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案(优秀4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篇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一、作家作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
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
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
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二、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缪贤舍人(mi#224;o)西河渑池(miǎn)秦王不怿(y#236;)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去亲戚(内外亲属)约束(信约,限制)宣言曰(公开扬言)请指示王(指出来,给人看)从此以往(往那里)因而厚遇(趁此)前进缶(上前,进献)明年复攻赵(第二年)以示美人(妃嫔)不过三十日(不超过)鄙贱之人(知识浅薄,地位低下)独畏廉将军哉()3、下面"请"有不同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②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③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④璧有瑕,请指示王⑤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D/②④⑤请允许我)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③④ B①③④/②⑤ D②④⑤/①③三、课文分析。
(一)完璧归赵。
1、这篇文章开头第1、2自然段与一般传记写法相同,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
从全文看,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答: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一贵一贱,对比鲜明,为下文这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通用16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通用16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连续积累文言常用词,连续培育文言文语感。
过程与方法体会擅长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廉、蔺品质珍贵处,培育机灵英勇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老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动措施、同学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课前检测二、导入新课师: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看出?跟上次出访相距几年?明确: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
∕唯书“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
∕三年。
三、文本赏析㈠讲解第14至16段(“渑池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⒈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这样的背景说明白什么?明确:“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
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在军事上取得成功的状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削减动用武力的代价。
⒉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进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明确: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提问重点字词句。
★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进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
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
前3XX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
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⒊同学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依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完整版)《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教案

完整版)《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教案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了解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研究他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廉颇严于律己、有错就改的精神。
重点难点: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研究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和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归纳法、引导探究研究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司马迁是一位史学巨子,也是一位文学奇才。
尽管他因仗义直言而身受酷刑,但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史记》。
这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上学期我们研究了他《史记》中的一篇作品《鸿门宴》,这一节课我们再来研究《史记》中另一篇作品《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解题1.作家作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曾任汉朝太史令。
司马迁少年时代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20岁以后,他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公元前98年,他因替李陵辩解而触怒汉武帝,被迫入狱并受到宫刑。
在狱中,他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
它记述了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
《史记》全书共13篇,包括下列五种体裁:本纪(12):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
世家(30):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5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分享了5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篇一崔忠建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沔池会”一段中有这样的话: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而到后面蔺相如怒逼秦王击缶之后,相如就让赵史官记录:“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一般人不大会注意这里的“令”与“为”二字的不同。
两句的差别还有一点,就是“秦王与赵王会饮”句。
赵御史记录的没有这句。
在这里我们倒不必在乎这一句话的有无的区别。
我们只分析这里“令”与“为”两个字。
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作为优秀史家的高超笔法。
在“沔池会”这一段故事中,司马迁要表现的是蔺相如大义凛然、为争国体不惜一切、大智大勇的气魄。
而要突出这一方面,须把他放到一个矛盾极为尖锐,甚至达到极端的场面。
在这里,秦王与赵王的会饮,可以说是一个特别恰当的场面。
首先是一个一贯飞扬跋扈蛮横不讲理的秦王,依仗自己的强大势力欺负赵王,让赵王为他奏瑟。
秦王表面上听瑟,而实际上听瑟之意不在音,是明摆着辱没赵王人格,以及赵国的国体。
如果赵国就这样哑然罢会而回的话,赵国将在历史上留下永远的污点。
(这是用当时的标准来衡量。
现在恐怕也是如此。
)而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气有血的人,是难以承受的。
更有甚者,秦御史记录的时候,竟然用了一个上级对下级使用的粗劣字眼“令”字。
然而,在强弱不等的势态下,赵王无奈地接受了。
这样,秦赵两国的国君态势优劣就尽显无遗了。
而就是在这种场合下蔺相如的挺身而出“请奉盆缶”,就显得高大而威严了。
相如毫不畏惧秦王“左右欲刃”的威胁,用“以颈血溅大王”的拼命架势相要挟,较终逼迫秦王就范。
接着蔺相如顾招御史记录,御史记作“为赵王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老师用)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1、知识点的巩固练习
2、文中故事的素材积累和应用
一、导入
二、知识点检测
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到)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翻译第6-8段,重点掌握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词
一、导入
二、自学指导
结合课下注解口头翻译课文第6—8段,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跟踪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示赵弱而怯也(显露,显出)与王诀曰(诀别)秦王饮酒酣(饮酒尽兴)左右皆靡(倒退)秦王不译(喜悦高兴)不欲与廉颇争列(位次)相如引车避匿(拉)臣等不肖(没有才德,无用)
C.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例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A.阿母谢媒人B.乃令张良留谢
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8.例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私见张良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D.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三、重难点探究:
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7篇(范文推荐)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7篇(范文推荐)高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一一、教学要点1、掌握文中8个通假字;2、掌握文中10个一词多义现象;3、掌握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4、掌握文中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5、掌握课文中出现文言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6、掌握比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方法;7、掌握司马迁和史记;8、把握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特点;9、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二、教学设想1、本篇课文较长,要在基本弄清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课文学习要点。
2、拟用三教时完成第一教时总第周第课时1.板题,介绍作者及作品1、作者介绍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中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
2、《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12本纪,30世家,72列传,10书8表,共130篇,50余万字,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
2.时代背景1、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等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仍比其它四国要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时间和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崐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重要的。
3.了解课文内容并加以概括、1、请生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2、请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共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4.课下通读全文,完成练习一。
5.教后记第二、三教时总第周第课时1.复习巩固1、正字。
(请生上黑板给课文中的生字注音、)2、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2.根据课文内容,主生分析课文结构、课文可分为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精选12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精选12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文中重点虚词、实词的用法及意义;2、特别句式的特点及推断;2、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以及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重点】实、虚词用法【难点】句式特点及推断一、指出下列词的用法并解释1、秦璧西入秦2、秦御史前书曰3、且庸人尚羞之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归璧于赵6、怒发上冲冠7、舍相如广成传舍。
8、左右欲刃相如。
9、大王必欲急臣。
10、秦王恐其破璧。
11、毕礼而归之。
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二、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指示古义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古义左右:古义三、文言文中常见的特别句式有A推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E介词结构后置句等。
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大王见臣列观5、徒见欺6、以士气闻于诸侯7、何以知之8、而君幸于赵王四、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详细内容。
1、请奏盆缻秦王2、相如闻不忍与会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5、今君乃亡赵走燕五、下列词有多种解释,依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1、拜:叩拜、授官、(1)拜为上卿。
(2)拜送书于庭。
2、见:观察、接见、被、受、显现、(1)欲予秦,秦城恐不行得,徒见欺。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3)才美不外见。
3、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属曰……(3)徒见欺。
4、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由于、(1)不如因而厚遇之。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因来宾至蔺相如门谢罪。
5、幸:幸运、侥幸、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盼望、(帝王的)宠爱/宠幸。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7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学习重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习难点】1.难翻译的句子2.刻画人物的手法3.对廉蔺的评价【学习用时】:4 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2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 .梳理课文第1、2 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法指导】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梳理课文第1、2 段文言知识。
分小组学习。
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知识链接】1.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 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 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 ,或称“太史公记” ,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
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十二篇,表(大事年表)十篇,书(典章、书籍)八篇,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三十篇,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由于自身的不幸遭遇,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
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
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
3.历史背景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
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
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一一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课前预习】一、文学常识填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记》记载了上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寸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史, 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誉为”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全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 、和_____ ,共_____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纪”除《秦本纪》夕卜,叙述__________________ —”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______________ ”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_________ ”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史记》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3)关于司马迁的名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课堂学习】一、把握内容。
本文主要记述了几个故事?请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几个故事。
二、第1〜2段文言知识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燕王私握臣手(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三、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以(1)以勇气闻于诸侯(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于(1)闻于诸侯(2)故燕王欲结于君之(1)欲释之(2)即患秦兵之来其(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5)其皆出于此乎?而(1)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四、请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并翻译。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而君幸于赵王.(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何以知之.(5)求人可使报秦者(6)以勇气闻于诸侯【布置预习】预习课文第3〜7段五、通假字1、可予不(不:通“否” )2、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 ,审察、察看)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 ,仔细)六、一词多义1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②秦贪, 负其强(凭借,倚仗)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2、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3、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4、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6、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7、弓I: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②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④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七、词类活用1宁许以负秦曲(负:使 担负,使 承担)2、 臣请完璧归赵(完:使 完好无缺)3、 乃前曰(前:名作动,上前)4、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作动,安置住宿)5、 间至赵矣(间ji m :名作状,从小路)6、 卒廷见相如(廷:名作状,在朝堂上)7、 毕礼而归之(毕、归:使……完毕、使……回去)8、 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9、 相如奉西入秦(西:名作状,向西)10、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11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12、 乃使其从者衣褐(衣y i:名作动,穿上)13、 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八、古今异义的词1、 请指示王 古义:指给人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2、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条约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3、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古义:得到惩处 今义:冒犯4、 明年复攻赵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5、于是相如前进缶 古义:上前进献 今义:向前行进 九、句式归纳1、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省略句)2、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判断句)3、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动句)4、 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
于大王得罪)5、 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省略句)6、 使不辱于诸侯。
(状语后置。
使不于诸侯辱)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梳理课文第3〜7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
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 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堂学习】一、梳理课文第3〜7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翻译下面句子1、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 曲在秦。
均之二策, 宁许以负秦曲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6、廉颇宣言曰 古义:扬言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今义:宣告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今义:鄙卑下贱二、内容理解问题: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明确] 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
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 :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
面对秦王的易成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
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