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域中的声乐艺术研究
高校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教学研究论文[五篇范例]
![高校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教学研究论文[五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8143f4e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6.png)
高校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教学研究论文[五篇范例]第一篇:高校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教学研究论文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十七世纪产生于意大利,音域宽广,音色柔美。
它是西洋声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美声唱法在我国声乐教学中备受推崇,也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教师要认识到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要求,对其进行针对性教学,实现声乐人才培养目标。
一、美声唱法教学存在的问题(一)学生问题。
首先,高校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对美声唱法的具体定义缺乏清晰的认识,无法对美声唱法进行准确把握。
他们往往将民族传统唱法和美声唱法混淆,导致声乐教学效果不佳。
其次,学习美声唱法的时候,学生没有正确的气息支撑,发音不纯正。
同时,唱法训练中也存在诸多不足,在歌唱过程中,没有将喉咙打开,没有在高位置演唱,学生也无法依据实际作品要求、歌唱要求来合理控制气息,故而很难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
(二)学校和教师问题。
美声唱法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很多音乐院校和综合大学音乐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真正专业的美声唱法教师。
加之日常声乐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及美声唱法,教学过程缺乏合理性及规范性。
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没有为美声唱法教学提供充足的设备、技术支持,也没有太多专业教师对美声唱法进行研究,使日常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高校声乐教育发展[1]。
二、美声唱法教学思路(一)掌握准确的美声唱法呼吸方法。
重视美声唱法基础教学,注重日常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美声唱法呼吸方法。
首先,声乐教学中要注重概念教学,引导学生集中精力练习咬字、发声方式及发音技巧等。
其次,引导学生对基本美声唱法概念具备明确认知及掌握之后,指导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加以练习,不断增加他们的乐感,以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三,督促学生勤加练习,掌握美声唱法呼吸技巧及方法,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胸式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美声唱法学习中,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方法,通过胸腔、腹肌和横膈膜对气息进行同步控制,以达到良好的呼吸效果。
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基于“技术、艺术、心术”三位一体视域下的声乐艺术美学考究_1

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基于“技术、艺术、心术”三位一体视域下的声乐艺术美学考究_1————————————————————————————————作者:————————————————————————————————日期: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基于“技术、艺术、心术”三位一体视域下的声乐艺术美学考究-音乐论文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基于“技术、艺术、心术”三位一体视域下的声乐艺术美学考究郑新平[1][内容提要] 从美学角度去深度解析与阐释声乐艺术的价值性,我们不得不考虑构建在声乐艺术本源的关于作品、创作、表演、教学以及声乐评论等方面的艺术系统。
不论从哪个层面进行解构,都脱离不开声乐艺术的基础——技术;脱离不开声乐艺术的核心——艺术;声乐艺术的至高境界——心术。
论文基于“技术、艺术、心术”三个维度进行声乐艺术美学考究,突破传统意义上停留在对于声乐具体作品个案审美特征分析以及关乎唱法研究的桎梏,重新厘定与审视“三位一体”下的声乐艺术美学。
沈括《梦溪笔谈》中的“声中无字、字中有声”,恰如其分地解析了声乐艺术从技术到艺术层面的达及,从艺术到声乐艺术内心世界的参悟,构成了声乐演唱到舞台表演再到声乐教学的一个开环模式。
凸显了建立在自成一体的声乐美学观念上的声乐艺术美学风格与美学风格,这决定着声乐表演者表演艺术的厚度和质地,进而解决声乐审美观的确立,也决定着声乐艺术审美评论的立场以及价值判断标准。
[关键词] 技术/艺术/心术/声乐艺术/美学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5)02-0117-4从技术到艺术是声乐艺术升华的质变,对于声乐艺术而言,声乐演唱技术层面的驾驭是基础,也是进行声乐艺术表演的前提,一个好的歌唱技术能够使歌唱者更加游刃有余地表现声乐艺术作品;而从纯技术到艺术层面的衍变,则需要不断的磨砺与积累。
不仅需要歌唱者增添丰厚的艺术理论认知,跟需要在一次次舞台表演中提升对声乐艺术美的追求,形成内在的积淀,进而升华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中国民族的声乐艺术美学特征

中国民族的声乐艺术美学特征摘要: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8世纪的德国,它的建立是以对艺术和审美现象的探讨与关注作为基础的。
音乐美学属于美学的一个分支,声乐美学隶属音乐美学,是其下属的分支学科。
中国声乐艺术受到传统与美学思想的影响十分深刻,声乐美学作为音乐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形态与社会形态。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转型,在未来的发展中相信迈向新世纪的脚步会愈加坚定有力。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思想基础;美学特征;创造性;现代性美学从传统来说,是探究审美对象和审美判断本质的哲学分支,美学在传统意义上比艺术哲学宽泛,大多美学范围内的讨论都与艺术有关。
美学一词源于希腊文,有感觉、感性的、感兴趣等含义。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8世纪的德国,它的建立是以对艺术和审美现象的探讨与关注作为基础的。
音乐美学属于美学的一个分支,声乐美学隶属音乐美学,是其下属的分支学科。
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进行研究,要符合现代美学的严责,还要符合声乐艺术美的学科属性。
现如今,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仍然处于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中。
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美学思想基础中国是一个艺术王国,其美学思想拥有丰富的内容,形成自身独特的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及民族风格。
传统美学思想对声乐艺术的影响十分深刻,声乐美学作为音乐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形态与社会形态,在研究方法及对象方面遵循了音乐美学的基本轨迹。
想要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进行研究,必须先要了解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艺术王国,其美学思想拥有丰富的内容,形成自身独特的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及民族风格。
我们拥有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底蕴,八千多年在河南舞阳出土了“骨哨”,七千多年在浙江余姚出土了“骨笛”,这些乐器的发现,标志着我国在原始社会便有了在审美听觉上的表现,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和自然改造来提升对音乐的审美和认知,并在这一过程中去思索一些有关于音乐的问题,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和阶段时,人们形成较为明确的理论形态,在理论形态的指导下审美和认知得以确证,这时就出现了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美学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

音乐美学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尚书·尧典》有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历代文人墨客均将“可歌可咏”作为衡量诗词作品优秀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很多诗歌的曲调无法保存至今,但却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诗词作品,这些作品凝聚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神韵。
自中国近现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的古典诗词歌曲创作拉开了新的序幕,其中以黄自、青主等人采用多元化融合的创作手法对古代诗词进行谱曲,使得精妙绝伦的中国古代诗词更加别具一格,重新绽放光采。
当代对于中国古代古典诗词歌曲的创新更加多元化,以黎英海为代表的作曲家将古诗词与现代音乐完美结合,将东方音乐融入西方音乐题材中,在“诗乐”结合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韵味和较高的艺术性。
这些创作并不改变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而是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了民族音乐,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价值。
黎英海创作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与审美价值。
本文基于音乐美学视域,以黎英海创作的艺术歌曲组曲《唐诗三首》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古韵新声、意境审美、美审美特征、审美价值及音乐表现等角度对其作品进行剖析,力求进一步充实中国当代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理论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美学视域中的声乐艺术

曲传达 的精神内容, 抒情 性较为强烈 的歌词还 可以引发人们 的 情感共 鸣。但是声乐艺术 中的歌词 美学要通过歌 唱来 体现 , 实 现歌词 和歌声的转化 。再次 , 人声是声乐的载体 , 人声包括 了女 声、 男声 、 童声 , 人声 组合形式包括 了独唱 、 合 唱和重 唱。此外 , 伴唱也是声乐的组成 部分 之一 , 良好 的伴 唱可以增加声乐艺术
也 存 在着 差 异 , 声乐艺术 需要人 声现场 表演 , 增 加 声 乐 的 审 美 效果 。 3 声 乐 艺 术 美学 特 征 声乐艺术是一 门综合 的艺术体系 , 包括 了声乐作品 、 声乐表 演、 声 乐 艺 术 和声 乐 评论 等 , 中 国 的声 乐 艺术 包 括 了民 族 声 乐 艺 术和通俗声乐艺术 , 通俗声乐艺术更加 的多样和个性 , 声乐艺术 美学在保 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吸收 了西方 音乐的美学思想 , 我 国声 乐 艺术 更 具 独 特性 。 ( 1 ) 声 乐艺 术 作 品美 学 特 征 。 声 乐 艺 术 包 括 了文 学 部 分 和 音乐部分 , 两者之 间是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的 , 在分析声乐艺术 作 品美学特征 的时候要 重点的对声 乐作 品的词 曲关系进 行研 究, 不 同艺 术 家对 歌 曲关 系 的观 点 是 不 同 的 。其 实 , 歌 词 和 旋 律 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 歌 曲旋律要根据歌词 的内容来界定 , 在增加 歌词 语 调感 的 同时 提 高旋 律 的 优美 度和 朴 实 度 , 也就是说 , 歌 词 在声乐创作的过程 中更具主导性 , 声乐艺术都是语调感 和旋律
器 乐 和 声乐 是 音 乐 两 大 表 现 形 式 , 其 中 声 乐 艺 术 是 一 门综 合艺术体系, 包 括 了声 乐作 品 、 声乐表演 、 声 乐创 作 和声 乐 教 学 。 原 有 的 声乐 艺 术 美 学 研 究 主 要 是 对 作 品个 案 的研 究 , 美 学 视 域 中 的声 乐艺 术 研 究 不 多 。我 国声 乐 艺 术 美 学研 究 主 要 受 到 西 方 音 乐 作 品 的影 响 , 声 乐 美 学理 论 的 研究 深 度 还 有待 加 强 , 很 多 声 乐 文 化 现象 还 有 待 研究 。 1 声 乐 艺 术 美 学概 述 ( 1 ) 内涵 。器 乐 和 声 乐 是 音 乐 作 品 的 两 大 表 现 形 式 , 音 乐 美 学 是 美学 和音 乐 学 的 交 叉 学 科 , 音 乐 美 学 要 对 音 乐 作 品 进 行 深 入 的 分析 、 研究和归纳 , 对 音乐 作 品 中的哲 学 与 美 学 问 题 进 行 思辨。声乐艺术美学是对声乐的审美价值以及审美规律进行研 究, 对声乐 的曲情 、 声情 和词情进行研究 , 综 合把握声乐作 品的 美学理论 , 并用综合声乐美学理论来指导声乐艺术实践活动 。 ( 2 ) 声 乐 艺术 美 学 内容 。声 乐 艺 术 不 同 于 器 乐 艺 术 , 两 者 的 区别 主要 表 现 在 歌 词 方 面 , 音乐 、 歌 词 和 人声 是 声 乐 艺 术 的 主 要 内容 。首先是音乐 , 音乐是声乐 的灵魂 , 声乐艺术 的价值主要 通过音乐的旋律 、 节拍 、 力度 、 节奏和调式来表现 , 音乐包括 了合 唱、 独唱和重唱 。音乐创作之时坚持着美学规则 , 通过对音乐旋 律力度 、 节奏和速度 的调节 可以产生不 同的音乐 风格 和审美效 应 。其 次 , 歌 词 是 声 乐 的 内容 , 也 是 声 乐 与 器 乐 的关 键 区 别 所 在。歌词和音乐 的结合可 以进发无穷 的精神力量 , 音 乐歌词可 以激发人们的形象思维 , 歌词可 以帮助人们更加 明确的感受歌
声乐艺术研究论文(9篇)

声乐艺术研究论文(9篇)第一篇: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传播困境及对策摘要: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历史悠久,其文化内涵和底蕴极为厚重。
传播民族声乐艺术,不单单是延续声乐艺术,更是发扬光大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伴随着日益深化的改革开放,人们也开始拥有了时尚化和快餐化的审美取向。
尽管在传播过程中,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亟待我们去突围,以促进多元化时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传播;困境;突围当今时代,大众文化开始趋向于消费式和快餐式的发展模式。
作为高雅艺术的民族声乐,由于群众基础的严重匮乏,特别是因为对年轻一代失去吸引力而被束之高阁。
目前,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种种的困境。
而作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的瑰宝,传播民族声乐艺术,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光荣使命。
本文通过研究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相关问题,旨在为突破民族声乐发展的瓶颈献计献策,使民族声乐艺术能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以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而重获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传播困境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化背景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丰富多样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媒介,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态势极其良好。
但因为受到民族声乐自身的特点以及传播效果、受众和传播内容的影响,民族声乐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困境。
1.娱乐性与审美性的失衡。
现代社会处处充满着竞争,而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更趋向于一种娱乐式和快餐式的艺术形态,对于民族声乐艺术,已经很少有人能静静的欣赏了。
由于严重缺失受众群体,民族声乐试图探索一条有效的发展和传播途径,而探索的路程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目前开始逐渐向娱乐性的方向倾斜,以迎合受众的心理,使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出现了审美性和娱乐性的失衡。
民族声乐艺术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就是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所以,为了与群众的审美趋向相适应,民族声乐艺术不仅要更好的彰显自身的个性,同时还应在教育、表演方式和创作方面及时的更新、与时俱进,赶上时代发展的主流,这样民族声乐艺术才能更好的与时代精神相符合。
浅谈美声中的美学——以歌曲《彩云与鲜花》为例

23声乐艺术解析SONG OF YELLOW RIVER / 092020声乐旋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歌词的制约,在利用唱法进行表达的时候,脱离不了歌曲情感的制约。
在演唱的过程中,不是演唱者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建立在歌曲创作背景、情感和演唱者达到统一的过程。
利用美声唱法让声韵调有机结合在一起去表达歌曲,呈现出歌曲背后的美感,能够将歌曲中人民对祖国热爱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让歌曲中的情感借着美声声线传到听众的心中。
一、歌曲《彩云与鲜花》分析《彩云与鲜花》是陆在易先生在1981年创作,由张鸿西作词,发表于《中外抒情独唱》一书之中。
《彩云与鲜花》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首歌曲创作于改革开放第三年,正是我国学习外来新知识理念的黄金时间,充分展现了当前中西融合的音乐特征,旋律精巧、华彩乐段。
透过优美的曲调,展现了边塞人民爽朗性格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小我”去展现“大我”情怀,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尽热爱。
改革开放第三年,正是全国人民鼓足干劲开展经济建设的时候,通过《彩云与鲜花》表达了边疆人民以及其他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决心。
因此在演唱方面,虽然是女声独唱,但是也应该借用美声的浑厚去表达主人公报效祖国的宏伟愿望,让歌曲的情感得到进一步深化。
词作者张鸿西以两句问话“山想清泉树想春,姑娘啊姑娘你想什么?”为开始,采用富有代表性的民歌形式,结构简单对称。
第二部分:我想变成彩云,飞遍壮丽河山;我想变成鲜花,装点芬芳生活……表达了边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彩云与鲜花》是一首有着前奏和尾声的单二部曲子,将和声贯穿于整首歌曲的每一个角落,凸显节奏明快,营造出一种祥和、飘逸之感。
特别是在旋律上运用的附点音符、装饰音为歌曲增加了美感,生动表现了姑娘细腻的情感以及细腻背后对祖国深厚的爱意。
对《彩云与鲜花》的词曲的分析,能够更好的体会背后的情感,让演唱者从中去感受歌曲“以小见大”的情感,将姑娘细腻心思背后的情感展现出来,让《彩云与鲜花》唱出精彩,唱出美声的魅力。
音乐美学研究报告

音乐美学研究报告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原理和规律的学科。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拥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音乐美学的研究旨在深入探索音乐的审美价值和美感产生的机制。
一、音乐的审美特征1. 音乐的表达性:音乐通过音符和乐器的组合来表达情感、思想和意境。
音乐的表达性使得人们在聆听时能够感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思维的启迪。
2. 音乐的艺术形式: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的有机组合。
不同的音乐形式通过这些元素的运用来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氛围。
3. 音乐的美学结构:音乐的美学结构包括曲式结构、构图结构和动态结构等。
这些结构的运用使得音乐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和完整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音乐的美感产生机制1. 同理心理论: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声音的变化和节奏的变化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根据同理心理论,人们会在聆听音乐时模拟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体验和反应。
2. 心理感知理论:音乐作为一种声音形式,能够刺激人们的听觉感知。
心理感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音乐的美感产生是通过感知音乐中的声音元素和节奏的规律性来实现的。
3. 美感刺激理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美感刺激理论认为美感的产生是因为音乐能够激发人们的感官和情感,使人们产生愉悦和满足的感觉。
三、音乐美学的发展与应用1. 音乐教育:音乐美学的研究对音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音乐的美学原理和规律,可以帮助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音乐技能的培养。
2. 音乐创作:音乐美学对音乐创作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研究音乐的审美特征和美感产生机制,可以帮助音乐创作者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表达方式和创新音乐的风格。
3. 音乐欣赏: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提供音乐欣赏的理论依据。
通过对音乐的美学结构和美感产生机制的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提升音乐欣赏的水平。
总之,音乐美学研究通过对音乐的审美特征和美感产生机制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艺术的本质和魅力,从而提升音乐的创作、教育和欣赏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视域中的声乐艺术研究
作者:杨雅芳
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3期
摘要:目前,随着人们的精神方面的追求越来越高,声乐艺术逐渐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也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声乐艺术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除了声乐作品和声乐表演之外,它还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诸如声乐作品的创作、声乐教学、欣赏、点评等方面,这是一个相对复杂、全面、系统的声乐艺术体系。
随着人们对声乐艺术关注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本文,笔者主要从音乐美学视域来对其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声乐艺术音乐美学视域声乐作品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3-0014-02
如果只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关于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艺术的研究,既可以称之为美学的研究领域,又可以将其称之为声乐学的研究领域,这是一个交叉部分。
现阶段的声乐艺术领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所涉及的方面已经不仅仅是声乐作品了,其体系逐渐朝着系统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
虽然如此,但是现阶段关于对声乐艺术领域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对作品进行研究的阶段,研究所涉及的层面还是不够宽广。
声乐艺术可以给广大的观众带来充满人文魅力的视听体验,如果从美学视域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就能够更充分的显示出声乐艺术独有的美学魅力。
一、关于在美学视域下声乐艺术独有的内涵分析
(一)乐作品的美学表现分析
对于一个优秀的声乐艺术作品而言,其不仅仅有着充满文学色彩的语言,还带有独特的、充满魅力的旋律,其特点可以称得上既短小精悍,又优美动人。
就像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它的魅力不在于字数的多少、篇幅的长短,不会因为篇幅长就充满魅力,也不会因为篇幅短就枯燥无味,有时候,篇幅短的作品也是浓缩的精华,让人能够单独回味,这才是声乐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一个优秀、动人的声乐艺术作品,通常其旋律都优雅动人,容易感染到听众,可以让人张口就来,一听到这个旋律,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传播的越来越广泛,并且也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反而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声乐艺术历史上的了经典作品。
而声乐艺术作品的观众,可以通过声乐艺术作品的旋律和语言与声乐艺术表演者进行沟通,用心灵感受声乐艺术作品带来的精神享受。
(二)声乐表演中蕴含的美学艺术分析
在声乐艺术表演者进行表演的时候,观众可以通过声乐艺术表演者的精彩表演来感受到声乐作品所想要表达的深层次内涵。
对于广大观众而言,表演者提供的美妙的、充满震撼力的声乐舞台表演,既可以称得上是视觉盛宴,又可以称得上是听觉盛宴。
声乐艺术表演者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作品的感情呈现给观众,用自己的精彩表演来淋漓尽致的表现作品蕴含的深层次的情感,给观众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充分享受声乐艺术表演的魅力。
由此可见,声乐艺术表演者担任一个翻译的角色,只有将自己的最佳表演状态呈现给观众朋友,才能让观众体会到作品的深层次内涵。
(三)关于声乐创作中蕴含的美学艺术分析
在声乐艺术创作者对作品进行思想创作的时候,最关键、最重要的就是创作者的创作灵感。
在很多时候,创作者的声乐作品大多都是表现创作者的心境和情感,除此之外还能够表现出创作者的美学方面的思想。
如果只是简单、粗暴的认为,声乐作品只是对一些音符的堆砌,未免太过于片面了。
只有一些音符堆砌的声乐作品,缺乏创作者的心境和情感的表达,是没有灵魂的作品,无异于“行尸走肉”,这样的作品也很难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
对于一个优秀、经典的声乐作品而言,其蕴含着声乐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有创作者的灵感一现,同时还有他不落于俗套的艺术修养。
如果一个创作者想要创作出不朽的、经典的作品,就必须要保持自己的特色,提高艺术修养。
二、关于对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艺术的特点分析
声乐艺术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系统的、综合的艺术体系。
我国的声乐艺术既包括了通俗的聲乐艺术,又包括了民族的声乐艺术。
简而言之,声乐艺术既充满了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声乐艺术还蕴含着独有的个性。
我国的声乐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没有抛弃对本民族的声乐艺术特点,又充满包容性的吸收了西方声乐艺术的美学思想,这才有了我国声乐艺术今天的发展和地位。
(一)关于声乐作品蕴含的美学特点分析
声乐艺术包括两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因素,一个是文学,也就是语言,另一个就是音乐,二者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的默契配合完美演绎出声乐艺术的独有魅力。
在对声乐艺术作品的特点从美学视域的角度下进行分析和论述时,一般情况下都会对声乐艺术作品的词和曲调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
而且不同的研究学者由于出发点和立足点不同,所研究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
实际上,词和曲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曲要搭配合适的词,而词也要搭配合适的曲。
如果说在对声乐艺术作品进行创作的时候,如果只有优美动人的词,但是却缺乏和它相匹配的曲,那么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完美的声乐艺术作品。
词和曲二者不可分割,只有二者相互协调、相互搭配,才能构成一个真正的声乐艺术作品。
(二)关于声乐创作蕴含的美学特点分析
声乐创作者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也是创作者将主观的情感变得客观化、现实化的一个过程,声乐创作者需要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展现在声乐作品当中,并将其贯彻在整个创作过程当中。
除此之外,声乐艺术创作者还需要注意文学和音乐二者之间的巧妙融合与搭配,如果一个声乐艺术创作者,只是简单的将文学和音乐糅杂在一起,粗暴的进行叠加,那就是大错特错了,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声乐艺术创作者。
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声乐艺术作品表达的是声乐艺术创作者的艺术功底和思想感情,正所谓诗人有着“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其实声乐艺术创作者也是一样。
(三)关于声乐表演中蕴含的美学特点的分析
声乐艺术不仅仅包括着声乐艺术作品前期的创作,还包括着声乐艺术表演,也就是声乐艺术审美。
在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是声乐艺术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一个重要纽带,通过表演者的精彩表演,观众能够体会到声乐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美学价值,而乐器也是声乐艺术作品。
传达出了美学价值的一个重要工具。
因此可以说,声乐艺术的价值得以展现的重要途径就是声乐艺术表演者和乐器。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声乐艺术表演者的不同的表现方法以及不同的乐器会对整个声乐艺术舞台的表现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也正是因为如此,展现声乐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需要声乐艺术表演者的能力相对较高,需要对作品和乐器非常熟练,也需要具有很高的艺术素养,只有这样,声乐艺术表演者才能挖掘出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并将其完美的展现出来,才能成为作品和观众之间的纽带和翻译。
(四)关于声乐艺术的点评和传播蕴含的美学特点分析
当声乐艺术作品创作和表演出来之后,并不是就此结束了,还需要人们对其进行点评。
声乐艺术作品的点评者大部分是声乐艺术的爱好者,他们对声乐艺术进行点评和模仿学习,非常有利于声乐艺术的长期发展和进步。
除了声乐艺术点评,声乐艺术作品的传播也能够有利于声乐艺术更加接地气,有利于大众对声乐艺术的接受度的提高,促进声乐艺术的普及性的提高。
如果只从传播的方面来看,相比于器乐艺术,声乐艺术的普及性更加高,大众的接受程度也比较强,反过来,声乐艺术也对人们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方面起促进作用。
三、结语
声乐艺术目前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和关注,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声乐艺术进行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提高声乐艺术的普及性和发现程度。
同时声乐艺术作品中蕴含着无穷的美,声乐艺术表演者必须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综合性素养和声乐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才能促进声乐艺术朝着更好的方向进步。
在此,笔者也坚信,声乐艺术在未来的日子里会不断地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璐;朱艺璇.基于美学视域的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06):106-112.
[2]陳龙.美学视域下的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J].群文天地,2012,(04):265.
[3]张文博,谭学胜,向松.声乐教学技巧方法——评《声乐演唱技巧与教学创新思维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02):118.
[4]陈春华.中华声乐艺术美的实质与教学领悟——评《声乐艺术美学》[J].高教探索,2016,(06):129.
[5]郑新平.“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基于“技术、艺术、心术”三位一体视域下的声乐艺术美学考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02):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