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
治疗手足多汗症的中药方有三仁汤、桂枝汤等

治疗手足多汗症的中药方有三仁汤、桂枝汤等
1. 三仁汤:由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组成,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效,可以用于治疗手足多汗症属于脾胃湿热证者,表现为手足多汗、伴有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身重体困等病症。
2.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具有调和营卫、敛阴止汗之效,可以用于手足多汗症属于营卫不和证,表现为手足心汗多、手汗尤甚、睡眠不安等病症。
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三仁汤、桂枝汤等中药方,不可自行用药。
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方法

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方法多汗症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表现为身上大量的出汗。
这是因为交感神经的影响,在身上的交感神经支配者全身的出汗系统,一般来说交感神经支配出汗系统是用来调节人的体温。
但当交感系统出现问题就会表现为多汗症,下面是关于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治疗方法。
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方法:1.肺卫不固证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用法: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用法: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用法: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用法: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用法: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用法: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以上就是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治疗方法,虽然多汗症不至于是危害生命的病但是还是需要人们更加的关注。
传统的中医没有副作用,身体是慢慢的调理。
如果你就是患者之一,建议也去找到中医的医生看看具体的情况,药这种东西千万不能盲目的服用。
自汗、盗汗、出汗多,中医的止汗方法很管用,值得学习

自汗、盗汗、出汗多,中医的止汗方法很管用,值得学习来源:杏林明师学社作者:杏林明师编辑部夏季,出汗这件事是不可避免的。
正常的汗出有利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如果汗出过多,不论天冷天热、白天晚上,动不动就一身汗,那就不正常了。
正巧有朋友问,中医有没有可以治疗汗多的方法。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聊聊中医对出汗的看法,以及治疗汗多的思路。
另外,张教授还有一张代茶饮的方子,送给大家,一般汗多的朋友,在家用开水泡着喝就行,省得来回往医院跑了。
01白天晚上都出汗,一活动汗更多在张教授的门诊里,有很多受汗多困扰的患者。
杨大姐就是其中一位。
她这2年来出汗量明显比之前增加,只要稍微活动下,全身就往外冒汗,晚上比白天还严重。
而且很怕风怕冷,出门在外,总要比别人穿得厚。
我们来看当时的记录——临床医案杨某某,女,54岁。
【主诉】汗出增多2年。
【病史】患者自诉近2年以来,全身汗多,以夜间为重,动则加剧,平素恶风畏寒,神疲乏力,肢体困重不适;自觉排便不爽,大便溏稀,饮食稍有不慎则腹泻,夜尿2-3次。
【刻下】患者形体偏胖,衣衫较厚,出汗量多,神情倦怠,肢体乏力,纳食一般,大便溏薄,舌淡胖苔厚腻,脉濡细。
——张景明教授临床验案——02为什么有些人会出汗多?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把出汗这件事给整明白了,并简要概括为7个字——阳加于阴谓之汗。
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张教授打了一个很通俗易懂的比方——这就好像我们在家里烧水一样,炉子下有火,火是阳;炉子里有水,水是阴。
火把水烧开了或烧到半开时,有水蒸气冒出来了,蒸汽到了锅盖上,形成了水珠,就好比我们的汗液。
这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阳加于阴谓之汗”。
在运动的时候、天热的时候,阳气蒸化津液出汗,这是正常的生理性出汗。
为什么有些人会出汗多?卫气要先做检讨。
我们人体出多少汗,由体表的卫气来管控着。
阳是正常的,阴也是正常的,但是卫气虚了,固摄汗液的功能不正常了,汗液没人管,自由自在地想走就走,身体就会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地往外冒汗。
中医治疗糖尿病多汗症良方3首

中医治疗糖尿病多汗症良方3首处方一:血府逐瘀汤加味【药物组成】当归12g,赤芍15g,牛膝15g,生地黄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川芎10g,柴胡5g,桔梗5g,甘草5g。
【随症加减】阴虚明显伴潮热盗汗、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边尖红苔少、脉细数者,加地骨皮30g,浮小麦30g,在活血化瘀基础上退虚热而止汗;气虚明显伴面色少泽、倦怠乏力懒言、纳差大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者,加太子参30g,黄芪30g,糯稻须根15g,在活血化瘀基础上健脾益气、固表止汗;胃实热偏盛,口干口苦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数者,加大黄6g,厚朴10g,知母15g,石膏15g,浮小麦30g,在活血化瘀基础上清热降泄而止汗。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益气固表止汗。
【临床运用】用于治疗糖尿病多汗症。
临床治疗45例,显效23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
田某,男,55岁。
糖尿病史17年,进食时全身大汗症状已3年,逐渐加重。
诊见乏力、口干、眩晕、畏寒、舌黯红、苔白厚、脉细数。
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先采用益气固表止汗为法效果不佳,更方为血府逐瘀汤加味,治以活血化瘀、益气固表止汗为法,基本方加太子参30g,黄芪20g,糯稻须根30g。
水煎2次,取汁400ml,分2次温服,日服1剂。
服3剂后汗出明显减少。
再服3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巩固治疗,继服10剂后汗出正常,乏力等症缓解。
随访1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消渴病日久伤津耗液,精血乏源无以充养腠理皮毛,气血虚鼓动无力或内热津伤消烁津液均渐致瘀血内阻。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醒后出汗,名日自汗;出汗醒,名日盗汗,盗散人之气血……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
”血府逐瘀汤中当归甘温补血,辛散温通而活血行瘀;生地黄凉血活血,养阴生津;桃仁配伍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枳壳配伍柴胡疏肝理气和中;川芎配伍赤芍活血行气;桔梗载药上行;牛膝活血祛瘀通筋脉而补肝肾;甘草调和药性,补血益气,并配以固表敛汗之品浮小麦、糯稻须根。
治手脚出汗的经方

经方,又称经络处方,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经络学说,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脉象等因素,选用相应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处方形式。
以下是一些治疗手脚出汗的经方:
1. 当归四逆汤: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组成。
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功效,适用于手脚冰冷、出汗的患者。
2. 四妙散:由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组成。
具有清热利湿、舒筋活络的功效,适用于手脚出汗、伴有瘙痒、脱皮等症状的患者。
3. 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组成。
具有益气养血、温经通脉的功效,适用于手脚出汗、伴有乏力、气短等症状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经方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不能盲目使用。
同时,经方的使用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

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摘要:一、湿热多汗的病因与症状二、中药方剂的选用原则三、常见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四、中药方剂的煎煮与服用方法五、注意事项与禁忌正文:湿热多汗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病症,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湿热之气侵袭人体,导致阳气不畅,阴阳失衡,从而引发多汗、烦躁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帮助患者缓解病症,恢复身体健康。
一、湿热多汗的病因与症状湿热多汗的病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饮食不当、情志不舒等。
患者症状表现为:面色红润、口渴喜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苔黄腻等。
严重的湿热多汗可能导致失眠、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二、中药方剂的选用原则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选用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清热利湿:选用具有清热、利湿、解暑作用的中药,如滑石、泽泻、茯苓等。
2.疏肝解郁:选用具有疏肝解郁作用的中药,如柴胡、薄荷、香附等。
3.滋养肺肾:选用具有滋养肺肾、固表止汗作用的中药,如熟地黄、山药、麦冬等。
三、常见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1.滑石散:滑石、甘草、茯苓、泽泻、粳米等。
具有清热利湿、和中止汗的功效。
2.丹皮饮:丹皮、地黄、山药、甘草、茯苓等。
具有清热凉血、滋阴止汗的功效。
3.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
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
四、中药方剂的煎煮与服用方法1.煎煮方法:将中药饮片放入煎锅中,加适量水,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15-20分钟。
煎煮过程中,可适量加入蜂蜜、冰糖等调味。
2.服用方法:将煎好的药液分2-3次温服,饭前半小时或饭后一小时服用为宜。
五、注意事项与禁忌1.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2.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燥热食物。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
4.注意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通过以上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对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选用中药方剂时,一定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的方剂,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全国名老中医秘偏 方 之 汗证

全国名老中医秘偏方之汗证(盗汗、自汗)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静卧、睡眠等时,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一种证候,常用的临床偏方、验方、主要如下:1 .碧桃干红枣汤治盗汗[方剂]碧桃干15枚(以未熟果风干,色绿者佳),红枣10枚。
[制用法]煎汤。
每晚1剂,连服3剂。
[功效]止汗。
[验证]据《中华内科杂志》介绍,碧桃干对肺脓肿、败血症等不同疾病所致的盗汗,都有一定效果,经临床应用无任何副作用。
2 .加味牡蛎散治盗汗[方剂]锻牡蛎100克、生黄芪100克、麻黄根50克、五味子50克。
[加减] 久病气虚加人参须6克;阴虚燥热加生地10克、白芍10克;心悸眠差加酸枣仁10克、麦冬10克。
[制用法]上药研粗末。
瓶贮备用。
每次10-20 克,用浮小麦巧克同煎,滤去渣热服,1日2次。
[功效]治体常自汗,动则益甚,时易感冒者;夜寐盗汗,醒则汗止,气短神疲者;气虚表弱,卫阳不固之证。
[验证]方xx ,男,50岁。
就诊日期:1950年10月16日。
患者神疲乏力,时易盗汗,动则尤甚,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 此气虚卫外之阳不固也,予本方每天20克,加人参须6克、浮小麦15克同煎去渣,日2次分服。
连服2周,体力好转,自汗亦解。
[备注] 煅牡蛎潜阳敛汗;生黄芪益气固表;麻黄根走表固卫;五味子敛阴止汗;浮小麦滋养心阴,共奏益气固表、潜阳敛阴,养心止汗之功,故自汗盗汗均可随证加减用之。
本方对病后体虚之自汗盗汗极为适宜,但对亡阳的大汗淋漓则不能胜任。
3 .五倍子散治盗汗[方剂] 五倍子适量。
[制用法]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每次2-3克,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临睡时敷肚脐窝,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次晨除去。
[功效]本药味酸涩功专收敛,用于自汗、盗汗有收敛止汗之效。
[验证]王xx ,女,35岁。
就诊日期:1975年10月5日。
患者夜间睡中盗汗,醒后即止,时有燥热感,余无不适。
予本方治疗4次,汗止而愈。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都是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薰蒸所致。
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
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
多汗症中医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1、肺卫不固证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
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
口渴甚,加生地、花粉。
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
导语:多汗症也是疾病的一种,对于这个多汗症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办,因为这个疾病最主要的症状就是会有一种多汗的现象,多汗症还会导致人们的身体极
多汗症也是疾病的一种,对于这个多汗症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办,因为这个疾病最主要的症状就是会有一种多汗的现象,多汗症还会导致人们的身体极度的法力,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会有多汗的现象,并且在不热的时候也会出现多汗的表现,而这个多汗症也会导致人们在晚上的时候睡觉失眠,那么中医治疗多汗症好吗?
中医治疗多汗症很有特色,在治疗是既考虑病人体质的强弱,脏腑功能失常的程度,又结合病人职业、环境、气候和和生活状态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多汗症病情变化和轻重缓急,确定治疗法则。
中医治疗多汗症是根据病因病机采用不同方法,如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滋阴降火、回阳敛阴等。
中医称“汗为心液”、“汗者,精气也”,对多汗症应及时处治,常用的止汗固涩中药有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糯稻根须等。
有止汗功用的食品有五味子、乌梅、黑豆、桃干等。
多汗症患者常用的食疗验方:
生黄芪20克,大枣10克,浮小麦30克,水煎服,用于气虚多汗。
五味子10克,大枣10克,桃干20克,水煎服,用于阴虚盗汗。
五味子、五倍子各10克,研冰,冰片2克,诸药混匀置脐窝处,外盖纱布,对盗汗有一定疗效。
人参、党参、沙参或黄芪等选一种,与腔骨、母鸡或乳鸽一起炖,对气虚引起的多汗有效。
黑豆100克,先泡半天,慢火煮熟,加入乌梅、桃干适量,白糖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