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冲靠训练组合
东北秧歌教学中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分析-教育文档

东北秧歌教学中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分析-教育文档中国舞蹈艺术历史悠久,在多民族的共同生活相互促进之下,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多姿多彩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经历千年的积淀形成独具东方特色的艺术风格,是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更好的传承发扬中国传统艺术,高校舞蹈教学是块重要的阵地,肩负着挖掘、整理、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任务。
建国以来经老一辈舞蹈艺术家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掘整理研究形成了八大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体系。
作为东北地区的高校更应将本地区的民间舞蹈东北秧歌继承和发展起来。
在当今的舞蹈教学中,对东北秧歌的舞蹈训练较充分,但细致深入的将中国传统舞蹈的精髓与之融合的基本功训练有所缺失,我们应重视东北秧歌中的技能训练,以更好的展现东北秧歌的神韵。
东北秧歌是一种广泛流行在中国东北广大群众中的舞蹈,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东北秧歌特色鲜明,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主要特征是活泼、泼辣、火爆、幽默、生动,动作特点是“俏、哏、浪”,三者中又相互交融,展现出丰富的舞蹈语言。
东北秧歌中又一个重要的表演道具就是手绢,上下纷飞的手绢花,多种手绢花技巧,将东北秧歌的“俏、哏、浪”等特点演绎出来。
东北秧歌舞蹈表演时要刚柔相济,哏中有俏、稳中有浪,要到达这样的艺术表演效果,必须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才能真正表演出东北秧歌的神韵。
一、东北秧歌中身韵训练的重要作用东北秧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人民生活劳作的艺术表现。
东北的民俗民风都融进舞蹈中,那种热情、活泼、狡蔫、泼辣、敦厚的感觉都会在其中。
要想将这些丰富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表演充分,仅仅从舞蹈形式上来分析是不够的,肢体一要配合气息和身韵来协调完成,否则将使舞蹈仅限于表演而没有灵魂。
东北秧歌的神韵“俏、哏、浪”还需要身韵气息技能训练的配合,最终才能达到形神兼备。
身韵是身段练习的称谓,将舞蹈的基本特征和美感相融合,训练学生对身体的控制力和表现力。
七年级舞蹈美育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设计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设计【课型】古典舞身韵课时:一课时教材内容分析:“云肩转腰”“云手”是中职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综合了“提沉、冲靠、含、腆、移”的七种基本动律元素,通过腰部作横向水平转圆的一种运动形式,是古典舞的一切平圆动作的基础。
最早是一种招法的名称,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武术艺术,是以搏击格斗为主要功能。
它是身韵中十分常见并且十分重要的动作之一。
教学重点:动作的协调性、准确性教学难点:动作与呼吸的默契配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云肩转腰、云手身韵的基本要领。
能够流畅规范地完成古典舞身韵组合。
过程与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参与体验、小组合作、展示等方法让学生规范掌握“云肩转腰”“云手”的动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古典舞身韵,让学生初步感受和体验舞蹈中呼吸与动作、神韵的密切关系。
并会运用到动作展示中,感受到中国古典舞的韵律之美,喜爱中国古典舞蹈艺术。
教学过程:时间设计意图教学环节组织教法与学练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5分钟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古典舞的风格特点。
导入:直观情景教学法。
示范导入:教师古典舞身韵展示。
观看教师示范,领悟古典舞的风格特点。
20分钟新课教学:通过讲解、示范、纠偏让学生熟悉动作的规律。
采用讲授法、示范法、个别纠错让学生掌握“云肩转腰”“云手”组合。
讲解、示范云间转腰是古典舞身韵最独特的动律,包括了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元素所组成的。
1、不加手做单一的云间转。
2、加单臂配合做(手带身、身让手、身推手等要领)3、双手配合做(平抹手:注意协调)10分钟采用示范教学法,体验参加,小组合作让学生学习掌握“云手”。
“云肩转腰”“云手”教学。
1、示范展示2、教学动作3、纠错评价4、展示(完整展示)1、站立练习单一的含胸-旁提-腆胸腰-旁提2、立身中正,以腰为轴,两臂要随腰运转,两臂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先后运转,左手为主的右手相随,右手为主的左手相随。
5分钟组合包含了身韵中的云间转腰、云手、摇臂等身韵元素。
古典舞的训练体系身韵教学法

古典舞的训练体系身韵教学法任何一种训练都是从属于某种舞蹈形式的需要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也必须有它自己的训练体系。
身韵教学法便是古典舞的训练体系。
古典舞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神形兼备”的艺术体现,而身韵教学法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在教学中要求动作达到振其形,摄其神、模其劲、顺其律,作为实现身韵教学的目的。
身韵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训练要求,它训练学生“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有着很高有艺术欣赏价值。
所以说,身韵课不但能独立地进行教学,而且成为整个中国古典舞教学诸环节的精髓和有机组成部分。
身韵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身韵而身韵,它的目的是要将身韵溶化在古典舞的一切舞姿和技术技巧中,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对节奏处理和舞蹈动作的连接上,以及点线处理,舞蹈动势的渲染和表演者内在修养等诸方面。
如果说古典舞基训是一种训练手段,身韵则是衡量舞蹈动作的标尺。
“如果把动作比做肌体,那么韵律就好比血液。
血液停止了流动,肌体就会僵死。
”这个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动作与韵律的血肉关系,可以想象,如果古典舞缺少韵律,那么动作、舞姿、组合一定会使人感到僵化而没有味道。
所以,如果我们抓住了古典舞的韵律,使是找到了发展古典舞的根和源。
从这个意义上讲,身韵不仅仅训练中国古典舞的风格、韵律及外部技巧等,从中还可以发展古典舞的连接动作和舞蹈语言。
在古典舞训练中,从头至尾,都贯穿着身韵练习中的一些元素,身韵在总结了戏曲、武术等传统艺术的动作规律之基础上,确定了从腰为核心,强调中段训练的重要性。
而“提沉冲靠”等几个动律元素无论是对人体中段的肌肉或是呼吸,都各有其独到而不同的训练价值。
突出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中和之美”的美学原则。
其具体表现为:强调对中段肌肉,尤其是后背肌肉的训练。
背阔肌的强化,更是身韵元素在训练上的一大突破。
而元素中的“含腆”从形态和规格上看比其它元素的幅要大。
中国古典舞与乐舞文化(2017下)冲靠与旁移答案

冲靠与旁移
1【单选题】
对1方向盘坐,对8方向冲眼睛应该看________方向。
A、2
B、1
C、8
D、4
正确答案:C
2【单选题】
对1方向盘坐,对3方向横移眼睛应该看________方向。
A、2
B、1
C、8
D、3
正确答案:B
3【单选题】
对1方向盘坐,对2方向冲眼睛应该看________方向。
A、2
B、1
C、8
D、4
正确答案:A
4【单选题】训练“冲、靠”是训练躯干的________动律。
A、横线
B、上下
C、左右
D、斜线
正确答案:D
5【单选题】训练“移”是训练躯干的________动律。
A、上下
B、左右
C、横线
D、斜线
正确答案:C
6【单选题】
下图中,女舞者的动作是。
A、冲
B、靠
C、移
D、沉
正确答案:A
7【单选题】
下图中,女舞者的动作是。
A、冲
B、靠
C、移
D、沉
正确答案:B
8【判断题】
对1方向盘坐,上身往2方向的动作是冲。
正确答案:√
9【判断题】
对1方向盘坐,上身往6方向的动作是移。
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对1方向盘坐,上身往6方向的动作是靠。
10【判断题】
对1方向盘坐,上身往4方向的动作是靠。
正确答案:√
11【判断题】冲和靠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动律。
正确答案:√。
古典舞身韵笔记

古典身韵笔记姓名: 仇章奇学号:5201312009班级:舞蹈系123班动律元素1.提沉:提沉联合起来包括“提”和“沉”两个元素,按照古典舞运动的一般规律,讲究先“沉”后“提”。
状。
(1)提:在“沉”的基础上深吸气,感觉气从丹田提至胸腔,同时以胸之力带动腰椎由微弯状一节一节起直,感觉头部顶向虚空,提至胸腔之气不能静止憋住,随着“头顶虚空”而感觉向上延伸。
(2)沉:感觉气没丹田,以沉气之力带动腰椎从自然垂直状一节一节下压而形成的胸微含,微弯身.注意:(1上下垂直2顶端为前脑3沉肩落肘4翻腕亮相)2.冲靠:(1)冲:在“沉”的过程中,用肩的外侧和胸大肌向8点或2点水平冲出,肩与地面保持水平线,切记上身不要向前倾倒,是腰以上部分向8点或2点移出,感觉腰侧肌拉长,头与肩相反,肩向左冲,头略向又偏,眼和冲的方向一致。
手可以自然下垂,盘坐时手放在膝盖上;也可与冲方向一致的手在胸前端起,手心向下,另一只手背在后面。
(2)靠:首先“提”,然后在“沉”的过程中,用后肩部及后肋侧带动上身向4点或6点“靠”出,感觉前肋往里收,后背侧肌拉长,要求肩与地面保持水平拉出,决不能有躺倒之感,同样是腰以上部分移出,身如向右靠,头则微向左转,眼平视放神,头及颈部略向下梗。
手可以自然下垂,盘坐时手放在膝盖上;也可与靠方向相反的手向前伸起,手心向上,另一只手背在后面。
注意:(1肩窝为顶2似手风琴)3.旁移:(1)移::向的水平运动。
是腰肩进行左右水平运动的“横线”之动律。
注意(1重心不变2两旁移动不带含)4.含腆:(1)含:在沉的基础上加强胸腔的含收,双肩向里合挤,腰椎成弓(2)腆缩力的“前后”动律。
注意(1向后收,向前探2下上节节移)5.仰:6.旁提:身体由下经移7.扭动律轨迹1.平圆:盘”状。
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平面的圆线运动。
2.立圆:它的运动轨迹如同“车轮”状。
即展现在面前的是一个竖面的圆线运动。
3.8字圆:成“前轮”即是它的典型表现6.踢腿:1刀花收亮相2侧腿跨摆正7.双簧手:1开扣脚外侧带,小于45度8下腰:风火轮的分解及扑地9.太极:第一式起势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第三式白鹤亮翅第四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五式手挥琵琶第六式倒卷肱第七式左揽雀尾第八式右揽雀尾第九式单鞭, 第十式云手第十一式单鞭第十二式高探马第十三式右蹬脚第十四式双峰贯耳第十五式转身左蹬脚第十六式左下独立式第十七式右下独立式第十八式左右穿梭第十九式海底针第二十式闪通臂第二十一式转身搬拦捶第二十二式如封似闭第二十三式十字手第二十四式收势二.中国古典舞特有的用力方法。
中国舞蹈古典舞身韵教材法.doc

1.身韵的基本动律元素包括了“提、沉、冲、靠、含、腆、移、拧、倾、仰”等10种。
2.横拧是髋关节固定在一个水平面上,以腰部为中心,向左或右作水平横向转动的动作元素。
3.穿手亦称“穿掌”,穿手的形象含义是包含了钻和穿这两层意思,一般地讲,“钻”是指它的运动路线是和“含”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穿”是指它的运动感觉是有向外放送的形象。
它的动作特点偏向于干脆,利落的。
4.“云肩转腰”是武术上的叫法,实质上,它是综合了“提沉、冲靠、含、腆、移”的七种基本动律元素,并将其串起来,使腰部作横向水平转圆的一种运动形式,他是中国古典舞的一切平圆动作的基础,也是古典舞风格性,韵味性集中体现的动作之一。
分析题5.穿手是一个系列动作,它包含了单臂穿手、双臂交叉穿手、平穿手、反平穿手、斜上穿接背手穿、横拧反平穿、反平穿接背手下穿等形态。
它的动作特性,包括“穿”与“钻”,动作用力特点偏向于干脆、利落。
6.云手的教学要求:1云手整个过程要连绵不断,保持圆弧线的运动轨迹。
2在起始后,一直要有揉球的形态和运动路线。
3身法,眼要协调地与之相随。
7.燕子穿林动作要点:1前一动律是后一动律的铺垫和对比,如冲、靠、含均是“穿”—仰的铺垫,仰、旁提恰是后一动律蹲,横拧的准备。
2整个燕子穿林动作的完成要连绵不断,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3大开大合,高低起落是它的特点,所以,就要求有一个良好的重心支撑,要求要掌握它的动势特点。
8.圆场有快,慢之分,对于初学者,一般以慢圆场“开法儿”,无论是慢,快圆场都要求在行进过程中,膝关节以下的松弛和裸关节的放松。
归纳起来膝关节的微弯是走好圆场保持平稳的关键,勾,压脚掌是形成圆场中国风格的外形所在,腿部(膝关节以下),裸关节的放松是圆场灵活,具有行云流水般舒畅的重点。
9.古典舞身韵训练的方法和步骤是:以腰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云肩转腰为重点。
“三园”路线为运动路线为运动轨迹,以传统典型动作为依据,组合为归宿的由浅入深,层层发展的方法。
10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新)10级教师考级试题及教学法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新)十级教师考级试题及教学法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考级院是文化部批准的社会艺术水平跨省考级机构。
考级院以“普及舞蹈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立足于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经过30年的发展,在国内已有合作单位300多家,遍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也有多家合作单位。
每年在海内外培训舞蹈考级教师3万余人次,有近30万学生参加舞蹈等级考试,经测评合格获得“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证书”。
十级教师试题A B1.冲靠平圆 1.冲靠平圆2.擦地 2.蹲、弯腰3.舞姿(一) 3.小踢腿4.穿手 4.舞姿(二)5.弯腰 5.平转6.双脚小跳 6.舞姿小跳7.云南花灯 7.朝鲜族舞8.蒙古族舞 8.蒙古族舞目录背诵年级教学任务。
讲解下列组合的训练目的及教学步骤。
找出下列组合中的主干动作及难点。
各年级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教师为什么要明确每个动作和组合的训练目的?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准确的示范?民间舞的风格要素有哪些?如何跳好即兴舞?第十级教师教学法试题背诵年级教学任务。
讲解下列组合的训练目的及教学步骤。
(由任课教师随技术课堂讲解)穿手训练目的(1)学会几种基本的“穿手”动作。
(2)通过“穿手”动作之间的连接,训练“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
(3)掌握动作中轻、重、缓、急节奏的变化。
教学步骤(1)单一练习各种“穿手”,正确掌握“穿手”的路线及方法。
(2)单一练习“穿手”与“舞步”的配合。
(3)分段练习。
(4)完成整体组合。
云南花灯训练目的(1)学会正确“执扇”与“舞扇”的方法。
(2)掌握“跳颠崴”、“小崴”、“反崴”的基本动律。
(3)掌握动作连贯、“抻”、“韧”、轻巧、棱角分明及有弹性的特点。
教学步骤(1)单一练习各种“执扇”与“舞扇”的方法。
(2)单一练习几种“崴”的动律。
(3)单一练习“扇花”与“崴”的配合。
(4)分段练习。
(5)完成整体组合。
提沉冲靠含腆移的动作要领

提沉冲靠含腆移的动作要领提沉冲靠含腆移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动作,也是许多武术爱好者在练习中常用的基础动作之一。
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练习者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的身体协调能力。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提沉冲靠含腆移的动作要领。
一、基本姿势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基本的站姿。
双脚并拢,膝盖微屈,身体重心放在两脚之间。
双手自然下垂,手指自然张开,手臂微微弯曲,手肘自然下垂。
头部保持正直,眼睛注视前方,肩膀放松下沉,胸部挺直,腰部稍微收紧,腹部收缩。
这个姿势是提沉冲靠含腆移的基本姿势,也是许多武术动作的出发点。
二、提法提沉冲靠含腆移的第一步是提法。
在基本姿势的基础上,将双手向上提起,手臂自然弯曲,手掌朝上。
手臂抬起的同时,身体也要跟着上提,但是要注意不要使脚跟离地。
手臂提起的高度应该与肩膀平齐,手掌稍微向内侧弯曲,手指自然张开。
三、沉法提法之后是沉法。
将双手自然下垂,手臂自然弯曲,手掌朝下。
手臂下降的同时,身体也要跟着下沉,但是要注意不要使脚跟离地。
手臂下降的高度应该与肩膀平齐,手掌稍微向外侧弯曲,手指自然张开。
四、冲法接下来是冲法。
在基本姿势的基础上,将双手向前推出,手臂自然伸直,手掌朝下。
手臂推出的同时,身体也要跟着前冲,但是要注意不要使脚跟离地。
手臂推出的距离应该与肩膀平齐,手掌稍微向外侧弯曲,手指自然张开。
五、靠法冲法之后是靠法。
在基本姿势的基础上,将双手向前推出,手臂自然伸直,手掌朝内。
手臂推出的同时,身体也要跟着前冲,但是要注意不要使脚跟离地。
手臂推出的距离应该与肩膀平齐,手掌稍微向内侧弯曲,手指自然张开。
六、含腆移最后是含腆移。
含腆移是指将身体自然转向,同时将一只脚向前迈出一步,然后将另一只脚紧跟着迈出一步,完成身体的转向。
在转向的同时,双手也要自然下垂,手臂自然弯曲,手掌朝下。
含腆移的时候要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要使身体晃动。
综上所述,提沉冲靠含腆移是一种需要练习者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的身体协调能力的武术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