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如何帮助孩子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如何帮助孩子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好处在于孩子怎么学习发挥多种表达,这将成为通往多块思维的桥梁。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仅能够掌握单一的表达方式早已经不足以应对各种挑战。
培养孩子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不单有助于他们更清晰有效地传达信息,更能促进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表述多种表达的意义表达的多样性指的是运用不同的媒介和形式来传递信息和想法。
比如,文字、图像、声音、肢体语言、表演等都是快速有效的表达方式。
1.优势:增强学习效果: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能够触达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促进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
促进创造性思维:当孩子能够自由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时,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得到充分释放。
提升沟通技巧:多元表达还能够帮助孩子更有效地与他人沟通,提高表达能力和说服力。
激发学习兴趣:运用多种形式来学习,还能够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兴趣。
二、培养孩子应用多种表达的策略1.从孩子兴趣出发:鼓励孩子探索不同的兴趣爱好,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例如,对绘画感兴趣的孩子,可以鼓励他们用绘画来表达故事、情感和想法。
对音乐感兴趣的孩子,也可以鼓励他们用音乐来表达氛围,传达情绪感受。
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素材: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例如:图片、视频、音频、文本等。
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方式来阐述和解释这些素材,并尝试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鼓励跨学科融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鼓励孩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理解。
比如,可以将数学与艺术结合,让孩子用绘画来表达出数学概念。
4.创造机会实践:为孩子提供多种实践机会,例如:进行演讲比赛、组织戏剧表演、创作视频等。
在实践过程中,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并通过自我审视和改进。
5.鼓励合作和交流:帮助和鼓励孩子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项目,并互相学习和借鉴彼此的表达方式。
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6.家长和老师的积极引导:家长和老师要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做好表率,淋漓尽致地展现多种表达的魅力。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人作文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人作文
写人作文?哈,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要写好一篇写人作文,可得用上八种招数才行。
咱们得好好观察下这位主角的外形特征嘛。
比如说他鼻子有多大,眼睛是圆的还是细长的,嘴巴又是什么形状的等等。
把这些细节描述得生动有味,读者就能把人物的长相勾勒出来了。
别忘了捕捉主角的神情语气和行为举止哦。
比如说他说话时是斩钉截铁的还是斟酌再三,是大大咧咧的还是小心谨慎。
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让读者对他的性格有个直观的感受。
再者,也得注意观察环境场景和服饰打扮啦。
比如说他身穿什么样的衣服,办公室或家里的布置是怎样的等等。
适当地渲染一下,能让人物更立体,更有质感。
最重要的是,咱们得用心去挖掘主角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哟。
他在某个情境下会是怎样的心理活动?他对什么抱有热忱,对什么又有所顾虑?把这些挖掘出来,文章才会有血有肉,引人入胜。
除了这些,有时候也可以借助对比,生动形象地突出主角的某些特点。
或者运用夸张、借喻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富有张力和想象力。
嘿,我说了这么多,你可别被我唬住啦!只要用心去观察、体会,并动笔写写画画,相信你一定能写出栩栩如生的写人作文的。
加油哟,写人作
文可不是件易事,但只要你乐在其中,就一定行!。
作文教学:在记叙中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教案

《在记叙中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教学目的:1、让学生明确记叙文中的描写、抒情、议论的作用。
2、教会学生学会在记叙文中恰当地进行描写、抒情、议论。
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在记叙文中恰当地进行描写、抒情、议论。
教学设计:教学上主要采取讨论、交流、点拨加学生例文和名家作品展示的方式,更直观地突破教学重点。
并通过讲练结合,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能在记叙文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描写、议论、抒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习作展示片段欣赏:走进教室,阳光就从那儿洒了进来,这儿有我朝夕相处的朋友。
每天有不开心时,总会最先被好朋友看出,她总会关心着我,使出浑身解数让我开心。
有时她会给我讲她的糗事,有时她会向我撒娇,有时她会理智地和我聊天,她对我的安慰总能让我重新燃起希望。
和朋友们在一起时,所有烦恼和疲惫总会烟消云散。
她的言行温暖着我,如缕缕阳光,这不就是朋友对我的爱吗?于是,我收藏起这一片阳光,这片爱。
学生讨论,发现问题,教师小结习作总体情况。
1、总体看能审清题意,中心明确,但行文空泛,缺少生动的描写。
2、对于主题深意揭示不够,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
教师过渡语:对于大家在习作中缺乏缺少生动的描写,必要的抒情、议论。
今天我们借“收藏阳光”这问题来探讨如何在记叙文中恰当地进行描写、抒情、议论。
二、引领学生重新审题1、文题再现:“收藏阳光”,学生思考。
2、教师引领学生重新审题。
首先,《收藏阳光》这一题目中的“阳光”有深意,它不仅指自然界的“阳光”,更象征“关怀”、“温情”、“奉献”和体贴、友谊、鼓励等情感支点,以及奋斗拼搏、不懈努力等进取精神。
审题首先要审清文题的这些人文内涵,才不致偏题。
其次,构思应虚题实写,从小处入笔,小中见大。
如阳光象征关怀,就要写从日常生活的某一细节中领悟到母亲的关怀;再如阳光象征友谊,可以写遭遇挫折等特定情境中同学的友谊就好比是让自己振作的一缕阳光。
总之,要让“阳光”饱含人文内涵。
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刘春耀一、导入: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多种,如叙述、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
每种形式都有它独特的效果。
我们写作文时,应灵活巧妙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
(小学生以记叙文为主,我们教学重点也以记叙文为主,兼具议论文、说明文等)二、新课教学1、叙述的运用。
如果把文章比作一座房子,叙述就是房子的基础和结构。
叙述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使读者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经过。
叙述以写人和叙事为主。
不管写人还是记事,都应做到清楚、准确、鲜明,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否则描写、抒情、议论等无从谈起。
下面试看一个成功的叙述片段:“爸!”在小厨房里洗碗的小于从窗口探出头来:“不光咱家院儿,这片都要拆,这是市政规划,好像以后要从这儿起高楼……”“又是楼!”老于一拍石桌,惊飞了几只正在觅食的麻雀。
“这几年为了盖楼,扒了多少四合院和胡同!我年轻的时候,早起在胡同口转悠,那刚出炉的馒头冒着蒸气,剃头匠吆喝着招揽生意,街坊见面打招呼……”老于微眯着眼,在回忆中微笑。
又突然猛醒过来,深深皱起了眉头:“没了,都没了,胡同也扒了,京味儿也……”他把“京味儿”三个字咬得特别重,引起了旁边几个人的共鸣,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湿润了眼眶。
一时间,小院里寂静无声。
点评:这个片段叙述的是一个老北京眼看象征着“北京的符号”的传统建筑“老胡同”正在拆迁、消失,不由得怅然若失,心中泛起了无限酸楚和留恋。
文字虽然不长,但有一定的感染力。
这感染力主要来自作者简洁、准确而流畅的叙述。
叙述的好坏决定了这篇作文的成功与否,可见叙述的重要。
2、描写的运用。
对文章精雕细刻,好像房子的内外装修。
记叙文的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
A、人物描写。
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细节描写。
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的外貌动作描写,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doc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黄琴记叙中结合抒情,可以激发读者的共鸣,以情感人,更好地突出和深化主题。
抒情和议论难分彼此,我们就叫“感受”。
近几年,作文评价标准把“能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列为发展等级。
要引起师生们的注意。
前面我们训练过一次小片段,大家对“感受”有了粗浅的认识,这次课我们强化这种写法。
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记叙文干瘪枯燥的毛病,使之达到丰富生动的效果。
进一步提高语言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记叙,就是将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或说出来。
叙述的基本特点是在于陈述“过程”(人物活动的过程,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构成叙述交代和介绍的主要内容。
叙述是作者通过一般性的陈述,介绍、交待人物、事件、环境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的表达方法。
叙述的作用是:①介绍人物的经历、事迹、交待人物的关系;②交待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发展过程;③概括事实或事例,为文章的议论提供基础或依据;④联系故事情节,过渡转换上下文的内容或意思。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
描写的作用是:①具体描绘出自然景色的风貌;②形象地展现人物的形态、举止、言谈及内心世界,③展现人物活动的背景或具体环境。
④可唤起人们的审美情绪,影响人们的感情,引发或加深读者对人、事、物美的感受,使作品更具感人的魅力。
议论,即分析评论客观事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议论的在记叙文中的作用:①用于文章开头,主要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②用于文章中间,主要是起过度与衔接的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③用于文章结尾,则是为了收束全文、呼应开头、揭示中心、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即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
它又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都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抒情的作用是:①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②开拓意境,突出和深化作者的思想感情;③渲染气氛,贯通文章意脉等。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一、析例请看下面一段文字,试指出各句的表达方式。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盛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
真真的怎么得了!(宗璞《报秋》)1、在空格处填上表达方式。
第一句,,写出时间流逝之快;第二句,,用玉簪花的开点明时间已由夏天转入了秋天;第三句,,交待自己当时的吃惊心情;第四句,,用节气的变化说明时间将很快过去;第五句,,抒发了对时间流逝的强烈感叹。
2、这里面运用到了四种表达方式,在运用中有何特点?答:都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来写。
知识点记叙文中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也可以议论抒情。
而抒情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即寓情于所写的人、事、物、景之中。
议论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揭示所写之事的意义,能揭示文章的中心深化中心。
二者常结合起来进行。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也包括各种表达方式的相互融合。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
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
据说花瓣可以入药。
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
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同上)这段话的第二句将与结合在了一起。
二、仿写示例:一朵花记叙:悬崖上,夹缝中,有一朵小花。
孤零零的,没有一个伴。
描写:清风吹来,雪白的花瓣、淡黄色的花蕊连着淡绿色的细枝轻轻颤抖,像一位多愁善感的孤女在偷偷的哭泣。
抒情:小花啊,你为什么哭泣,为什么流泪?可是思念远方的亲人,还是伤心自己惨淡的身世?议论:不要哭泣,不要流泪。
你虽没有牡丹的高贵,但你有自己的典雅;你虽没有夜来香浓郁的芬芳,但你也有淡淡的清香;你虽没有栽插在镶金边的花盆中,生长在温暖的花房里,但你扎根大地,吮吸着天地之精华,分享着万物的灵气;更重要的是,你有着自身宝贵的顽强的生命力。
常用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综合运用

五官是受大脑控制的,当大脑决定了 五官是受大脑控制的, 一件事,嘴巴也就顺理成章地张开了: 一件事,嘴巴也就顺理成章地张开了: 小弟弟,不可以朝窗外扔东西的, “小弟弟,不可以朝窗外扔东西的,这样 是有损公德的,你们……”原本我想再讲一 是有损公德的,你们……”原本我想再讲一 些大道理的, 些大道理的,可是那个小男孩的脸已经涨 得通红了。他怔怔地看着我, 得通红了。他怔怔地看着我,没有我想象 中理直气壮的反驳。 中理直气壮的反驳。他的神情应该是羞愧 反正我是这样觉得, 的,反正我是这样觉得,应该还有一些委 他就这样带着复杂神情看着我, 屈。他就这样带着复杂神情看着我,什么 话也没说。而我后续的那些大道理也给硬 话也没说。 生生憋回去了。 生生憋回去了。 这不是我预见的结局, 这不是我预见的结局,我倒有些不知 所措了,不可否认还夹杂着一些失望。 所措了,不可否认还夹杂着一些失望。
常用表达方式 在记叙文中的综合运用
记叙文以记人叙事为主,必须运用叙 述和描写。但一篇记叙文只运用这两 种表达方式是不够的,难以表达浓情 深意。作为“以情动人” 深意。作为“以情动人”的记叙文, 不仅情感要真实,还应该是浓厚、深 切的。这就要恰当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使文章的情趣加浓,意味加深,更具 感染力。
如:抒发上大学的儿子和妈妈离别时母子间的 依依深情: 依依深情: 妈妈的一举一动是如此的轻柔缓慢, “妈妈的一举一动是如此的轻柔缓慢,把儿子的 全部衣服一件件展开,轻轻拂平, 全部衣服一件件展开,轻轻拂平,再整整齐齐的叠 然后小心的放入衣箱内。她就这样默默地、 好,然后小心的放入衣箱内。她就这样默默地、细 心的抚摩着、折叠着、整理着, 心的抚摩着、折叠着、整理着,仿佛要把自己对儿 子的一片的爱心、一缕深情储蓄在这衣服里。 子的一片的爱心、一缕深情储蓄在这衣服里。”表 面写的是妈妈的动作, 面写的是妈妈的动作,实际上字里行间跳动的是一 颗爱心! 颗爱心! 再如: 一觉醒来,我伫立在窗前, 再如:“一觉醒来,我伫立在窗前,望着办公室 里王老师伏案耕耘的身影,心里默念着:老师啊, 里王老师伏案耕耘的身影,心里默念着:老师啊, 老师,你也该休息了!你那瘦弱多病的身体,禁得 老师,你也该休息了!你那瘦弱多病的身体, 住这么熬吗? 平时的言语充溢着对老师的敬仰。 住这么熬吗?”平时的言语充溢着对老师的敬仰。
余秋雨_文化散文_的艺术特点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1、中国历史是文化散文的鲜明主题。
余秋雨的散文开始“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
历史是走向未来的阶梯,忘却了历史,也就丧失了通往未来的立足点。
因此,余秋雨在90年代初这一特定的时刻,把“历史”作为自己思考的核心材料,对历史进行了一场艰辛的“反刍”,把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作为重建新文明的第一步。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
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自己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
“他因历史而博大,历史而他而鲜活”,说的正是这层意思。
余秋雨奔波在大江南北,往返于海内外,用一支插入山水古迹的笔把游记的面积拓展出山青水绿的一片,也把中国散文的题材范围拓展了面积不小的一块。
他的《文化苦旅》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地融合在一起。
他在山水和文化之间找到了表达自己生命情感的最佳形式。
如余秋雨最初是到了甘肃敦煌,在那里写下了最初的散文《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这些文章无一不表现了他面对历史、文化、山川、人物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倾吐的文化感受,也是他对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和期盼。
而在《山居笔记》中,余秋雨所要阐述的正是一些历史问题和难题,所要触摸的正是中国历史中的痒处和痛处。
如《一个王朝的背影》以清王朝的兴衰为例,演绎了历代王朝兴亡中的辉煌和悲凉。
《千年庭院》以岳麓书院的演讲过程,阐释了中国教育的某种程度的宿命,表达了一个教师在很多时候的无奈心境。
《乡关何处》试图阐释千古难解的乡关情结,表达面对乡关的困惑。
这一个又一个历史的难题,历史的痒处,历史的痛处,正是余秋雨之所以要花数年的时间来剖析和阐释这些历史文化难题的原因所在,也是《山居笔记》的历史价值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在记叙文中的运用
人物描写 景物描写 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语言描写
1、语言描写的作用 ①古人云:“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总是切合他的年龄、身 份、地位和经历的,反映他的思想感情。 如《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就构成了他“变色龙” 的形象,“闻其言,见其人”。我们描写人物语言,目的就是 揭示人物的性格,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②语言描写有时还被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交代事情的经过。 例如《孔乙己》中作者写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的取下黑板 说:“孔乙己长久没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与喝酒人的一 段对话“……谁晓得,许是死了。”到孔乙己再出现时,坐在地 上,用两手走过来的。这短短一段对话,省去了冗长的叙述交 代,也写出了一般人对孔乙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对人物的容貌、姿态、神情、服饰特征的
描写。外貌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环。 进行人物外貌描写,有两个注意点。 1、要写人物的外貌特征一是不宜从头到脚,不分主次 进行描写;二是不能千篇一律,女的都是“沉鱼落 雁,羞花闭月”,男的都是“腰圆膀粗,浓眉大 眼”,写人物外貌必须抓住特征,着力表现这些特 征。 2、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写外貌是种手段,目的是塑造人物性格。成功的外貌 描写,可以从人物的眼神、表情、姿态中看出他的个 性和命运。
人物描写--语言描写
2、语言描写的内容语言描写的内容包括对话独白。 独白的运用戏剧中较多见 ,用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 情。对话描写是我们写作中常用的。人物的对话必须 抓住人物特征性的语言,才能揭示人物的性格,反映 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孔乙己这个人物总 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反映封建落魄 文人的形象。显然,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人与性格 外向直率人的语言是不同的,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与 普通老百姓的朴实话语不同,学生的语言和长者的不 同,等等,所以人物的对话、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人 物的身份。
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人物、事 件的记叙和描写来表现主题,反映 社会生活的,所以,记叙文的主要 语言描写 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但是,为 了把人物和事件表现得更鲜明,把 思想内容表达得更深刻,也经常运 用其他表达方式。
议论在记叙文中的运用
记叙文中的议论,指的是在叙述、描写中,作者直 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议论并不像议论文那样进行 推理和论证,而是针对记叙描写的内容发表言简意赅 的评论。 这种记叙和议论结合的形式是很灵活的,可以先叙 语言描写 后议,可以先议后叙,也可以夹叙夹议。就一篇文章来 说是如此,就文章的一个部分来说,也是如此。不论哪 种结合的方式,议论在这里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 用,或者点明所叙事件的思想意义,或者阐述所叙事件 包含的人生哲理,或者揭示事件结局的根本原因,等 等。它可以使文章气势纵横,增强感染力。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把人物置身于一定的活动场合内进 行描述。
场面描写与环境(景物)描写不同。景物 (环境)描写直接描写的重点对象是客观环境 或景物,场面描写的重点是几个或众多人物的 共同活动。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三个要求: 1、要有重点,点面结合,有条不紊。 场面有大有小,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因此必须理出头绪,分别主次,点面 结合,有条有理地描写,不能涉及一点或一个人,也不能面面俱到。如大到 写一个广阔的战场,小到写一庭一院一室都是如此。 2、写出特定的场合的气氛众多人物在一个特定场合,言行因人而异,但必 然有一个心民事件,围绕这个事件,写全场表现出的某种气氛(或喜或悲、 或忧或愤、或秩序井然或喧嚣杂乱),这就应当抓住重点着力描绘。如人民 为周总理灵车送行的场面,写出了人民怀念周总理的沉重悲愤心情,写出了 当时悲壮的场面气氛。 3、运用多种方法、技巧描述场面。 场面描写的背景是景物和具体环境场面,既要写众多人物行动语言,也要写 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既要写人物所言所行,也要写笼罩一切、支配一切的 全场气氛,因此在场面描写中,也得写人物的语言、心理,运用抒情、议论 及插叙等不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再现场面,创造气氛。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五种表达方式
1、记叙:交代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交代人物的经历和 事迹,交代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为议论提供依据。 2、描写: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 临其景的感觉。 3、议论:在议论文中,为了使论点正确、鲜明、有说服力: 在记叙类文体中起点题或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说明文中为了 介绍各种知识,讲明各种道理。 4、抒情:起到传达感情的作用。 5、说明:在说明文中起“给人以知,教人以用”的作用; 在记叙类文体中起到介绍背景、人物经历、环境方位、物体 功能的作用;在议论文中起到交代情况、背景,援用论据或 解释概念的作用。
抒情在记叙文中的运用
①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人们常说的“直抒胸臆”, 即作者和文章中的人物公开表达自己的爱憎, 直接抒发为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
②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一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 的表达方式,这种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 议论之中,使感情同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 融合在一起而自然流露出来。
人物描写--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对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的描写。 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是在于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写人物 的心理能直接描写人物的七情六欲,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于表现的内心感受揭 示出来,这是语言、肖像等描写所不及的。 心理描写有以下几种: 1、心理概述: 就是作者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直接叙述。这是作者对人物的心灵进行剖析、评 价,表现人物当时当地的思想活动或一段时间内思想的发展变化,行文上比 较自由方便。 2、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犹如电影中人物思索时的画外音,把人物的思想活动和盘托出,呈 现在读者眼前,可以写得极为细腻真切。 3、特殊的心理描写——梦境和幻觉梦境和幻觉跟人物的内心活动密切相 关。可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 描写对象周围的人和事物,对所描写的人物起烘托作用, 使所描写的对象更为鲜明,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1、有的是用其他人物的反应来表现人物。 2、有的是用别人的话语来赞扬或贬斥。如别人背地里对描写对 象的评论性话语等。 3、有的用其他人物的对比来突出主要描写的人物。 鲁迅先生说:“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要靠别人来比较衬托 的。4、有的用写景来衬托人物性格。
人物描写--行为描写
人物的行为完全受其思想意识的支配。因此写人物 的行动也就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儒林外史》 中对严监生寿终正寝时,为了两根灯蕊费油而竖起两 根手指的描写,写他的吝啬,现在已成了尽人皆知的 故事。 描写人物行动要注意两点: 1、行动描写应显示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不同性格的 人,对于同类事件会作出不同的反应。文学创作中, 有时可以写人物的静止以透露人物的内心世界。 2、精选词语,把人物动作写得准确、具体。
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是对景物和周围环境、陈设进行描写。
它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可详可 略。 1、景物描写的略、详、静、动。 ①有的略加点染就是诗情画意的。 ②景物描写有详细描写的,构成整个画面。 ③景物描写中有静态的景,也有动态的景。 2、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②烘托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烘托主题。 ③景物描写能推动情节发展推移。
技能考核项目一:
以“我们校园的面貌变了”为 语言描写 题,综合运用两种以上表达方式写一 篇记叙文。字数6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