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的治疗

合集下载

头部多汗的治疗是怎样的

头部多汗的治疗是怎样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头部多汗的治疗是怎样的导语:一般来说多汗的人可能是身体某一部位汗液分泌比较多,全身多汗的现象是很罕见的。

如果是头部多汗,则可以考虑是否有感染性高热现象。

另外,一般来说多汗的人可能是身体某一部位汗液分泌比较多,全身多汗的现象是很罕见的。

如果是头部多汗,则可以考虑是否有感染性高热现象。

另外,如果是儿童或者是青少年多汗则应该考虑是否是多汗症。

多汗这种现象往往有一定的家族病史,在人成年过后,多汗的现象会逐渐的缓解。

中医称为头汗:汗出仅限于头面部或头颈部,称为头汗或称但头汗出。

产生头汗的原因可见于:上焦邪热熏蒸:病人头面多汗,兼见面赤、烦渴、舌尖红、苔黄、脉数等症。

头为诸阳之会,上焦邪热循阳经上蒸于头面,逼津液外泄所致。

中焦湿热蕴蒸:若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纳呆,小便不利,苔黄腻等,为中焦湿热蕴结,湿郁热蒸,津液上越所致。

多汗症表现为皮肤出汗异常过多,可由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失调两种原因引起。

器质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及垂体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可引起多汗症,当有感染发生时,也可出现多汗。

而功能性多汗症,可由精神紧张、悬念、害怕等原因造成,为交感神经失调所致。

身体某一局部例如头部所发生的局部性多汗症常可持续很多年,其中少数人尚可有家族史,在情绪波动或进食辛辣食物时加重。

治疗可局部外用 3%~ 5%福尔马林液或 20%~ 25%三氯化铝液。

出汗严重时尚可内服东莨菪碱或颠茄等抗胆碱能药物。

有的人可能是患有单纯性味觉性多汗病,这样的人吃了辛辣刺激的食物过后汗液分泌就会异常旺盛,解决的办法是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都是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薰蒸所致。

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

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

多汗症中医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1、肺卫不固证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

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

口渴甚,加生地、花粉。

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中医治疗糖尿病多汗症良方3首

中医治疗糖尿病多汗症良方3首

中医治疗糖尿病多汗症良方3首处方一:血府逐瘀汤加味【药物组成】当归12g,赤芍15g,牛膝15g,生地黄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川芎10g,柴胡5g,桔梗5g,甘草5g。

【随症加减】阴虚明显伴潮热盗汗、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边尖红苔少、脉细数者,加地骨皮30g,浮小麦30g,在活血化瘀基础上退虚热而止汗;气虚明显伴面色少泽、倦怠乏力懒言、纳差大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者,加太子参30g,黄芪30g,糯稻须根15g,在活血化瘀基础上健脾益气、固表止汗;胃实热偏盛,口干口苦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数者,加大黄6g,厚朴10g,知母15g,石膏15g,浮小麦30g,在活血化瘀基础上清热降泄而止汗。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益气固表止汗。

【临床运用】用于治疗糖尿病多汗症。

临床治疗45例,显效23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

田某,男,55岁。

糖尿病史17年,进食时全身大汗症状已3年,逐渐加重。

诊见乏力、口干、眩晕、畏寒、舌黯红、苔白厚、脉细数。

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先采用益气固表止汗为法效果不佳,更方为血府逐瘀汤加味,治以活血化瘀、益气固表止汗为法,基本方加太子参30g,黄芪20g,糯稻须根30g。

水煎2次,取汁400ml,分2次温服,日服1剂。

服3剂后汗出明显减少。

再服3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巩固治疗,继服10剂后汗出正常,乏力等症缓解。

随访1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消渴病日久伤津耗液,精血乏源无以充养腠理皮毛,气血虚鼓动无力或内热津伤消烁津液均渐致瘀血内阻。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醒后出汗,名日自汗;出汗醒,名日盗汗,盗散人之气血……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

”血府逐瘀汤中当归甘温补血,辛散温通而活血行瘀;生地黄凉血活血,养阴生津;桃仁配伍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枳壳配伍柴胡疏肝理气和中;川芎配伍赤芍活血行气;桔梗载药上行;牛膝活血祛瘀通筋脉而补肝肾;甘草调和药性,补血益气,并配以固表敛汗之品浮小麦、糯稻须根。

下半身出汗治疗方案

下半身出汗治疗方案

一、引言下半身出汗,又称多汗症,是指身体下半部分出汗量明显超过正常生理需求,导致生活不便和社交尴尬的一种症状。

该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遗传、疾病、药物、生活习惯等。

本文将针对下半身出汗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下半身出汗的原因1.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下半身出汗可能与遗传有关,家族中有多汗症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下半身出汗。

2. 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导致下半身出汗。

3.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导致下半身出汗。

4.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可能导致下半身出汗。

5. 生活习惯:穿着紧身衣物、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过度运动等生活习惯可能导致下半身出汗。

6. 情绪因素:紧张、焦虑、压力等情绪因素也可能导致下半身出汗。

三、下半身出汗的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东莨菪碱等,可抑制汗腺分泌,减轻下半身出汗。

(2)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氟西汀等,可调节情绪,减轻下半身出汗。

(3)抗甲状腺药物:如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等,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下半身出汗。

2. 物理治疗(1)电离子导入法:通过电流刺激汗腺,减少汗液分泌。

(2)冷冻治疗:利用低温冷冻汗腺,减少汗液分泌。

(3)激光治疗:利用激光破坏汗腺,减少汗液分泌。

3. 生活方式调整(1)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紧身衣物压迫汗腺。

(2)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澡,使用止汗剂。

(3)调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咖啡因、酒精等物质的摄入。

(4)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 心理治疗(1)心理咨询:帮助患者了解多汗症的原因,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2)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减轻多汗症状。

四、预防措施1.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保持身体清洁。

2. 选择合适的衣物,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附医案三则)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附医案三则)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附医案三则)1、动则汗出患者周某,男,34岁。

2010年9月7日慕名来诊。

现在已进入秋季了,天已凉了,还是动则一身汗,每天要换二三次T恤衫。

别人都说凉,他还要开电扇,一个劲儿喊热。

此人身高1.75m左右,面略黑,声音洪亮,脉弦滑有力,舌红胖大,苔白腻,饮食、二便均正常。

动则出汗如雨一症,吃过屏风散一类中成药无效。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如下:龙胆18g车前子30g(包)木通12g黄芩15g栀子15g当归15g 生地黄25g泽泻45g柴胡12g生甘草10g草果6g(打)苍术12g淡竹叶18g厚朴10g滑石30g(包)5剂。

水煎服,每日3次。

1周后复诊,汗略减。

效不更方,上方合白虎汤,7剂,汗止。

古道瘦马按:这种病临床上很常见,大多数为中青年,除了出汗一症,余无他症。

有的是头汗如蒸气,有的是全身出汗,大多数是动则汗出如雨,有的是吃饭时头汗如雨。

症虽一样,治法用药不同。

此患者年轻体壮,别无他恙。

从舌脉入手,辨证为中焦湿热,逼汗外泄。

治疗此类多汗,我个人习惯是,脉有力的用藿朴夏苓汤、蒿芩清胆汤,无力的用李杲的清暑益气汤。

长夏多湿,每年这个季节都能见到更多的湿阻中焦的患者。

但主诉各异,有头颈汗出的,有头重少食的,有脘闷大便不爽的,有神倦乏力的。

治法上以清、化为主,过于苦寒、过于温燥的药都应谨慎应用,不然容易使湿邪黏着难去。

就我个人来说,难言几剂必愈,如果侥幸药证无违的话,5剂当见显效。

有人认为,应该用桂枝汤。

我认为,临床上汗出一证表现比较多,且复杂,有虚有实,虚实夹杂;有阳明热盛汗出,有痰郁化火汗出,有阴虚汗出,有阳虚汗出,有血虚兼瘀汗出等,非简单的是自汗阳虚、盗汗阴虚及表虚桂枝证。

故今再列2例虚汗淋漓的病案以证之。

2.气虚自汗患者王某,男,62岁。

2009年9月2日初诊。

最近晨练完仍然是一身大汗,几乎都不敢活动,过去从来没有这现象,要求中医予以治疗。

此人自汗,舌淡苔白薄,脉浮大中空,有点疲惫,余无他证。

多汗症证治经验

多汗症证治经验
证 。辨证 : 湿热蕴 阻。治法 : 热除 湿止 汗。方药 : 清 革薜渗 湿
汤加减 。药用 : 方药 : 革薜 1 , 0g 薏苡仁 2 , Og 黄柏 1 , 泻 0g 泽 i , 0g 通草 1 , Og 龙胆草 l , Og 栀子 1 , Og 黄芩 1 , 0g 柴胡 1 , 0g
固表 止 汗之 功 。 2 湿 热 蕴 阻
过食 辛辣 , 七情所伤 , 胃湿 热 , 脾 蕴蒸 肌肤 , 迫津外 溢。证 候: 皮肤潮湿多汗 , 口淡 乏味而黏 , 四肢 沉重或有关 节疼痛 , 小 便 短少 ; 舌质淡红 , 苔白腻或 黄腻 , 弦滑或沉缓 。治 法 : 脾 脉 健
除湿止汗。
文献标识码 : B
中图分类号 : 7 8 7 R 5.4
药酸苦而 凉 , 阴敛 营 , 益 一治卫 强 , 一治 营弱 , 共调 营卫 ; 茯苓 健脾 渗湿 ; 浮小麦 、 麻黄根 固表止 汗 ; 骨敛汗 ; 龙 鸡血藤行血 活 血; 秦艽祛风湿 , 清湿热 , 通络 ; 草调和诸药 。全 方共奏益 气 甘
剂 , 固疗 效 。 巩
按 : 胃损伤 , 自内生 , 脾 湿 流注下 焦 , 蕴蒸 肌肤 , 迫津外 溢 。
治宜健脾清 热除 湿 , 汗。方 中革薜 利 湿去 浊 ; 泻 利水 消 止 泽
肿, 渗湿泄热 ; 通草 、 滑石 利尿 通淋 , 收湿 敛疮 ; 胆草 、 柏 、 龙 黄 黄芩 、 栀子清热燥 湿 ; 薏苡 仁、 白术健 脾益气 , 湿 ; 渗 当归 滋 阴 养血 以顾 肝体 , 使邪祛 而不 伤正 , 热 内郁 则肝气不 舒 , 湿 甘寒
治 以益气 固表 、 健脾除湿 、 理气活血 、 止汗[ 。 1 ] 1 表虚 不固 禀赋不足 , 阳气虚弱 , 腠理不密 , 卫外不 固 , 汗液 随气而外 泄 。证候 : 畏寒 , 肢冷 , 自汗 ; 舌质淡 , 苔薄 白, 脉沉 细或缓 。治 法: 益气固表止汗 。 病案 : 赵某 , ,7岁 , 20 男 1 于 0 9年 5月 1 3日初诊 。病 史 :

治多汗症 哪种方法更有效

治多汗症 哪种方法更有效


h t t p : / / w w w . j r k y O 0 1 . c o m
… … … … … … … …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养生保健 l I 置盈圈

… … … … … … … … … ● ●
宝宝 的脸 蛋别 随便 亲
治 多汗症 哪种 方法更 有效
。首都 医科大学宣武 医院胸外科 陈东红
问题 : 我 儿子 今年 1 8 岁 , 手 掌 经 常 湿 漉 漉 人 ,这是 因为在这个年龄段手 掌多汗对他们 的 的 ,而长期潮 湿 的手 部常会 造成手 掌脱 皮 。前段 学 习 、工 作 和 社 交生 活 影 响最 大 。
。 湖南省儿童 医院中西 医结合科 罗 伟
有 些 人 一 见 到 长 得 非 常 可 爱 的 宝 宝 ,不 管 可 能会 导致孩子染病 。 是谁 家 的孩子 ,也不管 认识 不 认识 ,都会 忍 不住 肝 炎 、 结 核 等 这 些 严 重 影 响 身体 健 康 的传
去亲他 的小脸蛋 ,更 有甚者还会去亲 宝宝 的小 染病 ,如果防护措施不 当或措施不健全 ,也很 嘴 。我们不否认 ,经常亲宝宝的小脸蛋能够拉近 容 易传 染给 别人 。结核 ,特别是肺结核 ,医学 与 宝宝之间 的距离 ,增加 彼此 的友善度和 安全 上是要求必 须严 格进行空气 隔离 的。乙型肝 炎

奶牛多汗症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与治疗措施

奶牛多汗症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与治疗措施

奶牛多汗症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与治疗措施奶牛多汗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是由于奶牛的体温调节不良或环境压力过大引起的。

这种疾病会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奶牛多汗症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有一定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奶牛多汗症进行详细介绍。

一、发病原因1.环境因素奶牛多汗症的主要成因之一是环境压力过大,如气温高、湿度大、空气不流通等,这样会导致奶牛出现过度疲劳、心跳加快等症状,从而引发多汗症。

2.饲养管理不当饲养管理不当也是引发奶牛多汗症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饲料质量不好、喂养时间不规律、喂养方式不当等,都会影响奶牛的生理状态,使其易患多汗症。

3.疾病诱因有些疾病也会引发奶牛多汗症,比如发热、感染等,都会使奶牛体温升高,导致多汗症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1.明显的多汗症奶牛多汗症的最主要症状就是出现明显的多汗现象,特别是在环境温度较高或气候条件不佳时,奶牛会出现大量出汗的情况。

2.食欲不振奶牛在患有多汗症时,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的表现,食量减少、牛粪干硬等。

3.体温升高多汗症导致奶牛体温上升,这种体温异常可能伴随着其他的潜在病症,更需要引起畜牧人员的高度重视。

4.体重下降由于多汗症导致了食欲不振和体温升高,奶牛的体重也会因此而下降。

三、治疗措施1.改善环境条件在养殖奶牛时,要尽量保持合适的环境条件,控制室内温湿度,确保通风良好,避免在高温天气下放牧,以减少奶牛多汗症的发生。

要做好奶牛的饲养管理工作,包括合理饲喂、规律喂养、饮水、体育锻炼等方面,以提高奶牛的适应能力,减少多汗症的发生。

3.疾病预防与控制定期给奶牛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可能引发多汗症的疾病,如发热、感染等,进行预防和控制,以减少多汗症的发生。

4.其他治疗措施如果奶牛已经患上了多汗症,应该尽快请兽医进行诊治,进行药物治疗、适当降温等,以缓解奶牛的症状,促进康复。

奶牛多汗症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包括环境因素、饲养管理不当和疾病诱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汗症的治疗:1、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

对有精神情绪因素者可选用谷维素、溴剂、地西伴等内服。

2、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等内服,有暂时的效果,减少汗液分泌的剂量。

3、局部外用收敛性药物。

10%戊二醛溶液、2%-4%甲醛溶液。

腋部多汗者可外搽20%氯化铝的乙醇溶液,连续7天掌跖多汗症的患者还可用5%明矾溶液或复方硫酸铜溶液浸泡。

4、电离子透入疗法用自来水及直流电作电离子透入疗法适用于手足多汗症护理“汗脚”要点在冬季,“汗脚”失去热量的速度比“旱脚”快25倍,容易遭受冻伤。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人体会自动关闭浅层皮肤的循环系统,造成对足部的供血不足。

供血不足则意味着足部周围的皮肤组织发生坏死,从而造成足部开裂。

为此,人们应对足部做以下保护:1.脚出汗了,应把脚擦干,换上干袜子和干鞋具。

2.有“汗脚”的人,每天至少换一次袜子,同时不要穿着袜子睡觉。

3.“汗脚”应穿丙烯酸类的化纤袜子,而不穿纯棉的,这样可以吸走汗水。

4.所穿的鞋袜不要太紧,以免妨碍足部的血液流通。

5.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在足部抹上一些防汗油。

在烫脚步水中加入白矾10一15克,待白矾溶化水中后,在水温适宜的情况下烫脚15一20分钟,每晚坚持一次,连续烫脚5一6天为一疗程,很快,汗脚症就好了。

还要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青壮年有汗脚可以采用上法,疗效确切。

如果是正值发育期,汗腺分泌旺盛很正常,不宜长期、多次使用白矾。

可以改用枯矾(白矾火煅后失去结晶水的产物,药店里可以买到)研成细粉,在清洁后用少许撒在脚趾部,即可起到立竿见影的疗效,通常作用可以保持8—12小时,且停药后对机体不会有任何影响。

此法也可用于发育期的腋臭、体臭等症后的缓解。

治疗脚气九法1、脚上患有脚气、脚癣,连续用生大蒜擦磨,便可治愈。

2、用食醋将雪花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随配随用,轻者1次,重者2~3次可愈。

3、用茄子根和盐煮的水洗脚,即可治好脚气病。

4、夏天脚癣犯了,可先将患脚洗净,揩干,再用风油精洽搽患处,每天1~2次,一般次数便可见效。

5、取得烟灰撒在脚趾湿痒处,可治脚趾间水泡瘙痒。

6、犯有多年的脚气,可用牙膏涂搽,效果十分灵验。

7、绿茶含有鞣酸,具有抑菌作用,尤其对治疗香港脚的丝状菌有特效。

8、取麦饭石1000克,加开水2000克浸泡,每天用此水擦洗脚气或痤疮、湿疹、痱子等疾患处,有显著疗效。

9、用冰硼散3支,六一散1包,拌匀,晚上将脚冼净擦干后,用药干搽患处。

一般3在左右可见效。

【简单版】:通常说的脚气是足部真菌感染,不及时控制会波及其他部位,治疗以外用抗真菌药物为主,主要有达克宁、兰美抒、贵州神奇、华陀膏等多种,只要坚持使用,症状消失后继续使用一周维持通常可以治愈。

同时需保持足部干燥、清洁,鞋子要透气性好。

【完全版】:脚气(脚臭)是由于身体的小汗腺分泌旺盛,汗腺分泌物在细菌、霉菌分解下产生秽臭。

出汗促使细菌容易繁殖,因此脚臭常与多汗症伴发。

自疗注意事项:(1)要注意清洁,保持皮肤干燥,保持脚部清洁,每天清洗数次,勤换袜子。

(2)平时不宜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以免造成脚汗过多,脚臭加剧。

(3)积极消除诱发因素,如脚汗、脚癣等。

(4)勿吃容易引发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5)情绪宜恬静,激昂容易诱发多汗,加重脚臭(6)本症以外治法为主。

自治疗法:(1)将脚放在50-60℃的热水中多烫几次,每次15分钟,每日1-2次。

(2)用重物将丝瓜络压平做成鞋垫,可除去脚汗引起的脚臭。

(3)葛根15克、研成细末,加白酒15克、再加适量水,煎后洗脚,每日1次,1周后,可除去脚汗引起的脚臭。

(4)洗脚时,在水中加入米醋10-15毫升,调匀后,将双脚浸泡15分钟左右,每日1次,连续3-5天,脚臭即可消失。

(5)洗脚时,在热水中加50克白矾,浸泡10分钟左右,可除脚臭。

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三型:糜烂型、水疱型、角化型脚气。

1.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

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有奇痒,易继发感染。

2.水疱型:好发于足缘部。

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

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好发于足跟。

主要表现为皮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屑、搔痒,易发生皲裂。

本型无水疱及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

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三型:糜烂型、水疱型、角化型脚气。

1.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

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有奇痒,易继发感染。

2.水疱型:好发于足缘部。

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

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好发于足跟。

主要表现为皮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屑、搔痒,易发生皲裂。

本型无水疱及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

1.家庭用药(1)糜烂型:先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1%雷佛奴尔溶液浸泡,然后外涂龙胆紫或脚气粉,每日2次,待收干后再外搽脚气灵或癣敌药膏,每日2次。

(2)水疱型:每日用热水泡脚后外搽克霉唑癣药水或复方水杨酸酊剂一次。

皮干后再搽脚气灵或癣敌膏。

(3)角化型:可外用复方苯甲酸膏或与复方水杨酸酒精交替外用,早晚各一次。

最好涂药后用塑料薄膜包扎,使药物浸入厚皮,便于厚皮剥脱。

(4)近年来临床上应用足光粉治疗各型脚气,疗效显著,每晚泡脚一次,3次奏效。

具体用法可见说明。

2.中药及偏方(1)枯矾、黄柏、五倍子、乌贼骨,任选一种研末备用,洗净脚后撒于患处。

适用于糜烂型。

(2)苦参、白藓皮`马齿苋、车前草各30克,苍术、黄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

对水疱型或有感染时应用有良好效果。

(3)白凤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选—种,放入半斤醋内,浸泡一天后,于每晚临睡前泡脚20分钟。

连续治疗7天,对角化型有良效。

3.脚气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及激发感染。

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

4.用药治疗的同时,对病人穿的鞋袜要进行消毒处理。

可用日光曝晒或开水烫洗,最好用布块蘸10%福尔马林液塞入鞋中,装入塑料袋封存48小时,以达灭菌目的。

【预防】1.要保持脚的清洁干燥,汗脚要治疗。

勤换鞋袜,趾缝紧密的人可用草纸夹在中间,以吸水通气。

鞋子要通气良好。

2.不要用别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

3.公用澡堂、游泳池要做到污水经常处理,用漂白粉或氯亚明消毒,要形成制度,以防相互传染脚气。

治疗脚气九法1、脚上患有脚气、脚癣,连续用生大蒜擦磨,便可治愈。

2、用食醋将雪花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随配随用,轻者1次,重者2~3次可愈。

3、用茄子根和盐煮的水洗脚,即可治好脚气病。

4、夏天脚癣犯了,可先将患脚洗净,揩干,再用风油精洽搽患处,每天1~2次,一般次数便可见效。

5、取得烟灰撒在脚趾湿痒处,可治脚趾间水泡瘙痒。

6、犯有多年的脚气,可用牙膏涂搽,效果十分灵验。

7、绿茶含有鞣酸,具有抑菌作用,尤其对治疗香港脚的丝状菌有特效。

8、取麦饭石1000克,加开水2000克浸泡,每天用此水擦洗脚气或痤疮、湿疹、痱子等疾患处,有显著疗效。

9、用冰硼散3支,六一散1包,拌匀,晚上将脚冼净擦干后,用药干搽患处。

一般3在左右可见效。

脚气是人们生活中的常见病。

一旦发病,病人往往感到奇痒难忍,脚趾间出现红斑、脱屑,症状严重的患者整个脚底都会发红、脱皮。

脚气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还极易传染给他人。

然而,因患脚气而就诊的病人并不多。

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主任赵俊英说,大多数脚气患者都是在症状比较严重的时候才来医院看病,而在发病的初期、症状较轻的时候,通常是利用一些民间土方进行自我治疗。

家住北京宣武区的张先生是一位“老”脚气患者了,为医治顽疾,多年来,他用了许多偏方:往患处抹大蒜,用花椒水洗脚,将脚浸泡在浓醋里,甚至往脚上涂蜂胶……方法用尽,可是脚气病不仅不见好,而且病情越来越严重。

当张先生不得不到医院看病时,脚底已经整个溃烂,走路也不利索了。

赵主任指出,用土方法治疗脚气,有时虽能起到止痒的效果,但绝对去不了根。

而且有些土方法由于刺激性较大,还会造成过敏反应。

如往患处抹大蒜,反而会使患处出现红肿甚至流水的症状,导致病情加重。

因此,赵主任提醒脚气病患者,一旦出现脚气症状,应该尽早接受治疗。

早期治疗,不仅用药少,而且有利于痊愈,而一旦病情加重,治疗也就更加困难。

从临床表现来看,脚气可分为三型,治疗方法也因型而异。

当患者足部出现脱皮、裂口子的症状时,属于角化干燥型,对于此类患者,用药应以霜剂、膏剂为主;如果是水泡靡烂型的患者,即患处渗水,对这类患者就不能像角化干燥型患者那样,使用刺激性过强或软膏等药物,而应先将患处处理得干一点,然后再用粉剂药物进行治疗;还有一类患者属于间插型,即有的部位干燥、脱皮,有的部位靡烂流水,此时就应根据具体情况用药。

除了辨型用药,患者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足疗程用药。

许多脚气患者只注重在急性期坚持用药,一旦症状减轻便停止用药,殊不知,脚气是一种极易复发的疾病,无论患者使用哪种药物进行治疗,都要坚持到足够的疗程才能彻底清除脚气。

除了药物以外,日常的足部保健对治疗脚气也非常重要。

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李若瑜教授介绍,脚气是由一种皮肤癣菌引起的疾病,而这种癣菌在比较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更容易滋生。

因此,人们应注意保持足部干燥,选择比较吸汗的线袜和透气、宽松的鞋子;每天坚持洗脚,并擦干脚和脚趾缝。

【脚臭自我治疗小妙方】1.经常洗脚2.在脚上使用爽身粉3.使用止汗剂4.经常更换袜子5.穿通风的鞋子6.睡前以酒精擦拭脚部,再撒些除臭粉,然后用塑胶袋套脚,以诱发流汗,次日清洗脚部,再予以擦乾,连续如此一周,接著再每周一至两次7.经常泡脚8.以茶包煮水,再用脚浸入二十至三十分钟,擦乾后撒爽身粉,可防止脚臭复发9.也可以粗盐溶於水泡水10.醋酸铝、重碳酸钠及醋溶於水泡脚,都有除臭的作用11.冷热交替的泡脚,有助减少流汗,防止脚臭12.保持平静13.注意饮食14.勿过度劳动足部脚气(脚臭)是由于身体的小汗腺分泌旺盛,汗腺分泌物在细菌、霉菌分解下产生秽臭。

出汗促使细菌容易繁殖,因此脚臭常与多汗症伴发。

自疗注意事项:(1)要注意清洁,保持皮肤干燥,保持脚部清洁,每天清洗数次,勤换袜子。

(2)平时不宜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以免造成脚汗过多,脚臭加剧。

(3)积极消除诱发因素,如脚汗、脚癣等。

(4)勿吃容易引发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5)情绪宜恬静,激昂容易诱发多汗,加重脚臭。

(6)本症以外治法为主。

自治疗法:(1)将脚放在50-60℃的热水中多烫几次,每次15分钟,每日1-2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