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第五章大历诗风
6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二节 顾况李益
一、通俗白的现实主义顾况
《山中》 野人爱向山中宿,况在葛洪丹井西。 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 《听子规》 栖霞山中子规鸟,口边血出啼不了。 山僧夜后初入定,闻似不闻山月晓。 通俗的现实描写影响了张籍、王建和元白诗派。
第二节 顾况李益
二、大历年间的边塞诗旗帜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第一节 大历诗风
三、大历诗歌的基本特征 1、冷落寂寞的风貌 韦应物《滁州西涧》:
前两句写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后两句写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 诗歌是诗人生命体悟的结果; 诗情是诗人真实心灵的表象; 诗景是诗人传达情绪的外物。
第一节 大历诗风
三、大历诗歌的基本特征 2、细致简约的文笔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暮色降临山色苍茫顿觉路途遥远, 寒冷时节荒野茅屋更加显露贫寒; 柴门外忽闻主人家犬吠之声不断, 风急雪大夜深饥寒只得投宿借店。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寒冷苍茫的边关, 辽远浓烈的乡愁; 开阔的时空境界, 悲凉的情调感伤; 残留的盛唐风貌, 难舍的大历情结。
第五章 大历诗风与顾况李益
第一节 大历诗风
一、历史概说: ●大历诗风:指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 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历史时限:“大历”指唐代宗李豫大历年 间(766-779);“贞元”指唐德宗李适贞 元年间(785-805)。 八世纪后30年的文学。
第一节 大历诗风
二、社会概况与士人心态: ●安史乱后由极盛走向衰落的社会现实。 ●历经开元天宝盛世的青少年生活阅历。 ●关注社会救世济民的豪气和理想抱负。 ▲动荡的现实与士大夫独善其身的观念。 ▲软弱性格与对乱世中些许宁静的追寻。
第一节 大历诗风
古代文学史大历诗风

(3)诗作数量:刘长卿现存诗五百余篇,数 量相当可观。他和“大历十才子”专攻律诗 ,尤长于五律,五言诗占十分之六七,五律 占五言之六七。自许“五言长城”;
(4)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听弹琴》、《负谪后登干越亭作》等。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白居易:高雅闲淡 司空图:澄淡精致 宋濂:寄秾鲜于简淡之中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乔亿《剑溪说诗》:古今悼亡之作,惟韦公应物十 数篇,淡缓凄楚,真切动人,不必语语沉痛,而幽 忧郁堙之气,直灌输其中,诚绝调也。
5.山水田园诗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中,王、孟、韦、柳并称。 王“清而秀”、孟“清而旷”、韦“清而润” 、柳“清而峭” 参见《诗薮·外编》卷四朱熹 将他列在王维之上,因为他较王维来得更清澄 ,更疏淡。 也有陶、韦,韦、柳并称
(2)诗歌面貌:
长期的悒郁寡欢,使他的诗歌于冷落寂寞的情调 中,又平添了一些惆怅衰飒的心绪,显得凄清悲 凉。诗多凄凉、寒冷、苍白的意象,有人以“幽 州白日寒”名其诗风,甚当。如其名句、名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逢雪宿芙蓉 山主人》)“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楚国苍 山远,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穆陵关北逢人 归渔阳》)“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游休禅师双峰寺》)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竹怜新雨后, 山爱夕阳时。”
第五章 大历诗风

缺憾:取材过窄
,境界狭小 ,章法结构单调, 表现直露,因而缺少余韵远致 。 这些优缺点直接影响了中唐尤其是元白一派 的创作。
1.韦应物、刘长卿 (1)韦应物 大历时期能自成一家的著名 诗人,他诗歌创作风格的变 化最能说明大历诗风的问题。 早年作品《寄畅当》中 “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 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 斑”——这种气势壮大的诗 作,明显地带有刚健明朗的 盛唐余韵。 后期《滁州西涧》——明显 带有一种冷落寂寞的情思氛 围。
(2)刘长卿
在反映这一时期士人的孤独 寂寞心态方面,刘长卿的诗歌 似乎更具有代表性,刘生于开 元太平盛世,主要创作活动在 安史之乱以后,是位地道的大 历诗人。他的代表作如《逢雪 宿芙蓉山主人》——他的诗里 于冷落寂寞的情调中,又平添 了一些惆怅衰飒的心绪,显得 凄清悲凉,自称“五言长城 ”。
第二节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一、大历诗人群体
1.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钱起等“十才子”
诗人,作品多为题赠送别之作。 2.任职江南的地方官诗人,如刘长卿、韦应 物、李嘉祐、戴叔伦等,作品多描写山水风 景。
二、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凄清、寒冷、萧瑟乃至于暗淡的词语色彩,
使大历诗整体上给人凄凉衰飒的风格印象。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 “山含秋色近,鸟度夕阳迟” “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2.大历十才子 这一时期,在创作中以抒写冷落寂寥情怀为主的其他 重要诗人,便是“大历十才子”。 所谓“大历十才子”是指代宗大历年间活跃于诗坛的 十位诗人及其所代表的诗歌流派,关于成员,史载不 一,据最早的姚合的《极玄集》记载,包括李端、卢 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 作峒)、耿湋、夏侯审。十才子齐名的原因,在于其 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他们的作品,除了应酬唱 和之外,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 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卢纶的《塞下曲》非常有名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考试各章节考点、重点总结

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出于想象和幻想,反映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的愿望,是时代的产物。
我国神话主要散见于《楚辞》、《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
创世神话(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的解释):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自然灾害神话(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战争神话(远古战争神话中,最精彩的就是有关黄帝的故事):黄帝战蚩尤。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
运用的基本句式是四言。
政治讽喻诗——《小雅·十月之交》、《君子于役》、《邶风·击鼓》、《鄘风·相鼠》婚恋诗——[基本内容: 1.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2.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3.写夫妇间深挚的情爱。
4.表现弃妇的悲凄境遇。
]如《邶风·静女》、《国风·周南·关雎》、《周礼·媒氏》、《陈风·月出》、《郑风·将仲子》、《鄘风·柏舟》、《齐风·鸡鸣》、《郑风·风雨》、《唐风·葛生》;弃妇诗:《邶风·谷风》、《卫风·氓》(写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折射了比较深刻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卑下、附庸的情状。
)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是周人的五篇著名史诗,它们叙述了自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诗经》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朱熹)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
古代文学史复习材料大二下.doc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1. 北朝作家如卢思道《从军行》、杨索《出塞》、薛道衡《昔昔盐》2. 上官体上官体是在贞观诗坛的后期,山上官仪形成的一种诗风。
上官体工于格律,与宫廷诗发展相适应。
上官体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体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Z气。
3. 初唐四杰: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
1. 文章四友:崔融、苏味道、李娇、杜审言。
5. 五律定型是山宋之问和沈徐期最后完成的。
他们活动的时代大致匝合,彼此之间有很多交往。
他们一起为五律的定梨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谓五律定型,主要是约句准篇,冋忌声病,即确定五律的句数和篇幅,共八句,整齐的五言句。
避免各种声病,主要指确立了五律的声律规范,即粘对律。
五律定型了,七律的定型就顺水推舟。
因此在五律定型后不久七律也定型了。
6. 陈子昂的代表作:是他创作的38首《感遇》。
他的理论主张主要表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屮。
7. 陈子昂的诗歌主张:%1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來,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
%1提出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來,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8.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9. 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1. 盛唐的诗人群体:%1王维、孟浩然与创适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1王翰、王昌龄、李硕、崔颍、祖咏等创适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1高适、岑参等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2. 王维的诗被苏轼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名的《網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晩年隐居辎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
3. 王维的诗歌与孟浩然诗歌的不同:%1王维诗歌题材和风格都很丰自。
边眾诗、游侠诗、女性诗都有将彩之作。
这些作品多数写于早年,表现出生命的激情,被入谷仙介称为“充满年情感”。
大二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唐代文学(618—907)1、四杰的出处《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2、四杰的成就(1)诗歌基调的初建:其诗风变革的努力,促使昂扬之气与壮大之美的“唐音”之初立。
健朗的风格,体现了时代精神的面貌;(2)诗歌题材的开拓:从宫廷走上市井,从风花雪月走上江山寒漠,诗歌内容上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3)诗歌体式的发展:卢、骆擅长七言歌行,其歌行体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杨工于五律,为五律的重要奠基人,五律至二人标志初步定型。
(4)诗歌风格的形成:王勃“高华”,杨炯“雄厚”,卢照邻“清藻”,骆宾王“坦易”(明陆时雍)。
个性各异,自成一格。
3、陈子昂复古以革新的诗歌主张《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文学史P230陈子昂复古以革新的诗歌主张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反对齐梁诗风,倡导“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歌美。
此序成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基本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文学成就:理论上扫荡了齐梁诗风,创作上继承风雅传统和建安风骨,开创了格高气壮、洗华从朴的新诗风,为唐诗发展拓宽了道路,为初唐转入盛唐作了理论和创作上的准备。
故在唐代被誉为“海内文宗”。
4、孟浩然之诗(1)名篇:《春晓》、《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P31、《过故人庄》P33。
(2)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内容:一是借景抒怀、表达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遭际的,如《岁暮归南山》、《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等;二是描写故乡胜景、表现山林隐逸生活和闲适之情的,如《春晓》、《过故人庄》等;三是描写旅途风光、寄托身世漂零孤寂潦倒感慨的,如《宿建德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夜泊浔阳望庐山》、《舟中晓望》等。
(3)孟诗的艺术特点平淡自然,清旷冲逸,是孟诗的总体风格。
(完整word版)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整理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和,它保存在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2、赋比兴3、四家诗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年间的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或连其诗篇数称,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5篇。
四、简答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唐代文学第五章大历诗风

五言长城:大历诗人刘长卿擅长五言,尤工五律,风格含蓄温 和,清雅洗练,自许为“五言长城”。
他的五绝,最为著名的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三、大历十才子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 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 翃hónɡ、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 夏侯审。
一、顾况
1、简介
顾况与李益
顾况,苏州人,生卒年不详,至德二载(757)登 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贬饶州司户, 曾至崂山受道箓,以后行踪即不可考。
2、顾诗之俗
顾况的诗,无论古体还是今体,都受着江南民歌的明 显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则有如白话。
3、顾诗之奇
顾况的诗,又常常俗中有奇,有怪奇的想象、怪奇 的比喻。
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 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一、韦应物:早期的盛唐馀韵与后期的清雅闲淡
1、早期:盛唐馀韵 2、后期:清雅闲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韦应物的绝大部分诗歌,作于因秉公执法 而被迫辞去洛阳丞一职之后,尤以大历中再 度出仕任京兆府功曹,至罢滁州刺史的十馀 年间的吏隐诗见称于世。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五言长城”刘长卿:冷落寂寞
刘长卿,洛阳人,字文房,生年一直难以确 定。经当代学者考证,他约生于开元十四年 (726),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后,是位地 道的大历诗人。由于家境较为贫寒,他早年矢志 苦读,而命运多舛,应举十年不第,大概于天宝 十一年(752)方登进士第。入仕后又因刚直犯上, 负谤入狱,两遭谪贬。历任监察御史,终随州刺 史。有《刘随州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大历诗风
今天,我们开始讲中唐诗歌。
文学史上所谓的中唐,一般是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算起,到唐文宗太和九年(835),约70年左右。
中唐诗歌又可分为大历和元和两个时期。
从大历到唐德宗贞元(785-804)前这段时间为大历时期,是诗歌由盛唐转向中唐的过渡时期。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
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第一节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的标志,它像一股突起的凛烈寒风,霎时就把人们刮进了万木凋零的萧瑟秋季,在士人心里投下了浓云密布的巨大阴影。
在此之前,生活于和平环境中的士人,存有强烈的由文事立致卿相的功名愿望。
可战争爆发后,武将有了用武之地,而文士被排挤到社会边缘,再也看不到锦绣前程了。
追忆往昔,恍如隔世,目睹现实,颇多生不逢时之感,热切的仕进欲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诗中颇多无奈的叹息和冷落寂寞的情调。
战乱毁掉了这代士人青年时期意气风发的生活,带来希望幻灭的黯淡现实。
盛唐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乐观情绪和慷慨气势,已成为遥远而不绝如缕的馀响;而平心静气的孤寂、冷漠和散淡,弥漫于整个诗坛。
作为大历时期能自成一家的著名诗人,韦应物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是颇能说明问题的。
他是京兆万年(今西安)人,约生于开元二十五年(737)。
他少年时期任侠负气,安史之乱起后,他曾入太学折节读书,于广德元年(763)经考试出任洛阳丞,不久因刚正不阿,触犯权贵而被讼告,愤而辞职。
后曾任京兆府功曹参军,因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黎干被贬死而感仕途险恶与世事无常,于大历十四(779)年退居长安西郊善福寺,游心佛老。
建中四年(783)任涂州刺史;贞元元年(785)任苏州刺史,贞元七年(791)罢职,因清贫而无资费还乡,曾暂居苏州城外永定寺,以课徒、耕种为业。
韦应物一生在隐居与出仕间徘徊,关心民间疾苦,但又不忘释
老。
韦应物的绝大部分诗歌,作于因秉公执法而被迫辞去洛阳丞一职之后,尤以大历中再度出仕任京兆府功曹,至罢滁州刺史的十馀年间的吏隐诗作见称于世。
在他后期的作品里,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
如他的《寄全椒山中
士》:情谊深厚的真挚情感,出之以心平气和的恬淡之语,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
妙在句句怀人。
又如他的《滁州西涧》: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在反映这一时期士人的孤独冷漠心态方面,刘长卿的诗歌似更具代表性。
如他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文字省净优美而意境幽远,然而弥漫着一层难以言说的冷漠寂寥的情思,透露出浓重的衰飒索寞之气。
又如《送灵澈上人》: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目送灵澈上人在悠悠暮钟里,背着斗笠独归青山的情景,从夕阳中渐行渐远的背影落笔,诗人久久伫立的深情和惆怅自在不言之中。
刘长卿“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唐诗纪事》)。
他的诗多写贬谪飘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
擅长近体,尤工五律,曾自称为“五言长城”。
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接近王孟一派。
但是,他的思想生活都比较狭窄,因此诗境也缺乏更多的变化。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说他的诗“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很能切中他诗歌艺术上的弱点。
这一时期,在创作中以抒写冷漠寂寥情怀为主的其他重要诗人,便是“大历十才子”。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
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所长亦各异。
如钱起才能很全面,其诗各体皆工,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与刘长卿并称“钱刘”。
李端才思敏捷,善于作应酬的送行诗。
卢纶曾到过边塞,其《塞下曲》云:“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不乏昂扬气势,带有盛唐馀韵。
此外,十才子都有反映战乱生活的诗,虽是冷眼旁观的客观记录,有的也写得较为深刻。
“十才子”的诗歌,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虽没有刘长卿诗那种浓重的孤独寂寞感,但总表现出一种冷落萧瑟的衰飒气象,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
第二节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大历诗歌的产生,主要出于两大诗人群体,一是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钱起等“十才子”诗人,作品多为题赠送别之作;再就是长期
在江南任职的地方官诗人,如刘长卿、韦应物、李嘉祐、戴叔伦等,作品大多描写山水风景。
就题材内容而言,他们的诗歌并没有比前人提供更多的新东西,其清雅闲淡的艺术追求,则深受盛唐王、孟诗风的影响,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然而,在与诗的风格情调和写作技巧密切相关的词语色彩和意象构成方面,大历诗歌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的诗歌的词语选择,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
在这方面,刘长卿表现得尤为突出。
他是个最喜欢吟咏秋风、夕阳的诗人。
与词语选择密切相关的是意象的运用。
在大历诗中,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多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达出来,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
第三节顾况与李益
在大历诗风的主流之外,这一时期还有两位独具特色的诗人:顾况和李益。
他们都出生于开、天盛世,而卒于中唐。
或者由于他们的独特经历,他们的诗与大历诗风淡泊寂寞的主流情调有着不同的风貌,显示出异于同辈的艺术个性。
顾况,苏州人,生卒年不详,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贬饶州司户,曾至崂山受道箓,以后行踪即不可考。
顾况留下来的诗中,乐府和古诗占多数。
他的诗,无论
古体还是今体,都受着江南民歌的明显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则有如白话。
顾况与元结同时而略晚。
他也是一个关心人民痛苦的新乐府作者。
作诗能注意“声教”而不仅仅追求“文采之丽”(《悲歌序》)。
他根据《诗经》的讽谕精神写了《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都是讽刺劝戒之作,其中也有直接反映现实的,如《囝》。
在大历诗坛,以边塞诗独树一帜而艺术成就很高的诗人是李益。
李益擅长七绝,写了不少边塞诗。
但此时的边塞已经没有开元时代“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那样鼓舞人心的局面了,而是呈现出“边塞已在虏尘中,烽火南飞入汉宫”的衰危景象,所以,李益的边塞诗就失去了盛唐边塞诗的昂扬雄壮,而是充满了肃杀、凄凉和伤感的情绪。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是一首写边疆将士思乡的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
诗人由远到近地描绘了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为抒发将士思乡情怀设计了典型的环境。
后两句中的“不知”表现了出征的将士迷惘的心情,“尽”字则写出了没有不思乡的将士。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色,后两句则着重于写声及所感。
诗人将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而又很含蓄。
他的《上汝州郡楼》亦有同样的感情,李益还有一些写得质实明快的诗,如《江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