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

合集下载

流行性腮腺炎完整ppt课件

流行性腮腺炎完整ppt课件

对社会公共卫生影响
传染性强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可通过 飞沫传播,患者在潜伏期 和发病期均可传染给他人 ,易造成疫情爆发。
群体免疫缺失
人群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的免疫水平普遍较低,易 出现大规模感染和传播。
医疗资源占用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数量增 多会占用更多的医疗资源 ,如床位、医护人员等, 给医疗系统带来压力。
耳聋
腮腺炎病毒可侵犯内耳,导致听力损 失,严重者可致耳聋。
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01
02
03
疼痛不适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腮腺肿 胀、疼痛,影响正常进食 和言语,给患者带来极大 的痛苦和不适。
社交障碍
腮腺炎患者面部肿胀变形 ,影响外貌美观,可能导 致患者自卑、焦虑等心理 问题,影响社交活动。
学习工作受影响
腮腺炎患者疼痛不适、发 热等症状可能影响学习和 工作效率,甚至需要请假 休息。
临床治疗与药物研发
针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方法不断改进,同 时也在探索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疫苗研发与应用
随着疫苗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安全、有效的流行性 腮腺炎疫苗。
精准医疗与个体化治疗
基于基因测序和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实现针对个体的定制 化治疗方案。
多学科交叉融合
流行性腮腺炎完整ppt课件
目录
• 流行性腮腺炎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措施 • 并发症与危害 •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流行性腮腺炎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 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 腮腺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
发病原因
腮腺炎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进入人体 后在上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内增殖, 导致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从而引起 腮腺肿胀和疼痛等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PPt课件

流行性腮腺炎PPt课件

03
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
一般治疗
01 隔离患者
为避免病毒传播,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直至腮 腺肿胀完全消退。
02 休息
患者应充分休息,以减轻症状和加速康复。
03 饮食
鼓励患者多喝水,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 激性食物和饮料。
药物治疗
01 止痛药
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处方止痛药 ,如布洛芬等。
病例二:并发症的处理
并发症类型
包括脑炎、胰腺炎、睾丸 炎、卵巢炎等。
处理方法
根据并发症类型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 、休息、饮食调理等。
预防措施
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 议进行隔离和治疗、避免 自行使用药物等。
病例三:有效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隔离措施
对患者进行隔离,控制传染源, 减少传染机会。
04
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
家庭护理
隔离措施
将患者隔离在室内,避免 与他人接触,尤其是与儿 童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 。
休息与饮食
确保患者充分休息,避免 剧烈运动,并保持清淡、 易消化的饮食,以减轻口 腔疼痛和肿胀。
口腔清洁
经常刷牙、漱口,保持口 腔清洁,以防止细菌感染 。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腮 腺肿胀和疼痛情况,以及 是否出现其他并发症,如 头痛、呕吐等。
对未来研究和预防措施的展望
疫苗接种
研发针对腮腺病毒的疫苗,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减少疾病的发生。
加强预防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流行性腮腺炎的认识 和防护意识,减少传播途径。
加强监测与控制
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防止疾病扩散。
THANKS
感谢观看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在全年各个月份均可发生 ,但主要在冬季和春季流行。
建议
避免接触患者,特别是在疫情高 发期,应减少外出和社交活动。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应及时隔 离和治疗,以减少传播风险。
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是预防该 疾病的最有效方法。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 洗手、戴口罩等。
对于易感人群,如儿童和青少年 ,应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 的防护意识。
THANKS
感谢观看
大型活动和集会
如体育赛事、音乐会等,人员密集 ,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病毒变异
病毒变异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有发生变异的趋势,可能导致病毒毒力增强或减弱,给防控工 作带来挑战。
新型病毒株
病毒变异可能导致新的病毒株出现,对人群易感性产生影响,需要密切关注和研 究。
免疫接种覆盖不足
01
02
03
接种意识不高
病毒变异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可能导致 病毒的传播方式和临床表现发生变化,对现
有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出挑战。
社会经济和卫生系统的影响
卫生系统压力增加
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爆发会对卫生系统造成巨大的压 力,如医疗资源不足、医护人员短缺等问题。
社会经济影响
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爆发会对社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如影响旅游、贸易、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 分析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流行性腮腺炎概述 • 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因素 • 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 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和预警 • 流行性腮腺炎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 总结与建议
01
流行性腮腺炎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季节和地区分布
流行季节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可发病,但多集中 在冬春季节,与呼吸道疾病高发期相吻 合。
VS
地区分布
流行性腮腺炎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特 别是在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病例数较多 。
03
流行性腮腺炎预防和控制 措施
常规预防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学校、社区等, 加强对流行性腮腺炎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 育,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
在妊娠早期,流行性腮腺炎还可能增加胎儿流产和早产的 风险途径
01
02
03
直接接触传播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可直接 通过飞沫传播,如患者咳 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毒 传播给周围人群。
空气传播
病毒污染的空气、灰尘等 可导致传播,特别是在封 闭、拥挤的环境中。
与百日咳的关联研究
总结词
流行性腮腺炎与百日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
详细描述
百日咳也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其主 要症状为咳嗽、打喷嚏等。研究发现,在百 日咳流行期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也有 所上升,这表明两者在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此外,百日咳的病原 菌也可能对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起到一定促
接触传播
病毒可附着在物体表面, 通过接触传播,如握手、 拥抱等方式。
流行性腮腺炎的易感人群
儿童和青少年
流行性腮腺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易感,尤其是10岁以下的人 群。
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
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抵抗力较差,易感风险 较高。
未接种疫苗的人群
未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人群对病毒的抵抗力较弱,易感风险较 高。
疫情监测方法

微生物学之流行性腮腺炎

微生物学之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一前言: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流腮”,在我家,人们形象的称它为“猪头疯”。

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一般是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容易感染,成年人也可能会出现。

在幼儿园,小学,初中等青少年聚集地容易爆发流行,曾在我国多个地方发生大流行,我小学的时候也曾在我们学校爆发流行过,当然我也同样患了此病。

这种病是腮腺炎病毒所引起,通过飞沫等传播,一般人患过一次就可获得终身免疫。

如果不及时治疗还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等炎症。

二病因:1传染源: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和感染了腮腺炎病毒但未发病的隐性感染者。

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的唾液中有大量的腮腺炎病毒,腮腺炎病毒随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的唾液排出体外后,散播在空气中,吸进了含有腮腺炎病毒空气的人,如果抵抗腮腺炎病毒的能力不强,就有可能患流行性腮腺炎。

2传播途径:患者喷嚏、咳嗽飞沫携带的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

餐具,衣物等也可传播此病毒。

3易感人群: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没有免疫的大人也可能会感此病。

病愈后可以获得终身免疫力。

三发病机制大多数学者认为,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腔黏膜和鼻腔黏膜,在上皮组织中大量繁殖后进入血液循环(第1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并在其中繁殖,再次进入血液循环(第2次病毒血症),并侵犯上次未波及的一些脏器。

也有人认为病毒对腮腺有特殊亲和性,因此进入口腔后即经腮腺导管而侵入腮腺,在腺体内繁殖后再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累及其他组织四治疗方法:对于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方法很多,在这里我就只举几个我应为比较合适的方法: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清淡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

(必须保证)1.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对止痛消肿有一定的效果。

2.高热头痛、呕吐等可给予对症治疗包括脱水剂。

并发症按病情处理3.男性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应用乙菧酚每日3次,每次1mg口服,可能有预防睾丸炎发生的功效。

中西医小儿学流行性腮腺炎(中西医)

中西医小儿学流行性腮腺炎(中西医)

并发症
2.睾丸炎 青春期男孩发病率为14%~35%, 最小3岁。多发于腮肿后3~10天。临床表现 为高热、寒战、恶心、呕吐、下腹痛,患侧 睾丸明显肿痛、触痛,30%~40%受累睾丸 发生萎缩,13%生育受损,但不育少见。可 伴附睾炎。
3.卵巢炎 青春期女性患者有7%可发生卵巢 炎。表现有发热、呕吐、下腹疼痛及压痛, 但不影响日后生育功能。
隐性感染者)可获得终身免疫力。 5.预后:一般预后良好,少数邪盛正虚者,可
产生变证(内陷厥阴,毒窜睾腹),即使出 现变证,预后也不严重。
概 述—命名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称为痄腮。又 称为“鸬鹚瘟”“哈蟆瘟”、
“大头瘟”。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原——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机理: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上呼吸道并增 殖 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 增殖的病 毒 入血 病毒血症 播散入腮腺、颌 下腺、性腺、胰腺、乳腺、中枢神经系 统 病毒再度增殖再入血 引起炎症 不同症状。
实验室检查
3.血清学检查 用补体结合试验或检测 抗V和抗S两种抗体,S抗体早期阳性率 75%,为近期感染证据,6~12个月渐下 降;V抗体起病后1个月达高峰,维持6 个月,以后渐下降,2年后达到低水平并 持续存在。
4.病原学检查 PCR检测简单、易行。
诊断
1.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发热,以耳垂为中心的漫肿,边缘不清,
西医病理变化
病理:受侵犯的腺体出现非化脓性炎症 病变,腺体增大,周围组织的充血、 水肿,其被膜可见点状出血,腺体细 胞发生浑浊,肿胀或坏死,腺体间质 有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和淋巴、单核 及少许中性粒细胞浸润。
病因病机
风温邪毒 壅阻胆经 (腮腺炎病毒)
内窜肝经
凝滞腮颊 邪陷心肝

流行性腮腺炎ppt课件

流行性腮腺炎ppt课件
减低体温 多饮水,物理或药物降温;减少并 发症。
病情观察 观察有无脑膜脑炎、睾丸炎、急性 胰腺炎的症状。
预防感染传播 隔离;接种减毒腮腺炎活疫苗。
健康教育
流行性腮腺炎
21
预后与预防
预后: 大多预后良好,病死率为0.5%-2.3%,主要死
于重症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
流行性腮腺炎
22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呼吸道隔离,直至腮腺肿大消退后3天。 切断传播途径 通风换气,食醋蒸熏等 保护易感人群
血 液


血、尿淀粉酶升高
流行性腮腺炎
10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4-25天,平均18天;
前驱期表现:发热、头痛、乏力、肌痛、 厌食。
腮腺肿大:是疾病的首发体征。
流行性腮腺炎
11
腮腺肿痛情

肿大时间:3—5天达高峰,一周左右消退

肿大顺序:一侧 双侧 肿大部位: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
腺 色 泽:亮而不红 质 地:坚韧、压痛
•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高峰,5~15岁儿童最 易患病。起病初有发热,伴畏寒、头痛、咽痛、食欲 不振、腮腺肿大,张口咀嚼及过硬食物时肿痛更厉害, 肿胀于3~5天达高峰,一周左右逐渐消退,大多数患 者愈后良好,少数可并发脑炎,青春期患者可并发睾 丸炎,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终生不育。
情 边 界:不清

腮腺导管:堵塞,开口红肿、无脓 加重因素:言语、进食、咀嚼
淀 粉 酶:增高
流行性腮腺炎
12
腮 腺 导 管 开 口 红 肿
流行性腮腺炎
单 侧 腮 腺 肿 大
13
下颌下腺肿大

流行性腮腺炎护理健康宣教-【实用健康宣教】

流行性腮腺炎护理健康宣教-【实用健康宣教】

流行性腮腺炎护理健康宣教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小儿时期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

以腮腺肿大、疼痛为特征,大多有发热、咀嚼首先,并可累及其他腺体组织或脏器,系非化脓性炎症。

【护理措施】
1、呼吸道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一般不少于10天。

2、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

3、饮食:保证营养及液体的摄入,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勿进食酸、辣、硬的食物,以免加剧剧腮腺疼痛
4、高热的护理:密切监测体温,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定时通风。

如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上可应用物理降温方法或药物降温方法。

5、疼痛护理:疼痛严重者,可进行腮腺局部冷敷,选用中药制剂如青黛调醋外敷以减轻受累组织胀痛。

嘱病人勤刷牙、经常用温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感染。

6、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腮腺肿痛程度,口腔黏膜变化,其他腺体器官受损的表现。

7、发症的护理:防止睾丸炎,脑膜炎,卵巢炎、胰腺炎的发生。

【健康教育】
1、本病具有传染性和季节性,流行季节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免交叉感染。

本病具有自限性,适龄儿童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发生。

药海无涯学无止境专注医学领域
2、饮食少吃辛辣,煎炒食品,给予高营养,高蛋白食物。

3、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衣,勤剪指甲、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药海无涯学无止境专注医学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方案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并有波及全身各种组织的倾向,大多有发热及轻度不适,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青春期尚可并发睾丸炎及卵巢炎。

本病的潜伏期为12~22天;传染期为腮肿前24小时至消肿后3天。

中医学称之为痄腮。

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易于流行。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5-9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见昏迷、抽搐变证。

青春期后,患本病虽不多见,但感染后,往往出现兼证,男性易并发睾丸肿痛,女性易并发少腹疼痛。

一.疾病诊断
1.诊断要点:
(1)腮腺炎流行期间,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初病发热。

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漫肿疼痛,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

常一侧先肿大,2-3天后对侧亦出现肿大。

腮腺管口红肿,或
同时有颌下腺肿大。

(3)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4)血象检查:白细胞正常或偏低,继发细菌感染者白细胞可增高。

(5)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血清及尿中淀粉酶活性增高,2周左右恢复至正常。

(6)病原学检查: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1.鉴别诊断:
(1)化脓性腮腺炎:(中医称为发颐)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表皮泛红,疼痛剧烈,拒按;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
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增高。

(2)其他病毒性腮腺炎: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艾滋病毒等都可引起腮腺肿大,可依据病毒分离以鉴别。

二、中医治疗
(一)辩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辩证要点主要是辨别轻证、重症及变证。

轻证不发热或发热不甚,腮肿不坚硬,属温毒在表;重症发热高,腮肿坚硬,胀痛拒按,属热毒在里。

若出现高热不退,神识昏迷,反复抽搐,或睾丸胀痛,少腹疼痛等并发症者,为变证。

2.分证论治
常证
1、邪犯少阳
症状: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伴头痛,咽痛,纳少,舌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银翘散加减。

组方: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6克,荆芥10克,桔梗10克,板蓝根15克,夏枯草10克,竹叶10克,甘草5克。

加减:热甚加生石膏30克,黄芩10克;咽喉肿痛加马勃10克,玄参10克;纳少呕吐加竹茹10克,陈皮6克。

中成药:小柴胡冲剂每次1包,1日3次。

2、热毒壅盛
症状:高热不退,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烦躁不安,口渴引饮,或伴头痛、呕吐,咽部红肿,食欲不振,尿少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组方:柴胡10克,牛蒡子6克,黄芩10克,黄连5克,板蓝根15克,连翘10克,马勃10克,玄参10克,桔梗10克,薄荷6克,僵蚕6克,甘草5克。

加减:热甚者加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腮部肿胀疼痛甚者,加夏枯草10克,海藻6克;呕吐加竹茹10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克,芒硝3克。

中成药:清开灵冲剂每次1包,1日2-3次。

变证:
1、邪陷心肝
症状:高热不退,神昏,嗜睡,项强,反复抽风,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头痛,呕吐,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方药:凉营清气汤加减。

组方:黄连6克,连翘10克,水牛角10克,生地10克,栀子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玄参10克,竹叶10克,芦根10克,薄荷6克,甘草5克。

加减:头痛呕吐者加龙胆草10克,天竺黄10克;神志昏迷者,加服至宝丹清热解毒,化浊开窍;抽搐频作者加服紫雪丹解毒平肝熄风。

中成药:清开灵冲剂每次1包,1日2-3次。

2、毒窜睾腹
症状:病至后期,腮部肿胀渐消,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疼痛,或伴少腹疼痛,痛甚者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方: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柴胡10克,川楝子6克,荔枝核10克,元胡10克,桃仁6克,甘草3克。

加减:睾丸肿大者加青皮6克,莪术6克;少腹痛甚,伴腹胀、便秘者加枳壳10克,大黄6克,木香6克。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每次1包,1日2-3次。

(二)中医特色治疗
1.药物外治
(1)、青黛散、紫金锭、如意金黄散,任选一种。

以醋或水调匀后外敷患处,1日2次。

适用于腮部肿痛。

已破溃者禁止外用。

(2)、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仙人掌(去刺),任选一种。

捣烂外敷患处,1日2次。

适用于腮部肿痛。

2.针灸疗法
(1)针刺:取翳风、颊车、合谷,外关。

发热者加曲池、大椎,睾丸胀痛者加血海、三阴交、太冲。

用泻法,强刺激。

每日1次。

(2)火灸法取角孙穴,剪去头发,用一支火柴棒点燃,迅速按于角孙穴上(火即自灭)。

火灸后局部皮肤发红,或呈白色,别无不适。

1日1次。

3.激光疗法
用氦-氪激光穴位照射。

主穴:少商、合谷、阿是穴(肿大的腮腺局部)。

配穴:曲池、风池。

每次4-8穴,每穴照射5-10分钟,1日1次,连用3-5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