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题西林壁 3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20张PPT)

诗的意思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 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 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多诵读、悟诗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 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 考问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题西林壁
庐山西林寺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山,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是庐山真面目,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解诗题、知作者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西林寺壁
苏轼
• 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
• 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都是著名文学家, 三人世称“三苏”。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山,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是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 成岭
侧看 成 峰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山,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是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
谢谢观看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21张ppt)

走近诗人
初读课文
1、听读古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2、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预习检测
生字我会写
两撇基本平行 上下两点相对
左窄右宽 右边第二笔是横撇 第三笔的横不易过长
一头肥猪 站在下边 两钩相扣 左丝相牵
熟读成诵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解析诗题
题西林壁
题写、书写 庐山上的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整体感知
读完这首诗我们知道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
庐山的样子各不相同,横看成岭 ,侧看 成峰 ,远近
高低也各有千秋。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有站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事物的 样子也是不同的。我们领略过李白 笔下庐山瀑布的壮观,今天我们再 来欣赏苏轼诗中描写的庐山。
创作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 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 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 干首庐山记游诗。
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 的庐山风景。
想一想: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结果会怎样呢?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结果也不相同。
游山所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 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 庐山之中。
课堂练习
1.《题西林壁》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去看 庐山姿态不同来告诉我们,看问题 的 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说课课件(共34张PPT)

1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 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文 上 册
2 体会诗人的心境。 3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
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题
西
林
1 理解古诗内涵
壁
2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思想,说
说自己的感受
2
0
2
3
年 四 年
五、说教法学法
题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上
册
2 0 2
•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 引领者,阅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
文
上
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
册
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
之中。
2
老师讲解:东坡哲思
0
2
3
•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
年 四 年
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
级
围,摆脱主观成见。 反思一下,人们在认识客
上 册
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2
0
2
3
年 四 年 级
读准字音
题 西
注意节奏
林
体现情感
壁
语 文
满怀激情
上
册
2
老师讲解:古诗释义法
0
2
3
年
直译:把注释代入诗句,直接翻译,注意古
四 年
今异义
题 西 林 壁
级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课件(共32张PPT)

题西林壁
知作者
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墙壁
西林寺
书写
名家范读
1、听读古诗,标注生字字音 2、看视频,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古诗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认读大战
我会写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横__、__侧__不同的角度,处在 __远__、_近___、__高__、_低___不同位置观看的感觉。
二、俗话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中有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
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庐山 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 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低头俯视
远 高
近 低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思考:
为什么作者“不识庐山真 面目”呢?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用“之所以……是因为……”来回 答。)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 在庐山之中。
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的 “真面目”?
9 古诗三首
通过学习古诗,联系我们的生活实 际,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9 古诗三首
(缘份)
一头小猪 站在下边 两钩相扣 左丝相牵
(缘故)
➢请同学们结合古诗后面的注释理 解古诗的意思。
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 么位置看庐山的?
知作者
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墙壁
西林寺
书写
名家范读
1、听读古诗,标注生字字音 2、看视频,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古诗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认读大战
我会写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横__、__侧__不同的角度,处在 __远__、_近___、__高__、_低___不同位置观看的感觉。
二、俗话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中有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
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庐山 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 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低头俯视
远 高
近 低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思考:
为什么作者“不识庐山真 面目”呢?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用“之所以……是因为……”来回 答。)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 在庐山之中。
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的 “真面目”?
9 古诗三首
通过学习古诗,联系我们的生活实 际,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9 古诗三首
(缘份)
一头小猪 站在下边 两钩相扣 左丝相牵
(缘故)
➢请同学们结合古诗后面的注释理 解古诗的意思。
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 么位置看庐山的?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PPT课件

35
让我们跟随诗人 看看当时的美景
36
视频朗诵
暮江吟
点击下一页
37
诗歌小结
暮 时间 江 地点 吟 景物
手法
暮(傍晚) 夜 江边 江面 露珠 弯月 比喻
赞描 美写 喜贴 爱切
38
同学们,这首名传千古的诗歌还 被谱成了好听的歌呢,让我们来欣 赏欣赏吧!
39
视频
暮江吟
点击下一页
我会写
暮吟
41
识字方法
思考:“残阳”和“铺”怎么 理解?把“铺”换成“照”、“射” 可不可以?
残阳: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17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 面积广大而均匀。
如果换成“照”或“射”则不能体现照的 面积大这一特点。
18
往下看江面,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半江红 半江瑟瑟
瑟瑟:碧绿的颜色。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 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20
24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意: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
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25
这样瑰丽的画面让诗人忍不住留 恋,待到太阳下去了,夜晚降临了, 欣赏这美好的风光,诗人不禁赞叹道:
26
可怜九月初三夜,
可爱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
九月初三不是年,也不是节, 诗人为什么说“可爱”呢?前面视 频里的老师为我们揭晓了答案,你 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吗?
8
所以连起来这就是诗人 白居易 傍晚在江边做的诗 那么内容会是什么?
傍晚在江边看到的景色。
9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节奏, 说说诗人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让我们跟随诗人 看看当时的美景
36
视频朗诵
暮江吟
点击下一页
37
诗歌小结
暮 时间 江 地点 吟 景物
手法
暮(傍晚) 夜 江边 江面 露珠 弯月 比喻
赞描 美写 喜贴 爱切
38
同学们,这首名传千古的诗歌还 被谱成了好听的歌呢,让我们来欣 赏欣赏吧!
39
视频
暮江吟
点击下一页
我会写
暮吟
41
识字方法
思考:“残阳”和“铺”怎么 理解?把“铺”换成“照”、“射” 可不可以?
残阳: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17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 面积广大而均匀。
如果换成“照”或“射”则不能体现照的 面积大这一特点。
18
往下看江面,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半江红 半江瑟瑟
瑟瑟:碧绿的颜色。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 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20
24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意: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
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25
这样瑰丽的画面让诗人忍不住留 恋,待到太阳下去了,夜晚降临了, 欣赏这美好的风光,诗人不禁赞叹道:
26
可怜九月初三夜,
可爱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
九月初三不是年,也不是节, 诗人为什么说“可爱”呢?前面视 频里的老师为我们揭晓了答案,你 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吗?
8
所以连起来这就是诗人 白居易 傍晚在江边做的诗 那么内容会是什么?
傍晚在江边看到的景色。
9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节奏, 说说诗人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16张PPT)

深度学习
➢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 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到诗人苏轼是一个
怎样的人?
课堂小结
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 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 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的人生哲理。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的前两句, 想一想前两句写了什么?
连绵起伏的山岭 巍然耸立的险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侧
ImNaoge
高耸入云 连绵起伏
的山岭 的山峰
深度学习
➢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பைடு நூலகம் ➢ 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到诗人苏轼是一个
怎样的人? ➢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人、看事、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朗读古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重音 有节奏
横
ImNaoge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找出诗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岭:相连的山。特点是: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是:坡度大,细长高耸,孤 立。
看问题?
苏轼不仅正看,侧看,还怎样看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深度学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 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 处在庐山之中。
深化体会
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 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 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 扣住游山,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说课课件(共29张PPT)

• 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 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 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 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以 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老师讲授:东坡哲思
•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 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 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出狭 小的范围,摆脱主观偏见。 反思一下,人们 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 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吗 。要从中学习呀!
• 苏轼之所以成为千古一人,就是因为他的达 观和智慧。“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 高层”。
写作背景
苏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 (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 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 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 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体现情感 满怀激情
老师讲授:古诗释义法
六、说教学过程
学古诗思路
1.知诗人 3.解诗题 5.入诗境
2.读诗文 4.明诗意 6.悟诗情
从诗人到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 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 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书法善于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 四家; 他本是宰相之才,却谪贬四方。无论走到哪里,他都 是心怀天下,造福一方。
老师讲授:东坡哲思
•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 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 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出狭 小的范围,摆脱主观偏见。 反思一下,人们 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 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吗 。要从中学习呀!
• 苏轼之所以成为千古一人,就是因为他的达 观和智慧。“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 高层”。
写作背景
苏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 (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 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 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 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体现情感 满怀激情
老师讲授:古诗释义法
六、说教学过程
学古诗思路
1.知诗人 3.解诗题 5.入诗境
2.读诗文 4.明诗意 6.悟诗情
从诗人到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 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 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书法善于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 四家; 他本是宰相之才,却谪贬四方。无论走到哪里,他都 是心怀天下,造福一方。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33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西师大版 (共10张PPT)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下 午3时43 分38秒 下午3 时43分1 5:43:38 21.8.2
谢 谢 观谢 谢赏观 看 !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年级 | 下册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年级 | 下册
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 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 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 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的赞 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年级 | 下册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年级 | 下册
四、多诵读,悟诗情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
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 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 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 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道理。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年级 | 下册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年级 | 下册
二、抓字眼,明诗意
说说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 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三、自主学习、完成填空:
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 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 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 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 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 (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云
远眺庐山
黄龙寺 东林大峡谷
三叠泉
锦绣谷
题: 书、写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此: 这
身:自己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 山岭;从正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诗中蕴含的道理:对比较 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客观地、 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 主观地被局部的迷惑,不能全 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 西 林 壁
学习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
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助字典,弄清词句 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 县人)。早年中进士,明 快豪放。他以诗为词,扩 展了词的领域和表现手法, 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著有《东坡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