隆中对》(九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