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选集》第3卷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一切为了群众,否则,革命就毫无意义。”

——《刘少奇选集》上卷

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

?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同样,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地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和整个进程

中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T 型台上的当代工人

?一是队伍迅速壮大。

?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三是岗位流动加快。

三峡工程建设者

?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的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

?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当代钢铁工人

?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动与整个进程,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a?a《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页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8-1479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要教育、引导、支持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国家主人翁观

念,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推动农村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a?a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页。

?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离开了知识分子,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文化教育的发展、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四有?±公民的培育,都只能会是一句空话。

?同时,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发挥好知识分子的作用?

?必须努力营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要给予重奖,并形成规范化的奖励制度;

?必须在政治上对知识分子予以充分的信任,同时积极引导,严格要求,使他们形成热爱祖国、求实创新、拼搏奉献、团结协作的崇高精神品质,更好地承担起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相关统计,新的社会阶层以及从业人员人数已超过1.5亿,他们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

新的社会阶层何以产生?

?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明确两个问题

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

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并不否认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十八大报告

?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尊重劳动”,就是要尊重和保护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尊重和保护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尊重知识”,就是要尊重对人类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的一切知识。既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也包括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和技能;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知识。

“尊重人才”就是要尊重一切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各类人才。“尊重创造”,就是要尊重一切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创造。它既包括物质财富方面的创造,也包括精神财富方面的创造;既包括重大的发明创造,也包括小的发明创造;既包括科技发明创造,也包括一般的劳动创造。

如何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

首先要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只有深化改革,在全社会建立起平等竞争的有效机制,制约权力对社会正常竞争秩序的干扰,才能形成有利于贯彻“四个尊重”的社会环境。

其次,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在确认现代经济活动中劳动形态、劳动主体多样化的前提下,对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在政治上给予肯定,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给予保护。同时,建立激励和保护创造的社会机制,对成功创造者给予奖励,对创造成果给予保护。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

?——十八大报告

三、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

?加强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发展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我国的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南和西北是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两个区域。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典著作摘编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毛泽东)

?历史发展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

辱国、人民遭殃。(江泽民)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符合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胡锦涛)

第三节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的联盟,联合了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了强大的统一战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又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

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

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八大报告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结成牢不可破的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

?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

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应该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

?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各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加强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意义和要求

?加强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各民族都应该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大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共同维护伟大祖国统一安全,共同反对一切民族分裂活动,以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具有不可动摇的根基。

坚持与发展党的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第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第二,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第三,巩固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

?第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

?第五,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新形势下,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我国民族问题实际,既坚持和发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成功做法,又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推进制度创新、工作创新、方法创新,切实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

?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紧紧围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主线,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

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的教育,使之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增强全社会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

?必须坚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各族人民利益,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

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宗教是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将长期存在。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宗教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

?处理宗教问题,必须尊重宗教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我们一方面要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另一方面又要求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要求在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

?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

?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宗教还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坚决反对和取缔邪教。

十八大报告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节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

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

?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人民军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光辉的道路,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为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性质。这个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我们的军队始终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

?a?a《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4页。

人民军队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第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第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2、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1、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要求加强人民军队建设

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

要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深入进行军队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

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完善军事法规,加强科学管理。

2、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保卫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从根本上讲,

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是打赢高技术条件下

的局部战争。坚持科技强军和质量建设的方针

3、

坚持

国防

建设

与经

济建

设协

调发

展的

方针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

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第三,建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

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要做到“三个提供、一个发挥”。

??°三个提供?±?a?a我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一个发挥?±?a?a我军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军队战斗力建设,把提高战斗力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方针,不仅揭示和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也揭示和反映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规律。

就军事领域而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与军队职能使命相联系的军事任务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国防和军队建设朝什么样的科学目标发展、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历史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科学发展观为正确回答和解决这一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理念和新思路。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

?第一,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积极创新发展军事理论。

?第二,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关键在人才建设。

第三,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继续

对我军的体制编制进行改革,使之更趋合理。

第四,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

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

复合式发展,走跨越式发展道路。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

?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

?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

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

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

?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

?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

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

?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

?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阅读书目

?1.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邓小平:《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江泽民:《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思考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3.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

?4.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是重要法宝?

?5.如何认识在新世纪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本内涵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本内涵: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健康向上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文明。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 二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四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升华夏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五是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 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代表中国共产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强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同时更鲜明地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说,发展不仅仅是为了GDP数位的攀升,不仅仅是为了综合国力的增强,更是为了“民生”福祉。发展的高速度,不能以牺牲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为代价。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大众。可见,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以人为目的的,是以人类的彻底解放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把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所谓以为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普遍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尺度、一种原则、一种要求,作为维护人的利益的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一种目的。这种理念思想内涵深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具有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所谓认识论,是指关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学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就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换言之,世界是人的世界,社会是人的社会。我们认识社会,要从人出发来观察;我们认识实践,要从人出发来研究。忽视了这一点,就会舍本求末,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所谓方法论,是指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的一切发展,离开人就无从谈起;社会的一切进步,离开人都无法实现。我们办任何事情,都要首先考虑人的因素,想方设法发挥人的能动性,挖掘人的创造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人为本既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又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的问题,是关乎执政党立党之本的问题;依靠谁的问题,是关乎执政党力量之源的问题。审视天下大势,纵观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政党的命运不是由人民来主宰的,没有哪一个民族的伟业不是由人民来推动的。我们党历来重视人、关心人,把人民作为自己的皇天后土,把人民作为自己的衣食父母。我们党的历史证明,什么时候重视人、关心人,前进的道路上就有强大的力量;什么时候忽视人的思想、忽视人的利益和需要,党的事业就要遭受挫折。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是执政规律中最根本的规律。 以人为本既回答了价值观的问题,又回答了政绩观的问题。以人为本关注的正是人的价值,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的、适时的需要作为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就要让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生活过得更加殷实;就要深切关注人的发展状况和人的价值,把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人的发展的合理性统一起来,坚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整体推进中向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文明迈进。所谓政绩观,就是对政绩所持的态度,包括为谁创政绩、怎样创政绩、如何评价政绩等等。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政绩观,就是要在尊重人的利益和权力的前提下,创造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政绩,创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选集》第3卷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一切为了群众,否则,革命就毫无意义。” ——《刘少奇选集》上卷 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 ?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同样,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地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2011-11-07 08:16:44来源: 光明网(北京)有0人参与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这个论断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了两者的辩证关系,集中突出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范畴,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精髓是体现事物本质的、最重要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它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题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已熔铸于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 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道德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倡导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国民判断行为好坏、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行为准则。它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和规范,有利于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道德风尚和先进文化。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旗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等方面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性质、目的、任务、内容、动力、要求和标准,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主题: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任命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升华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正文: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励的复杂局面,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怎样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谐文化,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 其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关于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 再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理论 1.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新增) 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考点延伸】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执政活动的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1.)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2.)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3.)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 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新增)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考点延伸】这是社会主义与以往一切旧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考点延伸】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可以体现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等多个方面,但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考点延伸】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始终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一内在要求,是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贯目标。 3.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新增)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 1.)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 【考点延伸】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2.)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考点延伸】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实现。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

第11章依靠力量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1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C )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概括。 A.马克思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答案:书214页,这句话选自《毛泽东选集》 2.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A)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知识分子D.私营企业主 答案:书218页。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3.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体现在它是(B) A.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B.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C.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D.我国的领导阶级 答案:书219页。第6段: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体现在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4.党确立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地位,是在(B) A、50年代初期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C、70年代初期 D、中共十五大 答案:书220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地位。 5.在社会主义社会,知识分子属于(C) A.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B.新的社会阶层的一部分 C.工人阶级的一部分D.独立的社会阶级 答案:书220页。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A)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B.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C.职业和身份比较固定的弱势群体 D.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 答案:书221页。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7.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A)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 A.劳动B.知识C.人才D.创造 答案:书222。劳动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 8.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C) A.敌我矛盾 B.阶级斗争性质的矛盾 C.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D.发达民族和落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 答案:书226页。名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问题,而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各名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9.(D)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 C.祖国统一D.各民族共同繁荣 答案:书226页。民族平等是名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这是由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要求。文化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要,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我们的文化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应当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着力塑造社会主义的新人,要塑造社会主义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我们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要深入生活,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中吸取思想营养,使其创作获得真正的艺术生命。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要努力创造一种勇于探讨和创新的气氛,增进不同学术和艺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借鉴。“双百”方针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针。科学的进步、理论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创新,都必须长期坚持“双百”方针。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既反映时代精神,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利用、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各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发扬民族文化,不仅是指古代文化,而且重点是发扬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发扬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形式,既要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又要充满着鲜活的时代气息,并以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和大众的方向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坚持洋为中用,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把它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同时,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曾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了动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而且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一)、这个阶段,是发展生产力的阶段。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不成熟,不完善到成熟和完备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二)、这个阶段,是发展经济的阶段。过去,我们越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去建设社会主义,结果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在我们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生产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

第11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阶级是()。 A.知识分子 B.工人阶级 C.精英阶层 D.新的社会阶层 2、作为国家主人和领导力量的工人阶级是指工人队伍中的()。 A.国有企业职工 B.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 C.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以及公有产权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的职工D.所有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 3、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在于()。 A.它的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B.它的严格的组织纪律性C.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D.它能与农民阶级结成可靠同盟 4、我国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新的社会阶层 5、知识分子是我国()的一部分。 A.精英阶层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新的社会阶层 6、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 A.工人阶级 B.精英阶层 C.知识分子 D.新的社会阶层 7、我国现阶段个体、私营经济中的广大从业人员或新的社会阶层是()。 A.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B.职业和身份已弱化的弱势群体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D.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8、“四个尊重”中,核心的是()。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9、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是()。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以人为本 D.艰苦奋斗 10、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联盟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 11、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是()。 A.爱国主义 B.社会主义 C.党的领导 D.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12、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 A.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十四章依靠力量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理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四个尊重”的方针,理解和掌握我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必要性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理解和掌握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具体内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3、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4、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首先,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最后,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必须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全中,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1982 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伴随对社会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

毛概第11章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一、单项选择题 1.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 A.确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B.按劳分配 C.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D.摆脱贫穷 2.中国共产党的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农民的支持拥护 B.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 C.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D.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新的社会阶层 4.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根本体现在于它是()。 A.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B.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C.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 D.我国的领导阶级 5.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的阶级是()。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其他劳动者 6.作为国家主人和领导力量的工人阶级是指工人队伍中的()。 A.国有企业职工 B.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 C.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公有产权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的职工 D.所有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 7.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关键在于()。 A.保障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B.维护工人的经济利益 C.稳定职工的工作岗位 D.大力提高全体职工的文化水平 8.()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新的社会阶层 9.(),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和确立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A.50年代初期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C.70年代初期 D.中共十五大上 10.在社会主义社会,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是()。 A.小资产阶级 B.资产阶级 C.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D.独立的社会阶级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 A.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C.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 D.不劳而获的寄生者 12.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 A.知识 B.人才 C.劳动 D.创造 13.把“四个尊重”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着眼点在于坚持()。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群众路线 14.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是()。 A.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B.重视选拔任用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完成这一事业,依靠谁,团结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现代中国,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同时建设这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全国各民族的团结一心,共同建设。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因此在建设事业中必须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为改革开放贡献智慧和力量;参与民主管理,依法维权,工人阶级在改革开放中推进;作为国家的主人翁,工人阶级为改革开放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7年,来自一汽大众的工人王洪军和来自上海宝钢的工人韩明明首次登上国家科技奖最高领奖台,实现了工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得到高速发展,建筑从业人员规模高达4000万人,20年扩大10倍之多,其中,农民工3200多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80%以上,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30%左右。 中国工人阶级知识化的进程,决定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精神。从80年代的煤场工人赵春娥几十年如一日在车站看守煤堆,注意点滴节约,硬是拣回150吨煤,再到新世纪的码头工人许振超连续刷新集装箱单船装卸作业效率的世界记录,他们秉承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精神,将平凡的工作做到了极致。 这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从90年代的劳模包起帆由一名装卸工成长为拥有70多项革新发明的工程师,到新世纪的劳模窦铁成逐渐由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成长为能独立主持大型变配电所施工的专家型工人,他们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书写了劳模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这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从80年代的劳模罗健夫多次自动放弃评聘高级职称和提升干部的机会,颁发奖金分文不受,到新世纪的邮递员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翻山越岭,20年里行程26万公里,被称作“深山信使”,他们闪耀着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貌。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必须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农民工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农民工是城市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农民工是城市市政建设的重要劳动力队伍;农民工是城市第三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工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蓄水池”。而且毛泽东曾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依靠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工人阶级也正是由于与农民阶级结成了巩固的联盟,才掌握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完成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并进而走向社会主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近千年来,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地上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共同创造了幅员辽阔的锦绣河山,共同缔造了一个统一的当今世界民族最多的多民族国家。在发展中,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格局。 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团结是进步的前提,进步是团结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第11-12章答案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民主党派是(D ) A.执政党 B.反对党 C.在野党 D.参政党 2.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 ) A.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 B.铲除民族压迫,消除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C.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D.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3.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C )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国家统一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A )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联盟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 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是(A )的方针。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新兴社会阶层 6.现阶段人民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是(B ) A.革命化 B.现代化 C.正规化 D.国家化 7.大陆范围以外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D ) A.爱国主义 B.社会主义 C.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D.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 8.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军事战略方针是(C ) A.主动出击 B.加强战备 C.积极防御 D.谋求霸权 9.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是(B ) 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民族发展 D.各民族共同繁荣 10.知识分子是(B ) A.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 B.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C.新兴社会阶层 D.独立的社会阶级 11.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A )。 A.为了人民B.为了工人阶级 C.为了党D.为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等,他们是( C )。 A.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B.不受法律保护的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D.资产阶级 13.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A )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 A.劳动B.知识C.人才D.创造 14.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其中主体和基础联盟是( C )。 A.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B.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C.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 D.以上都是 15.“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反映了我们党( A )。 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6.我国实行(D )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A.保护宗教B.宗教信仰自由C.政教合一D.政教分离 17. 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要求到2020年,(A)。 A.基本实现机械化并使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压缩规模、优化结构 C.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D.发展性能先进的武器装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单项选择题 1.始终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 A.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 B.工人阶级、广大农民 C.知识分子 D.我国社会新阶层 【答案】A 【解析】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因此,正确答案是A。 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的 A.根本方针 B.基本立场 C.根本原则 D.最高宗旨 【答案】A 【解析】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因此.正确答案是A。 3.现阶段,我国知识分子是 A.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B.自由职业者 C.一个独立的阶级 D.小资产阶级 【答案】A 【解析】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正确答案是A。 4.党总结了建国后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确立了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地位,是在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B.十一届六中全会之后 C.十二大之后 D.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 【答案】A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总结了建国后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确立了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地位。因此,正确答案是A。 5.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的是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出现的新阶层 【答案】C. 【解析】知识分子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推动我国科技

文化建设专题试题参考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5 DABDA 6-10 ADBCA 二、多项选择题: 1 AE 2 BCD 3 ABCDE 4 ABCDE 5 BCD 6 ABD 7 ABDE 8 ABCDE 9 ABCDE 10 ABCDE 三、辨析题: 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1)这句古汉语的意思是:只要米仓充实,衣食丰足,人们物质生活好了,就会讲究礼节,知道荣辱,重视精神道德。 (2)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它说明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但是,有了一定的物质文明并不意味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这就是说,无论从社会或者是从个人来说,物质生活好了,如果不抓精神生活、社会风气,它不会自然而然就好起来的。 (3)当前在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2.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产生了消极影响。 本命题错误。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多元文化,与此相适应,其指导思想也是多元的。 本命题错误。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但在这种多元文化中,必须保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而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个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就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我国文化始终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 (3)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巩固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真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4.培育有文化的公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本命题不全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