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选择题突破方法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选择题突破课件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选择题突破课件
情诗 曹植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游者叹黍离① ,处者②歌式微。大方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 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
C.首句从秋景描写入手,烘托了浓重的悲秋氛围。
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C.首句从秋景描写入手错误。
首句并没有“秋景描写”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鹭 鸶杜 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鹭 鸶郑 谷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对鹭鸶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杜诗以雪、青玉为喻,突出了鹭鸶的惊艳形貌;郑诗以“闲”“静”来刻画鹭鸶的安静情态。B.两首诗都以鹭鸶为描写对象,但形象大不相同。杜诗中的鹭鸶嘴青毛白,矫健敏捷;郑诗中的鹭鸶娴静从容,自由自在。C.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杜诗由近及远,从近处的鹭鸶转向碧绿的远山;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鸶。D.两首诗的意境不同,但热爱生活的乐趣相近。杜诗描画的是鹭鸶捕鱼图,充满生趣;郑诗描画的是鹭鸶休憩图,娴静自在。
常见的陷阱设置点:1.意象意境分析不当2.基础知识运用错误3.词句解说歪曲原意4.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5.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秒找“易错点”技能
找到选项中的“不合逻辑”
❶易错点技能汇总
找到选项中的“因果关系”
找到选项中的“负面否定词”
找到选项中的“字面解释义”
找到选项中的“极端绝对词”
找到选项中的“季节时间词”
D.这首闺怨诗多处运用神话或典故,想象丰富,意象特殊,天上人间,尽显浪漫色彩,体现了李贺诗歌的特殊风格。

专题19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选择题解题技巧(原卷版)

专题19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选择题解题技巧(原卷版)

专题19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选择题解题技巧一、考纲解析2020年、2021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的古代诗歌阅读的第一小题都采用了选择题形式,选项多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形象画面、表达技巧、语言特点等角度设计题目,覆盖面广,要求高,需要考生对给出的阅读材料有全面、深刻、细致的理解,进而才能够选出正确的选项。

从近两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选题的命制角度分析,错误项分别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望文生义。

解释诗句时,不考虑整体内容,错误解说诗句中的字词等。

②无中生有。

凭空解说一些诗歌中没有体现的内容,比如相关的表达技巧等。

③说法绝对。

选项内容太过绝对,不符合客观情况。

④胡乱联系。

选项的内容将诗歌的某些特点与学生学过的诗句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必然的。

⑤拼凑词句,把几句没有本质联系的诗放到一起来解释诗歌。

二、考向分析考向一诗歌选择题设误“4角度”角度一(重点)内容感情判断【设误类型】哀乐颠倒、对象错误、诗句理解错误【失误原因】没有正确理解诗意,不会利用诗歌中的某些暗示性词语进行推导。

角度二形象画面的判断(难点)【设误类型】形象身份理解错误、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判断失误、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有误。

【失误原因】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当,对诗歌形象的意义理解不当,概括的方法不当,不知常见意象的特点。

角度三表达技巧【设误类型】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相关内容联系错误等类型。

【失误原因】或表达技巧知识积累不足,或不能理解表达技巧的特征和作用,或不能联系相关内容进行鉴赏分析等。

角度四语言特点判断【设误类型】词语解释错误、语言特色错误、语言风格错误等类型。

【失误原因】对词语的性质特征理解不清(主要为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叠词),对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理解不透,不能准确判断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向二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两角度解答诗歌鉴赏性选择题,一般从以下两个角度:三、新题解析一、选择题1.(2020·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三一模)下列诗句与传统文化里所描绘的古人活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高考语文古诗阅读突破选择题

高考语文古诗阅读突破选择题
【注】 ①莫徭:瑶族的古称。②丽谯:城门更楼。
【读懂诗歌】
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
刘禹锡
杀气阵阵逼蓝天,瑶民队伍好雄壮。
海天杀气薄,蛮军步伍嚣。 西山红叶林尽染,烧过草地好围歼。
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 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 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 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 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 ——突破选择题
突破选择题 ——“扫除外物,直觅本来”
目录 CONTENTS
一、明确古代诗歌客观题四大设误点 二、突破诗歌综合性选择题“三步骤”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四大考点。选择题和主观 题只是题型不同,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解答诗 歌选择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找到选 项的设误点,仔细分析,认真比对,就可以顺利作答。
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 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 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 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 一缕。”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 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 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 “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 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 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边练边悟】
夏日题老将林亭①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张蠙
A.首联写出了老将在经历百战之后,有功成
身退之感,喜欢安静的生活,表达出老将对于仙家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突破点五答准选择题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突破点五答准选择题

突破点五答准选择题必备学问古代诗歌选择题涉及学问面广,几乎涵盖古诗鉴赏的全部考点。

其实力指向通常是深度的“理解和赏析”,四个选项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诗作进行解读与赏析。

一般有以下几种设误方式:陷阱设置解说典例解析曲解词句牵强附会命题者往往有意牵强附会地曲解某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如有意歪解、望文生义、以古律今等。

2024年新高考Ⅰ卷第15题A选项——词人在人日约挚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此项错误。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意思是,春色无穷无尽,人们却情愿来到南山苦苦找寻。

“苦”,形容追求的执着,表达出了人们找寻春色的执着。

不能将“苦”字理解为“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忽视语境褒贬失当命题者有时有意忽视语境,将诗歌创设的语境曲解、引申、拔高,造成褒贬失当。

2024年全国Ⅲ卷第14题C选项——诗人虽然宠爱苦笋,但终归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嘱咐不要过多取食。

此项错误。

诗人将苦笋人格化,确定、赞美其“苦节”,即坚守节操、矢志不渝。

告诫孩子们“勿多取”苦笋,要给它们机会让它们自由成长。

选项忽视语境而曲解诗意,故错误。

断章取义混淆情感脱离整首诗歌内容,断章取义,随意妄解,与诗歌主旨、情感相左,甚或南辕北辙、格格不入。

2024年新高考Ⅱ卷第15题B选项——诗中运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此项错误。

诗歌三、四两句,承上评价赵伯鱼的好学看法,认为其后生可畏;然后诗人自谦,认为自己虽然谈诗殊多,但是简洁粗略,未及肯綮。

“后生可畏”出自《论语·子罕》,意为年轻人往往能够超过前辈,是可敬畏的。

韩驹此句意在表达对赵伯鱼的嘉许,并无劝诫之意。

选项对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把握不准。

错置技法误析作用或是无中生有,或是有意将不同的技法加以错置,或是对技法的表达效果作错误会读。

2024年新高考Ⅰ卷第15题B选项——第三句运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挚友之间“天际若比邻”之意。

引导学生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的一些经验

引导学生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的一些经验

古代诗歌鉴赏题是历年高考必考的题型,其得分率比较低。

在复习阶段,教师需帮助学生明确此类题的考查方向,帮助他们重新构建解题的思维框架,更加规范地答题。

下面,笔者就举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

一、帮助学生明确试题考查的方向古代诗歌鉴赏题主要考查什么?这是我们需解答的第一个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中指出:“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在鉴赏的过程中,学生要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评论。

江苏省的《考试说明》也明确表示:“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虽然现在采用新课标新高考卷,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方向与此前是一致的。

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学生要重点把握其中的形象、语言、主题、情感、技巧等要素。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以教材中的文本为依托,适时引导学生学习课外的诗歌,扩大其阅读的范围,突破单篇的限制,让他们在相对复杂的情境中思考问题,鉴赏诗歌。

二、带领学生重新构建解题的框架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前提是读懂诗句。

那么如何读诗呢?这是我们要帮学生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接下来,笔者以2021年新高考卷中的《寄江州白司马》为例,谈谈如何带领学生读诗,重现构建解题的思维框架。

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

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③莫谩:不要。

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环节一:正向判断在这一环节,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标题、读作者、读注释、读文本(人物、意象、景物)来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和题材,以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古代诗歌选择题突破方法

古代诗歌选择题突破方法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 槎:读 chá,指小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错项】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解析】 语言鉴赏不当 典例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泊扬子津 祖咏 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过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的“才”与“遥”呼应,才入扬州,就感到乡关已远;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简洁明快,调动了读 者的情绪,起法高妙。 B.颔联抓住雨霁初晴的特征:上句写雨后初晴,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一片苍翠;下句写雨后风起,为结句 的“寒气”作了铺垫。 C.颈联由“明沙岸”引出下句“云帆碍浦桥”,一个“碍”字形象地写出了浦桥阻碍了诗人远眺家乡的视线, 体现出诗人悲凉的情怀。 D.尾联的主要意思是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入肌骨,不胜 其寒。 E.尾联的“客衣”点明了游子身份,“薄”写出诗人生活的困窘;“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 成了对比,细腻地表达了诗人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 【错项】 C.颈联由“明沙岸”引出下句“云帆碍浦桥”,一个“碍”字形象地写出了浦桥阻碍了诗人远眺家乡的视线, 体现出诗人悲凉的情怀。 E.尾联的“客衣”点明了游子身份,“薄”写出诗人生活的困窘;“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 成了对比,细腻地表达了诗人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 【解析】 C 项,属语言鉴赏不当(曲解文意),“碍”字形容船多造成的拥挤感,刻画出码头处于水运交通枢纽地位的 特征,而非选项所述;E 项,属情感分析不准,无中生有,“韶光易逝”的情感在尾联没有体现。 错解词语意思 沙丘城下寄杜甫

古诗选择题答题技巧

古诗选择题答题技巧
解析:B,“少邻并”是指周围没有邻居,地方偏僻。 译错实词
【1999•全国】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பைடு நூலகம்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 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 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 “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高考回顾
2017全国卷 3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C)( D )(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解析:BE,B项考查的是语句理解和情感,是对曾经一起赏月的人而今不在身边的境况 感到无限伤感。E项是情感的偏差,主要的情感是对人的思念,对物是人非的感伤。

古诗选择题解题技巧

古诗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考说明》对古诗鉴赏的总体要求是: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多选题的题干一般是“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这一题,可以对多个考点进行灵活考察,无论是古诗所蕴含的思想内 容、观点态度,还是古诗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都会进入到命 题范围内。
2.概括错误——意境分析不当
宿武陵即事 孟浩然①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②。 【注】①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②人物是秦余:引用《桃花 源记》中的典故。
【错项】 C.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壮阔美好。
3.手法错误
长安春望 卢纶 唐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错项】C颈联转入写景,通过用典表现了诗人故乡之远。 【解析】手法错误。诗人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近看宫阙,错落有 致,落晖笼罩,此句写景,并无用典,“用典”无中生有。
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错4项】】徽C:. “琴醉徽翁,去系后弦”之两绳句。描此写处醉代翁指离琴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
诵表达思念之情。
【解析】选项C翻译错误。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研修在琅 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选项C中的“朝吟夜怨”指的是 “流泉的”声音,不是作者。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
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E.五、六句,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诗境极是悠逸恬淡。 [解析] C 项, 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是以动写静的手法;E 项,山巅上正浮动 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是拟人手法而非比喻手法。 [答案] CE 4.情境意境有误 命题人故意将诗歌创设的意境随意引申、任意拔高,考生往往因陶醉于生动优美的 表述而忽略对杂糅在正确表述中的错误点的排查。 [例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错项】第六句“空复情”的意思是满满的思念之情。 【解析】“空”的意思是徒劳的、白白的。 【判别技法】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 错解诗句意思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错项】三、四句用“古树”象征着和杜甫的友情像古树一样长青。 【判别技法】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语意关系。 表达技巧确认不准 池上早秋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 公元前 825 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 36 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 归洛阳。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潘安 32 岁鬓生白发,过潘二十岁,应是 52 岁 知天命的年龄。 【错项】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解析】“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错,应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本联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 数十年人世的沧桑之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学科#网 【判别技法】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读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再作判断;切不可 脱离诗句而只看选项,以命题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以免被命题人诱导而选错答案。 思想感情分析错误 池上早秋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 公元前 825 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 36 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 归洛阳。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潘安 32 岁鬓生白发,过潘二十岁,应是 52 岁 知天命的年龄。 【错项】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判别技法】找诗歌中的情感词句来确定诗眼,把握诗歌感情的总基调;关注诗歌中的言行描写,体会诗
鉴赏选择题 4 大设误角度
以选择题(5 选 2)考查诗歌鉴赏的命题形式属于旧题新考(多年以前的高考就采用了这 种题型)。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 了试题的难度。命题人设置选项时,或曲解词句意思,或弄错情感,或混淆表达技巧,或生 造情境意境,且多将错误点杂糅在选项的正确表述中,让考生慧眼难辨。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 槎:读 chá,指小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错项】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解析】 语言鉴赏不当 典例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泊扬子津 祖咏 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过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的“才”与“遥”呼应,才入扬州,就感到乡关已远;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简洁明快,调动了读 者的情绪,起法高妙。 B.颔联抓住雨霁初晴的特征:上句写雨后初晴,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一片苍翠;下句写雨后风起,为结句 的“寒气”作了铺垫。 C.颈联由“明沙岸”引出下句“云帆碍浦桥”,一个“碍”字形象地写出了浦桥阻碍了诗人远眺家乡的视线, 体现出诗人悲凉的情怀。 D.尾联的主要意思是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入肌骨,不胜 其寒。 E.尾联的“客衣”点明了游子身份,“薄”写出诗人生活的困窘;“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 成了对比,细腻地表达了诗人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 【错项】 C.颈联由“明沙岸”引出下句“云帆碍浦桥”,一个“碍”字形象地写出了浦桥阻碍了诗人远眺家乡的视线, 体现出诗人悲凉的情怀。 E.尾联的“客衣”点明了游子身份,“薄”写出诗人生活的困窘;“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 成了对比,细腻地表达了诗人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 【解析】 C 项,属语言鉴赏不当(曲解文意),“碍”字形容船多造成的拥挤感,刻画出码头处于水运交通枢纽地位的 特征,而非选项所述;E 项,属情感分析不准,无中生有,“韶光易逝”的情感在尾联没有体现。 错解词语意思 沙丘城下寄杜甫
D.颈联中,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 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 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解析] A 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 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 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C 项,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 (《咏怀古迹》)诗意。
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 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就可以顺 利作答。
1.词句理解有误 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对此,考 生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 [例 1]选择题是古代诗歌考查题型的变化,而非考查实质的变动。由主观考查变客观考查,读诗容 易了,试题难度变小了。 选择题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 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就可以顺利作答。 古 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 4 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 态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 题形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是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 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常见设误角度 形象特点概括不准、语言鉴赏不当、表达技巧确认不准和效果分析不当、情感分析不当。 形象特点概括不准 典例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还山宅 杨师道
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逐项核对 再排除
选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词句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解释等,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 对,排除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选项。
辨析真伪 定答案
在提供的选项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会出现自相矛盾,有时会曲解原意。如选
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首句劈头自问,其中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
B.三、四句用“古树”象征着和杜甫的友情像古树一样长青。
C.一、二句是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解析] B 项,“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 E 项,不是想象,是诗人回到山宅 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
[答案] BE
特别提示:选择题答题步骤
整体感知 明选项
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并借助选项进一步全面理解诗歌,然后再解题。另外,还要注意结 合标题、作者、注释,诗中常见意象、关键词句等。
启动情思 巧排除
初步感知诗歌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项中对一些典 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排除;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低,或武断,或偏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 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 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 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