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学案苏教版必修31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三(1-4章)复习提纲(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三(1-4章)复习提纲(必修)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内液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组织液)淋巴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4、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5、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6、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从而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7、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人体的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后2者合称为神经纤维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苏教版选择性必修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苏教版选择性必修

关键能力·突破重难
核心点一 核心点二
能量流动过程
1.能量流动概念的理解 源头:太阳能
输入 —流经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
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传递 —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 转化 —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
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散失 —过程:呼吸作用
2.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1)能量来源ba..生消产费者者的的能能量量主来要自来上自一太营阳养能级同化的能量 (2)能量去向: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去向可从 以下两个角度分析:
三、生态金字塔 1.能量金字塔 将单位时间内各_营__养__级_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 积)的图形,并将图形按照营__养__级__的次序排列,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 形。
2.生物量金字塔 用能量金字塔的方法表示各个营__养__级__生__物__量__(每个营__养__级__所容 纳的有__机__物__的__总__干__重__)之间的关系。 3.数量金字塔 用能量金字塔的方法表示_各__个__营__养__级_的__生__物__个__体__的数目比值关 系。 4.生态金字塔 _能__量__金__字__塔__、_生__物__量__金__字__塔__和__数__量__金__字__塔__统称为生态金字塔。
1.用能量流动的原理,解释谚语“一山不容二虎”隐含的道理。 提示: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和规律可知, 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老虎在生态系统中几乎是最高 营养级,通过食物链(网)流经老虎的能量已减到很小的程度。因此, 老虎的数量将是很少的。故“一山不容二虎”。
2.如果你被困荒岛,要维持更长时间等待救援,要获得更多能 量,究竟要采用以下哪种生存策略呢?

高中生物苏教版(新)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群落 学案 生物群落的结构

高中生物苏教版(新)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群落 学案 生物群落的结构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结构知识点(一)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自主学习】1.群落的概念:特定__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所构成的集合。

2.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各个种群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群落结构。

(1)水平结构①概念: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______方向上的____________或______称为该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表现:多数情况下呈现____________分布,形成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______特征。

③影响因素:植物个体因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湿度的不同和____________等因素影响。

(2)垂直结构①概念:指群落____________形成的群落______现象。

②表现:动植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③影响因素:植物分层主要受到______的影响,与____________有关;而动物分层现象主要与群落的不同层次可提供不同的______和特定的____________等有关。

3.生态位和优势物种(1)生态位概念: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____________上所占据的______及其与__________________称为生态位。

(2)优势物种:在一个群落中,往往有一些种群在____________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而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物种。

(3)生态位的重叠: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种群之间常存在______关系。

竞争的结果,可能是其中一个种群____________,也可能是通过____________而减少或排除了相互竞争,使不同种群共存下来。

(4)生态位的意义:生态位的分化提高了____________的能力。

4.影响群落结构的其他因素(1) ______对群落结构的形成也有作用。

通过捕食可以提高或降低生物的多样性和____________。

(2)生物群落的______ ______ (非均匀一致)也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影响。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苏教版):生物群落的结构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苏教版):生物群落的结构

第4课时生物群落的结构课标要求 1.概述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

2.简述群落的季相。

1.群落:是特定空间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提醒(1)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

(2)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2.群落结构概念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类型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模型表现呈现不均匀的片状分布,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镶嵌特征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因素光照的强弱、地形的差异、湿度的不同和动物的活动植物:主要受到阳光的影响;动物:食物和特定的栖息环境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3.影响群落结构的其他因素(1)生态位(2)捕食例如,野兔往往捕食竞争力强的植物,这样的捕食提高了草原上草的多样性和草原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反之亦然。

(3)生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①阳光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影响池塘中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

②阳光也是影响池塘中动物昼夜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

③不同季节的光照条件不同,也会引起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状况发生变化。

4.群落随时间而改变(1)区分群落的标志群落的外貌是区分不同群落结构及类型的主要标志。

(2)群落结构的特征群落的外貌常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是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

(3)群落的季相随气候的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这就是季相。

延伸应用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不是(填“是”或“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原因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

最新-2021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3.2生物群落的构成课件 共24张 精品

最新-2021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3.2生物群落的构成课件 共24张 精品
第二节 生物群落 的构成
置身于一片森林,映入你眼帘的是一棵棵参天 大树,林下的灌木、草丛及各种昆虫、鸟等动物。 这众多的生物之间有着什么样密切联系呢?
(1)通过资料分析、师生交流,能够描述 生物群落的组成。 (2)通过小组讨论,能够说出研究生物群 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3)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像,能够描述 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
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A )
A.共生
B.寄生
C.腐生
D.竞争
3.噬菌体与其侵染的细菌之间关系( C )
A.互利共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
4.森林中生物防治松毛虫的常用方法有招引灰 喜鹊和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B.捕食和共生
C.捕食和寄生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区别
常绿阔叶林
常绿针叶林
丰富度 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平原的生物种类一般比山地的少,草地比 林地少,远离大陆的岛屿比靠近大陆的岛屿生 物种类少。
但在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 交错区,如海陆交界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 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 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不同生物种的生态位常常不同。据此可以把群 落中的生物种划分成不同的群落成员型。凡是个体 数量多、生物量大、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的生物叫 做优势种;
优势种最优势者,即盖度最大、生物量最大、 占有最大空间,并在建造群落、改造环境和在物质 与能量交换中作用最突出生物种叫建群种。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不同的生物种群聚集在同一空间,它们之间 的联系十分密切,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的复杂的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按性质可以分为 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类型。
寄生 +- 一方有利,一方受害 蛔虫和人

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均匀分布:种群内个体间等距离比较一致的分布方式。例:水稻 原因: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集群分布:在条件好的地段种群密度大,条件不好的地段种群密度小(最常见)例:瓢虫
种群数量的变化
描述一个系统或其性质的数学形式。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
型:曲线呈凸型。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而一
型:曲线呈对角线,各年龄期死亡率相等,许多生物的存活曲线接近
型,如鸟类的存活曲线。
型:曲线呈凹型,幼年期死亡率很高(此类动物繁殖率或产卵率较高),
型曲线和S型曲线只代表种群数量增长的典型情况。
自然界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种群的数量处在变动(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中,不利条件会使种群数量下降/消亡。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
2)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包括该区域内所有动物种群、植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
三大功能类群不是任意拼凑在一起→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纽带:物质和能量
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森林、灌木层、草地、沼泽)和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
1)种群是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两种生物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数量上表现为同时增加或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如果彼此分开,则双
两种生物在数量上同时增加或减少。
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大豆与根瘤菌,白蚁与鞭毛虫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摄取寄主的养分维持生活。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印尼火山爆发的文字资料,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教师举例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明确顶极群落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难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群落的图片,提问:这是是什么群落?具有怎样的特点?(森林群落;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

)追问: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群落的演替》。

(二)新课教学1.演替的概念多媒体展示印尼火山爆发后的群落变化示意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火山爆发后,在裸地上先长出的小草和出现的蜘蛛,能不能将他们统称为群落?如果是群落,那稳定性怎么样?(是群落;稳定性非常弱。

)(2)后面形成的小树林算一个群落吗?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为什么?(小树林应该是群落;不是,因为物种组成不一样,而且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都发生变化。

)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概念。

(上述群落演变的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的现象就叫做演替)教师补充讲解:水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一样也要经历演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过渡:那是不是所有的演替都是像刚刚各位同学看的从裸岩演替过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想日常生活中,农田被弃耕后演替的过程。

提问: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起点不同,一个是从裸岩开始,而一个是从弃耕的草本植物开始的。

【优化方案】江苏专用2012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章第2、3节生物群落的构成和演替课件 苏教版必修3

【优化方案】江苏专用2012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章第2、3节生物群落的构成和演替课件 苏教版必修3

年份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种类 豚草 龙葵 狗尾草 0.3 6.2 10.0 0.6 3.8 9.2 1.0 1.5 8.0 1.6 0.3 6.8 2.3 0.1 5.5
分析:通过比较2004~2008年间豚草的种群密度
(数值变化),得出它的种群密度持续增加,其种群
3.群落演替的特点 (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 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 (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 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 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①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 还湖,封山育林等。 ②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砍伐森林、填湖 造地、过度放牧等。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000
25.0
900
49.1
200
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解析:选D。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
关系 名称
数量 坐标 能量关系图 图
特点
对寄主有害, 对寄生生物 有利。如果 分开,则寄 生生物难以 单独生存, 而寄主会生 活得更好
举例
寄生

蛔虫与 人;噬 菌体与 被侵染 的细菌
关系名 数量坐 能量关系 称 标图 图
特点 (1)一般生态需求越 接近的不同物种间 竞争越激烈 (2)数量上呈现出“ 你死我活”的“同 步性变化” (1)一种生物以另一 种生物为食 (2)数量上呈现出“ 先增加者先减少, 后增加者后减少” 的不同步性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1)描述生物群落的组成。

(2)说出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3)描述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

2.学习重点:(1)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

(2)理解生态位的概念。

(3)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4)生物群落的结构3.学习难点:(1)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2)理解生态位的概念。

(3)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4)对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实践活动“看”——知识经纬生物群落的构成“导”—自主预习一、生物群落1.群落的概念:群落由一定的、、种群组成的。

2.物种丰富度:。

3.生态学上用来表示物种丰富度。

二、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1.群落的种间关系(表4—7)类型曲线图例箭头图例种间关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捕食特点: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结果是:常表现为相互抑制。

a生存能力不同,b生存能力相同。

寄生特点: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举例:三、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和。

2.一个群落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要经过生物对环境的和生物种群之间的阶段。

3.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重大成就系统中,在、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

一般地说,生态位互相重叠的生物种群之间的激烈。

生态位的分化是群落 和 的基础,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学”—互动探究探究一 生物群落的组成及物种丰富度阅读课本P71相关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个体、种群、群落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提示:(1)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①种群是物种生存、发展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种群与个体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种群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但又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每一个种群都有其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既有互助又有斗争,但无论是互助还是斗争,都对种群的生存和延续有利。

(2)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各个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

它不是种群的简单组合,生物群落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如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结构等,这些特征不是由单一的种群所能体现的,只有在群落的总体水平上,这些特征才能显示出来。

(3)三者相互联系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有机单元,而群落则是不同种群在一定生态因素作用下的集合体。

在群落的内部,不同种群的个体间为种间关系,而种群内部的不同个体间则为种内关系。

可用下图表示:个体−−−→−种内关系种群−−−→−种间关系群落 2.群落的组成是怎样的?提示: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的。

3.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数量动态,包括? 提示: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4.若要你研究池塘生物群落,你将从哪些方面着手研究? 提示:5.不同的群落的不同是靠什么来区别的呢?群落的物种数目多少如何表示呢?研究池 塘群落种群种类优势种群 种间关系 种群位置 群落的空间结群落演替 池塘的范围和边界提示:物种的多少和每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生态学上用物种丰富度指数来表示物种丰富度。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公式:【经典回眸】(2009江苏,24)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

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

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多选)(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解析】比较表中裸露泥滩与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可判断A 正确,B 错误。

C 错误,D 正确,物种数和个体总数与常用底泥采样器的规格无关,但与取样的时间和地点等因素有关。

【答案】AD 【变式训练】1.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2.下列实例中,属于种群的是( )招潮蟹类厚蟹类沙蚕类泥螺类蛤类物种 数个体 总数 物种 数个体 总数 物种 数个体 总数 物种 数个体 总数 物种 数个体 总数裸露泥滩 5 18 1 14 2 12 1 10 2 14 米草群落31229110物种数目样地面积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B.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 探究二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阅读课本P73-P74相关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与根瘤菌共生的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举例说明还有哪些生物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 提示:2.为什么适量饮用添加了有益菌群的奶制品可以防止维生素缺乏症?有益菌群与人体是什么关系? 提示:有益菌群在人体肠道中阻止和抑制外来致病菌群的入侵,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人体肠道可以为有益菌群提供营养物质。

因此,二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3.单独培养两种草履虫种群增长的模式是什么?为什么?混合培养时,二者是否会相互影响?为什么? 种群之间竞争的资源包括哪些?提示:单独培养生长良好,因为二者不争夺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

混合培养时,二者因争夺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

竞争的资源可以是食物、水分、空间,也可以是阳光、无机盐等。

不同的生物种群之间的竞争强度因亲缘关系的远近、生活习性的不同而有差异。

4.分析下图,图中的捕食者应该是谁?为什么?提示:B ,先增加先减少,后增加后减少。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个体数量变动往往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反馈关系。

追问:B 减少后A 如何变化?“大鱼吃小鱼”,是否为捕食?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养料通过固氮作用提供含氮养料 根瘤菌豆类植物提示:先增加后稳定。

“大鱼吃小鱼”同种鱼不是捕食关系,不同种鱼则为捕食关系。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关系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自然界中,捕食者种群将猎物种群捕食殆尽的事例是很少的,被捕食的往往是体弱患病的或遗传特性较差的个体,从而防止了疾病的传播和不利遗传因素的延续。

5.菟丝子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如何?提示: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6.生存斗争、种内斗争、竞争的关系?提示:生存斗争包括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

同种生物:种内互助、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

【经典回眸】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解析】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中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

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

投放某种鱼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

由于鱼是大量的,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随之也会大量减少。

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答案】C【变式训练】3.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探究三群落的结构阅读课本P75-P77相关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群落中的植物由高到低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植物的分层有何意义?提示:植物分层情况,森林的地上成层结构一般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地衣层;草本群落地上部分一般分为上(高草层)、中(中草层)和下(矮草层)三层。

植物的分层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总结: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是指群落的分层现象。

2.水生群落有分层现象吗?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提示: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含量等因素决定的。

3.林中垂直方向分布植物依次是什么?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乔木、灌木、草本。

光照强度、温度等差异4.群落中的动物有分层现象吗?动物的分层有何意义?提示:群落中的动物分层现象也很普遍。

例如,在森林的灌木层幼林中,栖息着莺、苇莺、和花鼠等;在森林的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松鼠和貂等;而在树冠层则栖息着柳莺、交嘴等。

动物之所以分层,主要是由于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

5.群落的水平结构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提示: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群落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影响因素有:地形、光照、湿度、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6.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这句话对吗?提示:群落应该是指在这个范围内所有的生物,说动物群落是不正确;即动物群落也会出现,例如由于水份的含量动物也会出现水平方向上的不同的分布。

动物的分布依赖植物的分布。

(由于植物为动物提供栖息条件和食物资源,所以因植物而出现水平结构。

如草场的边缘与中心地带,湿地生态系统等。

)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一般很少呈现局部范围内的片状分布。

例如,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镶嵌性。

一个群落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要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阶段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阶段。

7.阅读课本P75并思考什么叫生态位?生态位有哪些特点?生态位的多样性有什么重要意义?提示:⑴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例如,栖息在云杉树上的3种雀类因生活习性的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态位。

⑵特点:①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都会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②生态位互相重叠的生物种群之间竞争激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