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第27课 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

合集下载

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

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

(1892年~1978年),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静夜》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两首诗写作手法异同点:这两首诗都是由联想到想象;其次,这两首诗也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以及对他对自由、幸福、安宁和团圆的向往。

异:首先:第一首用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经行改变,是它有一个圆满的结局,第二首则利用张华【博物志】中的(鲛人其眼能泣珠)的传说。

《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均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

《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诗人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

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

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

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第27课 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第27课 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提问:街灯与明星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想一下你自己站在高处眺望远远的街灯,你有何感想?
明确:同是在黑夜间,同是远远近近星星点点的无数光亮,仅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而已。地上的街灯和天空的繁星连接起来了,构成了一幅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的缥缈迷人的夜景图。
所谓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的过程。想象来源于客观现实。
实虚
联想(从一物想到另一物)想象(创造性地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情+画(想象)=诗
第二课时《静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练习及答案

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练习及答案

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练习及答案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练习及答案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练习及答案,主要解释缥缈、笼罩、鲛人、疏星这些诗歌中出现的词语并进行注音,划分句子朗读节奏,文学常识填空等。

附有练习答案。

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练习及答案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1、缥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笼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疏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1、下列哪一个“明”字不同于其他三个( )A、远远的街灯明了B、闪着无数的明星C、明灯处处照长街D、窗明几净2、“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灯笼”的正确解释是( )A、街灯B、流星C、天上的明星D、以上三者都是3、下列各项按意思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我想那/缥缈的`空中B、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C、漏出了/几点/疏星D、怕/会有鲛人/在岸4、“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不信,请看那朵流星”,这两句诗都用了句中逗号,对其作用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你看”之后使用逗号,能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B、这两个逗号都为诗人与读者作感情交流增加了情趣。

C、若把句中逗号去掉,两句的意思都没有改变,语句也都通顺。

D、这两个逗号都很好地表现出诗人与读者指望着星空交流的情态。

三、填空题1、《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

2、《天上的街市》一诗以________和________描绘了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神话的境界。

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

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

写作背景 文本导读
3.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生字新词 妙语佳句
【品析】
疑难探究 语法修辞
此句是诗人感情的凝结点,有无尽的韵味隐写含作特其色
中,与第一节的景色意境融为一体。“对月流珠板”书设有计
失望,有思念,任凭读者想象、回味。
课堂小结 相关链接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文本导读
探究一:《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定然有……”、“定生然字是新…词…”、
“定然在……”中“定然”说明了什么? 【点拨】
妙语佳句 疑难探究
“定然”的内容明明是想象的,诗人语气却非常肯语写定法作,修特表辞色明作者
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未来充满信心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相关链接
探究二:
走近作者
诗人为什么将牛郎织女的生活想象的这样美好?
写作背景
【点拨】
文本导读
生字新词
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写作特色
本文学习的重点难点是体会联想和想象的作用板,书设体计会本诗 鲜明的形象、深邃的意趣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相关链接
上页
生字新词
字词认读 字形辨析 词语释义 多音多义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文本导读 生字新词 妙语佳句 疑难探究 语法修辞 写作特色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相关链接
字词认读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文本导读
缥缈 (piāo miǎo )
生字新词
珍奇(zhēn qí)妙语佳句
疑难探究
疏星 (shū xīng)
笼罩(lǒng zhà语o法)修辞
写作特色
漏 (lòu)
模糊(mó hu)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鲛 (jiāo)

27 郭沫若诗两首

27 郭沫若诗两首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象的基础,而没有 了第二节的想象,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 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象,才使看似平
3.作者由什么联想到“天河”?
• 由星星联想到天河
4.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天河?
• 因为此时的郭沫若在异国他乡的日 本。诗人望着远方模糊的海雾,这 海不就是天河吗?它隔断了牛郎织 女的往来,隔断了诗人的祖国和亲 人,但隔不住思乡、思亲人,思念 祖国之情。
5.鲛人是指谁?它为什么流泪
• 鲛人不仅指神话传说中住在海底的 神人,也可能指诗人自身。在这异 国他乡的静夜里,举头望明月,低 头思故乡。诗人流的是思乡之泪, 忧国之泪,也可能指对岸的亲人, 在对月思恋远在东瀛的亲人。
诗人描绘了一幅奇妙而美丽、和平 而宁静、轻柔而温馨的夜景,寄托 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 这美好的生活中,为什么要加上 “鲛人泣珠”这样凄凉的画面? • 因为对时代的失望,对祖国、家乡、 亲人的思念而表达出哀伤、无奈和 惆怅。
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 静夜
你在想什么?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朗读诗歌 感知全诗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街灯
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哪些 是写想象的?
• 联想:第一节; • 想象:第二、三、四节 •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
程,两事物之间或具有因果联系或具有相 似关系。 •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 新形象的过程。

27、郭沫若诗两首(李)

27、郭沫若诗两首(李)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第二小节
“天河何处”,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 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 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 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 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 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 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 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 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你看,那浅浅的/ 天河, 定然是/ 不甚/ 宽广。 那/ 隔着河的/ 牛郎织女, 定能够/ 骑着牛儿/ 来往。 我想/ 他们/ 此刻, 定然/ 在天街/ 闲游。 不信,请看/ 那朵流星, 是他们/ 提着灯笼/ 在走。
自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街灯→明星→天上的美丽街市→街市上 陈列的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3)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 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 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 在天河两岸,难以团聚,是悲剧;而 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自由、幸 福美满的生活。
• “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 生活很富足。 • “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自 在、舒适、幸福。 • “浅浅的”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 自由,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 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 • “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 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表 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初一语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赏析

初一语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赏析

初一语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赏析赏析:《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是一首“沉静调”的清朗隽美的夜歌.就在写作《天上的街市》的半个月之前,郭沫若在致郁达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向慕“平和洁净”的诗的世界,呈现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平和洁净”的想像世界的图画.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诗人通过两个互换本体与喻体的比喻,将天与地连成一体.“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无数明亮的灯与星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诗的第2段至第4段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在这十二行诗句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像,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天上的街市”既然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里一定是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地方.诗人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正在那里享受着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诗中的牛郎织女是中国人民.本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得一度相会,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天河变得“浅浅的”,不甚宽广,它不再妨碍情侣们.因而牛郎织女可以一同游逛天街,诗人甚至看到了他们手里提着的灯笼.这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竟显示出生动的真实感,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幸福的天街向读者提供着人间情趣.诗中的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诗中出现了联想,联想由一事物想到相关的其他事物的思维活动.想象是有一事物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想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总的来说它的写作特色1.联想自然,想象丰富——诗歌的第一节用联想,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了街灯.诗歌第2.3.4节,都运用了想象.2.引用民间传说,寄托向往.——诗人没有按民间故事那样写牛郎织女,而是把他们写的很自由,这是因为他希望人间也能出现自由幸福的世界.作者是借改造后的牛郎织女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3.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4.节奏和谐优美,琅琅上口《静夜》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主题:这首小诗通过对月光,松树,疏星,天河,白云的描写,大胆想象,描绘出一幅极为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赏析: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诗的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的疏星.如果顺延着这条平淡无奇的写景的思路写下去,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写景的好诗罢了,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看似与前文联系不大,但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这就是诗,这就是郭沫若的诗!这就是想像,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分节解读:这首小诗共两节.第一节,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这是诗人站在地上写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把人带进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这为诗人下面展开联想营造了氛围.第二节,写海底的神人鲛人的故事.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那茫茫的星空,描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诗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条海雾蒙蒙的天河,由这令古今多少人引发无穷联想的天河,诗人又想到了传说故事.可诗人这一次所写的不再是牛郎织女,而是传说中的鲛人.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户晓,鲛人流珠的传说人们也许就比较陌生.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是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岸边的鲛人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在这样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是一首“沉静调”的清朗隽美的夜歌。

26课—郭沫若诗两首(作者郭沫若)

26课—郭沫若诗两首(作者郭沫若)

想象则是现实生活和现实情景为基础的 (天河 流星)
思考:你觉得诗中哪些 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语言特色
•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诗句押韵、和谐。 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 “星”“灯”。 •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用词准确。 例如“珍奇”“浅浅的” •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语气亲切。 例如“我想”“你看”。
本课小结
本诗通过由远远的街灯产生联 想和想象描绘了天上的街市及美 好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 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 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人 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3. 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
答: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 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 为什么不知道天河在哪里?
答: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
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
"天河何处"的发问。
5.作者看着天河,想到了一个什么神话传说?
答:“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6.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 种 什么感情呢?
充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参照下面句子的样式,仿写:
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颗联结在一起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 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 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 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 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 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 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 星星。
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 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 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 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 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 又把读者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 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 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 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 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 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
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和联想的运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读出音乐美
1、听配乐朗读。
2、朗读指导。
初步把握此诗安适、清新、悠闲、自在的感情基调。
把握柔和的语调和舒缓的节奏,以及重读和拖音等。
3、学生试读。
三、感受画面美。
1.根据诗中精美而凝炼的语句想象一下:诗中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
第一节,街灯明星辉映图。
第二节,天上美丽街市图
第三节,牛郎织女来往图。
第四节,牛郎织女闲逛图。
闲游,表明牛郎织女生活的悠闲满足。
朵,本来形容花,这儿形容流星像花儿一样璀璨美丽。
诗人认为他的理想能实现吗?理解“定然”。
(二)诗人的心灵世界: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以及对诗人情怀的理解,与老师一起配乐朗读全诗。
五.小结:欣赏诗歌的方法: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
六.迁移——写诗。(熟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
情+画(想象)=诗
看图中的圆,你联想或想像到什么?
提问:街灯与明星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想一下你自己站在高处眺望远远的街灯,你有何感想?
明确:同是在黑夜间,同是远远近近星星点点的无数光亮,仅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而已。地上的街灯和天空的繁星连接起来了,构成了一幅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的缥缈迷人的夜景图。
所谓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的过程。想象来源于客观现实。
二.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三.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对事物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提示:可以参照以下的思考方式:
图形→物体→画面→诗句
习作交流。
只要善于想象,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充满哲理。
七.作业:
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设想一种“明天的生活”,可以写成散文和诗歌的形式。 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街灯→明星→街灯(天上)→街市一物品→天河→牛郎织女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四、品味情感美。
(一)思考讨论:
1、诗人笔下的牛郎织女与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找出诗中的词语说一说。
2、郭沫若为何要做出这样的创新?
(解答:1.诗人笔下的牛郎织女之间的天河是“浅浅的”,他们能“来往”和“闲游”。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被专制的王母娘娘用浊浪滔天的天河隔开,两人只能泪眼相望。后来喜鹊搭桥,才得以在七夕时见上一面。牛郎织女是不幸的。2.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
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
课型:自读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天上的街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内容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诗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提高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带入意境,使读出音韵美——感受画面美——品味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灯笼,是流星的比喻,想象新颖。
2.在这首诗中依次出现了哪些物、哪些人?
街灯→明星→街灯(天上)→街市一物品→天河→牛郎织女
实虚
联想想象
3.设疑:诗人借助什么手法为我们勾画了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神往的美妙境界?
4.点拨联想与想像的区别。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个存在的事物想到另一存在的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的双方要有类似的地方,有一定的联系,才能由此及彼,联想开去。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启发、体验
教学媒体:
多媒体、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实虚
联想(从一物想到另一物)想象(创造性地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情+画(想象)=诗
第二课时《静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读懂、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