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民歌的艺术特点重点

中国民歌的艺术特点重点中国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真实:中国民歌以自然真实为核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它们以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和真实的情感为素材,表现了普通人民的生活态度和心境。
民歌没有经过太多的加工和修饰,保持了一种自然、朴素、真实的状态。
2.情感真挚:中国民歌在表达情感方面表现出真挚和深情。
民歌以其直接、纯真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包括爱情、友情、亲情、别离等等。
民歌的旋律简单、朴实,直接触动人们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其中的真挚情感。
3.音乐形式多样:中国民歌形式多样,以其独特的节奏、音调和旋律色彩独树一帜。
民歌可以以独唱、合唱、对唱等形式演唱,也可以伴有乐器伴奏或无伴奏表演。
流行的中国民歌有广东民歌、四川民歌、云南民歌等,它们都有各自特定的地域音乐特色。
4.文化传承: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国历史、文化和人民精神的传承。
民歌传统上是口头传承,通过世代口耳相传保存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中国民歌通过表达人们的情感和经历,记录并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5.社会价值:中国民歌在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文化娱乐的一种载体,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抒发渠道。
民歌可以表达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思潮。
它们也是人们生活中的精神支撑和情感寄托,引起人们对生活、社会和人情的思考和反思。
总之,中国民歌以其自然真实、情感真挚、音乐形式多样、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特点,成为民间音乐中独具魅力的一种形式。
通过歌唱中国民歌,人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
中国民族声乐的特点

中国民族声乐的特点
特点是音色自然、甜美、富有表现力;演唱个性的多元化;歌唱语言的艺术性
我国民族声乐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客观的历史的判晌仔沉淀,是由中国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语言特征、地谨段域掘汪特征、表现方法、审美特点决定的,是中国独立的声乐学派。
我国民族声乐包括戏曲、曲艺、民歌、歌剧四个方面。
从广义来说,民族声乐是指人民大众(尤其是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历史地产生、社会地传承、集体地保留,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传唱的一种声乐种类或音乐体裁。
实际上现代民族声乐是专指民歌、歌剧而言的。
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在西方音乐的全面影响下,经过多年的迅猛发展,进入了民族声乐的繁荣时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在这个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多的歌手由于过多的汲取了美声唱法的发声技术,忽略我国民族声乐的风格特点,出现了“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罐头歌手”的现象,歌手总体缺乏鲜明的个人风格,甚至缺乏独有的民族风格特色。
教学的模式上也由于西化的影响,出现了固化的声乐教学模式。
音乐风格知识:民族音乐的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

音乐风格知识:民族音乐的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民族音乐,顾名思义,是指反映某一特定民族文化特点、或者形成于某一民族独特生活环境下的音乐艺术。
由于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所以民族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各大民族音乐特色之间的文化联系和差异性,探索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文化独特性。
一、民族音乐的文化背景1.1自然环境的影响自古以来,各民族各族群都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生活,影响了他们对生命活动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民族音乐也正是从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演化而来的。
比如说,蒙古族的音乐中,融合了大草原上的风光、动物、植物等元素,而藏族的音乐则体现了高原草原和雪山的神秘感,因此蒙古族以马头琴、骨笛为代表的器乐、藏族的胡琴、达吉尔等器乐在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反映出了不同的音乐语言和文化。
1.2历史的影响每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都具有独特性,而民族音乐也随着历史的变迁演化,参杂进了各个阶段社会的思想、道德、风俗、宗教习俗等元素。
就拿汉族音乐来说,过去因道德约束和天子思想的影响,人们对音乐只有祭祀、婚嫁、丧葬等特定场景的需求,音乐作品比较单一。
而近代以后,随着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的解放,以及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民族音乐也开始呈现出更加多元、深厚的文化内涵。
1.3语言和文学的影响不同的民族语言和文学体系反映了各自民族的思想、艺术、哲学特征。
在音乐领域中,这一点更为明显,例如德昂族和布依族在音乐和诗歌创作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反映出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意识和审美观点的文化差异。
二、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2.1器乐与声乐的互动民族音乐中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器乐和声乐。
器乐可以加强旋律的表达和情感的渲染;而声乐则能够真实地表达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
在很多民族音乐中,器乐和声乐常常有着紧密的配合。
2.2基于情感的表达情感是民族音乐的核心。
民族音乐反映了各民族人民对自然、人生、爱情等方方面面的情感追求。
浅谈民间音乐的特点及审美特征

浅谈民间音乐的特点及审美特征一、什么是民间音乐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
它与专业音乐的不同,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和专业音乐的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创作方式而生发出的不同的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特征等。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而专业音乐创作又起始甚晚(本世纪初期),因此除了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外,我国音乐中还有一个“传统音乐”的概念。
所谓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
在我国,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为传统音乐的范畴。
传统音乐中包括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间音乐,也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
具体到民间音乐来说,传统音乐中包括传统的民间音乐,但不包括新兴的民间音乐。
传统音乐中民间音乐与非民间音乐的区分,要比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的区分复杂得多。
首先,许多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有着亲源关系。
它们或者发源、取材于民间音乐,在进入其他社会阶层后产生了音乐气质和风格上的种种变化;或者并未经过许多加工改造,显示出浓重的民间音乐的印记。
其次,许多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的创作方式,还保留着作为其源头的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的种种特征。
例如在书面乐谱的基础上,保留着作较大即兴变化的余地,地域性流派的产生,以及一曲多用的创作方式,等等。
以古琴音乐为例。
在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古琴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乐器。
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都以擅弹古琴著称。
在长达3000年的艺术发展过程中,许多文人琴师为之付出了心血,创造了辉煌成就,形成了一系列从传谱、师承到演奏风格都各成体系的琴派,并有专用乐谱,这乐谱叫“减字谱”,唐代即已创立,一直沿用至今。
而且,与古琴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技艺一同发展的,还有古琴音乐的理论。
汉代蔡邕的《琴操》一书,是关于琴曲题解的著作。
有关民族声乐艺术的论文-中国民族声乐论文

有关民族声乐艺术的论文|中国民族声乐论文从声乐艺术的本质方面分析,声情并茂一直是声乐艺术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美本身就结合了演唱技巧和人类情感在内,是声乐艺术声情并茂的经典范例。
第一篇:民族声乐中的语言艺术一、民族声乐语言的审美特征我国民族声乐语言以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为创作基础,但和日常生活用语又有着很大不同,民族声乐语言是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语言,是具有文学性韵文形式的歌唱或唱词,符合特有的文学语言要求,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和文学特征。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诗化的语言。
民族声乐艺术的语言和演唱风格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其颇具文学性的诗化语言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这也是构成民族声乐艺术美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我国古代诗与乐往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古代诗歌大多数是可读可唱的,这在很多古代诗歌当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李白的“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杜甫的“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等,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歌”其实就是指能唱的诗。
诗化的民族声乐语言与音乐旋律相结合,以高度精炼的语言来抒发强烈的情感,民族声乐艺术中所包含的人类情感正是民族声乐艺术的核心和精华所在。
在现代声乐作品中歌词诗化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例如内蒙古族民族歌曲《牧歌》中这样一段歌词:“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走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那斑斑的白云,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短短的四句歌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内蒙古大草原如诗如画的风景,使听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其次,优美的声腔。
中国民族声乐文化讲究声腔的不同,如昆山腔、海盐腔等。
“依字行腔”、“字正腔圆”、“润腔”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所追求的原则和标准,其中“润腔”更是判断声乐艺术表现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准。
“润腔”以情为中心,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以各种手法对曲调进行润饰,对现代声乐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依字行腔”和“字正腔圆”强调读音和发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这不仅是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规范,而且可以使得演唱者的声腔更加优美。
徐沛东民族声乐作品艺术特征及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研究徐沛东民族声乐作品艺术特征及在教学中的作用摘要:作为活跃在我国新时期乐坛上的一位知名作曲家,三十多年以来,徐沛东创作了很多体裁不同、风格各异的民族声乐作品,这些作品脍炙人口,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不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同时对于中国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自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声乐教学中,对徐沛东的作品也经常进行分析以及进行教学演唱。
其作品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即民族性和时代性,对其作品特点进行分析,不仅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更加得到演唱者的深入理解,而且还对其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具有帮助。
关键词:徐沛东民族声乐艺术特征教学沈阳音乐学院!毕莹从我国音乐的发展史来看,民族音乐作为独具特色的一支,源远流长,在创作的过程中,既吸取了民间音乐最突出的精华部分,同时还将各种现代的元素融入进去。
毋庸置疑,在众多的作曲家中,徐沛东以其独到的见解和艺术处理,创作出了很多积极向上、热爱民族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对于平时的声乐教学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徐沛东个人及作品介绍"#作曲家个人简介在中国当代的乐坛上,徐沛东是十分活跃,同时也是极具影响力的一个作曲家,由于其所做出的这种突出贡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徐沛东"$%&年出生在大连,"$'(年考入福州军区歌舞团,"$')年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正式开始学习作曲,当时他的授业恩师是著名的教授杜鸣心。
"$'$年,徐沛东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之后,重新回到福州军区歌舞团,在团里兼任作曲和指挥。
"$*%年,其被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担任作曲,同时兼任乐团的指挥。
在这期间,徐沛东还曾经担任过创作室主任、副院长等不同的职位。
+#作品家作品介绍从+(世纪八十年代,徐沛东的音乐创作生涯正式开始,截止到今天,已经创作了大量不同题材、风格迥异的作品,既包括美声、通俗歌曲,也包括民族歌曲,这些作品加起来大概有上千首,可以说是个多产的作品去。
腔与词的互动: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与韵味

腔与词的互动: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与韵味摘要:腔与词是构成民族声乐作品风格和韵味非常关键的内容,在研究的过程中,从腔与词的互动中剖析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与韵味,能实现对民族声乐作品的进一步赏析,文章以《乌和尔图和灰腾》《牧歌》等民族声乐作品为例,从腔与词的互动中剖析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与韵味,为实现对民族声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词与腔;民族声乐作品;风格;韵味;《乌和尔图和灰腾》;《牧歌》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23)09-0085-02(蚌埠学院安徽蚌埠233000)我国民族声乐作品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演唱形式,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表现的过程中,地域性色彩明显。
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编以及表现拥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重视对词与腔的把握,在词与腔的不断揣摩中,形成了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独特风格和韵味[1]。
一、民族声乐作品处理三层次(一)理解作品的真切含义。
1.准确把握歌词。
民族声乐作品在表现过程中实现对作品真切含义的理解和把握,需要从词与曲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词是民族声乐作品内容以及情感最直接的表现,能直接将作品的情感以及时代背景、地域特色等进行展示,在对词的准确把握中,能更好地了解词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作品的内涵[3]。
民族声乐作品对词的把握,首先应了解歌词的背景,了解词作者的身世经历以及个人情感,同时对作词时代背景以及政治因素等进行综合考量。
比如民族声乐作品《红梅赞》仅停留于对歌词字面意义的理解则难以读懂歌曲对革命者忠贞风格的歌颂,难以理解作者对革命抱有必胜的信心。
其次不同地区在词创作方面会受到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格的影响[3]。
比如南方的歌词表现比较委婉,西北民族歌词表现更加粗犷奔放。
不同地区的民歌小调其表现会带有不同地域方言以及表达习惯,因此民族声乐作品赏析以及处理要加强对词的把握,更好地体现作品的思想性以及艺术性,完美表现民族声乐作品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论徐沛东民族风格声乐作品的审美意蕴

论徐沛东民族风格声乐作品的审美意蕴徐沛东,著名的民族风格声乐作曲家和歌手,他的音乐作品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具有深厚的审美意蕴,引领着人们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禅意的音乐世界。
本文将对徐沛东民族风格声乐作品的审美意蕴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作品风格徐沛东的音乐作品以民族风格为主,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的特点,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音乐风格。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中国传统的旋律、节奏和韵律,同时又不失现代音乐的时尚和潮流。
徐沛东用他独特的音乐语言,表现了对生活、自然和人文的独特理解,极富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音乐表现手法徐沛东的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而著称,他善于利用声乐的特点,将音乐与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相融合,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艺术氛围。
他还擅长运用声乐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将中国传统的声腔、唱腔和音乐技巧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使得整个作品更具有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韵味和魅力。
三、作品情感表达徐沛东的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而著称,他以音乐为媒介,表达了对生活、自然、情感和人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诗意和禅意。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中国风情、儒家思想和禅宗哲学,这些情感的表达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
四、作品审美意蕴徐沛东的音乐作品具有深厚的审美意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徐沛东善于发掘和利用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和特点,将其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使得整个作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韵味。
他又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使得作品具有现代音乐的时尚和潮流,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他的音乐作品更具有审美意蕴。
2. 情感表达的深刻和丰富。
徐沛东的音乐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他善于用音乐表达对生活、自然、情感和人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诗意和禅意,这种情感的深刻和丰富,使得他的音乐作品更具有审美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ﻫ一、以“情”为核心内涵音乐和歌唱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在中、西方从来都是有争议的问题。
在西方,十九世纪以来有“唯情论”与“唯形论”两种对立观念的尖锐对立,在中国,有“声无哀乐”与“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观点分歧。
但从先秦以来典籍记载和近现代歌唱实践看,以情感为歌唱基本表现内涵的观点具有一贯性和主导性。
从懦家学派的孔、孟、荀以下至《乐记》等历代文献,皆把“歌以咏情”作为歌唱审美的核心内涵。
即使提出。
“声无哀乐”的稽康,也仅是把“情”与“声”分割为“名”与“实”两个范畴,并没有完全否认歌唱的情感表现功能。
ﻫ从歌唱实践看,具有聚族而居,农耕为主特点的我国汉族社区,从来把歌唱行为当作调节社区或族群内部人际关系的认同手段。
歌唱行为对以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这两种基本社会活动内容的直接干予,适应农耕宗法制社会以血缘、婚姻、师承、隶属等“天然情感”(而非法律契约)为人际凝聚纽带的组织特点,必然把情感表现作为歌唱功能实现的首要条件。
因此,无论是联络感情的“酒歌”、“对歌求偶”的情歌,还是靠煽情以招来听众的各种曲艺、戏曲歌唱,均把情感表现的地位放在声音谐美的技术之上。
这与十八世纪以来欧洲大歌剧或正歌剧强调高度技巧性的歌唱,和歌唱家以声音技能为成名首要条件的现象,也有观念上的差异。
在声,情关系的外化形式上,中西唱法亦存在相当差异。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铸造,我们在民族性格——主要是表达情感的习惯和方式上与情感表现更加直露、强烈和个体化的欧洲声乐艺术不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更讲究含蓄、中庸和群体化。
春秋时代即已得到明确表述的情感审美理想一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作为一条重要的价值标准贯穿于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汉族音乐中。
京剧旦角荀慧生,他在表演尤二姐被害临死时最惨痛的那句唱腔“痛断肠染黄河”(二黄散板),是怎样运声的呢?他说:唱时要象游丝百转,缠绵而拖长,到煞尾似乎近于荒调,表示泣不成声,使观众也有回肠荡气,不忍卒听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达成悲剧音响效果”这种“哭音”是他在声情并茂上的艺术创造。
用这种近于荒调的“哭音”行腔,来表现人物的痛极脱力,泣不成声,既含蓄又强烈,是真正的悲不离歌,以腔化人。
ﻫ对“含蓄”的注释,程砚秋有一段很浅白的活“演员演唱的时候,必须以声音来打动人,以艺术来感人,不仅使人听了说好,还要使大家百听不厌,绝不能在悲哀的时候扯开嗓子一哭了事”。
这一审美观念与古希腊时代的审美准则有相似之处——美的艺术表现是将达而未达激情顶点的瞬间情感。
从《拉奥孔》、《米罗岛的维纳斯》等传世雕塑中,可以看出来表象的平静与内蕴的激情之间矛盾的结合。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艺术的含蓄与农耕、渔猎等协作性较强的文化有因果关系。
据现代人类学观察,农耕社区相对畜牧等个体劳动为主的社区而言,更注重群体价值而忽视个体,个体只有在与群体的联系中方能实现自身价值。
那么,这类社区的艺术表现的只有是集体的,具有内部认同与教化作用的情感;而集体性情感在常态下是中庸的,浓度不太大的,而不是趋于极端的,倘如此会使稳定谐和的群体趋于动荡,破坏社区结构安定。
这一文化对艺术情感表现的禁忌积淀下来,就成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性格的一部分,即“含蓄”。
当然,笔者之所以把“情”作为民族声乐特征之一论述,并不是否认西欧其它声乐艺术不注重“情”,而是强调,我们在“情”的表达方式上有差异,这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观念和民族性格决定的。
ﻫ总之,真挚的情感,并非仅仅是正确无误地表现声音技巧所能做的到的,掌握丰富的声音技巧,完全是为了以声音技巧的全部魅力去表现深刻的内容。
因为,艺术的目的不是技巧,而是创造。
民族声乐的“声情并茂”则是这种创造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自古以来的审美理想。
二、以“字正腔圆”为审美取向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不同于西欧各声乐学派其中很大的因素是语言所致,语言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独特性质。
与印欧语言相比,汉藏语系大多数语言的特征在于有声调。
汉语各方言多有四个以上声调,语词的辨义主要依靠声调进行。
因此,中国传统歌曲的旋律走向总是与歌词声调走向大致吻合的,不如此就不足以听清歌词。
此外,在口传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农耕文化中,人群的生存知识,行为规范、审美意趣等精神文化主要依靠口头语言传承,而歌唱行为则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行为之一。
这类社区的听众在欣赏歌唱时,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歌词方面,企望从中获得知识教益以解决具体的生存问题;对歌唱者的优劣评价,也偏重于吐词咬字的清晰方面。
而声音的优美与旋律的动听,则是满足了“字正”标准后的第二位的标准。
语义表达重于音乐表现。
在民歌,说唱和戏曲的历史发展中,一直贯穿着这一原则。
徐大椿在《乐府传声》里总结道:“字若不真,曲调虽和,而动人不易”。
李渔更严格地指出:“字忌模糊。
学唱之人,勿论巧拙。
只看有口无口。
听曲之人,慢讲精粗,先问有字无字。
字从口出,有字即有口,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无字,是说话有口,唱曲无口,与哑人间异哉!……常有唱完一曲,听者止闻其声,辨不出一字者,令人闷煞”。
只有在“字正”的基础上,“腔圆”才有意义。
“腔圆”就是在“字”正的前提下,曲调要顺畅而完整,情绪准确而圆满,符合人物性格。
“字正”是“腔圆”的语调基础,字不正,腔也就跑了应表达的意思。
总之,声音的美从属于歌词的清晰表达,字为腔之质,腔为字之文,文质彬彬,方见其美。
因此,在歌唱中,语言的处理首先要做到:ﻫ1.字音要读得准确。
要做到这点就要力求把旋律音调与字调协调统一起来,以避免倒字。
不要唱的是“主人”被听成“主任”,唱的是“芬芳”被听成是“分房”等,所以要说“腔由字生,字正腔圆”。
字要正,耍读的准确是建立在汉语语音的特殊规律上的。
ﻫ 2.字音要唱得清楚。
把字音读准确是清楚的先决条件,但不一定就能把字音清晰地唱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懂得正确使用唇、舌、齿、牙、喉诸发声器官,即咬字的着力点和吐字的方法以及掌握咬字吐字收声的要领。
例如,快吐,指对那些只有声母和单韵母的字,即啊、妈、波等字,它要求干脆俐落,鲜明扎实,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美。
而慢吐,指对那些包括含着介母、韵母、复韵母、鼻韵母的字。
在慢吐的过程中,包括三个环节: (1)咬字。
以唇、齿、舌的动作准确地发出声母(字头)。
(2)送声。
口形由发声母时状态迅速过渡到发韵母(字腹)的状态,并保持相对较长的时间。
(3)收声归韵。
遇到闭音节的字,在送声以后,发韵母的口型圆滑地过渡到发尾韵母(字尾)的口型。
如果这三个环节有一个没做好,字就将没有了根,也就不能深切传情达意了。
只有把字唱的清晰真有使人听下去的愿望,也就为充分欣赏取得了条3.要唱的自然动听、动人。
字音准确清楚不是最终目的,要使声音动听、有美感,件。
ﻫ就要从歌词的内容出发,通过语气、语调唱出丰富真挚的情感,以达到“动情”、“感人”、“化人”的目的。
为此,需要有一个“曲情”来主宰,古人艺诀中也有“声为情役,腔为情设”之说,只有使听者心会神怡,若亲对其人,而意其为度曲,才能达到“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肃然六月寒”的效果。
当然,欧洲各声乐艺术也十分重视读字的清晰、真切、富于情感内容,但这和我们传统的歌唱有所不同,前者在歌唱中不存在字正不正,腔圆不圆的问题(这是语言差异),而“字正腔圆”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所特具的美学原则,它概括了我们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的最高准则,揭示了我们对声乐欣赏上的民族习惯,也包含了我们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恃殊审美理想。
可以说,离开了语言美,就没有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声音美,失去了受语言制约的声音美,也就没有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了。
ﻫ“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以语言(歌词)为歌唱审美价值中心取向的心理定势,是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依据。
本世纪以来,偏重发声技巧和“科学”共鸣的欧洲唱法之所以在中国争取不到广大听众,原因亦在于其与我国听众的歌唱审美心理定势的矛盾,即“字正”与“腔圆”孰先孰后的矛盾。
ﻫ三、“声音”音色的独特选择一个文化对歌唱音色的选择,根本上是以其语言语音为依据的。
与意大利语,英语等印欧语言相比,我国汉语的语音特征,是发音舌位普遍靠前靠上,元音共振中心在口腔前部、硬腭部。
由于歌曲是音乐与语言综合构成的复合符号系统,前者在生成关系上受后者强大制约,因而歌唱与语音的共振中心常常是相同或相似的。
这样,就形成以汉语语音为基础的中国民族唱法在音色上的特征。
ﻫ1.口腔上壁是硬腭,前方是齿列等硬组织,对声波反射力较强,并因共振重点靠近口外,所以声音开朗明亮。
2.由于声音的共振点靠口腔前,与头腔和胸腔形成“三角线”,不象咽腔那样是处于头腔和胸脑中间,声音形成“垂直线”。
因此,前者的共鸣不浓厚。
3.共振范围不如以咽腔为中心那样全面,所以音量泛音较少而显得单薄,但声音明亮、清脆、集中。
ﻫ这种“靠前”的音色选择经过于百年实践,已积淀我国大多数文化所共有的音色审美观念,它的价值已不在其形态本身,而在于其为广大听众认可的文化心理的刺激反应效用。
它是由我国的传统喜好、社会风俗、精神情趣以及语言基础决定的,符合我们民族审美习惯。
本世纪以来,受欧洲唱法(主要是美声唱法)观念的影响,许多声乐工作者从形态的“科学”性出发,以美声唱法“共鸣充分,泛音丰富”为由,启用扩大咽腔和口腔后部,共振中心移后的欧洲歌唱发声模式“改造”民族发声法,但由于这一“改造”与汉语语言和民族传统审美习惯的矛盾,并没有收到太大的效果。
这也提醒我们,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不宜盲目采用“科学主义”思路,不能任意行事,而应充分考虑根深蒂固的本民族传统审美心理,并以此为价值判断的依据。
四、“润腔”的创造性歌唱“润腔”是指一些围绕在旋律基本音周围的时值和音高变化随意性较强的“小音符”。
表现在歌唱中,即构成“润腔”手法的主体。
由于这一手法是中国声乐艺术中特有的,因此,它成为中国民族声乐中的一个重要风格特点,在民族歌唱审美活动中则成为判断声乐作品及其表演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
这一特征是由于,在中国音乐中,音与音的连接多是“填充式”的曲线型,是无法用线谱、简谱等记谱法全记下来的。
(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追溯到语言,民族(地方)音乐审美习惯等)。
而欧洲音乐中,音与音的连接是“跃迁式”的直线型,用五线谱或简谱都可以接近完整地记录下来。
因此,中国民族声乐强调,歌唱者对风格的把握往往不能依靠乐谱,而应依赖于自己对不同民族、地方歌唱风格(包括各类润腔手法)熟悉把握的广度和深度。
“润腔”既是表情性的,又有一定的技巧性,所谓“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就是指腔调的润色作用,它是以情为中心,以各种润腔手法润饰,弥补曲调表达情感之不足,调整字与曲的矛盾,刻划性格及意境,它虽不可独立存在,但却有烘云托月,与曲调相辅相成的作用。
ﻫ“润腔”赋予民族声乐艺术以特殊的美学风格,这一风格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被称为“韵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