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多县情简介
青海玛多县错扎玛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青海玛多县错扎玛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杜文全;付小龙;陈勇兵【摘要】青海玛多县错扎玛铅锌矿床位于东昆仑东段南侧.根据该地区野外工作的实际,简要分析了该地区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该矿床的产出受热水沉积岩的控制,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层状产出;矿石具细粒浸染状、角砾状构造、成矿温度为中低温的特征.矿床为中低温热水沉积矿床.【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9(039)001【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铅锌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错扎玛【作者】杜文全;付小龙;陈勇兵【作者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0八地质队,四川崇州 6111230;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0八地质队,四川崇州 6111230;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0八地质队,四川崇州 61112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2;P618.43青海玛多县错扎玛铅锌矿床位于东昆仑东段南侧,属青海省玛多县花石峡镇管辖。
通过两年的地质勘查工作,探求了(333+334)类铅+锌金属资源量11余万吨。
该矿是在东昆仑成矿带上新发现的又一处中型铅锌矿床。
东昆仑是青藏高原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之一,亦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
区内地质构造、地质演化历史复杂而长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素有青海省的“金腰带”之称。
区内蕴藏着丰富的铁、铜、金、铅、锌等矿产资源,是青海省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
区域地层属东昆仑南坡地层小区,主要出露古元古白沙河组;石炭系哈拉郭勒组(C1hl)、浩特洛哇组(C2ht);下三叠统洪水川组(T1h);侏罗系大煤沟组(J2d);新近系贵德群,第四系等地层,沿主构造线东西走向展布。
洪水川组岩性以碎屑岩为主,局部夹中酸性火山岩,少量白云岩、灰岩;沉积环境较为复杂,沉积类型多变,主要为陆相、滨浅海相火山岩,正常沉积碎屑岩,少量碳酸盐岩建造,为错扎玛铅锌矿床的含控矿地层。
区域构造伴随着昆中断裂长期活动,皱褶、断裂、韧性剪切带十分发育(图1)。
黄河河源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危害

黄河河源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危害作者:刘强黎曙孔令贵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介绍了黄河沿断面以上玛多县境内流域生态环境概况,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并总结了源区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对改善黄河源区的水资源环境、实现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危害;黄河河源区;青海玛多中图分类号 X171.1;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16-02黄河河源区一般是指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沿断面以上流域。
玛多县境内黄河流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就黄河沿断面以上玛多县境内流域生态环境进行探讨。
玛多县隶属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是黄河河源区流经的第一县,了解和掌握玛多县的生态环境状况、主要问题、成因及危害,对改善黄河源区的水资源环境、实现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玛多县自然概况与社会概况玛多县隶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是黄河流经的第一县,位于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巴颜喀拉山北麓。
地理坐标为东经96°55′~99°20′,北纬33°50′~35°40′,全县海拔在4 300 m以上,境内有海拔5 266 m的巴颜喀拉山主峰,具备典型的高原气候、地貌形态。
玛多县北邻布青山,南与四川省石渠县、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接壤,西与玉树州曲麻莱县毗邻,全县东西向长约228 km、南北向宽约207 km,中部地势平缓、四周高山围绕。
玛多县气候属于典型的高原草原气候,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差异,最低气温低至-48 ℃,全年平均温度为-4 ℃,因为气候寒冷,因而当地无绝对无霜期。
降水方面,每年6—9月为多雨期,年平均降水量为307.5 mm,降水以雪或冰雹形式为主;每年12月到次年4月是玛多县的风季,最大风速可达26 m/s;由于当地海拔较高,氧气稀薄,空气含氧量约为海平面含氧量的59%,大气压较小,导致沸水温度远低于100 ℃(通常在80 ℃左右)。
青海省玛多县草地生态置换模式研究

建 议 玛 多县 草 原 站 组 成草 地 区划 技 术小 组 , 对 下辖 7 牧业 乡 和 县 牧 场进 行 综 合 区划 , 理划 分 个 合 季节 牧 场 , 其满 足 季节性 畜 牧业 发展 的要 求 , 使 区划
为主, 高寒 干 草 原 次 之_ 。玛 多 县 的牧 草 主 要 有 莎 3 1 天然 草场 围栏 , _ 6 ] . 实行分 区轮牧
度退化草地减牧或休牧 , 1. 9 h 鼠害天然 对 3 9 万 m。
破草皮 、 松土补播 、 等草地改良措施 。
表1 玛多县天然草地季节区划和合理载畜量规划
3 2 成 立专业 合作 社 , . 科学 发展 生态 畜牧 业
业气 候 区) 和环扎 陵湖 、 陵湖 ( 鄂 高寒牧 业气 候 区) 附
草地 生态 恶化 _ ] 目前 , 1。 该理 论 已在新 疆 、 内蒙 、 宁
伴 随 退 化草 地 的严 重 发 生 , 现 大 面积 的 秃斑 出
夏等 地实 践 , 效 显著 l 。笔 者依 据新 疆 生态 置 换 和裸 地 , 鼠害 的 蔓 延 提 供 了有 利 条 件 。玛 多 县 鼠 成 3 剖 为
收 稿 日期 :0O 1一9 2 l一 】o 王 朝 华 , . 9 0年 生 , 科 , 级 畜 牧 ( 原 ) 。 男 16 本 高 草 师
.
青海省玛多县九龙滩矿泉水形成机制初探

黄 河干流 从矿泉 西侧 经过 ,平均 流量 2 . m ・ , 03 S 5 ~
最大 流量 12 S 。矿 泉 水为 一小 溪 ,南侧 经县 城穿 5m 一 过 ,无 明显河 床 ,平 均 流量 00 9 S 。 .7 m
1 2 . rm 。 3 25 a
石 是形 成 矿 泉 水 的 主 要 母 岩 ,岩 石 矿 物 成 分 主要 以
钾 、钙长 石为 主 ,在特 定 的地球 化 学条 件下 ,地下 水 逐 渐 溶解 了较 多 的对人 体有 益 而难 溶 的微量 元 素 ,如 锶 、偏 硅 酸 、铁 、溴 、锌 等 。其 中偏 硅 酸 主要 由长
统 稳定性 很好 。
由图 1 以看 出 ,亲 水相互 作 用 色谱 法 中 i聚氰 可
胺 峰 附近有 一 小峰 ,其 他 两种 方法 聚氰 胺 峰 附近没
运用 3 方法 对两 种样 品奶 粉进行 检 测 ,由于 2 种 # 样 品 中 聚 氰胺 含量较 高 ,故将 2 样 品稀 释 5 0倍后 , 连 续进 样 5次 观察 精密 度 ,2 样 品稀 释液 色 谱 图见 图
试验 时 色谱 条件 决定 对 应 的样 品 前处理 方 法 ,进
样时 如 果样 品溶 液组 成 与流 动相 组 成差 异较 大 ,进 样
反相离子对色谱法 亲 水相互作用色潜法 阳离子交换色谱法
O 2 4 6 8 1 0
瞬 问会造 成 流动 相较 大 的扰 动 ,会 出现 怪峰 、假多 重 峰 ,因此 ,应 选择 与色谱 条件兼 容 的样 品前处 理方法 。
青 海 斛 技
2 1 年第 2 0 1 期
青海省玛 多县九龙滩矿泉水形成机制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玛多县情简介 (2011年7月) 现就玛多的县情特点、玛多的发展探索、玛多的发展愿景简要介绍如下: 一、玛多的县情特点 玛多的县情特点可用以下五句话来概括: (一)地广人稀,民族单一。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于1957年12月建政。位于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属高平原地区。全县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占果洛州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5%。下辖2乡2镇,26个行政村,4个生态移民新村和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县域人口稀少,全县总人口1350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53人,是全省人口最少的县。民族单一,藏族是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 (二)环境严酷,地位突出。玛多县是全省海拔最高县,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县城驻地海拔4276米,自然条件恶劣,高寒缺氧,环境严酷,年均气温-4℃,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是国内人类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态功能平衡区。区位特征十分 突出,毗邻著名高原旅游圣地玉树,北依青海省新型工业基地海西州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交通便利,214国道横贯县境,西宁至玉树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西部大通道建设在即,将是进藏入疆出川的重要交通枢纽。 (三)湖泊众多,资源富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此,境内河流密集、湖泊众多,全县共有大小湖泊4077个,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中华水塔”的美誉。其中,闻名遐迩的扎陵湖、鄂陵湖两“姊妹湖”,于2005年被联合国《湿地公约》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县域资源丰富,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藏野驴、石羊、黑颈鹤等50余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有120余种,是高原生态环境科考的圣地。青海省黄河源国家水利风景区已通过省级初审,即将建设,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的潜力巨大。境内有金、煤、盐等10余种矿产资源,有机牛羊肉是高原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市场前景广阔。 (四)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据汉、藏历史文献记载,远在新石器时期,黄河源头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自公元前四世纪始,甘青地区的羌人几度迁徙入境,与吐谷浑、吐蕃等民族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今日世居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河源儿女用勤劳和智慧书写了灿烂光辉的民族历史文化,玛多是中国格萨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传,格萨尔12岁在境内赛马称王,并迎娶当地贵族嘉洛之女珠姆为妃,留下了诸多美妙的传说,现今格萨尔赛马称王等历史遗迹依稀 可见。吐蕃松赞干布在鄂陵湖畔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而得名“迎亲滩”,留下了汉藏和亲、民族团结的千古美谈。全县民族宗教文化历史底蕴深厚,藏传佛教广为盛传。 (五)经济发展,社会和谐。80年代初,玛多县畜牧业经济异常繁荣,全县牧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国之首。21世纪初,随着国家“三江源”生态战略的实施,河源儿女积极响应国家“保护生态、减人减畜、退牧还草”的号召,主动迁出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园,维护了母亲河源头的生态平衡,为黄河中下游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现已成为省定贫困县。近年来,玛多县依托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着力培育高原生态畜牧业、高原生态旅游业和商贸服务业,积极推进跨越发展、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进程,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青海藏区最稳定的县。 二、玛多的发展探索 “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立县之本,始终坚持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始终坚持把维护稳定、和谐社会构建作为第一责任,始终坚持把外部支持和自力更生作为力量支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奋力而为,扎实苦干,全县经济社会 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1240万元,年均增长8.6%,列全州第六。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5万元,年均增长33.7%,列全州第六。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48:2:50 调整为2010年的34:22:44,第二产业比重显著提升,旅游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能力明显增强。 ---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民生改善程度不断提高。教育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两基”攻坚通过省级验收。文体广电事业全面发展,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卫生事业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9‰以内;全面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建设,城乡群众住房建设取得新实效,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531元,年均增长5.9%,列全州第二。 ---项目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发展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建设投资规模加大,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公路建设实现跨越发展,通乡等级公路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以国道214线为骨架,县乡村道路为框架的公路网。完成了基层政权建设、城镇道路、农村电网改造、公共卫生、垃圾处理、供排水、供暖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城乡居民生 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据统计,“十一五”时期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 ---生态战略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与建设初见成效。依托“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积极推进“生态立县”战略,实施了一批沙漠化治理、禁牧封育、湿地保护、退牧还草等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生态保护与建设初见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县生态移民585户2334人,减畜23.1万只羊单位,草原禁牧988万亩,沙漠化防治22.94万亩,鼠害防治2987万亩,建设暖棚267座,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2.6万亩,湿地保护11万亩。 ---各种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牧区综合配套改革,初步探索了草场有偿租赁、转包、联合经营模式,促进了草场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领域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新提高。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成功举办了“两岸三地”聚焦黄河源采风周和首届“黄河源之夏”广场文化月等活动,通过对县内旅游资源、文化底蕴、民俗风情等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推介,玛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强化,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把和谐社会创建活动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文明创建水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显著成效,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深化“三 级联创”和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切实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以《廉政准则》宣传教育为有效载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得到新加强。全县上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自觉发扬“高海拔、高标准、高质量”的工作豪情和践行“四个干事”工作作风的浓厚氛围正在形成。 三、玛多的发展愿景 “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玛多的发展定位是“四个着力打造”,即:着力打造果洛地区生态大县,着力打造“三江源”地区旅游名县,着力打造青南地区交通枢纽,着力打造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的青海藏区和谐之县。主要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实现“一个上台阶,六个新突破,五个更加”,即:全县经济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新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特色产业培育取得新突破,民生改善取得新突破,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突破;经济发展更加具有活力,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民族文化更加富有特色,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趋于和谐稳定。 为此,县委、县政府将紧扣“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维护稳定、加强党建”五大历史任务,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一是着力发展高原生态畜牧业。通过加大科技创新,不断加大良种 选育力度,调整和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切实提高畜牧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扶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通过组织化带动,不断增强牧区经济发展活力。二是着力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充分依托“千湖之县”、黄河之源、格萨尔赛马称王地“三张名片”,加快县级旅行社建设,加快旅游详规的编制,加快与省内外旅游市场的嫁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外推介力度,使高原生态旅游业成为推动 “四个发展”的有力支撑。三是着力发展商贸服务业。紧紧依托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发挥高原生态旅游业的支撑作用,加快城镇商业中心、特色商贸服务基地建设,着力培育餐饮、住宿、娱乐、民族用品、汽车修理等服务业市场。因地制宜的发展“国道经济”、“景区经济”,以商贸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二)突出民生和社会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一是继续实施“科教强县”战略,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扩大教育供给,加大师资培训,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全面提升人口计生综合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三是大力推进以养老、医保、低保、扶贫、救助、住房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工作,着力解决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统筹层次较低问题,努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有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