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合集下载

中医疗法应对青少年多汗症状

中医疗法应对青少年多汗症状

中医疗法应对青少年多汗症状青少年多汗症状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出现异常的多汗情况,给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困扰。

中医疗法在治疗青少年多汗症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探讨青少年多汗症状的原因及中医疗法的应对措施。

一、中医对青少年多汗症状的认识根据中医理论,多汗症状主要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不调有关。

中医认为,多汗症状是机体内部功能紊乱的表现,多与脾胃虚弱、肝气郁结等相关。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将多汗症状分为外感汗多和内伤汗多两种类型。

二、中医疗法应对青少年多汗症状的措施1. 外感汗多型外感汗多型多见于季节交替或天气变化等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主要表现为大汗淋漓、恶寒发热等。

中医治疗外感汗多型主要从疏风解表、温中散寒的角度入手。

(1)草药疗法选用草本药物如薄荷、荆芥、桂枝等具有疏风散寒的功效,可通过调理机体的阳气,缓解外感引起的多汗症状。

(2)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穴位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达到疏风散寒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风池、太渊、合谷等,可以辅助草药疗法,加速症状缓解。

2. 内伤汗多型内伤汗多型多见于脾胃虚弱、肝气郁结等内部因素影响下,主要表现为盗汗、气短乏力等。

中医治疗内伤汗多型主要从调养脾胃、疏肝理气的角度入手。

(1)饮食调理中医强调根据体质调养脾胃,合理搭配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补充营养,增强体质。

(2)情志调理情志对于人体的影响十分重要,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定、郁闷易怒等负面情绪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多汗症状加剧。

因此,通过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可有助于治疗内伤汗多型。

三、中医疗法的优势相比于西医的药物治疗,中医疗法在治疗青少年多汗症状方面具有以下优势:1. 个性化治疗中医强调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针对外感汗多型和内伤汗多型,中医疗法具有针对性,通过调理机体、改善体质,达到治疗的效果。

2. 综合疗法中医疗法注重辩证施治,通过草药疗法、穴位按摩、饮食调理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运用,全面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有效缓解多汗症状。

多汗症从中医分型辨治

多汗症从中医分型辨治

多汗症从中医分型辨治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9-09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 84多汗症(hyperhidrosis)是指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局部或全身汗腺分泌过多汗液的一种临床表现。

根据汗出原因分为生理性多汗和病理性多汗,本节重点讨论病理性多汗症。

(一)卫气虚弱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多汗。

2.辨证要点恶风,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倦怠乏力,或易于感冒,或头晕目眩,或面色萎黄等。

【治则与选方】益气固表,敛营止汗;可选用桂枝汤与四君子汤合方。

(二)阳虚不固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多汗。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手足厥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全身汗出,或汗出如水,或畏寒怕冷,或形体肥胖,或面色萎黄,或心悸,或胸闷等。

【治则与选方】温阳固表,调和营卫;可选用桂枝加附子汤与四逆加人参汤合方。

(三)阴虚热扰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多汗。

2.辨证要点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苔薄黄,脉沉细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潮热,或唇赤颧红,或口舌生疮,或失眠,或女子月经不调,或男子遗精等。

【治则与选方】滋补阴津,凉血止汗;可选用增液汤与清骨散合方。

(四)郁热伏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多汗,大便干结。

2.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黄燥,脉沉滑或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汗出如水珠,或周身汗出,或面色红赤,或恶热,或烦躁,或口苦等。

【治则与选方】清泻盛热,行气降逆;可选用白虎承气汤。

(五)阳虚郁热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多汗。

2.辨证要点手足不温,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畏寒怕冷,或头痛,或面色赤,或口干欲饮水,或心胸烦热,或牙龈肿痛,或咽喉肿痛,或口腔溃疡,或气喘,或倦怠乏力等。

【治则与选方】益气助阳,清解郁热;可选用竹叶汤与附子泻心汤合方。

(六)气阴两虚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多汗。

2.辨证要点倦怠乏力,口干咽燥,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细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心悸,或心烦,或急躁,或少气,或面色不荣,或低热,或恶风寒,或口干欲饮水,或咽干,或大便干结等。

汗症的辨证施治

汗症的辨证施治

汗症的辨证施治汗的病变可以是汗腺自身发病,亦可由全身性疾患引起,或是皮肤病变累及汗腺。

因此,观察汗的变化,对于辅助诊断、治疗某些疾病,尤其对某些皮肤病,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就与皮肤病有关的汗的病变,在中医辨证论治方面作一介绍。

一、汗的生理汗液由汗腺分泌排泄,在胎儿5~6个月时,掌跖部始有汗腺生成,7~8个月时,汗孔生成雏形。

由于汗腺的结构及功能不同,可分为小汗腺及大汗腺。

成人约有小汗腺200~500万个,可因人种、性别、年龄、部位不同而异。

除唇红、龟头、包皮内板、阴蒂外,小汗腺遍及全身。

一般四肢屈侧较伸侧为密,上肢多于下肢,儿童的密度大于成人。

其中掌跖密度最大,可达650个/平方厘米。

大汗腺仅分布于腋下、脐、鼻翼、鼠蹊及前后阴部周围。

此外,外耳道耵聍腺、眼睑麦氏腺、乳晕乳轮腺,亦属大汗腺的变形。

少数人的发际、面颊、头皮、下腹部等处,亦可有少量的大汗腺。

二、汗的病变(一)颜色变化正常汗液应为无色透明,若汗液颜色发生变化时,多属色汗症。

除内在病变外,药物、饮食、环境、情绪均可使汗液颜色变化。

1.黄汗:表现为汗出色黄如柏汁,染着衣被。

好发于颜面、腋下、鼠蹊等处,常因营卫壅闭或湿热郁肤而致。

根据舌脉及兼证,可选芪芍桂酒汤、加味玉屏风散化裁,以宣通壅闭,清热利湿。

若腋汗色黄,伴有臭味者,可按腋臭论治。

2.红汗:表现为汗出色红或粉红而无其它症状。

除应用碘化物、氯苯吩嗪(B663)、利福平等药物,可暂时出现红汗而不必单独治疗外,一般红汗多由心火内炽,迫汗外溢所致。

根据“汗为心之液”的原理,可选用导赤散、导赤各半汤化裁,以清心导赤,引火下行。

3.棕汗:表现为汗出棕色或棕褐色。

除经常便秘者,因肠道转输失职,实热外蒸肌肤发生棕汗,可用麻仁滋脾丸润肠通便。

若伴有尿色变黑,鼻、颊、额及外阴皮肤呈青灰或黑褐色,耳廓软骨增厚呈蓝黑色者,称褐黄病。

此系先天不足,禀赋素弱所致。

目前尚无满意疗法,可试用覆盆子丸、助神丸化裁,以补肾填精,滋养先天。

汗证的中医辩证论证思路及方法

汗证的中医辩证论证思路及方法

汗证的中医辩证论证思路及方法汗证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指人体内部湿热蕴结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症状。

中医辩证论证是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手段,通过辨证论证可以确定病因病机,指导治疗。

下面将结合汗证,介绍中医辩证论证的思路及方法。

一、辩证思路:1.辨证分型思路:汗证的辨证思路是要确定汗的性质、量、时机等,对全身症状做整体分析,然后作出辩证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风寒夹湿证、暑湿痰热证、湿热痰饮证等不同类型,然后针对不同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2.辨证病机思路:汗证的发生与人体阴阳失调、气机紊乱、湿热蕴结等密切相关。

在辨证论证时,要分析病程演化,了解病机途径,明确病因病机,然后指导治疗疾病。

3.辨证借鉴思路:在辨证论证中,可以借鉴历代医家对汗证的辨证思路和方法,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综合辨证。

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相关病证的辨证思路,进行综合思考。

二、辩证方法:1.全面询问:在辨证论证中,要全面询问患者的病情,了解病程、发病原因、症状、舌脉等情况。

通过详细的询问,可以获得更多的病情信息,指导辨证论治。

2.观察诊断: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脉象等情况,进行辨证判断。

例如,风寒夹湿证的患者脉象浮紧,舌苔白腻;暑湿痰热证的患者舌苔黄腻。

3.辩证分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汗证分为不同类型。

例如,风寒夹湿证的患者多有恶寒、头痛、鼻塞等症状;暑湿痰热证的患者多有口苦、口渴、尿黄等症状。

4.鉴别诊断:在辩证论证中,要与其他相似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排除其他可能性。

例如,汗证与外感性感冒、湿热病等疾病在临床表现上有相似之处,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5.辨证论治:在完成辨证论证后,根据不同分型的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风寒夹湿证可以采用辛散温中,行气宣散的方法进行治疗;暑湿痰热证可以采用清热泻火,利湿化痰的方法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汗证的中医辩证论证思路及方法是全面询问、观察诊断、辨证分型、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等步骤。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附医案三则)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附医案三则)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附医案三则)1、动则汗出患者周某,男,34岁。

2010年9月7日慕名来诊。

现在已进入秋季了,天已凉了,还是动则一身汗,每天要换二三次T恤衫。

别人都说凉,他还要开电扇,一个劲儿喊热。

此人身高1.75m左右,面略黑,声音洪亮,脉弦滑有力,舌红胖大,苔白腻,饮食、二便均正常。

动则出汗如雨一症,吃过屏风散一类中成药无效。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如下:龙胆18g车前子30g(包)木通12g黄芩15g栀子15g当归15g 生地黄25g泽泻45g柴胡12g生甘草10g草果6g(打)苍术12g淡竹叶18g厚朴10g滑石30g(包)5剂。

水煎服,每日3次。

1周后复诊,汗略减。

效不更方,上方合白虎汤,7剂,汗止。

古道瘦马按:这种病临床上很常见,大多数为中青年,除了出汗一症,余无他症。

有的是头汗如蒸气,有的是全身出汗,大多数是动则汗出如雨,有的是吃饭时头汗如雨。

症虽一样,治法用药不同。

此患者年轻体壮,别无他恙。

从舌脉入手,辨证为中焦湿热,逼汗外泄。

治疗此类多汗,我个人习惯是,脉有力的用藿朴夏苓汤、蒿芩清胆汤,无力的用李杲的清暑益气汤。

长夏多湿,每年这个季节都能见到更多的湿阻中焦的患者。

但主诉各异,有头颈汗出的,有头重少食的,有脘闷大便不爽的,有神倦乏力的。

治法上以清、化为主,过于苦寒、过于温燥的药都应谨慎应用,不然容易使湿邪黏着难去。

就我个人来说,难言几剂必愈,如果侥幸药证无违的话,5剂当见显效。

有人认为,应该用桂枝汤。

我认为,临床上汗出一证表现比较多,且复杂,有虚有实,虚实夹杂;有阳明热盛汗出,有痰郁化火汗出,有阴虚汗出,有阳虚汗出,有血虚兼瘀汗出等,非简单的是自汗阳虚、盗汗阴虚及表虚桂枝证。

故今再列2例虚汗淋漓的病案以证之。

2.气虚自汗患者王某,男,62岁。

2009年9月2日初诊。

最近晨练完仍然是一身大汗,几乎都不敢活动,过去从来没有这现象,要求中医予以治疗。

此人自汗,舌淡苔白薄,脉浮大中空,有点疲惫,余无他证。

多种汗症与辩证治疗

多种汗症与辩证治疗

多种汗症与辩证治疗心主血、汗乃心之液。

《素问·别经论》曰:“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故汗乃心之液也。

因血与汗同源,亦称汗为血之液。

血乃津液所化生而赤为血,心主血、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将血液输送至全身,循经脉营血而周流,濡润筋脉、温煦肌肤。

随卫气(汗腺、皮肤)腠理、玄府而散发,故曰:在营为血,在卫为汗。

出汗的症状是反映人体阴阳失调邪正相争的象征。

汗液属阴,如人体的正气不足,阳气不固,则阴液失去约束而汗液外泄。

《景岳全书》曰:“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液随卫气外泄。

”阳作用于阴,依靠阴的滋助而生长,阴作用于阳,依靠阳的温煦而生存。

所以说阴阳互根,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阴阳既不能偏离又不能分割,故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出汗既能散发人体内的热量,又能排泄体内毒素和废物。

出汗有生理功能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

生理功能性出汗者,如强体力劳动、长跑或饱食热饮或食辛辣食物而出汗。

《素问·经脉别论》曰:“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病理性出汗者,是肌体阴阳失调而发生出汗。

如自汗、盗汗、高热伤阴口渴大汗、心汗、热汗、脱汗、半身出汗、轰然而热骤然出汗,其次为黄汗、战汗、红汗、臭汗等。

临床中前7种出汗较为常见,黄汗、战汗等后4种出汗极为罕见。

《金匮要略》中,有黄汗的记载。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

”自汗自汗属阳虚(气虚),不分坐卧津津汗出,稍微活动,汗出更甚。

易受外感,属气虚腠理不密,卫阳不固。

治则:宜益气固表。

玉屏风散加味。

处方:黄芪、白术、防风、白芍、五味子、浮小麦。

每日一剂水煎服至痊愈。

方义:黄芪益气固表,气为阳,气旺血自生,白芍,五味子敛阴而止汗,防风,白术,浮小麦健脾补气,扶正御邪止汗。

《日华子本草》曰:“防风治三十六种风,羸损盗汗等。

”盗汗盗汗也称寝汗(俗说:虚汗)在熟睡时出汗,以头、胸、腹、背出汗为主,身如水洗状,醒后即止,多发生在外感发烧愈后余热未尽而出盗汗。

中医怎么治疗多汗症

中医怎么治疗多汗症

中医怎么治疗多汗症有很多的人们都会出现一些多汗的症状,那么你知道做饭的症状是不是因为一些疾病而导致的呢?会不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非常大的安全隐患,我们应该如何运用中医的方式来了解和分析壮汉的症状,给我们的身体带来非常好的帮助的,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可以运用中医的方式来进行多汗的症状的改善。

中医如何分析多汗?1、手脚易出汗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现象,他们的手脚非常容易出汗,严重的人腋窝出汗也非常厉害。

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出现这种症状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

如果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这样的出汗异常,不妨审视一下自己,是否经常会出现腹部胀痛,大便不通的现象。

这证明我们的身体堆积了大量的毒素,必须要及时的排毒。

2、头面部多汗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吃饭时脸上就像下雨一样,尤其是吃一些辛辣食物的时候,脸上的汗水仿佛小溪一样流下。

如果出现了这种症状,并不代表我们的身体代谢能力很好。

这证明我们的身体处于一种比较虚弱状态,才会出现这种头汗过多现象。

绝大多数头面部多汗之人都属于气虚,一定要在生活中注意补充。

气虚还可能会表现为,不活动时也会出汗,身体虚弱,说话声音低沉,容易感冒等身体特征,大家可以对号入座。

3、半夜多汗如果晚上睡觉的时候,温度并不是很高,可是胸背部和大腿等地方会大量的出汗,醒来的时候又不再出汗,这种症状在中医上被认为是盗汗。

盗汗主要是由于肾阴虚兼并肝火旺盛导致的。

出现盗汗的人,多数会出现失眠,口干咽燥等特点,在去肝火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补肾。

中医怎么治疗多汗症中医认为,汗证是营卫不和所致的腠理开合失常、津液外泄引起的非生理性出汗。

时时出汗,不热不动也出者为自汗;夜间出汗,醒来即止为盗汗;恶寒战栗,汗出热退为战汗;大汗淋漓、虚冷困乏者为绝汗。

妇女更年期常阵发性出汗,属于自汗,结核病、风湿病患者常有盗汗,风寒感冒或感染患者的出汗情况可很复杂,如内伤虚损、气虚或阴虚、营卫不和等都可以有多汗的症状。

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医生为了退热,给患者开的解热镇痛药过多,输液速度过快,或一些化疗药引起的发热,以及采用热疗都可发生多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都是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薰蒸所致。

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

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

多汗症中医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1、肺卫不固证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

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

口渴甚,加生地、花粉。

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都是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薰蒸所致。

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

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

多汗症中医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1、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

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
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
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
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
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
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

口渴甚,加生地、花粉。

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
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
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
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
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