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大历诗风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整理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整理版)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一、解释:1、华夷如一2、士人3、漫游4、入幕5、读书山林6、贬谪7、文以明道8、传奇9、词10、《全唐诗》二、填空1、唐代得强大,为文化得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得环境。
2、唐代得思想领域,就是并存,三者思想得交融,就是唐代思想得基本特点。
3、唐代文学得繁荣,表现在得全面发展与作者众多上。
4、以为分水岭,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5、唐散文得发展,主要出于动机。
6、唐传奇得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得成熟。
7、词得出现,主要因为得需要。
词随燕乐起,选词配乐,依调填词,都为了。
三、简答1、唐代士人得人生态度怎样?2、唐代文化得繁荣对文学有什么影响?3、佛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4、道家、道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5、唐代文学繁荣得自身原因就是什么?6、唐代散文文体文风革新经过了哪几个阶段?7、词得出现与兴起有哪些原因?四、论述:论述唐诗得发展轨迹。
第一章南北文学得合流与初唐诗坛一、背诵默写篇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野望》、《从军行》(杨炯)、《度大庾岭》、《渡汉江》、《感遇》其三十五、《登幽州台歌》。
二、名词解释:1、贞观诗风2、上官体3、初唐四杰4、文章四友5、沈宋6、王绩三、填空1、隋代得建立,结束了年南北分裂得局面。
终隋一朝,南北诗风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得得过渡性质。
2、初唐四杰从宫廷诗人得写诗倾向,转向了。
3、“文章四友”与“沈、宋”,属“台阁体”诗人,为唐代诗得定型作出了贡献。
4、陈子昂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就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得起点。
5、隋、唐统一后,融合南北文学之长,创造新文学,经历了隋、初唐年得探索过程。
6、、沈、宋之称,成为定型得标志。
四、简答1、卢思道得《从军行》如何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得特长?2、贞观诗坛对南北文学得认识就是什么?3、初唐四杰对文风得自觉追求就是什么?4、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有何得失?五、论述1、陈子昂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得关系就是什么?2、试述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得诗歌意境美。
大学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第五章大历诗风

第五章大历诗风今天,我们开始讲中唐诗歌。
文学史上所谓的中唐,一般是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算起,到唐文宗太和九年(835),约70年左右。
中唐诗歌又可分为大历和元和两个时期。
从大历到唐德宗贞元(785-804)前这段时间为大历时期,是诗歌由盛唐转向中唐的过渡时期。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
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第一节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的标志,它像一股突起的凛烈寒风,霎时就把人们刮进了万木凋零的萧瑟秋季,在士人心里投下了浓云密布的巨大阴影。
在此之前,生活于和平环境中的士人,存有强烈的由文事立致卿相的功名愿望。
可战争爆发后,武将有了用武之地,而文士被排挤到社会边缘,再也看不到锦绣前程了。
追忆往昔,恍如隔世,目睹现实,颇多生不逢时之感,热切的仕进欲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诗中颇多无奈的叹息和冷落寂寞的情调。
战乱毁掉了这代士人青年时期意气风发的生活,带来希望幻灭的黯淡现实。
盛唐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乐观情绪和慷慨气势,已成为遥远而不绝如缕的馀响;而平心静气的孤寂、冷漠和散淡,弥漫于整个诗坛。
作为大历时期能自成一家的著名诗人,韦应物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是颇能说明问题的。
他是京兆万年(今西安)人,约生于开元二十五年(737)。
中唐诗歌

新乐府运动的形成和开展,白居易先 新乐府运动的形成和开展, 进的诗论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进的诗论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他的 与元九书》 便是一篇最全面、 《与元九书》,便是一篇最全面、最 系统、最有力的宣传现实主义、 系统、最有力的宣传现实主义、批判 形式主义的宣言。 形式主义的宣言。
韩孟诗派
"不平则鸣 不平则鸣" 不平则鸣 “笔补造化 笔补造化" 笔补造化 尚雄奇怪异 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 代表人物是韩愈 孟郊, 孟郊 贾岛,卢仝等人 卢仝等人. 贾岛 卢仝等人
一、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 韩愈(768--824)字退 (768--824) 河南河阳( 之。河南河阳(今孟 郡望昌黎, 县)人,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 世称韩昌黎。因官吏 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 谥号“ 文公。 文公。
1、在诗的内容上,通过“狠重奇险”的境界, 在诗的内容上,通过“狠重奇险”的境界, 追求奇崛之美
叶燮说:“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 叶燮说: 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 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 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 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2、新乐府运动
所谓新乐府运动是现代研究者提出的概念, 所谓新乐府运动是现代研究者提出的概念, 指从元和初年,李绅、张籍、元稹、 指从元和初年,李绅、张籍、元稹、白居 易等以新乐府的形式,写作大量讽谕诗, 易等以新乐府的形式,写作大量讽谕诗, 并提出新乐府理论, 并提出新乐府理论,在当时和以后产生了 显著影响的诗歌革新运动。 显著影响的诗歌革新运动。
第六章 中唐诗歌
第一节 韩孟诗派
这一诗派的突出表现就是以奇崛险怪之 风矫大历诗风的衰顿之气。 风矫大历诗风的衰顿之气。
第六章 中唐诗歌-韩孟诗派

第六章中唐诗歌-韩孟诗派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是中唐各具鲜明特色的两个诗人群体。
韩孟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
起初是孟郊和韩愈的交往,此后诗派成员又有两次较大的聚会,成员酬唱切磋,相互奖掖,形成了审美意识的共同趋向和艺术上的共同追求。
除韩愈和孟郊外,还有张籍、李贺、李翱、皇浦湜、贾岛、卢仝、姚合、刘叉、马异等。
理论主张:1、“不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云“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所谓“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
提倡“不平则鸣”,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渲泻,这可以说是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特质。
强调的是诗歌的抒情特质,淡化了温柔敦厚、重视伦理的传统诗教观。
2、“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强调的是诗人的想象力,发展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以险怪矫正大历诗风的平弱,在作品中颇多奇句。
如韩愈“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巨刃磨天扬”(《调张籍》)是典型的“笔补造化”之句。
3、提出雄奇怪异的审美理想。
韩愈在《调张籍》中,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lánɡ)。
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翦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提出一种全新的审美取向:赞誉李、杜诗“巨刃磨天扬”的奇特的语言、雄阔的气势和艺术手法的创新。
所谓“拔鲸牙”、“酌天浆”,将其胆之大、力之猛、思之怪、境之奇发挥到极致,完全是一派天马行空、超越时俗的气象。
特色:1、以文为诗,即以散文的章法、句法入诗。
中唐诗歌

第七章
一、新乐府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
与原有乐府诗的区别:1、用新题 2、写实事 3、不入乐
二、新乐府运动
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 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新 乐府运动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 社会功能。
三、新乐府运动的理论纲领
白居易《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策林》 1、诗歌应植根于社会的现实生活,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的现实 生活。 “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 乐府序》) “唯歌生民病”(《寄唐生》)。 2、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强调诗歌对现实的“美刺”作用和 社会教化的功能,要求诗歌要干预现实生活。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与元九书》) 3、强调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单纯 追求形式,主张诗歌的写实性和通俗化。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 “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 “尚质抑淫,着诚去伪”(《策林》
2、艺术特色
刘禹锡的诗歌风格除学习民歌的创作体现了清新自然、 活泼开朗外,其它作品基本上体现了沉雄俊爽、豪迈昂扬 的风格。其诗被白居易誉为“诗豪”(《刘白唱和集 解》)。 (1)其诗在悲凉的色彩常常透视着昂扬的精神,如《酬乐 天扬州席上见赠》在“巴山楚水凄凉地”的长期贬谪中, 仍吟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悲 凉沉郁中仍见豪放俊爽。 (2)其诗歌善用比兴寄托。 (3)其民歌体作品,意境优美,情思婉转,语言清丽,音 韵和谐,既有民歌的朴素自然又有文人的细腻精巧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他的七律、七绝成就最高。七律苍劲浑 厚,气韵沉雄;七绝精炼警策,寓意深长。
大 历 诗 风

• 李贺诗的比喻。 根据递进想象而形成的曲喻。 钱锺书《读艺录10· 长吉曲喻》:“长吉乃往往 以一端相似,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余 论昌谷诗,引申翻译名义集所谓雪山似象,又 长尾牙,满月似面,平添眉目者也,如《天上 瑶》云:‘银浦流云学水声’,云可比水,皆 流动故,此外无似处,而一入长吉笔下,则云 如流水,亦如水之流而有声矣。《秦王饮酒》 云:‘敲日玻璃声’,日比玻璃,皆光明故, 而来长吉笔端,则日似玻璃光,亦必具玻璃声 矣。……皆类推而更进一层,古人病长吉好奇 无理,不可解会,是盖知有木义而未识有锯义 耳。”
刘禹锡比柳宗元多活了24年。
刘禹锡丁母忧满后,被任命为夔州刺史。重视民歌, 写竹枝词。任满,调和州刺史。敬宗宝历二年(826) 54岁的刘禹锡奉命回洛阳。途经扬州,遇白居易。刘 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又调长安任主客郎中。 《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 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因宰 相裴度推荐,刘禹锡任集贤殿学士,后任苏州刺史、 汝州刺史、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64岁的刘禹 锡,因病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晚年闲居洛阳与白 居易多有来往,诗歌唱和,还尝试词的创作。会昌二 年(842)七十一岁的刘禹锡去世,白居易有诗哭之。
他们同时参加永贞革新,成为革新集团 的核心人物。
贞元二十一年(805)顺宗即位,改元永 贞元年,重用具有革新思想的王叔文、 王伾。刘禹锡、柳宗元分别被任命为屯 田员外郎和礼部员外郎。他们都认为这 是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于是积极 参加革新,形成以“二王刘柳”为核心 与宦官、贵族旧官僚对立的局面。他们 实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受到后世 史学家的赞扬。
他们同时在京兆府所辖地方任官。 贞元十七年(801)柳宗元由集贤殿 正字调任京兆府兰田县尉。
中唐诗歌及文风改革

例如写银河,一会儿换作“天河”,一会儿换 作“银浦”、“天江”、“银湾”,等等。
• 四、刘禹锡、柳宗元
• 【简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 济)人。贞元九年(793),同登进士第,十年 后,一起由地方调入京城,刘为监察御史,柳为 监察御史里行。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王 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刘任屯田员外郎,柳任礼 部员外郎。是年八月,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朗 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柳宗元被贬永州(今属 湖南)司马,十年后又分别迁官更为遥远的连州 (今广东连县)和柳州(今属广西)。
3、崇尚雄奇怪异之美p258 • 韩愈作诗的着眼点都在力量的雄大、词 语的险怪和造境的奇特。 • 韩孟诗派的这些主张,突破了以往诗歌 创作过于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诗教传 统,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 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 术创造力的发挥。p259
• 三、代表作家 • 1、韩愈 •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 人,自言郡望昌黎,故后人多称韩昌黎。他三岁 而孤,由嫂郑氏抚育成人。贞元八年(792)登 进士第,先后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 御史等。贞元十九年(803)因上书言关中旱饥, 触怒权要,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令。元和十 四年(819)又因反对宪宗拜迎佛骨,被贬为潮 州刺史。穆宗时,他任国子监祭酒、兵部侍郎, 又转吏部侍郎。有《昌黎先生集》,存诗三百余 首。
(苏轼《祭柳子玉文》)
• ④以丑为美、意象险怪的诗作。 • ⑤古朴平易的小诗《游子吟》 。
3、李贺
• 李贺只活到27岁,流传作品240多首,是中 国文学史上最富有艺术个性的诗人之一。 • 从大的方面看,李贺是属于韩孟诗派的。 他受韩孟影响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求新求奇, 不断探索。 • 李贺才气横溢,没有以文为诗的毛病,也 不象孟郊、贾岛的诗那样古拙无华。诗风
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兼探大历诗风演进的一个侧面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6 - 2 5 本文系上海市社科规划重大项 目 “ 唐诗学建设工程 ” ( 项 目批准号 :2 0 1 1 D WY 0 0 1 )的阶段性 成果。
辩 。另 一些 人则 以为 “ 有我 ” 与 “ 无我 ” 只 是 相对 而 言 ,实 即诗 人情 意 姿态 体 现 于作 品 中 的隐
显强弱程度 的差异 ,这个说法接 近常识 ,得到不少人首肯 ,但终觉不够明晰,难 能揭示其 中精 义 。此外 ,更有用 “ 移情” 、“ 自失” 、“ 虚静 ” 、“ 解脱” 等各种理论来评析两种境界的,品类实
一
基 本 方略 ,造 成 “ 以我观 物 ,故 物 皆 著我 之 色彩 ” 的 艺 术 效 果 。 大历 诗 坛 的 新 变 尚
有 众 多局 限 ,其 意 义在 于 当主 情 的 “ 唐音”开始向主意的 “ 宋调 ” 转 型之 际 ,更在 主 情诗 学 内部 开启 了 由 “ 无我 ” 向 “ 有我 ” 演 变 的 另一 条 通 道 ,为后 来 晚 唐 诗 以至 两 宋
曲子词 的 艺术创 新作 了准备 。
关键词 :情景交融;“ 有我” 与 “ 无我” ;大历新 变;缘情写物
中图分 类号 :I 2 0 6 . 2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0 2 5 7 — 5 8 3 3 ( 2 0 1 3 ) l l - 0 1 6 4 - 1 3 作者 简 介 :陈 伯 海 ,上 海社 会 科 学 院 文 学 所 研 究 员 ,上 海 师 范 大 学特 聘 教 授
有深度 的研究 著作 ,本 文的立意即在接过其话头而重加阐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唐诗歌创作又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中唐前期:大历诗坛,有刘长卿、韦应 物等及大历十才子。大多生于开元盛世,受 到盛唐精神的感染和艺术的熏陶,诗歌中也 表现出对盛唐气象的继承。如诗中表现出追 求建功立业的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边塞 诗中也流露出英雄豪情和爱国精神、表现出 昂扬的感情基调和壮大的气概,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现实生活,从意境创造到风格形成 乃至基本作法都沿袭盛唐。但主要倾向是回 避现实、吟咏山水、称道隐逸。艺术上追求 冲淡平和,追求韵味,趋于工整精练。
他自称“五言长城”,五言诗占 十分之六七,五律占五言之六七。与 中晚唐的这一题材的诗相比,风貌不 同。诗多灰暗、寒冷、苍白的意象。
他多写荒村水乡,注意锤炼字句。 善于捕捉精巧贴切的自然意象,诗多 佳句。
他是大历诗风的主要代表,与钱起 并称“钱刘”。
3、顾况: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人 顾况部分作品,关心民间疾苦、 反映社会相识,用古体和写实手法抨 击现实弊病。顾况性格狂放旷达,晚 年受佛道影响,归隐茅山,号“华阳 真逸”。
有不少人认为,这一时期处于盛唐和中唐 诗歌高潮之间的低谷。胡应麟:“气骨顿 衰” 。
三、主要诗群 (1)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台阁诗人 群——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韩翃 等。 (2)以江东吴越为中心的地方官诗人 群——刘长卿、戴叔伦等。 (3)顾况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人 (4)韦应物等山水诗人 (5)李益等边塞诗人
1、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韩翃等
大历,唐代宗时年号,766年—779年, 共14年。大历十才子的成员,记载不同, 以姚合《极玄集》注所载为最早,他们是 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 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安史之乱不仅给唐朝的政治经济造成 了极大的破坏,而且也给人们的心灵世界 造成巨大的创伤,摧毁了人们的社会理想 和生活热情。在这方面,大历十大才子是 典型代表。他们缺乏盛唐大家那种经世济 民的宏大抱负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热情。虽 号为才子,但缺乏盛唐大家那种杰出横溢 的才华。从题材上看,内容单一,赠别酬 唱、吟咏山水之作最多,约占三分之一以 上。
钱起,有诗四百余首,是以“大历 十才子”为主的中原诗人的领袖,在才 子中年辈最高,天宝时与王维过往甚密。 诗风仿佛王维,缺少恬淡韵味,有斧凿 痕迹。其诗闲适有余,热情不足。名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
2、刘长卿
虽然经历过盛唐,但他的创作活动主要 在安史之乱后的肃宗、代宗两朝。他的身世 遭遇与杜甫有相似之处,安史乱后身处衰乱 之时,宦游于江南,曾两遭贬谪,但是他缺 乏杜甫那种远大的政治抱负,他的诗哀叹嗟 伤之情多于济世救时之志,风骨不举,表现 出盛唐向中唐的转变。他和“大历十才子” 专攻律诗,尤长于五律,但基本上走的是盛 唐诸家的路子,文辞、声律上修整得十分工 致,气度的安详与意象的浑融则稍有不及, 更丢失了杜甫诗中的“古意”。
2、痛苦的现实和士大夫独善其身 的观念、软弱的性格,又使他们在痛 苦之余转向了自身,希望在纷乱的现 实中寻找一片宁静的绿地,在失望中 寻找心理的平衡,提倡一种清净、高 雅、淡泊的生活情趣与远离尘世、洁 身自好、颐养天年的生活态度。
二、总体诗风
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 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 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诗体上工 五言。有佳句无佳篇。语言上精炼、流丽。 山水诗,多静态描述,缺乏灵动与飞扬之气。 边塞诗,多了些哀怨低沉,少了些慷慨与悲 壮。
第二节
大历诗坛概况
一、士人共同的心态 他们在盛唐度过青春时光,又目睹安史 之乱及乱后的破败萧条。安史之乱八年,催 垮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疲倦、衰顿、苍老、 冷淡的内心代替了盛唐士人慷慨、豪迈、昂 扬进取的精神。 1、在盛唐已养成的入世热情、救世济 民的思想,使他们仍关注着社会现实,试图 恢复元气,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这反映 在他们的诗中中,有着豪气与激情。
5、李益等边塞诗人 李益所作多为边塞题材,是中唐时期最 有成就的边塞诗人。但多反映边塞的荒凉寂 寞,戍边将士对战争的不满和厌倦,已不再 有盛唐边塞诗那种高亢乐观的情调,而是于 壮烈、慷慨之中带有伤感和悲凉的情调。这 些诗又多用他极擅长的七绝来写,因而常被 谱入管弦,流传很广。风格悲凉,与盛唐边 塞诗相比,少了一些激昂慷慨,多了一些哀 怨低沉。名作《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 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 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 唐时期。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 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 追求新变。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 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 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格局。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 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 多元化。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 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2、中唐后期(791—836)德宗贞元、顺宗 永贞、宪宗元和、穆宗长庆、敬宗宝历、文 宗大和年间。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风格迥异 的诗歌流派,即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前者 奇崛险怪,后者通俗平易。赵翼《瓯北诗 话》:“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 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 务言人所共欲言。”
大历十才子
•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 1、了解大历十才子的生平事迹; • 2、学习大历十才子不同诗人的诗歌创作及 特点;
第一节
中唐诗歌概况
•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 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 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 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 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 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 元”——开元、元和、元祐。这一诗歌高 潮的出现,与“元和中兴”的历史背景有 关。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诗创 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4、韦应物等山水诗人 韦应物,出身贵族,少年任侠 负气,15岁时就成为唐玄宗的三卫 近侍。后来折节读书。早年作品有 盛唐风。他最出名的诗歌写于滁州 任上,语言简淡,绝去雕饰,风格 秀朗,气韵澄澈。代表作《滁州西 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朱熹将他列在王维之上,因为他 较王维来得更清澄,更疏淡。前人有 “王、孟、韦、柳四家”之说,即指 山水田园诗。王“清而秀”、孟“清 而旷”、韦“清而润”、柳“清而 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