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高考常用考点

合集下载

赤壁赋考句高考知识点

赤壁赋考句高考知识点

赤壁赋考句高考知识点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许多高考考点。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赤壁赋中的相关知识点。

一、用典赤壁赋中运用了许多历史典故和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些都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

例如,“豪杰四集,天下之士,皆在此矣。

”这句话中的“豪杰四集”,指的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四位英雄人物,高考中经常考察的内容。

二、议论文写作技巧赤壁赋是一篇议论文,但是它的写作方式非常独特。

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这是高考语言表达与文学修辞方面的重要考点。

学生们在备考时应该注意分析作者用词的用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描写手法赤壁赋中的描写手法多种多样,如景色描写、人物描写、情感描写等,这些都是高考语言表达与文学修辞方面的考点。

例如,“监听之声,逆旅之人闻之足以起故国之恋,而泪下沾襟”这句话中的情感描写非常生动,通过声音和人物的反应来传达出乡愁之情。

这种描写方式在高考作文中也经常出现,因此学生们需要掌握这种描写手法。

四、意象与隐喻赤壁赋中出现了许多意象和隐喻,它们能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印象。

比如,“长江天险之,而亲戚攸在;山川阻绝之,而诸侯从之”的意境非常深刻,用来形容周瑜与刘备之间的关系。

这种意象和隐喻的运用在高考阅读理解和作文中都非常常见,所以学生们需要在备考阶段多加练习和理解。

五、主题思想赤壁赋的主题思想是“明主任贼其鸣凤也,群臣共谋其福祉,百姓同享其光荣”,这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高考作文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学生们需要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观察力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综上所述,赤壁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许多高考考点。

我们需要在备考过程中认真研读这篇文章,分析其中的用典、写作技巧、描写手法、意象与隐喻以及主题思想等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模板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模板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篇1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

既,过了。

望,农历每月十五)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10、下:下江陵(攻下)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12、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二、通假字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2、冯: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通"凭",乘)3、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三、一词多义1、望: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2、长: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3、然: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4、于: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5、白: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6、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②歌曰(歌词,名词)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四、词类活用1、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2、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3、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4、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5、南、西:乌雀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6、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7、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砍柴)8、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五、古今异义的词1、徘徊:徘徊于斗牛之间(①古义:明月停留。

赤壁赋所有知识点归纳

赤壁赋所有知识点归纳

赤壁赋所有知识点归纳
1.背景知识:赤壁大战发生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三国时代。

当时,曹操率领大军进攻南方,玄德刘备和荆州刺史孙权联合抵抗。

赤壁战役是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在孙刘联军的英勇抵抗下,曹操遭到重创并溃退。

2.赤壁之战描写:诗中描绘了赤壁之战的战场景象,包括曹军的强大舰队和孙刘联军的各种抵抗手段。

诗中通过对火烧连营、铁锁连环等战术的描述,展现了孙刘联军智勇双全的形象。

5.修辞技巧:赤壁赋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象征、借代等,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通过夸张手法强调人物的英勇事迹和传奇成就。

6.典故引用:赤壁赋中引用诸多典故,如“滔滔江水”、“二虎竞食”、“乱臣贼子”的典故用以象征曹操的野心和孙刘联军的骨气。

这些典故与现实情境相结合,使作品更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

通过对《赤壁赋》的分析,可以看出它是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反映了曹操与孙刘等英雄人物之间的战斗,更多地传递了对自然景物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与热爱。

它以生动的描写和动人的抒情,向读者展示了信仰、勇气和团结的力量,同时也唤起了读者对自由、正义和和平的追求。

苏轼《赤壁赋》知识点

苏轼《赤壁赋》知识点

苏轼《赤壁赋》知识点苏轼《赤壁赋》高考必考知识点我们学过很多苏轼的作品,《赤壁赋》就是其一,古诗即中国古代的诗歌,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赤壁赋》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苏轼《赤壁赋》知识点1、通假字:a、举酒属客属——嘱劝酒b、山川相缪缪——缭盘绕c、举匏尊以相属尊——樽酒杯属——嘱劝酒2、古今义美人——古义:借指内心思慕、向往的人。

今义:美貌的女子。

斗牛——古义:斗宿和牛宿。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3、一词多义a、歌——歌窈窕之章:朗诵b、如——纵一苇之所如:到……去扣舷而歌之:名作动,唱歌如泣如诉:像歌曰:歌词 c、望——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倚歌而和之:歌的声调和节拍西望夏口:远望4词类活用A、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起舞,使……哭泣B、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C、活用东望武昌——东:向东(名作状) 顺流而东也——东:东去(名作动)寄蜉蝣于天地——蜉蝣:像蜉蝣一样(名作状) 下江陵——下:攻占(名作动)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捕鱼,砍柴(名作动)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月光下清澈的`江水(形作名)乌鹊南飞——南:向南(名作状) 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形作动)苏轼《赤壁赋》原文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高考赤壁赋知识点

高考赤壁赋知识点

高考赤壁赋知识点《高考赤壁赋知识点》随着高考的临近,许多学生们纷纷开始背诵古文,以准备考试。

而其中一篇备受关注的文言文则是《赤壁赋》。

这是一篇文采斐然的古文,内容丰富,表达深邃,对于高考来说无疑是一个必备知识点。

本文将带您一起了解赤壁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以帮助您更好地备考。

1. 背景介绍赤壁赋被称为中国文学历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是东晋代文学家曹操的文学对手、诗人和政治家苏轼。

该篇赋以三国时期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当时两位著名将领刘备和孙权联手击败曹操的场景和英雄事迹。

2. 文学技巧与表达苏轼的《赤壁赋》以其卓越的文学技巧和精彩的表达方式而脍炙人口。

他运用华丽的辞藻、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将战争与人性矛盾的和谐统一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揭示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真实性格。

3. 人物形象与塑造在《赤壁赋》中,苏轼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刘备被描写成英勇而机智的领导者,孙权被描绘成灵活而圆滑的策略家,曹操则被描述为骄横而贪婪的统治者。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描写,苏轼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和智慧。

4. 同类作品的对比《赤壁赋》并非苏轼独有的一篇赋作,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同类作品以赋这种文体形式来描绘历史战争和英雄事迹。

比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杨万里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等。

这些作品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和主题,但都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英雄事迹的敬仰和思考。

5. 文章主旨与意义苏轼在《赤壁赋》中既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英雄的无私,又表达了对野外生活与自然景观的赞美。

整篇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对人性的思考,传达了人们在命运面前的坚韧和无畏精神,寄托了作者对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热爱和自豪。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既富有文学价值又深刻的作品。

它不仅揭示了历史的真实性和英雄的呈现,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性的热爱。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文言文,也是诗人曹操与诸葛亮的著名对联作品。

以下是《赤壁赋》文言文的知识点梳理:
1. 文言文的叙事技巧:《赤壁赋》采用了纪实和叙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描写历史事件来展现人物形象和情感感受,并以此呈现其诗意。

2. 修辞手法的应用:《赤壁赋》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描写自然景物:《赤壁赋》以赤壁山水环境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具有浓厚的江南山水意境。

4. 展现人物形象:《赤壁赋》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胆略、智谋和情感,塑造出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如曹操、周瑜等。

5. 展示社会风貌:《赤壁赋》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疾苦,通过描写江南渔民的生活和抗击外敌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大事和民生疾苦的情感。

6. 思想情感的表达:《赤壁赋》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思想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以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总的来说,《赤壁赋》是一篇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的文言文,通过对历史事件、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示了丰富的文学技巧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它既是一篇叙事文学作品,又是一篇颇具诗意的抒情散文。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模板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模板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篇1一、知识点梳理1、文体知识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赋的特点: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赤壁赋》即是一篇文赋。

2、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3、课文解读《赤壁赋》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综合练习题(一)给加点字注音壬戌(,)举酒属客()一苇()窈()窕()冯()虚御()风扣舷()桂棹()溯()嫠()妇袅袅()不绝如缕()愀然()潜蛟(,)和之()挟()山川相缪()舳舻(,)旌旗()酾酒()横槊()渔樵()江渚()麋鹿()匏尊()蜉蝣(,)粟()须臾()愀然()枕藉()洗盏()更酌()肴核()杯盘狼籍()(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杯盘狼籍(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七月既望2、举酒属客3、徘徊于斗牛之间4、纵一苇之所如5、凌万顷之茫然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7、桂棹兮兰桨8、击空明兮溯流光9、倚歌而和之10、其声呜呜然1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12、苏子愀然13、正襟危坐14、山川相缪15、方其破荆州16、下江陵17、酾酒临江,横槊赋诗18、固一世之雄也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20、举匏樽以相属21、哀吾生之须臾22、知不可乎骤得24、盈虚者如彼,23、托遗响于悲风25、而卒莫消长也26、相与枕藉乎舟中(四)词类活用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6、侣鱼虾而友麋鹿(五)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画线处的译法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而今安在哉?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答案版)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答案版)

精心整理《赤壁赋》文言知识点归纳一、解释下列加点实词:(1)七月既望..:.既,过了。

望,农历每月十五(2)举酒属.客:通“嘱”,劝酒(3)纵.一苇之所如.:.纵,任。

如,往(4)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茫然,辽阔的样子(5)击空明..兮溯.流水:空明,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江水。

溯,逆流而上(6)渺渺..兮予怀:悠远(7)倚.歌而和.之:依,按。

唱和(8)不绝如缕.:.细丝(9)苏子愀然..:.忧郁的样子(10)正襟危.坐:端正(11)方.其破荆州:当(12)横槊赋..诗:朗诵。

(13)固.一也之雄也:本来也:消减二、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1)徘徊于斗牛..之间(2)白露(3)(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美貌的女子【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2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3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4歌窈窕之章(名作动,吟咏)二、名词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三、名词作状语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3桂棹兮兰桨(名词作状语,用桂树,用木兰)四、动词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起舞,五、形容词作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2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4【一词多义】1望:眺望,向远处看)2歌:3、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文言句式】1.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3.省略句(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4.变式句(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5(61A.窈.窕yǎo愀.然chǒu蜉.蝣fú山川相缪.liáoB.徘徊.hái枕藉.jiè幽壑.hè冯.虚御风pínɡC.嫠.妇lí桂棹.nào匏.樽páo酾.酒临江shīD.肴.核yáo扁.舟biǎn糜.鹿答案.B.(愀:音qiǎo piān)2A.举酒属.B.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CD答案D3AB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高考常用考点
一、虚词
1.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2.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 一词多义
(1)东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2)望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b如怨如慕(副词,像)
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 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 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4. 变式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
四、重点语句翻译
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2.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3.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 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