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证治经验

合集下载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患者张某,男性,45岁,主诉左手掌心多汗久治不愈。

患者一年前开始出现左手掌心多汗的症状,每天不分昼夜地不停地出汗,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

之前曾到医院就诊,
在中医、西医的治疗下效果不佳。

中医体质辨别:患者属于阳虚体质,面色苍白,精神疲乏,语音低弱;舌质淡红,苔
薄白,脉细弱。

中医辨证分析:患者的多汗是由于阳虚导致的,阳虚使得气血无法充足运行,阳气不
足无法温煦皮肤,导致掌心多汗。

中医治疗方案:调补阳气,温经止汗。

处方:参茸丸、人参、白术、山药、熟地黄、玄参各10克,水煎服,每日2次。

治疗过程:患者按时服用中药,连续一个月后,掌心多汗明显减少,精神状况也有所
改善。

治疗三个月后,患者的多汗症状完全消失,体力恢复正常。

患者李某,女性,28岁,主诉脚底多汗。

患者长期以来都存在脚底多汗的问题,无论是运动还是平时,脚底总是湿湿的,容易滑脱。

由于脚底多汗,患者也常常患上脚部疾病,如脚癣、脚气等。

中医体质辨别:患者为湿热体质,容易出汗,体质偏重湿气。

中医辨证分析:患者的脚底多汗是由于湿热内盛,气机不利所致,湿热困于肌表,导
致多汗。

患者王某,男性,36岁,主诉腋下多汗症状。

患者从小就存在腋下多汗的问题,即使在冬天也会频繁出汗,穿着衣物后也会很快被汗水浸湿。

患者曾就诊过多家医院,但治疗
效果不明显。

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方法

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方法

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方法多汗症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表现为身上大量的出汗。

这是因为交感神经的影响,在身上的交感神经支配者全身的出汗系统,一般来说交感神经支配出汗系统是用来调节人的体温。

但当交感系统出现问题就会表现为多汗症,下面是关于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治疗方法。

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方法:1.肺卫不固证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用法: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用法: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用法: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用法: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用法: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用法: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以上就是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治疗方法,虽然多汗症不至于是危害生命的病但是还是需要人们更加的关注。

传统的中医没有副作用,身体是慢慢的调理。

如果你就是患者之一,建议也去找到中医的医生看看具体的情况,药这种东西千万不能盲目的服用。

手脚多汗的辨证论治

手脚多汗的辨证论治

手脚多汗的辨证论治手脚多汗的辨证论治20~40岁的人,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主要是因为他们平时喜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功能虚弱造成的。

而脾胃有运水化湿的功能,脾虚,湿热便会郁积在体内。

湿热下趋,从而引起四肢末梢多汗,尤以双脚出汗更为常见,占到70%~80%。

对于这类人群,建议可用苦瓜、薏米、山药、红枣、莲子等,有健脾作用的食材熬粥服用。

在手脚出汗的同时,还伴有口干舌燥、手足心热、大便干结等情况,属阴虚血热。

对于这样的人,在治疗时需要滋阴养血、凉血祛风,可服用知柏地黄丸、防风通圣丸等进行调节。

若手足心多汗,伴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

若有手足心多汗,伴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

肝热湿热服龙胆泻肝丸治疗的,植物神经紊乱者服谷维素片,维生素C和B1,乌洛托品,谷维素,丹栀逍遥丸进行治疗。

“局限性出汗症”的治疗,一般采用维生素B1,谷维素,等.如果汗出很多,可适当服一些阿托品或普鲁本辛等抗乙酰胆碱药.但是,安定和抗乙酰胆碱药有一定副作用,不宜长期服用。

苍术9g,苦参20g,黄柏9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石膏(先煎)20g,川母9g,白芷9g,艾叶9g,甘草6g等中药熬成汁,先用热气熏蒸双脚10分钟左右,待水温合适,再泡洗20分钟左右,有清热凉血的功效,可预防大量出汗。

在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少食肥甘厚味、油腻之物。

海鲜、鱼虾、鸡肉、羊肉等尽量不吃,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和酒精的刺激。

建议平时穿透气性较好的宽松鞋袜,有助于汗液的蒸发,避免引起脚气、皮炎等皮肤问题。

偏方:用葛根、明矾各15克。

放入白酒中浸泡7日,过滤取液,浸泡患处,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

2--3次即愈。

艾叶20g,粗盐10g,苦参5g。

1.将艾叶洗净后用凉水泡半小时,将其撕成碎片放在锅中。

2.苦参洗净,切成小片后倒进锅内一起煮沸,沸腾后继续熬10分钟,并在关火前加入粗盐。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第一则:
患者王某,女性,35岁,主诉左腋汗液过多,严重影响生活。

病情持续2年,曾多次使用止汗剂和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体格检查发现左腋有明显多汗症状,皮肤潮红,有轻微溃疡。

舌苔薄白,脉细弦。

中医诊断为阳虚湿蕴型多汗,治疗原则为温阳化湿、调和气血。

处方:桂枝汤加减
桂枝9g, 白芍9g, 熟地9g, 当归9g, 黄精9g, 石决明9g, 麦冬9g, 杜仲9g, 桃仁9g, 川穹9g
服药方法:煎水服用,一天3次,每次100毫升
治疗过程:患者按时服药,每天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个月后,患者的多汗症状明显减轻,左腋汗液明显减少,溃疡也逐渐愈合。

经过半年的治疗,患者的多汗症状完全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患者李某,男性,42岁,主诉全身多汗,尤其是腋下和前胸部位,病情持续3年,伴有疲劳、怕热、口干舌燥等症状。

曾在其他医院经过西医治疗,但效果不明显。

中医诊断为热湿内蕴型多汗,治疗原则为清热燥湿、滋阴降火。

处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附医案三则)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附医案三则)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附医案三则)1、动则汗出患者周某,男,34岁。

2010年9月7日慕名来诊。

现在已进入秋季了,天已凉了,还是动则一身汗,每天要换二三次T恤衫。

别人都说凉,他还要开电扇,一个劲儿喊热。

此人身高1.75m左右,面略黑,声音洪亮,脉弦滑有力,舌红胖大,苔白腻,饮食、二便均正常。

动则出汗如雨一症,吃过屏风散一类中成药无效。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如下:龙胆18g车前子30g(包)木通12g黄芩15g栀子15g当归15g 生地黄25g泽泻45g柴胡12g生甘草10g草果6g(打)苍术12g淡竹叶18g厚朴10g滑石30g(包)5剂。

水煎服,每日3次。

1周后复诊,汗略减。

效不更方,上方合白虎汤,7剂,汗止。

古道瘦马按:这种病临床上很常见,大多数为中青年,除了出汗一症,余无他症。

有的是头汗如蒸气,有的是全身出汗,大多数是动则汗出如雨,有的是吃饭时头汗如雨。

症虽一样,治法用药不同。

此患者年轻体壮,别无他恙。

从舌脉入手,辨证为中焦湿热,逼汗外泄。

治疗此类多汗,我个人习惯是,脉有力的用藿朴夏苓汤、蒿芩清胆汤,无力的用李杲的清暑益气汤。

长夏多湿,每年这个季节都能见到更多的湿阻中焦的患者。

但主诉各异,有头颈汗出的,有头重少食的,有脘闷大便不爽的,有神倦乏力的。

治法上以清、化为主,过于苦寒、过于温燥的药都应谨慎应用,不然容易使湿邪黏着难去。

就我个人来说,难言几剂必愈,如果侥幸药证无违的话,5剂当见显效。

有人认为,应该用桂枝汤。

我认为,临床上汗出一证表现比较多,且复杂,有虚有实,虚实夹杂;有阳明热盛汗出,有痰郁化火汗出,有阴虚汗出,有阳虚汗出,有血虚兼瘀汗出等,非简单的是自汗阳虚、盗汗阴虚及表虚桂枝证。

故今再列2例虚汗淋漓的病案以证之。

2.气虚自汗患者王某,男,62岁。

2009年9月2日初诊。

最近晨练完仍然是一身大汗,几乎都不敢活动,过去从来没有这现象,要求中医予以治疗。

此人自汗,舌淡苔白薄,脉浮大中空,有点疲惫,余无他证。

多汗症----沈绍功

多汗症----沈绍功

多汗症----沈绍功二十六汗证汗证巧治有5则:1.分辨表里-表证见汗,调和营卫,桂枝汤最宜;里证见汗,区分虚实。

虚证治气用玉屏风散,治阴知柏地黄汤。

实证清热白虎汤,化湿茵陈五苓散散。

2.慎用透敛-透者宣肺开窍要慎用,对止汗不利,如菖蒲、郁金、桔梗、川芎、蝉衣之类。

敛汗药如浮小麦、麻黄根、生龙牡,常被视作止汗主药,如见实热或实热汗证,反而留邪,汗出更甚。

也应慎用。

3.注重养心-虚者宁心选用当归、琥珀、柏子仁、云苓、五味子、炒枣仁。

实者清心选用竹叶、黄连、连翘、知母、炙远志、车前草、丹参。

4.调理气阴-常投生脉散收功或加山药、黄精、花粉、芦根、石斛、云苓、乌梅、麦冬。

5.救治脱汗-脱汗危象,急宜回阳救逆,重投参附汤并有4佐:一是重量生芪(90g以上)固表;二是麦冬、五味子、白芍、乌梅敛阴;三是浮小麦、生龙牡敛汗;四是灸神阙、关元固脱。

汗证,也很多见,不仅是更年期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肾亏也能出汗,有5个方法来治疗。

1.要分辨表里-有表证汗证,有里证汗证,不一样。

我讲了外感病和内伤病怎么分还得看舌苔,外感分风寒、风热;内伤分虚证、实证。

外感用桂枝汤;内伤用玉屏风散。

不一定一个方,还有知柏地黄汤,还有白虎汤,还有茵陈五苓散,都可以治内伤的里证的汗证。

再辩证。

2.要慎用透和敛-透者宣肺开窍要慎用,不能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紊乱,很多人就用石菖蒲、郁金,对大脑皮层功能调节,唯独出汗的时候你别用,用了石菖蒲、郁金影响止汗。

上面的药,五倍子、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都不用,用了以后反而止不住汗。

要用浮小麦和生龙牡,它能敛汗但不固汗,都可用30g。

3.要注重养心-因为汗是心之液,出汗和心有关。

分虚实:虚的宁心;实的清心。

4.要想到调理气阴-最好的气阴药就是生脉散,当然还可以用山药、黄精、芦根。

5.最后一个脱汗很严重,要回阳救逆。

脱汗用什么呢?就冷汗,汗出如珠,就要亡阳了,赶紧用参附汤,这个参附汤注意呀,这人参用10g不起作用,用50g也不起作用,这人参用量至少要多少?至少100-200g,包括你用独参汤,不到这个量作用很小,要重用独参汤,浓煎,昏迷的病人鼻饲或者肛管给药,清醒的就口服。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都是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薰蒸所致。

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

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

多汗症中医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1、肺卫不固证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

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

口渴甚,加生地、花粉。

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多汗症最好的治疗方法

多汗症最好的治疗方法

多汗症最好的治疗方法多汗症,也称为过度出汗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特点是患者在正常情况下会出现过多的汗液分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多汗症不仅会导致患者在社交场合感到尴尬,还容易引发其他皮肤疾病,如湿疹、疖肿等。

因此,寻找最好的治疗方法对于多汗症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治疗多汗症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并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每一个患者。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下面将介绍一些治疗多汗症的方法,希望能够对患者有所帮助。

首先,局部治疗是治疗多汗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局部治疗主要包括使用止汗剂、局部注射肉毒杆菌素和离子导入等。

止汗剂是一种能够减少汗腺分泌的药物,患者可以在局部涂抹止汗剂来减少多汗症症状。

局部注射肉毒杆菌素则是通过注射肉毒杆菌素到局部汗腺,从而抑制汗腺的分泌,达到减少汗液分泌的效果。

离子导入则是利用微电流将药物导入皮肤深层,从而达到减少汗腺分泌的目的。

其次,口服药物也是治疗多汗症的方法之一。

口服药物主要包括抗胆碱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

抗胆碱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神经冲动传导,减少汗腺分泌,从而减轻多汗症症状。

β受体阻滞剂则是通过阻断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从而减少汗腺分泌,达到减轻多汗症症状的效果。

最后,手术治疗是治疗多汗症的最后手段。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微创手术和激光手术。

微创手术是通过切除或破坏局部汗腺,从而减少汗液分泌,达到治疗多汗症的目的。

激光手术则是利用激光破坏汗腺,达到减少汗液分泌的效果。

总的来说,治疗多汗症的方法有很多种,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多汗症,重拾自信,重获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 。辨证 : 湿热蕴 阻。治法 : 热除 湿止 汗。方药 : 清 革薜渗 湿
汤加减 。药用 : 方药 : 革薜 1 , 0g 薏苡仁 2 , Og 黄柏 1 , 泻 0g 泽 i , 0g 通草 1 , Og 龙胆草 l , Og 栀子 1 , Og 黄芩 1 , 0g 柴胡 1 , 0g
固表 止 汗之 功 。 2 湿 热 蕴 阻
过食 辛辣 , 七情所伤 , 胃湿 热 , 脾 蕴蒸 肌肤 , 迫津外 溢。证 候: 皮肤潮湿多汗 , 口淡 乏味而黏 , 四肢 沉重或有关 节疼痛 , 小 便 短少 ; 舌质淡红 , 苔白腻或 黄腻 , 弦滑或沉缓 。治 法 : 脾 脉 健
除湿止汗。
文献标识码 : B
中图分类号 : 7 8 7 R 5.4
药酸苦而 凉 , 阴敛 营 , 益 一治卫 强 , 一治 营弱 , 共调 营卫 ; 茯苓 健脾 渗湿 ; 浮小麦 、 麻黄根 固表止 汗 ; 骨敛汗 ; 龙 鸡血藤行血 活 血; 秦艽祛风湿 , 清湿热 , 通络 ; 草调和诸药 。全 方共奏益 气 甘
剂 , 固疗 效 。 巩
按 : 胃损伤 , 自内生 , 脾 湿 流注下 焦 , 蕴蒸 肌肤 , 迫津外 溢 。
治宜健脾清 热除 湿 , 汗。方 中革薜 利 湿去 浊 ; 泻 利水 消 止 泽
肿, 渗湿泄热 ; 通草 、 滑石 利尿 通淋 , 收湿 敛疮 ; 胆草 、 柏 、 龙 黄 黄芩 、 栀子清热燥 湿 ; 薏苡 仁、 白术健 脾益气 , 湿 ; 渗 当归 滋 阴 养血 以顾 肝体 , 使邪祛 而不 伤正 , 热 内郁 则肝气不 舒 , 湿 甘寒
治 以益气 固表 、 健脾除湿 、 理气活血 、 止汗[ 。 1 ] 1 表虚 不固 禀赋不足 , 阳气虚弱 , 腠理不密 , 卫外不 固 , 汗液 随气而外 泄 。证候 : 畏寒 , 肢冷 , 自汗 ; 舌质淡 , 苔薄 白, 脉沉 细或缓 。治 法: 益气固表止汗 。 病案 : 赵某 , ,7岁 , 20 男 1 于 0 9年 5月 1 3日初诊 。病 史 :
白术 1 , 0g 滑石 1 ( 0g 先煎) 当归 1 , , 0g 浮小 麦 1 , 5g 麻黄根 1 O
g 炙 甘 草 5g 口 服 及 外 洗 。二 诊 : 方 用 7剂 , 出 明 显 减 , , 上 汗
汗多伴肢 冷 2a 。自述素体虚弱 , 畏寒 肢冷 , 论 白天 黑夜 , 无 全 身汗 出湿衣 , 久治不 愈 。刻诊 : 皮肤 潮湿 , 冷 , 肢 面色 咣 白 , 形 体瘦弱 。舌质淡 , 薄 白, 苔 脉沉 缓 。西 医诊 断 : 多汗症 。中 医 诊断: 汗证 。辨证 : 表虚不 固。治法 : 益气 固表止汗 。方 药 : 玉 屏风 散合 桂 枝汤 加 减 。药 用 : 防风 1 , 0 g 炙黄 芪 2 , O g 白术 1 , 0g 白芍 1 , Og 桂枝 5g茯苓 1 , , 0g 浮小麦 1 , 黄根 1 , 5g麻 5g 龙骨 3 ( Og 先煎)鸡 血藤 1 , , 0g 秦艽 1 , 甘草 1 , 0g 炙 0g 大枣 5
病案 : 巴某 , ,1 , 2 0 男 3 岁 于 0 9年 3月 7日初 诊 。病史 : 阴
囊多汗 5a 自述 5年来 阴股部 多汗 , 。 内裤经 常浸湿 , 食辛 辣 加重 , 未经 系统治疗 。刻诊 : 阴囊 、 部潮 湿 , 股 内裤 湿 透 , 口淡 而黏 , 四肢沉重 , 便短少。西医诊断 : 小 多汗症 。中医诊断 : 汗
治宜清脾泄热 , 方用泻黄散加 减。手足多汗 系湿热旁流 , 治宜
渗利 , 能抑肝性条达 ; 柴胡疏肝胆之气 以顾肝用 ; 麻黄根 、 浮小
按: 阳气虚弱 , 由 内生 , 寒 阴中无 阳 , 阴无 所 主 , 外不 则 卫
固, 腠理不密 , 汗随 气泄 。方 中黄芪 “ 入肺 补气 , 表实 卫 , 入 为
麦 固表止汗 ; 炙甘草调和诸药 。头 汗多 , 身热 , 伴 系湿热上 蒸 ,
文章编号 :O 7 3 9 2 1 )2 0 2 2 1 O —24 (0 1 1 一o 3 一O
多汗症是指皮肤 出汗异 常过多 的现 象 , 于 中医汗证 的 属 范畴 , 是机体 的某些 疾病 或其他原 因 引起 身体 大量 出汗 。分 全身性和局 限性两 种 。《 素问 》“ : 阳加 于 阴谓 之汗 。《 岳全 ”景 书》“ :汗发阴而出于 阳, 其根本 则 由阴 中之 营气 , 此 而其 启 闭 则 由阳中之卫气 。《 ”温病 条辨 》 “ 出者 , 阳气 阴精蒸 化而 :汗 合 出者也 , ……盖汗之为 物 , 以阳气 为运用 , 以阴精 为材 料。 多 ” 汗症 的病 因病 机为 阳气 虚弱 , 腠理不 密 , 卫外不 固 , 液外泄 汗 形成 表虚不 固证 ; 胃湿热 , 脾 蕴蒸 肌肤 , 迫津外 泄形成湿 热蕴 阻证 ; 气血运行 不 畅 , 易挟 寒湿 , 阻滞 经脉 形成 气 血瘀 阻 证 。
枚, 口服及足浴 。二诊 : 上方用 7 , 出明显减 少 , 剂 汗 内衣 已不
湿 , 寒 肢 冷 症 状 减 轻 。上 方 又 用 1 剂 病 愈 。 畏 4
少, 二便通调 。上方继续 口服及外 洗 。三诊 : 上方 又用 1 , 4剂 汗止 , 身爽 , 口中不黏 , 二便通畅 。上方去龙胆草 、 柴胡 , 又服 7
3 2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1 年第 3 卷第 1 期 01 2 2
多汗 症 证 治 经 验
周 宝宽
( 宁省沈 阳皇姑 协和 中医 门诊部 , 宁 沈 阳 1 0 3 ) 辽 辽 1 0 6
关键词 : 辨证 论 治 以御外邪 ; 桂枝辛甘而温 , 透营 达表 , 外散 风寒 ; 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