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历史与水土流失状况
水土流失报告

水土流失报告一、背景近年来,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对土地的需求逐渐增加,使得我国土地资源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土地的保护和治理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二、水土流失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北方地区仅有20%的土地可以用于耕种,而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就需要对土地进行保护。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受到水土流失影响的区域不仅仅包括耕地,还包括生态、工矿区等多个领域,这使得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变得更加迫切。
三、水土流失的原因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活动。
例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墾和过度伐木等。
2.天然因素。
例如干旱、高温和强风等。
3.水土结构不当。
例如一些地区的土地缺乏有机质而变得松散,这样的土质面对强风或大雨的冲击就会比较脆弱。
4.其他因素。
例如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土地规划等。
四、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都会造成相当大的损失。
因为这些区域的土地大部分被洪水侵蚀,使得农作物无法成长,甚至会导致土地的沙化,这样就会造成大规模的生态恶化。
五、水土流失治理的建议为了解决北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政府需要采取以下的措施:1.加强土地资源的监管和保护。
2.加强灌溉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推广合理施肥和轮作制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改善土壤结构。
4.注重环境保护,保护自然资源。
6、结语水土流失的问题是一个与生态的协调、农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密不可分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和保护,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让流失的水土得到恢复,让土地健康地为我们服务。
水土流失状况综述

综述2006年,全国11条大江大河径流量:长江、黄河、海河、淮河、松花江、辽河、钱塘江均低于多年平均径流量,珠江、闽江、塔里木河、黑河均超过多年平均径流量;与2005年相比,黄河、海河、塔里木河、黑河变化不大,长江、淮河、松花江、辽河、钱塘江下降较大,珠江、闽江均有增加。
各流域土壤侵蚀量:长江、黄河、海河、淮河、珠江、辽河、黑河均低于多年平均侵蚀量,松花江、钱塘江、闽江、塔里木河与常年接近;与2005年相比,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辽河有所下降,海河、珠江、黑河有所上升,钱塘江、闽江、塔里木河变化不大。
2006年,开展了金沙江下游地区和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区两个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监测。
金沙江下游水土流失面积4805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4.4%,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不同侵蚀面积分别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4.4%、47.1%、17.3%、7.8%、3.4%。
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区土地总面积为3379平方公里,工程实施前水土流失面积181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3.7%,其中,轻度、中度、强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756平方公里、787平方公里、271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1.7%、43.4%、14.9%,年土壤侵蚀量384万吨,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119吨/平方公里。
经过三年的治理,试点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396平方公里,综合治理程度78.2%;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886吨/平方公里。
2006年,水土流失灾害事件主要发生在河北、江西、福建、云南等地,主要灾害类型为山洪、滑坡和泥石流。
2006年,全国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10.15万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面积4.0万平方公里,封育保护面积6.15万平方公里。
综合治理面积中,新修水平梯田29.8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171.4万公顷,种草45.9万公顷,其他工程23.5万公顷,封禁治理89.6万公顷,当年竣工综合治理小流域2541条。
浅谈水利建设中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2 水 土 流 失 的形 成 原 因 淘涮。 般来说 ,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 因可 以分为两种 , 一 种是 自然原 5 水 土 保 持 监 理监 督
一
因, 也 就是因为地形地貌 、 气候条件 、 植被等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 5 . 1水利工程建设项 目中水土保持工程监理 另一种则是人为原因 , 也就是人们 对水 土资源不合理利用或者其他 监理机构依据国家标准 、 设计文件及施工合 同对工程建设 过程 活动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其 中对林木资源的不合理采伐 、 过度放 中的质量 、 进度 、 投资进行 控制 , 对水 利工程 中涉及 的水 土保持 措 牧、 陡坡开荒等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 因。 施, 对水利工程建设 过程 中可能引起 的水 土流失加以监督控制 。水 在我 国山区、 丘陵区 、 风沙区以及大江大河上游地 区均容易 出 利工程建设项 目中的水土保持工程及林草措施对 主体 工程起 不容 现水土流失 的现象 , 一直 以来 , 这些地 区都是我 国重点保护的区域 , 忽视 的辅助作用 , 因此在 主体 工程 的施 工过程 中, 监理工程 师应 具 只有对这些 区域 防治 水土流失 ,才能够从根本上避免 水土流失严 备水土保 持环境意识 , 对施工过程中人为扰动原地表植 被的行为应 重,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的现象 。 但是在现代化社会发展 中, 水资源仍 进行监督 控制 , 同时也是对主体工程更好地执更长久地发挥作用负 然是极度缺乏 的资源 , 为 了保 障水 资源的充足 , 国家建 设了大量 的 责 。 蓄水 、 引水工程 , 在一些大中型的水利工程 中, 施 工单位一般都会在 5 . 2水利工程建设项 目中水土保持政府监督 其 中设置水土保 持设 施 , 但是这两项 工程往往都是想脱离 的 , 而还 水利工程建设 项 目中水 土保持措施实行政府监督 , 主要 是对水 有很多小型水利工程并没有意识 到这一点 , 因此在工程投入使用之 利主体工程施工过程 中造成的水 土流失状况 、 措施及成效进行实时 后极容易 出现水 土流失严 重等现象 , 因此水利工程建设 中, 水土流 监测 ,对水利 主体工 程施 工过程 中水土保持措施 质量进行监 督管 失防治工作 迫在眉睫 。 理。 对 工程项 目中的各参建单位进行环保竞赛 , 鼓励 文明施工 、 科学 3 水 土 保 持 规划 设 计 管理 , 监督各参建单位 的工程工作质量。 在实际工作 中, 为 了保证水土保持工作 的顺利 进行 , 第一步也 结 束 语 就是需要相关技术人 员对水利工程 的水土流失现状及 形成原 因进 总之 , 水利建设项 目中的水土保 持设施 , 必须 和主体工程 同时 行全面分析 与检 测 , 然后才 能够有针 对性 的设计防止方案 , 最后还 设计 、 同时施工 、 同时投产使用 ; 建设工程竣工验 收时 , 应 当同时验 需要经过会计部 门对水土保持工作 的造价进行估算 , 这样才能够真 收水土保持设施 , 并有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正达到防治 的效果 。 项 目中的水 土流失防治 , 主要应从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 、 水土保持 措 在水利工程开始建设之前 , 项 目部工作人员 需要对水 土保持设 施实施 、 水土保持监测 以及水 土保 持监理监督 四个方面着 手 , 这 四 施进行细化并完善 , 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因扰动原 地表 而出现水 土流 个方面是一个完整 的技术体系 , 是一个有机整体 , 缺一不可 , 忽视任 失现象 , 并根据相应 的监测数据 以及当地的条件来对其进行合理 的 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水土流失防治 的脱节 。 规划与设计 。虽然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 中, 水土保持设施 的功 能并 参 考文 献 不 突出 , 但是我们必须要从其根 本人手 , 在防治水土流失工作 中尽 【 1 ] 韩庆, 饶 玮, 鲁顺保. 谈 开发 建设项 目水土保持方案 的编制l J 1 . 现代 量降低工程 造价 , 从 而避免生态环境恶化 , 保 证水利工程 的正 常运 农 业 科 技 , 2 0 0 8 ( 2 0 ) . 行。 【 2 】 谷来勋. 搞好水土保持 践行科 学发展观[ J ] . 河南水利与 南水北调,
中国水土保持发展综述

第5卷 增刊2006年9月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F orestry University (S ocial S ciences)V ol.5 Su pp.Sep. 2006收稿日期6225第一作者杨光,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荒漠化防治。
电话2633 y 33@jf 地址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中国水土保持发展综述杨 光,丁国栋,屈志强(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摘要:水土流失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该文系统地介绍了我国水土保持的起源、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及研究进展等方面,并对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见解,以期为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中图分类号:X 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116(2006)2增刊20072206R evie w o f Soi l and Water Conser vation Development in Chi naY ANG G uang ,DING Gu o 2d ong ,QU Zhi 2qiang(College o 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eijing For estry University ,100083,P.R.China )Abstract : Threatening human ’s survival and developm ent ,soil and w ater er osion has caused the attention ofthe whole w orld.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chievment and pr ocess of s oil and water c onservation in China.S ome opi nions ab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on s oil and w ater conservation are put forw ard f or prom oting the developm 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K ey w or ds : soil erosion ;s oil and w ater conservation 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生存的两大问题:一是环境污染,二是水土流失。
中国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我国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分析作业人:孟庆贺学号:2011300040227院系:经管院国金班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全流域还有50多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亟需治理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流,长江流域横跨中国的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经济区,涉及19个省、市、自治区,总面积180万km2 。
长江流域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是我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长江流域内山丘地区生态环境失调,水土流失加剧,农业生产条件恶化,严重阻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中下游广大平原地区的长治久安。
保护和合理利用流域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维护良好生态环境,是治理开发长江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健康长江、加快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有效途径。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现状与特点一、水土流失现状(1)流失面积与分布: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63.74万km2,其中水蚀和风蚀面积为53.08 km2,占流域总土地面积180万km2的30%,年均土壤侵蚀总量22亿吨。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这一地区水土流失面积50余万km2,约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0%。
主要集中在上游的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流域,沱江、岷江中游,乌江上游及川东鄂西三峡库区和中游的汉江上游(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清江,赣江以及大别山南麓的倒、举、巴、浠、皖诸水的中上游。
(2)流失类型与程度: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包括水蚀、风蚀、冻融侵蚀、泥石流、崩岗等。
其中水蚀面积达52.41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82.2%。
风蚀面积0.67万km2,冻融侵蚀面积10.66万km2。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上游共有1.3万多处滑坡和3000多条泥石流沟,另外在湘、赣等地的花岗岩风化层深厚地区还分布有近10 万个大小崩岗。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3 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已经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水土资源的破坏,直接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工农业的发展,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大敌。
3.1 破坏土地资源,威胁人类生存基础。
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中得基本元素。
黄土高原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资源遭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持续性破坏,进一步导致地表支离破碎,地表物质沙化。
由于流失冲击使基岩裸露,造成土地大面积损失,从而直接威胁黄土高原人民群众的生存基础。
4.1.2 土壤土壤是侵蚀的对象,又是影响径流的因素,因此,土壤的各种性质都会对侵蚀产生影响。
结构良好的土壤中,有适宜的水、气热条件,利于作物的生长;反之结构不良的土壤中,其水、气、热条件差,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土壤容易遭受侵蚀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土壤分散,二是土壤的透水性不良,雨水的入渗速度慢,使地面极易形成径流。
黄土高原大部地区为黄土所覆盖,厚度一般为100~200m。
土壤中砂粒及粉砂粒含量多、粘粒少、颗粒间粘结力弱、稳定性差,易遭水蚀和风蚀。
黄土高原线状侵蚀,特别明显和强烈,黄土高原土壤抗冲性强弱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研究其抗冲性和抗蚀性,对水土流失的制约因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通常人们利用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做为衡量土壤抵抗径流侵蚀的能力。
土壤愈粘重,胶结物愈多,其抗蚀性愈强,腐蚀质能把土粒胶结成稳定团聚体,因而含腐殖多的土壤抗蚀性强。
凡植被较好和梢林茂密的地方,枯枝落叶层厚,结构松软其土壤抗冲刷能力极强,抗冲刷系数均在98L. s/ g 以上,土壤质地较粘重,小于0. 01mm 的物理性粘粒含量为30 %~45 %,土体不易在水中分解,土壤抗冲性较强,土壤抗冲刷系数介于0. 262L. s/ g~1. 412L. s/ g 之间,多见黑垆土与土娄土土壤;凡植被稀疏气候干旱,生态脆弱、环境恶劣,土壤质地松散,土壤抗冲性较差,小于0. 01mm的物理性粒含量仅为5 %~10 % ,土壤沙化严重,土壤抗冲刷系数仅为0. 010L. s/ g~0. 047L. s/ g。
水土流失危害及水土保持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水土流失危害及水土保持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水土流失是指坡面土壤、水体等自然要素受到过度蚀减、损失的现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的危害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 土地退化:水土流失会加速土地的退化,导致土地变得贫瘠、
沙化、荒漠化,使土地的肥力和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2. 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会破坏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源层,导致
水资源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3. 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会破坏生态环境,使土壤、植被、水
文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生态环境的稳定
性和可持续性。
4. 经济损失:水土流失会加剧土地的价值损失,包括土地的价值、森林的价值、草原的价值等,导致经济损失。
水土保持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水土流失的原因调查:调查水土流失的原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
2. 水土流失的面积和程度调查:调查水土流失的面积和程度,包
括坡面、水面、山谷等不同地形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
3. 水土保持措施调查:调查当地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沟渠、堤防、水土保持性能测试等。
4. 水土保持效果评估:对水土保持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水土流失减少程度、土地退化程度、水资源恢复程度等。
5. 水土保持管理情况调查:调查当地水土保持管理的情况,包括水土保持规划、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监督管理等。
水土保持简述

水土保持实践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例如,通 过恢复湿地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05
水土保持的科研与教育
水土保持的科研与教育
• 水土保持是指通过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 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 利于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环 境和生态。
目的
水土保持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提 高土地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范围
水土保持涵盖了农田、森林、草原、荒漠、矿区、城市等各种类型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建设 活动。
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保护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防止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维护 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
保障农业生产
水土保持可以提高土地生产力和资 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维护社会稳定
水土保持可以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 会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
水土保持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 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的历史与发展
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的肥 力和生产能力。
保护生物多样性
水土保持措施可以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通过有效地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 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THANKS
感谢观看
水土保持的未来发展
技术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土保持工作将更加注重使用新技术,如无人机巡逻 、卫星遥感监测等,以提高效率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林业形成和发展时期(西汉时期水土流失凸显 于北方地区→唐宋以后水土流失扩展到南方地区)
古代林业的形成和发展(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 大体可以分为古代林业的发端、形成和发展3个阶段。 古代林业的发端和夏商周林业 中国古代原始林业大约产生 于8000~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前3300年,浙 江余姚河姆渡人已在从事农耕、捕鱼、纺织的同时,从事伐木、 木器制造及漆的利用等。在该处出土的文物中除角锛柄、木斧柄、 骨锯齿状物及木桨外,已有架空居住的木结构干栏式建筑,还建 立了10余所中等林业学校。有的构件已采用榫卯和企口板加工技 术。公元前4800~前4300年,属仰韶文化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 有初具民族风格的木构建筑,并有伐木石斧、木质葬具及榛、栗 等种子。一些木材采伐企业已逐步转变为森林采运、育林和多种 经营的综合企业。公元前3300~前2600年的浙江吴兴县钱山漾遗 址的有毛核桃及酸枣等植物种子,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人工种植果 树的证明。遗址中还发现竹器200余件,木器多种,反映了当时 竹、木器的制造水平。
近代中国的林业教育事业
近代中国的林业教育事业始于1908年山西省农工总局所属农 林学堂开设的林科。其后,四川成都、河北保定、东北奉天 (今沈阳)、湖南长沙等地也相继设立农林学堂。辛亥革命后, 南京江苏省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前身为 京师大学堂农科)、南京私立金陵大学等又分别于1912、 1914和1915年创建林科。管子把林业看成治国的根本大计 之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这种情况下,林业教 育进一步有所发展。至1949年全国有21所大学、农学院设 森林系,9所高、初级农业学校设林科,但学生人数不多, 毕业后失业改行者不少。
中国林业发展历 史与水土流失关 系
林业发展史与水土流失史简介
古代原始森林利用时期→古代林业形成和发展时期→近代林业兴起时 期→现代林业发展时期
→
原始农业时期自然侵蚀→西汉时期水土流失凸显于北方地区→唐宋以后 水土流失扩展到南方地区→建国初期水土流失恶化→八十年代以后水土 流失恶化趋势有所遏制
古代原始森林利用时期=(原始农业时期自然 侵蚀)
林政和林业经营
戊戍变法(1898)前后,在振兴实业的口号下,在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 学习林业、传播国外林业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对林业官制进行了改革, 如在各地设置劝业道,提倡荒山造林等。截至1840年,辛亥革命后,历 届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均设林政部门。南方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地区 的森林开发始于秦、汉,1914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部《森林法》和 《狩猎法》。代之以人工经营的经济林和用材林。1915年规定清明节为 植树节。关中平原、淮海平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原有的天然林渐趋消 失,此后国民党政府又先后于1932年和1933年两次修订《森林法》及有 关森林管理及造林的政策法规,一些省份也制订本省的森林法规。人口 因素,1928年,国民党政府确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为植树 节,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近代林业兴起时期
近代林业的兴起(1840~1949年) 鸦片战争以后,严禁私人贩运木材。由于帝国主义 入侵和历届政府的腐败,森林资源倍遭催残。宋、 元时期加强中央集权,与此同时,东、西方林业科 学传入中国,供顿田猎。与中国传统林业科学交融, 草木薪炭,促进了林政改革和近代林业的兴起,林 学和林业也从农学和农业中分立出来,后改由工部 下属的虞部“掌京城街巷种植,形成独立体系。
河床抬高、湖泊(水库) 河床抬高Hale Waihona Puke 湖泊(水库)淤积下游
防洪难度增加。 防洪难度增加。
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 1、合理耕牧—— 、合理耕牧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退耕还牧。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退耕还牧。 2、植树造林(种草 、植树造林 种草 种草)——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有序开矿—— 、有序开矿 土地复垦、存放表土。 土地复垦、存放表土。
森林工业迅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史记》载:“黄帝之孙颛琐静 渊而有谋,采伐与集材仍处于手工作业阶段。现已形成了森 林采伐、木材加工、林产化学加工、林业机械制造等门类齐 全的森林工业体系。随着原始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木材、竹 材、锯材产量不断增加, <br> 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 前3000~前2000年),人造板包括纤维板、刨花板等从无 到有,反映了当时竹</a>、木器的制造水平。林产化学加工 的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木器多种,30余年间,全国森林工业 企业为国家积累资金 182亿元。近年针对森林资源减少、生 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一些木材采伐企业已逐步转变为森林采 运、育林和多种经营的综合企业。
古代林业的发展
秦、汉以后的2000年间,治乱相因,自此, 几度统一、分裂,林业经营随之或兴或衰, 1898年俄国人于东北境内修筑中东铁路后, 林业政策或张或弛。但总的趋势是:随着人 口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在林业逐步发展、 林业科学日趋进步的同时,也有以采伐制材 为主的伐木业和制材业。森林面积逐渐缩小, 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
普遍护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除采伐木材用于建造宗庙、宫室、 木棺外,主要依靠群众护林。此时对森林的开发利用,第一 个五年计划期间实行专业护林与群众护林相结合。70年代以 来,为了制止乱砍滥伐、严格控制采伐量和降低森林资源消 耗,进一步落实了林业政策,并实行普遍护林。各林区除积 极防治森林病虫害外,还开展群众性护林防火活动,建立各 级护林组织,实行护林防火责任承包制。1986年全国初步统 计有专职护林员28万多人,全国重点林区建防火站80余处, 瞭望台2500多座、防火公路5万多公里(见森林火灾预防、森 林火灾扑救)。夏桀之际,
林业教育和科研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仰韶文化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有初具民族 风格的木构建筑,于1952年成立了3所林学院,公元前4800~前4300年, 在13所农学院设立林学系,还建立了10余所中等林业学校。“文化大革 命”期间林业教育受到严重摧残;1979年后重新振兴。至1985年止共有 林业大学3所、林学院8所,从事伐木</a>、木器制造及漆的利用等。在 农学院设立的林学系18个,浙江余姚河姆渡人已在从事农耕、捕鱼、纺 织的同时,中等林业学校37所,公元前5000~前3300年,此外还有其 他形式的林业教育(见林业教育)。这一期间林业科学研究也有很大发 展。1951年在北京成立了林业科学研究所,1958年扩大为中国林业科学 研究院,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森林考察。此后从中央到地方相继成立了 各种林业科技管理、林业科学研究和林业情报等机构,并设置了一些试 验基地和自然保护区。至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至1986年底,全国共有县 以上林业科研单位240个,林业科研工作者8000余人。
古代林业的形成
古代林业体系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专业刊物有《森林》 和《林学》等。这时正值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 段,政治、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的发 展。据战国时成书的《周礼》记载,当时山林政令、林木贡 赋、边境造林、春季山林防火、森林采伐运输等均已有专人 负责。天子封禅的山即为“封山”、“禁山”,山上的土石 草木都属神圣不可侵犯。这种基于王权观念的封山法令后一 直延续于整个封建社会,只是因朝代不同,在西直门外三贝 子花园(今北京动物园)栽培各种植物。其封禁范围不同而 已。1906年北京有农事试验场,
中国古代原始的森林利用时期至古代林业形成的漫长岁月, 可上溯至旧石器时代。初步形成了林业科研体系。如从已 发现的山西芮城西侯度旧石器时代遗址(180万年前)中 发现有烧骨遗物,林业科研工作者8000余人,说明当时人 类活动中已有了火,而火的使用是森林开发的前兆。至旧 石器时代中晚期,人们为取得衣食而驱赶并猎取野兽时, 已有意识地放火烧林。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森林考察。10 万年前陕西省大荔县大荔人遗址、26400±800年前山西 省襄汾县丁村人遗址、18865±420年前北京周口店山顶 洞人遗址等,都反映了上述原始的森林利用情况。
读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示意图,回答: 读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示意图,回答: 1、图中不合理的用地是 、 和 ,原因是 。 2、由于上述用地的不合理性, 、由于上述用地的不合理性, 该地已产生了较严重的生态问 题,主要是 ,判断 的依据是 。 3、该类生态问题,与该地土质 、该类生态问题, ,多 天气紧密 相关;同时, 也是重要原因。 相关;同时,落后的 耕作制度和 也是重要原因。 4、综合来看,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在:①处于平 、综合来看,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在: 环境遭到破坏后, 原向山区过渡地区 ②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 ③环境遭到破坏后, 人地矛盾相当尖锐, 恢复相当困难 ④人地矛盾相当尖锐,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 ② ③ C、 ③④ D、 ①④ 、 、 、 、
分析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分析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自 集中夏季,且多暴雨, 降水: 集中夏季,且多暴雨,冲刷力强 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 地形过渡带,坡度较大, 地形: 地形过渡带,坡度较大,地面物质不稳定 地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 覆盖率低, 植被: 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植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古 代 远 近 趋 势
水土流失程度 林业发展状况
未
来
结论
水土流失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 我国林业的发展导致了水土流失的扩大。 水土流失的危害促进人们发展新型林业技术 来遏制水土流失。 最终林业发展与水土流失达到一个可持续发 展的平衡。
现代林业的发展( 现代林业的发展(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 民共和国成立后)
• • • • • 林业方针政策的制订 普遍护林 大规模造林 森林工业迅速发展 林业教育和科研的发展
林业方针政策的制订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提出“保护森林,并 有计划地发展林业”的方针,据此制定了一系列林业政策。意味着森林 开发和利用的进一步强化,1961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确定林权、保 护山林、发展林业的若干政策规定(试行草案)》。198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公布《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1984年第六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确定 了“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禁止林地交易和自由采伐森林。大力造 林,奴隶社会的森林、土地均为国家所有,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 针。关于林业所有制,周初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30余年来经历了 曲折的道路。原始宗教中出现对植物的图腾崇拜和对林木、山泽的祭祀; 八卦五行说中有“木”的成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经济体制改 革,确认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和几种所有制的联合经 营都是社会主义林业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见林业经营形式)。林 地还被辟为良田或用作狩猎苑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