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配方设计与调整(GFDA-SYSTEM)说明书
玻璃成分设计与调整(一)

l 玻 璃成分设 计 的原 理
1 1 玻璃成分设计的重要性 .
玻璃成分对玻璃材料或产品的功能 、 性质和成本均产生重大 的影 响, 如特硬质 仪器玻璃根据使用 条件 , 要求玻璃线膨胀系数为( 2 3 ) 1 ~, 3 — 3 × 0 此时必需设计低碱高 硅的玻璃 成分, 以达 到玻 璃制品的性质和功能
的 要求 。
玻璃成分不仅决定 了玻璃制品的性质和功能 , 而且很大程度上还决定 了成本。如特 种玻璃成分 中按照 性质要求 , 需引人稀土元素 成分, 价格昂贵 , 在设计成分时选用性质相近的其他成分代替稀土元素 , 则可降低 成本 。所 以成 分设计不 当, 会造成产 品质量下降 , 品增加 , 废 成本 提高。 玻璃成分与生产工艺也有密切关系 , 通常根据设计的成分来选择生产工 艺, 但对 于已确定 的生产 工艺 , 则需根据生产工艺来选择相应的玻璃成分。玻璃成分设计不合适 , 会使熔制 、 形困难 , 成 退火不 良, 严重 时无 法进行生产 。例如用池窑连续生产矿渣微晶玻璃板材 时, 玻璃成 分设计不妥 , 池窑的某 些部位 可能产生整 在 体析 晶, 此时只得停止生产 。其 他玻 璃品种也有 因析晶而影响生产的, 不过不象 矿渣微晶玻璃那 样严 重。至 于玻璃成分设计不 当, 造成熔 化困难 , 熔制时发生结 石、 条纹 、 泡等缺陷 , 际生产 中时有发生 。所 以一般 气 实 情况下根据设计 的玻璃成分来制定生产工艺, 但对于生产工艺已确定的工厂 , 则根据生产工艺来 选择与其相
一
. 卜、、
O
I
图1 —1 玻璃形成物 、 调整物在周期表上位置
组成 图中用曲线画出形成玻璃区域 , 图不同于相 此 图, 仅指 出了能形成玻璃 的区域 , 未指 出结 晶相及结晶温度 , 并 由于实验方法不 同, 所得结果也 稍有差异 , 但 主要的形成 区域不同学者 研究 是相 同的。 图 1 为 N O—EO— i 玻璃形成范 围, 为玻 —2 a S 1 璃形成范围线 , 以上 成分可成 玻璃 , 为 玻璃制 造范 线 2 围 , 为古代玻璃 成分范 围, 3 4为低共熔物 。由此可知 , 钠钙玻璃实用 成分 范围为 s 6 % 一8 %, a % 一 i 0 0 CO 5
玻璃成分设计与调整(三)

式 中 A一 玻璃性 质 C一玻 璃成 分
在各学者的计算系数中以干福熹ahhgh给出的玻璃组分数目比较多可计算性质也比较准确因此国内大都以该学者提出的数学模型进行结构化程序设计以吴锡琪李立华研究的结构化程序设计为例由一主程序和若干子程序组成主程序主要实现对话输入自动查表和控制转向功能其图21玻璃性质计算框图它计算由各子程序完成其程序框图如图21所示
利用数据库和知识库进行玻璃成分设计 , 首先根据要求的性能指标 , 对数据库进行查询 , 如查询成功 , 则 利用 优化 系统 选择 出最合 适成分 , 如查询 不到 , 就采 用成 分一性 质之 间的经验关 系式进 行 计算 , 种利 用数 这 据库进行成分设计 的方法 , 称为计算机辅助设计 , 对玻璃成分设计是比较切实可行 的, 我国已在设计部门和
传统 的玻璃成分设计方法基本是依靠经验 , 实质上是一种“ 筛选法”或称“ ( 炒菜法” 。运用大量原始资 ) 料, 找出性质上基本符合要求的成分 , 然后再通过计算或试验来进行 比较 , 直到选择出符合要求性质的成分
为止 。随着材 料科学 的发展 , 已对材料 微观结 构进行 了深入 的研 究 , 步找出 了成分一结 构一性 质之 间的规 逐
整的 专家 系统 。
( 利用计算机模拟进行玻璃成分设计 3 ) 计算机模拟(o pt m li ) cm u r iu tn 又称计算机实验 , e s ao 是指利用计算机对真实 的玻璃成分系统进行模拟实
验, 提供 实验结 果 , 以指导成分 设计 。
一
目 已利用分子动力学计算机模拟了氟化物玻璃微结构 , 前 可以计算出不同成分氟化物玻璃的红外 吸收 光谱 , 从而为玻璃成分设计提供依据。但对其他工业玻璃还不能适用, 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 。 玻璃成分 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起源于 7 年代 , gs 用计算机进行了 BO 0 一S 2 0 Ju h a e a 一 : i 系统光学玻璃的 0
新型玻璃工艺技术手册

新型玻璃工艺技术手册作者:编委会出版社:四卷opy出版日期:2009年5月开本:16开册数:四卷光盘数:0定价:998元优惠价:468元进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在当代,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详细介绍:一、玻璃成分设计与改组第一章概论第一节玻璃成分的内涵第二节形成玻璃的条件第三节玻璃成分的分类第二章玻璃成分与性质的关系及其计算机第一节玻璃成分与性质关系第二节根据玻璃成分计算性质的方法第三章根据玻璃成分计算玻璃主要性质第一节玻璃密度的计算第二节玻璃热学性质的计算第三节玻璃光学性质的计算第四节玻璃机械性质的计算第五节玻璃电学性质的计算第六节玻璃化学稳定性的计算第七节玻璃熔体性质的计算第八节玻璃析晶性质的计算第九节用计算机进行玻璃性质的计算第四章玻璃成分的设计与调整方法第一节玻璃成分设计原则与方法第二节玻璃成分调整的依据第三节玻璃成分调整方法第五章平板玻璃成分设计与调整第一节浮法玻璃成分调整第二节拉制法玻璃成分调整第三节压延玻璃成分调整第四节各种平板玻璃成分调整第六章瓶罐玻璃成分设计与调整第一节瓶罐玻璃的品种和分类第二节瓶罐玻璃成分要求第三节各种瓶罐玻璃成分调整第七章器皿玻璃成分设计与调整第一节器皿玻璃品种第二节普通器皿玻璃成分调整第三节晶质玻璃成分调整第四节耐热餐具、炊具玻璃成分调整第八章仪器玻璃成分设计与调整第一节仪器玻璃的要求和分类第二节特硬质玻璃成分调整第三节硬质玻璃的成分与性能第四节一般仪器玻璃成分与性能第五节特殊仪器玻璃成分调整第九章眼镜玻璃成分设计与调整第一节眼镜玻璃的性能与分类第二节白托眼镜玻璃成分调整第三节光致变色眼镜玻璃成分调整第四节有色眼镜玻璃成分调整第十章有色玻璃成分的设计与调整第一节有色玻璃的颜色表示方法第二节有色玻璃着色机理及影响因素第三节有色玻璃成分调整第四节金星玻璃成分调整第十一章乳浊玻璃成分设计与调整第一节乳浊玻璃的分类第二节玻璃乳浊的机理第三节乳浊玻璃的成分调整第十二章医药用玻璃的成分设计与调整第一节对医药用玻璃的要求和分类第二节安瓿玻璃成分调整第三节中性玻璃成分调整第十三章电真空玻璃和电子玻璃成分设计与调整第一节对电真空玻璃和电子玻璃成分的要求第二节封接玻璃成分调整第三节电光源玻璃成分调整第四节阴极射线管玻璃成分调整第五节焊料玻璃成分调整二、玻璃配方计算与缺陷分析处理第一章玻璃原料和玻璃配方计算第一节原料的种类和性质第二节玻璃配方计算及要求第三节玻璃配合料制备工艺及控制第二章玻璃熔制工艺与控制第一节玻璃的熔制过程第二节影响玻璃熔制的主要工艺因素第三节玻璃熔窑设计第三章玻璃缺陷分析处理第一节澄清机理及产生气泡的原因第二节玻璃产生条纹的原因第三节玻璃结石的种类及产生的原因第四节玻璃质量的控制三、玻璃性能实验检测第一章玻璃工艺综合实验检测第一节玻璃材料的制备工艺及性能测定第二节风冷钢化玻璃的加工及性能检测第三节玻璃封接工艺及性能检测第四节玻璃的彩饰工艺实验第二章玻璃物理化学性能测试第一节玻璃配合料均匀度的测度第二节玻璃软化点的测定第三节玻璃密度的测定第四节玻璃应力的定量测定第五节玻璃退火温度的测定第六节玻璃折射率的测定第七节玻璃透光率和光谱曲线的测定第八节玻璃热稳定性的测定第九节玻璃热膨胀系数的测定第十节玻璃抗水、抗碱化学稳定性的测试第十一节玻璃析晶温度的测定编号25426 第十二节玻璃高频介电损耗的测定第十三节玻璃瓶耐冲击强度测定四、浮法玻璃工艺与缺陷分析处理第一章浮法玻璃原料工艺及其设备第一节浮法玻璃的化学成分及原料第二节浮法玻璃生产原料及质量要求第三节浮法玻璃原料均化第四节浮法玻璃配合料制备第二章浮法玻璃的熔制与熔窑设计第一节浮法玻璃的熔制工艺原理第二节浮法玻璃熔窑设计第三节燃烧器的选型及其安装布置第四节仪表及自动控制第五节熔窑操作及控制第六节熔窑的热修与事故应急处理第七节事故应急处理第三章浮法玻璃成型工艺及设备第一节浮法玻璃成型过程及对锡槽的要求第二节浮法玻璃成型原理第三节浮法玻璃成型工艺第四节浮法玻璃工作原理第五节浮法玻璃作业制度第六节锡槽与附属设备第七节自动控制与操作规程及生产控制第八节成型过程对玻璃质量的影响第九节锡槽设计与计算第四章浮法玻璃的退火工艺第一节浮法玻璃的退火原理第二节浮法玻璃退火技术的回顾与展望第三节退火窑的分区及传动第四节玻璃在退火窑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第五节在线镀膜第六节仪表及自动控制第七节生产控制与操作规程第五章冷端设备及自动控制第一节冷端的工艺原理第二节冷端设备的功能和结构第三节工艺指标及操作要求第四节仪表及自动控制第六章浮法玻璃缺陷分析与处理第一节浮法玻璃缺陷的分类第二节原料及熔化部位产生的缺陷处理第三节成型缺陷处理第四节退火过程中的缺陷处理五、其它玻璃技术与性能第一章安全玻璃制造及特点第一节钢化玻璃制造特点第二节夹层玻璃制造特点第三节防弹防盗玻璃制造特点第四节防火玻璃制造特点第五节防护玻璃制造特点第二章安全玻璃产品检测标准第一节钢化玻璃标准第二节夹层玻璃标准第三节防火玻璃标准第四节汽车安全玻璃标准第五节铁道车辆、船舶等用安全玻璃标准第六节飞机用安全玻璃标准第七节防弹玻璃标准第八节居室用玻璃台盆、台面标准第三章微晶玻璃生产工艺第一节微晶玻璃生产原料第二节微晶玻璃制备工艺方法第三节烧结法微晶玻璃的生产装备第四节微晶玻璃的缺陷及质量控制第四章微晶玻璃的性能第一节密度第二节力学性质第三节热学性质第四节电学性质第五节化学性能第六节光学性能新型玻璃工艺技术手册新型玻璃工艺技术手册新型玻璃工艺技术手册一、玻璃成分设计与改组第一章概论第一节玻璃成分的内涵第二节形成玻璃的条件第三节玻璃成分的分类第二章玻璃成分与性质的关系及其计算机第一节玻璃成分与性质关系第二节根据玻璃成分计算性质的方法第三章根据玻璃成分计算玻璃主要性质第一节玻璃密度的计算第二节玻璃热学性质的计算第三节玻璃光学性质的计算第四节玻璃机械性质的计算第五节玻璃电学性质的计算第六节玻璃化学稳定性的计算第七节玻璃熔体性质的计算第八节玻璃析晶性质的计算第九节用计算机进行玻璃性质的计算第四章玻璃成分的设计与调整方法第一节玻璃成分设计原则与方法第二节玻璃成分调整的依据第三节玻璃成分调整方法第五章平板玻璃成分设计与调整第一节浮法玻璃成分调整第二节拉制法玻璃成分调整第三节压延玻璃成分调整第四节各种平板玻璃成分调整第六章瓶罐玻璃成分设计与调整第一节瓶罐玻璃的品种和分类第二节瓶罐玻璃成分要求第三节各种瓶罐玻璃成分调整第七章器皿玻璃成分设计与调整第一节器皿玻璃品种第二节普通器皿玻璃成分调整第三节晶质玻璃成分调整第四节耐热餐具、炊具玻璃成分调整第八章仪器玻璃成分设计与调整第一节仪器玻璃的要求和分类第二节特硬质玻璃成分调整第三节硬质玻璃的成分与性能第四节一般仪器玻璃成分与性能第五节特殊仪器玻璃成分调整第九章眼镜玻璃成分设计与调整第一节眼镜玻璃的性能与分类第二节白托眼镜玻璃成分调整第三节光致变色眼镜玻璃成分调整第四节有色眼镜玻璃成分调整第十章有色玻璃成分的设计与调整第一节有色玻璃的颜色表示方法第二节有色玻璃着色机理及影响因素第三节有色玻璃成分调整第四节金星玻璃成分调整第十一章乳浊玻璃成分设计与调整第一节乳浊玻璃的分类第二节玻璃乳浊的机理第三节乳浊玻璃的成分调整第十二章医药用玻璃的成分设计与调整第一节对医药用玻璃的要求和分类第二节安瓿玻璃成分调整第三节中性玻璃成分调整第十三章电真空玻璃和电子玻璃成分设计与调整第一节对电真空玻璃和电子玻璃成分的要求第二节封接玻璃成分调整第三节电光源玻璃成分调整第四节阴极射线管玻璃成分调整第五节焊料玻璃成分调整二、玻璃配方计算与缺陷分析处理第一章玻璃原料和玻璃配方计算第一节原料的种类和性质第二节玻璃配方计算及要求第三节玻璃配合料制备工艺及控制第二章玻璃熔制工艺与控制第一节玻璃的熔制过程第二节影响玻璃熔制的主要工艺因素第三节玻璃熔窑设计第三章玻璃缺陷分析处理第一节澄清机理及产生气泡的原因第二节玻璃产生条纹的原因第三节玻璃结石的种类及产生的原因第四节玻璃质量的控制三、玻璃性能实验检测第一章玻璃工艺综合实验检测第一节玻璃材料的制备工艺及性能测定第二节风冷钢化玻璃的加工及性能检测第三节玻璃封接工艺及性能检测第四节玻璃的彩饰工艺实验第二章玻璃物理化学性能测试第一节玻璃配合料均匀度的测度第二节玻璃软化点的测定第三节玻璃密度的测定第四节玻璃应力的定量测定第五节玻璃退火温度的测定第六节玻璃折射率的测定第七节玻璃透光率和光谱曲线的测定第八节玻璃热稳定性的测定第九节玻璃热膨胀系数的测定第十节玻璃抗水、抗碱化学稳定性的测试第十一节玻璃析晶温度的测定编号25426 第十二节玻璃高频介电损耗的测定第十三节玻璃瓶耐冲击强度测定四、浮法玻璃工艺与缺陷分析处理第一章浮法玻璃原料工艺及其设备第一节浮法玻璃的化学成分及原料第二节浮法玻璃生产原料及质量要求第三节浮法玻璃原料均化第四节浮法玻璃配合料制备第二章浮法玻璃的熔制与熔窑设计第一节浮法玻璃的熔制工艺原理第二节浮法玻璃熔窑设计第三节燃烧器的选型及其安装布置第四节仪表及自动控制第五节熔窑操作及控制第六节熔窑的热修与事故应急处理第七节事故应急处理第三章浮法玻璃成型工艺及设备第一节浮法玻璃成型过程及对锡槽的要求第二节浮法玻璃成型原理第三节浮法玻璃成型工艺第四节浮法玻璃工作原理第五节浮法玻璃作业制度第六节锡槽与附属设备第七节自动控制与操作规程及生产控制第八节成型过程对玻璃质量的影响第九节锡槽设计与计算第四章浮法玻璃的退火工艺第一节浮法玻璃的退火原理第二节浮法玻璃退火技术的回顾与展望第三节退火窑的分区及传动第四节玻璃在退火窑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第五节在线镀膜第六节仪表及自动控制第七节生产控制与操作规程第五章冷端设备及自动控制第一节冷端的工艺原理第二节冷端设备的功能和结构第三节工艺指标及操作要求第四节仪表及自动控制第六章浮法玻璃缺陷分析与处理第一节浮法玻璃缺陷的分类第二节原料及熔化部位产生的缺陷处理第三节成型缺陷处理第四节退火过程中的缺陷处理五、其它玻璃技术与性能第一章安全玻璃制造及特点第一节钢化玻璃制造特点第二节夹层玻璃制造特点第三节防弹防盗玻璃制造特点第四节防火玻璃制造特点第五节防护玻璃制造特点第二章安全玻璃产品检测标准第一节钢化玻璃标准第二节夹层玻璃标准第三节防火玻璃标准第四节汽车安全玻璃标准第五节铁道车辆、船舶等用安全玻璃标准第六节飞机用安全玻璃标准第七节防弹玻璃标准第八节居室用玻璃台盆、台面标准第三章微晶玻璃生产工艺第一节微晶玻璃生产原料第二节微晶玻璃制备工艺方法第三节烧结法微晶玻璃的生产装备第四节微晶玻璃的缺陷及质量控制第四章微晶玻璃的性能第一节密度第二节力学性质第三节热学性质第四节电学性质第五节化学性能第六节光学性能作者:编委会出版社:四卷opy出版日期:2009年5月开本:16开册数:四卷光盘数:0定价:998元优惠价:468元本店订购简单方便,可以选择货到付款、汇款发货、当地自取等方式全国货到付款,满200元免运费,更多请登陆文成图书。
玻璃成分的设计与调整_二十三_

玻璃成分的设计与调整(二十三)*王承遇,陶 瑛(大连轻工业学院玻璃及无机新材料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34)文章编号:1000-2871(2005)05-0060-046.6.2 工业护目镜(主要用于电焊、气焊、炼钢等方面)玻璃成分⑴电焊工护目镜玻璃和电焊辅助工护目镜玻璃 电焊弧光在3800e 以上时,产生的可见光强度在距离焊点1m 处达100~1500l x ,已远远超过人眼生理承受能力强度的10000倍,可导致视网膜损坏。
电焊产生的紫外光,即使是短时间照射,也会引起眼角膜和结膜组织损伤(以288n m 的光为最严重);电焊产生的近红外光容易引起眼球晶体混浊。
所以电焊工护目镜应对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都能强烈地吸收,一般电焊护目镜玻璃紫外的透过率为零,红外光透过率小于5%,可见光的透过率在0.2%~0.9%范围内,根据使用条件不同而进行调整。
玻璃中引入氧化铁、氧化镍、氧化铬等着色剂,还有一定的氧化铈,玻璃呈深黄绿色或深绿色。
这类护目镜也适用于氩弧焊、等离子切割等操作人员的眼镜保护。
电焊辅助工虽然与电焊弧光的距离比电焊工稍远些,但如果不带防护镜,易引起电光性眼炎,主要是强烈受到305~250nm 波段紫外光照射的影响,所以电焊辅助工护目镜玻璃应完全吸收紫外光及红外光,可见光透过率在20%左右,着色剂有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铬、氧化铈等,玻璃呈黄绿色,在一般室内照明下,可看清工作物进行操作。
具体成分见表6-9。
表6-9 工业护目镜玻璃成分(质量分数)/%化学组成电焊工护目镜玻璃电焊辅助工护目镜玻璃气焊工护目镜玻璃炼钢看火护目镜玻璃铝焊接用蓝色护目镜玻璃S i O 270.3971.0875.274.1567.45B 2O 30.510.274.1CaO 3.93 3.975.00 4.180.8N a 2O 14.5417.1716.2015.948.4K 2O 0.4211.7Sb 2O 30.150.500.26As 2O 30.280.310.4C e O 22.0 1.97M nO 20.070.12Cr 2O 30.480.680.96Fe 2O 36.29 3.891.482.96.4N i O 0.59CuO 0.5 1.270.01CoO 0.050.050.140.510.045S i 粉0.48第33卷第5期2005年10月玻璃与搪瓷GLASS &E NAM EL Vo.l 33No .5O c.t 2005*收稿日期:2005-04-26⑵气焊工护目镜玻璃要求对可见光平均透过率在1%以下,对紫外光必须全部吸收,也有要求500nm以下波段的光能全部吸收,红外波段的光有极少量透过。
玻璃配方组成设计与管理

玻璃配方组成设计与管理何旭远(五粮液集团环球有限公司,宜宾644007)摘要:玻璃配方组成对产品的理化性质、生产成本和工艺控制均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组成设计不当,不但会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废品增加、成本提高,而且会给熔制、成形、退火等工艺控制带来严重后果,甚至无法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信誉将受到极大的损害。
文章主要介绍了配方组成优化设计的原理、计算机模拟设计方法、配方的计算、组成的监控与调整。
关键词:玻璃配方;新品开发;组成设计与管理Design of Glass Formula Composition and ManagementHE X u-yuan(T echnology R&D Center of G lobal Gr oup Co,L td.Wuliang ye Group,Y ibin644007,China)Abstract:Glass formula co mposition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production cost and pro-cess control.If composition desig n is not adequate,it shall result in low product quality,reject incr ease and cost rise,and also shall bring ser ious consequence to process control,such as melting,forming,annealing,etc,and even product ion stop,caus-ing serious damage to enterpr ise economic benefit and credit.T 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r inciple of formula composition opt-i mizing design,metho d of computer simulation design,calculation of formula,monitoring and adjustment of composition. Key words:glass formula;new product development;composition design and manag ement根据经验、配方,凭直觉建立经验规则的经验性配方设计将使得企业面临2个致命的问题:一是无法将顾客对产品的要求转化为玻璃的性质要求,进而根据性质设计出合理的配方来满足顾客要求。
玻璃的说明书

中空玻璃使用说明书隔热、隔音原理能量的传递有三种方式:即辐射传递、对流传递和传导传递。
辐射传递辐射传递是能量通过射线以辐射的形式进行的传递,这种射线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的辐射,就象太阳光线的传递一样。
合理配置的中空玻璃和合理的中空玻璃间隔层厚度,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能量通过辐射形式的传递,从而降低能量的损失。
对流传递对流传递是由于在玻璃的两侧具有温度差,造成空气在冷的一面下降而在热的一面上升,产生空气的对流,而造成能量的流失。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个:一是玻璃与周边的框架系统的密封不良,造成窗框内外的气体能够直接进行交换产生对流,导致能量的损失;二是中空玻璃的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的不合理,导致中空玻璃内部的气体因温度差的作用产生对流,带动能量进行交换,从而产生能量的流失;三是构成整个系统的窗的内外温度差较大,致使中空玻璃内外的温度差也较大,空气借助冷辐射和热传导的作用,首先在中空玻璃的两侧产生对流,然后通过中空玻璃整体传递过去,形成能量的流失。
合理的中空玻璃设计,可以降低气体的对流,从而降低能量的对流损失。
传导传递传导传递是通过物体分子的运动,带动能量进行运动,而达到传递的目的,就象用铁锅作饭和用电烙铁焊东西一样,而中空玻璃对能量的传导传递是通过玻璃和其内部的空气来完成的。
我们知道,玻璃的导热系数是0.77w/ mk。
而空气的导热系数是0.028 w/ mk,由此可见,玻璃的热传导率是空气的27倍,而空气中的水分子等活性分子的存在,是影响中空玻璃能量的传导传递和对流传递性能的主要因素,因而提高中空玻璃的密封性能,是提高中空玻璃隔热性能的重要因素。
防结露、降低冷辐射和安全性能中空玻璃由于中空玻璃内部存在着可以吸附水分子的干燥剂,气体是干燥的,在温度降低时,中空玻璃的内部也不会产生凝露的现象,同时,在中空玻璃的外表面结露点也会升高。
如当室外风速为5m/s,室内温度20℃,相对湿度为60%时,5mm玻璃在室外温度为8℃时开始结露,而16mm(5+6+5)中空玻璃在同样条件下,室外温度为-2℃时才上结露,27mm(5+6+5+6+5)三层中空玻璃在室外温度为-11℃时才开始结露。
玻璃量器自校作业指导书

玻璃量器自校作业指导书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实验室新购和使用中(de)玻璃量器(表1)(de)校验.二、编制依据:JJG196-2006 常用玻璃量器检定规程JJF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三、检测项目及方法:校准项目3.1.1分度吸量管表23.1.2量筒/量杯/具塞量筒表33.1.3容量瓶表43.1.4单标线移液管表53.1.5酸式/碱式滴定管表6校准条件与设备3.2.1温度:校准环境温度(20±5)℃,室内温度变化不超过1℃/h,水温与室温之差不超过2℃.3.2.2校准所用介质:蒸馏水.3.2.3所用设备表7校准过程3.3.1外观要求:a.量器应具有厂名或商标,标准温度,用法标记,标称总容量与单位,准确度等标志.b.量器无影响计量读数(de)缺陷,包括集密(de)气线,破气线,擦伤,铁屑和明显(de)直棱线.c.分度线与量(de)数值应清晰、完整、耐久,相邻两分度线(de)宽度和分度值见表2~表6.d.非标准(de)口与塞,活塞芯和外套,必须用相同(de)配合号码.无塞滴定管(de)流液口与管下部也应标有同号.3.3.2结构:a.玻璃量器(de)口应与玻璃量器轴线相垂直,口边要平整光滑,不得有粗糙处及未经熔光(de)缺口.b.滴定管和吸量管(de)流液口,应是逐渐地向管口缩小,流液口必须磨平倒角或熔光,口部不应突然缩小,内孔不应偏斜.c.量筒、量杯(de)倒液嘴应能使量筒、量杯内液体呈细流状倒出而不外溢.当分度表面对观察者时,倒液嘴(de)位置,量筒(de)嘴位于左侧;250ml以下(de)量杯(包括250ml)位于右侧;500ml以上(de)量杯位于左侧.d.量筒、量杯和量瓶放置在平台上时,不应摇动.空量杯、空量筒(不带塞)和大于25ml(包括25ml)(de)空量瓶(不带塞)放置在与水平面15°(de)斜面上时,不应跌倒,小于25ml(de)空量瓶(不带塞),放置在与水平面10°(de)斜面上时,不应跌倒.3.3.3密合性:a.滴定管玻璃活塞(de)密合性要求:将不涂油脂(de)活塞芯擦干净后用水湿润,插入活塞套内,滴定管应垂直地夹在检定架上,然后充水至最高标线时,活塞在关闭情况下停留20min(塑料活塞静置50min)后,渗漏量应不大于最小分度值.b.座式滴定管和夹式滴定管,将水充至最高标线,去掉注液管活塞以上(de)水,垂直静置20min后,两只活塞渗漏量应不大于最小分度值.c.具塞量筒与量瓶:将玻璃塞擦干,不涂凡士林油脂,将水装至最高标线,盖紧后用手压住塞子,颠倒10次,每次颠倒时,在倒置状态下停留10s,结束后用干滤纸擦拭瓶口与玻璃瓶塞四周,不应有水渗出.3.3.4流出时间:3.3.4.1滴定管a.将滴定管垂直夹在检定架上,活塞芯涂上一层薄而均匀(de)油脂,不应有水渗出.b.充水于最高标线,流液口不应接触接水器壁.c.将活塞完全开启并计时(对于无活塞滴定管应用力挤压玻璃小球),使水充分地从流液口流出,直到液面降至最低标线为止(de)流出时间应符合表6(de)规定.3.3.4.2分度吸量管和单标线吸量管a.注水至最高标线以上约5mm,然后将液面调至最高标线处.b.将吸量管垂直放置,并将流液口轻靠接水器壁,此时接水器倾斜约30°,在保持不动(de)情况下流出并计时.以流至口端不流时为止,其流出时间应符合表2和表5中(de)规定.3.3.5容量示值:容量检定前须对量器进行清洗,清洗方法为:用重铬酸钾(de)饱和溶液和浓硫酸(de)混合液(调配比例为1:1)或20%发烟硫酸进行清洗.然后用水冲净,器壁上不应有挂水沾污现象,使液面与器壁接触处形成正常弯月面.清洗干净(de)被检量器须在检定前4小时放入实验室内. 3.3.5.1衡量法a.取一只容量大于被检玻璃量器(de)洁净有盖称量杯,称得空杯质量.b.将被检玻璃量器内(de)纯水放入称量杯后,称得纯水(de)质量.c.调整被检玻璃量器液面(de)同时,应观察测量温筒内(de)水温,读数应准确到0.1℃.d.玻璃量器在标准温度20℃时(de)实际容量下式计算:[]20W ()1+20-t ()B A B A m V ρρβρρρ-=-() (1)式中:V 20——标准温度20℃时(de)被检玻璃量器(de)实际容量,ml ;ρB ——砝码密度,取8.00g/cm 3;ρA ——测定时实验室内(de)空气密度,取0.0012g/cm 3; ρW ——蒸馏水t ℃时(de)密度,g/cm 3. β——被检玻璃量器(de)体胀系数,℃-1; t ——检定时蒸馏水(de)温度,℃;m ——被检玻璃量器内所能容纳水(de)表观质量,g. 为简便计算过程,也可将(1)式简化为:V 20=m ×K(t) (2)其中:()[]K t 1(20)()B A B W A t ρρβρρρ-=+--K(t)值列于表8、表9中,根据测定(de)质量值(m )和测定水温所对应(de)K(t)值,即可由式(2)求出被检玻璃量器在20℃时(de)实际容量.凡使用需要实际值(de)检定,其检定次数至少2次,2次检定数据(de)差值不超过被检玻璃容量允差(de)1/4,并取2次(de)平均值.表8.(钠钙玻璃体胀系数:25×10-6℃-1,黄铜砝码密度:8g/cm3,空气密度:0.0012g/cm3)表9.(硼硅玻璃体胀系数:10×10-6℃-1,黄铜砝码密度:8g/cm3,空气密度:0.0012g/cm3)3.3.5.2容量比较法a.将被检玻璃量器用配好(de)洗液进行清洗,然后用水冲洗,使标准玻璃量器内无积水现象,液面与器壁能形成正常(de)弯月面.b.将被检玻璃量器和标准玻璃量器安装到容量比较法检定装置上.c.排除检定装置内(de)空气,检查所有活塞是否漏水,调整标准玻璃量器(de)流出时间和零位,使检定装置处于正常工作状态.d.将被检玻璃量器(de)容量和标准玻璃量器(de)容量进行比较,观察被检玻璃量器(de)容量示值是否在允差范围内.3.3.5.3检定点(de)选择a.滴定管:10ml——半容量和总容量两点;25ml——(0-5)ml、(0-10)ml、(0-15)ml、(0-20)ml、(0-25)ml五点;50ml——(0-10)ml、(0-20)ml、(0-30)ml、(0-40)ml、(0-50)ml五点;b.分度吸量管:以上(de)检定点——总容量(de)1/10,若无总容量(de)1/10分度线,则检2/10点(自流液口起);半容量(半容量~流液口);总容量.c.量筒、量杯:——总容量(de)1/10,若无总容量(de)1/10分度线,则检2/10点(自底部起);半容量(半容量~流液口);总容量.d.容量瓶、单标线移液管:总容量.3.3.6分度线宽度:使用1×10倍刻度放大镜,观察分度线宽度,分度线最大宽度应符合表2~表6中(de)要求.常用玻璃量器容量检定操作步骤3.4.1滴定管(衡量法)a.将清洗干净(de)被检滴定管垂直稳固地安装到检定架上,充水至最高标线以上约5mm处.b.缓慢地将液面调整到零位,同时排出流液口中(de)空气,移去流液口(de)最后一滴水珠.c.取一只容量大于被检滴定管容量(de)带盖(de)称量杯,称得空杯质量.d.完全开启活塞(对于无塞滴定管还需用力挤压玻璃小球),使水充分地从流液口流出.e.当液面降至被检分度线以上约5mm处时,等待30s,然后10s内将液面调至被检分度线上,随即用称量杯,移去流液口(de)最后一滴水珠.f.将被检滴定管内(de)纯水放入称量杯后,称得纯水质量(m).g.在调整被检滴定管液面(de)同时,应观察测量温筒内(de)水温,度数应准确到0.1℃.h.按3.3.5.1衡量法计算被检定滴定管在标准温度20℃时(de)实际容量.i.对滴定管除计算各检定点容量误差外,还应计算任意两检定点之间(de)最大误差.3.4.2分度吸量管和单标线移液管(衡量法)a.将清洗干净(de)吸量管垂直放置,充水至最高标线以上约5mm处,擦去吸量管流液口外面(de)水.b.缓慢地将液面调整到被检分度线上,移去流液口(de)最后一滴水珠.c.取一只容量大于被检吸量管容量(de)带盖(de)称量杯,称得空杯质量.d.将流液口于称量杯内壁接触,称量杯倾斜30°,使水充分地流入称量杯中.对于流出式吸量管,当水流至流液口口端不流时,近似等待3秒钟,随即用称量杯移去流液口(de)最后一滴水珠(口端保留残留液).对于吹出式吸量管,当水流至流液口口端不流出时,随即将流液口残留液排除.e.将被检滴定管内(de)纯水放入称量杯后,称得纯水质量(m).f.在调整被检吸量管液面(de)同时,应观察测量温筒内(de)水温,度数应准确到0.1℃.g.按3.3.5.1衡量法计算被检吸量管在标准温度20℃时(de)实际容量.h.对分度吸量管除计算各检定点容量误差外,还应计算任意两检定点之间(de)最大误差.3.4.3容量瓶(衡量法)a.对清洗干净并经干燥处理过(de)被检容量瓶进行称量,称得空容量瓶(de)质量.b.注纯水至被检容量瓶(de)标线处,称得纯水(de)质量(m).c.将温度计插入到被检容量瓶中,测量纯水(de)温度.读数应准确到0.1℃.d.按5.3.5.1衡量法计算被检容量瓶在标准温度20℃时(de)实际容量.3.4.4量筒和量杯(容量比较法):略校准周期:玻璃量器(de)检定周期为36个月,其中无塞滴定管为12个月.量值溯源图玻璃量器检定记录:见附录附录1玻璃量器衡量法检定记录校验结论:校验员:复核人:校验日期:附录2玻璃量器容量比较法检定记录校验结论:校验员:复核人:校验日期:。
有机玻璃生产配方

有机玻璃生产配方聚甲基丙烯酸甲醋浇铸板材配方1(透明板)用量(g)聚甲基丙烯酸甲醋 100 偶氮二异丁睛 0 . 06 DBP 8硬脂酸 0 . 6 甲基丙烯酸 0 . 1 配方 2 (透明彩色板)用量(g) 聚甲基丙烯酸甲醋 100 偶氮二异丁睛 0 . 16 DBP 8硬脂酸 0.6 甲基丙烯酸 0 . 02-0.05 颜料适量工艺、性能、用途:由于板厚度直接影响配方各成分用量,现指的是 2 -3mm 板;所用颜料因品种而异,则配方中用量亦不同。
甲基丙烯酸甲醋和助剂经计量后,加一定比例的边角回收料,经预聚制浆、灌模、聚合、脱模、整修后即得制品。
本品即通常所指的有机玻璃板。
它透明性好,相对密度小于普通玻璃的一半,抗破碎能力超过普通玻璃的几倍,且具良好的电绝缘性和机械强度,以及极佳的二次加工性,广泛用于化工、文教、汽车、航海、航空等工业中。
磷矿渣或铁泥填充聚氯乙烯板配方用量(g)悬浮法聚氯乙烯树脂 100 DOP 5 三碱式硫酸铅 5 硬脂酸钡 1 . 5 硬脂酸铅0.5硬脂酸 1 磷矿渣或铁泥 30 -50工艺、性能、用途:磷矿渣粉碎后用 100 -200 目筛子过筛,与树脂、助剂一起进行捏合、辊压成片、压制成型后即可得本品。
本品具备一般聚氯乙烯硬制品的化学、物理性能,且在刚度方面有所提高,成本有所下降,广泛用于建筑、建材、化工、日用及其它各个部门。
聚氯乙烯石墨板生产工艺配方用量(g)聚氯乙烯树脂 100 三碱式硫酸铅 3二碱式硫酸铅 1 硬脂酸0.5-1 石墨( 100 - 200 目) 15 工艺、性能、用途:配料后经捏合、炼塑、压延、切割、叠合、层压、锯切成板材后即得制品。
本品具有耐化学腐蚀性、较好的物理机械强度和二次加工性能,且改善了导热性和电性能,凡可用普通聚氯乙烯硬板之处,均可用本品代替,更适合用于腐蚀性介质的热交换器等要求导热的场合聚氯乙烯层压硬板配方用量(g)聚氯乙烯树脂 100 三碱性硫酸铅 5 - 7 硬脂酸钡 1 - 2 轻质碳酸钙 1-5 硬脂酸 0 . 5 石蜡0.5 炭黑适量工艺、性能、用途工艺:与聚氯乙烯软层压板类同,因其具有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性、电绝缘性和一定的机械强度,故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上,尤其经焊接等二次加工后,能制成各种耐酸碱腐蚀的容器和化工设备中的衬里材料,是化学工业不可缺少的耐腐蚀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说明
2018.4 于深圳
1
玻璃配方设计与调整 | 何旭远
Design and Adjustment for Glass Formula (GFDA_SYSTEM[V6.0])
公众号:xuglass E-mail:he_826@
目录
1. 软件概述 ........................................................................................................................................................................................................................................................................................... 7 1.1 研发目标..................................................................................................................................................................................................................................................................................... 7 1.2 运行环境..................................................................................................................................................................................................................................................................................... 7 1.3 授权声明..................................................................................................................................................................................................................................................................................... 7 1.4 适用对象..................................................................................................................................................................................................................................................................................... 8 软件设计框图 ................................................................................................................................................................................................................................................................................ 10 2.1 标准版设计框图 ..................................................................................................................................................................................................................................................................... 10 2.2 专业版设计框图 ..................................................................................................................................................................................................................................................................... 11 2.3 软件启动主界面 ..................................................................................................................................................................................................................................................................... 12 运行设计亮点 ................................................................................................................................................................................................................................................................................ 13 3.1 鼠标停靠智能提示 ................................................................................................................................................................................................................................................................. 13 3.2 鼠标右键菜单 ......................................................................................................................................................................................................................................................................... 15 3.3 自动调整表格间距 ................................................................................................................................................................................................................................................................. 15 3.4 化学分子式鼠标点选 ............................................................................................................................................................................................................................................................. 16 3.5 数据的输出处理模式 ............................................................................................................................................................................................................................................................. 17 3.6 数据的输入处理模式 ............................................................................................................................................................................................................................................................. 20 3.7 数据的图形化处理模式......................................................................................................................................................................................................................................................... 22 3.7 持续刷新的功能计算器......................................................................................................................................................................................................................................................... 24 软件安装与运行 ............................................................................................................................................................................................................................................................................ 25 4.1 软件的安装 ............................................................................................................................................................................................................................................................................. 25 4.2 软件的注册 ............................................................................................................................................................................................................................................................................. 27 4.3 软件的登陆 ............................................................................................................................................................................................................................................................................. 28 配方核算 ........................................................................................................................................................................................................................................................................................ 29 5.1 料单计算..................................................................................................................................................................................................................................................................................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