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京华烟云》文学赏析
论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

而 本 文 主 要是从
,
《 京 华 烟 云 》 中 那些 具 有
,
她还 会传统女 子 不 会 的才能
不 符 合 传统女 性 的含 蓄
,
比 如 唱 京戏 以及 吹 口 哨
,
这虽
,
独 特 性 格 的 女 性 形 象来研 究
看 一 看 在 当 时特 定 的 历 史 时期
以 此 发 现本 书的 创 作
但 正 是 这样
。
;
有 的 传统
;
有 的个性
;
有 的柔 美
。
。
就如 同形
有 不 少的考验 与磨难
了 勇敢 与 洒 脱
,
但面 临这 些 考验 与磨难
,
木 兰 表现 出
态 各异 的云
本 文 以木 兰 为 例做 详 细 的分析
也 让 木 兰 对 人 生 有 了 自己 独 特 的 思 考 和 判
。
木兰
,
这 个 名 字 让 我 们 不 由 自主 地 联 想 到 花 木 兰
产 生 自己 的人 生
,
甚 至 她 受 西 方文化 的影 响 的现 代 知 识 女 性 首先 开 放女 性 见
, ,
。 。
是 跳 脱 于 传 统 之 外 的一 个 完美
观
、
价值观 和 世界 观
。
。
在 思 考 的过 程 中 学 习
也 在 学 习 的过
是 木 兰这 一 形 象变 得立体 生 动
。
,
有血 有 肉
。
树立
了一 个 近现 代 女性 精神 和 品格 的标 杆
,
林语 堂 处 于 一个 比较 特别 的年 代
旧 两 种 思想
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性观

摘要作为中国新旧交替时代下的一名典型文人,林语堂的思想表现为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的融合,既有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又受到了西方现代人文思想的影响。
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使林语堂对现代中国完美女性应有的品格有着独特的见解。
这种完美女性观在其代表作《京华烟云》中得到了系统的阐释。
本文对《京华烟云》中包括主人公姚木兰在内的性格各异的几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以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作为内心坚守,并拥有现代思想中自由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以道家自然逍遥的思想关注内心,利用儒家的道德操守和生存智慧面对生活,这就是林语堂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定义。
而姚木兰正是林语堂这种中体西用、儒道合一的女性观的集大成者,是作者心中女性的完人,而且对于理想中国人的品格塑造也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完美女性;中体西用;儒道结合AbstractAs a typical writer from the old era scholar, Lin Yutang’s thought performed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fusion of two cultures. It included classical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ical and intellectual life, but also by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modern human thought. For this embracing thought, Mr. Lin had a unique perspective about the modern Chinese perfect woman of his character. In his masterpiece “Moment in Peking”, this concept of the perfect woman had been a great system of interpretation. In this paper, “Moment in Peking” included the heroine Yao Mulan’s several different characters, including female imag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e can conclude: philosophy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inner stick, and owned modern ideas of free personality and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Happy thoughts to Taoist inner focus, using Confucian ethics and living wisdom to face life, and this was the quality of Lin’s definition of the perfect woman. And Yao Mulan was Lin’s west, but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the unity of a master of feminism, was the author of the perfect woman in his mind. At the same time, it ha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hinese character of the ideal shape.Key words:Lin Yutang;moment in Peking;perfect female image;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combin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序言 (1)一、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概括——中体西用,儒道合一 (2)1.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完美女性观 (2)2.“西学东渐”中的女性解放思想 (2)3.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内涵 (2)二、《京华烟云》中不够完美的女性——对完美理想的衬托 (3)1.莫愁——富贵荣华,不及姚家莫愁 (3)2.曼娘——“顺从”是她一生悲剧的根源 (5)3.红玉——现代的启蒙不应只是爱情 (6)4.素云——她只是个被命运捉弄的骄傲女子 (8)三、林语堂理想中完美女性的化身姚木兰 (9)1.现代思想与传统美德的理想组合 (9)2.世俗智慧与超然思想的辩证统一 (10)四、结论与启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林语堂学贯中西,思想受到西方影响极大,因此,与同时期的中国作家相比,林语堂的作品中更多的体现了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和妇女思想解放的现代性命题。
《京华烟云》的悲剧意识内涵与审美特性

木兰“感觉到精神上的自由,感觉到前未曾经过的甜 京城等差事的人真是成千成万的,都是一无所长,所
71
品 评
以只好找官做。”官员的虚伪面具下的本质是一群不 堂在细腻写实的描述中奠定了悲伤的基调,这种悲伤
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做官已经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是隐隐的不着痕迹的悲,没有大的笔墨渲染,是冷眼
姚木兰也难逃情爱之悲。
直指作品的悲剧性内涵,是沉重、残酷、绝望等感受
木兰虽然嫁给了荪亚,内心却深爱着立夫,从 的外在体现。这种“笑中带泪”的悲剧基调在《京华
香山二人巧遇,到共游泰山心意相融,再到后来的舍 烟云》中得到很好的印证。
身相救,木兰心中始终牵挂着立夫。和立夫相处时,
林语堂同样对官员予以了辛辣的讽刺:“在北
竭力保持着一家之主的威严,教导子女要读圣贤书, 陷入悲剧的命运,而是如何面对这种悲剧命运。木兰
走正道。尤其是对曼娘,更是特别的看管。木兰和荪 在爱情选择上的表现也正是林语堂悲剧意识观的深层
亚带曼娘看电影这种寻常不过的事情,在曾文璞看来 体现,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林语堂的选择——面对
却有违妇道,并责骂了木兰。这次训斥与其说是对木 爱情悲剧的最终选择。
不能自主的婚姻为爱情带来了厚重的悲伤情调。 存,乐形于外,伤质于内。“笑中带泪”是喜剧的形
茫茫人海,男女能相识便是难得的缘分,更不要说相 式和悲剧的内在结合起来的一种智慧性的艺术表达方
爱了,相爱却不能相守,不禁让人心生“情深缘浅” 式,“微笑”常与乐观、豁达联系在一起,轻松诙谐
的悲哀。纵是林语堂笔下聪慧至极,“黛钗合一”的 的语调表达使读者产生一种舒服的阅读感受;“泪水”
悲伤的背后传来的是整个时代的叹息,而这叹息又在 来写《京华烟云》的,他的笔尖勾写出对人生的热爱,
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

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林语堂是中国近现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见以及优美的文笔而闻名。
其中,他的《京华烟云》一书,被广大读者誉为经典之作。
读完《京华烟云》,我深感林语堂的才华和思想深度,同时也被他对人生和乡愁的深情描绘所折服。
《京华烟云》以京城为背景,通过描绘不同阶层的人物命运和家族纷争,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小说中的各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困境,通过他们的经历和心路历程,林语堂细腻地展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林语堂笔下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情感纠葛和内心矛盾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例如,小说中的女主角秀珍,她生活在封建社会束缚下,却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她既温柔善良,又勇敢坚韧,她的命运起伏跌宕,最终用自己的努力走上了改变命运的道路。
秀珍的形象展示了林语堂对女性平等和独立思想的关注,同时也传达了他对人性美好的无尽追求。
读完《京华烟云》,我被林语堂丰富的想象力和精确的用词所折服。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了丰富多彩的京城风貌和人物形象。
他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话的剖析,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古老的京城中,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沧桑与魅力。
林语堂的文笔清新流畅,句子优美而有力,每一个词语都恰到好处。
他的语言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让人对文字和文学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有恢弘的哲思,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不禁被他对人生和时代的思考所触动。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人生百科。
他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传达了对人生、乡愁和历史的反思。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
《京华烟云》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本思想的启蒙书。
通过阅读《京华烟云》,我对林语堂的才华和思想深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他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瑰宝,更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的作品不仅给我带来了阅读的乐趣,也让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

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是一部以京城的历史为背景,以各式各样的人物为主线的小说。
通过读完这本小说,我不禁对历史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感到深深的思考。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针对小说中的三个方面进行评论和分析。
首先,我将讨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描写,接着是小说所揭示出的社会现象,最后是小说给我带来的启示。
小说《京华烟云》以1930年代的北平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从乡村来到京城生活和奋斗的少年林家栋的故事。
小说中刻画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贪婪、有的勇敢、有的残忍,这些形象丰富多样,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其中林家栋是一个具有坚韧意志和积极向上的主角,他通过努力工作和与不同人交往,展现了一个青年在现实生活中逐步成长的过程。
小说中的官僚、商人、妓女等各式人物,都各具特色,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真实而有血有肉的都市故事。
除了人物描写,小说《京华烟云》还通过情节的设计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背景。
在小说中,林家栋经历了在中学读书、在报社工作和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经历。
这些情节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同时也揭示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考方式。
小说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叙述,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历史的多变和人性的复杂。
读完《京华烟云》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
首先,小说中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
在小说中,林家栋所经历的困境和挣扎,使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思考着如何在现实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其次,小说所揭示出的社会现象令我深思。
无论是那个时代还是现在,社会都在发展变化,人们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而我作为一个个体,又如何在这变化的洪流中保持独立和目标明确,这是我思考的重要问题。
最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刻画,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
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我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变迁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必然。
同时,也明白了历史的重要性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总的来说,《京华烟云》是一部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小说。
京华烟云的现实意义

京华烟云的现实意义摘要:一、引言二、京华烟云的作品背景三、京华烟云的现实意义1.反映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2.展示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3.表现人性百态与人生哲学四、作品中的现实问题探讨1.贫富差距与社会矛盾2.女性地位与性别平等3.教育观念与价值观的演变五、现实意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六、结论正文:一、引言《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自问世以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现实意义备受推崇。
本文旨在探讨《京华烟云》的现实意义,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提供启示。
二、京华烟云的作品背景《京华烟云》以民国时期的北平为背景,讲述了民国初年一群生活在北平的社会各界人士的生活故事。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以及人性百态。
三、京华烟云的现实意义1.反映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京华烟云》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礼教与新兴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冲突,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这种变革不仅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展示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京华烟云》中,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婚姻观念、教育方式等。
这种碰撞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同时也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描绘,作者表达了他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注。
3.表现人性百态与人生哲学《京华烟云》中,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善良与丑恶、真诚与虚伪、勇敢与妥协等不同的人性百态。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作者传达了他的人生哲学观念,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生价值的方向。
四、作品中的现实问题探讨1.贫富差距与社会矛盾《京华烟云》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
作品中,富人的生活奢华与贫困百姓的艰难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社会问题的根源。
2.女性地位与性别平等在这部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地位相对较低。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观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文学作品中的女性
观。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一部著名小说,说明了这位作家如何看
待女性问题的态度。
林语堂在作品中展示的女性观念是极为博大的,
并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一定的体现。
首先,林语堂崇尚女性的独立性。
他把内心的独立性作为女性的
精神武器,大力弘扬扎实的个人信念、真挚的精神、自信的行动等。
小说中的人物之一?"阿绣",便是一位坚强的独立女性,在服从家族传
统君臣关系的条条框框下仍然能够以坚如磐石的态度跟主人们正视,
敢于拒绝其他人的干涉,并大放娇嗔,给人带来很大精神上的鼓舞。
其次,林语堂强调女性的仁慈、精神和服务他人。
《京华烟云》
中女主人"紫薇",她崇尚以善念待人,精于理想礼仪,优于各种服务,在困难中对别人的帮助尤为勤勉。
她的仁慈和精神引领了周围的所有人,也给了他们深刻的启示。
最后,林语堂也高度赞赏女性之间的友谊。
他丰富了人物间友谊
的内容,展示了女性之间仁慈、温柔、宽容、勇敢、忠诚互助的美德。
一方面,它给出了一个榜样,鼓励人们谋求友谊;另一方面,它更加
凸显了女性的重要地位,激励人们尊重女性,充分发挥女性在社会发
展中的作用。
从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看,他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观念是博大的,强调女性的独立性、仁慈精神和服务他人以及女性之间的友谊。
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女性,让女性在
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讲解学习

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读林语堂《京华烟云》有感林语堂先生, 一代文学大家, 有幸在茫茫书海与《京华烟云》一书邂逅实属有幸。
震撼于林先生将三大家族在清朝末期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 荣辱兴衰的故事和置身其中的人物命运精炼同时情节连贯错落有致的描写, 处理如此得当, 人物形象在脑海中栩栩如生。
由于此书描写的是三大家族史诗般的命运变迁, 逐渐衰落, 姚木兰这一代人一生境遇变化, 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人物性格、接收新事物、新思想的程度造成行为方面的千差万别, 更是敬佩林先生思维之严谨, 逻辑错综复杂没有半点不合常理之处更是让我感叹剧作家之伟大。
下面来说说剧中让我尤为记忆深刻的几个人物。
莫愁是最让我敬佩的女士。
如果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在其中选择一个角色, 并且以剧中人物性格和命运走向生活的话, 我一定会毫不犹豫选择姚莫愁。
莫愁的生活环境塑造这样一个完整, 生动, 文化涵养颇丰, 大气高雅的女性实在理所当然。
姚思远这样一个新派的接收新思想又不批判旧思想, 融新旧思想于一处, 行事作风以新派为先。
这样一个父亲形象在莫愁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建设中占有不可替代, 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姚木兰在莫愁为人做事, 学习过程中的榜样作用由莫愁其自身性格, 能力, 为人方面优秀程度可见一斑。
后来嫁为人妻之后就是莫愁已经成型的个人人格魅力展现无遗的时候, 直至此书末了, 莫愁一家迁至重庆, 后面的情形可自行想象。
木兰是姚思远最挚爱的一个孩子, 在其身上倾注的心血不言而喻, 由姚思远老先生从木兰孩童时期给木兰灌输的古代遗产经典文化, 新派又别具一格的行事风格使得木兰逐渐成为大家所公认的妙想家。
木兰一生中与莫愁这样一个旧式女人的友谊让我相信两个互补的人可以有莫逆之交的。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有共同语言和爱好, 性格的人能产生友谊, 这种思想最容易被接受。
可是木兰和莫愁之间的轻易颠覆了我之前的看法。
就木兰这个人物就其中一些情节发展让我捉摸不透, 但是又合情合理就人物性格而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文学作品鉴赏家国恩怨沁红尘,残灰犹共晚烟飞——林语堂《京华烟云》文学赏析姓名:学号:院系:指导教师:《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颇有名的书。
它描写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是北平曾、姚、牛等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恩怨及抗日爆发后的民族情仇,非常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
初读林先生名作,约莫在初三年纪。
《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
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整篇小说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爱情生活故事。
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这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
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
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
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不过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不过仅仅猜测而已。
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
和《红楼梦》相比,《京华烟云》里的家族关系简单得多,人们之间的心眼也相对少些,没有那些剑拔弩张的气势,通篇都有一种平淡冲和的气息。
小姐们虽然能言善道,不过都有着旧时期女性的温婉贤淑,先生们即使再不长进,也算孝顺听话,就是说,没有什么让人气愤或者怒火中烧的场景和对话,稍嫌沉闷了些,却很能平复心情。
人家说,从一个人写作的风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以及当时的心情,我想是很有道理的,比如看《红楼梦》,就算是最简单的家居生活,也能给人错综复杂的感觉;而林先生的《京华烟云》,即使主人公经历动荡难测的年代,也能活得逍遥自在,颇有得色。
看来林先生是看透了起起落落,风云变化,方能下笔如此豁达安详。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给西洋人。
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
而《京华烟云》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
此种宣传是间接的。
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
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
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
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
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
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
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
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林语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调侃式的描写中,不经意中流露了自己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从书中看出林语堂似乎很钦佩辜鸿铭的才华,对他的学识在书中有两次有生动的展现。
林语堂对于新文化运动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但对新文化运动中有些人对中国文化全面的否定,唯西方优胜论的思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北京大学能成为新思想和新思潮宣传的中心,是因为蔡元培实行“自由主义”的原则,各种思想在学生中传播、交流,最终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正是因为“自由主义”的思想才使许多的中国知识分子拿起笔,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才会产生众多的文学团体,才会出现许多有自己独特鲜明风格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家。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因为这本书我开始喜欢上了道家的思想,姚思安有深厚的道家的学问,他不待见儒家思想伦理纲常的那一套,没有让木兰和莫愁裹小脚,让她们上新式的学堂,既让她们学习中国的文化,也让她们学习西方的文化。
从这些例子中似乎感觉到姚思安肯定是一个接受过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的人物。
但事实上姚思安奉行的只有道家的人生哲学,特别喜欢收藏文物。
跟西方扯不上一丁点的关系。
但姚思安却没有阻止西方先进文明的传播。
我想林语堂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想表达并不是中国的所有的传统和文化对现代文明都是起阻碍作用的,不能因为儒家文化中的封建思想起了阻碍作用,便全盘否定了中国其它的传统思想文化。
林语堂还把《红楼梦》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红玉让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华,有个性却体弱多病的女子,最终为了成全自己心爱的人,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宝芬让我想到了薛宝钗,一位沉稳、冷静又有些城府的女子。
阿非让我想到了贾宝玉,一个爱到处留情的男子。
中卷部分的《庭院悲剧》显然便是一出现代版的《红楼梦》《京华烟云》的下卷《秋季歌声》是全书的高潮,也是全书主题的升华,悲惨而残酷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让人震撼,人们抛弃了“家仇”,团结一致的投入到抵抗侵略中。
人们期待着当抗战胜利后,可以迎来新的天地。
《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五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书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国社会各种人物。
此书内可以看见旧派人物慢慢的消灭,新式的人物跟着出来。
代表最旧的是牛夫妇,曾老爷;代表新的是环儿,陈三,黛云。
作者林语堂,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
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全书受庄子的影响。
或可说庄子犹如上帝,出三句题目教林语堂去做,今见林语堂这样发挥尽致,庄子不好意思不赏他一枚仙桃罗!此书的第三部题为“秋季歌声”(即第三个题目),取庄周“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生死循环之道为宗旨:秋天树叶衰落之时,春已开始,起伏循环,天道也。
故第三卷描写战争,可谓即描写旧中国的衰老,就是新中国的萌芽。
故书中有“晚秋落叶声中,可听出新春的调子,及将来夏季的强壮曲拍”等语。
又有一段论人之永生与宝石之永生,我认为非常重要。
可说人之永生是种族的,而宝石的永生是单独的,木兰游观始皇无字碑那一段尤说得详尽。
那一块石头无情无感,故永远生存,人为有情之动物,故个人死去而家族却永远流传。
有人说这不过为要充满人求永生之欲望,强为解释,但我说有深道理在内,非妄言也。
姚木兰的生活变迁,也很值得研究: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
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的理想女子。
这部小说原版虽然是用英文写成,却有许多奥妙处,非中国人看不出来。
西洋人看书比较粗心,也许不会体悟出来。
中国奇特的心理,非中国人不能了解。
又如书中谈《红楼梦》之处,当然非未读《红楼梦》者所能欣赏的。
也有几处讽刺某一派人,也得中国人才能领会。
最后,依然想说:《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