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练习题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文言文复习习题及答案-打印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文言文复习习题及答案-打印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与朱元思书》习题一.[基础知识训练](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 )③.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从流飘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蝉则千转不穷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互相轩邈猛浪若奔任意东西(三)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8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五)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不同用法。

蝉则千转不穷。

( )①. 欲穷其林。

( )猿则百叫无绝( )②.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③.果如鹤唳云端。

( )(六).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介绍了优美的景色。

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在描绘奇山时,紧扣的特征。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显者①旅宿邮亭②,时方溽暑③,帐内多蚊,驱之不出,因忆家居时堂宽似宇,簟④冷如冰,又有群姬⑤握扇而挥,不复知其为夏,何遽⑥困厄至此!因怀至乐,愈觉心烦,遂致终夕不寐。

一亭长露宿阶下,为众蚊所啮⑦,几至露筋,不得已而奔走庭中,俾⑧四体动而弗停,则啮人者无由厕足⑨;乃形则往来仆仆⑩,口则赞叹嚣嚣⑪,一似苦中有乐者。

显者不解,呼而讯之,谓:“汝之受困,什佰⑫于我,我以为苦,而汝以为乐,其故维⑬何?”亭长曰:“偶忆某年,为仇家所陷,身系狱中。

维时亦当暑月,狱卒防予私逸,每夜拘挛⑭手足,使不得动摇。

时蚊蚋之繁,倍于今夕,听其自啮,欲稍稍规避而不能,以视今夕之奔走不息,四体得以自如者,奚啻⑮仙凡人鬼之别乎!以昔较今,是以但见其乐,不知其苦。

”显者听之,不觉爽然自失。

(选文有删改)【注】①显者:富贵的人。

②邮亭;驿站。

③溽暑:盛夏。

④簟:枕席。

⑤姬:姬妾。

⑥何遽:怎么。

⑦啮:咬。

⑧俾:使。

⑨厕足:立足。

⑩仆仆:辛苦的样子。

⑪嚣嚣:大声叫喊。

⑫什佰:十倍百倍。

⑬维:由于,因为。

下文的“维”是语气词,不译。

⑭拘挛:捆住。

⑮奚啻:何止,岂但。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不得已而奔走庭中 庭:_______________②呼而讯之 讯:_______________③是以但见其乐 但: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驱之不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为众蚊所啮 不足为外人道也C.狱卒防予私逸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倍于今夕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怀至乐,愈觉心烦,遂致终夕不寐。

②听其自啮,欲稍稍规避而不能。

(4)选文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5)从选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海鸥与巷燕鸥于海渚遇巷燕。

初中八年级的语文下册的古诗词及文言文重点试卷试题.doc

初中八年级的语文下册的古诗词及文言文重点试卷试题.doc
字句是;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叙述腾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文中“进亦忧” “退亦忧”中的“进”
与“退”分别指。
.
精品文档
13.《醉翁亭记》一文中的主旨句是;在第一段就微露主旨
的句子是;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
句子是;山间早晚景色的句子是
;描绘的四季景色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上句中用“隐约着
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______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7.写出第一段中一个比喻句,并写出喻体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
....
C.足肤皲裂而 不知 佳木秀而 繁阴D.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也
....
4.找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释。
5.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文学家,他
与、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写此文的目的是

.
精品文档
6.翻 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 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文:。
7. 段写了作者幼 求学的 和成年后求 的 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 的 ” 表
官的追求,也期望友人与己共勉。D.表 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伙伴的惆 。
9. 本文写作目的的解 有 的一 是()A.朋友之托, 重修的岳阳楼作 。
B.借作 之机,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抱 。C.当 作者和滕子京都在被 之 ,作者要借此文与
朋友共勉。D.描写巴陵 状,抒 物之情, 迁客 人。
(五) “ 四年春⋯⋯得无异乎”,做 。
淡的景象的诗句是,;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练习一.阅读《岳阳楼记》,完成 1—10 题1.本文作者是我国代的政治家、文学家。

(1 分)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每句只标一处)(2 分)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3.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2 分)(1)ft岳潜形()(2)薄暮冥冥()(3)把酒临风()(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5)谪守巴陵郡 ( ) (6)百废具兴( )(7)朝晖夕阴( ) (8)去国怀乡(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 分)(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3)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6.用原文语句填空。

(2 分)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退”指的是;“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7.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2 分)8.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2 分)9.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2 分)10.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3 分)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14~17 题。

【甲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ft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充②,日昃③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专项练习题汇编一、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基础过关】一、文学常识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二、重点字词(1)缘溪行()(2)芳草鲜美()(3)落英缤纷()()(4)渔人甚异之()(5)欲穷其林()(6)仿佛若有光()(7)豁然开朗()(8)阡陌交通()()(9)屋舍俨然()(10)鸡犬相闻()(11)悉如外人()(12)乃大惊()(13)具答之()(14)便要还家()(15)咸来问讯()(1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7)遂与外人间隔()()(18)乃不知有汉()(19)无论魏晋()(20)为具言()()()(21)皆叹惋()(22)延至其家()(23)此中人语云()()(24)不足为外人道也()(25)便扶向路()()(26)处处志之()(27)及郡下()(28)诣太守()(29)欣然规往()(30)未果()(31)寻病终()(32)无问津者()(34)桑竹之属()(35)黄发垂髫()()三、通假字便要还家四、词类活用1. 林尽水源:2. 渔人甚异之:3. 复前行:4.欲穷其林: 5. 处处志之五、一词多义1.出:不复出焉()2. 寻:寻向所志()皆出酒食()寻病终()3. 舍:便舍船()4. 志:处处志之()屋舍俨然()寻向所志()5.为: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6. 闻:鸡犬相闻()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闻有此人()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7.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六、古今异义1.阡陌交通:古义()2.率妻子邑人:古义()3. 无论魏晋:古义()4.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文言阅读】(一)阅读《桃花源记》,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古诗文复习集合(超全、超精)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古诗文复习集合(超全、超精)

八年级(下)古诗词、名著试题一、名句填空(186分,每空1分)1.吴均在《与朱元恩书》中描写水尤清澈的文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作者发表议论,流露出对鄙视名利、爱慕自然、归隐避世的高洁志趣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描绘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语句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洁,箪瓢屡空,晏如也。

”文中与“不慕荣利”相呼应的评论性赞语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文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对我们读书学习很有启示.3.韩愈《马说》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文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乎,骈死于槽枥之间!”写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写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人们常用“千里马”来比喻人才,用“伯乐”比喻发现人才的人。

怀才不遇的人时常感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的句子是:“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有关刻苦读书的故事还有:“程门立雪、囊萤夜读、凿壁借光、悬梁刺股、孙康映雪、王冕僧寺夜读”。

5、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6.杜牧的《赤壁》一诗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过零丁洋》中用比喻抒写国破家亡悲哀的句子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十五、阅读陶渊明《桃花源记》,完成1~4题。

(15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 )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

黄发( )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 )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 )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 )向( )路,处处志( )之。

及( )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往。

未果,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处处志之/寻向所志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C.停数日,辞去/成礼而去D.既出,得其船/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渔人进出桃花源是文章的线索,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一线贯穿,平铺直叙。

B.渔人从山上的小口进入桃花源以后,发现那里桃林美艳,土地平整,房屋整齐。

C.渔人后来“寻向所志”、“不复得路”使人觉得桃花源真真假假,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D.“皆叹惋”这细节描写,写出了桃源人忧叹自己和平安宁的生活被外人破坏了的情态。

中考复习专用八下文言文专题练习打印

中考复习专用八下文言文专题练习打印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送东阳马生序宋濂①余幼时即嗜学。

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④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⑧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⑨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⑩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5.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写出了“我”的求知若渴。

B.变现了老师的脾气暴躁。

C.写出了“我”的胆小怯懦。

D.表现了老师的德隆望尊。

16.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①无从致书以观②无硕师、名人与游③益慕圣贤之道④门人弟子填其室⑤无鲜肥滋味之享⑥缊袍敝衣处其间⑦同舍生皆被绮绣⑧余因得遍观群书A.①④⑤⑧ B.③⑤⑥⑦ C.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17.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善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通过“我”和“同舍生”的对比,突出了“我”求学的快乐。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了学馆条件之差,反衬了“我”学习的刻苦。

C.学习生活的艰苦没有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他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练习
一.阅读《岳阳楼记》,完成1—10题
1.本文作者是我国代的政治家、文学家。

(1分)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每句只标一处)(2分)
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3.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 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
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山岳潜形()(2)薄暮冥冥()..(3)把酒临风()(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5)谪守巴陵郡 ( ) (6)百废具兴 ( ) ..(7)朝晖夕阴
( ) (8)去国怀乡 (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6.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退”
指的是;“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
是。

7.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2分)
8.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2分)
9.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2分)
10.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3分)
1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17题。

【甲文】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充②,日昃③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①再适,改嫁。

②饘(zhān)粥,稠粥;不充,不足,此指喝不上。

③昃(zè),太阳偏西。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①或异二者之为()②去之南都入学舍()..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1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乙两文中都起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乙主要运用了
表达方式。

(3分)
17.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3分)
三.阅读《小石潭记》,回答后面的问题。

1.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

(1分)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作者抓住小石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写出了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受。

(2分)
6.理解填空。

(2分)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

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⑧动静结合。

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
写,实为写,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3分)
(1)悉如外人悉:
(2)无论魏晋无论:
(3)临溪而渔渔:
4.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5.【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4分)
3
五.阅读《醉翁亭记》选文,完成第7——8小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①饮少辄醉。

辄:.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然:..
8.翻译下面句子。

(3分)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六.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选段),回答10—14题。

(13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下面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已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颓然乎其间者在乎山水之间也....11.解释加点的词语。

(2分)
①负者歌于途负:②杂然前陈者陈:..③觥筹交错觥:④山肴野蔌蔌:..1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14.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