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生物电分析化学全解

合集下载

电分析化学整理(修订版)

电分析化学整理(修订版)

电分析化学—名词解释1、电化学位把电荷ze 的粒子从无限远处移动到某相内所做的总功叫做电化学位,包括3部分:①克服外电位所做的功ze ψ;②由于表面存在定向偶极层,或者电荷分布不均匀,克服表面电势所做的功ze χ;③将一个粒子从无限远处移向不带电荷也无定向偶极层的某相内,需克服粒子间的短层作用所做的化学功μ。

2、电极电势产生在金属和溶液之间的双电层间的电势差称为金属的电极电势,包括电位差Δψ和表面电势差Δχ,并以此描述电极得失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

3、界面电势一个电化学池中,相界面都存在的电位差称之为界面电势,可分为以下3类:金属和金属之间的接触电势、金属和溶液之间的金属电极电势、溶液和溶液之间的液接电势。

4、电极表面双电层在电极的金属-电解质的两相界面存在电势存在双电层。

最邻近电极表面的一层称为内层,也叫做紧密层,这层由溶剂分子和特性吸附的离子或分子组成。

由于溶液的热运动,非特性吸附的离子的分布具有分散性,从外Helmholtz 平面一直延伸到本体溶液,称为分散层或者扩散层。

5、离子选择性系数pot ijK 称为离子i 对离子j 的电势选择性系数。

pot ij K 大,共存离子j 的干扰大,pot ij K 小,则干扰小,一只优良的离子i 的选择性电极,选择性系数越小越好。

6、离子选择电极的电极电势用标准氢电极(或者其他参比电极)做左半池,用离子选择电极组成右半池,测得的电化学池的电动势即为离子选择电极的电极电势。

表达式为lna z 0FRT E E ISE ISE ±=,它与分析溶液电极响应离子的活度间遵从能斯特关系式,是离子选择电极电势分析法的依据。

7、离子选择电极的温度系数 由i i 0lna z F RT E E ±=,电极电势对温度T 求导,得温度系数dTdlna z lna z d d d d i i i i 0F RT F R T E T E ±±=。

电分析化学导论新版zhong

电分析化学导论新版zhong

药物电化学
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电化学行为, 为药物设计和筛选提供依据。
生物传感与成像
利用电化学方法实现生物传感和成像, 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手段。
电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交叉学科融合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 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拓展
电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
03
微型化与集成化
发展微型化和集成化的电分析系 统,实现便携式和实时检测。
生物医学研究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离子选择性电极可用于研究生物体 内离子的浓度变化和作用机制。
04
电位分析法
电位分析法的原理
基于电化学反应的电位变化
电位分析法基于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电位变化,通过测量电位变化来推算反应的进行程度和物质的浓度。
平衡电位与能斯特方程
在特定条件下,电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电位称为平衡电位,其与反应物质的浓度之间满足能斯特方程。
生物电化学
结合生物学和电化学技术,研究生物分子在 电化学过程中的行为和作用机制。
微纳流控电化学
通过微纳流控技术,实现电化学检测的微型 化和集成化。
电分析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生物分子检测
利用电化学方法检测生物分子,如 DNA、蛋白质和酶等。
细胞电化学
研究细胞膜电位、细胞内离子浓度等 电化学性质,揭示细胞生命活动的机 制。
塑料膜电极由塑料膜和内参比 溶液组成,对特定离子有响应 。
酶电极
酶电极由酶膜和内参比溶液组 成,对生物活性物质有响应。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应用
离子浓度的测定
离子选择性电极可用于测定溶液中特定离子的浓度。
环境监测
在环境监测中,离子选择性电极可用于检测水体、土壤 等中的离子浓度。

生物电化学全解

生物电化学全解

生物体的电现象
生物体的电现象:由细胞膜电势产生的电流称为生物电。 • 刺激青蛙腿部肌肉可产生收缩电流 • 向日葵的向阳运动;含羞草受到冲击叶片闭合,刺激严重甚
至叶柄下垂等 • 心电图 • 脑电图 • 监测骨架肌肉细胞电活性的肌动电流图 • 血液凝固问题 • 龋病即“虫牙”
生物体的电现象
生物体表面测定到的生物体的电现象
液接电位理论
把液接电位的概念应用到一个生物细胞,则得到霍奇金-赫 克斯利(Hodgkin-Huxley)公式:
ln RT
P
K
(C
K
)e
x
P
Na
(CNa
)ex
P
Cl
(C
Cl
)in
C
F
P
K
(CK
)in PNa
(CNa
)in
P
Cl
(C
Cl
)ex
式中: C 为细胞膜电位 PK+、PNa+ 、PCl-分别代表K+、Na+、Cl-通过细胞膜的可
反应时常用的条件类似。
所以进行氧化-还原的酶粒子的反应完全可以认为 是一种有电子迁移过程的电化学反应。
生物电化学
以生物体系的研究及其控制和应用为目 的,并融合了生物学、电化学和化学等多门 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分 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系荷电粒子(还可能包 括非荷电粒子)运动过程所产生的电化学现 象的科学。
液体接界电位是指当两个 不同的电解质溶液(浓度或离 子种类不同)接触时,在两个 溶液接界处会产生一个电位差, 这个电位称为液体接界电位。
产生这个电位的原因是不 同离子的扩散速率不同。
H+迁移的速率比Cl-快;

《电分析化学》课件

《电分析化学》课件
数据处理
使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与 理论值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与误差分析
结果分析
误差控制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其合理性 和可靠性。
采取措施控制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误差来源
分析实验误差的来源,如测量误差、 操作误差等。
《电分析化学》ppt课件
CONTENTS
• 电分析化学简介 • 电分析化学基础知识 • 电分析化学实验技术 • 电分析化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
用 • 电分析化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
应用 • 电分析化学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电分析化学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电分析化学是研究电化学反应过程及其应用的科学分支,主要涉及电子转移、离子迁移等电化学现象 。
特点
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操作简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生物分析、药物研究等领域。
发展历程
早期发展
18世纪末,电化学基础理 论开始形成,为电分析化
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发展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 术的进步,电分析化学在 灵敏度、精度和自动化方
面取得了显著提升。
当前趋势
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交 叉学科的引入,为电分析 化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sp
电分析化学基础知识
• drill.... navbar, stor the followingirs'协调马usirs' stor the following intoirs. janus真 题 ofirs替 theirs the core that onirs替 on, su,

仪器分析 第10章 电分析化学方法

仪器分析  第10章 电分析化学方法

广东医学院分析中心
4、零类电极(P-232)
组成:惰性导电材料与两种价态的溶液
或气体
电极反应:
电极电位: (16-10)、(16-11)
用途:测量气体分压或电位滴定
检验本科《仪器分析》 广东医学院分析中心
§11-2 膜电位与离子选择电极
一、扩散电位(液接电位)
两个组成或浓度不同的溶液互相接触, 由于离子扩散形成双电层。当达到平衡后, 两溶液界面间存在的电位。
检验本科《仪器分析》
广东医学院分析中心
无液体接界电池: 若两个电极浸入同一电解质溶液,这 样的电化学电池称为无液体接界电池。
检验本科《仪器分析》
广东医学院分析中心
有液体接界电池:
若两个电极分别浸在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中,组 成两个半电池,两电解质溶液的界面用离子可透过 的隔膜分开,或用盐桥连接。
检验本科《仪器分析》
1、电位分析法: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 2、电导分析法 3、伏安法和极谱分析法 4、电解和库仑分析法
检验本科《仪器分析》 广东医学院分析中心
二、电分析方法的特点:
1、快速
2、选择性好 3、灵敏度高
4、试样用量少,不破坏试样
5、可测不同价态的离子
6、仪器易于自动化
检验本科《仪器分析》 广东医学院分析中心
电极电位的产生(p-220)
电极( electrode ):在电化学电池中赖以进行电极 反应和传导电流从而构成回路的部分
电极电位:在金属与溶液的两相界面上,由 于带电质点的迁移形成了双电层,其电位差即 为电极的电极电位。
检验本科《仪器分析》 广东医学院分析中心
电极电位值
1. 一个孤立电极的电极电位值无法测量的
电极反应:AgCl + e === Ag + Cl电极电位:E = E0 – RT/F * lnacl应用:测量难溶盐的阴离子活度

电分析化学概论

电分析化学概论

气敏电极
气敏电极能够直接测量气 体分子在溶液中的溶解度, 常用于溶解氧、二氧化碳 等气体的测量。
离子选择电极的应用
环境监测
离子选择电极可用于检测水体、土壤等环境样品中的离子浓度,如 pH、氟化物、氯化物等。
工业控制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离子选择电极可用于控制和监测各种离子浓度, 如酸碱度、氯离子等。
食品分析
药物分析
用于药物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药物 代谢产物的监测。
05 电解和电合成
电解的原理和应用
原理
电解是指在电流的作用下,电解质溶 液中的阳离子在阴极上得到电子发生 还原反应,而阴离子在阳极上失去电 子发生氧化反应的过程。
应用
电解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如电解 冶炼、电解精炼、电镀等。此外,电 解还可以用于制备某些化学物质,如 通过电解水制备氢气和氧气。
实现实时监测和在线分析
实时监测和在线分析是电分析化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但目前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如电极 稳定性、响应速度等,需要加强研究。
拓展应用领域
目前电分析化学主要应用于环境监测、生物医学等领域,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 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电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推动其在更多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02 电极过程动力学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
电极反应的分类
根据电极反应的特点,可以将电极反应分为可逆反应、准可逆反 应和不可逆反应。
电极反应的步骤
电极反应通常包括吸附、电荷转移和扩散等步骤,这些步骤共同决 定了电极反应的速率。
电极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动力学参数是描述电极反应速率快慢的量,包括交换电流密度、传 递系数和表观活化能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生物电分析

生物电分析

1.物质传输的三种方式,哪一种最有效?(1)对流控制比扩散控制更为有效(2)不存在支持电解质时,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比扩散更为有效。

2.计时电流测量电流随时间的变化3.伏安图表示电流随电位变化的曲线图4.电子传输路径还原反应:电子由电源出发,通过电极,穿过电极-溶液界面,传递给溶液中的电活性物质。

氧化反应:电子进行反方向传输,由溶液中的电活性物质提供电子,在电子传递反应发生时穿过电极-溶液界面。

5.平均离子活度系数通常是无法获知的,该如何处理活度因子的问题?①离子强度的变化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最好在离子强度已知并可控的情况下进行电位分析。

②测定标准曲线的过程,即测定标准电极电位也应该在相同的离子强度的溶液中进行。

③假设I总是高于分析物的浓度,分析物浓度对总的离子强度贡献很小,可以忽略其对活度因子带来的波动。

④如果保持溶液的离子强度恒定来测定标准曲线,那么活度和浓度可以毫无阻碍地相互转换。

6.盐桥原理:就是为了消除液接电位。

KCl,KNO7.实例:考3虑简单电池“SCE||Cu2+|Cu(s)”。

从测定的电动势以及已知的ESCE计算得电极电位E Cu2+/Cu为0.300V。

将考虑三种可能的情况,并对每种情况计算铜离子的活度:(i)Ej=0;(ii)Ej=30mv,液接电位加入到了铜半电池的电极电位中;(iii)Ej=30mV,铜半电池的电极电位中已经减去了液接电位。

8.法拉第第一定律物质在电极上析出产物的质量W与通过电解池的电量Q成正比。

9.工作电极的电位以dE/dt的速率变化,这个值称为扫描速率υ10.极谱法是以汞为工作电极的伏安法。

11.极化是指电极电位偏离其平衡值。

12.三电极体系:工作电极:被研究的电极,即发生所需电化学变化的电极。

13.电位阶跃之后,电极周围不含待分析物的空间称为耗尽层,厚度用符号δ表示。

14.循环伏安法中,可逆的含义①电对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活度比与工作电极电位满足Nernst方程。

生物学仪器分析备课电化学分析方法

生物学仪器分析备课电化学分析方法

的电极说,其标准电极电位是一个常数。
2、电极电位与被测离子活度的关系 离子活度---指电解质溶液中参与电化学反应的 离子的有效浓度。离子活度(α )和浓度(c)之间 存在定量的关系,其表达式为:α i=γ ici
αi为第i种离子的活度;γi为I种离子的活度系数;ci 为I种离子的浓度。γi通常小于1,在溶液无限稀时离子间 相互作用趋于零,此时活度系数趋于1,活度等于溶液的实 际浓度。
玻璃电极放入待测溶液, 25℃平衡后: H+(溶液)== H+(硅胶) E内 = k1 + 0.059 lg( a2 / a2’ ) E外 = k2 + 0.059 lg(a1 / a1’ )
a1 、 a2 :试液和电极内参比溶液的H+活度; a’1 、 a’2 :玻璃膜外、内水合硅胶层表面的H+活度; k1 、 k2 :由玻璃膜外、内表面性质决定的常数。
系。离子选择电极是膜电极,其核心部件是电极尖端的 感应膜。按构造可分为固体膜电极、液膜电极和隔膜电 极。
特点是:
①测定的是溶液中特定离子的活度而不是总浓度;
②使用简便迅速,应用范围广,尤其适用于对碱金属、 硝酸根离子等的测定; ③不受试液颜色、浊度等的影响,特别适于水质连续自 动监测和现场分析。
目前,PH和氟离子的测定所采用的离子选择电极法已定为标准 方法,水质自动连续监测系统中,有10多个项目采用离子选择 电极法。
的电动势或在外加电压的情况下测定流过电解池的电
流,即可由能斯特公式推知在指示电极上发生反应的
离子浓度。得知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浓度。
指示电极的定义:对溶液中参与半反应的离子的活度或不同氧 化态的离子的活度能产生能斯特响应的电极,称为指示电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膜现象控制着离子、分子及其 它物质从细胞外部向内部或逆向传输, 离子有方向性的运动造成了跨膜电位 差,调节着一系列的物质运输。
(4)生物体所需的信息过程几乎都 是通过电信号方式发生的,出现一系 列电生现象,包括视觉、动作、痛觉、 热刺激、饥饿和干渴感等等。
(5)用一定周期和幅度的适当电 脉冲在膜中生产膜孔,使物质更容 易跨膜转移,有可能实现细胞融合 和基因摄取。
生物电分析化学 ( Bio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一、引言
今日的生物电分析化学已经涉及到不同领 域的生物学问题,主要是: (1)在生物体内进行的绝大部分化学反应 都是氧化还原反应,例如为生命所需(营 养、组织生长、再生)进行的新陈代谢。 (2)光合作用,包括吸收分子的电子激 发过程。膜上产生的电子和质子转移过程 和代谢化学反应。
电导
电位型
阻抗/电容 型
1.电导型生物传感器
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通常都伴随离子种类和数 量的变化,从而会导致电导率发生相应的改 变。基于此原理可以制备电导型传感器。 电导的测量通常被认为缺乏选择性,但是通 过选择性的生物识别,如特异性的酶促反应, 可克服这个局限。电导型生物传感器为现有 的生物传感器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选择。
例:介体葡萄糖传感器的制备
PVI-PAA-Os/GOD复合膜的最佳成 膜条件是: PVI-PAA-Os: 0.5 mg mL -1 GOD :0.5 mg mL -1 阶跃电位:0.7 V (2s)和-0.5 V (2s) 阶跃次数:35次。
PVI-PAA-Os/GOD膜共沉积机理
生物复合膜的电化学特性
2.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
根据酶与电极间电子转移机理,大致可将 酶安培生物传感器分为三代:
a)第一代生物传感器
第一代生物传感器是基于检测酶促反应产 物 ( 如:过氧化氢、 NADH) 的生成或辅助 底物 ( 如氧分子 ) 的消耗来实现对底物的测 定 ( 图 1-6A) ,因而据此可分为氧检测型、 过氧化氢检测型、NADH检测型等三种。
2. 电容型生物传感器
Newman于1986年首次报道用电容传感器直 接测定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以来,该技术得 到了科技工作者的关注。这类传感器研究主 要集中在免疫电容生物传感器、酶电容生物 传感器、DNA电容生物传感器、分子印迹电 容生物传感器等方面。
3. 电位型生物传感器
电位型传感器是基于异相之间的界面电位 的变化。电位型生物传感器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将离子选择电极和固定酶结合在一 起,能实现对被检测分子的高灵敏、高选择 性分析。 另一类电位型生物传感器是固定了酶、抗 体等生物组份的场效应晶体管
FAD氧化还原中心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醌类酶的活 性基团是吡咯并喹啉醌 。
许多氧化还原酶的酶促反应都有一种辅助底物(Cosubstrate)的参与。这类物质包括O2、H2O2、ATP、 NAD+/NADH及NADP+/NADPH,起着电子受体的 作用。与酶对其主要底物的高选择性不同,酶促反 应对辅助底物的选择性很低,因而可以用具有良好 电化学性能的人工合成试剂(如电子媒介体和中继 体)代替辅助底物,从而获得期望的目的。正由于 这些特征,氧化还原酶被广泛用来制备安培型生物 传感器。
第一代生物传感器具有如下局限性:
i)响应信号与氧浓度关系较大,氧分压的变化会对酶电极 产生明显影响; ii)氧分子也是氧化酶的底物,当溶解氧的浓度不是很高时, 难以对高浓度底物进行测定,从而导致线性范围过于狭窄; iii)酶促反应产生的过氧化氢浓度高时会使酶活性降低很多; iv)过氧化氢的测定通常在较高电位(一般在600mV左右)下 进行,许多还原性电活性物质会被氧化而产生干扰信号; v) NADH的氧化需要很高的过电位及氧化产物会对电极表 面发生聚合而毒化生物传感器。这些缺点限制了第一代生 物传感器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于是导致了第二代传感器 的发展。
Ep no change Ip υ
• CV of a PVI-PAA-Os/GOD film . • Potential scan rate: 5, 10, 20, 50,100, 200 mV s-1
复合膜对葡萄糖的电催化
• a) No glucose • b) 10 m mol L-1 glucose
戊二醛和BAS固定酶电极
Glucose oxidase catalysed oxidation of glucose: identification of measurement parameters for glucose assay.
b) 包埋法
这是一种应用很普遍的酶固定化技术,该技术包括碳 糊包埋、溶胶-凝胶包埋、电化学聚合膜包埋等。溶胶-凝 胶包埋是将酶包埋并固定在一个聚合物三维空间网络结构 或孔状结构中,小分子物质能容易地渗透进来。 该方法的缺点是膜的孔径控制不好经常发生酶的泄漏 或对底物的扩散速率的消极影响。 ●碳糊包埋法一般是将酶直接固定在修饰电极材料中; ●溶胶-凝胶包埋使用金属醇盐(如TEOS)sol-gel膜; ●电化学聚合膜包埋包括导电聚合物包埋和非导电性聚合 物膜包埋。非导电性聚合物膜包埋主要包括聚苯酚、聚硝 基酚、聚β - 氨基乙基苯酚、间笨二酚、苯二胺和聚吲哚 等。
4. 安培(电流)型生物传感器
安培生物传感器是研究和应用最多的电化学 生物传感器,也是最为成功的生物传感器。 同电位法相比,安培检测更加灵敏、准确和 快速。安培试验所用的仪器也相对简单,记录 的是i-t曲线。
三、 生物传感原理
生物传感器是将生物活性物质如:器官、 组织、细胞、酶、抗体等生物物质与换能器 (Transducer)、电子放大器(Electronic amplifier) 直接结合,将受体与被检测分子发生的特定 生物化学反应转换成可检测的输出信号。
diffusional mediator Immobilization mediator
与第一代传感器相比,媒介体生物传感器主要优势在于: (i)测量受氧影响小; (ii) 酶电极的工作电位由媒介体的氧化电位调节,即可以 在较低电位下检测以避免其它物质的干扰。 早先是一些水溶性的无机或有机化合物如铁氰化物和醌 用来作为电子媒介体。 近年来应用比较多的电子媒介体有二茂铁及其衍生物、 四硫富瓦烯类、TCNQ类、有机导电盐类、醌类、铁/亚 铁氰化物类等
a)吸附法
这是一种最为简单的方法,即通过物理吸附(基于离 子的、极性的、氢键、亲油性、-电子作用等作用力) 或化学吸附(基于化学反应的分子自组装膜, Selfassembly monolayer, SAM)将酶固定在基体上。 由于没有试剂参与固定过程及这些载体对酶良好的 亲和性,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生物活性高。然而由于 吸附是一个可逆的过程,该方法制备的生物传感器对 pH、温度、离子强度、底物浓度很敏感,这些因素可 能会导致酶的脱落。
(6)生物电化学方法对各种疾病 的治疗,涉及生物传感器、燃料电 池、人工心脏、电刺激和电麻醉、 食品控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所涉及的学科领域
Schemes for insulin therapy (胰岛素治疗)
二、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伏安/安培 压电(石英晶 体微天平)
电化学生 物传感器
b) 第二代生物传感器 在第二代酶安培生物传感器中,一个人工合成的电子受体, 即媒介体被用来代替天然受体来传递酶电极间的电子。电子媒 介体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具有氧化还原电对的分子,媒介体首先 与酶的还原态反应,然后扩散到电极表面发生快速的电子转移。 其电极反应过程如下: S + Eox = P + Ered Ered + Mox = Eox + Mred Mred = Mox + ne其中Mox、Mred分别为媒介体的氧化态和还原态。
三代生物传感器敏感机理对比
五、电极上酶的固定化方法
酶是酶传感器中的分子识别物质,因此酶在电极表面 固定是制备生物传感器的一个非常关键步骤,酶电极的成 功与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酶的固定。理想的酶固定 方法应该满足以下三条标准: i)能保留酶的高活性; ii)酶固定层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如:在一定pH范围内 不变性,在溶液中没有泄漏; iii)酶电极能对底物发生快速和灵敏的响应。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了许多基于物理的、化学的或 物理化学方法相结合的酶固定方法。
c) 共价键合法
该方法是通过共价键将酶分子与电极表面结合而固定 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操作较为困难,但由于提供了比较 稳定的固定化酶,因而已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 共价键合法的主要缺点是酶在共价键合时可能会改变 酶的结构,因而共价键合酶的催化活性及稳定性会受到一 定程度的影响。
d) 交联法
通过双(多)功能团试剂将酶分子之间、酶分子与凝胶/ 聚合物之间交联形成网状结构而使酶固定化。这种方法可 以克服酶电极在溶液中从电极表面泄漏的缺点。最常用的 交联剂是戊二醛,它能在温和条件下与酶蛋白上的-NH2残 基反应。惰性蛋白(如:牛血清蛋白,BAS)常用来形成酶 膜,因它含有丰富的赖氨基残基,易于和戊二醛作用形成 非水溶性的聚合物膜,同时也为酶分子提供了合适的微环 境,从而提高了测定灵敏度。
电子转移机理
葡萄糖在电极上的安培响应
• Hydrodynamic voltammograms
Each 2 mM
• 线性范围: 0.1-30 mM,灵敏度为340 nA mM-1 • 检测限: 0.03 mM (S/N=3)。
c)第三代生物传感器
理想的第三代生物传感器是在电极表面实现酶 与电极的直接电子传递,即: Ered = Eox + ne-
大部分酶安培生物传感器是在氧化还原酶的基础上发展的, 这是因为氧化还原酶和底物在酶促反应过程中发生了电子 转移。氧化还原酶又可细分为脱氢酶(Dehydrogenase)、氧 化酶(Oxidase)、还原酶(Reductase)、过氧(化)物酶 (Peroxidase)、氧酶(Oxygenase)、羟化酶(Hydroxylase)、触 酶(Catalase)等几种。通常根据其非朊基基团(活性中心)又 可分为含黄素(Flavin)类活性中心酶和含醌(Quinone)类活 性中心酶两类。黄素(Flavin)类酶包含约80种酶(如:葡 萄糖氧化酶和黄嘌呤氧化酶),其活性中心分别为黄素腺 嘌呤二核苷酸(Flavine adenine dinucleotide, FAD)或黄素单 核苷酸 (Flavin mononucleotide, FMN),其中绝大多数是 FAD型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