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药理药效研究动物模型共112页文档
肿瘤动物模型构建实验技术

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可以:(1)评价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2)作为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3)为肿瘤转移研究提供更好的研究平台;(4)为研发抗肿瘤转移性药物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
实验方法: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实验方法原理: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是指研究者用化学致癌剂、放射线、致癌病毒诱发动物的肿瘤等。
实验材料:肿瘤细胞小鼠试剂、试剂盒、无血清培养基质、3%中性甲醇石腊仪器、耗材、低温离心机、血球计数器、游标卡尺实验步骤一、肝癌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白鼠肝癌(1)取体重250 g左右的封闭群大白鼠,雌雄不拘;(2)按性别分笼饲养。
除给普通食物外,饲以致癌物,即用0.25%DEN水溶液灌胃,剂量为10 mg/kg,每周一次,其余5天用0.025%DEN水溶液放入水瓶中,任其自由饮用;(3)共约4个月可诱发成肝癌;(4)也可以单用0.005%掺入饮水中口吸服8个月诱发肝癌。
2.4-2甲基氨基氮苯(DBA)诱发大鼠肝癌(1)用含0.06%DBA的饲料喂养大鼠,饲料中维生素B2不应超过1.5~2 mg/kg;(2)4~6月就有大量的肝癌诱发成功。
3.2-乙酰氨基酸(2AAF)诱发小鼠、狗、猫、鸡、兔肝癌(1)给成年大鼠含0.03% 2AAF标准饲料;(2)每日每平均2~3 mg 2AAF(也可将2AAF混于油中灌喂),3~4月后有80~90%动物产生肝肿瘤。
4.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1)用剂量为每日0.3~14 mg/kg体重,混于饲料或饮水中给予;(2)6~9个月后255/300大鼠发生了肝癌。
5.亚胺基偶氮甲苯(OAAT)诱发小鼠肝癌(1)用1%OAAF苯溶液(约0.1 ml含1 mg)涂在动物的两肩胛间皮肤上,隔日一次,每次2~3滴,一般涂100次。
(2)实验后7~8周即而出现第一个肝肿瘤,7个月以上可诱发小鼠肝肿瘤约55%。
(3)或用2.5 mg OAAT溶于葵瓜子油中,给C3H小鼠皮下注射4次,每日间隔10天,也可诱发成肝癌。
研究肿瘤动物实验报告

研究肿瘤动物实验报告
本报告旨在探讨肿瘤动物实验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发现。
实验目的是通过对动物模型进行肿瘤实验,从而加深对肿瘤发展机制的理解,挖掘新的治疗方法和疗效评估指标。
实验设计中,我们选用了经典的小鼠肿瘤模型,并通过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详细记录了动物模型的建立、肿瘤的发展和治疗干预等关键步骤的信息。
通过对肿瘤动物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系列关于肿瘤生长、转移和治疗等方面的重要发现。
首先,我们观察到肿瘤在小鼠体内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并表现出不同的生长速率和特点。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肿瘤可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进行转移扩散,进一步危及生命。
在治疗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常见的抗肿瘤药物,观察和记录了肿瘤对药物的反应和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不同药物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差异,且肿瘤对药物基因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
这些发现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此外,我们还做了一系列生物学分析,包括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基因表达分析等。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和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数据和依据。
总结而言,肿瘤动物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肿瘤的重要信息和
数据。
通过对动物模型中肿瘤的观察和实验干预,我们深入了解了肿瘤的发展机制、治疗响应和分子特征。
这些发现为肿瘤治疗和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加强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以推动肿瘤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化应用。
淋巴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_刘芳

文章编号(A r t ic le ID):1009-2137(2009)05-1390-04・综述・淋巴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刘芳,赵彤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基础医学部生理教研室,广东佛山,528000;1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系,广东广州,510515摘要 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建立成熟稳定的动物模型在淋巴瘤病变机理前瞻性研究及进行有效临床治疗的药理研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现对淋巴瘤各类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模型特点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淋巴瘤;动物模型;裸鼠中图分类号 R733文献标识码 AAdvance of Study on An i m a l M odels of L y m pho ma———ReviewL I U Fang,ZHAO Tong1D epa rt m ent of Physiology,Foshan U niversity M edica l College,Foshan,Guangdong P rovince,528000China;1D epa rt m ent of Pa tholo2 gy,Southern M edica l U niversity B asic M edica l College,Guangzhou510515,G uangdong P rovince,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ZHAO Tong,P rofessor.Tel:(020)61648228.E2m a il:zhaotongketizu@A b s t ra c t L ym phom a is a kind of m alignant tum ors that takes p lace in the lym phoid and hem atological system.It is i m portant to establish app rop riate and stable ani m al m odels of lym phom a and they are useful for the experi m ental research of m echanism s and efficient treat m ent of disease.In this article the establishm ent m ethods,characteristics and p ractical use of various ani m al m odels of lym phom a w ere review ed.K e y w o rd s lym phom a;ani m al m odel;nude m ouseJ Exp H em a tol2009;17(5):1390-1393 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及/或淋巴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肿瘤动物模型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方法2

MTT
3.细胞系的选择及接种的细胞数 由于实验应 设计在活细胞数与A值呈线性关系部分进行,故 应选用在4~7d生长速度适合作此项分析的细胞 系。选择适量接种细胞数的原则是,实验对照组
的细胞在实验结束时的A值与活细胞数之间仍处
于线性范围(一般A值在0.2~2.0之间)。
体外研究方法
目前世界上已建立了很多体外肿瘤细胞系(株)。 药物筛选应选用生长特性稳定, 增殖快, 对已知抗 癌药敏感的细胞系。小鼠与人的瘤细胞系对药物 的反应大致相同, 前者具有在体内外均可进行试 验的优点, 故较常应用。
体外研究方法
观察药物对肿瘤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可 选择10~15种以上肿瘤细胞系(株)进行体外研究, 受试药用5个或5个以上不同浓度,观察药物对 细胞形态、细胞存活、细胞膜功能、生长曲线、 克隆形成能力等指标的影响。每项指标各有其 优缺点,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几项指标组 合起来应用。
MTT
[试剂与器材] 1.MTT溶液 用生理盐水或PBS配制成5
mg/ml贮存液,在磁力搅拌机上搅拌30min使之 完全溶解。用前通过0.22μm滤膜除菌和沉淀物, 4℃避光保存,两周内有效。呈黄色,无沉淀。暂时 不用,可冻存。
2.含10%胎牛血清RPMI1640培养液,不含酚 红指示剂;0.25%胰酶消化液;DMSO原液(分 析纯),作为甲臢的溶解液。
MTT
3.96孔培养板每孔加入细胞悬液190μl,每 孔含5000~40000个细胞(根据细胞的类型而 定)。接种后,37℃、5%CO2预培养24h。
4.将受试药物配成终浓度的20倍。受试药可 用DMSO、培养液或生理盐水溶解。可设5~7 个浓度组。
MTT
5.加药组每孔加入10μl药液。因接种的细胞悬 液体积为190μl,又加入了10μl药液,因此药液 被稀释了20倍,等于所需要的终浓度。每组设 3~5个平行孔,最好5个。
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肿瘤动物模型

动物移植性肿瘤模型的特点
模型复制简便,肿瘤和荷瘤动物较一致; 接种成活率高; 生长特性与人体肿瘤有差别。
人体肿瘤的异种移植模型
建立异种可移植性肿瘤模型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人类肿瘤 的体内研究手段,以便于直接研究人类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及其发病机制。现在主要利用免疫缺陷动物,将人类的肿 瘤组织或细胞系移植于免疫缺陷动物体内,建立异种可移 植性瘤株。
乙基苯基亚 口服 硝胺
每天1 mg/kg 180-250 食管癌
>80%
N- 亚 硝 基 - 口服 甲基-乙酰 氧基-甲胺
3.5mg/kg,2次 80-120 /周,共10周
前 胃 乳 头 状 >90% 瘤和癌
N-甲基亚硝 静脉 基脲
生 后 第 50 和 57 -100 天,50mg/kg
乳腺癌
>90%
W256 Wistar大鼠或 同上 其它大白鼠
0.2-0.5ml(1:3)
sc或im
动物移植性肿瘤的移植方法
⑴取瘤 在不损伤肿瘤的前提下,处死供瘤动物,无菌条件下采取肿瘤。实 体瘤注意无菌剥离,取无坏死的、生长良好的瘤组织;腹水瘤最 好腹部消毒后,将吸取部位的腹部皮肤与肌膜剥离开,以保证无 菌吸取含瘤细胞的腹水。
肿瘤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两大类。基础 研究,又分为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的研究。 利用实验动物进行整体水平的肿瘤研究,通常称为实验 肿瘤学研究。实验肿瘤学研究,不仅与分子水平、细胞 水平的研究密切联系,而且对人类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有 更直接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肿瘤动物模型
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 遗传修饰动物与实验肿瘤学研究
这类肿瘤发生的条件比较自然,有可能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统计分 析而发现原先没有发现的环境致癌因素或其他致癌因素,可以着 重观察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生上的作用。
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肿瘤动物模型是一种在动物体内模拟人类肿瘤发展过程的实验模型,被广泛用于肿瘤的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研究。
通过建立肿瘤动物模型,可以加深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抑制机制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评估新药物及治疗策略的有效性。
下面将探讨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首先,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过程。
一般来说,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可以分为自发性肿瘤模型和人工诱导肿瘤模型两种类型。
自发性肿瘤模型主要是利用动物自身遗传倾向或环境诱导等因素,在动物体内自发产生肿瘤。
比如在家养动物中,很多小鼠和家兔由于遗传因素或者饮食、环境等长期暴露,会自发产生肿瘤。
这种模型更接近人类肿瘤的发展过程,但是其建立的可控性和可重现性较差,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
人工诱导肿瘤模型则是通过外界的干预手段,比如化学药物、辐射等方式,直接在动物体内诱导肿瘤的产生。
这类模型具有较好的可控性和可重现性,可以更好地满足科研实验的需要。
常用的人工诱导肿瘤模型包括移植肿瘤模型、化学诱导模型、基因编辑模型等。
其次,肿瘤动物模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一方面,肿瘤动物模型可以用于研究肿瘤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过程。
比如,利用肿瘤动物模型可以深入探究各种致癌物质或致癌基因对肿瘤发生的影响,分析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转移能力等。
通过模拟肿瘤的生长形态,可以更好地了解肿瘤细胞的生理活动和分子机制,为探寻肿瘤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肿瘤动物模型还可以用于筛选和评估抗肿瘤药物。
通过向肿瘤动物模型中输入肿瘤细胞或移植肿瘤组织,可以评估新药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效果,了解药物的毒副作用、适应症等。
这种通过体内实验评估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新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此外,肿瘤动物模型还被广泛用于研究肿瘤的诊断和预后指标、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领域。
通过模拟肿瘤动物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验证这些新技术和新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小鼠白血病和淋巴瘤的研究

小鼠白血病和淋巴瘤的研究小鼠白血病和淋巴瘤是常见的实验动物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白血病和淋巴瘤的研究中。
这些模型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丰富的机会,以深入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并为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 小鼠白血病研究小鼠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其中造血干细胞或者造血细胞异常地增生和聚集,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阻。
在小鼠白血病的实验模型中,科学家们通过将白血病相关基因或突变体导入小鼠体内,模拟人类白血病的发展过程。
2. 小鼠淋巴瘤研究小鼠淋巴瘤是一种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它起源于淋巴细胞,通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
在淋巴瘤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引入淋巴瘤相关基因突变或突变体,成功构建小鼠淋巴瘤模型,用于探索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3. 实验动物模型的优势小鼠作为实验动物模型在白血病和淋巴瘤研究中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小鼠的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的相似性较高,使得其作为模型更有代表性。
其次,小鼠具有较短的繁殖周期和较低的饲养成本,能够满足大规模实验需求。
此外,小鼠模型还能够通过基因转染、基因敲除和基因突变等方法进行个体定制,进一步强化模型的准确性。
4. 白血病和淋巴瘤研究的进展借助小鼠模型,科学家们在白血病和淋巴瘤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例如,通过揭示白血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科学家们发现特定基因的突变与白血病的发展相关,为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淋巴瘤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某些抗体药物能够靶向淋巴瘤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实现对淋巴瘤的精准治疗。
5. 临床应用前景小鼠白血病和淋巴瘤模型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些模型不仅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验证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可以为个体化医疗提供基础。
通过分析不同患者的基因和白血病或淋巴瘤特征之间的关联,有望开发出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疗法,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论小鼠白血病和淋巴瘤模型的研究为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以及个体化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肿瘤动物模型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方法

肿瘤动物模型和抗肿瘤 药物的研究方法
˙恶性肿瘤——常见病、多发病 ˙全世界每年700万死亡;占欧美死亡第二位 ˙我国城市居民第一位,农村第三位 ˙恶性肿瘤人类健康重要——杀手
进展较大, 疑难问题很多。 肿瘤动物模型和抗肿瘤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动物模型可分为三类:
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
根据瘤株的特点选用近交系、远交系或F1动物; 雌雄性动物均可应用(乳腺癌等必须用雌性动物)。
它比前述的自发性和诱发性动物肿瘤更易实施。 现有移植性肿瘤接种成功率可达100%, 可在同一 时间内获得大量(数十至百余只动物)、生长相当 均匀的肿瘤。
一、动物的选择
移植性肿瘤常用的动物为小鼠、大鼠和地鼠。 研究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可选择三种或三种以上小 鼠、大鼠的移植性肿瘤进行实验治疗;抗肿瘤药 物筛选时,每批动物的来源应一致;
[注意事项] 各鼠白血病的病程不一,自发瘤确诊后, 实验时
应配对分组。
[自发性肿瘤的总体评价]
动物自发性肿瘤的病因往往是由动物的遗传 特性决定的,与人癌的病因有较大距离。
各动物肿瘤生长速度差异较大, 很难在限定时 间内获得大量生长均匀的荷瘤动物(tumorbearing animals) 因此,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很少在抗肿瘤 药物的常规筛选中广泛应用。
3.注射法:致癌物制成溶液,经皮下、肌内、 静脉或体腔等途径注入体内,本法较常用。
常用的致癌物给予方法和途径
4.气管注入法:常用于诱发肺癌。
5.穿线法:将致癌物置于无菌试管内,加热 使之液化,吸附于预制的线结上,再将此线结 穿入靶组织而诱发肿瘤。
6.埋藏法:包埋于皮下或其他组织内。
二、诱发性肿瘤模型的动物和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