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顺庆比较文学渊源学

合集下载

教学课件:《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

教学课件:《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
▪ 举例:如莫尔根和霍尔费尔德的 《英国期刊中的德国文学》就是 典型的文字媒介研究的例子。还 有中国的专门介绍外国文学的期 刊,如《世界文学》、《外国文 学研究》等。
媒介学中的翻译
• 翻译是影响研究中传播媒介研究最重要的课题。翻译涉及 文化转化和文化改写的复杂问题。因而,翻译研究对于比 较文学媒介研究意义重大。
流传学的渊源
流传学的产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 歌德的“世界文学”理念 • 法国浪漫主义先驱斯塔尔夫人的某些
观点 • 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文学批评新风
气和实证主哲学的影响。
流传学的发展
传统的对流传学的看法 20世纪下半叶流传学的发展和转变
二、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研究范围及类型
• 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 • 流传学的研究范围 • 流传学的研究类型
总结
第二章
变异研究
第二节 译介学
• 译介学的定义及其兴起 • 译介学的研究范畴 • 理论前沿与发展前景
一、译介学的定义及其兴起
• 译介学的定义 • 译介学的兴起 • 重新界定译介学
译介学的定义
• 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 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 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即“创造 性叛逆”)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 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集体的渊源
• 集体的渊源,又称为
“圆形的渊源”,即研 究一个作家如何接受许 多外国作家作品影响的, 而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对 他接受一部外国作品或 者一国文学影响的研究 上。
总结
第一章
实证性影响研究
第三节 媒介学
• 一、媒介学的定义 • 二、媒介学的理论和方法 • 三、媒介学中的翻译
媒介学的定义
• 从传统的逻辑实证的考据学逐渐过渡到吸纳现代 接受理论、交往理论、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 论成果。

曹顺庆:比较文学定义与可比性的反思与探索

曹顺庆:比较文学定义与可比性的反思与探索

江汉论坛
2006.7
!!
的严格区分则背离了比较文学诞生的初衷! 其 次" 梵 第根将 文 学 的 同 源 性 作 为 比 较 文 学 的 可 # 比性 " 为比较文学研究寻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学理 依据 ! 在此基础上 " 他又为比较文学研究建立了 以媒介学 $ 流传学 $ 渊源学三大理论支柱共同构 % 筑的影响研究的 理 论 大 厦 ! 具 体 而 言 " 梵 第根 对比较文学的界定是 & ’ 真正的 ( 比较文学 ) 的 特质 " 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 " 是把尽可 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 " 以便充分地 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 * 是扩大认识的基础 " 以 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 总之 " ( 比 较 ) 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 " 而取得 一个科学的涵义 ! 而那对于用不相同的语言文字 写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 $ 场面 $ 主题或文章等所 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 " 只是那使我们可以发现 一种影响 " 一种假借 " 以及其他等等 " 并因而使 我们可以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的必 然的出发点而已 !+
笔谈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困惑与进展
! ! ! ! 编者按 ! 比较文学在中国复兴 !" 年来 " 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 " 成为中国学术界最
活跃的一个学科领域 " 为全世界比较文学学者 所 关 注 " 产 生 了 世 界 性 的 影 响 # 正 如 季 羡 林 教授所指出! $ 以学科而论" 在世界范围内" 比较文学的兴起是较晚的" 在中国则更晚" 然而一旦兴起 " 就立即显示其活力 " 转瞬成为 世 界 显 学 % 比 较 文 学 若 没 有 中 国 是 残 缺 不 全 的 #& 实际上 " 全世界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已经历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在欧洲 " 第二阶段 在北美" 第三阶段在亚洲%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研究" 正是这第三阶段的重要成果% 然而 " 这些成果的取得 " 却并非一帆风顺 " 而 是 在 各 种 困 境 中 推 进 的 " 是 在 种 种 诘 难 ’ 否 定和困惑之中成长起来的 " 是在持续不断的 ( 危 机 & 声 中 脱 颖 而 出 的 % 本 专 栏 特 就 ( 比 较 文学学科理论的困惑与进展 & 这一题目 " 约请 了 上 海 ’ 广 东 ’ 山 东 ’ 四 川 等 地 的 比 较 文 学 学者各抒己见 " 意在找准问题 " 认清方向 " 予 人 启 发 " 促 进 比 较 文 学 学 科 理 论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曹顺庆对创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贡献——以

曹顺庆对创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贡献——以

第39卷第4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9,N o .42023年7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J u l .2023ʌ收稿日期ɔ2023G04G05ʌ作者简介ɔ李伟昉(1963-),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曹顺庆对创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贡献以«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为中心李伟昉(河南大学莎士比亚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河南开封㊀475001)ʌ摘要ɔ著名学者曹顺庆围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尤其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体系建设问题,推出了一系列自成一体的有影响的论著,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学术建树,奠定了他在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代表性论文成果之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首次对中国学派 跨文化研究 理论特征及其基本方法进行了完整系统的理论阐述,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创建过程中形成的代表性理论文献,对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重温此文的贡献,对于我们当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与国际传播,无疑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启示.ʌ关键词ɔ曹顺庆;学派倡导者;«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理论贡献ʌ中图分类号ɔI 0G03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3)04G0001G05C a o S h u n q i n gs T h e o r e t i c a l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o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C h i n e s e S c h o o l o fC o m p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F o c u s i n g o n A P r e l i m i n a r y S t u d y onB a s i cT h e o r e t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M e t h o d o l o g y S y s t e mo f C h i n e s eS c h o o l o f C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L IW e i Gf a n g(C e n t e r f o rS h a k e s p e a r e a n dC r o s s Gc u l t u r a lS t u d i e s ,H e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K a i f e n g 475001,H e n a n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C a oS h u n q i n g ,a f a m o u s s c h o l a r ,h a s p u b l i s h e da s e r i e so f u n i qu e a n d i n f l u e n t i a lw o r k so n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c o n Gs t r u c t i o n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s y s t e m o f t h eC h i n e s es c h o o l .H eh a s m a d e r e m a r k a b l e a c a d e m i c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a n d e s t a b l i s h e d h i s i m p o r t a n t p o s i t i o n i n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C h i n e s e c o m pa r a t i v e l i t e r Ga t u r e i n t h en e we r a .O n e o f h i s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p a p e r s ,A P r e l i m i n a r y S t u d y o nB a s i cT h e o r e t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 M e t h o d o l o g y S y s t e mo f C h i n e s e S c h o o l o f C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i s r e g a r d e d a s t h e f i r s t c o m p l e t e a n d s y s t e m a t i c e l a b Go r a t i o no f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b a s i cm e t h o d s o f c r o s s Gc u l t u r a l s t u d i e s a d v o c a t e db yt h eC h i n e s e s c h o o l .A s a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d o c u m e n t f o r m e d d u r i n g t h e f o u n d i n g o f t h eC h i n e s e s c h o o l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i t e r a t u r e ,i t h a s i m Gp o r t a n t g u i d i n g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 o fE a s t e r na n d W e s t e r n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 i n g 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 t h i s p a p e r i s s t i l l o f g r e a t v a l u e f o r o u r c u r r e n t c r o s s Gc u l t u r a l c o m pa r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K e y wo r d s :C a oS h u n q i n g ;s c h o o l a d v o c a t e ;AP r e l i m i n a r y S t u d y o nB a s i cT h e o r e t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M e t h o d o l o g y S y s t e mo f C h i n e s eS c h o o l o f C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㊀㊀自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复兴伊始,创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就开始成为众多中国学者的共同心声.如果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上,首推一位倡导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创建最力的学者,无疑应该是著名学者曹顺庆先生.近四十年来,他紧紧围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尤其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体系建设问题,推出了一系列自成一体的有影响的论著,特别是在国外著名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专著«比较文学变异学»[1],把中国比较文学创新理论话语首次传播到西方主流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探讨推向了一个更高更具创新性的阶段.这些卓有成效的学术建树,奠定了他在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中,作为他的代表性论文成果之一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成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具有标志性意义.27年过去了,我们不妨再来重温一下此文的贡献,对于我们当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与国际传播,无疑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启示.曹顺庆先生之所以执着地致力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建设,就是痛感中国学术界长期深受西方理论话语的影响,导致在进行学术研究时 没有一套自己的文论话语,一套自己特有的表达㊁沟通㊁解读的学术规则 而处于失语状态, 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 .这种 失语症 ,也是一种 严重的文化病态 [2].要从根本上彻底纠正离开西方理论话语就几乎无法说话的被动状况,就必须逐步摆脱西方的话语规则,努力建立自己民族的学术话语,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国际学术界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由此可以看出,曹顺庆先生之所以提出并致力于中国学派创建的基础是对 失语症 现象的不满,也是他思考㊁规划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逻辑前提与必然.那么,学派的意义何在呢?学派 是在同一个学科中由于学术观点㊁研究方法㊁学术理念㊁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而形成的学术派别.一个学派,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共同体 . 只有稳定的学术共同体,才能把某种学说㊁某种理论㊁某种学术思想推向一定的理论高度,创造具有相对完整并付诸实践的㊁能够经得起经验的一种理论体系.单个人是没有力量完成这些的. [3]中国学者创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其实就是在打造㊁促成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因为 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学术创新能力和文化自觉程度,体现了中国学者为世界学术作出贡献的远大志向 [4].因此,建立学派不是在学术界拉帮结派,更不是基于某种私利建立一个自我封闭㊁唯我独尊的小团体.学派的意义在于对中国乃至世界学术发展的有力推动.有学派就有争鸣,学术争鸣是灌注学术生命活力的推进器.这从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争鸣史实,也可以探知其中的规律.因此,1995年注定是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年份,也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构建出现重要突破的关键年.曹顺庆在当年第1期«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发表的长篇论文«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是在总结中国比较文学大量研究实践经验㊁融汇了中外学者基本共识的基础上的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 中国学派 的宣言书[5].该文首次对中国学派的 跨文化研究 理论特征和五种基本方法进行了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阐述,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创建过程中形成的代表性理论文献,对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以百分之二十的篇幅讲跨文化理论特征,近百分之八十的篇幅阐析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及其内涵.可见其方法之重要,它是实现跨文化研究任务的具体途径,体现着中国学派跨文化研究的诉求.构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需要清晰阐明其自身的理论特征,而且需要从根本上界定区别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不同之处.曹顺庆先生认为,跨文化研究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乃是因为无论法国学派还是美国学派都同属于 古希腊 罗马文化之树所生长起来的欧洲文化圈 ,它们之间 没有面临跨越巨大文化差异的挑战 ,也 从未碰到过类似中国人所面对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冲突 .因此, 这种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与同属于西方文化圈内的比较文学研究,有着完全不同的关注焦点,那就是把文化的差异推上了前台,担任了主要角色 .在这一状况下,中国比较文学的使命就突出体现在 跨越 和 沟通 上.如果说法国学派跨越了国家界线的第一堵墙,建立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影响关系,美国学派跨越了学科界线的第二堵墙,沟通了无事实联系国家间的平行关系,那么中国则面临着第三堵墙,即东西方异质文化这堵墙. 正在崛起的中国学派必将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这堵巨大的墙,必将穿透这数千年文化凝成的厚厚屏障,沟通东西方文学,重构世界文学观念. 总之,跨越中西异质文化 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生命泉源,立身之本,优势之所在;是中国学派区别于法㊁美学派的最基本的理论和学术特征.中国学派的所有方法论都与这个基本理论特征密切相关,或者说是这个基本理论特征具体化或延伸 [6].此后,曹顺庆先生撰文把中国比较文学倡导的 跨越异质文化 的研究视为正在形成的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第三阶段,以区别于法国学派推崇影响研究 的第一阶段和美国学派倡导 平行研究 的第二阶段[7].2001年他又发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不仅对中国学派的特征作了进一步阐发,而且明确把以 跨文化研究 为特点的中国比较文学阶段正式命名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他认为,提出比较文学第三阶段,不是对此前学科理论的否定,而是在其理论基础上的继续发展和延伸.这个阶段不同于此前 影响研究 和 平行研究 两个阶段的最关键之处, 就在于对东西方文化异质性的强调 .前两个阶段 都忽略了或有意遮蔽了东西方文化的异质性,因而形成了长时期的东西方文化和文论的隔膜,造成了东方文论异质性的丧失,比较文学研究无法真正具有世界性 .而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所代表的第三个阶段, 可以使比较文学研究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人为制造的一个个圈子中超脱出来,使之成为真正具有世界性眼光与胸怀的学术研究 [8].为消除歧义和误解,进一步强调 跨文化 是 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 ,曹顺庆先生把 跨文化研究 又调整命名为比较文学 跨文明研究 [9].曹顺庆先生提出,以 跨文化研究 为基本理论特征的中国学派,形成了五大基本方法,即 阐发法 异同比较法 寻根法 对话法 和 建构法 .他将这五大基本方法形象地比喻为构筑中国学派 跨文化研究 理论大厦的五根支柱.这五大基本方法彼此联系,相互支撑,统一在 跨文化研究 的特征下发挥作用.他分别对这五大基本方法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解读.他十分看重阐发法,将其视为中国学派 跨文化研究 理论大厦的第一根支柱.他认为,阐发法虽然是由台湾学者提出,但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早已出现在诸如王国维㊁吴宓㊁朱光潜等中国学者的学术实践之中,在中国比较文学中确实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且,针对台湾学者所提出的西化倾向明显的单向阐发法的不足,大陆学者基于民族文化立场提出 双向阐发 加以补充丰富,相信 随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 阐发法 必将获得更进一步的完善 .他意识到,阐发法虽然没有直接显示比较,却因 跨文化 (跨中西异质文化)而产生了比较的效果,并成为中国学派独树一帜的比较文学方法论.他强调,阐发法 是在中西文化发展不平衡,中西文化交流与对话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学者着眼于西方文论,在相对被动的文化境遇中引进外国文论以阐发本国文学作品的一种结果,一种策略和方法 [6].之后,曹顺庆先生又撰文补充指出,阐发法之所以能具有比较文学的效果,关键 在于 文化 ,在于中西之间存在着的巨大的文化背景差异.当以一种文学理论来阐释另一文化背景迥异的文学作品时,这种跨文化的阐释就在这文化背景的鲜明差异之中产生了类似比较文学的效果;尤其当阐释者怀有一种对西方理论加以 调整 加以 考验 和 修正 之目的时,这种基于文化差异的比较意识就更为鲜明和强烈 .因此,正是中国与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成为中国比较文学阐发法生成的深厚基础. 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可能真正抓住 中国学派 的灵魂所在. [10]可见,跨越异质文化决定着五种方法的走向,而阐发必然是从自身学术立场开始,既独立发挥作用,又通过后面四种方法呈现自身的功能.异同比较法是中国学派第二种方法.这一方法的重要特征即 立足于中国文学,以我为主地主动出击,主动将中国文学通过比较的方法推向世界 [6].所以它在跨文化异同平等比较辨析中更关注 异 ,这是区别于在同一个文明系统内进行平行比较的美国学派的重要特征.强调差异不仅是为了沟通,而且是为了互相补充,取长补短.作者延续了他在«中西比较诗学»中的观点: 相同之处愈多,亲合力愈强;相异之处愈鲜明,互补的价值愈重大. [11]第三种方法是寻根法,强调对不同文学背后文化差异的深层文化根源的探究,以避免浅层次的比附式研究.寻根的意义在于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不仅是为了纠正西方人的偏见和曲解,更是为了在比较中加深对自身文化的深入认知,在借鉴中发展自己.作为第四种方法的对话法,较之异同法和寻根法,更为注重沟通.首先要力图找到 一种双方都能接受而又能互相解读的话语.这种话语既非西方话语,亦非 本土 话语 .例如 从一些文学及文论的基本问题入手,以讨论基本问题作为对话的中介,就可以用不同的话语展开中西诗学的对话了.这样,可以不必强求对话双方采用同一话语,两种不同的话语同样可以讨论相同的问题 .其次,这种对话强调平等性,反对先入之见,反对文化的傲慢与偏见.而作为第五种方法的建构法,旨在通过 东西方跨文化的文学与文论的互相阐释,异同对比,文化寻根与互相对话的一步步深入 后, 最终导致一个重新建构世界文学观念的设想 [6].换言之,重新建构一种广采博纳㊁融通东西方文论长处的理想的世界文学观念.这种观念体现的是打破西方文论独霸天下格局的平等互惠的理想状态.这种构建可以借 理论架构法 附录法 归类法融汇法 等具体途径进行有益的探索.正是由于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所进行的首次系统构建和详尽论述,«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一文立即在比较文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刘介民认为该文 最能代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特征 [12].代迅认为,该文的发表 表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已经开始站稳了脚跟,取得了理论上的制高点 [13].刘献彪也指出:这篇文章是 比较文学在中国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 宣告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走向成熟 ,必将 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14].钱林森也强调该文 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结构和特征作如此清晰的总体框架勾勒,这在以往的讨论中还未见过 确实是迄今为止这一话题表述得最为完整㊁系统㊁最为深刻的一次 尤令人耳目一新 .为此,他特别阐发三点.第一,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就是 一种跨文化研究 就是跨越东西方文化壁垒,追寻中国精神㊁中国灵魂 .第二,双向阐发法等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虽不能说是中国学者所特有的专用方法,却也 体现出中国学派所吁求的 他山之石 与 此山之石 所并用的特征 .第三, 跨文化研究是文化转型期整个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15]台湾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古添洪也指出,曹文 体大思精,可谓已综合了台湾与大陆两地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策略与指归,实可作为 中国学派 在大陆再出发与实践的蓝图 [16].上述评论共同指出了曹顺庆这篇长文在创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过程中的理论贡献,以及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今天重温此文,我们仍然强烈感受到它的学术冲击力,感受到它的学术视野开阔,问题意识突出,感受到它方法探讨之深入细腻,力透纸背,尤其感受到它对中国比较文学的性质㊁原则㊁精神与方向的敏锐而准确的把握和阐释.跨文化研究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基本特征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而成为共识.作为支撑跨文化研究大厦第一根支柱的阐发法,学界对其虽然仍有分歧意见,但它实际上却又一直被广泛运用于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践中,不可或缺.更为重要的是,曹顺庆先生总结出来的阐发㊁异同比较㊁寻根㊁对话和建构等五大方法,都是在跨异质文化旗帜下发挥作用的,首先都需要明确比较者阐发的立场与思维的方向,引导比较者在知道 我是谁 的前提下由自身走向他者,而不是由他者出发来界定甚至规定自己,没有自身的自觉,一切都没有意义. 本土文化立场是我们思考的起点与终点.我们自身所处的文化立场是触发思想的源泉和根本,而思考是源于外在触发物的碰撞而作用于内在需要的结果.思考只有根植于自身文化传统时,才会有深度和意义. [17]其次,在比较和寻根的广阔与纵深视域中更加自觉清醒地思考㊁确认自己的差异㊁特点是从哪里来 的,其价值蕴含是什么,这些价值蕴含的当代意义是什么,今天与昨天㊁未来与当下有着怎样必然的逻辑关联等等,从而让我们更为客观㊁全面㊁深入㊁理性地审视自己,唤起并树立起我们对自身历史与文化的自觉自信.第三,寻求平等对话,求同存异,既不崇洋媚外,又不夜郎自大,保持健康心态,尊重文化多样性,追求互补,和谐共生,文明发展.所有这些努力所体现的原则㊁彰显的精神与揭示的方向,都是为了构建平等对话㊁相互包容㊁多样互补㊁开放和谐的新型世界文学文论理念.值得一提的是,曹顺庆先生从关注差异到强调异质性和变异性的研究思路,从整体上反映了他在两大不同性质根本问题方面的探寻.第一,异质性不同于一般的差异性,异质性更为强调那种本质上的差异㊁结构上的根本差异,这就划出了大文化和小文化之分㊁同质性和异质性之别.中国学者主要是从大文化之间的异质性层面(即不同文明层面)来看待差异的程度与性质,例如法国和美国在小文化方面各有不同,但在大文化上却具有同质性,同属于古希腊罗马 基督教传统的单一文明圈;而中国与欧美之间,则存在着中西两大文明圈本质不同的异质性.第二,提出变异性是强调接受影响后表现出的不同,体现的是创新性.这就要求研究者不仅注意影响带来的相似性的一面,而且更要重视影响后的变异所透露出来的独特的创新品质.这两大方面都昭示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鲜明地迥异于法国学派的 同源性 和美国学派的 类同性 特征.当然,提出跨文化平等对话与互补,是在西方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强势语境中展现出来的美好愿景,前方的路虽然还漫长曲折,充满危机挑战,西方中心论的霸凌遮蔽了过去诸多的世界历史真相,又让许多谎言演变成了文化的傲慢与偏见,但是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比较和对话中去一步步恢复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让更多的人逐渐了解㊁认知历史真相,积极构建真正的文明理性㊁文化多样㊁尊重差异㊁和而不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因为如此,曹顺庆先生新近发表«文明书写与文明互鉴 重写文明史»[18]«文明互鉴与西方文论话语的东方元素»[19]等论文,倡导以文明史实为基础重新书写文明史,从根本上将西方学者文明史书写中不实的文明观加以匡正,恢复符合人类历史原貌的东西方文明互鉴史实,充分揭示被遮蔽的包括中国文明在内的东方文明对促成西方文明诞生的历史性贡献;同时,在重写文明史中构建中国自主话语知识体系.这一倡导无疑再次体现了曹顺庆先生用心构建中国学派的高屋建瓴的大格局㊁大视野和大追求,有力彰显了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希望在国际比较文学界真正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的强烈的共同心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笔者曾撰文指出: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自身发展的产物,也是比较文学学科意识不断走向自觉㊁成熟的体现,更是基于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和进步就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4]曹顺庆先生作为创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中坚力量的代表人物,与其他同道一起,身体力行,殚精竭虑,以自己的远见卓识㊁宽阔胸怀和创新勇气驰骋在中国及国际比较文学的舞台上,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而义无反顾,耕耘奉献.ʌ参考文献ɔ[1]S HU N Q I N GC A O.T h eV a r i a t i o nT h e o r y o f C o m p a rG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M].B e r l i n:S p r i n g e rGV e r l a g,2013.[2]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50G58.[3]刘泽华,李振宏.学派 学术个性 中国史观:关于 王权主义学派 问题的对话[J].南国学术,2014(3):5G17.[4]李伟昉.文化自信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建[J].中国社会科学,2020(9):135G159.[5]孟昭毅.中国当代比较文学三十年 寻找文学性原点[J].广东社会科学,2010(5):144G150.[6]曹顺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J].中国比较文学,1995(1):18G40.[7]曹顺庆. 泛文化 :危机与歧途㊀ 跨文化 :转机与坦途 再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J].中外文化与文论,1996(2):149G155.[8]曹顺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J].中国比较文学,2001(1):3G19.[9]曹顺庆.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J].中国比较文学,2003(1):73G87.[10]曹顺庆.阐发法与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J].中国比较文学,1997(1):26G34.[11]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269.[12]刘介民.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的源头[J].中外文化与文论,1996(2):134G136.[13]代迅.世纪回眸:中国学派的由来和发展[J].中外文化与文论,1996(1):138G149.[14]刘献彪.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与比较文学跨世纪发展[J].中外文化与文论,1996(2):137G139.[15]钱林森.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与跨文化研究[J].中外文化与文论,1996(2):139G142.[16]古添洪.中国学派与台湾比较文学界的当前走向[C]//黄维樑,曹顺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67.[17]李伟昉.论林纾对莎士比亚的接受及其文化意义[J].文学评论,2016(1):31G35.[18]曹顺庆,刘诗诗.重写文明史[J].四川大学学报,2023(1):5G17,186G187.[19]曹顺庆.文明互鉴与西方文论话语的东方元素[J].文学评论,2023(1):28G36.[责任编辑:王作华]。

也谈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与曹顺庆先生商榷

也谈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与曹顺庆先生商榷
跨文化研究是比较文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互动。
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从而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历史、社会、 政治和经济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现象。
局限性:可能会受到文化偏见和文化误解的影响,导致研究结果不准确。
局限性:可能会受到语言和文化背景的限制,导致研究难度加大。
平行研究与跨文化研究的互补性
平行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性 跨文化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其相互影响和交流 互补性:平行研究可以提供更广泛的视角,跨文化研究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探讨 结合: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推动比较文学的发展
较研究。
跨文化研究旨 在增进不同文 化之间的理解 和交流,促进 文化的多样性
和包容性。
跨文化研究可 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理解人类 文化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提 高我们的文化 素养和跨文化
交流能力。
平行研究与跨文化研究的关系
平行研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 品,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性
跨文化研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 作品,探讨其相互影响和交流
平行研究关注文学作品的创作背 景、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等 方面的异同。
平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 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 作品,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跨文化研究的定义
跨文化研究是 指比较不同文 化之间的异同, 探讨文化之间 的相互影响和
互动关系。
跨文化研究包 括对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语言、 文学、艺术、 历史、哲学、 宗教、社会制 度等方面的比

曹顺庆先生如何培养比较文学博士生

曹顺庆先生如何培养比较文学博士生

曹顺庆先生如何培养比较文学博士生付飞亮曹顺庆先生是国内比较文学界的顶尖人物,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提出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变异学理论令国际比较文学界瞩目。

由他领军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曹先生不仅自身学术造诣独步学界,而且在比较文学博士生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的贡献也是首屈一指的。

先生从1993年就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并开始招收博士生。

1998年,他以学术带头人的身份为四川大学成功申报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

迄今,先生已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博士,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先生指导李伟昉的《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是全国第一篇比较文学领域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叶舒宪的《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和尹锡南的《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以十九世纪以来的英国作家为例》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先生总是以成为学术大师的远大目标激励博士生。

他慨叹于当下是一个“没有学术大师的时代”[1],而扭转这种颓势的希望在于培养更多出类拔萃的青年学子,为造就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打下人才基础。

比较文学博士生以中西打通作为培养原则,最应该成为涌现学术大师的群体。

先生以“入门须正,立志须高”教导学生,激励博士生自觉地努力学习。

概括起来,其具体的培养方式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精研元典,背诵名篇先生要求博士生系统学习《十三经》。

每一位跟随先生攻读博士生学位学子,都要经过这种严格的古文功底训练。

博士生入学考试时,都要考中国古代文学典籍。

范围包括经史子集,题型多样,涵盖面极广。

既有大量的填空、古文断句、翻译等纯识记的客观题,又有相当数量的简答、分析、论述等主观题,让考生叫苦不已。

没有全面深入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是不可能心存侥幸、蒙混过关的。

每年在这门专业课上败走麦城的考生数量,常常与在英语课考试上落马的考生数不相上下,甚至更多。

曹顺庆教授访谈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进展与话语创新(上)

曹顺庆教授访谈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进展与话语创新(上)

曹顺庆教授访谈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进展与话语创新(上)本文原载《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第40卷第1期 2019年2月作者简介曹顺庆: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四川大学杰出教授。

代表作有: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比较文学概论》、《中西比较诗学》、《中外文论史》、《东方文论选》,等。

曹顺庆教授秦鹏举:玉林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后。

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工作。

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文化阐释与比较文学》,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参编教材1部,参编学术著作3部。

主持并参与多项科研课题。

摘要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原创性理论,奠定在比较文学固有学科理论的缺憾之上,它弥补了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中只关注同源性和类同性而忽略异质性和变异性的缺憾,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学科理论奠定了学理基础,同时也为世界比较文学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拓展了国际比较文学新的空间。

变异学研究具体关注跨国变异研究、跨语际变异研究、跨文化变异研究、跨文明变异研究和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变异学打造了一个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新话语,提炼了一个标识性概念。

它不仅是比较文学学科话语的凝练总结,更是比较文学中国话语的创新呈现。

变异学提出变异性、异质性首次成为比较文学可比性基础;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由共同性与差异性共同构成的。

比较文学变异学从提出至今不过10余年,还有很大的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检验的空间,这是任何一门创新性理论的必经之路。

我们坚信,比较文学变异学必将迎来更辉煌的明天!关键词:曹顺庆;变异学;比较文学;话语创新一、比较文学的缘起、发展、死亡与新生(一)比较无处不在秦鹏举(以下简称秦):曹老师您好!十分荣幸能获概允,对您进行访谈。

首先,祝贺您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①!这是鉴于您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以数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从而取得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性成果即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而授予的荣誉。

曹顺庆比较文学变异学

曹顺庆比较文学变异学

曹顺庆比较文学变异学曹顺庆是一位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学者,他致力于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对比和变异,并从中发现文学的演化之路。

他的研究引领了文学研究的新潮流,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曹顺庆及其研究成果。

一、曹顺庆的学术背景曹顺庆,男,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人才称号。

他于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随后赴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研究生,于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

曾先后担任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师大等院校的教授和研究生导师。

二、曹顺庆的研究方向曹顺庆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尤其是关注文学的演化和多样性。

他曾出版过多部专著和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三、曹顺庆的主要研究成果曹顺庆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史诗、小说、戏剧、散文等多个文学形式。

他以“变异”为核心概念,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对比,发现文学的演变规律和各式各样的文学变异。

曹顺庆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史诗与神话的文学变异》一书,系统分析了世界各地的史诗和神话之间的文学变异。

2.《小说的多元化语境与文学变异》一书,探讨了小说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异和多样性。

3.《城市与文学的变异》一书,研究了城市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文学的变异历程。

4.《中国散文发展史》一书,系统总结了中国散文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演变规律。

四、曹顺庆的学术影响曹顺庆的学术研究既有理论深度,也有实践意义。

他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拓宽文学研究的视野,丰富文学研究的思路,加深人们对文学本质和文学多样性的认识。

他的学术成果被广泛引用,并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和赞誉。

综上所述,曹顺庆是一位文笔优美、学识渊博的中文写作专家。

他的研究成果在文学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文学研究的发展和提升文学研究的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日历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日历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日历【教学安排】第一章绪论第一讲比较文学的定义主讲人:曹顺庆,第1周第二讲比较文学的历史主讲人:曹顺庆,第2周第三讲比较文学的特点与方法主讲人:曹顺庆,第3周第二章文学的国际关系与相互影响第一讲流传学主讲人:梁昭,第4周第二讲渊源学与媒介学主讲人:梁昭,第5周第三讲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主讲人:赵毅衡,第6周第四讲变异学主讲人:曹顺庆,第7周第三章文学的类型研究与比较诗学第一讲类型学与主题学主讲人:梁昭,第8周第二讲比较诗学主讲人:王晓路,第9周第四章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主讲人:唐小林,第10周第五章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第一讲跨文明研究主讲人:曹顺庆,第11周第二讲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历程主讲人:徐新建,第12周第六章学生课堂学术实践第一讲编纂刊物、小组讨论主持人:赵渭绒,第13周第二讲课堂学术报告主持人:李菲,第14周第七章专家讲座负责人:曹顺庆第一讲接受学主讲人:高利克,第15周第二讲类型学主讲人:黄维樑,第16周考试第17周【课后作业】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年由在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世纪年代末至90年代。

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4、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和三大学派。

5、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

二、简要回答: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三、论述1、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第二章文学的国际关系与相互影响请思考并简要回答以下问题:1.流传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从历史材料与文本出发,举例说明文学作品之间的渊源关系。

3.电子媒介在人类文学传播历史上的革命性意义。

4.翻译研究对当代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拓展和内容深化有哪些具体表现?5.指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是否会导致当前翻译的乱译、误译?为什么?6.“变异学”的定义是什么?其主要研究内容为何?第三章文学的类型研究与比较诗学请简要论述以下问题:1.类型学研究中,文学相类似的原因主要包括哪些?2.主题学研究中,母题、题材、主题三者之间有哪些区别与联系?3.为什么说比较诗学在中国的兴盛,主要不是外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直接影响的产物,而是中国学界探索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内在需求的结果?4.什么是比较诗学意义上的古今对话和中外对话?这两种对话之间的关系如何?第四章文学的跨学科研究请简要论述以下问题: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婆……。‛刚吼两声,被老熊精听到了,它就装着家婆的声气,回喊道‚来了哟,来了!‛姐姐听到家婆答应了,就没
再喊。两姊妹把大门大开,把‚家婆‛接到屋头。姐姐要去点灯,‚家婆‛挡着说:‚不要点亮。家婆在害火眼,见不 得光。‛姐姐给‚家婆‛端板凳坐,它挡着说‚不坐板凳,家婆生了坐板疮。‛姐姐去搀‚家婆‛,手摸到身上毛茸茸 的,吓了一跳,说:‚家婆,你背上咋个尽是毛呢?‛‚家婆‛说:‚噢,瓜娃子!家婆把皮褂子翻起在穿嘛。‛姐姐 听到‚家婆‛说话莽声莽气的,就问:‚家婆,你的声音咋个不像往天呢?‛‚就是嘛,昨天淋点雨,给凉着了。问这 问那的,你硬是话多呢。快睡觉,早睡早起,明天你妈给你们两个‘紧走②’回来呢。‛ 睡觉时候,妹妹硬是要跟 ‚家婆‛睡一头,姐姐就睡在脚底下。睡到半夜,一阵噼噼啪啪的声音把姐姐给惊醒了。她把细一听,原来是‚家婆‛
她明白了,吓得直打颤,心想,这下完了跑也跑不掉,喊又没人救,只有想办法逃走才是,姐姐就装着屎胀了, 惊叫唤说:‚家婆,我要屙屎了。‛这时,老熊肚子也吃饱了,想她把屎尿屙干净了,好吃一些。就说:‚就在 床边边屙嘛。‛姐姐说:‚屙到屋头臭得很,我下圈头去阿吧?‛
熊家婆怕姐姐跑了,就说:‚不忙,你去拿根绳子类,一头栓在你腰杆上,一头我逮着,免得你绊倒。‛姐姐说: ‚对,我去找根绳子来。‛她悄悄把剪刀、锥子揣在怀里,又在灶门前拿起弯刀,再把阿妈背柴用的绳子打散, 一头捆在自己的腰上,一头交给熊家婆,顺着梯子下到猪圈头。熊家婆手拉着绳子,怕姐姐跑了,一会儿扯一下 绳子,问一声:‚ 完没有?‛姐姐在圈头说:‚还没有。‛问了几回,熊家婆不停的扯绳子,姐姐赶紧把腰上 的绳子解开,栓在猪槽上,轻脚轻手地打开门跑出去了。 出门后,她想,天这么黑,我咋个跑的赢老熊呢?她
国王又用手一指, 第二扇门 豁然大开, 一只老虎, 猛然一跃, 跳了出来。 它看到狮子, 就大叫一声, 翘起尾巴, 恐怖地甩了一阵, 又伸出舌头, 在狮子四周, 畏怯地兜了几圈, 发出愤怒的呜呜声, 然后呼噜呼噜地 躺在狮子旁边。
国王又用手一指, 从两扇大开的门里, 猛地跳出两匹豹子。 它们抱着勇猛的斗志, 冲向老虎那里; 老虎用利爪扑击它们, 狮子也发出吼声, 站了起来——才归于沉静, 凶狠的虎豹, 在四周躺下, 杀气腾腾。
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1.恰泼莱托在临终时编造了一篇忏悔,把神父骗得深信不疑,虽然他生前无恶不作,死后 却给人当做圣徒,被尊为‚圣恰泼莱托‛。
2.一个叫做亚伯拉罕的犹太人,听了好友扬诺的话,来到罗马,目睹教会的腐败生活,他回 到巴黎之后,却改奉了天主教。 3.犹太人麦启士德讲了一个三只戒指的故事,因而凭着机智,逃出了苏丹想要陷害他的圈 套。 4.一个小修士犯了戒律,理应受到重罚;他却使用巧计,证明院长也犯了这个过失,因之 逃过了责罚。 5.蒙费拉特侯爵夫人用母鸡做酒菜,再配上几句俏皮话,打消了法兰西国王对她所起的邪 念。 6.一个正直的人用一句尖刻得体的话,把修士的虚伪嘲笑得体无完肤。 7.贝加密诺讲述一个‚泼里马索和克伦尼院长‛的故事,借题讽刺了一个贵族的近来的吝 啬作风。 8.行吟诗人波西厄尔用一句锋利的话,讥刺了一个守财奴的性格,促使他悔悟过来。 9.塞浦路斯岛的国王昏庸无能,受了一位太太的讽刺,从此变得英明有为。 10.亚尔培多大爷单恋着一个俏丽的寡妇,寡妇想取笑他,结果反而被他用婉转的言辞取笑 了一番,使她感到惭愧。
《熊家婆》
有一家子,三娘母,阿妈和两个小女娃娃。她们住在离寨子不远的山坡坡上。是个单户子。阿妈到地头做活路,寨 上住的老家婆就常来照管两个小外孙女。 有一天,阿妈要上街赶场,给两个女儿说:‚尕吉①,阿妈今天上街赶场, 你两姊妹把大门闩紧,就在房背上耍,有人喊门,不要开,就说阿妈不在屋头。如果有事,就在房背上喊家婆过来。‛ 阿妈说完,背起药材上街去了。 姐姐把大门闩紧,背着妹妹到房背上耍去了。没大人管她俩,她们耍的忘了一切,天 黑下来了,阿妈还没有回家。姐姐心想,还是喊家婆过来打伴儿。她就在房背上大声喊:‚家婆,过来打伴儿哟,家
的那样,斯芬克斯要求过路人解答‚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 三只脚走路的动物是什么‛的谜语。无人能解开谜语,她便吞食忒拜城的市民。 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希望通过神谕找到击退斯芬克斯的方法,在走向特尔斐神庙的 途中,与朝着忒拜城方向行走的俄狄浦斯狭路相逢。因为狭窄的道路只能容纳一人通 过,而两个人又互不认识对方,国王拉伊俄斯粗暴地命令俄狄浦斯让路,俄狄浦斯盛 怒之下与拉伊俄斯争斗,最后将其杀死。当然他并不知道杀死的就是自己的父亲。
在吃东西。她就问:‚家婆,你在吃啥子嘛?‛‚家婆‛说:‚没吃啥子,是你家公给我的几颗沙胡豆。‛姐姐说:
‚给我吃点嘛。‛‚没得了。‛姐姐又说:‚不信,我爬起来拽你的包包。‛‚家婆‛说:‚睡着,看凉了!这里还有 一颗,拿去吃!‛姐姐接过手一摸,粘糊糊的,哪里是沙胡豆,是一个小指头尖尖。接着,这个家婆像吃萝卜一样,吃 着妹妹的脚杆。
歌,普希金泰戈尔诗歌,尼采的哲学著作
《查拉图是如拉钞》,托尔斯泰的长篇小 说《战争与和平》,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
《处女地》,日本短篇小说集,以及多部
科学巨著如《生命之科学》、《美术考古 发现史》等等。
《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 X 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 Energy 能量的底总量!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 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便是我呀!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皆开。帝释寻出,与共相见,因请入宫,与共分坐。天帝人王貌类一种,其初见者,不能分别, 唯以眼眴迟疾知其异耳。王于天上受五欲乐,尽三十六帝,末后帝释是大迦叶。时阿修罗王兴 军上天,与帝释斗。帝释不如。顶生复出,吹贝扣弓,阿修罗王即时崩坠。顶生自念,我力如 是,无有等者。今与帝释共坐何为?不如害之,独霸为快。恶心已生、寻即堕落,当本殿前, 委顿欲死。诸人来问,若后世问顶生王云何命终,何以报之 ?王对之曰,若有此间,便可答之, 顶生王者由贪而死,统领四域四十亿岁,七日雨宝,及在二天,而无厌足,故致坠落。 此闹天宫之故事也。
失此不净。仙人忿恨,使结神咒,令顶生王及其人众悉住不转。王复知之,即立誓愿,若我有
福、斯诸仙人悉皆当来,承供所为。王德弘博,能有感致,五百仙人尽到王边,扶轮御马,共 至天上。未至之顷,遥睹天城,名曰快见,其色皦白,高显殊特。此快见城有千二百门,诸天
惶怖,悉闭诸门,着三重铁关。顶生兵众直趋不疑,王即取贝吹之,张弓扣弹,千二百门一时
爪,滚下梨树摔死了。
比如普希金的创作来自高加索的印象, 拜伦的诗作中留下了意大利和希腊的印象。 歌德的旅行
比如莎士比亚的《错误的喜剧》来自古罗马普劳图斯《孪生兄弟》
莎士比亚的《错误的喜剧》:剧中主要写主与仆各是一对面貌和形体都十分相象的孪生
兄弟,在海上遇难失散后,同在某异乡城市出现,造成许多误认的可笑情节。
俄狄浦斯长大后,因为德尔菲(Delphi)神殿的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不知道
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自己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并 发誓永不再回来。
这时在忒拜城内,为了惩治拉伊俄斯对克律西波斯所犯下的罪行,希腊神界的女
王赫拉送来了狮身人面的女妖斯芬克斯,全城正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正像广为人知
比如巴尔扎克与中国作家 P94
古希腊《俄狄浦斯》
拉伊俄斯把刚出生的婴儿抛到喀泰戎的荒山中,意图显然是要将这个他根本没有
为其命名的儿子杀死。只不过他并没有亲自动手,而是将婴儿遗弃到一个无法独自存
活的环境中使其自然死亡。 可是,拉伊俄斯的儿子被牧羊人解救下来,并因受伤的双脚被命名为‚肿胀的 脚‛,即俄狄浦斯。他成为忒拜的邻国科任托斯国没有子嗣的国王波里玻斯和王后墨 洛柏的养子。在王宫中被当作亲生儿子抚养成人、并被定为王位继承人的俄狄浦斯。
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2015年1月中国
画报出版社再次出版了此集,包括冯梦龙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和《醒世恒言》以及凌濛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中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一回一个世俗小故事。比如‚三言‛中
这时,落下一只手套, 从看台上的美人手中, 正好落到老虎和狮子 二者当中。
鲁迅的小说《药》受到俄国的安特列夫的短篇小说《齿痛》和《默》的影响。
渊源学研究的三种类型
中国对日本、对朝鲜、对蒙古国、对印度、印度对中国 p89
【顶生王】意中复念,欲生忉利,即与群众蹈虚登上。时有五百仙人住在须弥山腹,王之象马 屎尿落汙仙人身。诸仙相问,何缘有此?中有智者告众人言,吾闻顶生欲上三十三天,必是象马
(三)溯源性
渊源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渊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得最多的一种
比如中国的《熊家婆》和德国的《红帽子》
《红帽子》 故事讲述了从前有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喜欢戴着外婆送给她的一顶红色天鹅绒
的帽子,于是大家就叫她小红帽。有一天,母亲叫她给住在森林的外婆送食物,并嘱
咐她不要离开大路,走得太远。小红帽在森林中遇见了狼,她从未见过狼,也不知道 狼性凶残,于是告诉了狼她要去森林里看望自己的外婆。狼知道后诱骗小红帽去采野 花,自己到林中小屋把小红帽的外婆吃了。后来他伪装成外婆,等小红帽来找外婆时, 狼一口把她吃掉了。幸好后来一个勇敢的猎人把小红帽和外婆从狼肚里救了出来。
p80
P87
渊源学的特征
比如《十日谈》与《三言》、《两拍》并无渊源关系。
《十日谈》是意大利作家乔万尼·薄伽丘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讲述1348年,
意大利佛罗伦萨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终日游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