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药师基础知识复习要点1
初级中药士知识点总结

初级中药士知识点总结中药是中国特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就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中药士是中医药行业的重要从业人员,掌握中药的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中药治疗和护理服务。
以下是初级中药士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总结:1.中药基础知识中药基础知识是初级中药士的基本功。
包括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内容。
中药来自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等,有草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不同种类。
不同的中药性味归经不同,有温、热、凉、寒等性味属性,归入不同的经络系统。
中药的功能主治是指中药可以治疗的疾病和症状,用法用量是指中药的服用方法和用药剂量。
2. 中药材辨识中药材辨识是中药士的基本技能之一。
中药材辨识包括对中药材的外观、气味、味道、质地等进行鉴别。
初级中药士需要熟悉常用中药材的外形特征,通过观察、听、闻、问等方法进行辨别。
3. 中药煎煮技术中药煎煮技术是初级中药士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
中药煎煮技术包括选材洗净、切割研磨、煎煮熬煎等步骤。
初级中药士需要熟练掌握中药煎煮技术,保证中药煎煮质量,确保煎煮出的中药汤剂具有一定的药效。
4.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药材或中药提取物经过一定的加工制作成片剂、丸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膏霜剂等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
初级中药士需要了解各种中药制剂的制作工艺和质量标准,熟悉中药制剂的用法用量和适应症。
初级中药士还需要熟悉中药配伍原则,掌握不同中药组方的制作方法和药效。
5. 中药调配中药调配是初级中药士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中药调配是指根据中医诊断和治疗要求,按照医师的处方要求,将中药材或中药制剂按照一定比例配合,制作成中药药剂。
初级中药士需要熟悉中药调配的操作流程和卫生规范,确保制作的中药药剂符合质量标准。
6.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初级中药士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之一。
中药药理学包括中药的药效、药物代谢、药物作用机制等内容。
初级中药士需要熟悉常用中药的药理特性,了解中药对人体的作用和不良反应,掌握中药的合理用药原则。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中药的起源和历史:了解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了解中药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中药分类:学习中药的分类方法和依据,包括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等。
3. 中药药材:学习常见的中药药材的名称、来源、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等,了解中药药材的采集和贮存方法。
4. 中药配伍:学习中药配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药配伍的相互作用和药理效应。
5. 中药炮制:学习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工艺,了解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6. 中药治疗原则:了解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辨病辨证、辨病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等。
7. 中药制剂:了解中药制剂的常见种类和制备方法,包括水煎剂、浸膏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8. 中药药效评价:学习中药药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了解中药药效评价的原理和应用。
9. 中药安全性评价:了解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学习中药的毒性分类和毒性评价指标。
10. 中药文献和中药鉴定:了解中药文献的基本分类和常见的中药鉴定方法,学习中药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
以上是中药基础必学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并提高对中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中药学,初级中药师必备,纯手打总结35小时

第一单元药性理论四气又称四性,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苦:能泄、能燥,有泻和燥的功效。
泄主要包括清热泻火(清泄)、泻下通便(通泄)、降泄肺气(降泄)。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功效。
适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神昏、湿阻中焦等证。
麻黄、木香、红花、麝香、藿香等辛味药。
甘即具有补益、和中、缓急止痛等功效。
适用于虚症,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
淡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尿的功效。
淡味药多用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涩:能收敛固涩。
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药物,凡质地轻的植物花、叶、皮、枝类药物大多属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质重的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古代毒性有两方面的含义1认为毒性是药物的偏性,2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现代药物毒性的含义: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中药性能是指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第二单元中药配伍与用药禁忌妊娠禁用的药物是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砒霜、雄黄、麝香、川乌、草乌、巴豆、·甘遂、水蛭、三棱、莪术等。
①相须是指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增效②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增效③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初级中药士复习资料

初级中药士复习资料初级中药士复习资料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作为初级中药士,熟悉中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为初级中药士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备考。
一、中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中药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为原料,经过加工制备而成的药物。
根据其来源不同,中药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植物药是指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部分为原料制备的药物;动物药是指以动物的骨、皮、毛、鳞等部分为原料制备的药物;矿物药是指以矿石、矿泉等矿物为原料制备的药物。
二、中药的药性和功效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对人体的作用特点,包括寒、凉、温、热、平、滋、补、泻等。
中药的功效是指中药治疗疾病的效果,包括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止咳化痰等。
初级中药士需要熟悉各种中药的药性和功效,以便能够正确地应用中药治疗疾病。
三、中药的制备和应用中药的制备包括采集、炮制、配制等过程。
采集是指采集中药材的方法和时间,炮制是指对中药材进行炙、炒、煅等处理,配制是指将不同的中药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剂型。
初级中药士需要了解中药的制备过程和方法,以便能够正确地制备和应用中药。
中药的应用包括内服和外用。
内服是指将中药通过口服的方式进入人体,外用是指将中药直接涂抹在患处。
初级中药士需要了解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和中药的应用途径,以便能够正确地应用中药治疗疾病。
四、中药的质量评价和安全性中药的质量评价是指对中药的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包括外观质量、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
初级中药士需要了解中药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以便能够判断中药的质量。
中药的安全性是指中药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初级中药士需要了解中药的毒副作用和禁忌症,以便能够正确地应用中药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中药的现代研究和发展趋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中药的现代研究包括中药化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1)

基础知识(二)1以补充订正《本草纲目》为主要目的的本草是( )A.《本草纲目》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拾遗》 E《中华本草》答案D2反映药物作用部位的中药性能是( )A.四气B五味C归经D升降沉浮E毒性答案C3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称为( )A相使B相畏C相杀D相恶E相反答案B4治丹毒,痄腮,温病发斑,宜选用的药物是( )A柴胡B升麻C 葛根D蔓荆子E蝉蜕答案B【解析】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可用于齿痛口疮,咽喉肿痛。
与黄芩、黄连、玄参配伍,可治疗丹毒,痄腮,温病发斑5石膏的主要归经是( )A.脾、胃经B心、肝经C 心、肾经D肾、膀胱经E肺、胃经答案:E6既能解表,又能温经通阳的药物是( )A.桂枝B细辛 C 麻黄 D羌活 E.紫苏答案:A【解析】桂枝的功效是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细辛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羌活: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既能解表,又能温经通阳的是桂枝。
7性苦寒,功善降逆平肝潜阳的药物是( )A.黄连B礞石 C夏枯草D赭石E磁石答案:D8既能泄水逐饮,又能祛痰止咳的药物是( )A.芜花B甘遂C 京大戟 D商陆 E.巴豆答案:A【解析】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
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京大戟,泻水遂饮,消肿散结。
商陆,泻下利水,消肿散结。
巴豆,峻下玲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
9既能清肝热,又能散郁结的药物是( )A决明子B夏枯草C 龙胆草D.野菊花E青黛答案:B【解析】决明子功能清热明目,润肠通便,夏枯草功能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野菊花功能清热解毒,青黛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10治疗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时,大黄常与何药相配( )A附子、干姜B芒硝、厚朴 C芒硝、甘草D肉桂、吴茱萸 E厚朴、枳实答案:A11既能泻下,又能疗癣的药物是( )A.大黄B芦荟C 芒硝D牵牛子 E番泻叶答案:B【解析】大黄功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止血,解毒,逐瘀通经,可用于湿热痢疾、黄疸、淋证;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番泻叶泻下通便;芦荟功能泻下通便,清肝,杀虫,取其杀虫之效,可外用治疗癣疮;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考初级药师知识点总结

考初级药师知识点总结1. 药品知识药品知识是初级药师考试的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药物的命名规则、药物的分类、药品的性状、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症、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
药品的命名规则包括通用名称、商品名称、化学名称、药理学分类名称等。
药物的分类主要包括化学分类、药理分类、按作用部位分类等。
药品的性状主要包括外观、溶解性、稳定性等。
药物的适应症是指药物可以治疗的疾病或症状,用法用量是指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禁忌症是指某些病情或情况下禁止使用某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等。
2. 临床药学知识临床药学知识是初级药师考试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临床药学基础知识、药物治疗学、药物信息学、药物管理学等方面。
临床药学基础知识包括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物毒理学等方面,药物治疗学包括个体化用药、不良药物反应的防止和处理等,药物信息学包括药品调查、用药指导、信息咨询等,药物管理学包括药库管理、临床药学服务等。
3. 药物治疗知识药物治疗知识是初级药师考试的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药物剂量的个体化等方面。
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包括感染性疾病、慢性疾病、急性疾病等的药物治疗原则,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包括药物的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药物剂量的个体化是指根据个体的特点和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 法规法律知识法规法律知识是初级药师考试的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药品管理法律法规、药师实践规范、医疗器械法律法规等方面。
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包括《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药师实践规范是指药师在工作中需要遵守的一些规范和要求,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包括《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医疗器械注册管理规定》等。
以上是初级药师考试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复习有所帮助。
初级中药士考试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初级中药士考试基础知识复习要点安斑散【处方】川升麻1两,赤茯苓1两,羌活1两,绵黄耆(锉)1两(去芦须),人参半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桔梗半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凉血解毒,生肌宽肠,导热利小便,快膈。
主疮疹。
【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1盏,加紫草、薄荷各少许,煎5分,去滓温服。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八引张涣方。
安肺散【处方】麻黄(不去节)2两,甘草(炒)1两,御米壳4两(去顶,炒黄)。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咳嗽无问新久。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乌梅1个,煎至7分,去滓,临卧温服。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二。
艾汁涂方【处方】艾1两(锉细)。
【功能主治】一切癣。
【用法用量】以酽醋半升,煎取浓汁,去滓,涂摩癣上,日3-5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安气汤【处方】人参5分,五味子9分,麦冬1钱,酸枣仁1钱(炒,研),山药1钱,茯苓1钱,阿魏1钱。
【功能主治】弱人肾虚不能纳气,气不归元而喘。
【用法用量】煎成,冲化阿胶服。
【摘录】《简明医彀》卷四。
艾煎散【处方】艾5分,茯神2钱,青桑叶1钱。
【功能主治】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有汗,思虑多汗亦多。
【摘录】《嵩崖尊生》卷八。
解毒膏方歌日:解毒膏药味不多,不离丹油共粉陀,桃槐柳桑发芨蔹,木鳖防甲与黄芍,堪叹诸医多味者,几见膏药起沉疴。
[处方]白芷白蔹白及川乌草乌黄芩独活;细辛各一钱五分荆芥栀子连翘羌活黄连阿胶海藻穿山甲昆布大黄木鳖血余赤芍薄荷牛膝木瓜防风石燕海带黄柏桃枝柳枝桑枝杉枝天丁密陀僧各一两水粉四两炒过黄丹三两香油八两[制法]上为咀片,将香油入锅熬之,投前药(除血余、黄丹、密陀僧、铅粉四味)人内熬枯,去渣滤过,然后下铅粉(先煅过)、血余、密陀僧、黄丹,至漆黑、滴水成珠时停火,收入罐内备用。
[用法]用时以软纸摊贴之。
按:此方药味太多,颇嫌复杂不纯,编者所藏七个抄本,竟至七方各不相同。
初因此方属于师授,故常用之,后试用别本处方,欲对比疗效,然连试数方,均不相上下,为了简比处方,乃改用下方,更得理想收获。
中药师知识点总结

中药师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学基础知识1. 中药的来源和分类2. 中药的性味归经3.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4. 中药鉴别与质量控制二、中药方剂学1. 中药方剂的概念与分类2.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运用3. 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4. 中药方剂的配伍禁忌三、中药药理学1. 中药的药效与药理作用2. 中药的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3. 中药的临床应用与研究四、中药炮制学1. 中药的加工与炮制方法2. 中药的炮制工具与器皿使用3. 中药炮制中的技巧与要点五、中药与现代医学1. 中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2.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发展3. 中药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与前景六、中药行业发展与规范1. 中药行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2. 中药行业的规范与管理3. 中药行业的未来发展与挑战七、中药药师职业素养1. 中药药师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2. 中药药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3. 中药药师的自我提升与发展规划八、中药临床应用1. 常见中药的临床应用与疗效2. 中药治疗常见疾病的方剂与配伍3. 中药与西药的配合应用九、中药安全与合理用药1.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与监管2. 中药的合理用药与用法用量3. 中药的毒副作用与防范措施十、中药药物搭配1. 中药与中药的搭配原则2. 中药与食物、饮料的搭配禁忌3. 中药与其他药物的搭配与配伍禁忌十一、中药与中医理论1. 中药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2. 中药与中医诊断与治疗3. 中药对中医理论的丰富与补充中药师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丰富,在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具备深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只有全面掌握了中药学的相关知识,才能在临床上更好地运用中药治疗疾病。
希望中药师们能够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细目一四气要点一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要点二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细目二五味要点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2013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故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具有淡味。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细目三升降浮沉要点一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1.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有关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质地轻重有关3.药物的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的影响有关要点二升浮与沉降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
2.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
3.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
4.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
5.为了适应复杂病机,更好地调节紊乱的脏腑功能,还可采用升降浮沉并用的用药方法。
细目四归经要点一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中药归经理论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
要点二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掌握归经便于临床辨证用药。
2.掌握归经理论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
3.运用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还要依据脏腑经络相关学说,注意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恰当选择用药。
细目五毒性要点一毒性的含义要点二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要点三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1.剂量过大。
2.误服伪品。
3.炮制不当。
4.制剂服法不当。
5.配伍不当。
6.药不对证、自行服药、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
要点四掌握药物毒性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1.确定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止过量和蓄积中毒。
2.根据中医“以毒攻毒”的原则。
3.掌握药物的毒性及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于诊断中毒原因,以便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
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细目一中药的配伍要点一配伍的意义要点二配伍的内容20131.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2.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3.相使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4.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5.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6.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7.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细目二中药的用药禁忌要点一配伍禁忌1.含义2.内容“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即: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烛炙焯莫相依。
”要点二妊娠用药禁忌1.含义2.内容慎用药物:通经祛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禁用药物: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子、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等。
要点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1.含义2.内容第三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细目一剂量要点确定剂量的因素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细目二用法要点一特殊煎法先煎:主要指一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
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甲、鳖甲等。
此外,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它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用药更安全。
后下: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
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
此外,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亦属后下之列。
包煎:主要指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煳化。
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灶心土等。
另煎:又称另炖,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煎即另炖2~3小时。
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鹿茸等。
溶化:又称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及蜂蜜、饴糖等。
泡服:又叫煽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冲服:主要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其他药物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猴枣、马宝、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某些药物,根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也常研成散剂冲服,如用于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紫珠草、血余炭、棕榈炭,用于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用于制酸止痛的乌贼骨、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等;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
此外,还有一些液体药物,如竹沥汁、姜汁、藕汁、荸荠汁、鲜地黄汁等,也须冲服。
煎汤代水: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等。
此外,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要点二服药法1.服药时间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
临床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减,如急性病、热性病可1日2剂。
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取决于病变部位和性质。
一般来讲,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脏腑疾患,则宜饭前服。
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服;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
2.服药方法(1)汤剂:一般宜温服。
(2)丸剂:颗粒较小者,可直接用温开水送服;大蜜丸者,可以分成小粒吞服;若水丸质硬者,可用开水溶化后服。
(3)散剂、粉剂:可用蜂蜜加以调和送服,或装入胶囊中吞服,避免直接吞服,刺激咽喉。
(4)膏剂:宜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引起呕吐。
(5)冲剂、糖浆剂:冲剂宜用开水冲服,糖浆剂可以直接吞第四单元解表药细目一概述要点一解表药的性能特点本类药物大多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能促进机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
要点二解表药的功效本类药物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
2013要点三解表药的适应范围解表药主要用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
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要点四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1.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伤阳气,损及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
2.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
3.使用解表药还应注意因时因地而异。
4.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要点五各类解表药的性能特点发散风寒药: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
发散风热药:性味多辛苦而偏寒凉,辛以发散,凉可祛热。
要点六各类解表药的功效发散风寒药:有发散肌表风寒邪气的作用。
发散风热药: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发汗解表作用较发散风寒药缓和。
要点七各类解表药的适应范围发散风寒药:主要用于风寒表证。
发散风热药:主要适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细目二发散风寒药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应用:1.风寒感冒。
2.咳嗽气喘。
3.风水水肿。
4.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桂枝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1.风寒感冒。
2.寒凝血滞诸痛证。
3.痰饮、蓄水证。
4.心悸。
紫苏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应用:1.风寒感冒。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兼有理气安胎之功。
3.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
能和中解毒。
生姜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应用:1.风寒感冒。
2.脾胃寒证。
3.胃寒呕吐:“呕家圣药”之称。
4.肺寒咳嗽。
5.解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及鱼蟹等食物中毒。
香薷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应用:1.风寒感冒。
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2.水肿脚气。
多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
用法用量: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荆芥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应用:1.外感表证。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衄下血。
炒炭有止血作用。
用法用量:不宜久煎。
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防风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1.外感表证:为治风通用之品。
2.风疹瘙痒。
3.风湿痹痛。
4.破伤风证。
5.脾虚湿盛。
羌活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应用:1.风寒感冒。
2.风寒湿痹。
使用注意:辛香温燥之性较烈,阴血亏虚者慎用。
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白芷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
应用:1.风寒感冒。
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