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指导:汗证的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汗证中医辩证论证分析

汗证中医辩证论证分析

汗证中医辩证论证分析自汗、盗汗病因症状超乎正常生理性出汗(即气温高或高温作业、剧烈劳动或运动、衣被过厚、情绪激动时汗出较多,气温低时汗出较少)的异常排汗或汗闭,称为汗出异常。

根据汗出时间、汗量多少及排汗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白天不因劳动、日晒、厚衣或发热而汗自出的,称为“自汗”;夜间入睡后不自觉的汗出,醒后汗止的,称为“盗汗”;汗出而伴有畏寒、肢冷的,称为“冷汗”;病情危重,汗出淋漓不止,如珠如油的,称为“脱汗”,又称“绝汗”;汗出而伴有发热,称为“热汗”;仅头额部出汗而身无汗的,称为“额汗”;手掌、脚掌局部经常汗出而身无汗的,称“手足心汗”;半侧身体出汗,或左侧、或右侧、或上半身、或下半身的,称为“ 半身汗出”;正常应汗出而反无汗的称汗闭。

汗出异常与阳气蒸腾津液及卫阳司汗孔开合的功能失常有关。

邪热入侵、阳气偏亢或阴虚内热,迫津外泄;或卫阳不固,气虎不敛津液,均可导致病理性的汗出过多。

反之,邪气外袭,卫阳被阻遏,或卫阳虚弱,汗孔开合失司而闭合;或阳气虚弱,蒸津无力,均可使津液不得外泄而发生病理性的汗闭。

常见汗出异常的中西医疾病与发热基本一致。

“热汗”,可见于风寒表虚症、风温(热)表证、暑温表证、暑温气分证,阳明经证、阳明腑症、热邪壅肺症、脾胃湿热证、大肠湿热,小肠湿热、膀胱湿热症、肝胆湿热症、湿热伏募原症、疟伏募原症、疫毒内陷症等症候中,具体的辨证诊治参见发热一节的有关部分。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此外,还可见于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偏见于阴虚症。

自疗注意事项(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劳累过度。

(2)注意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注意饮食调理,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4)自汗者不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中医内科学32汗证

中医内科学32汗证
盗汗
睡时汗出,醒后汗 止。
战汗
发热时全身战栗, 汗出后热势减退。
自汗
白天不因劳动、日 晒、厚衣或发热而 汗自出。
脱汗
大汗淋漓或汗出如 珠,可伴有气短神 疲等症。
黄汗
汗出色黄如柏汁, 染衣着色。
汗证的病因与病机
病因
多由营卫不和、气血失调、湿热内蕴 等因素引起。
病机
汗证的病机主要是人体阴阳失调,营 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
神经调节
汗腺分泌受到神经系统的 调节,当人体受到刺激或 情绪变化时,神经系统会 刺激汗腺分泌。
内分泌影响
内分泌系统对汗腺分泌也 有一定影响,如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可以 刺激汗腺分泌。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 致新陈代谢加快,容易出 现多汗症状。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影响生活的多汗症, 手术如交感神经切除术等可能 作为最后的选择。
其他疗法
如电刺激疗法、离子导入疗法 等物理疗法也被应用于多汗症
的治疗。
04
汗证的预防与调护
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保持适量运动
充足休息
定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 免疫力,预防感冒。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疲劳过度。
合理饮食
中医治疗汗证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病因和症状选择合 适的方药。
中药治疗汗证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等优势,尤其对于慢性汗证患者,中医治疗 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未来研究可针对不同病因和病理机制的汗证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汗 证的机制和作用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案。
偏汗
上半身汗出而下半身无汗者,治宜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下半身汗 出而上半身无汗者,治宜益气温阳,方用芪附汤合右归丸。

汗证的中医辩证论证思路及方法

汗证的中医辩证论证思路及方法

汗证的中医辩证论证思路及方法汗证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指人体内部湿热蕴结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症状。

中医辩证论证是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手段,通过辨证论证可以确定病因病机,指导治疗。

下面将结合汗证,介绍中医辩证论证的思路及方法。

一、辩证思路:1.辨证分型思路:汗证的辨证思路是要确定汗的性质、量、时机等,对全身症状做整体分析,然后作出辩证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风寒夹湿证、暑湿痰热证、湿热痰饮证等不同类型,然后针对不同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2.辨证病机思路:汗证的发生与人体阴阳失调、气机紊乱、湿热蕴结等密切相关。

在辨证论证时,要分析病程演化,了解病机途径,明确病因病机,然后指导治疗疾病。

3.辨证借鉴思路:在辨证论证中,可以借鉴历代医家对汗证的辨证思路和方法,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综合辨证。

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相关病证的辨证思路,进行综合思考。

二、辩证方法:1.全面询问:在辨证论证中,要全面询问患者的病情,了解病程、发病原因、症状、舌脉等情况。

通过详细的询问,可以获得更多的病情信息,指导辨证论治。

2.观察诊断: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脉象等情况,进行辨证判断。

例如,风寒夹湿证的患者脉象浮紧,舌苔白腻;暑湿痰热证的患者舌苔黄腻。

3.辩证分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汗证分为不同类型。

例如,风寒夹湿证的患者多有恶寒、头痛、鼻塞等症状;暑湿痰热证的患者多有口苦、口渴、尿黄等症状。

4.鉴别诊断:在辩证论证中,要与其他相似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排除其他可能性。

例如,汗证与外感性感冒、湿热病等疾病在临床表现上有相似之处,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5.辨证论治:在完成辨证论证后,根据不同分型的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风寒夹湿证可以采用辛散温中,行气宣散的方法进行治疗;暑湿痰热证可以采用清热泻火,利湿化痰的方法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汗证的中医辩证论证思路及方法是全面询问、观察诊断、辨证分型、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等步骤。

汗 证(中医内科)

汗 证(中医内科)

汗证(中医内科)汗证(中医内科)一:概述汗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类型,主要指因体内阴阳失衡而引起的症状。

本文将详细介绍汗证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二:定义及病因1. 汗证的定义:汗证是指人体因阴阳失衡而导致的不正常的汗出现,表现为汗多、汗少或汗出不畅的症状。

2. 汗证的病因:- 阳盛阴虚:体内阳气过盛,而阴气不足,导致出汗过多或出汗不畅。

- 体质失衡:体质偏热或偏寒都可能导致汗证的出现。

- 情绪压力:情绪过度紧张或焦虑不安可能引起汗出不畅。

三:临床表现1. 汗多证:- 症状:多汗、烦渴口干、心烦易怒。

- 舌象:舌红苔薄黄、脉象:脉数有力。

- 临床常见病症:痰湿、阳虚、气虚等。

2. 汗少证:- 症状:少汗或汗出不畅、身体燥热、口干咽燥。

- 舌象:舌红苔少、脉象:脉细数。

- 临床常见病症:阴虚、气滞、血瘀等。

四: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益气健脾、滋阴清热、活血化瘀等草药进行调理。

-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熟地黄、沉香等。

2. 针灸疗法:- 针刺穴位:根据具体症状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治疗,如太溪、涌泉等。

- 灸法疗法:采用艾绒烧灸的方法对特定穴位进行治疗。

3. 中医按摩疗法:- 刮痧疗法:通过用病人体表的油脂涂敷刮痧板后,在病人上肢和下肢的特定穴位施行按摩。

- 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手法刺激患者体表的特定穴位,以起到调理阴阳平衡的作用。

五:预防措施- 避免极端气温:冷热交替对汗证患者的身体刺激很大,尽量避免极端气温的环境。

-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平稳,避免过度焦虑或紧张。

- 合理饮食:饮食要均衡,不要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 保持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1-汗证病例分析。

法律名词及注释:- 阳盛阴虚:阴阳失衡中的一种情况,指体内阳气过旺盛,而阴气不足。

- 脉象:中医诊断中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中医对汗证的认识正文:一、汗证的定义汗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出汗异常或出汗过多、过少等症状。

汗证在中医学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汗液的排出是人体通过调节体温、代谢废物和调节气血运行等方面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汗证的分类1·表里汗证:指汗液的分泌和排出过多或过少,主要与表里两虚有关。

a·外感风寒邪,经络不通畅,气血运行不畅,可导致出汗不畅,出现表里寒凉症状,如恶寒、畏寒等。

b·表里两虚,气血不足,汗液分泌减少,出现出汗过少、无汗或汗液稀薄等症状。

2·四肢汗证:指汗液主要分布在四肢部位的异常出汗。

a·四肢汗液分泌过多,可能与阳明经湿热、气血瘀阻等有关。

b·肾脏功能失调,导致四肢出汗过少,可能与肾阳不足、气血不利等有关。

3·新陈代谢汗证:指汗液异常排出,与人体新陈代谢功能的变化有关。

a·代谢亢进,出汗过多,可能与体内热量消耗过多、荷尔蒙分泌紊乱等有关。

b·代谢减退,出汗减少,可能与体内热量不足、肝肾功能低下等有关。

三、汗证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a·外感风寒的汗证,可选用温散寒邪的药物,如葱姜汤、小柴胡汤等。

b·表里虚寒的汗证,可选用补益温中的中药,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

c·四肢汗证的治疗可选择以活血祛湿为主的方剂,如当归四逆散等。

d·新陈代谢性汗证的治疗主要是根据具体病因选择相应的中药。

2·针灸疗法:a·针刺汗穴,如百会、大椎、肺俞等穴位,以调节汗液分泌和排出。

b·针刺相应经络和腧穴,以调整气血运行和调节体内代谢功能。

3·中医调理:a·合理调节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b·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环境中。

c·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的平衡。

汗证中医辩证论治

汗证中医辩证论治

汗证中医辩证论治多汗症(hyperhidrosis)是多种病因导致的自发性多汗,表现为阵发性局限性或全身性出汗增多,常为两侧对称性,但也可见偏身多汗。

正常人在生理情况下排汗过多,见于运动、高温环境、情绪激动以及进食辛辣食物时。

另一类为自发性出汗,见于炎热季节。

这种出汗多为对称性,且以头颈部、手掌、足底等处为明显。

本节介绍的自发性多汗症,是指并非在上述情况下发生的异常出汗过多。

根据多汗的部位多汗症可分为:①全身型:多为功能性或躯体病变引起;②偏身型:多为中枢性病变,特别是间脑病变所致;③传导束型:多为中枢性病变,特别是间脑病变所致;④节段型:多为脊髓侧角或交感干病变所致;⑤末梢型:表现为手掌、脚掌和腋下多汗等,多为体质性;⑥局部型:多为反射性,如食用刺激性食物。

局限性多汗症,常始于儿童或青春期,男女两性均可发生,有的有家族史,可以持续几年,至25 岁以后有一个自然减轻的倾向。

生理性髓性多汗症,有家族遗传倾向。

【病因病机】中医把出汗作为重要的辨证依据,白天多汗叫自汗,由于阳虚气虚不能敛汗所致。

晚上睡觉多汗叫盗汗,多是阴虚所致。

热病辨证,伤寒恶寒发热,无汗为表实,有汗为表虚。

阳明经热有大汗出等。

多汗症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多汗症,前者可根据中医辨证治疗,后者多汗见于手足、前额、腋部、外阴等处,多属肺胃热盛,或湿热郁蒸,或阴虚火旺等所致。

多汗症病因一般可分为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失调两种。

前者主要见于内分泌失调和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垂体功能亢进、充血性心衰;神经系统疾患,如脑震荡、偏瘫、脊柱外伤;肿瘤,如转移性肿瘤、类癌;以及感染性疾病,如疟疾、结核、波浪热等。

功能性多汗症一般以精神性出汗较多,如高度情绪刺激如精神紧张、激动、恐怖、焦虑、痛苦、愤怒所引起。

由于精神损伤或由于情绪冲动使神经冲动增加,乙酰胆碱分泌量增多而产生多汗,还可由于汗腺神经紧张性增加,交感神经失调而致多汗,月经期可出现多汗症,多汗症还可发生在一些遗传综合征。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汗证,是指异常出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多由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合失常所致。

自《内经》提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的论述后,历代医家对汗证的治疗及认识不断深入。

一、汗证的病因1、肺气不足:素体虚弱,久病伤阳,致肺卫不固,津液外泄而发自汗。

2、营卫不和:多由外感六淫之邪所致,营卫失和,卫外不固,以致自汗出。

3、湿热内蕴:嗜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迫津外泄而发为自汗。

4、瘀血阻络:瘀血内阻,气机不利,津液外溢,遂为自汗。

5、情志失调: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火热耗伤津液,而致自汗。

二、汗证的诊断要点1、异常出汗为主要临床表现。

2、可有明确的病因及伴随症状。

3、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出汗。

三、汗证的辨证施治1、肺气不足证:治以补肺益气,固表止汗。

方用玉屏风散加减。

2、营卫不和证:治以调和营卫,敛阴止汗。

方用桂枝汤加减。

3、湿热内蕴证:治以清热利湿,化浊止汗。

方用三仁汤加减。

4、瘀血阻络证: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汗。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5、情志失调证:治以疏肝解郁,调和营卫。

方用逍遥散加减。

四、对汗证的认识与思考汗证是一种复杂的病证,其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各异。

在中医理论中,汗证多由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合失常所致。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气机等原则,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因及伴随症状进行个性化治疗。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与外界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内部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因此,对于汗证的治疗,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要针对出汗症状进行治疗,还要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与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也需要加强对汗证的预防和保健工作,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推荐精选中医内科-汗证

推荐精选中医内科-汗证
脉数等不显著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 益肺肾,滋阴清热。
29
(三)分证论治
4.邪热郁蒸证 主症:蒸蒸汗出,汗黏,或汗液易使衣服黄染; 兼湿热内蕴症状: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
色黄; 舌脉: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蕴,逼津外泄。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1.肺卫不固证 主症:汗出恶风,易于感冒,稍劳汗出尤甚; 兼肺气虚症状:体倦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苍
白少华;或半身、某一局部出汗,周身酸楚。 舌脉: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 肺气不足,表虚失固,汗液外泄。 治法:益气固表。
21
代表方:玉屏风散加减
加减 (1)气虚甚体倦乏力,气短懒言者,加党参、
10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病后体虚 2.情志不弱,病后体虚 久患咳喘,耗伤肺气
肌表疏松
肺气不足
腠理开泄
12
2.情志不调
忧思烦劳过度
损伤心脾阳气,心虚不能敛营,汗液外泄 耗伤阴精,虚火内生,迫津外泄
忿郁恼怒,肝郁气滞,日久化火-----火热逼津外泄
《灵枢·营卫生会篇》:“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并明确指出出汗是由于阳气蒸发阴液所 致,《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阳加于 阴,谓之汗”。
3
2.历史沿革
《内经》还认识到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 分。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 薄有密切关系。
生理性-----《灵枢·五瘾津液别》说:“天 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16
病名
出汗特点
伴见症状
自汗 盗汗
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 甚
寐中汗出,醒后即止
多见气虚不固的症状 多见阴虚内热的症状
脱汗 战汗
大汗淋漓,汗出如珠, 又称绝汗,为病势危急 之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

一般来说,汗证以属虚者多。

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

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

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会出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

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治疗原则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分证论治
肺卫不固
症状: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

本方为益气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剂,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少佐防风走表散邪,且助黄芪固表。

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固表敛汗。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

兼有阴盛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可改用大补黄芪汤以补益气血,固表敛汗。

本方除含有玉屏风散的药物外,尚有人参、山茱萸、茯苓、甘草、五味子等益气固摄,熟地、川芎、肉苁蓉等补益精血,补益之力远较玉屏风散为强,故宜用于自汗之气血不足及体虚甚者。

营卫不和
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配以生姜、大枣、甘草,助其调和营卫之功。

汗出多者,酌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

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

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

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之甘润缓急进行治疗。

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改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

由瘀血阻滞导致者,兼见心胸不适,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等症者,可改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营卫。

心血不足
症状: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治法:补心养血。

方药:归脾汤。

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理气调中,共奏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

汗出多者,加五味子、牡蛎、浮小麦收涩敛汗。

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补益精血。

阴虚火旺
症状: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

方中用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坚阴;黄芪益气固表。

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敛汗。

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

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著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

邪热郁蒸
症状: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中以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清肝泄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和营,甘草调和诸药。

郁热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陈清解郁热。

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热除湿。

方中以黄柏清热,苍术、薏苡仁除湿,牛膝通利经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