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合集下载

痄腮

痄腮

病毒性腮腺炎没有特效疗法,可以使用前述中药治疗,如果有并发细菌感染的可以使用抗菌素。

医治方法流行性腮腺炎,又叫“痄腮”。

冬季易发此病,多见于5——10岁的儿童。

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飞沫及病人接触后传染,多发于人群聚集处,如幼儿园、学校、军营等。

一旦你孩子患过流行性腮腺炎,将永远不再患此病,因为他已经能终身免疫。

大多数地区要求学龄前儿童注射疫苗。

如果未建立终身免疫,则需被动注射抗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疫苗。

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或腮腺炎疫苗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本病前期症状一般较轻,表现为体温中度增高、头痛、肌肉酸痛等。

腮腺肿大常是本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10天,常一侧腮腺先肿,2——3天后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有时肿胀仅为单侧,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表面皮肤不红,可有热感,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

肿痛在3——5天达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

常有腮腺管口红肿。

同侧咽部及软腭可有肿胀,扁桃体向中线移位;喉水肿亦可发生;上胸部亦可出现水肿,躯干偶见红色斑丘疹或荨麻疹。

流行性腮腺炎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腮腺疼痛难忍,少数病人的胰腺、脑膜、脑、肝和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本病对机体的严重危害并不只是腮腺本身,而是它的并发症,应高度警惕和防治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有:脑膜炎、睾丸炎和急性胰腺炎等。

1)脑膜炎——为儿童期最常见的并发症,男性较女性多3——5倍。

以淡漠、颈项强直、呕吐等为常见症状;腮腺炎并发脑膜炎一般预后良好;如果不及时治疗则可能留有永久后遗症甚至死亡。

2.睾丸炎——是男孩最常见的合并症,患者最小年龄3岁,青春发育期后的男性发病率高达30%。

早期症状为发热、寒战、头痛、恶心、下腹疼痛,患侧睾丸有明显疼痛、肿胀、触痛,邻近皮肤水肿、发红,30%——40%的患者受累睾丸发生萎缩,10%左右的患者生育力受损,并常伴有附睾炎,后者也可单独出现。

流行性腺腮炎

流行性腺腮炎
7
3.命名: 在历代医学文献中,根据本病的发病部位、证
候特点和传染性有其不同的命名: “痄腮” —首见于《疮疡经验全书 ?痄腮》。 “腮颌发” ——见《证治准绳 ?疡医》。 “虾蟆瘟” ——见《医学正传 ?虾蟆瘟》。 “鸬鹚瘟” —见《疡科心得全集 ?鸬鹚瘟》。 “温毒” ——见《温病条辨 ?上焦篇》。


(流行性腮腺炎)
1
教学目的
? 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病机 ? 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要点与合并症 ? 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原则 ? 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辩证论治
2
一、概述 1.定义: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感受腮腺炎时 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 染病。 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其主要特 征。中医学称之为痄腮。
10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 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 (5) ,出膝外 廉,下外辅骨 (6) 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 (7) ,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 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 指歧骨内 (8) ,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 毛 (9)
11
[病因病机]
病因: 感受腮腺炎时邪病毒。 病变部位: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病机:风温邪毒蕴结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
9
【经络循行】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 抵头角 (1) ,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 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 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 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 (2) ,下颈,合缺盆 --以下胸中,贯膈, 络肝、属胆 ,循肋胁里,出气街, 绕毛际 (3) ,横 入髀厌中 (4) 。
8

第六章 常见中医病证——痄腮

第六章 常见中医病证——痄腮
辨证:本证 以耳下腮部肿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高热头痛,烦躁口渴为特征。 本证容易产生变证,须及早辨识。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代表方剂:普济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物:柴胡、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升麻、牛蒡子、马勃、桔梗、玄参、薄荷、陈皮、僵蚕等。
(二)变证
2.毒窜睾腹证
主症:腮部肿胀消退后,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或脘腹、少腹疼痛,痛时拒按,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辨证:本证 以腮部肿胀消退后,睾丸肿胀疼痛,或脘腹、少腹疼痛为特征 。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物:龙胆草、栀子、黄芩、黄连、柴胡、川楝子、荔枝核、延胡索、桃仁等。
【类证鉴别】
化脓性腮腺炎
中医名发颐。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表皮泛红,疼痛剧烈,拒按;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辨证论治】
(一)常证
1.邪犯少阳证
主症: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辨证:本证 以轻微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为特征,全身症状不重 。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代表方剂:柴胡葛根汤加减。
常用药物:柴胡、黄芩、牛蒡子、葛根、桔梗、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夏枯草、赤芍、僵蚕等。
2.热毒壅盛证
主症:患儿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或有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头痛,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少,大便秘结,尿少而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时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两季易于流行。 多发】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
温退而复升者,要警惕变证的发生,及时对症处理 4.并发睾丸肿胀明显,将阴囊托起,或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
辨证论治
本病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
常证属邪犯少阳者,治以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属热毒蕴结者,治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变证属邪陷厥阴者,治以清热解毒,熄风开窍;属毒
窜睾腹者,治以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在内服药物的同时,配合外治疗法,则有利于腮部肿
胀的消退
辨证论治
常证 证候 发热恶寒,一侧或双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边缘不清,
辨证论治
邪陷心肝 证候 高热不退,腮部漫肿剧痛,坚硬拒按,头痛烦躁,呕吐
项强,甚或嗜睡神昏,反复抽搐,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 感邪较重,正不胜邪,邪毒内陷厥阴,引动肝风,蒙蔽
心窍。以高热,头痛,烦躁,神昏,惊厥,腮部漫肿疼痛为 特征。 治法 清热解毒,熄风镇惊 主方 清瘟败毒饮



辨证论治

证 候
鉴别诊断
其他病毒性腮腺炎: 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
爱滋病毒等都可引起腮腺肿大,可依据病毒 分离加以鉴别
四、辨证论治
以经络辨证为主
同时辨轻重(常证变证) 常证:根据全身及局部症状,凡发热、耳下腮肿,但
无神志障碍,无抽搐,无睾丸肿痛或少腹疼痛者为 常证,病在少阳经为主 变证:若高热不退、腮部肿甚,疼痛拒按,高热烦躁 神志不清、反复抽搐,或睾丸肿痛、少腹疼痛者为 变证,病在少阳、厥阴二经
咀嚼不便,或伴头痛,咽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数 辨证 本证见于感邪较轻或疾病初起的轻证。以发热恶寒,耳 下腮部漫肿疼痛,全身症状轻为特征。 治法 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主方 柴胡葛根汤
辨证论治
热毒蕴结 证候 高热持续,一侧或双侧腮部漫肿,疼痛剧烈,坚硬拒按,

痄 腮

痄 腮

痄腮痄腮[概述]概念历史上,有些医家曾把以腮部肿胀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统称为痄腮,致使痄腮一词含义不清。

本节所论痄腮.专指患者因感受时疫邪毒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腮部肿胀,掀热疼痛这一种疾病,属瘟疫范畴,相当于流行性腮腺炎。

本病多不化脓,至于腮部肿痛化脓者,名为发颐,另立专节讨论。

若患痄腮而致化脓者,则按发颐论治。

本病在文献上又有腮肿、痄腮毒,时毒、髴发,搭腮肿、鸬鹚瘟、蛤蟆瘟,大头瘟等名称,属常见传染病,可见于大人及小儿,但以小儿为多见。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而以冬春季发病率为高,可广散传播,相互染疫,暴发流行,故又有大头天行病之称。

其发病可轻可重,轻者仅见腮部肿胀,或见轻微发热;重者则见腮肿咽痛,发热恶寒,全身不适,甚则并发睾丸肿痛卜耳聋、头痛项强,神昏抽搐。

若无并发症,本病一般可于10天内自愈。

[病因病机]腮颊是手足阳明、少阳及手太阳循行经过的部位,痄腮之发病,多与这些经脉有关。

本病多由感受时行风温疫毒而起。

天气违和,非其时而有其气,则为邪气;或冬令地气不藏,至春季秽浊之气随春升之气发泄;或劳役凶荒,邪毒之气盛行,凡此种种.均可引起疫疠流行。

人若正气不足,则此种风温疫毒之气从口鼻而入,循三阳经脉壅滞:于腮颊,令气血流行受阻,郁而不散,而致漫肿作痛而成痄腮。

又膏粱厚味久积生热;或素体相火偏旺,脏腑积热;或小儿稚阳之体,阴未充长,阳热恒多.这些人若卒遇风温疫毒,常致两阳相合,搏结于腮颊,使腮颊肿痛而成痄腮。

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之脉绕阴器。

若邪毒乘虚而入,传至足厥阴肝经.则可循经郁结于阴部,困阻气血,令睾丸肿胀作痛。

由于手足少阳之脉皆入耳中,少阳风火热毒炽盛,则又可使耳窍受累而闭塞耳聋。

风热温毒鸱张,窜入营分,内陷心包.则可发生痉厥昏迷等危重病症。

温邪上受,最易犯肺。

咽喉为肺气出入门户.少阳之脉一亦循喉咙,所以若温毒之邪犯于肺经,或循少阳经脉流窜,均易搏结于咽喉,致使咽喉:肿痛。

所以痄腮一病,并发咽喉肿痛者也多。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订)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修订)

1 说明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以“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治疗”“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 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为1990年1月至2016年2月。

以“mumps”“epidemic parotitis”“diagnose”“Chinese medi cine”“inter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等作为检索词,检索MEDL 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the National Guideline C learinghouse,NGC)等,检索年限近25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手工检索:文献主要来源于中、西医儿科教材、诊疗指南、标准、规范、药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以及相关专著。

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

在形成草案前,以“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安宫牛黄丸”“龙胆泻肝丸”“如意金黄散”“青黛散”“鲜仙人掌”“鲜蒲公英”“鲜芙蓉花叶”“鲜败酱草”“鲜马齿苋”“体针”“耳针”“耳穴压豆”等作为检索词,补充检索到2016年2月的文献,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则选择其中1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372篇、相关指南及教材等9本。

05痄腮

05痄腮

痄腮痄腮是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

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主要特征。

中医称为痄腮,民间亦有称为“鸬鹚瘟”、“蛤蟆瘟”。

西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易于流行。

学龄儿童发病率高,能在儿童群体中流行。

一般预后良好。

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出现昏迷、惊厥变证,年长儿如发生本病,可见少腹疼痛、睾丸肿痛等症。

痄腮的病名首见于金代,《疮疡经验全书·痄腮》记述:“此毒受在牙根耳聍”,通过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此是风毒肿。

”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病机特点。

明代《外科正宗·痄腮》进一步阐明:“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

”并提出内服柴胡葛根汤,外敷如意金黄散的治疗方法。

[病因病机]痄腮病因为感受风温邪毒,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

风温邪毒从口鼻肌表而入,侵犯足少阳胆经。

胆经起于眼外眦,经耳前耳后下行于身之两侧,终止于两足第四趾端。

少阳受邪,毒热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气滞血郁,运行不畅,凝滞腮颊,故局部漫肿、疼痛。

热甚化火,出现高热不退,烦躁头痛,经脉失和,机关不利,故张口咀嚼困难。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毒炽盛,正气不支,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出现高热不退、抽风、昏迷等症。

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则可伴有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

肝气乘脾,还可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

[临床诊断]一、诊断要点1.当地有腮腺炎流行,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临床表现初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腮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疼痛或有弹性,通常先发于一侧,继发于另一侧。

口腔内颊粘膜腮腺管口可见红肿。

3.腮腺肿胀约经4-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

4.常见并发症有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也有并发脑膜炎者。

5.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药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药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春秋季节好发于儿童,是自愈性的非化脓性炎症,具有潜伏期长、发病急的特点,以腮腺区肿痛为主要症状,是急性传染性疾病。

《疡医大全》中有较详细描述:“时毒痄腮,每年仲春少阳脉络失活生于耳下,或发于左,或发于右,或左右齐发,初起形如鸡卵,色如濡肿,状若有脓,按不引指,但硬不痛,微发寒热,重者憎寒壮热,口干舌腻,此症状不成脓,过一时自能消退”,此病称为“痄腮”。

西医对本病治疗常用抗病毒、支持及对症治疗,方法单一效果较差,通过对该病的30例中医中药的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30例均为4~10岁儿童,其中男18例,女12例,病程1~7天,根据症状分型辨治。

风热外袭型:耳前下轻度酸胀不适,皮色不变,按之有硬结,咀嚼时痛重,恶寒身热,头痛咽红,口渴咽干,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二花30g,连翘30g,桔梗12g,薄荷6g,竹叶12g,甘草9g,荆芥穗9g,淡豆豉10g,牛蒡子12g,板蓝根15g,蒲公英12g,夏枯草12g,僵蚕10g。

咽痛加马勃、胖大海,肿甚加昆布、海藻,去甘草,热甚加生石膏、地丁,呕吐恶心加竹茹。

热毒炽盛型:两腮漫肿,灼热疼痛明显,皮肤光亮,张口受限,咀嚼困难,高热头痛,心烦少寐,口渴咽干,咽喉红肿,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黄芩(炒)18g,黄连(酒炒)18g,陈皮6g,甘草6g,玄参20g,二花30g,连翘15g,板蓝根30g,马勃12g,牛蒡子10g,薄荷6g,僵蚕9g,升麻6g,柴胡6g,桔梗10g。

初起表症显著,而里热尚未炽盛,去黄连、黄芩、甘草,加海藻、昆布、山慈茹,便秘加大黄、玄明粉。

邪毒内陷心肝:发病数天后,突然高热头痛增强,呕吐烦躁,神昏嗜睡,四肢抽搐,舌红绛,舌干或黑,或有芒刺,脉沉弦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镇痉,普济消毒饮。

加僵蚕15g,全虫9g,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呕吐加竹茹、赭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时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两季易于流行。

多发于3岁以上儿童,2岁以下婴幼儿少见。

病因病机
流行性腮腺炎发生的原因为感受痄腮时邪所致。

在气候变化,腮腺炎流行期间易被传染。

当小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时邪乘虚侵入致成痄腮。

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足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

诊断要点
1.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发热,以耳垂为中心的腮部肿痛,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压痛明显。

常一侧先肿大,2~3天后对侧亦可肿大。

腮腺管口红肿。

青春期患儿可合并睾丸炎、附睾炎或卵巢炎等。

合并脑膜脑炎者可见发热,头痛,呕吐,嗜睡,颈项强直,甚至神昏、抽搐等。

3.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降低,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加。

血清、尿淀粉酶增高。

4.病原学检查可从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类证鉴别
化脓性腮腺炎
中医名发颐。

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表皮泛红,疼痛剧烈,拒按;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辨证论治
常证
1.邪犯少阳
证候: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柴胡葛根汤加减。

2.热毒壅盛
证候: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或有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头痛,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少,大便秘结,尿少而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变证
1.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耳下腮部肿痛,坚硬拒按,神昏,嗜睡,项强,反复抽搐,头痛,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2.毒窜睾腹
证候:腮部肿胀消退后,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或脘腹、少腹疼痛,痛时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证型总结
1)邪犯少阳: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加减
2)热毒壅盛: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加减
3)邪陷心肝: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清瘟败毒饮加减
4)毒窜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加减
病案(例)摘要:
患儿,男,9岁。

2009年7月1日初诊。

发热2天,左侧腮部肿胀、疼痛,边缘不清,触之痛甚,咀嚼不便,伴头痛,咽痛,纳少,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请与发颐相鉴别。

痄腮-常证-邪犯少阳
证候: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柴胡葛根汤加减。

化脓性腮腺炎中医名发颐。

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表皮泛红,疼痛剧烈,拒按;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病案(例)摘要:
王某,男,10岁。

2016年3月16日初诊。

患儿2天前发热,继而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漫肿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伴高热不退,烦躁,口渴,头痛,咽痛,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请与发颐相鉴别。

痄腮-常证-热毒壅盛
证候: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或有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头痛,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少,大便秘结,尿少而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化脓性腮腺炎中医名发颐。

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表皮泛红,疼痛剧烈,拒按;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病案(例)摘要:
李某,女,11岁。

2018年5月12日初诊。

患儿5天前发热,1天后两腮部肿胀疼痛,局部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表皮不红,边缘不清,触压痛。

局部外敷仙人掌,病情无缓解,近2天壮热持续,头痛项强,呕吐,时呈嗜睡或烦躁,反复抽搐,舌红苔黄,脉弦数。

请与发颐相鉴别。

痄腮-变证-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耳下腮部肿痛,坚硬拒按,神昏,嗜睡,项强,反复抽搐,头痛,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化脓性腮腺炎中医名发颐。

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表皮泛红,疼痛剧烈,拒按;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病案(例)摘要:
李某,男,11岁。

2018年5月12日初诊。

患儿1周前两腮部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肿胀疼痛,表皮不红,边缘不清,触压痛。

局部外敷仙人掌治疗,腮部肿胀渐消,近1天两侧睾丸肿胀疼痛,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请与发颐相鉴别。

痄腮-变证-毒窜睾腹
证候:腮部肿胀消退后,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或脘腹、少腹疼痛,痛时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化脓性腮腺炎中医名发颐。

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表皮泛红,疼痛剧烈,拒按;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