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讲义(结构划分可借鉴)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部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是一本系统介绍传播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的教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
本部分将概述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过程,包括信息的产生、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等环节。
2. 传播者:传播者是指信息的发出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媒体等。
3. 受众:受众是指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公众等。
4. 信息:信息是指传播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5. 传播渠道:传播渠道是指信息传递的媒介,可以是口头、书面、电子等。
二、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1. 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指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的线性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2.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传播效果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如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3.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和优势。
4. 传播环境:传播环境是指传播活动所处的周围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
传播环境对传播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5.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传播活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传播伦理要求传播者尊重受众,传播真实、准确、公正的信息。
第二部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与研究方法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不仅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还深入探讨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并简要介绍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传播学的理论流派1. 经验学派:经验学派是传播学的主流学派,它强调通过实证研究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经验学派的主要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
2. 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是传播学的另一重要学派,它关注传播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
传播学讲义全文版

传播学概论导言一、传播学研究什么?信息是一种传播材料。
(施拉姆)信息是减少不确定性的事物或因素。
(申农)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活动之中。
社会信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息、讯号和知识的总称。
社会信息含有社会意义。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的传播机制和沟通效果的学问。
第一章、传播的定义、类型与历史第一节“传播”的含义1、如何理解Communication2、本课对“传播”的界定传播是人们利用符号并借助媒介工具沟通社会信息并产生某种效果的活动和过程。
(1)传播活动的主体是人;(2)传播的工具是符号;(3)传受双方都是积极主体,相互作用;(4)传播会产生社会效果。
第二节传播的类型(1)自我传播(内向交流):I—ME之间(2)人际传播(人际交流):(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大众媒介作用突出,影响力巨大。
*传者是个组织机构。
*受众数目庞大,背景复杂。
*传播效果多样化。
(6)跨文化传播:(7)计算机网络传播:第三节传播的历史1、符号的产生:语言;文字2、古代典籍著作的流传,譬如:*《吠陀》(Veda,智慧),公元前1500年以前;*《亡灵书》,公元前400年以前;*《圣经》;*《周易》,《论语》,《道德经》;*《对话录》、《理想国》(柏拉图);《形而上学》、《工具论》(亚里斯多德);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传播史。
3、大众媒介的形成与发展*传播媒介是承载与传输信息的物理形式。
*大众媒介(Mass media)是指向社会大众传播传播信息的媒体及媒介组织。
可分为:印刷媒介、电子媒介。
*约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
*约450年,中国发明雕版印刷术;最早的印刷媒介出生于中国。
*约1040年,毕升发明活版印刷术。
*现存最早的印刷图书——《妙法莲花经》,印于公元684年-705年间,吐鲁番出土,日本藏。
*西方第一本印刷书,1456年印的《圣经》,德国美因茨市的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件: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CIS活动指的是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象征符号系统来塑造、 保持或更新企业形象的活动,所采用的象征符号一般为具有 特色的视觉图案(包括社名、社色等),以保持企业的视觉形 象统一。
企业标识系统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
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
行为规范标识
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
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 群体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群体感情——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群体归属意识 ❖ 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体意识越
薄弱。 ❖ 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
作用上。
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 德国社会学家L.威瑟也依据组织性的强弱,将群体分成两类, 一类是组织群体,另一类是非组织群体。
一、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
❖ 在研究现实社会现象之际,我们还 必须注意到另一种群体的存在,这 就是由临时的集合行为所产生的聚 集的人群,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 称之为“乌合之众” 。
❖ 集合行为所产生的人群,与我们通 常所讲的一般社会群体或组织群体 有不同的性质,需要作为一种独特 的群体现象加以考察。
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及其隶属或平行关系) 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 其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 一般来说,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 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
下行传播 纵向传播
上行传播
下行传播的作用,包括使组织成员适应组织 环境,了解工作内容,熟悉自己的职责、权 利和义务,培养成员对组织的一体感等,它 是一种以指示、教育、说服和灌输为主的传 播活动。
❖ 群体规范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着制约作用,而且对来 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专题框架整理

1、产生确立(1)原因①形成原因②诞生在美国的原因(2)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②美国源流(3)奠基人与学科开创者(4 )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2、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3)运行与社会发展:障碍、隔阂3、主要学派(1)经验学派(2)批判学派①政治经济②文化研究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④哈贝马斯批判理论(3)媒介环境学派(4)两学派的比较:研究目的---焦点---方法---社会观4、研究方法(1)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2)具体研究方法:①抽样调查②内容分析③控制实验④实地观察⑤个案研究⑥访谈法⑦比较法5、任务6、学科性质7、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定义 ( 1)国外:①库利(社会学) ②皮尔士(符号 /语义学) ③施拉姆 ④阿耶尔 ⑤共享说 ⑥互动关系说 ⑦符号说 ⑧目的、影响、反应说 (2)国内:郭庆光、邵培仁、胡正荣、张国良2、特点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3、类型 人内---人际---群体 ---组织---大众( 1)国外学者: ①拉斯三 ②赖特四 ③施拉姆功能观(1)过程构成要素、模式定义、各模式的背景、内容、评价、总结 ( 2)微观 线性:① 5W ②香农 --- 韦弗模式控制论:①奥斯古德与施拉姆 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 式 ③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④韦斯特利 --- 麦 克莱恩的概念模式 ⑤丹斯模式 ⑥纽科姆 ABX 模式及其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3)宏观 系统论: ①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②马莱兹克的系统模 式 ③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媒介系统依赖模 式)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①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理论②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6、发展过程 ( 1)动物 ---人类传播 ①动物传播现象与局限 ②人类语言及其能动性和创造性7、现状 ( 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定义、理解、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 2)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背景、论争三阶段( 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①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 若干重要课题②信息与国家主权 ③文化帝国主义4、功能 ( 2)正面功能:①传播信息社会)②引导舆论 ③教育大众 负面功能:①⑤混审淆美是弱非化 ②⑥麻影醉响精健神康 ④提供娱乐 ③⑦信国息家过主量权 ④丧失自由 ④拉扎 --- 默顿功能观5、过程模式概念 过程与结构作为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的要素区别于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特点)(2)人内传播的特点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 1)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 (2)布鲁默:自我互动理论(3)内省式思考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1)基模的概念、特点( 2)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①阿克塞尔罗德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②理查德·佩蒂的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1)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2)船津卫:姿态的传播功能 (3)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 4)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法兰克福《论扯淡》群体 ( 1)概念、特征、分类( 2)社会功能和意义( 3)成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群体传播 ( 1)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 定义、传播结构( 2)群体规范 --- 定义、功能、作用 ( 3)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定义、发生条件 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①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②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①流言的定义、特点、网络时代下的新变化 ②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③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1、 2、 3、 4、 4、 5、1、 2、 3、 4、 4、6、1、2、1、2、3、概念动机库利:镜中我理论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1、2、3、组织组织传播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1)正式渠道横向纵向:上行传播、下行传播2)非正式渠道3)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及互联网4、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1)信息输入活动(2)信息输出活动:公关、广告、CIS1、概述(1)定义(2)特点(3)社会功能①结构功能主义②经验功能主义③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2、产生与发展过程(1)大众报刊、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2)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3)互联网与大众传播新革命3、社会影响(1)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2)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①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②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3)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①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②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③“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藤竹晓)1、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1)互动关系(2)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3)传播社会控制的类型3、传播者与把关(1)施控(把关与把关人对信息的控制)①卢因的把关人概念②怀特的把关过程模式:收集—过滤—制作—传播信息③把关的标准、原因(信息、传者、受众差异性)④影响把关的因素: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信息、组织、受众、传者⑤把关的实质⑥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2)被控(微观组织层面)布里德的“潜网”4、新闻专业主义1、信息(1)定义、功能、分类、特点(事实性、传递性、时效性、系统性)(2)社会信息(3)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4)高速信息化社会(5)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2、符号(1)定义、分类、特点、功能、结构(能指、所指)(2)符号研究(索绪尔、皮尔士、巴特)3、意义:定义、分类、暧昧性、意义4、象征性社会互动(1)人的象征行为:行为、特点、互动理论(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3)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2、传播者与大众传媒、熵和冗余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1、 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2、 技术、媒介技术(传播技术) 、三种技术道德观、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3、 认识媒介( 1乌托邦思想(5)媒介控制:政治、经济、社会监督 ( 6)现实社会影响:电视人、容器人、媒介依存症、他律性欲望主义、网虫 和网瘾症(7)认识媒介应注意的问题:取长补短、媒介融合、工具理性4、媒介理论 ①英尼斯:媒介偏倚论 ②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③威廉的媒介观 ④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⑤贝尼格:“控制革命”论 ⑥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1、 受众:大众的概念、特点2、 主要的受众观:①大众②社会群体成员 ③市场 ④权利主体⑤ --------------- 使用者 使用与满足理论( 1)(2) (3) (4)( 1 )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接触、理解、记忆 (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 文化背景②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①早期贵族主义理论 ②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 ③ 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5、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 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的社会6、批判的受众观:①法兰克福学派 ②政治经济学派 ③文化研究学派④ 伊恩·昂:看电视意味着什么①个人差异论 ②社会关系论 ③社会分化论 ④文化规范论、 ⑤ 社会参与论9、受众调查使用与满足研究 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过程模式(卡兹、竹内郁郎) 意义、局限 3、受众与信息 4、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7、有关受众的主要理论: 8、新闻媒介的受众1、 概念:含义、三个层面、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2、 类型、研究课题3、 理论与实践意义 麦奎尔三种理论:常识、现场、社会科学理论20 世纪初 ---40 年代初:强效果论 魔弹论、刺激 —反应理论 40 年代初 ---60 年代初: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 概述Ⅰ、霍夫兰与耶鲁研究(效果产生的过程和制约因素)①传播主体:信源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 ②传播技巧: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两面提示与免疫效果 明示材料与寓结果于材料之中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③传播对象:意见领袖、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 受传者个性(可说服性、自信心假说) Ⅱ、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①伊里调查 ②既有倾向 类型 ⑥卡兹《个人影响》 Ⅲ、霍夫兰:说服性传播 Ⅳ、使用与满足研究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4)90 年代以后:效果研究的突出热点 ---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 产生的影响4、 研究历程(背景、观点、评价)1)2) ---概述、传播流研究③意见领袖 ④两级 / 多级传播 ⑤大众传播效果 ⑦罗杰斯《创新与普及》 ⑧有限效果论缺陷3) 70 年代以后: 宏观效果论议程设置理论:概要、特点、深入研究、评价、、特点、评价 ①背景、内容、反命题、应用研究 ②卡茨曼的信息沟 ③数字鸿沟 培养分析:背景、内容、外围、评价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Ⅱ、沉默的螺旋:概要(三个命题、要点)Ⅲ、知沟Ⅳ、 Ⅴ、Ⅵ、 Ⅶ①框架、 媒介框架、 新闻框架 ②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 ③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 ④新闻选择 第三人效果:概要、实证研究、注意问题 编码与释码三、但愿有一天你会记起,我曾默默地,毫无希望地爱过你。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编辑:凯程中传果酱老师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和传播系统研究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考察社会传播。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一)、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各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传播模式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
包括: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同僚群体、社会环境、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及媒介性质的约束力等)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受众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群体影响、社会环境、媒介内容的效果、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3、影响和制约媒介和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制约媒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基于平时的媒体接触经验形成的。
该模式表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解释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要系统分析,不能轻下结论。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一)、日本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从马恩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交往分三类:a.与人的体质有关的“能量交往”;b.与物质生产有关的“物质交往”;c.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符号或信息交往)。
传播学讲义1

5、 威尔伯· 施拉姆
传播学的创建 者和集大成者。 建立了四个传 播研究机构,在这些机 构培养出的大批研究生 中,很多人后来都成为 美国当代著名的传播学 者。 提出自己的理 论见解,如“大媒介 “与”小媒介“,”选 择媒介的或然率公式”。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威尔伯· 施拉姆(WilburLangSchramm,1907—1987)是传播学科的集 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 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 教授头衔的人。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 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 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 新学科———传播学。 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由他编撰的第一本权威性的传播学 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这本书收录了政治学家、心理 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以及许多其他学科的专家对传播学的研 究成果。施拉姆当时还仅限于挖掘前人和他人的传播研究成果,并 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
5)、大众传播
①报刊传播学 ②书籍传播学 ③广播传播学 ④电视传播学 ⑤电影传播学
2、按传播内容的性质,传播学可分为:
1)政治传播学 2)经济传播学 3)文化传播学 4)新闻传播学 5)舆论传播学 6)文艺传播学 7)科技传播学 8)广告传播学 9)教育传播学
4、 卡尔· 霍夫兰
1)微观研究 2)控制实验 法
Hale Waihona Puke C·I·霍夫兰C·I·霍夫兰(1912-1961)。美 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最早把心 理实验法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他 主要关心传播的说服效果,即传播 引起的态度改变问题。从二次大战 期间到60年代初,霍夫兰从信源的 可信性,传播技法和受众属性等方 面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 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 复杂性和条件性。
郭庆光_传播学教程(最终版)[1]重点讲义资料
![郭庆光_传播学教程(最终版)[1]重点讲义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f94c613844769eae009ed62.png)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第二节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第三节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第一节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第二节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分众理论及其研究第四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第四节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第五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到“数字鸿沟“第六节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第二节抽样调查方法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第四节控制实验法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概念1. 定义1) 库利(社会学角度)2) 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 施拉姆4) 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传播学教程个人整合整理最完全版

传播学教程(详尽版)李姝笔记原则:以书为宗,以其他传播类教材教辅为辅,认真全面地复习,积极加以思考,必胜!《传播学教程》共15章,分别为:传播学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人类传播学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大众传播的受众,传播效果研究,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中心问题:传播的概念定义?传播的特点?传播与信息的关系?传播学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作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表情、语言、铁路、电话等)”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而观念和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达。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有的学者认为)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信息科学的贡献不仅是提供了信息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其扩大了传播学的视野——传播并非人类社会特有。
)(强调信息)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教程》目录第一章——第四章、第十四章:传播学的基础知识1什么是传播2什么是传播学3人类传播和动物传播的区别4人类传播的四大发展阶段5什么是符号6人类传播的过程和模式7研究史和学派第五章——第七章:五大传播系统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第八章、第十三章:传播学宏观研究:1传播制度、媒介规范2国际传播、全球传播第九章——第十二章:传播学微观研究1媒介分析2受众分析3效果分析第十五章:方法论1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编传播学基础知识1传播和传播学第一章介绍了传播和传播学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从信息学的角度为传播下定义: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并概括了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基本特点。
第二节主要分析传播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实际上构成了五种不同的传播体系,或称信息系统。
第三节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浏览既可。
2人类传播历史与发展第二章介绍并预测了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
第一节将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进行横向比较,强调人类语言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是与动物传播的本质区别所在。
第二节是对人类传播历史本身的纵向思考。
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到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的演变,也就是传播工具不断进化和体外化的过程。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第三节分析信息社会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
要重点理解媒介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诚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媒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人类开拓了日益完善的社会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直接推动了社会发展,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3符号与意义这一章是对传播学领域里一些最基本要素的工具性分析。
第一节讲符号。
从信息学角度下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从广义上,符号可以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就人类符号而言,又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
第二节讲意义。
意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根据不同的学科,可以将意义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如明示性与暗示性,外延与内涵,指示性与区别性等。
对于传播过程中的意义,要重点理解“语境”的概念。
第三节介绍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象征性互动理论。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共通的意义空间”。
关于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4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第四章阐述人类传播活动的过程性与系统性。
第一节从传播的内部过程出发,介绍了几种主要模式,如拉斯韦尔的直线模式,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和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要认识每一种模式的优点和缺陷。
第二节则从外部出发,将社会传播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提出了几种系统模式,如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此外,日本学者田中义久关于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是对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进行的反思和批判,将现代大众传播与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加以考察,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第十四章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讲述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其早期学术思想源流包括两个方面:欧洲源流和美国源流。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和集大成者施拉姆是这一节的重点。
此外,香农的信息论、威纳的控制论,也对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节介绍传播学的两大主流学派,一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经验学派,一是以欧洲学者为代表的批判学派。
两大学派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各有其特点、意义和局限性。
要注意二者在社会观、传播观和方法论上的比较。
第二编五大传播系统5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本章重点把握两个问题:一是人内传播的机制(包括功能、作用),二是人际传播的特点和优势。
第一节讲人内传播,首先给出了人内传播的概念和特点。
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它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接着介绍了有关人内传播的几种基本理论,如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内省式思考,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贯穿于这几种理论的核心都是把人内传播看作社会传播的内在化,具有双向性、社会性、互动性。
第二节讲人际传播,介绍了其动机、特点和社会功能。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揭示了人际传播与自我认知之间的关系。
这一节重点掌握人际传播的优势,即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如何理解?6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六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群体传播,第二节介绍组织传播。
要重点把握的两个问题是群体传播的机制和组织传播的功能。
第一节首先给出了群体的概念、特征和社会功能。
然后分别论述了在常态条件下和非常态条件下的不同的群体传播机制。
在常态条件下,群体传播会导致群体意识的形成,而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群体传播还会造成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沉默的螺旋”)。
在非常态条件下,群体传播会导致集合行为的发生,其传播机制包括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匿名心理和“信息流”现象。
第二节也是首先给出了组织的概念、特点和功能。
组织传播可以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种。
组织内传播又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对于正式渠道的传播,要掌握它的环节:下行传播、上行传播和横向传播;对于非正式渠道的传播,要注意它的作用。
组织外传播包括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论述时均以企业为例。
企业信息输出活动有三种类型:公关、广告、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7大众传播这是第二编中最重要的部分,阐述了大众传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第一节介绍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这里要重点掌握几位传播学家对大众传播功能的不同划分。
首先是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赖特对其进行了补充,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施拉姆对这些观点进行整合,概括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
此外,拉扎斯菲尔德还提出了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麻醉效应。
第二节讲大众传播的历史发展。
从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和电子媒介的产生,到20世纪20年代电视的出现,大众传媒的演变与发展使人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电视的媒介属性,使它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媒介。
第三节探讨大众传播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广义上,西方早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一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狭义上,大众传播导致了“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的产生和“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和藤竹晓)。
第三编传播学宏观研究8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这一章主要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第一节分别从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各种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对传播媒介的控制,以及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三个方面,分析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问题。
第二节讲的是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媒介规范理论,有封建社会的极权主义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依次经历的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重点掌握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三种媒介理论。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这一章主要论述了全球信息化条件下,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一节介绍了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概念,并将传统的国际广播和新的跨国卫星广播电视进行细致的对比,表明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比重的增大是当今全球传播的一大特色。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主要是处于“信息贫困”状态的第三世界国家对于“新世界信息秩序”的倡导和呼吁。
注意几个著名宣言的发表和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三节是对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研究中的若干重要课题的探讨,包括: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文化帝国主义。
第四编传播学微观研究9媒介分析第九章分别从传媒的工具技术层面和社会组织层面,对其性质、作用和社会影响进行了系统地论述。
第一节首先介绍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他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与凉媒介”。
其理论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然后是日本学者提出的“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深刻反映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媒介依存症”现象。
最后介绍了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我们既要充分利用人类科技的最新成果,又要防止片面的“电子乌托邦”思想。
第二节把大众传媒看作一种社会组织,那么在社会大环境中,它既要肩负一定的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又必须受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
而在信息生产过程中,大众传媒要担任“把关人”的角色,而“把关”的标准既有业务标准,也有市场标准。
把关过程的实质,就是传媒组织立场和方针的体现(卢因和怀特)。
10受众分析这一章主要介绍几种不同的受众观。
第一节首先给出了大众的概念和特点。
大众社会理论,从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到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再到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无一不把大众看作是与精英相对立的、分散的、被动式的存在。
代表性观点是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的“拷贝的支配”。
第二节分别从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三个方面,分析受众的特点。
受众作为社会群体成员时,总是要受到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和群体规范的制约,这种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和“选择性接触假说”,揭示了受众的这种能动性。
“受众即市场”,是把受众看作信息产品的消费者,这反映了传媒活动的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但此观点也存在不少局限。
而作为社会权力主体的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一些基本权利,包括传播权、知晓权和传媒接近权。
第三节是本章的重点,介绍“使用与满足”的受众行为理论。
其重点是麦奎尔关于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和日本学者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
该研究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不少局限性。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介绍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知识、发展脉络以及微观层面上的一些理论。
第一节首先给出了传播效果这一概念的双重含义(微观&宏观),以及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知觉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为层面。
了解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三种理论:“常识理论”,“现场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
第二节讲述效果研究的历史沿革。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子弹论”或称“皮下注射论”盛行,认为传媒具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
要注意该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从40年代至70年代,主要研究理论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以霍夫兰的研究为代表;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