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中姚木兰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
姚木兰

《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一聪慧的木兰林语堂,这个被后来称为“幽默大师”的大作家,一生写了数多的著名篇章,硕果累累。
但是给我印象深刻的是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的后来被搬上电视荧屏,成为家喻户晓的《京华烟云》。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已经是从英文版翻译成中文版的,特别是它的影响深远,而且,在这部作品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姚木兰,她并非倾国倾城,但也是貌美如花。
作者林老先生为其起名为木兰,我觉得她的性格自然而然的和古时代父从军的木兰有相似之处,而且外柔内刚,持家有方,是个大家闺秀中的奇女子,对待爱情嘛,好像不是那种敢爱敢恨的人,似乎有挣不脱那时所谓的枷锁之嫌。
小说中的姚木兰和丈夫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恩爱夫妻,她们有旧时夫妻的相敬如宾,也有新式夫妻的相互尊重,还经常一起游山玩水,谈诗论史,在淡雅雍容中演示了夫妻之间的爱慕,这时,我想起了木兰自吟的那首小诗,很是欣赏:“兄抛鱼网赴中流,妹撒钩丝待上钩;尽日得来仍换酒,雨后空舟归去休。
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随君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
”多么赋予诗意,同时又是多么的赋予哲理呀,我想这可不是一般的人所能表达的出的。
姚木兰对生活一直有种淡淡的笑意,如果她们夫妻之间出现的一些涟漪,木兰都会主动调整彼此间的不和谐因素,巧妙的化解了可能出现的所谓的感情危机,她用她的聪慧坚持了婚姻的围城,也坚守了自己的爱情阵地。
所以说,我们不可否认,姚木兰是个怀着各种各样奇思妙想的“妙想家”,可是,不论是作为一个女流之辈,她会吹口哨。
她谈吐诙谐,以及她的妙想,都来自于她的聪明才智,当然,也来源于她的勤奋好学。
在书中,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
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
现代文学名著主人公形象分析之“姚木兰”

现代文学名著主人公形象分析之“姚木兰”发布时间:2021-12-17T05:11:48.914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5期作者:王幼华[导读] 作为林语堂最钟爱的理想女子形象,他把自己许多美的祝愿和精神追求都寄托在“姚木兰”的身上。
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初级中学摘要:作为林语堂最钟爱的理想女子形象,他把自己许多美的祝愿和精神追求都寄托在“姚木兰”的身上。
我们可以从姚木兰一生以审美的眼光看世界来探索林语堂先生对人生的理解。
关键词:审美;林语堂;诗化人生正文《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于1939年用英文创作的长篇小说。
全书以姚木兰的人生历程为主线,人物的悲欢离合为经,时代变迁为纬,通过清末北京城曾、姚、牛三大家族的兴衰沉浮,描写了从义和团事件到“七七”抗战为止的40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画面。
在这部七十万言的长篇小说中,林语堂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尤以美丽、聪颖而又豁达的姚木兰的形象最为突出。
姚木兰的生存时空,处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这一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时期,然而,小说却通过木兰的眼睛、心灵与行为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异常难得的审美时空。
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1]9姚木兰出身富贵之家,在父亲那里,她接受了“知识”的教育,严厉的母亲又给了她“世俗智慧”。
加上迷人的双眼、婉转娇弱的声调、神仙般的体态,林语堂笔下的姚木兰可以说是集形体美、心灵美、人性美的高度统一。
林语堂曾明确坦示:“欲探测中国人脾气……莫如问他欢喜黛玉还是欢喜宝钗……我本人则喜欢探春,她具有黛玉和宝钗二人品性柔和的美质。
”[2]高洁而贤惠的木兰正是林语堂放大了的他极为欣赏的《红楼梦》里的探春,其性格“既有花木兰的勇毅和豪爽,也有李清照的清风高雅,同时又有着布衣菜饭,可乐终生的陈芸的浪漫平易,还有着血染桃花扇的李香君的风骨侠义”[3]。
林语堂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时,爱上了圣玛丽女校的陈锦瑞,林语堂称陈锦瑞是美的化身,自由自在有着孩子气的性格。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人物思想评析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人物思想评析【摘要】《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三部曲”之一,而这部长篇小说又分为三部分,即《道家的女儿》、《庭院的悲剧》和《秋之歌》,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巨著,也成为现代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在林语堂的原著里面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完美女性——姚木兰,她是“儒道互补的结晶,雅俗兼备的精灵,中体西用的产物”,林语堂曾经说过“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作者用心智铸造的一个理想女性形象,值得我们通过文章内容来探究这完美形象背后的思想魅力。
【关键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京华烟云》写于一九三八年八月至一九三九年八月,那是林语堂离开美国旅居法国,在巴黎动笔,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主人公姚木兰的命运发展为线索,讲述了北平姚、牛、曾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书中穿插的是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那是一个多事之秋,一个动乱的时代,一个战争的年代。
当时的中国政府岌岌可危,社会上动乱不安,中国面临着改朝换代的变化,但是,书中从无绝望的笔迹,反而到处都彰显着积极的希望,照射出胜利的光辉。
尤其是在书中结尾处,人们喊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的口号,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
一个民族其雄伟的力量,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
亿万的中国人共同在这伟大的史诗时代奋斗生活着,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京华烟云》中人物众多,姚木兰是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作者倾注了很大热情加以刻画。
在小说中,姚木兰的生活变迁为: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探析

编号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京华烟云》姚木兰形象探析系(部)汉语言文学系专业语文教育班级09级1班学号 12950093793学生姓名赵亚琼指导教师卢海职称讲师2012年04月目录摘要 (3)正文 (4)1儒道文化的理想契合 (4)2中西思想的完美结合 (5)3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6)4洗尽铅华的超然无我 (6)5结语 (7)6参考文献 (8)摘要:《京华烟云》是中国近代长篇小说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全书以姚木兰的人生为发展主线,全景式的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社会风貌。
在全书形形色色的人物中,林语堂最推崇姚木兰,林语堂的思想既有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处事哲学与生存智慧,有受到西方现代人文思想的影响。
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使林语堂对现代完美女性应有的品格有着独特的见解,林语堂笔下的姚木兰可以说集林黛玉的的才智、薛宝钗的的美貌、史湘云的风姿于一身。
姚木兰代表了林语堂心中最完美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完美女性;姚木兰;Abstract: the" moment" in Chinese modern novels exotic flower in the garden. The book to Yao Mulan's life as the main line of development, panoramic demonstrates the modern Chinese society the social outlook amidst the winds of change. In the book the character of every hue, Lin Yutang most admired Yao Mulan, Lin Yutang 's thought is a classical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y and living wisdom, is subject to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modern human thought. This fully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idea, that of Lin Yutang on the modern perfect woman of his character has a unique opinion, under the pen of Lin Yutang Yao Mulan can be said to set Lin Daiyu's talents, Xue Baochai's beauty, Shi Xiangyun grace in a body. Yao Mulan represented Lin Yutang at heart the most perfect image of women.Key words: Lin Yutang; moment of perfect woman; Yao Mulan;林语堂曾在《京华烟云》的序中写到:“古今志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志文也。
分析《京华烟云》的两个人物

分析《京华烟云》的两个人物——读《京华烟云》08教育系xx前不久,看了一部林语堂的小说,名字叫做《京华烟云》。
虽然林语堂的小说不是很出名,他也很少写小说,但是在为数不多的小说中,我觉得这部小说还是写得不错的。
这部小说由八国联军侵华写到抗日战争爆发,主要围绕北京两大家族在这个动乱年代中各个角色的表现而写,写出了大变化时期人们的思想动态,是人们了解这个时期的一部比较好的小说。
这部小说没有鲁迅先生那样强烈的褒贬态度,不是一部扬新弃旧的的小说。
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
既非对旧式生活进赞词,亦非为新式生活做辩解。
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我们不能否认鲁迅先生的小说像一把长矛直接指向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但是相对于那种战斗性的小说,我觉得这种小说更适合现在我们年轻人读。
因为在这类小说中,我们不会受作者影响太大,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判断能力对小说里面的人物进行分析,这样更能提高我们的分析能力和阅读水平。
我看了这部小说之后,觉得这部小说里有几个人物刻化的非常好,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感受。
首先说一下姚思安。
作为一个大家族的一家之主,他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很大部分的家主有相似之处。
例如,在家中很是威严,对儿女的要求严厉,当他的大儿子不长进的时候,他甚至不惜用打骂来教育。
他知道这样不好,对儿子也不会有什么作用,只能让儿子对他更为惧怕。
但是,作为一个希望自己儿子有长进的家长,尤其是他这样掌握着一个巨大家产的家长来说,看到儿子这样的没有出息,当然会感到痛惜。
当这种痛惜爆发出来,就变成了打骂。
这一点和大多数的一家之主是相同的,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封建家族)有出息,能够把自己创建的一个家好好的继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但是,除了这一点以外,姚思安有很多和其他的封建家主不同的地方。
论《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

论《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目的及意义姚木兰是林语堂著名的小说《京华烟云》中的女主人公,她聪慧灵巧,温柔贤惠,隐忍坚韧,宽容豁达。
本课题主要分析姚木兰形象的特征,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作家价值观、人生观、爱情观等方面分析作者塑造此形象的原因,论述这一形象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从作品中提炼出了作者对于女性观的思考,加深了对女性形象的理解和感悟,树立成熟的女性观和传统观。
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内容与计划内容本课题主要分析姚林语堂小说《京华烟云》中的女主人公木兰形象的特征,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作家价值观、人生观、爱情观等方面分析作者塑造此形象的原因,论述这一形象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计划年月—年月选题年月—年月交开题报告年月—年月找资料、交初稿年月—年月修改论文、定稿、论文答辩国内外同类研究简况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就有大量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林语堂的作品。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就有大量学者开始了对小说《京华烟云》的研究,起初的研究角度多集中在文化批判,悲剧意识,儒道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
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京华烟云》的学者引入了文学本体论的视角,开始了对小说中主人公形象的批评和研究,特别是女主人公姚木兰的形象。
代表作品如崔莉群:《林语堂<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松花江林区广播电视大学,哈尔滨,朱红丹:《评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形象》,浙江金华第二中学学报,年第四期等等都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了姚木兰这一艺术形象。
特色与创新特色主要在于对《京华烟云》中女主人公姚木兰的形象从传统女性之美的角度做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主要论述作品中日常生活中体现的女性传统美、爱情婚姻中体现的女性传统美、家庭生活中体现的女性传统美和作品中人物对待人生苦难的女性传统美,全面分析姚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特征,同时也反映出作品的文化意义。
文献综述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论<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为了更深入地分析作品中这一艺术形象,我查阅参考了大量的有关书籍与文献资料,以下是对相关文献资料所做的分析与概括:《京华烟云》是最能体现林语堂创作特色的代表作之一,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就有大量学者对小说《京华烟云》进行研究,起初的研究角度多集中在文化批判、悲剧意识、儒道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
用梁实秋的文学批评分析《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形象

用梁实秋的文学批评分析《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形象作者:周仕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1期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评论史上,梁实秋始终坚守着“二元人性论”和“古典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
《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有着非功利的审美眼光和豁达包容的美好人性,尤其是她对待感情“以理制欲”的态度,都符合梁实秋所推崇的文学批评标准。
关键词:姚木兰;梁实秋;非功利;古典主义;人性论;以理制欲;超时代[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02一、木兰的非功利审美眼光姚木兰对美的追求是独到的,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
而這种审美眼光是非功利的。
在《京华烟云》这部小说中,主要从木兰对待素云、曼娘以及莺莺的审美态度上表现出来。
曼娘是一个孤苦无依的人,家道中落,以冲喜之名嫁入曾家,之后又以处子之身守活寡。
官宦之家出身的刁蛮的素云非常看不起贫寒的曼娘,常常夹枪带棒地羞辱曼娘。
但木兰作为富商之女,却同曼娘情同手足,每当素云对曼娘无礼的时候,木兰都会机智地维护曼娘。
小说中写道:“因为木兰对曼娘的美是羡慕的五体投地的,羡慕她的樱桃小口,她那一洼儿秋水般的眼睛。
”[1]对待素云的刁蛮任性,木兰的妹妹莫愁深感厌恶,但木兰却能跳出现实功利性的环境,以非功利性的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素云。
素云虽然为人刁蛮刻薄,但她的美丽依然也吸引了木兰。
莺莺是牛怀瑜的姨太太,以前是有名的交际花。
曼娘认为莺莺就是一个无耻的风尘女子,但木兰却对莺莺怀有好奇之心,在姚家大宴的时候,她很想和莺莺谈谈,甚至她觉得莺莺从近处看比远处看更美。
在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观中,他追求的是所谓的基于常态人性标准的道德的批评,也就是伦理的批评。
梁实秋认为,最好的批评永远是基于严谨的人性标准的判断,是应该作为一门学问去潜心研究的,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批评。
无论是在“五四”那个宣扬个性解放的大环境下,还是在无产阶级大众文学成为文学主流思想的情况下,梁实秋始终坚持着古典主义的文学批评观,认为文学不应该受到政治等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
浅谈《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形象特点——姚木兰与薛宝钗的形象对比(电子稿)

在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子通主编的《林语堂评说七十年》一书中,一篇作者为刘勇的《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底蕴》一文,提到了“‘道家女儿’的命运沉浮”。在作品中,开头是在“兵荒马乱之中,姚家由京城举家南逃”;最后结尾则是“姚家新一代女主人姚木兰一家仍然于兵荒马乱之中由杭州西逃”,这首尾相重叠的场景,传达出一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蕴:人的命运沉浮飘零,悲欢离合,是难以自握的。作者认为从姚木兰身上体现了浓厚的宿命论情结,她不仅“相信一个人的婚姻是受命运支配的,而且也相信人的整个命运都是自己无可支配的”。2
陈朝旭的《从姚木兰的形象看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一文中这样写到:“在《京华烟云》这部小说中,林语堂塑造了一位美丽而独特的女性姚木兰,通过对姚木兰婚姻与爱情的分析来阐述其自身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小说中姚木兰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体现了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姚木兰营造幸福婚姻生活的努力则体现了林语堂的快乐哲学。林语堂这样来安排木兰的婚姻与爱情,表面上看好象是因为太偏爱木兰,不忍心看她受到爱情的折磨,其实,是他自己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在起作用,也是他自己人生观的自然表露。”4
对于这样一个完美的人物,自从《京华烟云》一书问世以来,就有无数的人对她进行研究,学术界对木兰的评价褒贬不一,绝大多数人认为她能够很好的经营自己的爱情与婚姻,是个有志、有爱、有情、有义的完美女性,是集“情人、妻子、母亲、朋友”于一身的现代贤妻良母。但是有少部分人认为,她不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最终向腐朽的旧制度妥协,放弃自己心中爱的人,而与自己门当户对的丈夫结婚。尽管她上过新学,有新思想,依旧逃不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时婚姻制度,这是可悲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
【导语】:
姚木兰是《京华烟云》中女主人公,关于姚木兰是怎样的人一直受到关注,本店铺来分享姚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来了解一下吧。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是怎样的人
姚木兰生长于富家,从小受道家信徒父亲姚思安的影响,容忍宽大、亲切和霭,她崇尚老庄、歌笑自然,留连山水。
在林先生的笔下,活脱脱一个值得老庄先贤们称道的“典型女性”。
道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20世纪30年代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姚木兰受道家影响,但时代却给她印上了新的痕迹,使她走向社会,走进了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组成的抗日洪流当中。
这正是小说中姚木兰形象的蕴义。
姚木兰人物形象分析
木兰在小说中既具有传统思想中的贤良淑德的品质,又兼具西方文化中的不拘小节、大方开朗的性格。
在林语堂笔下的女性,既有西方思想中的优点,又融合了中国的儒道精神,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使得《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大都具有贤良淑德的美好品质,也具有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顺和宽厚的品格。
而在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后,又使诸如书中主人公姚木兰拥有了一些道家特有的淡泊名利、随性洒脱,以及追逐自由的特质,从而更加凸显了主人公的与众不同之处。
除了儒道思想的结合,再加上西方思想与其之间的融合,使她们除了具备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些美好品质之外,又融入了西方的
热情奔放,不拘小节,随性而为等品质,作者将书中的女性角色勾勒得更加完美了。
在东方女性的传统美与西方女性的含蓄美的相互结合之下,恰恰正符合了作者以及大部分读者对女性的审美。
若是只具有其中的一部分,那则将显得留下一些缺憾了,特别是对木兰的刻画,更是很好的诠释了这点。
姚思安的大女儿木兰,在姚思安的道家思想的长期熏陶之下,深受影响。
作者称木兰为“道家女儿”,木兰既是作者心目中最为完美的女性形象,又是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和传递者,她虽贵为大小姐,自小就养尊处优,但却从不娇纵,对人谦虚有礼貌且真诚平等,思想自由,行事洒脱。
可以说木兰的一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木兰是京华烟云一书中所描写的最具特色也是最完美的一个女性角色。
当然,她也正是该书的作者林语堂先生内心当中的完美的女性形象,《红楼梦》当中的女性形象的美好的一面,木兰几乎都具备了。
由于从小就受到家人的悉心教育,她不仅在文学知识上颇有见地,而且十分的聪明能干,知书达理,并且能够独立思考,自己处理好分内之事。
受到父亲道家精神的影响,使木兰身上具有了一种时代精神,她崇尚自由、不拘一格,从小便体现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既会唱京戏,吹口哨,还能辨识甲骨文,才华横溢、灵气逼人。
才情兼具的木兰是全北平人眼中的才女。
在困难面前,木兰也能够坦然面对。
在木兰坎坷多难的一生中,她所完成的最大的一次超越,就是她的婚姻了。
尽管木兰所深爱的人是孔立夫,但是却因为在她小时候曾家曾经有恩于她,将她从人贩手中赎回过,在曾家三番两次的提亲下,木兰为了报恩不得不牺牲自
己的幸福嫁人曾家。
虽然最终未能够与自己真正深爱之人孔立夫在一起,而听从父母的安排嫁入了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曾家,但是这依然体现出了她的顺其自然的道家思想,能够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又何尝不是一种处世智慧。
事实证明,木兰的委身嫁给荪亚的这一决定,未必就会给木兰带来不幸,恰恰相反,木兰在嫁给荪亚之后,发现了荪亚身上所具有的能够带给她幸福的种种优点,再加上木兰本身的聪慧,对家庭加以打理,便使得二人的婚姻生活过得十分幸福美满了。
从这可以看得出,木兰身上所具有的宽容和无畏,以及能够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精神。
即使最终没能够与自己深爱的孔立夫在一起,木兰也没有整日哀怨或堕落,而是打起十二分精神将自己和荪亚的婚姻经营的风生水起,在道家超脱自由精神的影响之下,木兰在婚后反而没有收到任何的束缚而过得更加自由自在,在荪亚的陪伴之下,她的婚姻生活美满而幸福。
她宁愿隐居山林过着远离功名利禄的生活,也不愿在高官厚禄的荫蔽之下限制了自己和家人的自由,因而,她劝诫丈夫荪亚放弃从政,心甘情愿与他一起整日粗茶淡饭、紧衣缩食过苦日子。
这又从一方面展现出了木兰的勇敢和洒脱,独具主见性,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不论从哪方面来讲,木兰都算得上是当时女性中的佼佼者了。
从木兰的为人处事以及诸多思想行为中都能看出她不仅是一个传统的东方女性,更是一位拥有西方先进、开放思想的新时代的女性。
道儒思想融合下的女性形象
虽然作者林语堂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反对儒家的传统思想,
但是身为一个中国人,他也在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之下,受到了其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而在描写书中人物之时,也加入了很多在道儒融合之下的女性形象。
诸如姚木兰,林语堂把自己的思想渗透到了人物形象的言行举止当中去,将这个既身为"道家女儿",生性洒脱、向往自由,又不失传统美德、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女性形象描写的淋漓尽致、活灵活现,体现出了作者对于木兰的人物形象的偏爱,也反映了在当时充满了变动的社会环境的变迁之下人物所受到的思想的融合。
美貌和智慧集于一身的木兰,同时也将儒道文化的精华于一身,不论在什么时候、遇见什么艰难困苦,在道家超脱自由的思想的影响之下,木兰都能够勇敢坚强的去面对,完成对自己的历练和一次又一次的超越。
事实上,从作者对人物的命运描写中来看,是可以发现作者更加倾向于对道家思想的,受到道家思想影响的木兰,个性洒脱,生性自由,最终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坦然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小幸福。
而深受儒家传统礼教影响的曼娘,却从未有过自由,一生都被所谓的传统给套牢了,最终不得善终。
而在儒道思想相互结合之下,也有着其自身的优点。
可以说姚木兰是道家的女儿,她生命的内心层面是道家,她有着对田园生活的浪漫遐思和亲身体验。
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嫁于钟鸣鼎食之家的姚木兰并不依恋钟鸣鼎食的荣华,她渴望自然,在绫罗绸缎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冰清玉洁,如烟如梦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