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成因演化与软流圈对流模式

合集下载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中浅层断层形成演化的新模式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中浅层断层形成演化的新模式

養: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 41272160)和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编9 2016ZX05024-005-004)资助成果。 收稿日期=2017-11-06;改回日期:2018-06-16;网络发表日期:2018-12-20;责任编辑:周健。 作者■筒介:黄話.男.1984年生。博七研究生•主要从事盆地构造演化研究.Email: huangleiO429@ 163. com.通讯作者:葷常茂.男.1967 年生。教授.从事盆地构造分析研究和教学工作"Email:tonghm@ cup. edu. cn.
关键词:大庆长垣;断裂系统;先存断裂;递进变形;应力机制
松辽盆地位于中国东北境内,总体呈NE向展 布,面积约26X10" km2,属中生代大型陆相沉积盆 地(Hu Wangshui et al. , 2005; Feng Zhiqiang et al. ,2012),划分为6个二级构造单元(图1) (Shu Liangshu et al. ,2003; Hou Qijun et al. ,2006)。盆 地沉积物总厚度超过10000m(表1),主要为白垩 系。基底为前中生界变质岩、岩浆岩和火山岩(Fu Xiaofei et al. ,2007),为天山-兴-蒙褶皱带的变质岩 系。盆地形成于滨太平洋构造域背景(Yinjinyinet al. ,2002)。
松辽盆地的油气资源主要富集在盆地的中浅层 (泉头组三段-明水组)。前人对盆地中浅层的构造 应力场演化认识总体表现为:发生多期构造活动、应 力场主应力方向不断发生突变。Chen Zhaonian et al. ( 1996)认为伸展-挤压构造作用的交替,其中挤 压变形表现为先存正断层的反转和褶皱两种方式。 嫩江期末形成反转构造雏形•明水期末定形 。Hou Guiting et al. (2004)认为松辽盆地中浅层应力机制 不断发生转变:青山口组-嫩江组沉积时期.水平应 力基本平静•以垂向沉降为主;四方台组-明水组沉 积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NW向挤压; 新近纪由于受日本海的扩张作用,NWW向挤压。 反转构造可划分为3期.即晚白垩世嫩江组沉积末 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新生代晚期(第四纪早期)。

松辽盆地形成、发展与岩石圈动力学

松辽盆地形成、发展与岩石圈动力学

松辽盆地形成、发展与岩石圈动力学
刘德来;陈发景;关德范;唐建人;刘翠荣
【期刊名称】《地质科学》
【年(卷),期】1996(31)4
【摘要】根据区域构造环境、深部构造机制、火山活动的时间序列以及盆地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了松辽盆地形成与发展的岩石圈动力学问题。

提出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引起热流上升,由此导致裂谷期前火山作用和岩石圈热与机械减薄,裂谷期上地壳伸展发育成裂谷盆地,火山活动减弱。

随着陆缘陆块拼贴,俯冲带长距离后退,处于热异常的岩石圈开始向热平衡转化,盆地由伸展转化为坳陷。

【总页数】12页(P397-408)
【关键词】松辽盆地;岩石圈;动力学;板块俯冲;裂谷;坳陷
【作者】刘德来;陈发景;关德范;唐建人;刘翠荣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局;大庆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3;P541
【相关文献】
1.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形成演化的区域动力学环境分析 [J], 苏巍
2.利用大地热流估算松辽盆地岩石圈深度 [J], 丁海涛;王家林;许惠平;于益鹏
3.松辽盆地岩石圈减薄的深部动力学过程 [J], 韩江涛;郭振宇;刘文玉;侯贺晟;刘国
兴;韩松;刘立家;王天琪
4.岩石圈流变性与沉积盆地:以辽西—辽北—松辽盆地区为例 [J], 许敏;薛林福
5.东北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时间上限的厘定:来自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年代学约束 [J], 徐岩;陈汉林;章凤奇;董传万;余星;肖骏;庞彦明;舒萍;丁日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辽盆地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类型

松辽盆地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类型

松辽盆地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类型
窦立荣; 来永润
【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1991(018)003
【摘要】松辽盆地为一个富含油气盆地,油气具有差异聚集的特点。

由于两类不同类型有机质处于不同的热演化阶段,在不同含油气结构层系中形成不同的烃类相态:中部组合以产油为主,局部地区高含油型气和凝析气;下部和深部组合以产煤型气为主,部分地区高含二氧化碳气。

根据天然气组分、甲烷及其同系物的碳同位素和二氧化碳碳同位素等分析资料,可将天然气分为烃类和非烃类两大类共6亚类:烃类气包括生物降解气、油型气(又可为气顶气、油中溶解气和凝析气)、煤型气、混合气(又分为生物气和油型气的混合气、油型气与煤型气的混合气)等4类;非烃类气分有机成因二氧化碳气和无机成因二氧化碳气。

不同类型天然气藏分布在盆地的不同部位。

【总页数】9页(P16-24)
【作者】窦立荣; 来永润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各种成因气贡献 [J], 张居和;方伟;李景坤;霍秋立
2.松辽盆地南部浅层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 孙浩;张敏;李素梅
3.松辽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与气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J], 高瑞祺
4.松辽盆地北部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J], 黄福堂
5.松辽盆地北部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和成因类型及其气源探讨 [J], 黄福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地震沉积学响应

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地震沉积学响应

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地震沉积学响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解析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地震沉积学上的响应。

松辽盆地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大型含油气盆地,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对于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齐家地区作为盆地内的一个关键区块,其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的发育和演化过程,为我们理解盆地内沉积体系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窗口。

本文首先将对齐家地区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环境进行详细描述,包括沉积相的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构造、沉积序列和沉积物特征,探讨其形成机制和沉积模式。

我们还将利用地震资料,对浅水三角洲在地震沉积学上的响应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地震反射特征、地震相分析和地震属性提取等,以揭示浅水三角洲在地震剖面上的表现形式和识别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松辽盆地齐家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更为准确的地质依据和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沉积学研究和地震沉积学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区域地质背景松辽盆地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中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盆地内部构造复杂,沉积相带变化多样,发育有多套烃源岩和储盖组合。

齐家地区位于松辽盆地的中部,是盆地内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

青山口组是该地区的一套重要地层,主要由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相构成。

青山口组沉积时期,齐家地区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气候适宜,有利于河流和三角洲的发育。

三角洲沉积体系是青山口组的主要沉积体系之一,具有浅水、多期次、分布广泛的特点。

这些浅水三角洲主要由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天然堤、决口扇和沼泽等微相构成,形成了丰富的储油层。

在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齐家地区的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地震沉积学响应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通过对该区域地质背景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齐家地区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的形成过程、沉积模式和演化规律,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
松辽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之一,位于东北地区。

在地质上,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盆地体系,拥有复杂的构造形态、沉积特征和油气地质条件。

其中,反转构造是该盆地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构造类型。

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北部地区,主要是指原本或几乎平静的层序和构造体系,在后期发生了强烈的压缩变形和隆升,形成了类似隆起或山地的构造形态,这就是所谓的反转构造。

反转构造在松辽盆地中的形成主要起源于古近纪之后,晚新生代之前的变质作用和构造作用。

在古近纪末期,受到来自太平洋板块的冲击作用,松辽盆地中的中生代扇三角洲沉积物遭受了巨大的变形和挤压,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

这些地质构造在后期因为地球内部受力状态变化,再次发生了隆升作用,从而形成了反转构造。

另外,尚有一些反转构造是由第三纪地层的隆起和抬升作用形成的。

由于松辽盆地在新生代中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隆起状态,受到地球表面重力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垂直应力,这些应力不断地影响了地壳上的运动,促使形成了一系列反转构造形态。

虽然反转构造在某些程度上给油气勘探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这种构造形态也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极佳的地质条件。

在反转构造的隆起带、断裂带和褶皱带等地,由于原有的砂岩和灰岩
等多孔性岩石受到挤压和变形,形成了一些局部的连接孔隙和大量的微小孔隙,为油气藏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地质存储条件和富集条件。

总之,松辽盆地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之一,其反转构造的地质条件为油气勘探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也为地质学家研究我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演化和油气地质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
2 0 1 5 年第 1 期
赵 陟君
松 辽 盆 地 构 造 演化
3 . 5 构造反 转 阶段 ( 的 燕 山运 动 , 使 印支 运 动 后 形 成 的 中 国大 陆 地壳 由南北 分 异 进 一 步转 化 为 东 西 分 异 , 其 构造 格 架表 现 出控盆 断 裂切 割 老构 造 线呈 北 北 东 向展 布 。 此时, 受 太平洋 板 块 向欧 亚板 块 俯 冲及 印度 板 块 向 中 国大 陆 挤 压碰 撞 的共 同作 用 , 大 陆拱 起 , 地幔物质上涌, 产 生 张性断 裂带 , 高角 度 正 断层被 犁式 断层 取 代 , 于 早 白垩世 沿 断 裂 形 成 走 向 NNE、 NE 向的 张 裂 断 陷 盆地 群 , 伴 随有 大量 的岩浆 侵 入 和 火 山喷发 。 以古 中 央 隆起 带为 界 , 东西 两 侧 构造 差 异 明显 , 东 区火 山岩 相 对较 少 , 主要 为 地 壳 变 形 , 断层 倾 角相 对 较 小 , 伸 展 量大 , 以发 育 西断 东 超 的箕 状 断 陷盆地 群 为特 征 ; 西 区火 山岩 相对 较 发育 , 岩石 圈变 形 深 度大 , 故 断层 面倾 角较 大 , 伸展 量 较 小 , 以发 育 地堑 式 断 陷盆 地群 为特 征 。从 沉积 厚度 、 建造 性 质 、 地壳 变 动程 度 和岩 浆岩活动等方 面分析 , 燕 山期地壳显示 了极 大的活 动性 。 太平 洋 与亚 洲 大 陆之 间沿 岛弧 带强 烈 挤压 , 使 中 国东 部滨 太 平 洋 构 造 域 进 一 步 强 烈 活 动 , 作 用 结 果 在 构 造 活动 相 对 平 静 的 时期 , 如早 、 中侏罗世、 早 白垩 世 , 形 成 含煤 、 含 油 页 岩 的沉 积 建 造 ; 在 构 造 活 动 相 对剧 烈 的时期 , 如中、 晚侏 罗世 , 火 山活 动强 烈 , 形 成 一 系列 同生 断 陷 盆 地 和 块 断 山前 坳 陷 , 并 伴 有 规 模 宏 大 的大 陆 边 缘 中一 酸 性 火 山活 动 , 堆 积 巨厚 的陆 屑含煤 、 含 油 页岩 建 造 。 断陷早 期 ( 火石岭期) : NNE—NE 向断 裂 发育 , 火 山活动 主要 以 中基 性安 山岩 、 玄 武岩 喷发 为 主 , 该 时期各 断陷相对 独立 , 水体较浅 , 发 育初期 以冲积 扇、 洪积扇和河流相 的磨拉石建造为主 , 仅在断陷中 心 发育 浅湖 、 沼泽沉 积 。 断 陷 中期 ( 沙河子一营城期) : 断 裂 活 动进 一 步 加强, 水体扩大、 加深, 形成沉降中心 , 沉积了一套暗 色泥 岩为 主 的含煤 陆源 碎 屑岩 建 造 。 断 陷晚 期 ( 登 娄 库期 ) : 基底 断裂 重新 活 动 , 形 成 了 西部 断 陷 带 、 中 央 隆起 带 和东 部 断 陷 带 两堑 一 隆 的构 造格 局 , 此时 松 辽盆 地 属快 速 充填 补 偿式 沉 积 , 为盆地 进 入坳 陷沉 积 奠定 了基 础 。 3 . 4 熬 降坳 陷阶段 ( K2 q —K2 n ) 进入 晚白垩世早期 , 由于太平洋板块 向西俯冲 运 动 和 上地 幔热 对 流 的 减 弱 , 松 辽 地 区上 穹 的上地 幔发生 逐 渐冷却 。 由于岩 石 圈逐 渐冷 却 , 断 裂 活动减 弱, 产生热收缩 , 受 重力 均 衡 和热 冷 却 沉 降 作用 , 地 壳 呈不 均一 的整 体 下沉 , 盆地 演 化转 入坳 陷期 。 晚 白 垩 世早期 的泉一 、 二 段 沉积 为 填 平补 齐 时期 , 主 要为 充填 补偿 式 的粗碎 屑岩 和 红色 泥 岩沉 积 。泉 三段 沉 积期 盆地 已基本完 成 填 平补 齐 过 程 , 泉三 、 四段 为规 模 较 大 的 超覆 式 沉 积 , 以 河 流相 红 色 砂 泥岩 互 层 沉 积为主 , 向盆 地 中心 逐 渐过 渡为 三 角 洲 和滨 浅 湖 相 沉 积 。青 山 口组 至嫩 江组 时期 发 生两 次 大规模 的湖 侵, 盆 地发 育 达到 全 盛时 期 , 并 形成 统 一 的松 辽 汇水

松辽盆地演化历史和铀成矿地质条件

松辽盆地演化历史和铀成矿地质条件

,格式正规松辽盆地演化历史和铀成矿地质条件松辽盆地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储量区,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铀矿床,被称为“中国铀带”。

松辽盆地是一个地质复杂的盆地,其演化历史和铀成矿地质条件十分重要。

一、松辽盆地演化历史松辽盆地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叠纪,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生代的构造演化,中生代的沉积演化和新生代的演化。

1、古生代构造演化古生代构造演化是松辽盆地形成的最初原因,包括构造隆升、断裂及火山活动的演变。

构造隆升的过程包括了上古生代的南拉维拉断裂运动,中古生代的津山-辽宁断裂运动,以及下古生代的黑龙江褶皱运动等。

这些运动形成了松辽盆地的基本构造形态。

2、中生代沉积演化在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基础上,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沉积,形成了许多层次的火山岩、碎屑岩、砂岩和泥岩,这些沉积物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

3、新生代演化新生代演化主要指的是地壳塑性变形和构造演化,主要包括了辽宁拉伸运动、新疆拉伸运动、罗西—张家口断层运动等。

这些构造运动对松辽盆地的构造形态和沉积结构产生了极大影响,也为后续铀成矿作准备。

二、铀成矿地质条件铀成矿地质条件是指松辽盆地形成铀矿床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构造、沉积、流体和温度等四个方面的条件。

1、构造构造是形成铀矿床的重要条件,松辽盆地构造变形活动极其丰富,造就了许多构造洼地、断层带和构造块体等,这些构造洼地和断层带是铀矿床形成的重要地质条件。

2、沉积沉积也是铀矿床形成的关键条件,松辽盆地的沉积物具有良好的储集性,其中的碎屑岩、砂岩和泥岩等可以有效地储存铀。

3、流体流体是铀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松辽盆地的构造演化使得地层的渗流性和流体类型有很大的变化,地层中的流体可以将溶解的铀运输到矿床所在的位置。

4、温度温度也是铀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松辽盆地的构造变形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地壳岩石的拉伸、压缩和消减,从而形成了铀成矿所需要的较高温度条件。

总之,松辽盆地演化历史和铀成矿地质条件十分重要,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成盆动力学探讨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成盆动力学探讨

3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9773198)、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科技工程项目基金(编号:970206205)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99J111)联合资助。

胡望水,男,1963年10月生,教授,石油地质学专业。

2003-02-26收稿,2003-09-16改回。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成盆动力学探讨3胡望水1 吕炳全2 张文军1 毛治国1 冷 军3 官大勇1(1.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2.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上海 200092;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潜江 434124)摘 要 松辽盆地晚侏罗世以来的构造演化经历了10个阶段:缓慢裂陷和快速坳陷—加速裂陷和快速坳陷—减速裂陷和慢速坳陷—慢速裂陷和快速坳陷—加速裂陷和加速坳陷—减速裂陷和减速坳陷—裂陷、坳陷终止和缓慢反转—快速反转和快速差异坳陷—慢速反转和慢速差异坳陷—反转停止和坳陷终止。

构造发育演化的结果形成了“下断中坳上隆顶平”的盆地结构。

“中坳”部分沉积的可容纳空间,54%来源于盆地基底的长期伸展坳陷;“上隆”部分沉积的可容纳空间,31%来源于盆地基底的受压坳陷。

构造作用的转换起因于东部区域应力场的转变。

关键词 生长构造演化 盆地动力学 裂陷作用 伸展型坳陷作用 反转型差异坳陷作用 松辽盆地中图分类号:P5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3-5020(2005)01-0016-16“下断上坳”的二元结构是裂谷和裂陷盆地最典型、最重要的构造标志之一(Falvey ,1974;Salveson ,1976,1978;Mckenzie ,1978;Royden and K een ,1980;G ibbs ,1982;Hellinger and Sclater ,1983)。

Falvey (1974)认为这种结构是岩石圈的构造沉降被热衰减所取代的结果。

为了模拟这种结构,地质学家从被动成因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模拟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9年7月SC IEN T I A GEOLO G I CA S I N I CA34(3):365—374松辽盆地成因演化与软流圈对流模式马 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经济信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11)刘德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勘探部 北京 100724)摘 要 松辽盆地位于中国东北,是晚中生代在活动大陆边缘上发育的裂谷-坳陷盆地。

松辽盆地有两个特点:一是裂谷期前火山岩分布以盆地西部的大兴安岭厚度大、面积大,盆地东部靠近俯冲边缘火山岩分布厚度、面积变小;二是裂谷期主要发育东倾控坳断层。

由此推测在板块俯冲牵引作用下,在楔形区产生单向环流。

单向环流在大兴安岭一带上升,在地表形成强烈的火山作用,然后沿岩石圈底部向东运动,并逐渐转变为下降流,火山作用也逐渐减弱。

单向环流由上升流逐渐转入近平流后,对岩石圈底面施加单向剪切牵引作用,岩石圈伸展在脆性上地壳形成主要东倾控坳断层。

单向环流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深部将热能和动能带到浅部,满足岩石圈减薄和伸展的需要。

而且用单向环流解释活动大陆边缘和弧后区火山岩的成分极性可能更趋于实际。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弧后裂谷 岩石圈伸展 软流圈对流模式1 引言关于弧后裂谷盆地形成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已有了很多论述(Karing,1971;Sleep et al.,1971;H yndm an,1972;W ilson et al.,1972;Coney,1973;M o lnar et al.,1978;D ew ey,1980;Jarrard,1986;U yeda,1991),概括起来有5种模式(T am ak i,1991):①俯冲板片引起热流上涌的模式;②热柱上升模式;③弧后板块后退模式;④软流圈对流引起的海沟滚动后退模式;⑤软流圈下降流不稳定引起的海沟滚动后退模式。

但总的来说,这是个未解的问题,至今还是一个谜。

松辽盆地是晚中生代(J3—K)在活动大陆边缘上发育起来的裂谷-坳陷盆地,其形成、发展与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下俯冲有直接关系(刘德来等,1996)。

由于松辽盆地没有发育成边缘海盆地,至今还保留着裂谷盆地的构造特征,而且在东北地区广泛发育裂谷期前火山岩,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记录了弧后裂谷盆地深部动力学机制的某些特征。

本文试想通过松辽盆地形成、发展以及裂谷期前火山岩的某些特征,讨论弧后伸展区软流圈对流模式。

马莉,女,1958年4月生,讲师,石油地质专业。

1999-02-10收稿,1999-05-10改回,王桂凤编辑。

2 区域构造背景与盆地形成、发展的动力学过程松辽盆地位于蒙古板地块(Enk in et al .,1992;Chen et al .,1993)东部。

蒙古地块以南是华北板块,以北为西伯利亚板块。

以东为那丹哈达-锡霍特阿林陆缘增生带,现已成为蒙古地块的一部分(图1)。

图1 松辽盆地区域构造背景和盆地北部半地堑分布(粗线条表示控凹断层)1.蒙古地块;2.西伯利亚板块;3.华北板块;4.晚中生代陆缘增生带;5.松辽盆地;6.半地堑;7.城市;8.地震测线;9.晚侏罗世火山岩F ig .1 Tectonic settings of the Songliao basin and the distributi onof half 2grabens in its no rthern part 早中生代(三叠纪—中侏罗世)东亚大陆东部属于转换大陆边缘(刘德来等,1997)。

中侏罗世末,古太平洋板块开始向亚洲大陆下俯冲,东亚大陆东部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赵越等,1994;刘德来等,1997)。

由于古太平洋板块向大陆下俯冲引起热流上升,导致裂谷期前晚侏罗世的大规模火山作用和壳下岩石圈的机械与热减薄(刘德来等,1994,1996)。

进入早白垩世早期(贝利亚斯期→巴列姆期),火山活动趋于减弱,上地壳伸展发育裂谷盆地(刘德来等,1996)。

进入早白垩世晚期(阿普第期),由于陆缘地体拼贴,俯冲带长距离后退,岩石圈伸展的热动力消失,处于热异常的岩石圈开始向热平衡转化,盆地发展进入后裂谷期,发育成大型坳陷盆地。

663地 质 科 学1999年盆地属于坳陷盆地范围,裂谷盆地深埋在坳陷地层之下。

3 区域火山岩分布与成分极性特征中国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东部)大规模发育晚侏罗世火山岩,且山区地表出露广泛。

在松辽盆地,较深的钻井也揭示了这期火山岩的存在,它们深埋在白垩系地层之下。

庄深1井在白垩系之下钻遇867m 、齐深1井624m 的火山岩,而且均未见底,说明火山岩垂向厚度超过了这一数字。

东北地区火山岩可以划分为3个带:西带(大兴安岭火山岩带)、中带(松辽盆地火山岩带)、东带(松辽盆地以东火山岩带)。

3条火山岩带中,西带火山岩分布面积最大,厚度也最大。

大兴安岭几乎为火山岩所覆盖,到东带火山岩分布面积已大为减少;大兴安岭火山岩最大厚度可达6500m ,到东带火山岩厚度仅1000余米(罗志立等,1992)。

钻井证实在松辽盆地中生代沉积岩层之下存在火山岩,但更多钻井揭示大部分沉积岩直接覆盖在变质基底之上,推测火山岩厚度、分布面积都会小于西部火山岩带。

尽管火山岩分布的面积和厚度可能受后期剥蚀影响,但总体来说,这一特征反映了晚侏罗世3条带上的不同喷发强度。

研究也证实,从东向西火山岩碱度具有逐渐增高的特点(刘德来等,1994),这一特点也反映在东、中、西带火山岩岩石组合上。

东带发育玄武安山岩、安山岩、流纹岩,以安山岩、流纹岩为主(吉林省地矿局,1988;黑龙江省地矿局,1993);中带火山岩组合是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以安山岩和流纹岩为主(刘德来等,1996),同时也较多地发育粗安岩和粗面岩(刘德来等,1994;赵海玲等,1996);西带火山岩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略有不同,总体为玄武安山岩、安山岩、粗安岩、粗面岩、英安岩、流纹岩,并大量发育粗安岩、粗面岩(内蒙古地矿局,1991)。

从东向西粗安岩、粗面岩增多,也说明碱度逐渐增高。

4 裂谷期岩石圈伸展特征411 上地壳脆性伸展特征现在的松辽盆地表现为3层结构,即火山岩构造层(裂谷期前构造层)、上地壳脆性伸展形成的半地堑构造层(裂谷期构造层)和坳陷构造层(裂谷期后构造层)。

火山岩构造层是火山作用的产物,并不代表盆地的存在(刘德来等,1998),真正的上地壳伸展发生在裂谷期,以产生伸展断层和半地堑为特征。

以找油为目的的人工地震剖面已揭示了伸展断层和半地堑的存在。

根据最新解释的伸展断层和半地堑成果,沿伸展方向累计最大伸展量为1214km ,向盆地北部累计伸展量逐渐变小(表1)。

表1解释的结果可能小于实际伸展量。

原因是①向盆地东或西两端仍可能有小型半地堑而无地震测线通过和②按W alsh 等(1991)的观点,在地震剖面上可能有30%—40%的伸展量分布于小断层中而不能被表现出来。

松辽盆地发育的半地堑基本是西断东超式(或者说伸展控凹断层基本上是东倾的),很少有东断西超式(而且仅发育在规模非常小的半地堑中)。

图1展示的是松辽盆地北部半地堑,在松辽盆地南部,最为发育的半地堑,象梨树、德惠半地堑也都是西断东超式的(刘志芳,1992)。

半地堑整体走向为北北东向,与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走向基本一致,代表763 3期马 莉等:松辽盆地成因演化与软流圈对流模式863地 质 科 学1999年裂谷期上地壳伸展方向是北西西-南东东向。

表1 松辽盆地北部累计上地壳伸展量Table1 The upper crustal extensi onal rate fo r no rthern part of Songliao basin剖面A-A′B-B′C-C′测线78.0+78.2+78.0+55.0111.0+87.0148.0+146.45+148.0伸展量 km12.411.38.6 注:A-A′,B-B′,C-C′位置见图1。

412 壳下岩石圈韧性伸展特征松辽盆地存在壳下岩石圈伸展,最直接的反映是裂谷期后的地壳沉降。

裂谷期前和裂谷期岩石圈伸展减薄,软流圈顶面抬高,岩石圈出现热异常。

裂谷期后的坳陷起因于抬高的软流圈顶面和处于热异常的岩石圈开始向热平衡转化(M ckenzie,1978),而且软流圈顶面抬高幅度控制着裂谷期后盆地热沉降幅度(Ziegler,1992a)。

松辽盆地裂谷期后发生大规模沉降,最大厚度达6000余米,如此大规模沉降完全证实了壳下岩石圈的伸展和减薄。

松辽盆地壳下岩石圈伸展不仅发生在裂谷期,也发生在裂谷期前的火山作用期(刘德来等,1996)。

Ziegler(1992a)指出裂谷期前的火山作用可以使壳下岩石圈发生热减薄,与机械伸展作用相结合可以使壳下岩石圈伸展远大于上地壳伸展。

松辽盆地种种迹象也表明,壳下岩石圈伸展量大于上地壳(刘德来等,1996)。

地球物理测量也证实壳下岩石圈伸展的存在。

根据满洲里-绥汾河地球物理大剖面的研究成果,松辽盆地幔内高导层深度仅为60km,而向两侧山区埋深逐渐增加(杨宝俊等,1994;刘财等,1994;程振森等,1994)。

而据马杏垣(1987)的研究成果,现在的松辽盆地岩石圈厚度仅80km左右。

413 松辽盆地裂谷期岩石圈伸展模式关于裂谷盆地的岩石圈伸展模式(也称运动学模式)主要有两种:纯剪切模式(M ckenzin,1978)和简单剪切模式(W ern icke,1981,1985)。

纯剪切是指在变形过程中主应变轴方位无改变,如果方位发生变化,则这个剪切称简单剪切(帕克,1983)。

就从变形特征考虑,图2左上可理解为纯剪切变形,右上可理解为简单剪切变形(R eston,1990)。

按这样的概念,在上地壳脆性域内除弹性变形范围内不存在纯剪切变形。

但是Jack son(1987)的概念更具实用性。

如图2所示,简单剪切经旋转变为纯剪切,尽管每一个局部变形属于简单剪切,但宏观上具有纯剪切效应。

因此,从宏观变形考虑,岩石圈伸展的运动学模式有两种端元类型(两种之间可以有过渡类型):纯剪切模式和简单剪切模式(图3)。

纯剪切模式表示上地壳伸展位置与壳下岩石圈伸展位置上下重叠,岩石圈发生均匀“细颈化”作用,上地壳以脆性伸展方式伸展减薄,壳下岩石圈以韧性流变方式伸展减薄。

简单剪切模式表示上地壳伸展位置与壳下岩石圈伸展位置(软流圈隆起位置)在垂向上是移位的,两者之间存在一条切穿整个岩石圈的、缓倾斜的剪切带,伸展位移就沿此剪切带发生。

在发生了裂谷期后坳陷的盆地,识别岩石圈伸展模式更容易,因为软流圈隆起位置控制了盆地后期坳陷位置。

裂谷盆地之上直接叠加了坳陷盆地的则图2 纯剪切与简单剪切变形左上为纯剪切变形;右上为简单剪切变形(据R eston ,1990);下为简单剪切变形经旋转变为纯剪切变形(据Jack son ,1987)F ig .2 Extensi onal defo rm ati on w ith pure and si m p le shear属于纯剪切模式,裂谷盆地与裂谷期后坳陷盆地不重叠者则属于简单剪切模式(Ziegler ,1992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