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英译赏析

合集下载

《声声慢》原文、翻译及赏析

《声声慢》原文、翻译及赏析

《声声慢》原文、翻译及赏析《声声慢》原文、翻译及赏析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作品赏析【注释】①将息:将养休息。

②怎生:怎样,怎么。

③这次第:这一连串的情况。

【评解】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声声慢》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翻译】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诗歌翻译品析——李清照《声声慢》的英译

诗歌翻译品析——李清照《声声慢》的英译
2 0 1 7年第 1 1 期 总第 4 7 4期
百家 讲坛
诗 歌 翻 译 品析
— —
李清照《 声声慢》 的英译
李艳君
( 吉林 师 范大 学外 国语 学院 ,吉 林
长春
1 3 0 0 0 0 )
摘 要 :宋词是我 国历 史上重要 的文化 遗产之一 ,其彰显 了我国深厚 的文化底 蕴。将 中国古典诗 词 中的文化 意 境准确地传递给 国外读者 ,是译 员的责任 和使命 。本文通过 分析 比较 两个版本 的李清照 《 声声慢》 英译 文 ,对英 汉 诗词语言 中的韵律 、节奏进行探 究,从 而揭 示中国古诗 词的真谛。 关键词 :《 声声慢 》 ;分析 比较 ;英译
苦 中独 自倚着窗儿 、 孤独无靠 的词 人 , 她 只觉得 时间过得很慢 ,
希望快点打发走这难熬的时光 。这种愁苦绝 望的意境 , 林误 译
为一眨眼天就黑 了, 时光匆匆 , 却没有表现 出诗人 寂寞难耐 、 忧
愁而又独 自一人 , 不知 怎么打 发这似水 的光 阴 , 而这 两层意 思 是截然 相反 的。对 于 “ 点点滴 滴 ” , 林 巧妙 地 以“ Ht —a—p a t , p i t —a —p a t ” 这种传神的拟声词道 出了雨打梧桐 的哒哒声 , 其实 这声音也打在诗人 的心底。结尾应 为一个 愁字表 达不 出诗 人 纷繁的愁思 , 应添加“ o n l y ” 或“ e n o u g h ” 这样 的词。看似欲说 还
时如同看到 了画面 , 体 味到 意境与 美感 ; 另 一方 面 , 在 中西 文 化交流的过程 中, 如何 完美 地再 现诗词 的艺术 效果 , 成为诗 歌
翻 译 中 需 要 关 注 的重 要 课 题 。

《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

《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清照的《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翻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

深秋骤然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

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

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有摘花的兴致。

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样捱到天黑啊!细雨打在梧桐上,一直下到黄昏时分,绵绵细雨还是发出点点滴滴的声音。

这种情形,一个愁字怎么能包容得了!赏析: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的一生中,能够传神地表达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非她的《声声慢》莫属。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词,它在描写女性内心情愫的'深刻,曲折,细腻等方面无人能及。

它是一首不同凡响之作,词史上的一朵奇葩。

《声声慢》十分精美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绪。

这种哀伤之情那样深沉,悲剧气氛那样浓厚。

因此,可以认定是李清照晚年之作,与其前半生词中那种贵族少女天真无愁之气不同。

这分明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巨痛,曲折地然而典型地概括了作者南渡之后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充满着哀愁的内心世界。

尽管这词没有直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但它决不是单纯的只是作者自我心态的描写,而是以一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的悲剧间接地体现了历史的悲剧,从而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所以表现的这一特定的深沉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具有了社会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

李清照声声慢许渊冲译文

李清照声声慢许渊冲译文

李清照声声慢许渊冲译文李清照的宋词《声声慢》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细腻的文字描绘了思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无奈。

而这首词的译文,许渊冲的翻译版本,则更是被广泛传颂,成为备受推崇的经典之一。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描述了一段深情的爱情故事。

词的开头便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达了主人公对于已逝的爱人无尽的思念之情。

而随着歌词的展开,作者通过描绘自己倾诉心声的场景来表现内心的痛苦:“把相思灯火,上吊无人看”。

这样直接而又煽情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了无尽的伤感与无奈。

许渊冲对于这首词的翻译版本,保留了原作中深情的表达,同时加入了自己对于李清照词作背景和内涵的理解。

他将《声声慢》翻译为英文译文“Silent Sorrow”,将李清照的抒情与忧伤展现得淋漓尽致。

许渊冲的翻译版本中,首先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译为“Seeking, searching, empty, and dreary”,这样的翻译直接表达了作者深情的思念和内心的苦楚。

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形容词的排列,将原词中的含义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

在翻译中,许渊冲并没有简单地将原词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赋予了自己的译文一定的艺术性。

这种翻译方式让他的译文更富有感染力和诗意。

例如,在原词的描述下,“把相思灯火,上吊无人看”,许渊冲将之翻译为“Burning lights of love left hanging above,no one can see”。

他选择了“Burning lights of love”这样的词语来形容相思之火,将其抽象化为灯火,巧妙地将原词的含义嵌入到他的译文中。

此外,许渊冲还在译文中加入了对原作描绘背景的解释。

比如,在原词“低眉’抚卷,衣带渐宽终不悔”中,许渊冲将之译为“Head bowed, I read a book,my waistband looser, but I won't look back”。

《声声慢》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声声慢》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声声慢》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声声慢宋·李清照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整天都在寻觅一切清冷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

乍暖还寒的秋季最难以调养。

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

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家中的后园中已开满了菊花,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静坐窗前独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淋沥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

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注释: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损:表示程度极高。

堪:可。

着:亦写作「著」。

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赏析:靖康之变后,李易安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德甫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

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易安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

《声声慢》的英译

《声声慢》的英译

这首《声声慢》曲式李清照的代表作,开头七对叠字被认为是千古绝唱。

“寻寻觅觅”是若有所失的动态,“冷冷清清”是有所失的静态结果,“凄凄惨惨”是内心的表层,“戚戚”是内心的深处。

这三句由动而静,由浅入深,写出了女词人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悲痛。

“乍暖还寒时候”,我认为是刚暖还冷的春天,这种时候最难保养身体。

女词人喝上两三杯味不浓烈的淡酒,怎能抵御晚上吹来的寒风呢?风吹雁叫,一听更加伤心,因为从前看见雁过,总是春回大地,如果丈夫在外,则希望会带来他的消息,现在丈夫已死,过雁还能带来什么希?只能令人心碎断肠。

The beating of the slow 曲式李清照were beginning to field of seven is considered 千古绝唱寻寻觅觅. "" if there is a dynamic and "cold" are of the motionless as a result, the "miserable" inner surface, the "inner distress" is the depth of three. it is still and quiet, build and write the 词人find his homeland, the sorrow. "乍暖还寒, i think that's just warming is still a cold spring, when the most difficult to maintain body下片转入秋天,“满地黄花堆积”,回想从前与丈夫饮酒赏菊,而今花谢飘零,有谁还会来“采菊东篱”呢?只好一个人坐在窗前,望着落花,形单影只,怎样才能熬到天黑啊!更难堪的是,到了黄昏时分,忽然下起雨来,一点一滴落在梧桐叶上,都像是对女词人心灵的打击。

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讲解

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讲解

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讲解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讲解作品原文声声慢寻寻觅觅⑴,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⑵。

乍暖还寒时候⑶,最难将息⑷。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⑸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⑹,如今有谁堪摘⑺守着窗儿独自⑻,怎生得黑⑼梧桐更兼细雨⑽,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⑾,怎一个愁字了得⑿!词句注释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养息适应。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摘:可摘。

⑻着:亦写作“着”。

⑼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3-6]白话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文学赏析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

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

“三美原则”视角的《声声慢》英译本对比

“三美原则”视角的《声声慢》英译本对比

“三美原则”视角的《声声慢》英译本对比《声声慢》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以琵琶伴奏,叙述了一对相思情侣分离的故事。

该词经过多位文人墨客的传唱,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非常经典的爱情传说之一,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以“三美原则”视角来分析《声声慢》英译本对比所体现的不同之处。

首先,从“形美”角度来看,《声声慢》原文的韵律和音律非常优美,采用了平仄协调的技巧,使得整首词既优美动人,又富有节奏感。

然而,在英译本中,这种韵律和音律协调的美感很难得到完美的体现。

尽管译者们对于文字的选择和组合都进行了精心的考虑,但由于英语语言的特点以及翻译难度的限制,很难做到完美的平仄配合,因此“形美”在英译本中有所欠缺。

其次,从“意美”角度来看,原文《声声慢》通过流畅的文字运用,巧妙地表达了相思之苦和离别之痛,在情感上给予读者非常深刻的触动。

与此相比,在英译本中,翻译者们在语言方面做了很多的改动和删减,以使得诗歌的语言更符合英文习惯,但同时也破坏了原文情感的连贯性和深刻性。

因此,“意美”在英译本中也显得有些不足。

最后,我们来看“神美”方面。

原文《声声慢》蕴含了深层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中国古代男女之间相思相怨的情愫,通过古典乐器琵琶的伴奏,使得情感更为饱满丰富。

然而,在英译本中,由于英文语境的限制,这种文化传承并没有得到完美的展现,因此“神美”也被削减了一部分。

总之,《声声慢》英译本与原文相比,在“形美”、“意美”和“神美”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

这也说明了诗歌跨文化翻译的难度之大,需要译者在语言转换过程中综合考虑美学和文化因素,才能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精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声声慢》是其代表作。

历来也备受翻译大家的青睐,其中英译文以林语堂,杨宪益夫妇、徐忠杰和许渊冲的译文尤具代表性。

普特英语将这四种译文进行比较,希望通过对比研究,拓展大家的翻译思路。

例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林译: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杨译:Seeking, seeking,/ Chilly and quiet,/ Desolate, painful and miserable. 徐译:I’ve a sense of something missing I must seek./ Everything about me looks dismal andbleak./ Nothing that gives me pleasure, I can find.许译: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cheer.解析:1)林译全部选用单音节词,押头韵,且词语的选用层层递进,可谓独具匠心。

“dim”和“dark”表明天色已晚, “dense”和“dull”展现了浓重不化,寻觅不得的忧愁和失落,继而“damp”和“dank”渲染阴冷凄苦的氛围,最后“dead”推向高潮,体现了词人绝望无助,凄凉痛苦的内心。

译文言语简练,内涵丰富。

2)杨译用七个形容词对应七对叠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词人情感的变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3)徐译,相较而言,不免显得不够简短。

译者另辟蹊径,将词诗歌化,但由于句子偏长,翻译得过于明白,失去了原词的意境。

4)许译增加了主语,点明了寻觅之物是“what I miss”,似乎过于直白,少了原词的委婉朦胧之感。

译者韵脚的选择十分用心,“miss”与汉语“觅”音似,“cheer”与“戚”相似。

例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林译:The weather, now warm, now cold,/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 get!杨译:Even when it’s warmer there is still a chill,/ It is most difficult to keep well.徐译:Even the weather has proved most unkind./ It is warm, but abruptly it turns cold again./An unbroken rest-most difficult to obtain.许译:How hard is it / To keep me fit / In this lingering cold!解析:这两句说明天气突然转暖,却仍然寒意未消。

变化无常的天气,也影响着人们的心情。

而词人此时生活颠沛流离,心中愁思满满,更兼无常的天气,更难休息和修养。

1)林译将“最难将息”译成“最难忘记”,与原词的意思出入较大。

2)杨译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原词的意境和意思。

3)徐译译文明白易懂,但不够含蓄委婉。

4)许译调整了原词的语序,“lingering cold”点明了“还寒”,但未说明“乍暖”,丢失了原文信息。

例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林译:How can a few cups of thin wine/ Bring warmth against/ The chilly winds of sunset?杨译:Three or two cups of light wine,/ How can they ward off the strong morning wind?徐译:Three cups of thin wine would utterly fail-/ To cope with the rising evening gale.许译:By cup on cup/ Of wine so dry/ Oh, how could I/ Endure at dusk t he drift/ Of wind soswift?解析:1)三杯两盏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翻译方式多样,四位译者的翻译都可以。

2)原文的“敌”字,选词巧妙,生动传神,而四位译者对“敌”的处理,完全不同。

相比较而言徐译的“cope with”和许译的“endure”力度不够,不及其他两位译者选用的“ward off”和“against”。

3)有三位译者保留原文的反问句式。

反问、设问、感叹等句式语气都较为强烈,一般的翻译做法是与原文句式保持一致。

且在译文风格上,许译相较于他者,风格较为不同,尤为突出的是“Oh,how could I”,使译文更具英诗风格。

例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林译:I recognize the geese flying overhead:/ My old friends,/ Bring not the old memories back!杨译:Wild geese fly past, while I’m broken-hearted;/ But I recognize they are my old friends.徐译:Myself, into woe, a flight of wild geese has thrown./ But with them , very familiar I havegrown.许译:It breaks my heart, alas,/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e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old.解析:1)自古鸿雁传书,雁是古时人们互通书信的重要工具。

亲人分离,山河破碎,正伤痛,又看到雁飞过,恐怕传递的又是坏消息,更何况还是旧相识。

旧愁新苦涌上心头,更添悲痛。

2)这一句,虽短短十二个字,情感却是不断变化的。

纵观四中译文,大部分不能传递出文字深层次含义,雁、伤心、旧相识之间的关系表达地不够紧密。

唯有林译独辟蹊径,对原文进行了较大改动,特别是最后一句“bring not the old memories back!”道出了旧相识却反增其悲的原因。

例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林译:Let fallen flowers lie where they fall./ To what purpose/ And for w hom should I decorate?杨译:Fallen chrysanthemums piled up on the ground,/ So withered,/ Who wou ld pluck them?徐译:About the ground, chrysanthemums are bestrewn./ Gathering into heaps-b ruised-withering soon. / With myself in utter misery and gloom,/ Who cares to save them from theirapproaching doom?许译: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 ers. / Who will pickthem up now?解析:1)词人以花喻人,凋零的菊花,散落在地,无人问津。

自己也同样如此,山河破碎,身世浮沉,无人怜惜。

2)“满地黄花堆积”中较为难翻的是“堆积”这个词。

林译只是表明花落,并未体现“堆积”二字。

徐译虽然将原词意思完整表达出,但言语不够精简。

许译的“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可谓佳译,十分生动形象。

至于”黄花“一词,原文指代黄色菊花,林译“fallen flowers”过于笼统,“chrysanthemum”和“yellow flowers”都可以,但前者个人觉得比较生僻,且发音略微艰涩,用作译文不太符合诗歌朗朗上口的特点,也并非指黄色菊花。

3)“憔悴损”不仅是菊花凋谢枯萎,也代表词人自己身体瘦弱,面色蜡黄。

林译和徐译体现了由物及人的一个转变,但徐译语言略显臃肿。

例2、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林译:By the window shut,/ Guarding it alone,/ To see the sky has turned so black!杨译:Leaning on the window,/ How can I pass the time till night alone?徐译:Standing by the window-watching in anguish stark,/ Could I bear alone the sight until it isdark?许译: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 how/ Could I but quicken/ The pace of darkness that won’tthicken?解析:1)这两句描写出词人孤苦寂寞,连熬到天黑都觉不易。

2)林译对原词有所误解,一处是“守着窗儿”的守,不应是“guard”作守卫,守护的意思。

其他译者的“lean on”,“stand by”, “sit at”都可以。

另一处是后面的“独自怎生得黑”,原词的意思是难以熬到天黑,而不是林译中的“the sky has turned so black”,天色已是一片漆黑。

3)徐译和许译对后一句动词的处理比较好,选用了“bear”和“quicken”两个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词人寂寞冷清,度日如年的心态,杨译的“pass”相较则略显平淡。

例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林译:And the drizzle on the kola nut/ Keeps on droning:/ Pit-a-pat, pit-a -pat!杨译:The drizzle falls on the wutong trees,/ Raindrops drip down at dusk.徐译:Against the tung and plane trees, the wind rises high./ The drizzle becomes trickles, as evendraws nigh.许译: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解析:1)雨打梧桐,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十分典型的文化意象,秋雨淅沥,满绪愁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