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8-5 Word版含答案
2018高中高考语文真题试卷之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汇编答案及解析

2018 年高考语文真题之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汇编答案解析—— 2018 年 6 月 17 日《语文月刊》【试题部分】一、诗歌鉴赏(共7 题;共59 分)1.( 2018 ? I 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寒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弯弓射鸿,麻衣冲锋、喝酒高歌都是诗人调停心头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低落,魄力依旧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同样,较为常有。
D.本诗前半描述场景,后半感事抒情,描述与抒情亲密关系,脉络清楚。
(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解析。
2.( 2018 ? II 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战场杀敌报国的理想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烦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壮河山,势不可以挡。
D.诗人激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照耀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解析。
3.( 2018 ? III 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顶峰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勤劳填海的动机感觉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金版教程】(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教师用书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考情把脉][2015·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颔联首先抒写诗人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在吹着柳絮游弋玩耍。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鱼儿却为这残春平添了无穷意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唐衰飒的诗风。
因为诗人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这皇都的风物,所以在诗人笔下,虽然已是暮春,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颈联的“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的寂寞。
专题卷高三语文专项练习:八《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doc

绝密★启用前2018衡水名师原创专题卷语文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语文试卷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一卷一、诗歌鉴赏1~2题。
木兰花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田。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
鱼沉,谓无人传言。
②攲:倚、依。
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2.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①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
②秣(mò)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
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2018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8-4 Word版含答案

课后对点集训第一板块修辞手法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九日登梓州城杜甫客心惊暮序,宾雁下沧洲。
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
且酌东篱酒,聊祛南国忧。
诗题一作“九日巴丘登高”;作者一作“张均”。
从拟人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第三联“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三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湖风”“江雨”写活了。
湖风扶起垂下的柳树,江雨使山楼一片昏暗,一“扶”一“暗”,拟人化的动作,使整个画面变得更为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解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诗句,“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中“扶”的意思是“扶起”,“暗”的意思是“使……昏暗”,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湖风把柳树扶起,江雨使山楼昏暗”,景物的阴暗,烘托了凄凉忧伤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将进酒李贺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前五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抓住琉璃钟(杯)、琥珀浓(酒)、真珠红(酒)、“烹龙炮凤”(肴馔)、罗帏绣幕(宴庭陈设)等物象描绘了筵席的华贵丰盛。
主要采用了夸张、借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宴席上的欢乐沉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深眷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此诗用大量篇幅烘托及时行乐的情景,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搬出华艳词藻、精美名物。
前五句写筵宴之华贵丰盛:杯是“琉璃钟”,酒是“琥珀浓”“真珠红”,厨中肴馔是“烹龙炮凤”,宴庭陈设为“罗帏绣幕”。
其物象之华美,色泽之瑰丽,令人心醉,无以复加。
2018年高考一轮复习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功”“片 刻 间 九 天 龙 马 就 在 绢 上 显 现
马 首 先 凝 神 构 思 , 苦 心 布 局 , 然 后 落 笔 挥 洒 , 一 气 呵 成 。
7
高考一轮总复习 ·语文
2. 为 了 突 出 曹 霸 的 高 超 画 技 , 诗 人 作 了 哪 些 铺 垫 ? 请 简 要 分 析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1
高考一轮总复习 ·语文
原 文 翻 译
开 元 时 先 帝 的 天 马 名 叫 玉 花 骢 , 多 少 画 家
画出 的 都 与 原 貌 不 同 。 那 天 玉 花 骢 被 牵 到 殿 前 红 色 台 阶 下 , 昂 首 站 立 宫 门 给 人 万 里 生 风 之 感 。 皇 上 命 令 将 军 你 展 开 白 绢 作 画 , 你 匠 心 独 运 、 苦 心 构 思 。 片 刻 间 九 天 真 龙 就 在 绢 上 显 现 , 一 下 比 得 万 代 凡 马 皆 成 了 平 庸 。
② ③ ①
(节 选)
, 画 工 如 山 貌 不 同 。
④
, 迥 立 阊 阖 生 长 风 , 一 洗 万 古 凡 马 空 。
。
诏 谓 将 军 拂 绢 素 , 意 匠 惨 淡 经 营 中 。
⑤
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考一轮总复习 ·语文
[注] ①曹 将 军 霸 : 即 曹 霸 , 唐 代 著 名 画 家 , 官 卫将军。②玉 花 骢 : 唐 玄 宗 御 马 名 。 一 会 儿 。 色台阶。④阊 阖 : 传 说 中 的 天 门 , 这 里 指 宫 门 。
高考一轮总复习 ·语文
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真题统计考试范围1.(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E)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
B项,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
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
E项,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体弱多病。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
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运用了动中见静的方法。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2017·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
【KS5U名校推荐】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文言文练习 8 Word版含答案

宝中,领顺州刺史,太宗征河东,为御砦四面都巡检。
太平兴国八年,出为高阳关监军。
守信①卒,起复,领本州团练使。
雍熙初,契丹扰边,与戴兴、杨守一并为澶州前军驻泊。
李继迁入钞②,徙银、夏、绥府都巡检使。
尝巡按罨子砦,并黑水河,趣谷中,夏人知之,以数千骑据险,渡河求战。
保兴所部不满二千人,乃伏兵于河浒,俟其半渡,遽击之,斩首百余级,追北数十里。
优诏褒美。
端拱二年,知平戎军,徙莫州,俄为西京都巡检使。
淳化五年,拜蕲州团练使,为永兴军钤辖,改夏、绥、麟、府州钤辖。
至道二年,徙延州都巡检使兼署州事,改本路副都部署,与范重召等五路讨贼。
有岌伽罗腻③数族率众来拒,保兴选敢死士数百人衔枚夜击,歼之。
自是吴移、越移诸族归降。
还,至乌、白池,贼又为方阵来拒。
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④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会夏人入钞,保兴发官帑钱数万缗分给战士,主者固执不可。
保兴曰:“城危如此,安暇中覆?事定,覆而不允,愿以家财偿之。
”夏人却,驿置以闻,真宗贷而不问。
三年,就拜棣州防御使。
徙知邢州,改澶州。
在郡颇峻刑罚,每捶人,令缓施其杖,移晷方毕。
五年,以疾求归京师。
未几卒,年五十八。
保兴世豪贵,累财钜万,悉为季弟保从之子所废。
(选自《宋史•石保兴传》)【注】①守信,石保兴的父亲。
②钞,女真族姓,这里指他们居住地河南一带。
③岌伽罗腻,为党项大族。
④持满,拉满弓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B.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C.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D.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又叫恩荫,指因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文中即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最新诗歌鉴赏与名句填空练习10套(答案)一、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始安秋日宋之问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①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①注:世业:犹世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前两句用“洛阳春”引发对“桂林风景异”想象,进而表达作者满怀的喜悦之情。
B.诗歌五、六两句中,云雾飞卷山峰隐现,碎石可见江水磷磷,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
C.诗歌七、八两句写自己平日为官做事信奉黄老,与人无争,但最终还是遭遇贬黜流放。
D.整首诗前几句重在写景抒情,后四句转向述志感怀,即在辛酸无奈中表达了归隐的思想。
E.该诗是作者晚期作品,写景物用语简洁概括,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感受,给人新颖的美感。
15•请结合诗歌赏析“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的精妙。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岀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展现了李白对达到理想彼岸的乐观自信情怀。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了与友人夜晚泛舟赤壁时把酒吟诗的快哉乐事的句子:二、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 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岀发,离家渐行渐远。
“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 遥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对点集训第一板块思想感情类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台①哭所思谢翱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②。
①西台:为汉隐士严光垂钓处,诗人在此设文天祥神位。
②《八哀》:杜甫曾赋五言古诗八首,悼念八位文臣武将。
从全诗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哭祭诗,全诗层层展开。
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字里行间。
全诗表达了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悼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解析标题“西台哭所思”,“哭”“思”表达对文天祥的悼念之情;注释中也有交代;第二联写哭,以情感为趋使,发挥想象。
因为他心情沉重,泪水不止,眼看着奔流的富春江,充满感伤,因此觉得前些年在苏州哭文天祥的泪水随江水入海,如今已随着海潮返回来,与现在的泪水融汇在一起。
如此,自己的泪水将无休止地回返,永存世间,自己的悲悼也将永存世间。
第三联由哭转入思。
他是祭悼文天祥,自然地又忆起文天祥就义的场面。
文天祥被杀时,仍然穿着宋朝的服饰,慷慨受刃。
诗因此用“故衣”二字,称赞他忠诚不贰,以苌弘血化为碧的典故,歌颂他忠义浩气,与世长存。
想到文天祥的遭际,他不禁仰天呼吁,无情的皇天大地,为什么如此不爱惜人才,让文天祥落得这样下场。
最后,诗由死及生,由文天祥归到自己,说自己还健在,还没到老年,但一事无成,再也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在这山中,写些怀悼忠臣烈士的诗篇而已。
这首诗依题目层层展开,首联点“西台”,次联写“哭”,三、四联写“所思”。
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字里行间。
前人以谢翱西台恸哭比之汉高祖时为田横自杀的五百门客,就是有见于谢翱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及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而言。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移居东村作王庭珪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喜爱,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
①首联写避地东村,“避”点明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的主动回归。
②颔联用低小的茅屋和简陋的土床表现出生活条件的简陋,但诗人仍感满足。
③颈联表现对幽僻自然环境的喜爱。
④尾联写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解析本诗的标题是“移居东村作”,“东村”是地名;诗歌主要描写东村清幽的自然景色,抓住关键词“深”字和“窟”字,就可看出东村之“幽”,再加上“依依墟里烟”,即描出大体的轮廓。
颔联用低小的茅屋和肮脏土床,暗示了生活的困难,居住条件的简陋。
颈联的“鸟不住啼、花多晚发”,表现对幽僻自然环境的喜爱;尾联写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闲适优雅、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题。
南柯子·忆旧仲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下列各项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前两句先远写“青山”,后近写“退潮后的沙滩”,远近结合,使画面富有层次感。
B.词的前三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描绘景物。
C.“啼鸟怨年华”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愁怨。
D.词中运用“青山”“白露”“晓霞”“绿杨”等意象,绘制清新亮丽之景,衬托内心的愁苦情绪。
E.“荷花”在词中有特质,表层是问荷花,实质上暗示词人情操的高洁。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D(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
“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漂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解析(1)B项,没有虚实相生的手法;D项,不是乐景衬哀情。
(2)注意结合诗句“怨年华”“在天涯”“记得”作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①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①范倅: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
倅,副职。
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
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
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
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
③有杀敌报国的渴望,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情感。
这首词的下阕,转到送别主旨上。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由上阕末句初跌而出,格调转亢,与上面“归欤”之境构成迥然不同的画面。
词人有意用积极精神,昂扬语调,为友人入朝壮色。
头二句言友人入朝前勤劳忠奋,三句言朝廷求贤若渴。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好一派君臣相得,振邦兴国的景象!夜里在承明庐修改诏书,又奉命去筹划边事,极言恩遇之深。
承明,庐名,是汉代朝官值宿(犹后代的值班)之地,词里借指宫廷。
这几句寄托了词人的理想,表明愿为光复中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
下面再一转折,将滔滔思潮訇然闸住。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变奋激昂扬为纡徐低沉。
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仍然是借酒销愁,为酒所困。
长安,这里代指南宋都城临安。
“愁肠酒”乃化用唐末韩偓《有忆》诗“愁肠酒人千里”句,是困扰之意。
话语外表露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
前面几经翻跌,蓄意蓄势,至结尾,突然振拔:“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词人醉中张弓满月,空弦虚射,却惊落了秋雁,真乃奇思妙想。
“目断”两字极有神韵,其实是翻用《战国策》“虚弓落病雁”的典故,可是不着痕迹。
一个壮怀激烈、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形象通过这两句显现出来,他的情怀只能在酒醉后发泄出来。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①范成大劝耕亭上往来频,四海萍浮老病身。
乱插山茶犹昨梦,重寻池石已残春。
惊心岁月东流水,过眼人情一哄尘。
赖有贻牟②堪饱饭,道逢田畯③且眉伸。
①此诗写于作者成都任上。
时值暮春时节,成都市民都去城东的海云山上的海云寺观光游园,于池中摸石,以求吉祥。
②贻:带来。
牟:通“麰”(móu),大麦。
③田畯(jùn):泛指农民。
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歌前三联体现了诗人的悲凉与寂寞之情。
诗歌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感激和满足之情。
游春的人,往来频繁,人情世故,过眼云烟;而岁月似水,光阴易逝,况且诗人老病缠身,这就使得诗人悲伤寂寞之情顿生。
诗人依赖农民,衣食无忧,因此在路上见到农民心情非常愉快。
解析本诗的标题是“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这是事件;注释①已经解释意思了,诗歌的第一联的“浮萍”与“老病身”,抒发内心悲伤苍凉之感;第二联“犹昨梦”“已残春”抒发失落悲凉之感;接下去两句,“令人心惊的岁月已如流水般向东飞逝,以往的人情世故像尘埃般飘落得无影无踪”,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寂寞之情;尾联笔锋陡转,“幸好有大麦可以让我饱食终日,在路上遇到农民让我寂寞的心情随之而舒展,真心感谢他们”。
体现了诗人的感激与满足之情。
第二板块评价观点态度类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瘦。
(1)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C.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明·王象巽《游曲江》)(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E(2)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1)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后两联考虑,C项写燕子不知道高阳台的原址,E 项写韦曲文物已经没有了,只留下满眼坟墓,都表达了兴亡之叹。
A、B、D都是写韦曲的美景。
(2)“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
“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诗歌鉴赏要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
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对人物要察言观行,体会其志趣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有叹①杜甫壮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间。
天下兵常斗,江东客②未还。
穷猿号雨雪,老马怯关山。
武德开元③际,苍生岂重攀。
①此诗为杜甫晚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