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卜先知与有效预测(年会论文一等奖)
《周易》“小成图”预测实验录(霍斐然)

《周易》“小成图”预测实验录霍斐然第一例测:寻觅出走之子去向1988年3月24日晨7点即旧历戊辰年二月初七日卯时,何光辉来家问其子永洪去向,谓听说他去,已走三日了。
问能否追他回来?随即成卦,得“节之中孚”。
之节中孚判断:他尚未走,快去寻觅,可以找得到他回来。
理由:卦为主,外卦为行人。
坎未利行动,动变巽,为入,互艮为止。
小成图震宫得巽,巽宫遇艮止,艮宫又艮止,故可找回来。
验证:1988年3月27日,上午9点见文礼说:何光辉要他一道去找何永洪,在江北观音桥找到了,他未走得脱,何光辉叫他回来了。
您真是神机妙算。
第二例1988年4月2日10点,即旧历戊辰年二月十六日已时。
吴XX说他二女儿3月12日出门未归,失踪近月,杳无音信,疑被暗杀,因求占问。
成卦:为蛊之巽。
之蛊巽判断:她由东南转向南方,不用担心,她在外平安,自己会回来的。
理由:本卦离心,故外出,但阴阳得配,故吉而无凶象。
巽宫震动,离宫艮止,故由东南转向南方。
震为动,为外出,外出看震宫。
得巽为入,故曰:“他自己会回来”。
验证:隔两月果然自己回来了。
详细情况不知道。
第三例1988年8月26日下午,在市党校房间,大学政治系罗炽教授说:霍先生上次给我算分房子的事算准了,基本满意,这次又请给我算一下,回去时买卧铺票买不买得到手?成卦得“否之晋”。
随即回答:“买不到”。
之否晋理由:因主卦与之卦皆是离心之式。
26日主六宫,艮止,坐之象。
只能乘坐票返之象。
验证:当时是参加“全国易经多学科学术研讨会”,由于定购火车票时罗教授外出,未登记,当时卧铺票很紧,未买着,后来观道教会秘书长肖新铸一道去买,也未买着。
1988年9月17日接肖新铸先生来函说,他与罗教授乘硬坐回去的。
证明预测又一次偶中了。
第四例测:生育是男是女?已生否?平安否?1989年11月2日,忠碧说:“算算看霍利生了孩子没有?安全吗?是男孩或是女孩?成卦得需之泰。
需泰判断:坤为母为腹,看胎儿看坤宫,胎儿在母腹中之象。
议论文入门专题知识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③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经被吴国打得大败,成了吴王奴仆。面对这样惨重失败,他
不是从此消沉,而是卧薪尝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积聚力量,终于战胜了强大吴国。
④居里夫妇,在提取新元素试验过程中,即使一次又一次失败,可他们却毫不气馁,
信心十足,不断总结,坚持试验。他们终于成功了,发觉了镭,对人类做出了巨大奉献。
4.要学会关怀自己首先要理解自己。理解自己除了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还要
知道自己“欠缺”什么。这里欠缺不但是指在物质生活方面匮乏,尚有精神生活、
道德品质、为人处世、学识文化等等各方面欠缺。
道理论据
5.南宋将领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回绝高官厚禄诱惑,英勇不屈,慷慨牺牲,留 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著名诗句。
第14页
:最含有创意和活力、多功效、善于协作
①时代呼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创新型人才。 ②当前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科研、军事、文化等领域竞争日益激烈,人们
要求创新型人才首先应当是最具创意和活力。他们含有强烈创造意识和创造激情,富于 怀疑性批评性追根究底求索精神,而又有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他们充斥摸索欲、 求知欲、进取欲,含有永不断息求新求变勇气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意志和毅力。回溯 科学史,没有对托勒密宇宙体系背叛,哪来伟大哥白尼变革?没有对亚里士多德物理理 论怀疑,哪来伽利略在运动学上重大变革?没有对牛顿典型力学超越,又怎么会有爱因 斯坦相对论?
④经济全球化时代,既充斥激烈竞争,又亟待协调与合作,人们要求创新型 人才还应当是善于协作。他们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含有兼容并包胸怀和团队拼搏 精神,他们善于在老式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科学与人文、理论与经验、思想与
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方法及经典范文

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模版(100%必须掌握的干货)一、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结构(标题、开头、缺陷四段、结尾):1、写作模板之万能标题(论证型) 似是而非的论证(计划书型)一份有待证明的计划书(调查报告型)一份不严谨的调查报告2、开头第一段。
写两句话。
第一句:概括原文的论证过程及结论第二句:表明态度、立场例如:上文通过一系列中外公关公司运营等方面的数据(高度概括,适用论据较多的材料)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大批本土公关公司将胜过外资公司,成为世界级的公司。
(将原文的结论摘抄出来)这样的论证实在是缺乏说服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引出下文,进行缺陷评述)3、中间四段典型性错误。
看看是否有如下错误:①概念混淆;②类比不当;③强拉因果;④数字谬误;⑤以偏概全;⑥调查访问是否科学;⑦非黑即白等每个缺陷为一段,四个缺陷即为四段。
每段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材料中的缺陷点列出,摘抄部分不宜过长。
第二部分:运用万能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切忌单调重复。
第三部分:从逻辑角度进行评述。
不能使用人称,如:我你他4、万能结尾,以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一个。
①综上所述,由于上述论证中存在诸多问题,所以上文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不足为信的,该论证也是严重缺乏说服力的。
②总之,这篇文章用了类比的方法,但其引用的论据并不合适,尤其是在概念的界定上有严重问题,当然也就无法得到其想要证明的结果了。
③综上所述,该文不能为它的论点提供足够的论据,也缺乏严密的论证过程。
它的论证是经不起推敲的。
④综上所述,文中论据缺乏说服力,实不可信。
⑤综上所述,整篇论证的逻辑联系不严密,论据也不能令人信服。
这是一篇存在诸多问题的论述。
二、样板材料如下:在全球9家航空公司的140份订单得到确认以后,世界最大的民用飞机制造商之一空中客车公司2005年10月6日宣布,将在全球正式启动其全新的A350远程客机项目。
中国、俄罗斯等国作为合作伙伴,也被邀请参与A350飞机的研发与生产过程,其中,中国将承担A350飞机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
易卜仙人决讲义

易卜仙人诀讲义邓海一著第一讲开悟篇一、撩开古易神秘面纱预测术神奇,但并不神秘.中国预测术门类繁杂,流派众多,追根溯源皆出于"周易"。
易学发展了几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溶入祖先智慧的经典之做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经文部分,二是对经文最古的注解说明和发挥。
“经”部包括卦,爻和说明卦的卦辞,说明爻的爻辞。
古时以卦和爻来占卜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吉凶。
“传”部也称“十翼”,包括“象”上下,“系辞”上下,“序卦”,“说卦”等十篇。
它在肯定事物运动变化永无穷尽的基础上,推测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和阶段,就要走向它的反面;又把发展理解为各种矛盾趋向和谐与不断往复的过程。
“易”有三层含义,一是“简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极”,“仪”,象“,卦”都是不同阶段的物象名称,高度抽象的归纳了事物发展的进程。
二是“反易”,《系辞》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阐述了世界是矛盾统一的整体。
三是“变易”,《系辞》说:“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道出了万物变化无穷,是由于天地间的阴阳这两种现象或力量往复推动所引起的。
《周易》古经流传几千年,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魅力就在于它所内涵博大精深的宇宙观,就在于它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预测功能。
《周易》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变化规律。
预测术的根本在《易经》,来源于生活,造福于生活,所以说并不神秘。
历代统治者最愿搞愚民政策,治易又不得不与宗教巫术交织在一起,陷于图谶,易的精当之处往往被谶纬之学涂抹的乱七八糟,使本该光辉灿烂的宝藏,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我们研易者的责任就是要正本清源,撩开其神秘的面纱,还古易之本来面目。
二、你也能成为预测家在这个世界上,人是万物之灵,具有灵性。
人人都具有预测潜能,多数人浑然不觉,慢慢泯灭了灵性,少数人砺志磨练,逐步调理完善就成为能够追溯过往,预知未来的智者。
《经济预测与决策》习题答案第十二章(精选合集)

《经济预测与决策》习题答案第十二章(精选合集)第一篇:《经济预测与决策》习题答案第十二章课堂号:姓名:学号:第十二章预测精度测定与评价 12.1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填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A2B12.2 多项选择题(在下列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请将其全部选出,并把字母填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ABCDE2ABC3ABC4ABCD5ABCDE12.3 基本概念与简答题12.3.1简述影响预测误差的主要因素。
12.3.2简述定量预测法和定性预测法的优缺点。
12.3.3简述选择预测方法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12.3.4简述组合预测的基本思想及应用原则。
12.3.5简要比较回归预测法与时间序列预测法(预测的原理、适合预测未来时间的长短、模型的繁简程度、预测的精确度等)。
第二篇:《经济预测与决策》习题答案第十三章课堂号:姓名:学号:第十三章经济决策概述13.1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填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3.1.1C13.1.2B13.1.3A13.1.4D13.2 多项选择题(在下列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请将其全部选出,并把字母填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3.2.1ABC13.2.2ABCD13.2.3ABCDE13.2.4 ABCDE13.2.5 ABCDE13.3 基本概念与分析题13.3.1重读《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三回至第五十回,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主要描述了哪些重大决策问题;(2)战略决策是什么?(3)战术决策有哪些?(4)是单阶段决策还是多阶段决策问题?(5)你有哪些收获?第三篇:经济应用文习题以及答案经济应用文写作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1、1、文章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是:(1)——;(2)——;(3)——;(4)——。
2、2、公文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2)——;(3)——;(4)——;(5)——。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1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12003年1月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
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
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着,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
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在高科技企业,哪怕只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
就像蜜蜂或苍蝇一样,企业经常面临一个像玻璃瓶那样的不可思议的环境。
蜜蜂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
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逻辑问题分析】蜜蜂实验只是特定环境下的一个生物行为实验,不能简单地将生物行为类推到企业行为,更不能把生物行为实验的结果一般化为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普遍性原则。
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总体上是有规律的。
在具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虽然企业用随机试错的方法可能取得成功,但企业理性决策成功的概率要远远大于随机试错成功的概率。
不能用小概率的随机试错成功的特例否定理性决策。
在具有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方向;但方向的调整需要理性分析而不是随机试错,更不能否定企业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
技术预测具有不确定性,不意味着技术趋势不可预测,不能说进行预测是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
实际上,对未来的预测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可预测时间的长短也不能作为否定预测必要性的根据。
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不能机械地遵循规则,这个正确的观点被偷换为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不遵循任何规则。
不能把对规则的遵循和对规则的突破的区别绝对化。
事实上,对规则的遵循和对规则的突破不是绝对排斥的。
对规则的突破不意味着不遵循任何规则,而意味着突破或修改旧规则,创建并遵循新规则。
真题论证有效性分析(5篇材料)

真题论证有效性分析(5篇材料)第一篇:真题论证有效性分析2009四、写作:本大题共2小题,共65分。
其中论证有效性分析题30分,论说文35分。
请答在答题纸上。
56“知识就是力量”真的过时了吗?读完材料,我们发现作者对于“知识就是力量”持否定的态度,并用分子分母法进行分析,用知识和能力没有实质性的联系作为论证。
但是,这样的论证是值得商榷的。
原因如下:首先,作者认为,每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相对于整个人类的知识来说,都是沧海一栗。
因此,用知识作为培养和选拔人的标准,毫无意义。
在这里,作者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掌握所有的知识。
虽然人类的知识很多,但是根据专业划分,每一个人只需要掌握他应该掌握的知识就是足够了。
其次,作者认为,传授知识,不应该是教育的目的。
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
人类的知识,本来在钱人的基础上,历经千年积累起来的。
如果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识,那么人生短短几十年,怎么能去自己研究、寻找知识呢?再者,作者认为,知识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没有实质性的联系,这是难以成立的。
一个人,如果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是不可能实现的。
爱因斯坦如果不具备某些知识,他一定发现不了相对论。
最后,“知识就是力量”,经过实践的证明,一直是引导社会进步,科学前进的重要保证。
由此可见,该论证,在概念、方法以及论据都存在缺陷,才因此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2009 MBA入学联考写作真题解析一、论证有效性分析1000是100的十倍,但是当分母大到百亿的时候,作为分子的这两个数的差别就失去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只是沧海一粟。
这使得在培养与选拔人才时,知识尺度已变得毫无意义。
现在网络技术可以使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你所需要的任何知识信息,有的大学毕业因此感叹何必要为学习各种知识数年寒窗,这不无道理。
传授知识不应当继续成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功能。
学习知识需要记忆。
定向分析,别有洞天

定向分析,别有洞天作者:李兰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2年第26期一篇议论文的理性精神能否显现,在于作者对观点能否进行有效论证,而要进行有效论证,“一材多用”的思维能力就非常重要了。
就单个议论语段而言,“一材多用”意味着要运用多重论证手法对同一个素材进行定向分析;就整篇议论文而言,“一材多用”就是要求我们从不同角色、角度,不同思维层次对同一个素材进行定向分析。
可以说,学会“一材多用”,对于素材库贫乏的同学,就能做到写议论文从容不迫。
对于勤于进行素材积累的同学,则更不啻于“如虎添翼”了。
下面,我们就从单个语段和整个篇章两个层面来看看,做好“一材多用·定向分析”会产生怎样的论证效力。
单个语段的“一材多用·定向分析”文段呈现:沉默的人数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
历史上的先知,诸如指出雅典人“反智”的苏格拉底,命运就常常是悲惨的。
就如同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觉。
甚至,他们会因为那个人的勇气映照出自己的怯懦而恼羞成怒:你那么大喊大叫干什么?你简直是哗众取宠、爱出风头、不识时务,神经病。
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
所以,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并不是长老院,而是整个雅典城邦的人。
当大多数雅典人都在指责苏格拉底蛊惑年轻人的时候,哪怕有个别人认为苏格拉底才拥有着真正的智慧,那也只是很容易就会被淹没和忽略掉的微弱的声音。
甚至于在狰狞的喧哗声中,他们压根就不敢发声。
“沉默如癌细胞般分裂生长”,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的相互拥抱中越长越大。
所以说,打破沉默之难,难就难在人们怯懦于面对真相,或者,怯懦于面对群体。
(改写自刘瑜《历史的悲剧不在于坏人的喧嚣,而是好的人沉默》)文段分析:这个语段的论点是“沉默的人数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它运用了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事例来论证这个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年会论文 未卜先知与有效预测 1/10 未卜先知与有效预测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预测的意义及实施 浙江杭州萧山临浦三小 张永法
众所周知,在我国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能未卜先知,传说他能“前知三百年,后知三百年”,“诸葛亮借东风”和“草船借箭”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人们已经将他“神化”了,说他是天上“文曲星下凡”。但孰不知,他有如此能耐,都是他隆中苦读的结果,使他能“上懂天文,下知地理”,才能让人感觉到他能掐会算。其实这都是他能有效预测的结果。 假设和预测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设计的分组探究,往往都要求先预测再操作,因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预见性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时候这样的预测都是流于形式。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马马虎虎。这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预测环节弊端的共性所在。 【意义】 预测与猜测不同。猜测是凭个人想象和生活中无意注意所留下的经验来估计的一种推断;而预测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推断技能,是凭真实数据和生活中有意注意所留下的经验来对未来事物发展的推断,意味着从可靠的证据来预报某个未来事件。虽然预测也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结果,但这并不是说可以漫无边际地猜 测与想象,预测的结果必须以事实(经验或观察结果)为依据的。因此,我们在 做出预测时,要小心谨慎,仔细检查用作推断的依据的正确性,不要轻易用“想
猜 测 与 预 测 区 别 分 析 对 比 表 项目类别 凭借的知识经验 凭借知识的多少 推断的主要依据发生时间 推断结果的可靠性
猜测 无意注意留下 较少 离现在较远 不强 预测 有意注意留下 较多 离现在最近 较强 2008年年会论文 未卜先知与有效预测 2/10 当然”来代替积极思维;同时也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能预设合理的教学步骤,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运作,提高预测的精准度,千万不能匆匆走过场,失去教学的初衷。 预测环节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流于形式的原因,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对预测的意义认识不足,以及对教学失去合理的调控所致。其实,预测是人很重要的一种生存技能,掌握了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经商的人必须懂得预测市场行情,才能在商海中搏击;炒股的人,必须能预测股市的搏动,才能赚到大钱。即使是一个泥水匠师傅,他在浇铸一根大梁时,也必须能懂得预测,会根据房屋的结构及大梁承重的情况,考虑该在大梁里面埋进几根钢筋才恰当,少放几根钢筋就会大梁折断出安全事故;放进太多钢筋虽然不会发生安全事故,但成本太大会折本。从上述各例中,足以说明学会预测是学生将来发展必不可少的生存本领。 【症状】 小组合作探究时,预测往往不被学生重视,学生最感兴趣的还是直接实验,学生急于要了解实验结果,忙着做实验,根本不会进行预测,更不会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做一番深层次的思考。这不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探究习惯。而作为教师,课前就一股脑儿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全部材料,更多的也只是一味地强调:实验前要进行预测。但很多教师对学生的预测不能很好的调控,有些甚至失控。结果造成预测与实测同步进行,甚至用实测数据来代替预测的现象有之;更多的则是对预测进行一番盲目的瞎猜,预测与实测完全脱节了。 【案例】 1.《抵抗弯曲》一课节选 课前老师已经将实验所需的宽度不同的三张卡纸、许多铁垫片以及用作桥墩的两个小木块放在实验桌上了。 师:同学们,刚才我用的纸能抵抗几个垫片的重量? 生:4个。 2008年年会论文 未卜先知与有效预测 3/10 师:还是原来的纸,我增加到它的2倍宽度,抗弯曲能力会增加吗? 生:会。 师:增加到几个?你为什么这么想? 生:增加到10个。因为纸的宽度增加了,纸的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强。 师:要是我增加到它的宽度4倍呢? 生:可能会增加到20个了。 师: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猜想,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还必须怎样? 生:做实验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看表格,预测和实测各是什么意思?(学生的说法不一。)预测就是实验前你的猜想,实测就是你们实验时实际测试的结果。下面先请大家完成实验一:厚度不变,增加宽度,抗弯曲能力的测试。但老师要再次强调,预测要先填好,然后再实测,测好举手,快的小组可以再测一遍。 大部分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先对实验表格中的三栏预测值进行猜测,并填写在预测栏内,然后再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填上实测数据,虽然对得到的实测数据有所惊讶,但并没有多加思考,就喜滋滋地等待老师让他们汇报发言。还有小部分学生一听到让他们做实验,就争抢着做起了实验,等实验做好了,得到了实测数据后,才回过头来发现还要填写预测值,就在预测栏内将实测值重抄了一遍。 师:你们每一个空格的数据是多少?谁来汇报一下。(几个小组分别汇报。)你们的结果跟他们接近吗? 师:最后一句话怎么小结?(学生小结。) 生:如果纸条的宽度增加,它的抵抗弯曲的能力也增加。 学生留下了如下的记录表格。后面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也如出一辙。 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表(以铁垫圈为重物,单位:个)
纸的宽度 (以最窄的为标准) 1倍宽 2倍宽 4倍宽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5 10 22
实测 4 7 15 结论 如果纸条的宽度增加,它的抵抗弯曲的能力也增加。 2008年年会论文 未卜先知与有效预测 4/10 剖析: 上面三列数据,让人看了觉得简直不可思议,从第一次的预测到第三次的预测的准确度来看,几乎判若两人,第一次预测凭的是他们以前的生活经验,其实测结果与预测只相差1个,误差率为(5-4)÷4=25%,预测精准度达到75%;而当第三次试验时,其两者相差竟达到了7个,误差率为(22-15)÷15=47%,预测精准度却只有53%。经过两次尝试后,他们的预测准确度不但没增加,反而降低了。这不得不让人质疑其预测所起的效用如何?教师的教学举措是否恰当?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细看这一段教学过程,我们不难从中找到原因。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了操作步骤,先预测后实测,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卡纸进行分组实验,同时完成上述记录表。学生经过小组热烈讨论后,首先确定下来本组的三次预测值并记录下来,接着进行实验操作,得出三次实测数据。这样的预测都是凭借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值估计而产生的,纯粹是一种猜谜语式的盲猜,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他们并没有对第一次实测与预测的数值进行分析利用,也就使后面的预测失去了最宝贵的推测依据。这样的做法就失去了预测存在的意义,也就没能达成预定的“使学生初步学会预测”的教学目标。 2.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节选 实验一: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上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2、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只发材料不发水槽) 3、教师检查预测结果,发放水槽,学生验证预测,完成实验记录表。然后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4、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2008年年会论文 未卜先知与有效预测 5/10 下表是其中一组实验的记录表格: 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记录表 小石块 泡沫块 回形针 蜡 烛 带盖空瓶 菜 心 橡 皮 预测 理由 有些重 比较轻 比较小 比较大 空心的 比较轻 比较重 结果
实验二: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菜心、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 2、引导思考: (1)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2)菜心在水中是浮的,把菜心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长领取小刀,学生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 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剖析:
老师按部就班式的组织活动,把预测与实测分步进行,并且很好地控制着活动进程的主要控件。这样的处理,就不会出现像有的老师那样,因为器材课前就一古脑儿都给学生准备好并放在实验桌上,致使学生急于操作而无心思考,预测也就没能真正落到实处的难堪场面。这一招真是高招!这样有条理的安排,使学生真正经历了一次严谨的科学探索,学生学到的不光只有知识,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态度。虽然有几次预测错误,但这也是科学探究中必然存在的挫折经历,人类正是在经受挫折与失败的历练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而变得更加睿智的。 2008年年会论文 未卜先知与有效预测 6/10 下表是其中一组实验的记录表格: 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记录表
【流程】 由上述两例可以看出,预测按照性质又可以分为定性预测(例2)和定量预测(例1)两种。如果需要预测的对象只有一次或一个时,只要得出一个结论的那属于单一预测,这种预测只能调用人以前所储备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判断的猜测,盲目性较大;当需要预测的对象是多个或多次时,后面的预测就可以借用前面几次积累的经验值,来提高下一次预测的精准度。按照多个对象是否存在数量关系,又可以将预测分为并列预测(例2中实验1)和分级预测(例1和例2中实验2)两种。但不管是哪一种预测,要使它真正有效存在,就必须经历一定的正常流程,不能随意更换或缺损某些关键步骤。(如下页图所示)在正常的有效预测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应注意的地方: 1、分步实施不能乱。 在实施预测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千万不能任由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将预测与实测同步进行,甚至颠倒顺序进行,否则的话,预测也就“名存实亡”了。因为动手实验操作对学生的兴趣带来的吸引力,足以打乱
物体 大小 预测 理由 结果 橡皮 一半 变小了,变轻了。 四分之一 同一种材料。 八分之一 同一种材料。 更小 同一种材料。
菜心 一半 同一种材料。 四分之一 同一种材料。 八分之一 同一种材料。 更小 同一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