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尹师鲁第一书》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10课 与尹师鲁第一书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

高中语文 第10课 与尹师鲁第一书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

◆10与尹师鲁第一书步步莲花在我的心目中,莲花更像是一扇窗口,这扇窗口,让我们的灵魂通向物质世界,也让物质世界通向我们。

人何以爱莲?佛何以爱莲?我想这都与莲花所昭示的意义有关。

莲花就是莲花,她是灵性的。

而莲子的苦涩,也似乎为这份灵性增加了一道诠释。

在所有美好的事物背后,都有一颗苦涩的心在默默地期待着,盼望着。

正因为这苦涩,甜蜜才有了可以着落的港湾,梦想才得以起航。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看新荷,泛水学人愁,心常卷。

”莲与人是多么的相通呀?莲是一座桥,通向人,通向物,通向佛。

对我们来说,莲可以意味着爱人,意味着美好。

但是,当我们放眼更加辽阔的宇宙天地,你就会发觉,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哪一样又不是莲花?在我的眼睛里,太阳是一朵莲花,月亮是一朵莲花,每颗星星,每盏明灯,每双眼睛,每个一闪而过的善意的念头,每句温暖的问候,每一丝些微的关怀都是一朵清新的、温馨的莲花。

纵使世界上所有的花朵都已经消逝,莲花不会。

因为,莲花的根在我们的血液深处。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赏读: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赏读: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3.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赏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4.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贞观政要》赏读:快乐不能到了极点,快乐到了极点就会变成悲哀;对欲望不能放纵,如果放纵欲望就会酿成灾难。

作者视窗一代宗师——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以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欧阳修就是这场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主张文章要切合实用,反对空谈猎奇;文章应当反映现实生活,为政治服务。

如《醉翁亭记》。

他的诗也开创了北宋的诗风,特点是“以文为诗”,诗中抒发议论,很多诗反映了人民的痛苦,有现实意义,词风也清新。

与尹师鲁第一书教学设计2

与尹师鲁第一书教学设计2
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
真像一个坚持正义之人的样子,可一到贬谪的地方,却开始悲伤怨悔,那种不能忍受的失意忧虑情绪便表现在文章中,他们的内心喜乐哀伤竟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即使像韩愈这样的人物也免不了这个缺点。(我)用这种情况来提醒余安道,叫他切莫写悲伤的文章。
难点
1.文中作者被贬的心态
2.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学生对古代知识分子那种为了正义和个人的修养勇于面对逆境的心理有不理解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离词句,更要让学生明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多么重要。
本文需要先提供学生背景资料,让学生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学习课文。
学习用具
PPT
所幸的是现在朝廷讲究仁慈,不再用这类刑具,假如仍有这类刑具,有一个人敢于触犯,不知大家要惊奇到什么地步。不过,我们这些人也要绝口再不谈以前的事(指四人被一同贬的事)了。(我)住在清静偏僻的地方,每天注意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些事本来是不必说的,不过你信中认为我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怀疑,需要了解我如何对待这次贬官,所以略微说
及来此问荆人,云去郢止两程,方喜得作书以奉问。又见家兄,言有人见师鲁过襄州,计今在郢久矣。
我来到荆南后问明当地人,他们说距离郢州只有两天的路程,我这才高兴地赶忙给你写信加以问候。又见到我哥,听他介绍:有人见到师鲁你经过襄州,算起来你已到达郢?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




一.背景介绍
关于历史上“四贤一不肖”的故事
宋仁宗景祐年间,范仲淹知开封府,当时丞相吕夷简执政,想升官得重用的多出其门。为人正直的范仲淹看不过去,就上了一份《百官图》给吕夷简,指着百官名单一一指正说:“如此这般是合乎程序的,如此这般是不合乎程序的,这么办理是公平的,这么办理就有私心了。升职降职这种事情,不应该完全由宰相您一个人做主呀!”吕夷简听了当然很不高兴。后来两人又在别的方面政见不合,范仲淹上《帝王好尚论》等四论讥切时政,他对仁宗说:“汉成帝一味相信张禹,结果是发生了王莽篡国的祸事。我害怕今天也有个张禹,会坏掉陛下您的家法。”吕夷简知道这话后大怒,在仁宗面前反咬一口说:“范仲淹离间陛下和我的君臣关系,他所推荐引用的人,都是他的朋党。”为了坐实范仲淹勾结朋党的罪名,他与开封府的某些人达成同盟,这些人本来就嫌范仲淹太清廉、太直言无忌,使他们做起手脚来很不方便,有了吕夷简这个后台,马上跑出来指证范仲淹确实有“离间大臣,自结朋党”的问题。最后终于由殿中侍御史韩渎出头,要求把范仲淹的“朋党”名单公布在朝堂之上。宋仁宗架不住吕夷简等一再鼓噪,就把范仲淹贬知饶州。贬谪范仲淹决定公布后,本来和范仲淹关系一般的秘书丞余靖第一个站出来替他说话:“范仲淹只不过是因为得罪了吕宰相,就匆忙加以贬窜,这是不妥当的,请追改前命。”吕夷简马上把他归入范党,于是余靖也遭到贬职。太子中允尹洙听到这个消息,也上了一道奏章,在其他人看来,这道奏章写得很怪,简直就是自投罗网,尹洙是这样说的:“余靖和范仲淹只是泛泛之交,我就不同了,我跟范仲淹可是义兼师友,而且他还推荐过我,既然余靖都算范党,那我就更不用说啦,请陛下您把我也一块儿贬黜了吧。”这么着,尹洙也被贬为郢州税监。自投罗网的还不止余靖、尹洙。时任馆阁校勘的欧阳修才30岁,还是个热血青年,他看到左司谏高若讷也跟着吕夷简一伙儿诋毁范仲淹,便写了封信去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不但不替无辜的范仲淹等辩白,反而落井下石。高若讷这人学术上很有成就,特别是精通医学,但人品实在不怎么样,他收到信后恼火极了,把这封信当作罪证上交朝廷,于是欧阳修也被贬为夷陵县令。书法家蔡襄(字君谟)是个风雅之士,还写过一本流传后世的《荔枝谱》。他对高若讷这事看不惯,就写了一首《四贤一不肖诗》并抄写了多份散发出去,所谓四贤即范、余、尹、欧,所谓一不肖即高若讷。人们争相传抄,形成了有利于范仲淹等人的舆论。

与尹师鲁第一书学案

与尹师鲁第一书学案

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学案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处痴情的景致,也许只是一朵安静的小花、一片温柔的落叶,更或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我要说的这个人,是一位诗意的醉翁,我最珍惜、最仰望、最崇敬的你,唯一的你。

你是一轮明月,也许没有太阳那么强烈的光辉,却多了一种高洁,一种野鹤闲云般的洒脱。

(选自江汉狂人的博客)美字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美文欧阳修的散文世称唐宋八家,实以韩柳欧苏为最,其他四位,应说是政治家,而非文学家。

欧阳修的文风接近柳宗元,他是严格的现实主义者。

苏轼宗韩,为文多夸张、豪迈之气,常常是胸中先有一篇大道理,然后归纳成一句警语,在文章开始就亮出来。

欧阳修的文章,常常是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

及至写到中间,或写到最后,其文章所含蓄的道理,也是惊人不凡的。

而留下的印象,比大声喧唱者,尤为深刻。

欧阳修虽也自负,但他并不是天才的作家。

他是认真观察,反复思考,融合于心,然后执笔,写成文章,又不厌其烦地推敲修改。

他的文章实以力得来,非以才得来。

在文章的最关键处,他常常变换语法,使他的文章和道理,给人留下新鲜深刻的印象。

例如《泷冈阡表》里的:“夫养不必丰,要于孝。

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 在外集卷十三,另有一篇《先君墓表》,据说是《泷冈阡表》的初稿,文字很是不同,这一段的原稿文字是:“夫士有用舍,志之得施与否,不在己。

而为仁与孝,不取于人也。

” 显然,经过删润的文字,更深刻新颖,更与内容主题合拍。

原稿最后,是一大段四字句韵文,后来删去,改为散文而富于节奏:“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

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

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

” 结尾,列自己封爵全衔,以尊荣其父母。

从此可见,欧阳修修改文章,是剪去蔓弱使主题思想更突出。

此文只记父母的身教言教,表彰先人遗德,丝毫不及他事。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3.10《与尹师鲁第一书》 教学设计2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3.10《与尹师鲁第一书》 教学设计2




二课文解读
(一)解题
尹师鲁,欧阳修的挚友,一生怀才不遇,郁郁而终。
他们是好友,两人同是被贬,尹洙在欧阳修被贬后,对欧阳修的情况有所不解,就写信询问。于是欧阳修便写下这封信回复他的询问。
(二)学习第一部分
(1—4段)
某顿首师鲁十二兄书记。前在京师相别时,约使人如河上,既受命,便遣白头奴出城,而还言不见舟矣。其夕,及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所幸的是现在朝廷讲究仁慈,不再用这类刑具,假如仍有这类刑具,有一个人敢于触犯,不知大家要惊奇到什么地步。不过,我们这些人也要绝口再不谈以前的事(指四人被一同贬的事)了。(我)住在清静偏僻的地方,每天注意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些事本来是不必说的,不过你信中认为我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怀疑,需要了解我如何对待这次贬官,所以略微说
叙家常,显友情,也为后面剖白心机,推心置腹作好感情铺垫。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五段:答尹师鲁三疑
1.师鲁简中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非他,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
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当与高书时,盖已知其非君子,发于极愤而切责之,非以朋友待之也,其所为何足惊骇?
但是,你说我对朋友不了解,你这种看法好像不了解我的心。当我给高某写信的时候,已经知道他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从极度的愤怒出发来深刻责备他,并不是把他当作朋友看待的。他后来的所作所为也就没有什么令我吃惊的了.

教学
内容
与尹师鲁第一书
课型
知识巩固课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基本的字词句
2.了解文章的背景,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

[《与尹师鲁第一书》教案] 与尹师鲁第一书

[《与尹师鲁第一书》教案] 与尹师鲁第一书

[《与尹师鲁第一书》教案] 与尹师鲁第一书目标1、掌握基本的字词句2、了解文章的背景,课文大意3、明白作者的坚守正道,勇对逆境的心态4、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重点难点1、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2、明白作者的坚守正道,勇对逆境的心态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时安排2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欧阳修《醉翁亭记》一、背景介绍。

二、诵读文章,疏通大意。

1、自由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个别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以使见如等词的意义及用法的掌握,以及对西陆诧日职等字的词类活用,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适当加以补充讲解。

2、整体感知。

前半部分(1-4段),从分别时自己受骗失约说起,详尽地叙述了自己离京赴贬所一路上的情景以及对老朋友的挂念。

后半部分(5-8段),集中恳谈了自己被贬后的思想。

一是不后悔自己极愤而切责的行为,变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二是决定直面人生,勇对逆境,既不戚戚怨嗟,也不傲逸狂醉,向老朋友提示了自己坚守正道,始终不渝的心迹。

第二课时问题探究:一、阅读文章第5段,思考:本段中作者回答尹师鲁的几个疑问?各反映出作者什么态度?其核心内容是什么?提示: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二疑欧阳修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三疑欧阳修非忘亲此又非也、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其核心内容在于解释自己并非暗于朋友,所作所为理智冷静,立场坚定,态度鲜明。

二、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文字有哪些?为什么?你读到了作者与尹师鲁之间怎样的感情? 提示:反映了两人间深厚的友谊。

作者对挚友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充满了人情味。

三、欧阳修师怎样看待自己被贬的?从哪些地方看出?1、认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2、对史书记载义士事迹的看法: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3、虽被贬,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4、告诫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5、自言益慎职,无饮酒四、请谈谈从这封信中,你感受到欧阳修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明确:一是表现为对贬官的态度。

《与尹师鲁第一书》导学案(教师版)

《与尹师鲁第一书》导学案(教师版)

《与尹师鲁第一书》导学案(教师版)一、学习目标1、学习积累课文中古文知识的积累。

词类活用:西、陆、诧、日、职。

继续学习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2、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二、走近作者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

学过的《六一居士传》为传记名篇,《与尹师鲁第一书》为书信体名文。

其散文内容充实、语言流畅自然。

三、了解背景阅读课文的“鉴赏提示”P38四、解题明确欧阳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解答尹师鲁对欧阳修被贬后的心态的疑问。

尹师鲁,欧阳修的挚友,一生怀才不遇,郁郁而终。

他们是好友,两人先后被贬,尹洙在欧阳修被贬后,对欧阳修的情况有所不解,就写信询问。

于是欧阳修便写下这封信回复他的询问。

五、预习检测(一)注音见绐(dài)君贶(kuàng)惶(huáng)迫沿汴(biàn)绝淮(huái)郢(yîng)柚(yòu)茶舛(chuân ) 老婢(bÌ)鼎镬(huÒ)烹(pëng)斩愚懦(nuÒ)枕藉(jië)(二)通假字1、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尔:通“耳”,罢了2、有义君子在傍傍:通“旁”,旁边(三)实词、虚词1、某顿首..,师鲁十二兄书记顿首:请安2、及得师鲁手简及:等到。

简:书信3、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绐:欺骗4、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长者:有德行5、始谋陆赴夷陵谋:计划6、沿汴绝淮,泛大江绝:渡过7、用一百一十程程:天8、在路无附书处附:寄存9、云去郢止两程去:距离。

止:只10、及家人处之如何处:对待11、莫苦相尤否尤:责怪12、则趋而就之趋:走向13、昨日因参转运,作庭趋参:参拜。

庭趋:下级参拜上级的礼节14、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暗:不了解,不清楚15、乃知留船以待乃:才16、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吊:劝慰、安慰17、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但:只18、俟到夷陵写去俟:等到19、与几席枕藉之无异几席:(赴)宴席。

高中语文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学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学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10与尹师鲁第一书步步莲花在我的心目中,莲花更像是一扇窗口,这扇窗口,让我们的灵魂通向物质世界,也让物质世界通向我们。

人何以爱莲?佛何以爱莲?我想这都与莲花所昭示的意义有关。

莲花就是莲花,她是灵性的。

而莲子的苦涩,也似乎为这份灵性增加了一道诠释。

在所有美好的事物背后,都有一颗苦涩的心在默默地期待着,盼望着。

正因为这苦涩,甜蜜才有了可以着落的港湾,梦想才得以起航。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看新荷,泛水学人愁,心常卷。

”莲与人是多么的相通呀?莲是一座桥,通向人,通向物,通向佛。

对我们来说,莲可以意味着爱人,意味着美好。

但是,当我们放眼更加辽阔的宇宙天地,你就会发觉,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哪一样又不是莲花?在我的眼睛里,太阳是一朵莲花,月亮是一朵莲花,每颗星星,每盏明灯,每双眼睛,每个一闪而过的善意的念头,每句温暖的问候,每一丝些微的关怀都是一朵清新的、温馨的莲花。

纵使世界上所有的花朵都已经消逝,莲花不会。

因为,莲花的根在我们的血液深处。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赏读: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赏读: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3.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赏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4.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贞观政要》赏读:快乐不能到了极点,快乐到了极点就会变成悲哀;对欲望不能放纵,如果放纵欲望就会酿成灾难。

作者视窗一代宗师——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以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欧阳修就是这场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主张文章要切合实用,反对空谈猎奇;文章应当反映现实生活,为政治服务。

如《醉翁亭记》。

他的诗也开创了北宋的诗风,特点是“以文为诗”,诗中抒发议论,很多诗反映了人民的痛苦,有现实意义,词风也清新。

与尹师鲁第一书

与尹师鲁第一书
注意:紧扣文本,联系现实,言之有据、 言之成理,条理清晰,语言通顺、连贯。
课堂评价: 自主学习精思熟虑收获喜悦 合作探究你争我抢演绎精彩
热烈欢迎各位老师指教
《与尹师鲁第一书》 欧阳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含义、重要虚词意义和 用法、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结合语境, 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进一步 加强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训练。 2、学习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树立积极、 乐观的人生态度;体会作者对朋友的真 挚情谊。 3、正确看待挫折,即使身处逆境,也要 笑对人生,始终坚持自己对目标的追求。
一、分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1、一词多义。(五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 板书,其余同学检查补充) 2、词类活用。(一名学生口头展示) 3、翻译。(一名学生口头展示,注意得 分点、大意) 4、学生点评、给分: 5、学生归纳: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方法。
二、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 方法
译文要求
信 达 雅
“信”即字字落实, “达”即文从句顺, “雅”即生动形象。 对于高考来说只要达到前两个要求即可。
四、作业: 1、训练案 2、课本P41: 三(落实翻译的方法)
四(要总结断句的方法)
明确:
内容上:作者叙述了未能如约相送的遗憾;行 程中不能与师鲁通信的牵挂;到荆南后立即写信 询问师鲁近况的关怀;自己安好望师鲁勿担忧的 安慰,秋寒望师鲁保重的体贴。这些生活中的日 常琐事,细腻、亲切,充满了人情味,反映了作 者对朋友的关怀、思念之情,体现了二人之间的 深厚感情。
贯: 指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对文言文翻译 而言,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 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 。
三、小组合作探究,互动解疑
(小组长分配题目,先自主思考,后合作讨 论,然后全班展示、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师鲁第一书》导学案(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课文中古文知识的积累。

词类活用:西、陆、诧、日、职。

继续学习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2、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走近作者
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吉州永丰(今属)人。

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

学过的《六一居士传》为传记名篇,《与师鲁第一书》为书信体名文。

其散文容充实、语言流畅自然。

三、了解背景
阅读课文的“鉴赏提示”P38
四、解题
明确欧阳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解答师鲁对欧阳修被贬后的心态的疑问。

师鲁,欧阳修的挚友,一生怀才不遇,郁郁而终。

他们是好友,两人先后被贬,洙在欧阳修被贬后,对欧阳修的情况有所不解,就写信询问。

于是欧阳修便写下这封信回复他的询问。

五、预习检测
(一)注音
见绐(dài)君贶(kuàng)惶(huáng)迫
沿汴(biàn)绝淮(huái)郢(yîng)
柚(yòu)茶舛(chuân ) 老婢(bÌ)
鼎镬(huÒ)烹(pëng)斩
愚懦(nuÒ)枕藉(jië)
(二)通假字
1、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尔:通“耳”,罢了
2、有义君子在傍傍:通“旁”,旁边
(三)实词、虚词
1、某顿首..,师鲁十二兄书记顿首:请安
2、及得师鲁手简及:等到。

简:书信
3、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绐:欺骗
4、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长者:有德行
5、始谋陆赴夷陵谋:计划
6、沿汴绝淮,泛大江绝:渡过
7、用一百一十程程:天
8、在路无附书处附:寄存
9、云去郢止两程去:距离。

止:只
10、及家人处之如何处:对待
11、莫苦相尤否尤:责怪
12、则趋而就之趋:走向
13、昨日因参转运,作庭趋参:参拜。

庭趋:下级参拜上级的礼节
14、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暗:不了解,不清楚
15、乃知留船以待乃:才
16、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吊:劝慰、安慰
17、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但:只
18、俟到夷陵写去俟:等到
19、与几席枕藉之无异几席:(赴)宴席。

枕藉:睡觉
20、史册所以书之者所以:……的原因
21、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穷愁:穷困忧虑。

形:表现
22、虽文公不免此累累:负累,缺点
23、以惩洛中时懒慢矣惩:改掉
(四)一词多义:
1、如:
约使人如河上
怪不如约
亲友如相问
又闻夷陵有米、面、鱼,如京洛
(往,到……去 / 按照 / 假如 /像,如同)
2、使:
约使人如河上
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
使有而一人就之
(派,动词/让,动词/假如,连词)
3、相:
亦相惊怪,交口议之
又有深相赏叹者
(我们/我)
4、就:
则趋而就之
使有而一人就之
(靠近/触犯)
5、因:
昨日因参转运
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因为,介词/趁着,介词)
6、以:
乃知留船以待
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以大暑,又无马
果以此行为幸
非以朋友待之也
白头奴足以往来
(用来,连词/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连词,因为/动词,认为/介词,用,把/可以) 7、见:
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有人见师鲁过襄州
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
(介词,表被动/介词,与“于”组成表被动的固定句式/看见,动词/我)
8、然:
然士有死不失义
然吾辈亦自当绝口不可及前事也
安道亦以为然
(然而/不过/正确、对的)
9、始:
始谋陆赴夷陵
始觉身是县令矣
(开始,副词/才,副词)
10、而:
而还言不见舟矣
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发于极愤而切责之
则趋而就之
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五)古今异义
1、师鲁十二兄书记
(古义:;今义:)
2、沿汴绝淮,泛大江,凡五千里
(古义:;今义:)
3、往往有亲旧留连
(古义:;今义:。

留连:古:;今:)
4、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
(古义:;今义:。


5、感激不避诛死
(古义:;今义:。


(答案:1、书记,古义:指办理文书的人员;今义:指党、团等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2、凡,古义:总共;今义:平凡 3、往往,古义:处处;今义:经常。

留连:古:款待;今:舍不得离去 4、然而,古义:是两个词,然,这样,而,然而;今义:表转折。

5、感激,古义:感动发愤;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表示好感。

)
(六)词类活用:
1、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2、始谋陆赴夷陵
3、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
4、相师成风
5、史册所以书之者
6、非以为奇而诧人
7、日知进道而已
8、自言我为大不为小
9、自言益慎职
(答案:1、西,西去,名作动2、陆:从陆路,名作状3、直:忠直的声誉,形作名4、师:模仿。

名作动5、书,记载,名作动 6、诧:使……惊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7、日:每天,名作状8、大、小:形作名,大事、小事 9、职:做好本职工作,名作动)
(七)写出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翻译句子:
1、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2、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

3、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4、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

(答案:1、被动句,译文:我才知道那个仆人懒得前往而被他欺骗了。

2、状语后置句,译文:但是你又说我对朋友不了解。

3、省略句,译文:他们心中的欢喜忧愁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

4、被动句,译文:近代也有因为正直敢言而被贬的人)
(八)重要句子的翻译:
1、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事未知修心。

2、此事不须言,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处之如何,故略道也。

3、其夕,及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4、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5、在路无附书处,不知君贶曾作书道修意否?
6、发于极愤而切责之,非以朋友待之也。

7、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

8、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

9、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答案:1、然而你又说我对朋友不了解,这似乎不明白我的心。

2、这些事情本不必说,但你的信中有说我疑忌自己所做过事的话,有必要让你知道我是怎样对待那件事的,所以,大概给你说说。

3、那天晚上,等到收到你的信,才知道你停船等待我,责怪我没有如约前来,我才知道老仆人偷懒前去而我被他骗了。

4、因此,我没有在京城给你留下书信,只好再三托付王君贶在给你写信顺带告之我的情况,接着就向西出发了。

5、途中没有寄信的地方,不知道君贶是否曾给你写信说明我的情况。

6、我从极度的愤怒出发来深刻责备他,并不是把他当作朋友看待的。

7、沿途有不少人对我获罪感到意外并加以安慰我,其实他们都不了解我的心。

8、人们常用砧板、斧头、大鼎、大锅来烹煮杀害直言的人 9、那种不能忍受的失意忧虑情绪便表现在文章中,他们心中的欢喜忧愁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


六、学习文本
1、概括各段段意:
第一段:解释被骗失约。

第二段:心中挂念,不得修书
第三段:喜得作书奉问
第四段:此行甚幸,让朋友勿挂。

第五段:答师鲁三疑
第六段:表义无反顾之心
第七、八段:表露不以迁谪为意的情怀,决心在贬所勤官慎职。

2、赏析文本
(1)在前四段,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叙家常中事,体现朋友间的真情,对朋友的关怀之情。

(2)欧阳修是怎样看待自己被贬的?
“得罪虽死,不为忘亲”,虽被贬,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告诫他的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被贬者”。

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至今不曾饮酒”,抱着既不悲观也不放纵自己的态度,还勉励同志“慎勿作戚戚之文”,要振作精神,充满积极向上的气概。

(3)书信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理智冷静、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勇于承担、义无反顾的精神与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小结
欧阳修的这封信是答复洙询问的,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之情萦怀。

在贬所勤官慎职,不作穷愁的文字,更凸现了泰然的心境。

全文行文朴实,如同叙家常一般,充满着漫馨和理解,对于同遭贬谪的朋友而言,这便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了。

七、作业
(1)对欧阳修的人生我们已经有个大致的了解了,可写一些读后感。

(2)以师鲁的身份写一封回信,就信中的情况(如临别前,师鲁曾怎样嘱托作者的?作者又怎样做?)给欧阳修回信,字数100字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