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治疗自汗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教材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顾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
此病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和心理情绪的任何影响,超乎寻常的出汗,也称为“汗出异常”。
“自汗”表现为不动就出汗,动则更出汗。
“盗汗”表现为睡觉时出汗醒则汗止,二者在生活中会常见到。
“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患者极易出现“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
自汗用药:生脉饮口服液,补中益气丸。
“盗汗”属于阴虚内热,会出现“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盗汗用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
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可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原发病灶。
具体口诀如下: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大肠经)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肾是先天之本,属水。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偏见于阴虚症,如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肾主骨”,肾气足就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养肝(水生木);肝养好了心脏供血便会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调理(火生土)。
“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顺则肺气顺(土生金);肺气顺反过来又能使肾气得到增强(金生水)。
这就是五行的相生之道,所以,治疗自汗和盗汗必先从肾经取之(见图1)。
中医治自汗经验

中医治自汗经验
自汗是指无外在刺激或运动,身体自然出汗。
在中医中,自汗分为阳虚自汗和阴虚自汗两种类型。
阳虚自汗表现为汗出后身体无力,肢体沉重,舌质淡白、苔薄白。
阴虚自汗表现为汗出后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或无苔。
中医治疗自汗主要是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改善症状。
以下是一些治疗自汗的经验:
1. 饮食调理:阳虚自汗多与脾胃虚弱有关,可适当食用温补益气的食物,如山药、枸杞、红枣等;阴虚自汗多与肾阴虚有关,可适当食用滋阴补肾的食物,如石斛、枸杞子、龟板等。
2. 中药调理:阳虚自汗可选用补中益气、固表止汗的中药,如党参、黄芪、杞菊地黄丸等;阴虚自汗可选用滋阴养阴、止汗的中药,如六味地黄丸、养阴清热汤等。
3. 针灸疗法:针灸可调节身体阴阳平衡,改善自汗症状。
阳虚自汗可选用足三里、中脘等穴位;阴虚自汗可选用太溪、涌泉等穴位。
4. 气功调理:气功练习可以调节身体内部的能量流动,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
推荐练习五禽戏、八段锦等气功。
总之,中医治疗自汗的方法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调理。
同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自汗的发生。
- 1 -。
中医治自汗经验

中医治自汗经验
自汗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指的是在没有运动或热环境的情况下,身体自然而然地出现大量汗水。
这种情况通常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阳气亏损等有关。
中医认为,自汗是身体失去了调节阴阳的平衡状态,需要及时调理。
中医治疗自汗通常采用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以下是针对自汗的中医经验:
1. 补益脾肾
自汗常常与脾肾虚弱有关,因此中医治疗自汗的首要任务就是补益脾肾。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熟地、山药、枸杞等。
这些药物可以补益脾肾,提高体质,防止自汗。
2. 活血化瘀
自汗也可能是因为气血不足,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作用来改善这种情况。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红花、桃仁、丹参等。
3. 调和脏腑
自汗也可能是由于脏腑失调引起的,中药可以通过调和脏腑的作用来改善自汗。
常用的中药有茯苓、白术、甘草等。
4.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也是治疗自汗的有效方法。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气海、中脘等。
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从而改善自汗症状。
总之,中医治疗自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方法。
如果您有自汗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按照中医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每日一偏方】治虚汗、盗汗、自汗立愈方

【每日一偏方】治虚汗、盗汗、自汗立愈方
治虚汗、盗汗、自汗立愈方:
任何一种鲜竹叶一把,煲一煲水洗身,每日一次,连洗三日。
永不复发,根治虚汗、盗汗。
注:偏方仅供参考,详细内容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更多精彩请加微信号 Pianfang99
(内容来源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有了这几个公众号,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
风水秘笈
马云、宗庆后、史玉柱、李嘉诚还有很多知名企业家为何笃信风水?官场、家居、事业、爱情、财运、健康……风水的影响不可小觑。
关注我,让你运势从此改变!
微信号:fengshuidq(长按 fengshuidq 复制 > 通讯录 > 添加朋友)。
治疗体虚自汗的中药方剂

治疗体虚自汗的中药方剂体虚自汗是指人体元气虚弱,阴阳失调,导致出现自汗的症状。
中医认为,体虚自汗多与先天禀赋、后天养生不当等因素有关,常见于脾肾阳虚或肾阴虚的人群。
中药方剂可很好地治疗体虚自汗,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
1.八珍汤八珍汤是由人参、黄芪、白术、党参、炙甘草、大枣、茯苓、当归等主要药材组成。
此方剂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功效,能够改善体虚自汗引起的身体虚弱状况。
患者可每日饭前服用该方剂,一剂分两次服用,温水送服。
2.四物汤四物汤是由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等主要药材组成。
此方剂具有补血养气,调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体虚自汗伴有血虚经络症状的患者。
患者可每日分两次服用该方剂,饭前服用,常用30天为一个疗程。
3.京制四君子汤京制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药材组成。
此方剂可健脾益气,固冲肾阳,有助于改善体虚自汗的症状。
患者可每日分两次服用该方剂,早晚或饭前服用,疗程视病情而定。
4.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牛膝、麦冬为主要组成的中药丸剂。
此方剂具有补肾益气、滋阴壮阳的作用,适用于肾阴虚型的体虚自汗患者。
患者可每日两剂,每次9克,分早晚或饭前饭后服用。
5.人参地黄丸人参地黄丸是由人参、熟地黄、山药、制白术、牛膝等药材组成。
此方剂可健脾益气,滋阴壮阳,适用于体虚自汗伴有神疲乏力、脾胃不和的患者。
患者可每次15克,每日两次,早晚或饭前服用。
6.肾气汤肾气汤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五味子等组成。
此方剂具有益肾安神、调补元气的作用,适用于体虚自汗伴有失眠多梦、心悸不宁等症状的患者。
患者可每日一剂,分早晚服用。
以上介绍的方剂是常用于治疗体虚自汗的中药方剂,但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具体的用药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同时,在使用中药方剂的过程中,患者应注意调整饮食,保持充足的睡眠,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另外,如有不适或过敏症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偏方秘方验方治疗自汗盗汗

偏方秘方验方治疗自汗盗汗1. 燕麦米糠治疗虚汗不止(Oats and Rice bran for overwhelming sweat)燕麦50 克,米糠25 克,饴糖15 克Oats 50 g, Rice bran 25 g, Malt sugar 15 g.水煎燕麦和米糠,取药汁加饴糖服。
Cook the oats and rice bran in water. Take the herbal tea. Mix it with malt sugar to drink.2. 浮小麦大枣汤治疗盗汗(Light wheat and Chinese date for night sweat)浮小麦50 克,大枣50 克Light wheat 50 g, Chinese date 50 g.水煎服。
Cook in water. Drink the tea.也可单独将浮小麦焙干研细末,每服10 克,每天三次,饭后两小时用米汤送服。
浮小麦可用麦麸子代替。
Alternatively, bake light wheat to dry, grind it into fine powder. Drink it 2 hours after meal with rice soup to swallow, 10 grams each time, three times a day. The light wheat can be replaced by wheat bran.3. 五倍子敷脐治疗自汗盗汗(Chinese gall for day sweat and night sweat)五倍子研细末,加温开水调成糊状,睡前敷脐部。
适当包扎固定。
用药5-6次无效者停用。
Grind Chinese gall into fine powder. Add warm boiled water to make it into mud form. Apply it onto the naval before go to bed. Fold and seal it properly. Stop to continue if it does not work after 5-6 times of use.也可将五倍子,枯矾各等份(五矾散),研细末,同法敷脐。
治疗自汗验方

治疗自汗验方
治疗自汗验方[转]顽固性自汗,妙方来治验郑xx,男,公务员,因患糖尿病住院,经治疗月余后出院。
尔后全身出汗严重,夜间汗流浃背,每当醒后被单可拧出水滴,内衣裤更湿,每夜总得更换一次方可再睡。
症见神疲心慌,失眠多梦,腰酸无力,脉沉细弦。
舌淡苔薄。
曾多方调治无效,后用下方内服加外用,不期而愈。
内服方;山萸肉20克,地骨皮3克,黄芪皮3克用法;山萸肉粉碎,后二味切碎,放入茶杯内代茶饮之。
外用方;五倍子30克,郁金10克。
用法;上药研末,每取5克,用月桂氮酮或蜂蜜调成膏,贴在肚脐眼上,用胶布固定。
每日一换。
也有贴在双侧乳头上的,效果一样。
肝失调节多自汗,临床实在不多见,内服外用两相宜,从此不再换衣衫。
101214。
治疗自汗的方剂

治疗自汗的方剂
自汗,即在没有外界热源或剧烈运动的情况下出现的异常出汗现象,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内分泌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理因素等。
在中医理论中,自汗通常与脾虚、气虚或阳虚有关,治疗时会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因采取相应的方剂。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自汗:
1. 玉屏风散:适用于表虚自汗,即因外邪侵袭导致卫气不固而出汗。
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白术、防风等,具有益气固表的作用。
2. 补中益气汤:适用于气虚型自汗,表现为出汗多、疲乏无力、舌淡脉弱等症状。
主要成分有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旨在补中益气、固表止汗。
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适用于心阳不足、心神不宁所致的自汗,伴有心悸、失眠等症状。
主要成分有桂枝、白芍、龙骨、牡蛎等,能够温阳安神、固涩止汗。
4. 六味地黄丸:适用于阴虚火旺型自汗,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
主要成分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等,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
5. 当归补血汤:适用于血虚型自汗,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
主要成分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等,旨在养血安神、止汗。
在使用中药方剂治疗自汗之前,应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诊断,以确定自汗的具体类型和病因,然后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
此外,中药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应有耐心并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也有助于改善自汗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治疗自汗,常用黄芪红枣汤:黄芪15-30g、红枣15枚,煎汤,每日服2次。
也可以使用中成药黄芪口服液。
《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张锡纯治疗沧州一女,年二十余,胸胁满闷,心悸,动则自汗,其家适有预购黄芪一包,遂煎服,服后果愈。
产后多汗,有报道用黄芪30g、益母草30g,煎汤,日服2次。
本人经验,对于自汗而恶风者,可用桂枝汤加黄芪: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姜10g、红枣10粒,水煎服。
、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
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
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人们都知道茯苓是好东西,但是日常生活中却不知道怎么服用它。
茯苓的药味很淡,微甜,所以可以和大米一同熬粥喝,味道甜美;也可以做成茯苓羊肉包子,另有一番风味,但是由于羊肉易上火,所以有内热的人不宜吃。
而对于上班族来说,用茯苓泡茶喝也颇有保健功效。
茯苓不同部位功效也各不同。
王主任说,茯苓嚼之粘牙,以粘牙力强者为佳。
茯苓可谓全身是宝,黑色外皮部为“茯苓皮”,皮层下的赤色部分是“赤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为“白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就是“茯神”。
茯神的作用偏于宁心安神,但是其宁神作用,主要在于健脾补中。
习惯上宁神多用茯神,实际上茯苓同样具有宁神作用。
而茯苓皮的主要作用是利水消肿,治疗水肿有良好的效果。
当归炖羊肉
主治:小儿贫血伴食欲不振,怕冷。
原料:当归30克,生姜50克,羊肉150克。
制作:将羊肉、生姜分别洗净,切片,与当归同入锅,加水2碗,煎煮30分钟。
加盐、佐料少许调味。
茯苓药食兼备,是延年、益智、抗衰老之佳品。
如今,利用茯苓制作的各类保健食品越来越多。
以下介绍几种茯苓食疗方。
茯苓薏米粥茯苓15克,薏米60克。
共
枸杞茯苓茶取枸杞子50克,茯苓100克,红茶100克。
将枸杞子与茯苓共研为粗末,每次取5~10克,加红茶6克,用开水冲泡10分钟即可。
每日2次,代茶饮用。
能健脾益肾、利尿通淋。
适用于慢性肾炎、少尿、尿痛、尿道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