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汗证之辨治

合集下载

《伤寒论》“治汗”八法探析治汗”

《伤寒论》“治汗”八法探析治汗”

【摘要】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了多种不同的出汗表现。

本文在探析《伤寒论》各种汗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的同时,总结出调和营卫、清热生津、清心除烦、泻热通便、疏利肝胆、利湿退黄、温阳祛寒、回阳救逆八种治汗的方法。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汗证治法《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

”汗由阳气蒸化津液,发泄于腠理而形成,能润泽肌肤,调和营卫,清除废秽。

若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腠理固密,则津液内敛,反之,阴阳偏胜,气血失调或营卫不和,腠理疏泄,则可引起汗液外泄。

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了多种不同的汗出表现,如大汗出、自汗出、手足浆浆汗出、手足檝然汗出、额上微汗出、头汗出齐颈而还、汗出而喘、盗汗、黄汗等。

汗出表现虽多,探究其病因病机,不外乎是营卫不和、里热炽盛、少阳枢机不利、湿热郁蒸、阳虚汗漏、阳气暴脱等。

笔者根据各种汗证不同的病因病机,把《伤寒论》的治汗方法总结如下。

调和营卫《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外邪犯表,卫阳受伤,肌表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营卫失去平衡协调。

“汗之根本由于营气,汗之启闭由于卫气。

”(《景岳全书》)汗多终是营卫不和所致。

荣虚则不能内守而泄越,卫虚则不能外护而固密。

症见汗出遍身,淅淅恶风,时有低热,烦劳则张,神疲肢倦,食欲不振。

舌淡红,脉缓。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应用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使邪去正安,营卫调和,则汗自止。

清热生津里热迫津是阳明病经证或腑证里热炽盛,蒸腾于外而致。

身热里热较盛,迫津外泄,以致汗出。

如《伤寒论》第182条:“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第219条:“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汗证”的辩证

《伤寒论》“汗证”的辩证

《伤寒论》“汗证”的辩证《伤寒论》作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一部最为切合临床实践,并且能最为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著,其精密而逻辑的辨证思维与方式,是本书特点之一,本文兹以“汗证”的辨证情况分析、归纳列述于下。

论中关于汗证辨证的论述约有90多个条文,所述不同类型的汗证有50多种。

笔者将其大致归纳为:汗出证、无汗证、多汗证、少汗证与汗解证五个类别。

1、汗出证汗出证主要是指人体因病邪的作用,而导致非正常出汗的汗证,其中,也包括用药物调理后的人为的汗出证。

1.1自汗出自汗出是指内乱不和,津难安守,迫不得已而自出,如国乱家祸,人不得已而外逃,其因多为邪热内盛,或气虚卫弱,不能固护而致。

《伤寒论》中著有“自汗出”三个字的计有九个条文。

第6条云:“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

”是对温病而又误用辛温发汗法,以致邪热充斥表里,迫津外泄,而自汗出的辨证。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

”是对阴阳两虚者外感后,表虚不能摄津,而自汗出的辨证。

第54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是对卫气不和,不能卫外固表,而自汗出的辨证。

第109条:“自汗出,小便利。

”是对肝乘肺者针刺后邪随汗去,而自汗出的辨证。

第120条:“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

”是对表病误吐,脾胃被伤,腠理不密,而自汗出的辨证。

第183条:“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

”第203条:“阳明病,本自汗出。

”第219条:“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第233条:“阳明病,自汗出。

”等条,都是对热盛阳明,迫津外泄,而自汗出的辨证。

1.2汗自出汗自出与自汗出似同而有异,汗自出是指腠理本就开疏,表气原无遮挡,以致汗液乘机而外出,犹如水无约束而四溢。

汗自出的条文计有二条。

第12条:“太阳中风,……汗自出。

”是对外邪犯表,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而汗自出的辨证。

第182条:“身热,汗自出。

”是对里热太盛,腠理开泄,而汗自出的辨证。

1.3病常自汗出见于第53条,本条常自汗出是对平素营卫失调,阴平阳秘失司,以致常自汗出的辨证。

伤寒论关于出汗的条文

伤寒论关于出汗的条文

伤寒论关于出汗的条文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张仲景所著,其中有关于出汗的条文是在《伤寒论》的第七条,原文是,“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好,名曰发汗解表。

发汗不解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发汗已解,其人小便利者,此为欲解。

宜桂枝五味甘草汤。

小便不利者,四逆汤主之。

大便硬者,可攻下之。

宜大承气汤。

大便自利者,此为欲解。

宜桂枝加附子汤。

”。

这段条文主要是讲述了太阳病中发热出汗的情况。

张仲景认为发热出汗是好事,称为“发汗解表”,意思是通过出汗来解除表面的病邪。

如果发汗后病情得不到缓解,可以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疗。

当患者出现小便利的情况时,说明病情正在好转,可以使用桂枝五味甘草汤来巩固疗效。

而如果小便不利,则需要使用四逆汤来治疗。

另外,如果患者大便干燥,可以使用大承气汤来通便。

如果大便正常,也是好转的表现。

这段条文总结了发汗的好处以及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情况。

从这段条文可以看出,古代医家重视出汗对治疗疾病的作用,并且提出了针对不同情况的治疗方案,体现了《伤寒论》对疾病的
辨证论治的特点。

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病情变化的观察和治疗经验的总结。

《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张仲景所著。

其中讲述了伤寒病的诊断和治
疗方法。

在治疗方法中,汗法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汗法是通过引导患者出汗来排出体
内的有害物质,加速病程的康复。

以下是《伤寒论》中关于汗法的内容。

第一则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解,解已,微恶寒,其脉沉者,寒发也。

可治以桂枝汤;脉浮者,热发也,可治以麻黄汤。

脉洪大者,阳气盛也,可治以承气汤。

第二则
太阳病,下之利,已愈,却复发热者,为表未解也。

可治以桂枝汤。

身如被覆,反恶
寒者,欲作汗出,不可得而作呕者,为表实里虚也,可治以桂枝加葱薏桔仁汤。

第三则
太阳病,下之后,复发热,脉浮数者,可治以桂枝二麻黄一汤。

脉浮而紧张者,可治
以桂枝二越婢一汤。

脉浮而滑者,可治以热利结胸汤。

脉沉紧者,可治以桂枝二蜀漆一汤。

脉沉而紧者,可治以桂枝一生薑汤。

脉沉而数者,可治以桂枝加生姜大枣汤。

第五则
太阳病,外白,呕而腹满,或渴或利,按之外不痛,脉浮滑者,不可发汗。

脉浮而濇
者可发汗。

第六则
太阳病,外证未解,而发汗,续得之,其脉浮者,为病未去也。

脉得时,当发汗,不
得时,不可发汗。

得时,发汗,来榖便解。

第七则
太阳病,一二日发热,微恶寒,心下痞,或呕吐,咽燥者,为肺胃阳明动。

可治以银
翘散。

服期当发热止恶寒者,急下其热。

宜桂枝汤。

《伤寒论》对汗证的指导意义的开题报告

《伤寒论》对汗证的指导意义的开题报告

《伤寒论》对汗证的指导意义的开题报告概述《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名著之一,其对于汗证的指导意义异常重要。

《伤寒论》中对汗证的诊治常常是与体虚热盛、邪气初入、病程急骤有关,尤其是对于表寒中邪所引起的汗证,更是重视其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伤寒论》对于汗证的观点出发,探讨其对于临床指导的意义。

一、《伤寒论》论治汗证的观点1. 汗证发展的过程:《伤寒论》中认为,表邪初入感冒之初,最好用汗剂发汗以外。

这可以使体内的邪气排出体外,恢复正常机能。

但在初期过度发汗,会使体内的阳气耗散,病情恶化。

在此之后,病情转变为体虚热盛,治疗需要恢复阳气,方可通过汗剂发汗。

若病情仍然不稳定,不宜再继续发汗,而应采用滋阴清热之法。

2. 汗证与体质的关系:《伤寒论》认为,汗证发生前,患者通常都有虚损。

这种虚损主要来自于体虚。

在发汗时,阳气消耗过多,人体就会缺香,使身体越来越虚弱。

因此,治疗汗证要注意补阳恢复体质。

3. 汗证的诊断:在诊断汗证时,《伤寒论》强调观察患者的汗液。

如果汗液清凉而不沾衣,那么则不应用汗剂出汗。

如果汗液黄色湿腻,则需要继续发汗以排出病邪。

此外,《伤寒论》还强调,如果患者发汗后出现烦渴、口干、心烦等症状,这可能是“振寒”过程,治疗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伤寒论》对临床指导的意义1. 指导汗证治疗的方向:《伤寒论》强调了汗证发展的过程、汗证与体质的关系以及汗液的诊断等方面,为临床汗证的治疗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对于汗证初期的发病,最好采用其他治疗方式以排除病邪,防止阳气耗散。

在身体虚弱的情况下,治疗汗证应该注重补阳,恢复体质。

2. 建立临床治疗的准确诊断:基于《伤寒论》中汗液的观察与诊断,可以快速准确诊断出汗证的类型,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例如,如果患者出现“振寒”症状,说明病情还没有稳定下来,治疗需要及时调整。

通过观察汗液情况,可以在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中,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3. 建立个体化治疗方案:《伤寒论》对于汗证与体质的关系的强调,为临床治疗建立了个体化治疗方案。

《伤寒论》汗证之辨治

《伤寒论》汗证之辨治

《伤寒论》汗证之辨治【摘要】《伤寒论》对汗证作了全面、详尽而精辟的辨证论治,其治法主要有调和营卫、扶阳解表、辛寒清热,益气生津、通腑泻热、清宣郁热、泻热逐水开结、清热利湿退黄、和解枢机,温化水饮、回阳救逆法等。

临证细辨邪正盛衰,紧紧把握病机,方能灵活运用经方,而获佳效。

【关键词】《伤寒论》汗证辨证论治汗是由阳气蒸化阴津而成,《素问・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正常的出汗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但病理性汗出如自汗、盗汗、头汗等,则不仅损阴津,而且伤阳气。

汗出异常为临床常见证,既可是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亦可作为兼症而伴发于其他多种病证中,如糖尿病汗出、妇女更年期汗出等。

对于汗证,仲景在《伤寒论》中作了全面、详尽而精辟的辨证论治。

笔者在此做一总结,希同行斧正。

1 调和营卫法桂枝汤在伤寒论中不但用来治疗中风表虚症,更用于治疗杂病营卫不和自汗证。

《伤寒论》中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宜桂枝汤”。

仲景详细论述了营卫不和杂病自汗的病机。

盖卫行脉外,司固外开阖之权,营行脉中濡养五脏六腑,营卫运行,密切配合,即称营卫调和。

若卫气病变,失其固密护卫之职,致营不内守,流泄于外,而发自汗之证。

其营卫不和,实以卫气失固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曰“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并指出凡因营卫不和而致的常自汗出者,皆可用桂枝汤进行治疗。

《伤寒论》将桂枝汤引入杂病治疗中,极大地丰富了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54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宜桂枝汤主之”。

本条承接53条而来,亦属杂病自汗证的范畴。

病人发热自汗出,时发时止,而脏腑无病,此发热自汗出应求之于营卫。

杂病营卫不和所致之发热自汗,多为时作时休,且多不伴见头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状。

上条曰“营气和”,此条称“卫气不和”,两条各从不同的侧面入手,探讨营卫不和的病机,所不同的是前条主证为常自汗出,本条为时发热自汗出,主症虽不同而病机一致,故均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治之。

《伤寒论》对自汗的辨治

《伤寒论》对自汗的辨治

《伤寒论》对自汗的辨治展开全文汗是由于人体阳气蒸发津液而成,《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

”自汗在《内经》中又称为“多汗”、“魄汗”,是指人体不因劳累,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

《景岳全书·汗证》曰:“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

”在《伤寒论》中有“自汗出”、“汗自出”的描述,本文将全身自汗出和局部自汗出分开,以六经辨证为纲,将其分别讨论。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1 全身汗出《伤寒论》中全身汗出主要见于太阳、阳明和少阳病篇。

1.1 太阳中风表虚证本证为寒风之邪侵犯太阳之经,加之营卫不足所致。

与其相关条文共8条。

如原文第12条曰:“太阳中风……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风为阳邪,卫为阳气,阳得风而自强,阴无邪而反弱,以弱从强,其气必馁,故自汗出。

肌表感受外邪,毛窍仍欲闭拒而啬啬恶寒;欲闭而不能自充、藩篱空疏而淅淅恶风;卫阳浮于表与寒邪相争则热势复高。

治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法,方选桂枝汤。

1.2 阳明里热实证阳明居中主土,邪入阳明,易从燥热之化,阳明里热炽盛,热迫津液外泄,屡见自汗出等症。

如原文第182条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论》中阳明里热实证分为胃热和肠热两种。

1.2.1 胃热本证为足阳明胃里热炽盛或外邪郁而化热循经入足阳明胃腑所致。

与其相关的条文共2条。

如原文第219条曰:“三阳合病,……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宜用白虎汤类辛寒清热。

1.2.2 肠热本证为燥热亢盛或热结肠腑所致,与其相关的条文共3条。

如原文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汗出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治疗之法,若为燥热亢盛,肠中无燥屎阻结者,则宜清泄阳明;若为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互搏结而成燥实者,则宜攻下实热,荡涤燥结,去其积滞,方选承气汤类。

《伤寒论》论汗

《伤寒论》论汗

《伤寒论》论汗伤寒论》论述“汗”的条文有一百余处。

笔者以《伤寒论》原文为依据,分析了汗出的分类及机理,并指出从汗证可分析病机、辨别证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讨论了汗法的应用、汗出禁忌、误汗变证等问题。

从而揭示了汗与人体阳气和阴液的关系。

汗是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的产物,《素问·阴阳别论》指出,“阳加于阴谓之汗”。

病理之汗称为汗证,汗证对分析病机、辨别证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都有重要临床意义。

汗法是治疗疾病的第一大法,汗法有适应证、禁忌证及误汗变证数端。

《伤寒论》论汗的条文达一百余处,从中可揭示汗与人体阳气和阴液(津、血、精)的关系。

1病理性汗出分类及其机理病理性汗出,因其特点、部位及程度不同,其病机亦不相同。

1.1 从汗出特点分(1)无汗:即病中全身不见汗出。

其病机有二,一为风寒之邪束表,腠理闭塞,津不得泄而无汗,太阳伤寒证无汗即是。

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所说:“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二是素体正虚液亏,无汗可出,如201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2)自汗:指病中体表不自觉地出汗。

营卫不和、里热炽盛皆可自汗出。

营卫不和所致自汗出,如太阳中风证,风邪外袭,而风性疏泄,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营卫不和而自汗出。

论中明确指出:“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12条)。

虽未感受外邪,但机体“卫气不共荣气谐和”(53、54条),亦可常自汗出;里热炽盛,蒸腾津液外出而致自汗出,如阳明病里热炽盛,迫津外泄之自汗出(48、187、188条)是也,故208条云:“阳明病本自汗出。

” (3)盗汗:寐则汗出,寤则汗止为盗汗。

太阳中风,营卫不合,本应自汗出,若见“微盗汗出”(138条),说明邪已及里。

阳明热炽,阴为所迫,寐则卫气不致,阴不内守而盗汗(206条)。

三阳合病,证见少阳亦盗汗(268条),少阳位居半表半里,主疏泄,目合则阳入于阴,卫阳减弱,里热加盛,热迫津泄,故盗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汗证之辨治
作者:李小会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46
刊名:
时珍国医国药
英文刊名: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年,卷(期):2009,20(5)
被引用次数:1次
1.王媞桂枝汤加减治中风半身汗出38例 2004(05)
2.肖玉坤辨证分型治疗汗出症60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医药导报 2006(12)
3.唐瑛;翟慕东;傅元谋对<伤寒论>手足汗出的证治体会[期刊论文]-江西中医药 2006(01)
1.柴瑞震《伤寒论》"汗证"的辨证[期刊论文]-中医药通报2008,7(2)
2.黄志杰.匡颖文<伤寒论>论汗琐谈[期刊论文]-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2(1)
3.郭一民汗证辨治浅析[期刊论文]-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1)
4.雷银芬.陆蔚.李然.周福生汗证的中医药治疗概况[期刊论文]-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18(1)
5.太史功浩.Taishi Gonghao活血化瘀的临床应用[期刊论文]-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0,01(9)
6.熊兴江.王朋倩《伤寒论》表里同病之临证体悟[期刊论文]-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
7.李德收.张维霞血府逐瘀汤治疗局部出汗证[期刊论文]-江西中医药2003,34(2)
8.胡献国怎样选用中成药治疗汗证?[期刊论文]-中医杂志2005,46(7)
9.曾献生浅谈张景岳对汗证的论治[期刊论文]-新中医2002,34(9)
10.陈重阳黄汗病证治遐议[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7)
1.姜德友.张志刚.彭抖汗证源流考[期刊论文]-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zgygy200905140.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