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腑之大肠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详解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详解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它们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而废液则经肾之气化而形成尿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
饮食物在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个要冲,即“七冲门”,意为七个冲要门户,“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难经·四十四难》)。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
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
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
突出强调“通”、“降”二字,若通和降的太过与不及,均属于病态。
一、胆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
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气。
(一)胆的解剖形态1.胆的解剖位置: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肝与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
2.胆的形态结构: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胆内贮藏的胆汁,是一种精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
所以胆有“中精之腑”(《灵枢·本脏》),“清净之腑”(《千金要方》),“中清之腑”(《难经·三十五难》)之名。
胆的解剖形态与其他的腑相类,故为六腑之一。
但贮藏精汁,相似,由于这个生理特点,所以胆又属于奇恒之府之一。
(二)胆的生理功能又与五脏“藏精气”作用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别称“精汁”、“清汁”,来源于肝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
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
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木-生长、生发、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则害。
比如怒则伤肝。
范进中举是过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再比如适当的甘味是补脾的,但味过于甘,又能呆胃滞脾。
五行的生克关系实线表示相生;虚线表示相克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为叙述方便,生者称为母,被生者称为子)。
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思维导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
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后世医家将此概括为:六腑以通为用。
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脏腑的功能和特性展开思考。
比如:胃阴亏虚,抑制作用不能制约推动作用时,会加快消化速度吗?不会!因为当胃阴亏虚时,凉润作用也减退,这对于喜润恶燥的胃来说确实有点杀人诛心了。
虽有推力,但太干燥,下不去!所以嘈杂!隐隐灼痛…甚至因腑气不通,气不得下而反上,呃逆!…学习重点1.胆汁的来源、作用,肝气的疏泄对于胆汁排泄的重要性。
2.胃气下降的特性。
胃津,胃气,胃阴,胃阳的作用。
3.小肠主液、小肠化而下降。
4.大肠燥化作用。
5.肾气和膀胱之气的蒸化,膀胱开合失权。
6.三焦的分类,作用。
图中灰色框内为相对重点内容。
文章中如有错字错句请通过下面(发消息)提醒更改!。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

第八单元六腑六腑的生理机能六腑的概念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
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共同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1.胆的生理功能(1)贮存与排泄胆汁(2)胆主决断生理:胆性刚直、果敢、与人的勇怯、胆量有关。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的两重性胆既为六腑之一:为空腔器官,与肝相表里故为六腑之一。
也属奇恒之腑之一:内藏精汁,不直接受纳水谷故为奇恒之府之一。
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1)胃的分部名称胃两门三脘(2)胃的主要生理机能①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
故胃又被称为“太仓”、“水谷之海”。
②主腐熟水谷,腐熟即初步消化的意思。
受纳于胃的水谷在胃不断蠕动和胃阳气蒸化作用下变成食糜,有利于进一步消化吸收。
胃被称为“水谷气血之海”。
(3)胃的生理特性胃气下降:指胃有通利下降的生理功能及特性,以通降为正常。
喜润恶燥: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害,可致胃中津液每多受损。
(4)胃津、胃气、胃阴、胃阳的生理作用胃阴:胃气中具有凉润、抑制作用的部分。
不足可出现胃脘嘈杂、隐隐灼痛,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脉细数。
胃阳:胃气中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部分。
不足可出现脘腹胀痛,喜食热饮,食欲减退,呕逆,舌淡苔白,脉沉缓。
3.小肠的生理功能(1)受盛化物受盛:受盛就是以器盛物,即接受的意思。
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
化物: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
(2)泌别清浊所谓“清”,即指各种精微物质;所谓“浊”,即指饮食物经消化后剩余的残渣部分。
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泌别清浊失调(3)小肠主液概念:指小肠在吸收谷精的同时,吸收了大量津液的生理功能。
应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治疗泄泻。
4.大肠的生理机能(1)大肠传化糟粕(2)大肠主津5.膀胱的生理功能(1)汇聚水液——州都之官,津液之府(2)贮尿和排尿气化功能失常——小便不利、尿少,甚则癃闭。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考点速记:六腑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考点速记:六腑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一)、胆的两重性:既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
胆的生理功能:胆主决断,调节情志。
(二)、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1、胃主受纳;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2、腐熟即初步消化的意思。
胃称为有水谷气血之海摄及水谷的都指的是胃3、胃的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
(三)小肠的生理功能1、受盛化物2、泌别清浊3、小肠主液小肠主液:指小肠在吸收谷精的同时,吸收了大量津液的生理机能。
小肠吸收的津液与谷精合为水谷之精,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其中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四)大肠的生理功能1、传化糟粕2、大肠主津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小对津液就记住了(五)膀胱的生理功能1、汇聚水液2、贮尿和排尿(六)、三焦三焦的生理功能:---“孤府”孤脏是“脾”1、通行诸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运行于全身。
2、运行津液中医学认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是---三焦《灵枢·营卫生会》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论,因其大无脏腑能与之匹配而称之为“孤府”。
七、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脾与胃体现为燥湿相济的脏腑关系是——脾胃补称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的是脾胃1、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纳运关系)2、脾主升,胃主降(升降关系)3、脾喜燥,胃喜润(燥湿关系)精、气、血、津液、神气必考一、人体之气的生成之源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这里是三道题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气=先天之气+后天之气+清气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
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一身之气又分为元、宗、营、卫;(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必考1、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复习笔记:六腑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复习笔记:六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上口为贲门,胃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为阑门,肛门为魄门。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一、胆“中精之腑”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
(一)解剖形态;位于右胁下。
(二)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肝的疏泄作用:胆汁(肝之余气)→藏于胆→排泄→肠中…促进消化吸收
2.主决断
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三)生理特性
1.胆气主升指胆的升发条达之性
2.性喜宁谧
二、胃“太仓”、“水谷之海”
(一)生理功能
(三)生理特性
三、小肠(一)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升清降浊-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
四、大肠“传导之官”
(一)生理功能
1.主传化糟粕食物残渣→粪便→排出
2.大肠主津再吸收部分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
(二)生理特性:通降下行
五、膀胱
(一)生理功能
1.贮存尿液
2.排泄尿液 ;肾的气化作用---膀胱开合有度
(二)生理特性;司开合。
贮尿--肾气的固摄
排尿--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
六、三焦“孤府”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一)生理功能
(三)生理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腑之大肠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腑之大肠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
主传化糟粕和吸收津液。
属金、属阳。
大肠主传导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的作用。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再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属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故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
所以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排泄大便。
大肠的传导功能,主要与胃的通降、脾之运化、肺之肃降以及肾之封藏有密切关系。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使残渣糟粕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
大肠重新吸收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称之为“大肠主津”。
大肠这种重新吸收水分功能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
所以大肠的病变多与津液有关。
如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
大肠实热,消烁水分,肠液干枯,肠道失润,又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之症。
机体所需之水,绝大部分是在小肠或大肠被吸收的。
大肠在脏腑功能活动中,始终处于不断地承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并形成粪便而排泄糟粕,表现为积聚与输送并存,实而不能满的状态,故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尤以大肠为最。
六腑之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
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
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
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通行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解析:六腑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解析:六腑脏器合称: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小儿推拿穴位名。
六腑在前臂尺侧,近小指的一侧,从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六腑·组成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共同生理功能传化物·生理特点"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
腑,古称府,有库府的意思。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
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
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
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
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
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一腑有病,可影响他腑而致病。
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
大肠传导不利可影响胃的受纳,引起纳食不佳,腹胀等六腑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
《灵枢·本脏》:“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②推拿部位名。
出《针灸大成·小儿按摩经》。
《小儿按摩经》谓位于前臂屈侧尺侧边,自肘至腕一线;《幼科铁镜》则谓位于前臂伸侧,自肘至腕一线。
常用推法。
旧法强调:男儿在左臂自肘推至腕,称退下六腑、性凉,主泻。
女孩则在右臂自腕推至肘,称推上六腑。
现不分男女,皆推左手,取退下六腑之法。
治脏腑热,遍身潮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神志昏沉,热泻等症。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合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腑之大肠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
主传化糟粕和吸收津液。
属金、属阳。
大肠主传导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的作用。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再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属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故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
所以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排泄大便。
大肠的传导功能,主要与胃的通降、脾之运化、肺之肃降以及肾之封藏有密切关系。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使残渣糟粕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
大肠重新吸收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称之为“大肠主津”。
大肠这种重新吸收水分功能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
所以大肠的病变多与津液有关。
如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
大肠实热,消烁水分,肠液干枯,肠道失润,又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之症。
机体所需之水,绝大部分是在小肠或大肠被吸收的。
大肠在脏腑功能活动中,始终处于不断地承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并形成粪便而排泄糟粕,表现为积聚与输送并存,实而不能满的状态,故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尤以大肠为最。
六腑之三焦
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
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
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
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通行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
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焦能够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
因此,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
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
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
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藏经》)。
三焦能“通调水道”,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体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参与,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生理过程。
其中,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之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肾、膀胱,蒸腾气化,使水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体内代谢,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
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
道利。
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
三焦通行水液的功能,实际上是对肺、脾、肾等脏腑参与水液代谢功能的总括。
三焦具有运行水谷,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
其中,“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肌,泽毛”。
,有输布精微之功;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有消化吸收和转输之用;下焦则“成糟粕而俱下人大肠,循下焦而渗入膀胱”,有排泄粪便和尿液的作用。
三焦运化水谷协助消化吸收的功能,是对脾胃、肝肾、心肺、大小肠等脏腑完成水谷消化吸收与排泄的功能的概括。
上焦如雾是指上焦主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
上焦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宣发敷布,布散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滋润作用,若雾露之溉。
故称“上焦如雾”。
因上焦接纳精微而布散,故又称“上焦主纳”。
中焦如沤是指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的作用。
胃受纳腐熟水谷,由脾之运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气血,并通过脾的升清转输作用,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以濡养周身。
因为脾胃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生理功能,故喻之为“中焦如沤”。
因中焦运化水谷精微,故称“中焦主化”。
下焦如渎是指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
下焦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传送到大肠,变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并将体内剩余的水液,通过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变成尿液,从尿道排出体外。
这种生理过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之势,故称“下焦如渎”。
因下焦疏通二便,排泄废物,故又称“下焦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