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讲义:第一章 引言
环境监测第一章资料重点

二、污染特点监测特点 监测特点:
1.综合性:综合监测、综合分析、综合评价
2.代表性:
• 采样中的时间、空间上的代表性:统计处理
• 监测项目上的代表性:环境优先污•染全物球(网P7(四GE)MS)中国 特点:持久、生物积累、三致、站急点毒 选择原则:毒性大、数量大、有•市分全析、国县方四)法级环(和境国标保家准护、部省、 名单:各地各时不同污染情况门、所社属会:空、气、地表水、
• 污染物的状态和价态分析(P36)
如:直接法、分离法、干法、理论计算法
• 痕量、超痕量分析 • 分析方法标准化… 评价:仍是待发展的幼弱状态,尤其是我国
15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五、我国监测技术与国外的差距 1、监测分析方法不够健全,现有的方法大体可以满足常 规环境质量监测和部分污染源监测,但对环境和污染调查、 全面的污染源监测以及应急事故的处理,就显得不够。 2、采样技术仍然是一大难题,环境标准物质缺口很大, 使监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以及质量保证工作开展受到严重 制约。 3、现有监测技术配套性很差,仪器设备条件急需改善。 4、监测信息管理和开发尚存在诸多问题
16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环境标准
一、环境标准
定义—— 根据环保目的和实际条件,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 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时间和速率以及 其他有关技术规范 作用—— 政策体现,执法依据,评价准绳,推动科技进步。
17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环境标准
二、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 作的限制性规定。 国家环境
是根衡据量质环量境标优准劣,程保并度护考的标虑标准技准术, 是水环平境和质经量济的能目力标,标对准污。染源的
环境监测第一章绪论 PPT课件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
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 其变化趋势。 随着工业和科学的发展,监测含义的内容也 扩展了。由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逐步发展到对 大环境的监测,即监测对象不仅是影响环境 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延伸到对生物、生态变 化的监测。
判断环境质量,仅对某一污染物进行某一地点、某 一时刻的分析测定是不够的,必须对各种有关污染 因素、环境因素在一定范围、时间、空间内进行测 定,分析其综合测定数据,才能对环境质量作出确 切评价。 因此,环境监测包括对污染物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 (包括物理化学方法);对物理(或能量)因子热、声、 光、电磁辐射、振动及放射性等强度、能量和状态 测试的物理监测;对生物由于环境质量变化所发出 的各种反映和信息,如群落、种落的迁移变化、受 害症状等测试的生物监测;对区域群落、种落的迁 移变化进行观测的生态监测等。
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按污染物质排放的时间可分为连续源、 间断源和瞬时源等。 不同形式的污染源对污染物质的扩散、 分布、迁移和转化有很大的影响。
1.2.2污染物的类别
环境污染物按污染类型分为大气污染物、水
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 按污染物的形态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 物和固体废物; 按污染物的性质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 物和生物污染物。 也可以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不同功能产生的 污染物进行分类,主要考虑工业、农业、交 通运输和生活四个方面。
环境问题分为两大类: 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第一环境 问题,又称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有火山喷发、 地震、旱涝等自然灾害; 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第二环境 问题,也称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两类。
第一环境问题往往不是人类可以控制的,其
《环境监测实验》讲义

《环境监测》实验讲义实验一废水中浊度和色度的测定第一部分废水中浊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浊度的原理。
2、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浊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适当的温度下,硫酸肼和六次甲基四胺聚合,生成白色高分子聚合物,以此作为浊度标准液,用分光光度计于680 nm波长处测其吸光度,与在同样条件下测定水样的吸光度比较,得知其浊度。
规定1000mL溶液中含0.1mg硫酸肼和1mg六次甲基四胺为1度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25mL具塞比色管,吸量管(1mL、2mL、5mL),100mL容量瓶,722型分光光度计。
2、试剂1、无浊度水:将蒸馏水通过0.2微米虑膜过滤,储存于蒸馏水瓶中。
浊度标准液2、硫酸肼溶液(10 mg/mL):称取1.000g的硫酸肼[(NH2)2·H2SO4]溶于水,定容至100mL。
3、六次甲基四胺溶液(100 mg/mL):称取10.00g的六次甲基四胺溶液溶于水,定容至100mL。
4、浊度标准液:取5.00mL的硫酸肼溶液和5.00mL的六次甲基四胺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混匀,于(25±3)℃下反应24h,冷却后用无浊度水稀释至刻度,制得浊度为400度的标准液。
可保存一个月。
四、实验步骤1、试样制备样品应收集到具塞玻璃瓶中,取样后尽快测定。
如需保存可保存在冷暗处不超过24h,测试前需激烈振摇并恢复到室温。
所有与样品接触的玻璃器皿必须清洁,可用盐酸或表面活性剂清洗。
2、标准系列的配制和测定吸取浊度为400的标准液0、0.25、0.50、1.25、2.50、5.00及6.25mL分别于7个25mL比色管中,加水稀释至标线,混匀。
其浊度依次为0、4、8、20、40、80、100度的标准液。
于680 nm波长,用1cm比色皿测定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
3、水样测定吸取20mL摇匀水样(无气泡,如浊度超过100度可酌情少取,用无浊度水稀释至25mL)置于25mL比色管中,稀至刻度,测定水样的吸光度,由标准曲线上求得水样的浊度。
--《环境监测》讲义

《环境监测》第一章绪论 (01)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06)第三章大气污染监测 (43)第四章固体废物监测 (63)第五章土壤污染监测 (68)第六章生物污染监测 (70)第七章噪声污染监测 (74)第八章放射性污染监测 (81)第九章室内污染物监测 (86)第十章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91)第一章、绪论1.1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1.1.1 环境监测的目的( 1 )掌握污染物的来源、扩撒、迁移、反应、转化,了解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作出预测、预报和预防。
( 2 )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掌握其变化规律。
( 3 )收集环境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订和修订各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 4 )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监测,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 5 )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与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1.1.2 环境监测的分类一 . 按监测介质分类: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和固废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二 . 按监测目的分类:1. 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是指按照预先布置好的网点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是纵向指令性任务,是监测站第一位的工作,其工作质量是环境监测水平的主要标志。
2. 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 1 )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时及时深入事故地点进行应急监测,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扩散方向、速度和污染程度及危害范围,查找污染发生的原因,为控制污染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这类监测常采用流动监测(车、船等)、简易监测、低空航测、遥感等手段。
( 2 )纠纷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执法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提供公证数据。
环境监测培训讲义(PPT 51页)

2、水环境污染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 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 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 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 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 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 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防治措施:1、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 液、碱液或者剧毒废液。 2、禁止在水体清 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和容器 3、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 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 目,不得增加排污量。
3、垃圾处理问题
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 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 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 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 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环境监测的实质-环境介质的表征
是什么? 指标的定义
环境质量 指标
如何测? 测定原理方法
有何用? 代表的环境意义
第一章 绪 论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
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
防治措施: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 态自我修复功能,坚持退耕还林还草、小流 域综合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动摇,把 水保生态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努力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同步 提高。加强宣传,依法推动封禁管护的顺利 实施。
6、旱灾和水灾问题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概述

(3)待测物含量低
待测的环境污染物,特别是自然界本底值的含量极微,属于 痕量:ppm~ppb,即10-6~ 10-9 超痕量:ppb~ppt,即10-9~10-12
环境监测所具有的普通规律 :
(1)程序规律 (2)监测数据、资料代表性规律 (3)质量保证活动的规律
样品
监测 空间代表性 现 场 时间代表性
数据
综合
布点
采样
保 存 代表性 分 析 准确性 处理 完整性 分析
可比性
可比性
与运
测试
准确性
科学性
输
精密性
采
采
样
样
点
项
设
目
置
环
采
境
样
参
方
数
法
与
仪
器
设
保
样
存品方ຫໍສະໝຸດ 控 制目的控制主要方法
控制空间的代 表性、可比性
控制时间的代 表性、可比性
功能区划法、数理统计 法、计算机摸拟法、综 合法
模型控制法、概率数理 法、优化控制法
控制准确性、 精密性、可靠 性
统计检验及概率数理统 计分析
数据处理系统 综合评价系统
1 数据分布类型的控制 2数据处理方法的控制 3数据精度的控制 4数据管理制度的控制
(4)待测物的毒性大
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
一、发达国家空气有毒有害物质
1 美国CAA(清洁空气法)空气有毒有害物质名单
1990年新的清洁空气法(CAA)修正案条款3中,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名单共189种(类),其中有 机物171种,无机物18种。
环境监测第一章

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代表值的测定, 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
环境监测的过程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
环境监测的一般工作程序
环境监测
环 境 信 息
布 点 技 术
布 点 采 集
样品 前期 处理 和准 备
2005年11月13日下午1时45分左右,中国石油
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着火爆炸事故,事
故地点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东北方向的龙潭区。
事故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苯、苯胺和硝基苯
等有机物,事故区域排出的污水主要通过吉
化公司东10号线进入松花江。超标的污染物
主要是硝基苯和苯。属于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国家环保总局23日向媒体通报,受中石
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2—1999)
石油炼制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1—83)
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92)等。
2. 大气环境控制标准
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842–83)等。
3. 废渣部分
有色金属固体废弃物控制标准(GB 5085–85)等。
视频:环境监测的分类
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大气污染监测 水质污染监测 链接:污水处理流程 土壤和固废监测 视频:固体废物 生物监测 噪声和振动污染监测 放射性污染监测 电磁辐射监测 其它 视频:今日说法 3)按专业部门分类 可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此 外,又可分为: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等。
从过去单一的环境分析发展到物 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遥感、 卫星监测;从间断性监测到自动连续 监测;监测范围从一个断面发展到一 个城市、一个区域、整个国家乃至全 球。
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一章: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有效地监测和预警生态环境问题,科学家们不断研究和应用各种监测与预警技术。
本文将介绍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第二章:生态环境监测技术2.1 传统观测方法传统的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依靠观测站点和人工采样分析。
这种方法存在着观测地点有限、采样周期长、操作繁琐等问题,难以全面准确地了解生态环境状况。
2.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无人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地面信息的方法。
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可以获得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信息。
遥感技术具有获取范围广、周期短、观测频次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中。
2.3 环境传感器技术环境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环境参数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输出的装置。
它能实时监测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并通过数据传输网络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给监测中心。
环境传感器技术具有实时性、高精度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
第三章:生态环境预警技术3.1 基于统计模型的预警方法基于统计模型的预警方法通过对历史数据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并根据模型结果进行预警。
这种方法能够根据历史数据的规律性变化,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提前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3.2 基于机器学习的预警方法机器学习是一种通过训练数据和算法自动优化模型的方法。
在生态环境预警中,可以通过收集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训练,建立预警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实时更新模型,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3 基于人工智能的预警方法人工智能是一种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能够分析和处理大量的复杂数据。
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各种环境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识别异常情况,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第四章: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的应用4.1 大气环境监测与预警随着空气污染的日益严重,大气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教材:奚旦立等著《环境监测》,高等教育出版社黄秀莲等编《环境监测与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时安排:讲课54学时;实验48学时。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在逐渐增强,同时也意味着人们对自然的破坏能力也极大地增加了。
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1.臭氧空洞问题当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氟氯烃的等一系列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的量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大气上空氯代烃等物质的增加,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消除了臭氧,使大气层上方臭氧层的臭氧浓度降低,臭氧层变薄或出现了空洞,导致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吸收的量大大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强度增加,结果会引起人类皮肤癌的发病率上升,也会引起农作物的减产或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等。
2.大气污染问题随着工业废气和汽车废气排放量的增加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面临空气污染问题。
3.环境污染事故由于油轮、化学药品运输轮船的海难事故,大量的原油、或有毒化学药品被排放到大海,引起海洋生物和海水养殖生物的大量死亡。
4.赤潮目前在我国海洋赤潮和淡水湖库水花的出现越来越频繁,这主要是因为工业和生活污水中营养盐向自然水体的过量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所致。
综上所述: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严重的问题之一。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环境污染物的防治工作,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
要做到这一点,人们首先要了解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的质量状况。
如:环境中目前有那些污染物?它们的含量或强度是多少?对人类和生态环境有没有毒害作用?这些污染物的来源是那里?怎样控制这些污染源对污染物的排放?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或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起源于环境分析环境分析是环境分析化学的简称,其主要任务是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对自然的水体、空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中的化学污染物作定性检测(detection)和定量测定(determination)。
环境分析是环境化学的一个分支,环境化学中的很多研究性专题(如酸雨、大气光化学烟雾等)都需要环境分析技术提供准确的分析数据。
成为人们鉴别环境是否污染,并判断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复杂,对环境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一是:污染物除了化学因子之外还有各种物理参数(如:噪声、震动、电磁波、放射线和热污染等)和生物参数(如:生物种类、生物量(细菌数量)等)。
其二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量的实时数据了解的要求。
因此单纯的环境分析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从而发展出来了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的定义:A. 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B. 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C. 利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等方法测定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存在状态和浓度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基础资料的收集、监测方案的制定、样品的采集、样品的运输和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的区别环境分析:是环境分析化学的简称,其主要任务是应用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对水、空气、土壤或生物等环境要素中的化学污染物进行定性检测(detection)和定量测定(determination)。
其检测内容主要是化学因子;其测定频率一般是指一次性和不连续性的分析测试过程。
环境监测: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之上,将监测内容扩展到化学因子以外的物理参数(如噪声、电磁波、放射性、热污染等)和生物参数(如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等,并且其监测频率一般是连续性,有时甚至是实时监测。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第三节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一.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依据。
2.是污染源管理的依据:通过环境监测可以了解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可以通过某种特定污染物的分布规律追踪寻找未知的污染源,对污染源进行控制。
3.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依据:在环境科学中目前研究环境容量,环境预报,总量控制等,是目前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
这些课题的研究都需要研究在自然界某个自然过程下(如:大气的中尺度天气过程,海洋的潮汐过程中)根据污染物的分布与动态变化资料建立污染物数值预报模型,然后根据已经建立的模式进行环境科学研究。
4.为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1.根据监测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为常规监测:一般是指环境保护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定,对环境中已知污染因素和污染物质定期进行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的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对指定的有关污染物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
目的是为了确定环境质量、控制污染源等。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
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的而进行的监测。
如:①污染事故监测:当发生污染事故时,要及时进行监测,确定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及危害范围,以便找出原因,为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②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执法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仲裁监测应由国家指定的具有权威的监测部门进行,以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数据,供执法部门、司法部门仲裁。
③考核监测: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对环境处理设施的验收考核。
其二是对国家或单位设置的环境监测机构的验收考核和质量控制考核。
④咨询服务监测:为国家机关和厂矿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环境监测服务。
如:环境影响评价。
3)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是针对特定的科研课题而进行的监测。
2.根据监测对象分类水质监测、大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气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等。
第二节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一.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空间分布性:污染物和污染因素随空间位置而变化。
污染物存在的微量性:自然界的污染物很低接近自然本底值。
污染因素的综合性:环境中不同污染物之间有相互作用。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监测的综合性:监测对象的综合性;监测手段的综合性;环境监测的连续性:了解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
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环境监测的数据要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可比性,因此需要建立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
三.环境监测的原则和要求一)原则1.环境监测应遵循优先监测原则。
有毒化学物质的监测和控制是环境监测的重点。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化学物质有700万种之多,而进入环境的估计有10万种以上。
人们不可能对每一种化学物质都进行监测,而只能有重点地、针对性地对部分污染物进行监测和控制。
这就需要对众多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级筛选,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象这样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对优先污染物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2.优先污染物是指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毒性较大以及现代已经有检出方法的化学物质。
3.中国环境优先监测研究已经完成,提出了中国环境优先监测污染物的“黑名单”,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58种,无机物10种。
二)要求人们对环境监测的要求就是监测结果要有“五性”。
1.代表性是指在监测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自然界的污染状态。
2.完整性:强调工作的总体规划切实完成,即保证按预期计划取得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的有效样品,而且无缺漏地获得这些样品的监测结果及有关信息。
3.可比性:实验室之间的检测结果有可比性。
4.准确性:测定值与真值的符合程度达到要求。
5.精密性:测定值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四.环境监测技术一)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重量分析;容量分析;仪器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质谱分析、放射性分析等。
二)生物分析应用生物技术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效应进行监测。
三)监测技术的发展仪器分析;自动检测;在线监测。
第三节环境标准Environmental Standards一、环境标准的定义和作用二、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三、常见的环境标准(一)水质标准(二)大气标准(三)固体废弃物控制标准一、环境标准的定义: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环境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技术规范。
作用: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依据。
二、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一)分类1.环境质量标准: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良性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2.污染物控制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了实现环境质量目标,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或因素所作的控制规定。
3.环境基础标准:在环境标准化工作范围内,对有指导意义的符号、代号、指南、程序、规范所作的统一规定,是指定其他环境标准的基础。
4.环境方法标准: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标准。
5.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是指在环境监测中,用来标定仪器、验证测定方法、进行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或物质。
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对环境标准样品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所作的规定。
环保仪器、设备标准:对环境保护仪器、设备的技术要求所作的统一规定。
二)分级国家环境标准:有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通常标有GBXXXX-YYYY。
地方环境标准:由地方政府制定的环境标准。
要求:地方标准应是国家标准中所没有规定的项目;地方标准要严于国家标准。
三、常见的环境标准一)水质标准1.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使用范围:江河、湖泊、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面水域。
地面水的分类:1类: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2类: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3类: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4类: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
5类: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要求用水。
注意:同一水域兼有多类功能的,依最高功能划分类别;有季节性功能的,可分季划分类别。
表1-2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 (m/L)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包括:自来水、井水和深井水等。
标准的主要内容见表1-3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使用范围:排放污水的一切企、事业单位。
适用类别:特殊保护水域(地面水1,2类水域,海水1类水域):不得新建排污口,现有的排污单位由环保部门严格控制,以保护受纳水体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水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