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捕蛇者说》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捕蛇者说题目及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捕蛇者说题目及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捕蛇者说题目及答案解析篇1:文言文捕蛇者说和阅读答案文言文捕蛇者说和阅读答案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表并列)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如果)啮人,无御之(代指蛇毒)者。

然得而(表顺接)腊之以为(把……当作)饵,可以(可以用来)已(治愈)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用)王命聚(征集)之,岁赋(征收)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充抵)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句末语气助词)。

有蒋氏者,专(独自享有)其利(好处)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在)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继承)为之十二年,几(几乎)死者数(屡次,多次)矣。

”言之(凑足音节/代指这些话),貌若甚戚者。

余悲(同情)之,且曰:“若毒(痛恨,怨恨)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地方官),更(更换)若(你的)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悲伤),汪然(眼泪汪汪的样子)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使……生存)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比得上)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假使)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困苦不堪)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表修饰)转徙,饥渴而顿踣(困顿跌倒),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先前,从前)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凭借)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冲撞)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即使)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小心翼翼的样子)而起,视其缶,而(如果)吾蛇尚存,则弛然而(表修饰)卧。

谨食(喂养)之,时而(表修饰)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冒)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表修饰)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即使)死乎(相当于“于”,在)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怎么)敢毒耶?”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比)虎也。

《捕蛇者说》古文赏析

《捕蛇者说》古文赏析

《捕蛇者说》古文赏析【作品介绍】《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传诵不衰的著名篇章之一。

文章通过对以捕蛇为业的蒋氏一家三代的悲惨遭遇,尖锐地揭露了从唐玄宗天宝后期至作者被贬官永州时约六十年间人民的苦难生活:苛重赋税的压榨,贪官悍吏的迫害,逼得劳动人民纷纷走上逃窜死亡的道路。

本文生动而具体地表现了孔子所说“苛政猛于虎”的思想,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量。

【原文】捕蛇者说作者:[唐]柳宗元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1],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2],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3],去死肌,杀三虫[4]。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5],岁赋其二。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6]。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7],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8],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9];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籍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而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10],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11],视其缶[12],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13]。

”吾尝疑乎是。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4]。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注释】[1]啮(niè聂):咬。

中考文言文《捕蛇者说》原文及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捕蛇者说》原文及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捕蛇者说》原文及详细翻译导读:捕蛇者说作者:柳宗元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luánwǎn)、瘘(lòu)、疠(lì),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sì)为之十二年,几(jī)死者数(shuò)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lì)事者,更(gēng)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

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lì),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

曩(nang,第二声)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xún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sì)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dàn)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s ì)夫(fú)观人风者得焉。

中考文言文试题—《捕蛇者说》(4)

中考文言文试题—《捕蛇者说》(4)

中考文言文试题—《捕蛇者说》(4)[题目]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题君将哀而生之乎?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1. 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作者____。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未若( )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谨食之,时( )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3. 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B. 而/乡邻/之生日蹙C. 今其/室十无一焉D. 非死/则徙尔4. 与“以尽吾齿”中的“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C.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D.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5. 本段内容中含有对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60年内不同时期的不同遭遇作对比。

B. 以三代人之间的不同遭遇作对比。

C. 以乡邻的痛苦生活跟自己的安乐生活作对比。

D. 以乡邻们大多“非死则徙”的情形跟自己“以捕蛇独存”作对比。

6. 下面是对文中“熙熙而乐”的“乐”字的几种理解,联系全文,选出符合文意、准确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项(多项选择)。

A. 蒋氏所说的“乐”是相对于“乡邻之旦旦有是”而言的,是一种不幸之中的自我庆幸。

B. 蒋氏以比受赋敛之苦的乡邻“后死”为乐,其实根本无乐可言,这是以乐写悲。

捕蛇者说原文及注释

捕蛇者说原文及注释

捕蛇者说原文及注释《捕蛇者说》是唐朝柳宗元的散文。

全文如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暮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要获取《捕蛇者说》的注释解释,建议查阅教辅练习资料或阅读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鉴赏文章。

2020语文试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捕蛇者说》

2020语文试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捕蛇者说》

2020语文试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捕蛇者说》捕蛇者说(节选)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8.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太医以王命聚之。

译文:9.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4分)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第?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段讲述了蒋氏单带捕蛇的悲惨遭遇。

D.第三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

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④,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

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

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

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

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

②砉(huā)然:象声词。

③阍(hūn):守门的人。

④良:很。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不胜惊错(2)鼠何名老虫1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

(4分)1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8.柳宗元9.太医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蛇。

10.D11.(1)能承受(能承担)(2)取名(命名)12.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成老虎了。

13.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捕蛇者说》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捕蛇者说》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捕蛇者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8.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太医以王命聚之。

译文:9.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第?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段讲述了蒋氏单带捕蛇的悲惨遭遇。

D.第三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

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④,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

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

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

”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

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

②砉然:象声词。

③阍:守门的人。

④良:很。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不胜惊错鼠何名老虫1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

1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

8.柳宗元9.太医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蛇。

能承受取名12.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成老虎了。

13.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考文言文试题—《捕蛇者说》(2)

中考文言文试题—《捕蛇者说》(2)

中考文言文试题—《捕蛇者说》(2)[题目]课内文言文阅读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1. 解释下列加点字。

蒋氏大戚戚:____ 汪然出涕涕:____久已病矣病:____ 曩与吾祖居者曩:____2. 翻译句子“君将哀而生之乎?”译文:____?用选文或课文原文回答3、4题。

3. 从选文看,蒋氏所要表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主要是通过两方面的对比来说明的,一方面是众多乡邻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是“我”_________。

联系全文看,蒋氏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________的罪恶现实。

4. 这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的《____》,他写作此文的目的是__________。

[题解]第1题。

考查字义。

参考答案: 悲伤眼泪困苦不堪先前第2题。

考查句子翻译。

参考答案: 你要可怜我并且让我活下去吗第3题。

考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并作语句默写。

参考答案: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非死则徙尔”“以捕蛇独存”“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或:“苛政猛于虎”)第4题。

考查对作者写作目的的分析。

参考答案: 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捕蛇者说》
1原文
[唐]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1],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2],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3],去死肌,杀三虫[4]。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5],岁赋其二。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6]。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7],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8],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9];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籍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而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10],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11],
视其缶[12],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13]。

”吾尝疑乎是。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4]。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
2注释
[1]啮(niè聂):咬。

[2]腊(xī西):干肉。

这里作动词,有“风干”之意。

[3]大风:麻疯病。

挛踠(luánwǎn峦宛):一种手脚拳曲不能伸直的病。

瘘:颈部肿烂流脓。

疠:恶疮。

[4]三虫:古时道家迷信的说法,认为人的脑、胸、腹三部分有“三尸虫”,此虫作崇,有关部分即得病。

[5]太医:唐代设太医署,有令二人,其下医师为皇室治病。

[6]数(shuò朔):多次。

[7]莅(lì利)事者:管这事的官吏。

[8]向:从前。

这里有假使的意思。

[9]顿:劳累。

踣(bó薄):倒毙。

[10]隳(huī 灰)突:骚扰。

[11]恂恂(xún巡):小心谨慎的样子。

[12]缶(fǒu否):小口大腹的瓦罐。

[13]苛政猛于虎也:据《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高小方教授在视频课中讲“政”通“征”,故读zhēng。

很多教材中有错误。

[14]人风:民风。

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凡遇“民”字皆写为“人。

3简析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捕蛇者说》主题思想即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
柳宗元生活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时代,经过了“安史之乱”,社会各种矛盾异常尖锐复杂。

统治者为了筹措军费和满足个人挥霍,加紧了对人民的横征暴敛,增加盐税、间架
税(房税)、货物税等。

由于税上加税,“故农人日困,末业日增”,“愁怨之声,盈于远近”。

大批农民纷纷逃亡,社会生产日益凋蔽。

贞元二十一年亦即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王叔文被重用。

柳宗元二十九岁作监察御史在京任职期间,就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进步知识分子的”政治集团“。

王叔文受重用,柳宗元也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

王叔文,柳宗元等依靠顺宗的支持,着手改革弊政,减轻赋税,禁止宫市,释放宫女,惩办恶吏,选用贤臣。

可是因为反对派的强烈反抗,这场革新运动仅进行了一百四十多天就以失败而告终。

结果顺宗退位,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他又改贬为永州司马。

《捕蛇者说》就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写的。

柳宗元被贬之后,仍然坚持他革新政治的主张,他曾说“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内”,因此仍极不满于唐王朝的重赋繁税,希望减轻人民负担。

柳宗元被贬谪后,与下层人民有所接触,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且看到“永州之野产异蛇”,听到“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之类的事迹,因此能以进步的政治观点为指导,为实际生活为素材加以构思。

柳宗元写《捕蛇者说》,旨在说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

文本借事明道,溶理于事,因事说理,以蛇毒与赋毒
相对举而成文。

4译文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怪的蛇,它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接触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咬到人,没有能够抗得住的。

但是捉到它杀死风干做成药物,却可以治愈麻疯、风湿性关节炎、颈部脓肿、毒疮,除去坏死的肌肉,杀死危害人体的三尸虫。

当初,太医奉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毒蛇,每年征收两次。

招募能捕这种蛇的人,可以用蛇充抵他应交纳的租税。

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干这件差事。

有一个姓蒋的,享有捕蛇免租的好处已经有三代了。

我问起这件事,他说:“我祖父死在捕蛇这差事上,我父亲死在捕蛇这差事上,如今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已经十二年,有好几次也差点被蛇咬死。

”说着,露出很悲伤的神色。

我很怜悯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准备去告诉掌管这事的官吏,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你看怎么样?”
姓蒋的一听更加伤心,他眼泪汪汪地说:“你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远比不上恢复我纳税的痛苦那样厉害呀。

假使当初我不干这捕蛇的差事,那早就困苦不堪了。

从我家三代住在此地以来,算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而乡邻们的生活却一天比一天困难。

他们拿出地里的全部出产,交出家里的一切收入;哭哭啼啼地背井离乡,
因饥渴劳累而倒毙在地;一路上被风吹雨淋,冒严寒酷暑,呼吸毒雾瘴气,常常因此死掉的人横七竖八地躺在路边。

从前和我祖父同居一村的人,现在十家中剩下的不到一家了;和我父亲同居一村的人,现在十家中剩下的不到两三家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如今十家中剩下的也不到四五家了: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

而我却因为捕蛇才幸存下来。

那凶狠的差役来到我们村里时,到处吵闹,到处骚扰,吓得人们乱喊乱叫,连鸡狗也不得安宁。

我只要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那贮蛇的瓦罐子,见我捕的蛇还在里面,就放心倒头大睡。

平时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交纳的时间就去上交。

回家后就怡然自得地享用自己田地里出产的东西,这样来安度天年。

因为一年之中冒生命危险的时机只有两次,其他的时候都过着心情舒畅的生活,哪会象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担惊受怕呢!我现在即使就死在捉蛇上面,比起我乡邻们的死亡那已晚得多了,又怎么敢怨恨呢!”我听了更加难过。

孔子曾经说过:“暴政比老虎更加凶恶啊。

”我曾经怀疑这句话。

现在拿姓蒋一家的遭遇来看,这话还真是确实的。

唉,谁知道横征暴敛对百姓的毒害比毒蛇更厉害呢!因此我才写了这篇文章,留待那些考察民情风俗的官吏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