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蒂涅形象
拉斯蒂涅名词解释

拉斯蒂涅名词解释概述拉斯蒂涅(Rastignac)是法国作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所著小说《人间喜剧》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拉斯蒂涅是一位年轻有为的贵族青年,他以追求成功和社会地位为目标,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阶层的残酷现实。
通过解析拉斯蒂涅这个角色,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巴尔扎克小说中所揭示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人物背景拉斯蒂涅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拥有优越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
他年轻英俊、聪明才智出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因此他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追求成功拉斯蒂涅对于成功和社会地位的追求可以说是他生命的动力。
他渴望成为一个有权有势的人,进入法兰西最高层的社会圈子。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
他放弃了浪漫的爱情,选择了勾心斗角、投机取巧的方式来爬上社会的阶梯。
社会残酷现实巴尔扎克通过拉斯蒂涅的故事展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残酷现实。
社会阶层的固化使得一个贵族出身的人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在上层社会立足。
拉斯蒂涅发现,即使是有着贵族血统和良好教育的人,也需要通过勾心斗角、投机取巧来获得社会地位。
这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人性的复杂性拉斯蒂涅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他既有着追求成功的野心和不择手段的一面,也有着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友谊的真挚。
他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不断面临道德和伦理的选择。
他经历了从天真无邪到狡猾冷酷的心灵变化,同时也经历了从迷茫到成熟的成长过程。
小说中的其他角色拉斯蒂涅的故事与其他一些角色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间喜剧》这部小说的世界。
他与维多利亚、巴黎的上层社会人物以及其他一些贵族和商人都有联系。
这些角色的命运和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展示了巴尔扎克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总结拉斯蒂涅是《人间喜剧》中一个重要的角色,他通过追求成功和社会地位的故事,揭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残酷现实、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社会阶层的固化。
《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

《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摘要:拉斯蒂涅和于连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形象,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争运和结局.文章就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和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人物拉斯蒂涅进行比较,简明阐述了这两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命运的抉择。
关键词:拉斯蒂涅于连比较形象塑造拉斯蒂涅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所塑造的形象,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所塑造的形象。
这两个形象的共同点是:有才华、有热情、有抱负,童年时代的教育及所受的影响使他们想凭自己的才能出人头地。
然拿破仑时代的结束宣告了他们自由竞争时代的结束,复辟王朝加深了他们的痛苦,出路问题苦恼着整整一代中下层青年.面对现实,他们走上了个人奋斗的道路,代表了法国中下层绝大多数有抱负青年的思想动向。
他们的不同点是: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投靠的社会力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首先,追求的人生目标不同。
拉斯蒂涅和于连生长于同一时期,出身都贫寒,生活环境滋生了两位青年向上爬的野心,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然而,面对相同的处境,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因侧重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其虚荣心的满足。
于连的个人奋斗动因则侧重于实现儿时的英雄梦,渴望靠才能、勇敢,创业绩,获地位。
不同的思想动因,使二者在人生目标的追求中做出不懈的努力。
于连完全崇拜绝世英雄拿破仑,想从《忏悔录》和《圣赫勒拿岛回忆录》中认识世界,但在复辟王朝的时期,那个“穿红色军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自然就导致他童年的梦幻和理想的破灭,这也成了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绊脚石.而拉斯蒂涅想通过自己努力学习,把学科作为适合社会发展的动力,以便捷足先登,榨取社会,这些虽然没有行通,但他通过读书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想法,是符合当时社会的某种需要,也可以说是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闪光点。
本我,自我,超我——《高老头》中拉斯蒂涅人物形象分析

本我,自我,超我——《高老头》中拉斯蒂涅人物形象分析【摘要】《高老头》是巴尔扎克颇具代表的作品之一。
对其中人物,尤其是对主人公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分析也一直是评论家们解读的焦点,但解读多从比较文学角度入手。
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来分析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高老头;拉斯蒂涅;本我;自我;超我一、概述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他二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写出了91部不朽的传世之作。
在这些作品中,他一共塑造了2400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
欧仁·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创作的《高老头》一书中的主人公,是贵族子弟变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
作品讲述了主人公拉斯蒂涅出生于外省乡下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他原本是个纯真善良的好青年,可到巴黎求学后,他的人格特质开始发生变化。
二、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解读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自我与本我》是弗洛伊德后期主要著作之一。
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新的人格结构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这个整体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人格构成的。
这三种人格互相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人这个整体的心理活动和实际行为。
(一)两次拜访,唤醒本我欲望。
从外省乡下来到巴黎读书的拉斯蒂涅是一个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智力超群的青年。
他家境贫寒,懂得用功,从小就明白父母的期望,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这是他自我的表现。
在巴黎求学的日子里,他的想法变了,野心也开始变大。
他深深感到自己的家庭没有前途可言,这加剧了他想要向上爬的欲望,于是他向家里的姑母要来了德·鲍赛昂子爵夫人的联络方式,以此作为上流社会的入场券,于是有了后来的两次拜访。
拉斯蒂涅在同一天分别拜访了雷斯托伯爵夫人和鲍赛昂子爵夫人。
在回去的路上,他想到了雷斯托夫人家的金碧辉煌,想到了鲍赛昂夫人家的极尽奢华,接着他又想到了巴黎的上层社会。
这两次拜访让拉斯蒂涅亲眼见证了社会的本来面目:法律和道德对有钱人无能为力。
于连 与拉斯蒂涅

题目: 个人奋斗者的悲剧 ——于连与拉斯蒂涅人物形象比较
相同点 1、 平民知识分子的出生 2、 爱情——奋斗的手段 3、 悲剧性结局:
表面不同 事实上相同的悲剧结局,以死捍卫理念的悲剧,人性丧失的悲剧。 不同
总言 1、出生——奋斗手段——悲剧,以死捍卫信念。人性的泯灭来成全自己的前途。。
关键词:法国;复辟时期;个人奋斗者;人生目标;典型形象;于连;拉斯蒂涅 摘要: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名作《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形象。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中心人物之一,是个被资本主义社会所腐蚀的贵族青年典型,在小说《高老头》中,是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青年野心家的形象。这两个形象的共同点是:有才华、有热情、有抱负,童年时代的教育及所受的影响使他们想凭自己的才能出人头地。然拿破仑时代的结束宣布着他们美好幻想的终结...... 目录:一·作者作品简介 二·奋斗手段分析(家庭) 三·形象性格分析(爱情) 四·结局分析 正文 前言 于连与拉斯蒂涅是不同的,虽然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人生目标,不择手段的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各自的人生,他们都努力着,但是因为他们的家庭出身不同,性格不同,所接受的思想不同,导致了他们最终的结局不同: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于连却以他平民孤傲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从以下方面分析于连与拉斯蒂涅
一. 作者作品简介 (1) 于连是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中的中心人物,司汤达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红与黑》、《巴马修道院》。 司汤达在作品中对复杂的人物心理把握得相当准确,他的心理刻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红与黑》展现了作者个性的两个不同侧面——深刻的感受和冷峻的分析。作为一个心理分析大师,司汤达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显然是按照他的理论创作的。如于连: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小资产阶级奋斗青年,是一个木匠的儿子,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就希望借助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他与因为野心,因为占有欲与市长夫人(德瑞纳夫人)发生了关系,关系被发现后被送到了省城贝尚松神学院进修。后又因为跻身上流社会,热烈的追求起了他并不爱的玛特儿小姐得到了他想得到的地位,但因为德瑞纳夫人的一封信,她又失去了所有,直至最后上了断头台„„其实于连是幸运的,他的心还是好的,他有爱他的两个女人,虽然他迷失过,但至少最后他悔悟了„„ (2) 拉斯蒂涅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高老头》中的人物。巴尔扎克是一位具有浓厚浪漫情调的伟大作家,一边因奢华的生活而负债累累,一边以崇高深刻的思想创作出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代表作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总名为《人间喜剧》。高老头是一个住在伏盖公寓的一位老人,拉斯蒂涅是从外地来巴黎读大学的青年,出身破落贵族家庭,热情而有才气,想做一个清廉正直的法官。但巴黎的豪华生活的刺激加强了他“对权位的欲望与出人头地的志愿”。他认为靠自己的勤奋学习求上进的路太艰苦,也太遥远,还不一定行得通,而现实社会依靠几个有钱的女人作进身的阶梯则容易得多。随着高老头的死去,他也流下了它作为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然后彻底步入了“地狱”„„. 于连与拉斯蒂涅是不同的,虽然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人生目标,不择手段的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各自的人生,他们都努力着,但是因为他们的家庭出身不同,性格不同,所接受的思想不同,导致了他们最终的结局不同: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于连却以他平民孤傲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从以下方面分析于连与拉斯蒂涅 二.奋斗手段 拉斯蒂涅和于连都生有一副漂亮的外表,常受上流社会女子的青睐。但二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同,他们在个人奋斗中所使用的手段也迥然有别。 ⑴拉斯蒂涅在跻身上流社会的的过程中,他懂得凭自己的热情和才气。加之风流倜傥的仪表,去征服几个可以做他后台的妇女,就可以投身于上流社会了。于是,野心勃勃的青年首先靠姑母的力量,受到了贵族亲戚鲍赛昂夫人的优待,又先后结交了伯爵夫人、纽沁根太太„„在与这些贵妇人交往过程中,尽管他一再地使用“倾心、着迷、心醉”等字眼,却很难说他对她们产生了真的“爱情”,他只是单纯的把她们当成进入上流社会的跳板。拉斯蒂涅非常清楚自己与女人打交道的目的,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分析自己的地位和处境,窥测“猎物”,对于女性,他更多地使用引诱,是利用。不断更换目标,达到利用女性爬上高位的目的。伏脱冷曾说,“年轻人”的成功之路既不靠美德,也不是靠才能,恰恰相反,是靠丧失美德和浪费天才。拉斯蒂涅放弃了他最初的想法,放弃了通过努力学习的方式,利用倾心于他的女子一步步地“爬”上去。而于连在追求女人的动机上与拉斯蒂涅有着很大区别。于连从小就有远大抱负,并且不愿做出低三下四的事来糟蹋自己,他认为如果自己都瞧不起自己,那他什么都不剩了。在《红与黑》中,司汤达描写了于连三次与贵族女子的爱情生活。除装腔作势的元帅夫人是于连的可笑工具外,于连追求市长夫人的最初动机是为了不让自己受到轻视为了嘲笑堂堂的市长大人,而追求侯爵小姐的目的是为了挫败贵族青年,获得和他们平等的地位。他的这两次爱情更多的是出自心理征服的满足,而非想借助她们向上爬。他能够把《圣经》倒背如流,他的聪明才智使他得到神父的信任;因为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拉丁语,才被聘请为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因为能对皮拉尔神父的测试对答如流,使神父对他渊博的知识吃惊不已;因为办事沉稳,工作出色,很得侯爵的赏识和重用„„。 于连的一生应该说是具有悲壮美的一生,他进入贵族社会,凭借他的野心与才能一步步向上爬,虽然为了成功,他也曾作过一些不齿的事情,然而,跟拉斯蒂涅相比,于连并没有把自己的心交给贵族社会,他内心深处有着深刻的贫民意识及高贵的人格,它鄙视贵族,鄙视虚伪,他执著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它高傲敏感,多疑自尊。于连的一生与其说是堕落的一生,不如说是悲哀的一生,令人垂泪的一生。 ⑵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的满足。于连的个人奋斗则侧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渴望靠自己的本事创造一番事业。拉斯蒂涅出身于外省破落小贵族。生活的贫穷与家庭的义务,他希望成为一名正义的律师,希望能步入上流社会。于是,他来到灯红酒绿的巴黎,实现爬到社会的顶层的梦想。开始,他是想通过勤奋地读书一步一步稳稳地向上爬,然而身边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使他清楚地看到金钱血淋淋的罪恶:子爵夫人的情人为了20万法郎利息的陪嫁而抛弃了她,米旭诺为了3000法郎的赏钱去揭穿伏脱冷的真面目„„这一切都使拉斯蒂涅看清社会的本相:财产就是一切。从此,他开始了追逐金钱的旅程。他不断地盘算从哪去弄钱,怎样去挣钱,“奢侈的欲望象魔鬼般咬着他的心,攫取财富的狂热煽动他的头脑,黄金的饥渴使他喉干舌燥。”最终,对金钱、权势的崇拜成了拉斯蒂涅追求的人生目标。 于连是维里埃尔市里一个已经发迹的锯木厂主的儿子。低下的社会地位与家庭环境的歧视与压抑给了于连奋斗的决心。不能否认,对舒适奢侈生活与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也是于连奋斗的动力。但是,他有更高的人生目的,那就是他的“价值”与“荣誉”。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上流社会,成为贵族,有钱人,成为拿破仑式的英雄„„ 因此,我们说于连与拉斯蒂涅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拉斯蒂涅是清醒地盯准金钱、地位;于连有火一样的热情和勃勃的事业雄心,有更高的生活理想与人生价值。 二. 形象性格 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时期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起初,拉斯蒂涅心地善良,也有着是非善恶之心,他会为了妈妈的来信而落泪。同时,对金钱与地位的渴望又时时诱惑着他。这就使得拉斯蒂涅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常出现矛盾的地方。为了一套漂亮的衣服,拉斯蒂涅写信给母亲和妹妹告急,回信来了,虽说他责备自己不该这样狠心利用妈妈的感情,但转眼之间想到能够穿上新衣出入上流社会,他又感到很有面子。面对伏脱冷提出的谋害维多利哥哥的建议,拉斯蒂涅一方面拒绝了这个罪恶的计划,但同时又没有停止和维多利小姐谈情说爱。他的内心也很纠结,但那时的他还有一点良知的存在。高老头的死以及两对女儿的无情无义让他明白了这个社会的本质。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他也把为人的最后一点良心与正义埋葬了。 但于连不同。于连的心理矛盾及扭曲是由两个阶级的对立引起的。于连在客观上,出身低贱,倍受虐待与歧视,而主观上他又卓而不凡,有着宏伟的理想,他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这种内在的追求在他身上外化成为一种强烈的自尊。 他常说“我虽然卑微但不卑贱。”总之,他处处要求平等。社会阶级的歧视加上自尊自傲的性格引发了他对贵族社会的强烈仇恨和对抗。在市长家,他感到人们都瞧不起他,又把的瑞纳夫人的不好意思当成了轻视。他不仅时常鄙视贵族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贫苦的劳动人民表示同情,他曾为宴请宾客的钱是从孤儿口粮克扣来的而良心受责,也曾为瓦尔诺禁止被收容者哼小曲而伤心落泪。但是,于连的内心是矛盾复杂的,他虽不满封建等级制度,但要实现报复又不得不依赖于他们。他不惜与侯爵同流合污,参与反革命黑会,传递情报,为之奔走效命。 “我当遵照给我勋章的政府的旨意而行动。”一方面,他完全不信神,但同时却又孜孜不倦地研究神学。一方面他声称“使我和奴仆一桌吃饭,我宁可死掉。”,但同时,又如鹰犬般讨好侯爵。反抗与妥协就使他思想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这也给他带来深深地痛苦。可以看出,拉斯蒂涅的痛苦在于现实的生活状况与队物欲的渴望之间的巨大距离;而于连的思想矛盾更具复杂性:那是一种典型环境造就的典型性格,是下层人民反复辟情绪与贵族专横腐化现实的尖锐冲突的折射。他的悲剧是一场典型的性格悲剧,无论他性格中近乎于女性的柔弱、腼腆与男性的暴戾、野心之间的瞬间转化,还他前半生颠沛辛苦的追求和生命最后一刻对于死亡的平静向往,都是他性格的极端和偏执造成的必然结果。生命原本是平衡的,当生命的一种状态达到巅峰乃至于近乎崩溃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不会是平和与安宁,而是另一个极端。 三. 结局分析 于连虽然踏入上流社会,走进它的大门,可还来不及细细端详一番,已被掀翻在地,最终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可是他却还想“我在23岁就死了,再给我五年的生活吧,让我和德·瑞那尔太太生活在一起”。 拉斯蒂涅在目睹了高老头临死前的场面后,他的心,他的思想也完全堕落了。高老头的坟墓也埋尽了这个年轻人所有的善良与纯洁,同情与热心。“白日将尽,潮湿的黄昏使他心理乱糟糟的。他瞧着墓穴,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神圣的感情在一颗纯洁的心中逼出来的眼泪,从它堕落的地下这刻回到天上的眼泪。”他气概非凡的说了句“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 于连的一生应该说是具有悲壮美的一生,尽管在事实上,他进入贵族社会,凭借他的野心与才能一步步向上爬,为了成功,他也曾作过一些不齿的事情,然而,通过与拉斯蒂涅的比较,我们发现于连并没有把自己的心交给贵族社会,他内心深处有着深刻的贫民意识及高贵的人格。他鄙视贵族,鄙视虚伪,执著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因此他高傲敏感,多疑自尊。于连的一生与其说是堕落的一生,不如说是悲哀的一生,令人垂泪的一生。 总之,于连与拉斯蒂涅是不同的。两位大作家通过这两个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共同地展示了王政复辟时期法国的社会现实,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当时社会对青年人的腐蚀和残害,有力的抨击了赤裸裸的金钱统治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也揭露了那个摧残青春、毁灭人才的时代罪行,最终使两个不同命运的青年野心家走向了生命的最后毁灭。 五.参考文献 童小燕:《蜕变与恪守之间的人性显现_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安徽文学 2009年第5期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文学院08012008101010118刘若荔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分析1830年法国两位著名的作家司汤达、巴尔扎克、分别写出了他们的传世之作《红与黑》、《高老头》、二部作品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在世界文学名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和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作者赋予一定的思想性格特征,具有了充实的社会含义,成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
司汤达与巴尔扎克生活的年代相差无几,写作背景也十分相似,于连与拉斯蒂涅也就具备极强的可比性。
他们都天资聪颖,热情而富有才气,在同龄人中都是出类拔萃。
但两人在社会大环境这个染缸的作用下,最终都走向坠落,不同的在于前者走向了出生之后就注定的失败,后者则平步青云,成为社会的附庸,一个实实在在的野心家。
他们的相同点是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人本性都是善良的,都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奋斗理想,是法国王朝复辟时期探索自己的前途、寻找自己的地位、期盼成为“豪富和伟人”的青年,两个人都试图努力从社会底层爬进上流社会。
于连出生平民,受压迫的地位使他滋长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启蒙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反抗性格。
他立志要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才智建立功勋,飞黄腾达。
但是在复辟时期,社会不允许拿破仑式的晋身之道。
门第、血统、资历的障碍,于连得不到发迹的机会,还不断遭到迫害。
于连就是面对这样的环境中开始自已的人生处世哲学。
在德·雷纳尔市长家里他第一次开始接受社会教育。
于连开始认识到在这个利己主义的沙漠里,要想立足升迁,只能以虚伪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去猎取功名财富。
在趾高气扬的贵族面前,他不但不卑躬屈膝,反而以高傲来对抗贵族的傲慢。
蒂涅虽出生贵族却也早已败落,他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原则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
蒂涅天性善良,一心一意想着凭个人奋斗,有朝一日飞黄腾达。
开始他的性格是双重的、矛盾的。
他有高雅的习惯,所以童年的幻想和内地人的观念亦即纯朴的天良道德占着主导地位。
浅谈巴尔扎克《高老头》的人物形象

浅谈巴尔扎克《高老头》人物形象《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著名,也是其《人间喜剧》的开头部分。
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
而今天我所要研究的是《高老头》里的高老头、拉斯蒂涅、伏脱冷和鲍赛昂子爵夫人这四个主要人物。
一、高老头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
小说主人公高里奥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
向读者展示了一份特别的父爱。
他把女儿当做天使,乐于牺牲自己来满足她们的种种奢望。
为了女儿不牺牲一切当然也包括他自己。
对于这样一个“慈父”,巴尔扎克赞叹“他无异于一个基督教神圣的殉道者”。
高老头生活在大革命时期、拿破仑帝正和波旁王朝这三个新旧交替、急剧动乱的时期,当时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是金钱至上,而作者笔下的高老头成为了这个时期被金钱吞没的父爱的典型代表。
我认为高老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高老头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但也是一个十分自私的人,同时高老头是个矛盾综合体又是一个内心充满渴望又是一个压抑自己的人,但我觉得高老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盲目溺爱女儿的人。
事实上,高老头的父爱并不单纯,而带着阶级的复杂性,他的父爱是交织着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的金钱法则的。
从封建宗法伦理道德观出发,他认为父女之爱天经地义,“父道”是家庭、社会的轴心;但他又怀着往上爬的虚荣心,把对女儿的“爱”作为攀援名贵、抬高地位的手段,结果,原本高尚的感情变得庸俗、猥琐。
他的父爱是病态、畸形的。
具有自我抹杀性,正如高老头自己所说:“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
”二、拉斯蒂涅巴尔扎克的这部小说以“高老头”命名,但它并非是以这个人物为中心的。
《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是一个发展着的人物形象,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描写了他野心家形成的全过程,这便是此书最大价值之所在。
比较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司汤达笔下的于连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

比较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司汤达笔下的于连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司汤达和巴尔扎克都是十八、十九世纪之交闻名世界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红与黑》和《高老头》是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之一,他们生活的年代相差无几,写作背景也十分相似,前者中的男主人公于连和后者中的重要人物拉斯蒂涅也就具备极强的可比性。
(1)于连和拉斯蒂涅的相同之处:于连与拉斯蒂涅都天资聪颖,热情而富有才气,在同龄人中都是出类拔萃。
他们都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自从他们目睹了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都无比向往,经历了各种磨难。
而且,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人本性都是善良的。
《红与黑》开场时,于连尽管贫穷,但是在市长家当家教,仍要求和主人同桌吃饭。
可见,他既希望受到市长他们的尊重,也不甘于向他们逢迎。
《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初入社会就热情地帮助孤独无助的高老头。
但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两人心理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于连和拉斯蒂涅逐渐受到外在环境的压力,迫使他们重新认识社会和自身。
(2)于连和拉斯蒂涅的不同之处:①追求不同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机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的满足。
于连的个人奋斗动机则侧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渴望靠才能创造一番伟业。
拉斯蒂涅出身于外省破落小贵族,生活的贫穷与家庭的义务,使他“对于权位的Y望与出人头地的志愿增加了十倍”。
起初,他是想通过勤奋地读书一步一步稳稳地向上爬,然而身边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使他清楚地看到金钱血淋淋的效力。
这一切都使拉斯蒂涅看清社会的本相:财产就是一切。
从此,他开始了追逐金钱的旅程。
他不断地盘算从哪去弄钱,怎样去挣钱。
最终,对金钱、权势的崇拜成了拉斯蒂涅追求的人生目标。
于连是维里埃尔市里一个已经发迹的锯木厂主的儿子,低下的社会地位与家庭环境的歧*视与压抑给了于连奋斗的决心。
不能否认,对舒适奢侈生活与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也是于连奋斗的动力。
但是,他有更高的人生目的,那就是他的“价值”与“荣誉”。
西方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拉斯蒂涅《高老头》的拉斯蒂涅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他在人欲横流的社会显示中接受种种人生惨剧的开导,最后埋葬了仅有点的神圣感情,欲火炎炎地投入罪恶的深渊。
拉斯蒂涅是作品中另一个重要人物。
从外省初来巴黎时,他尚有青年人的良心和纯朴观念。
但是,“人生三课”:鲍赛昂子爵夫人“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的告诫,逃犯伏脱冷“要弄大钱,就要大刀阔斧地干”的指点,以及目睹的高老头的悲惨遭遇,使他懂得了金钱的重要性,并且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学会了豺狼哲学。
他在埋葬了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年轻人最后一滴眼泪”,用更加利己主义的手段,向社会发起挑战。
巴尔扎克曾指出:“把一个上流人物,一个野心家,如何抹煞良心,如何走邪路,如何装成伪君子而达到目的,曲曲折折描写下来,说不定一样美,一样的动人心魄。
”在这里,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这个“野心家”初出茅庐时的行径,生动地刻画了他的堕落过程拉斯科尔尼科夫《罪与罚》拉斯科尔尼科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靠母亲和妹妹打工支持他上学。
由于困顿难支,妹妹决定嫁给富有的中年地主以换取物质支援。
这件事把拉斯科尔尼科夫推到一个道德的十字路口:如果继续上学,就是牺牲亲人的幸福;如果不上学,也对不起家人对他的期望。
他陷入痛苦的思考,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人分为两种:一种人是平凡的,只能逆来顺受,循规蹈矩;一种人是非凡的,是天才和伟人,他‘们可以采取任何行动改变现实,包括杀掉许多人,他想试验一下自己是哪种人,便在一种冲动中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
但他却被犯罪感所折磨,陷入极度痛苦,法律、道德、良知从各个方面压迫着他,撕扯着他,将他推向疯狂的边缘。
小说中另一个形象索尼雅,是一切苦难的象征,是美德和自我牺牲的化身,她心灵纯洁、善良,信仰上帝,在痛苦面前坦然、平静。
索尼斯的方式感动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他在巨大痛苦中接受了索尼雅的劝告,投案自首,用肉体,的痛苦换取心灵的平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斯蒂涅形象 拉斯蒂涅也是复辟时期雄心勃勃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巴尔扎克细致的写出了他的思想变化的过程和所走过的道路,具有巨大的揭露意义。拉斯蒂涅是外省小贵族的子弟,一个穷大学生,家中收入仅能支撑门面,他是长子,家里把他送到巴黎,为的是让他在巴黎寻找机会发迹,在复辟王朝,贵族子弟已不能单靠贵族身份在宫廷中谋职,拉斯蒂涅也不愿埋头读书,顺着社会阶级一步一步攀登,他目睹上流社会中一些贵族青年过着灯红酒绿,挥金如土的生活,他“刚会欣赏,跟着就眼红了,”他的姑母指点他走远亲表姐鲍赛昂子爵夫人的门路,他在子爵夫人那里接受了社会教育的第一课,子爵夫人告诉他如何对待这个既卑鄙又残忍的社会,“你越没心肝,你越高升得快,你得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叫人家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驿马,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到达欲望的最高峰。”她让他追求纽沁根夫人,以便在上流社会上显露头角,“拿到权势的宝钥”。那时你有多大的欲望都不成问题,可以实现。拉斯蒂涅憧憬能过上这种糜烂龌龊的社交生活,“奢侈的欲望像魔鬼一样咬着他的心,摄取财富的狂热煽动他的头脑,黄金的饥渴使他喉干舌燥。”⑤但是,他一来初见世面,不懂得上流社会如何交际,二来常常囊中羞涩,不能随心所欲地享乐。伏脱冷对他的处境了解得一清二楚,看到他“不顾一切地往上爬”,便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要弄大钱,就该大刀阔斧的干,要不就完事大吉。”伏脱冷的手段在本质上同鲍赛昂夫人的“教诲”并无二致,只不过鲍赛昂夫人的向上爬的手段是“合法的”,而伏脱冷的手段则是触犯法律走犯罪的道路。如果不是伏脱冷被捕,拉斯蒂涅几乎要走犯罪这条道路了,伏脱冷的邪恶说教在他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涉世不深的拉斯蒂涅经过伏脱冷的启发,又往社会的名利场的泥坑深陷了一步,鲍赛昂夫人退出上流社会,使拉斯蒂涅更清楚的认识到上流社会根本不讲感情,只讲金钱和个人利益。那高老头之死,则完成了拉斯蒂涅的社会教育。
和于连停留在自我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不同,拉斯蒂涅的行为更多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拉斯蒂涅看到高老头两对女儿女婿的无情无义和这个社会寡廉鲜耻的真实面貌。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他把剩下的最后一点神圣的感情也一起埋葬了,他野心勃勃地投入上流社会的罪恶深渊,踏上了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的道路,在《轻佻的女人》中,拉斯蒂涅成为副国务院秘书,在《不自知的演员》中,成为贵族院议员,有三十万利佛尔收入,他靠纽沁根夫人爬上去,后来却把她抛弃了,最后竟娶了他的女儿,他所尊奉的原则就是鲍赛昂子爵夫人,特别是伏脱冷给他指点的极端利己主义,可以说,他的“人生三课”给他的思想起了决定作用。
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末期和七月王朝时期的政治家和野心家的典型,他的思想是变化发展的,他是一个演变中的人物,是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他来巴黎本想靠用功读书,凭自己的本领按部就班的向上爬,不失为一个正直,善良,“有热情有才气的青年”。但不久,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五光十色的贵族沙龙,使他向上爬的欲望加强了十倍。鲍赛昂夫人对他的教导,对他的影响很大。然而,古朴的家教不时在他的耳际回响,抵抗其邪念,他内心充满着两种道德观的激烈冲突,时常想浪子回头,但穷酸的伏盖公寓与富贵的豪门的强烈对比,使他无法安于现状。
此时,第二位引路人伏脱冷交给拉斯蒂涅在巴黎打天下的诀窍,并为他制定了谋财害命的血腥计划,拉斯蒂涅对此虽然不无动心,然未有丧尽天良,不敢答应。他想:“我要规规矩矩,清清白白地用功……这是求富贵最慢的路,但我每天可以问心无愧地上床。”这是他善良人性的闪烁,但它抵挡不了金钱的诱惑。当他发现纽沁根太太经济拮据时,心中就浮起伏脱冷 的计划,转而追求泰伊番小姐,耳边不断回响着“八十万,八十万!”只是后来纽沁根太太由于得到了鲍赛昂夫人舞会请帖的许诺,终于倒进他的怀抱,这才阻止他继续与伏脱冷同谋杀人而准备提前去通告泰伊番夫人,再一次闪烁出善良人性之光。
拉斯蒂涅目睹伏脱冷被捕,鲍赛昂夫人被逐,高老头的惨死,经历了这“人生三课”,才彻悟到“美好的灵魂是不能在这世界上呆久的”,“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隐蔽在金钱珠宝底下的罪恶”。⑥至此,他的善良人性逐渐被金钱所扭曲,灵魂被铜臭腐蚀,经过野心与良心的不断挣扎,最后决心踏上资产阶级野心家的道路,拉斯蒂涅的良心与野心搏斗,厮杀的全过程,揭示了金钱对青年的腐蚀和贵
族阶级必然衰亡的历史趋势,具有典型意义 在上流社会的交往之中,拉斯蒂涅充分窥视而熟悉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的金钱关系,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野心家性格。给穷困病死的高老头送葬后,拉斯蒂涅怀着与巴黎社会“拼一拼”的决心,走进了纽沁根太太的家门,开始了他野心家的创业活动。 这两个引路人都对拉斯蒂涅分析了社会寡廉鲜耻的本象。金钱的力量招引他走以牙还牙,以不道德对不道德,不择手段的极端利己主义的道路。 拉斯蒂涅出身于破落的贵族家庭,由外省来到巴黎求学。初来巴黎,言行举止稳重端庄,显然是一个“有热情,有才气的青年”。他只想“乖乖地”啃他的法律,“一心一意做一个清正的法官”但是,没有一年光景,他经不住繁华的巴黎上流社会的腐化生活的诱惑,抛弃了刻苦用功的念头,求助于远房表姐——一个有名的贵族妇女鲍赛昂子爵夫人,步入巴黎贵族的沙龙。在他“见识改换,雄心奋发之后”,凭着“在交际场中无孔不入的本领”,他全心全意地投入了“征服几个可以做他后台的妇女”,以便“投身上流社会”的活动。 总之,拉斯蒂涅通过三次人生大课的教育,一步一步走上了野心家的道路。虽然在邪恶的诱惑面前,他有过顾虑和羞愧,但他每次斗争的结果总是邪恶占了上风。他凭借自己的伶俐狡猾和冷静头脑,有选择地借鉴别人的“经验”与“教训”,终于走向了资产阶级野心家罪恶深渊。考察这个青年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创业史”,有助于我们了解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渊源。 他告诉拉斯蒂涅:“要向上爬,势必你吞我、我吞你,像一个瓶中的许多蜘蛛。”他说:“你知道巴黎人是怎样打天下的?不是靠钱财的光芒,就是靠腐蚀的本领。在这个人堆里,雄才大略是少有的,遍地风行的是腐化堕落。”他还对拉斯蒂涅说:“要弄大钱就得大刀阔斧地干,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的腥臭。要捞油水就不要怕弄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今日所谓的道德,不过是这一点。”他指引拉斯蒂涅去色引泰伊番小姐。泰伊番小姐的父亲是
7楼 拉斯蒂涅 巴尔扎克的这部小说以“高老头”命名,但它并非是以这个人物为中心的。在写作过程中,拉斯蒂涅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要人物。拉斯蒂涅在《人间喜剧》中经常出现,是青年野心家的形象。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高老头》中。《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是一个发展着的人物形象,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描写了他野心家形成的全过程,这便是此书最大价值之所在。拉斯蒂涅本来是法国某省的破落子弟,家庭节省一切开支,供他到巴黎上大学,希望将来重振家业。这种做法在法国复辟时期是很普遍的。小说开始的时候,他21岁,是个热情且具才气的青年,聪明帅气,抱着发家致富、步步高升的想法在巴黎学法律。他本来想在毕业以后凭自己的本领按部就班地向上爬。但在巴黎不到一年,家境的贫寒和巴黎社会的繁华就使他向上爬的欲望增强了十倍。他发现在巴黎,女人对社会生活很有影响,于是就想去征服几 个可以做他后台的妇女。他从自己姑祖母处知道有一远房表姐鲍赛昂夫人。就去向她求教向上爬的经验。当时鲍赛昂夫人正是情场失意,满腹怨恨,她对拉斯蒂涅说:“这社会不过是傻子和骗子的集团,要以牙还牙来对付这个社会。你越没心肝就越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驿马。把他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到达欲望的最高峰。”她让拉斯蒂涅隐藏起自己真实的想法,要善于作假,并在巴黎找个出人头地的太太作幌子。当时,她认为主宰地位的是金钱,就叫拉斯蒂涅去勾引有钱的纽沁根太太,作为他上爬的跳板。她说:“你能爱她就爱她,不能爱她利用她也好。”鲍赛昂夫人还把他带到社交界。这样,鲍赛昂夫人就给拉斯蒂涅上了极端利己主义的第一课,成为他向上爬的第一个领路人。拉斯蒂涅从鲍赛昂夫人豪华的府上回到他的公寓,环境强烈的对比更刺激了他的欲望。他要在上流社会鬼混,就需要钱。于是,就昧着良心写信回家,要母亲和妹妹凑1200法郎给他。但这时的拉斯蒂涅还没有完全放弃靠学问争取前途的想法,没有完全丧失良知。在写信回家以后,他心里也难受得要命。当他知道高老头为女儿牺牲自己的一切以后,认为高老头真伟大。他同情高老头,挺身出来做他的保护人,直到最后料理高老头的丧事。 他的第二个领路人是伏脱冷。伏脱冷是个潜逃的囚犯。他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熟悉统治阶级的内幕。目光锐利,一眼就看出拉斯蒂涅不顾一切向上爬的心思。他想把拉斯蒂涅拉为同伙。他对他说:“这个社会有财便是德,凡是浑身污泥而坐在车上的都是正人君子,浑身污泥而搬着两腿走路的,都是小人流氓,扒窃一件随便什么东西,你就得到法院广场上展览。大家拿你当把戏看。偷上一百万,交际场中就说你是大贤大德。”他告诉拉斯蒂涅:“要向上爬,势必你吞我、我吞你,像一个瓶中的许多蜘蛛。”他说:“你知道巴黎人是怎样打天下的?不是靠钱财的光芒,就是靠腐蚀的本领。在这个人堆里,雄才大略是少有的,遍地风行的是腐化堕落。”他还对拉斯蒂涅说:“要弄大钱就得大刀阔斧地干,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的腥臭。要捞油水就不要怕弄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今日所谓的道德,不过是这一点。”他指引拉斯蒂涅去色引泰伊番小姐。泰伊番小姐的父亲是个大银行家。在大革命时代谋财害命。巴尔扎克在短篇小说《红色旅馆》里写了他的发家史。他为了保存财产,把全部财产传给儿子,就把女儿赶出了家。伏脱冷建议他们两个合作,由拉斯蒂涅去追求泰伊番小姐,他设法去弄死她的哥哥。这样,泰伊番小姐就有一百万家财陪嫁了。伏脱冷要求事后能得到20万法郎。拉斯蒂涅虽不敢接受这个建议,但伏脱冷的话已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以后他看见泰伊番小姐,就有个声音在耳边回响:“80万,80万……” 这两个引路人都对拉斯蒂涅分析了社会寡廉鲜耻的本象。金钱的力量招引他走以牙还牙,以不道德对不道德,不择手段的极端利己主义的道路。他们的话形式上虽不同,但实质一样。拉斯蒂涅曾说:“鲍赛昂夫人文文雅雅对我说的,伏脱冷赤裸裸地说了出来。”拉斯蒂涅既要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必然要按他们的话去做。他先去追求纽沁根太太,发现她没有财权(她的陪嫁被丈夫控制着)。他发现计划落了空,眼看着自己没有钱,没有前途,便又想起了伏脱冷的计划,转而追求泰伊番小姐。但就在这时,伏脱冷被捕了。拉斯蒂涅只好去追求纽沁根太太,因为他不想冒触犯法律的危险。他的野心家性格是在伏脱冷被捕,鲍赛昂夫人被抛弃和高老头之死三幕惨剧之后才完成的。本文之所以以“高老头”命名,是由高老头悲剧在文中的深刻意义所决定的。高老头的悲剧是拉斯蒂涅社会教育的最重要的一课,远比表姐鲍赛昂夫人和在逃苦役犯伏脱冷给他上的那两课深刻得多,是拉斯蒂涅野心家性格形成途中所受的最有力的一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