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遗传与变异的教案

初中生物遗传与变异的教案

初中生物遗传与变异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
2. 掌握遗传和变异的原因
3. 掌握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4. 了解遗传突变和变异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基因的作用、遗传突变和变异的影响
难点:遗传原理、变异形式的理解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教学实验器材
3. 教材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们知道人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眼睛颜色吗?
二、讲解遗传原理(15分钟)
1. 讲解什么是遗传和变异,遗传与变异之间的关系
2. 介绍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3. 详细解释DNA与遗传之间关系
三、展示实验(15分钟)
教师进行基因变异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遗传变异的理解。

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
学生回答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实验结果,教师总结遗传与变异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学评估:
1. 学生课堂表现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教案

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教案

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教案
第一节课:遗传基本概念
1.引入:通过举例介绍遗传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遗传的基本原理:孟德尔遗传规律、基因和等位基因、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等。

3.活动: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总结遗传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第二节课:遗传性状的表现形式
1.引入:通过展示不同遗传性状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遗传性状的表现形式。

2.讲解遗传性状的表现方式:显性遗传、隐性遗传、复等位基因等。

3.实验:学生进行豌豆杂交实验,观察不同性状的表现情况,加深对遗传性状的理解。

第三节课:遗传的变异与进化
1.引入:通过介绍自然选择和突变等概念,引导学生了解遗传变异对进化的影响。

2.讲解遗传变异与进化:适应性进化、性状变异等。

3.讨论: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不同环境下的遗传变异如何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第四节课:人类遗传学与社会意义
1.引入:通过介绍遗传疾病和基因检测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遗传学的重要性。

2.讲解人类遗传学知识:染色体异常、遗传性疾病等。

3.案例分析:学生分析不同遗传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思考遗传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反思与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对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深入学习遗传与变异打下基础。

接下来,可以引入跨学科的内容,如生物技术、生态学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遗传与变异教案

遗传与变异教案

遗传与变异教案一、引言遗传与变异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也是了解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基础。

本教案旨在介绍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原理和重要性,并通过具体案例说明它们在生物界的应用。

二、遗传的概念与原理1. 遗传的定义遗传是指生物个体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特征、性状和行为方式。

它包括遗传物质 DNA 的传递和遗传信息的表达。

2. 基因的作用基因是决定个体性状的单位,由 DNA 分子编码。

它通过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来表达,控制个体的生长发育、性状形成以及生理功能。

3. 孟德尔遗传定律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提出了遗传的基本定律,包括隔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优势定律,为后来的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三、变异的概念与原因1. 变异的定义变异指的是个体或种群间存在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型和表型上的差异。

它是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

2. 变异的原因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流动等生物遗传过程。

环境因素、遗传漂变和突变率也会影响变异的发生。

四、遗传与变异的重要性1.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遗传与变异使得个体和种群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为物种的适应和生存提供了基础,维持了生物多样性。

2. 进化与适应变异为物种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并传递其有利的基因,推动物种的进化和演化。

3. 农业和畜牧业的应用通过人工选择和遗传改良,利用遗传与变异的原理,改良和培育出高产、抗病的农作物和优质品种,提高农业和畜牧业的产量和质量。

4. 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对遗传与变异的研究促进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手段的进步,包括基因治疗、个性化医疗等。

生物技术领域也应用了遗传与变异的原理,开展了基因工程、克隆等研究。

五、案例分析1. 鸟喙的变异与进化通过对不同鸟类喙峰形态的观察,可以了解到喙峰形态与食物来源之间的关系,说明遗传与变异在鸟能源适应上的重要性。

2. 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疾病通过对遗传疾病的研究,可以发现某些基因突变会引发特定的疾病,这些研究有助于诊断、预防和治疗遗传疾病。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教案标题: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目标:1. 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遗传和变异对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影响。

3. 能够运用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种的外貌差异,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思考。

2. 提问:你认为生物的外貌差异是如何产生的?知识讲解:1. 介绍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基因、染色体、基因型和表现型等。

2. 解释基因的遗传规律,包括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

3. 介绍变异的概念和原因,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等。

4. 讲解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的影响,包括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

案例分析:1. 给出一个关于某种特定性状的案例,如花色的变异。

2. 让学生分析该性状的遗传方式和变异原因。

3. 引导学生讨论该性状在自然选择中的作用和意义。

实验活动:1. 设计一个简单的果蝇实验,观察某种性状在果蝇群体中的遗传和变异情况。

2. 引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3. 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对物种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拓展应用:1. 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物种,研究其遗传和变异特点,并撰写一份报告。

2. 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对该物种的进化和生存策略的影响。

总结回顾:1. 概括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强调遗传和变异在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中的重要性。

3. 提醒学生在日常观察中关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种的外貌差异。

2. 实验所需的果蝇和实验器材。

3. 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评估方式:1. 分发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评估学生通过报告展示的研究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案建议和指导:1. 在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时,使用生动的例子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实验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遗传和变异 初中教案

遗传和变异 初中教案

遗传和变异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表述遗传和变异的定义、原因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尊重科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遗传和变异的定义、原因和意义。

2. 难点:遗传和变异的机制和规律。

三、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对于遗传和变异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对其具体概念和机制了解不多。

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遗传和变异的定义、原因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

4. 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遗传实验,如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观察和记录遗传现象。

5. 知识拓展:介绍遗传和变异的机制和规律,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等。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述遗传和变异的定义、原因和意义。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和探究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实例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在遗传和变异方面的掌握程度。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本教案以生动的生活实例和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教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教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教案标题: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教案涵盖了生物遗传的基本原理、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利用遗传变异进行选择和改良。

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遗传的基本概念,包括基因、染色体、遗传物质等。

2. 掌握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包括突变、基因重组等。

3. 了解如何利用遗传变异进行选择和改良,包括人工选择和基因工程等。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通过实验和讨论提高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实验材料、实验指导书、视频资源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记录表、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试管、显微镜玻片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发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兴趣,例如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遗传变异现象(如变色龙的颜色变化)。

- 提出问题:你认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对物种的适应和进化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生物遗传的基本概念,包括基因、染色体、遗传物质等。

- 解释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包括突变、基因重组等。

- 讲解如何利用遗传变异进行选择和改良,包括人工选择和基因工程等。

3. 实验探究(30分钟):-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果蝇的眼色变异实验。

-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现象。

-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和观察现象,讨论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4. 知识总结(10分钟):- 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强调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 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回答导入问题,并进行知识回顾。

5. 拓展延伸(15分钟):- 提出拓展问题:你认为基因工程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6. 课堂作业(5分钟):-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小论文,包括基本概念、原因和影响、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八年级5篇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八年级5篇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八年级5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八年级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八年级1教学理念以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贯彻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让学生亲历从观察现象上升到理论水平的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感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教材分析教材主要是关于对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进行比较,要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就要从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开始学习。

教材在利用活动掌握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基础上,从欣赏和分析两幅漫画开始,来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应用俗语和生活实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表述和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2、能力目标:⑴ 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⑵ 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1)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奥秘现象,只要深入研究,任何事物都能有所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怀有感恩的心。

(3)并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学生分析初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遗传和变异现象可以辨认,但却没有理论作基础,因此不能对有关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

针对大多数学生喜欢分组实验,喜欢亲自动手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并进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遗传和变异教案

生物遗传和变异教案

生物遗传和变异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生物遗传和变异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遗传与变异对生物种群和个体的影响。

3. 能够分析和解释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现象。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1. 生物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生物变异的类型和影响。

3. 遗传与变异对生物种群和个体的作用。

教学难点:1. 理解遗传与变异的关系及其对生物进化的重要性。

2. 分析和解释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教学板书。

2. 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验材料和案例。

3. 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相关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介绍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兴趣,并与学生讨论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探究(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案例,并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该案例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以及对生物种群和个体的影响。

2. 实验展示:教师进行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验展示,例如观察果蝇的眼色遗传、植物的基因突变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结果,并与之前分组讨论的案例进行比较和讨论。

知识讲解(15分钟):1. 生物遗传的基本概念: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等。

2. 生物变异的类型:突变、杂交等。

3. 遗传与变异对生物种群和个体的作用:进化、适应性等。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几个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释这些案例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讨论其对生物种群和个体的影响。

拓展应用(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小型的生物遗传和变异实验,并进行实施和观察。

学生需要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结论总结。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和分析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和了解生物遗传和变异在不同物种和环境中的变化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适应被淘汰(筛选),能产生诱导酶的菌株及自发 突变体中能来降解此类废水的菌种能够生存而被 保留下来,且能力逐步提高,使废水达到预期的 排放标准;
11
另一方面,国外目前正在研究针对某种废水用人 工诱变方法筛选大量具有很强分解能力及絮凝能力 的菌株,并把它们做成干粉状的产品,如同市面出 售的酵母干粉一样,这时细菌处于休眠状态。当工 厂处理此类废水时,可把干粉状菌种置于30 ℃水中 溶解30min,使细菌恢复活性,不必再驯化,对所 需处理的废水有较好效果。
正面:继承亲代特点,保持物种延续 负面:当环境条件改变,微生物会因为遗传的保守性 ,不适应改变了的外界环境条件而死亡。
2
2.变异性-----“龙生九子,各不相同” 任何一种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以及个体之间,在
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都有所差异,这一现象 叫做变异。变异是生物对环境能动适应性的表现。 微生物变异的多样性,如:个体形态的变化,菌落 形态(光滑型/粗糙型)的变异,营养要求的变异, 对温度、pH要求的变异,毒性的变异,抗毒能力 的变异,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异及代谢途径、产物的 变异等。
染料等。
9
定向培育—人为在特定环境下长期处理某一微生物的 培养物,同时移种、传代,积累合适的自发突变体
定向培育在环境生物处理中俗称驯化。
筛选分离
加富培养基(石油)浓度升高
1
2
3、4
驯化
特点:操作简便,驯化的潜力有限,慢。 成功的例子:卡介苗(230代,13年)、狂犬病疫苗
10
目前在环境工程更多利用的是驯化。 污泥培养初期逐步提高污水比例,有些菌种不
3
一、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核酸是负载遗传信息的真正物质基础
二、核酸的结构与复制
核酸 核苷酸
磷酸 核苷
戊糖 碱基
DNA:脱 氧核糖 RNA:核糖 DNA:AGCT
RNA:AGCU
4
一、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 可遗传性的变化,即微生物的DNA由于某种因 素引起碱基的缺失、置换或插入,改变了基因 内部原有的碱基排列顺序,从而引起其后代表 现型的改变。
12
据统计,DNA每次复制中每个碱基错误配对的
频率是10-7~10-11 ,而一基因平均约含1000bp,
故自发突变的频率约为1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8
2. 诱发突变 ——是通过人工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 处理微生物群体,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人 为手段。 ——凡具有诱变效应的任何因素,称为诱变剂。 常用的诱变剂:紫外线、5—溴尿嘧啶、亚硝酸、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1
所谓微生物的遗传性是指每种微生物所具备的亲 代性状在子代重现,子代性状与亲代基本上一致的 现象。
1.遗传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遗传的保守性——子代与亲代相似性(“大同”)
遗 有 菌➢度 大 肠大传关遗杆肠37肠的,传菌℃杆保 高 保杆遗,菌守 等 守菌传在的性 生 程是的糖亲程 物 度短保类代度 遗 比杆守物将与传幼菌性质这物保龄,,存些种守菌生其在特差程大活他的性异度生条条传和比物件件给个低也要子下体等是求代产生生如p长物酸,H此为状大、这。7态。就产.2不老是气,同龄大温。
6
基因突变类型
自发突变
低剂量多因素突变 互变异构效应
突变类型
物理诱变
诱发突变 化学诱变
定向培育和驯化
7
1.自发突变 ——是指某种微生物在自然条件下, 而发生的基因突变。
发生自发突变的原因:
1.由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引起的综合效应,如宇
宙射线等。
2.由微生物自身的有害代谢产物引起,如过氧化
氢等。
3.由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错误引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