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英文作品翻译之特点 (2)
浅评林语堂先生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象似性原则的体现

浅评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象似性原则的体现Demonstration of Iconicit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摘要:文章从汉语诗歌的篇章象似性原则出发,结合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从象似性翻译的角度研究其翻译的中国古典诗词,说明林语堂的译诗基本做到了“形神皆似”。
The paper is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conicity in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ased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theory, it is supposed to expatiate the achievements in resemblance both in form and spirit i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关键词:篇章象似性;汉诗英译;林语堂;形神皆似Iconicity English-targete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Lin Yutang resemblance both in form and spirit在翻译教学理念中,关于翻译是否需要理论的指导,至今仍然众说不一。
有人认为,翻译家不一定谙熟翻译理论,所以学生的翻译能力全靠在实践中培养提高。
此论固然有一定道理,却不免有失偏颇。
翻译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艺术和科学。
艺术和科学是有原理指导的,即使是技能,也有其理论根据。
而且,学生如果能够掌握一种科学的翻译理论的精髓,一方面能够开阔翻译学习和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来总结翻译技巧,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感受翻译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
林语堂生平及其作品英文介绍

translationworksfamousworksthirdpartsecondpartworksinenglishtranslationworksthirdpart第二部分translationworkselectricalandmechanicalmyclassoneourhomefromchinesetoenglish???wisdomofconfucius孔子的智慧wisdomofchinese中国人的智慧sixchaptersofafloatinglife浮生六记partthreetranslationstyle
第二部分
周雪
The introduction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My class one, our home
LinYutang.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port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Life experience 第二部分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My class one, our home
Early years in China
• In 1919, at the age of 23, he received a half - tuition scholarship to attend Harvard University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He married at this time and moved with his wife to the United States. • he moved to Le Creusot, France, to study with other Chinese and to work for the Young Men's Christian Academy (YMCA) • In 1921 he was accep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Jena in Leipzig, Germany, where he finally completed his doctorate.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林语堂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以准确传达原文含义、优美流畅的写作风格和文化转化能力著称。
在他的代表作《京华烟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中文翻译策略:
1.依托自身文化底蕴。
林语堂是一位学贯中西的作家和学者,他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在翻
译《京华烟云》时,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中西文化背景,对原文中的文化
元素进行了转化和调整,使得读者更易于理解。
例如,他将英文中的"hansom"译为"人力车",将"Victoria"译为"瓦洛拉车"等。
2.原汁原味的传达。
林语堂在翻译时非常注重传达原著的原汁原味,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
语言和风格。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而不是
为了改变原著的风格和语言。
因此,他在翻译《京华烟云》时尽量保留了
英文原文中的用词和结构等。
3.细致入微的文学性处理。
林语堂是一位非常注重文学性的作家和翻译家。
在翻译《京华烟云》时,他非常细致地处理了文本中的文学性元素,如修辞的运用、语言的音
韵美感等。
例如,他在翻译时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典故,将原文的文
学性元素传达得非常到位。
4.翻译尽管繁琐,但不失可读性。
林语堂在翻译时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他认为,翻译虽然需要严谨细致的处理,但也必须具备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因此,他在翻译《京华烟云》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文本更加流畅易读。
【试析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浮生六记林语堂

【试析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浮生六记林语堂林语堂一生著述及译作逾五十部,在向西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方面,贡献卓著。
他主要以英文进行创作,其精妙纯熟的英文连以英文为母语者亦自愧不如。
林语堂代表作有三部:《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和《京华烟云》,这几部作品在欧美风靡一时。
一方面是满足西方读者了解异域文化的猎奇心理,同时,也向西方读者宣传了中国人独特的人生哲学及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
此后,他将工作重心转为向西方读者推介中国文化。
这种转变与他身居美国的生活现实和其独特的主观因素有直接的关联。
与通过译介外国作品、引进外国文化,从而发展、丰富本国文化的中国人不同,林语堂反其道而行之,选择投其所好、符合自身个性及气质并反映中国人生活艺术及文化精神的中文经典,用西方人的审美眼光来审视中国文化,用适合西方人阅读口味的文字来介绍中国文化。
在林语堂的译著中,《浮生六记》最见功力,据说前后易稿十余次。
该书为清朝沈复所著自传体小说。
作品涉及生活艺术、山水景观、文艺评论、风俗民情等诸多方面。
一般认为,林语堂选译此书,一是书中所反映的中国文人的性格气质、处世哲学恰好印合了他的人生态度和性情。
正如林语堂在“译者序”中写道:“在这个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人身上表现出来”,“在他们面前,我们的心气也谦和了……因为我相信淳朴恬退自甘的生活是宇宙中最美丽的东西”。
再者,由于林语堂作品在欧美等国畅销,西方读者对东方的古典哲学观和无为闲适、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书中描述的迥异的生活状态对于身处高度工业化社会竞争中的西方读者是颇有吸引力的。
细细研读林译《浮生六记》,不难发现,译者凭借扎实的双语功底和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了解,处理文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译作并未机械地坚持单一的翻译策略,而是适时地交替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译文通俗易懂,达到了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
关于异化和归化的讨论由来已久,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率先使用异化翻译法和归化翻译法这两个术语来描述翻译策略。
浅析林语堂翻译观在其英译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林语堂翻译观在其英译作品中的体现作者:王昊洋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7期摘要:林语堂一生脚踏中西文化,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也翻译了众多文学著作。
在其创作与翻译的实践中,他形成了自己的翻译观。
本文重点关注林语堂的译者身份,结合经典译例,分析其翻译观在其英译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观;典籍英译一、林语堂简介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今福建漳州人。
他一生成就颇高,多重身份让他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
众所周知,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学者,代表作有《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吾国与吾民》和《浮生若梦》等。
此外,林语堂还是一位成功的翻译家,特别是他英译的诸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十分值得当今译者体悟学习。
二、林语堂翻译观在当今国内译界,要论中国近现代影响最大的翻译理论,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应当名列前茅。
林语堂的翻译观,除了来源于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之外,也部分融合了严复的翻译理念。
其翻译观中最核心的部分当属“忠实、通顺、美”五字标准。
从某种程度上讲,“信”与“忠实”,“达”与“通顺”基本等同。
严复提出的“雅”,经过后来诸多学者的考证,更多地解释为“古雅”,而林语堂主张的“美”则与之不尽相同。
林语堂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
他延伸了“美”的内涵,将美进一步细分为“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深刻体现了他对译作艺术性的要求。
论忠实之翻译标准,林语堂将忠实的程度分为“死译、直译、意译、胡译”,但他又认为“直译”与“意译”之名略有不妥,存在引发歧义的可能。
例如,“直译”可能会被部分人理解为“依字直译”,而这种极端情况其实就类似于“死译”,但直译和死译实际上存在很大区别。
并且,不排除有些译者表面上以“直译”与“意译”为由,实则在“死译”或者“胡译”。
在《论翻译》一文中,林语堂在阐释“忠实”时,明确了忠实的两个要义:第一,忠实并非字字对译,译者应忠实的是零字所组成的语意;第二,译者不但须求达意,且应以传神为目的。
林语堂英文作品翻译之特点

自译 和他译并存的翻译主体 林语堂 l 7岁就进入 了当时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后来 又 先后 留学美 国 、德 国等 ,具有深 厚 的外文 功底 ,我们 非
一
、
常 熟悉 的 《 吾 国与吾 民》就 是林 语堂用 英语 写 的,随着 后 续 英 文作 品 的相 继 问世 ,林语 堂 也开 始 被 更多 的人 关注 。 林 语堂还 写作 发表 了很 多著 名 的幽默 、闲适 的小 品文 。作
林语 堂 1 8 9 5年 出 生在 福 建 一个 清 贫 的基 督 教 家 庭 , 1 7岁考 入 上 海 圣 约 翰 大 学 ,2 4岁 进 入 哈 佛大 学文 学系 , 于1 9 7 6 年 去 世于 香港 。常年 海 外生 活 的经 历 使林 语 堂 具 有 良好 的东西 方文化 背景 。深 谙东 西方 文化 的林语 堂所 创 作 的作 品独具个 性 ,虽然 他 的文章 多数 用英文 书写 ,但 却 紧扣 当时 中 国社会 的生活 、政 治现状 。所 以我 们不 能用 常 用 的视角 看待 林语 堂 的英 文作 品翻 译 。本文 也将通 过不 同 的方 面研 究林语 堂英 文作 品翻译 的独特 特点 。
为著名双语作家的林语堂,其作品在相当数量上都有 自备 的汉 英双 套 文本 ,这 就 不难 理 解他 的一 部 分后 出作 品中 , 带 有直接 翻译 的性质 。
( 一 )自译 林 语堂 认为 ,英 文是 典雅 的, 中文是漂 亮 的,都 是炉 火纯 青的语 言 ,两者 都好 到无法 完全 互译 。作为 优秀 的翻 译 家和作 家,林语 堂将 自己的部分 英文作 品也进行 了自译 。 曾经 有人对 他 的 自译 作 品做 了如下评 价 :一是从 文字 详 略 和文 本 内容来看 ,多 数情况 下英 文文 本相 对于 中文文 本来 讲 更 为丰 富,或 许是 表达 场合 的不 同, 中文版 作 品有 时 反 而简 略,但 凡涉 及到 我 国民族特 色和 当时 社会 时局 的双 语 文本 ,中文文本 更为详 尽。二是 比较注重 作品 的主 要 内容 , 完全 无法 看 出他 的细 节处 理 ,甚 至很 多部 分都 是 只保 留了 基本 的意 思 ,其 余 的完全 是 自由发挥 。据 此来 讲 ,林语 堂 的 自译作 品很难 区分是创作 型改写还是忠 实的翻 译。
林语堂翻译特点

林语堂的翻译标准: 第三,美 beauty
林语堂认为 “翻译于用之外, 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 理想的翻 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 矛盾曾说过: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 出来, 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 感 动和美的感受”。因此, 要使译文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达到与 原文近似的效果, 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就应以艺术家的眼光去 审视原文文本, 洞察原作者的心灵轨迹, 与原文中的人物一同哭, 一同笑。
林语堂的翻译标准: 第二,通顺 fluent
他认为要做到两点: 第一,须以句为本位; 第二,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
也就是说,林语堂认为译者首先“必须将原文全句意义详细准确 地体会出来, 吸收心中, 然后将此全句意义依中文语法译出”; 其次 要按中文心理行文, 因为“翻译者所表之思想,既本于外国文, 则不 免多少受外国文之影响, 且译者亦不应过改其本来面目” 。
谢谢观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
The man of superior character is not conscious of his character, Hence he has character. The man of inferior character is intent on not losing character, Hence he is devoid of character. 在这段译文中,首先我们得知道“上德不德”、“下德不失 德”的意思分别是“有德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有德”、“没德 的人自以为自己没有失去德”。 所以译文分别加上了“conscious of(意识到)”和“is intent on(一心想着) ”对意思进行补充。另外,在形式 上“superior”与“inferior”对称、“The man of superior character”与“The man of inferior character” 对称,“has(有)”与“is devoid of(没有)”对称。这 段翻译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很忠实原文。
林语堂英文作品 pdf (2)

林语堂英文作品 pdfTitle: Lin Yutang's English Works in PDF FormatIntroduction:Lin Yutang, a renowned Chinese writer and translator,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literary world with his English works.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Lin Yutang's English works in PDF format. The article will be structured into an 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conclusion.Main Body:1. Importance of Lin Yutang's English Works:1.1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Lin Yutang's English works in PDF format ensure the preservation of his literary contribution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PDF format allows for easy accessibility and distribution, making his works available to a wider audience.1.2 Language Learning:- Lin Yutang's English works provide valuable resources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PDF format allows readers to access and study his works at their own pace, enhancing language skills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1.3 Literary Influence:- Lin Yutang's English works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iterary world, inspiring and influencing writers globally.- PDF format facilitates the dissemination of his works, allowing for wider recogni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2. Features and Benefits of PDF Format:2.1 Portability and Compatibility:- PDF format ensures that Lin Yutang's English works can be accessed on various devices, including computers, tablets, and smartphones.- PDF files can be easily shared and viewed across different operating systems, making them highly compatible.2.2 Document Integrity:- PDF format preserves the original formatting, fonts, and layout of Lin Yutang's English works, ensuring an authentic reading experience.- PDF files are resistant to unauthorized editing or tampering, maintain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author's words.2.3 Searchability and Annotation:- PDF files allow readers to search for specific keywords or phrases within the text, making research and reference easier.- Annotations and highlighting features in PDF format enable readers to make personal notes and mark important passages.3. Accessibility and Availability:3.1 Digital Libraries and Archives:- Lin Yutang's English works in PDF format can be stored in digital libraries and archives, ensuring long-term accessibility and preservation.- PDF files can be easily cataloged and organized, making them readily available for academic research and study.3.2 Online Platforms and Websites:- Lin Yutang's English works in PDF format can be uploaded and shared on online platforms and websites, increasing their accessibility to a global audience.- PDF files can be downloaded and read offline, providing convenience for readers with limited internet access.3.3 Open Access Initiatives:- PDF format allows for open access initiatives, promoting the free distribution and availability of Lin Yutang's English works to readers worldwide.- Open access PDF files enable the democratization of knowledge and encourage scholarly engagement.Conclusion:Lin Yutang's English works in PDF format play a crucial role in preserving his literary legacy, facilitating language learning, and influencing the literary world. The features and benefits of PDF format, such as portability, document integrity, search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make his works widely available and easily accessible to a diverse audience. Through digital libraries, online platforms, and open access initiatives, Lin Yutang's English works in PDF format continue to inspire and educate readers around the glob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英文作品翻译之特点吴玲玲李丹(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摘要:林语堂是中国著名的双语作家、语言学家、翻译家。
他用英语写成并且翻译了诸多作品。
林氏作品基本上以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生活现状为题材,所以,翻译此类作品,与翻译其他反映外来事物的作品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本文就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希望是对林氏作品汉译的又一次有益探索。
关键词:双语作家中国文化归化异化回译林语堂,幼名和乐,后名玉堂,笔名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一个清贫和睦的牧师家庭,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
常年旅居海外,受到东西方文化共同影响的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这种经历使林氏的作品独具特色,虽多用英文写成,却紧扣中国社会文化。
自然,我们不能毫无差别地对待林语堂英文作品的翻译与其他英文作品的翻译。
本文从翻译主体、翻译客体与翻译过程3个方面阐述了林语堂英文作品汉译的特点。
一、翻译主体上自译与他译并存1.林语堂是以英文写作为主的双语作家,使自译成为可能林语堂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外文功底十分了得。
他的成名作《吾国与吾民》(M y C ountr y and M y Peo p le)就是用英文写成。
随后,林语堂的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T he i m P ort ance o f L io in g)、《京华烟云》(M o m ent in pekin g)、《孔子的智慧》(T he w is do m o f C on f ucius)、《苏东坡传》(T he G a y G enius:T he L i f e and T i m es o f Su T on g po)、《红牡丹》(T he r ed peon y)等相继问世,在国际社会上引起好评。
作为《语丝》主要撰稿人,林语堂又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并发表了大量小品文,以闲适小品文和幽默小品文著称。
然而,“既为双语作家,他的作品的相当一部分又具有其自备的中英文双套文本,那么一个很自然的结论便是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短篇散文之作)中有相当一部分会带有甚至就属于翻译性质,也就是属于后出的。
”(高健,1994:43)如《中国文化之精神》(T he S P irit o f C hinese Cul-t ure)和《啼笑皆非》(et een T ears and Lau g h-ter)的前11章就是林语堂从自己的英文文本翻译而来的。
2.从内化与外化的角度探索自译与他译的差别(1)自译林语堂的“中文是漂亮的中文,英文是典雅的英文……中文好到无法译成英文,英文也好到无法译成中文,两者都是炉火纯青”(赵毅衡,2000:2)。
作为优秀的双语作家,同时又是译家,林语堂自译了部分英文作品。
王正仁和高健对林氏自译英文作品的特点作了如下归纳:“一,从中英两种文本的内容与文字的详略来看,多数是英文较其原文更丰满;二,有时由于表达场合的改变,中文反而简略;三,双重文本中凡我国民族特色特别强的部分,其中文文本都更为详尽,反之,外国特色重的则中文部分简略;四,遇到涉及中国当时政局过于直接或过于强的地方,中文部分往往比其英文原文简略;五,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而在内容上灵活替换;六,只管主要内容,全然不顾细节;七,只保留个基本意思,其余随兴所之,自由发挥”(王正仁、高健,1995:50! 52)。
由此看来,林氏自译英文作品,有时已经很难说它是忠实的翻译,还是创作性的改写。
7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总第120期)以《〈浮生六记〉英译自序》为例。
《〈浮生六记〉英译自序》是林语堂从《浮生六记》英译本的英文自序翻译过来的。
原文和译文同样优美。
只是如果细细推敲,就会发现译者在汉译过程中对原文的发挥。
Yun,I t hi nk,is one of t he loveliest wom en i n Chi nese literat ure.(林语堂,1999:20)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林语堂,2002,4:501)F or who w oul d not li ke to g o out secretl y w it h her a g ai nst her p arents’w ish to t he T ai hu Lake and see her elated at t he si g ht o f t he w i de ex p anse of wa-ter,or w atch t he m oon w it h her b y t he b ri d g e o f T en T housand Y ears(林语堂,1999:20)你想谁不愿意和她夫妇,背着翁姑,偷往太湖,看她观玩洋洋万顷的湖水,而叹天地之宽,或者同她到万年桥去赏月?(林语堂,2002,4:501)从这些改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从林语堂自定义的翻译标准“忠实,通顺和美”来说,“忠实”一项有待商榷。
(2)他译其实,林氏的大部分作品还是由他人翻译的,但是林氏对译本首肯的并不多,甚至“劝国内的作家勿轻易翻译”(赵毅衡,2000:2)。
然而,他并非不赞成由他人翻译自己的作品。
当《京华烟云》的英文本面世后,他曾经写信给郁达夫,希望由郁达夫翻译这部作品。
原因有四:“一则本人忙于英文创作,无暇于此,又京话未敢自信;二则达夫英文精,中文熟,老于此道;三,达夫文字无现行假摩登之欧化句子,免我读时头痛;四,我曾把原书签注三千余条寄交达夫参考。
如此办法,当然可望有一完善译本问世”(林语堂,1942)。
然而,出于种种原因,郁达夫并未完成此书,尽管他在林氏眼里符合他提出的译者三要求,即:“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通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林语堂,2002,4:285)。
其后,郑陀和张振玉的译本相继问世,从翻译学的角度,都称得上是合格的译本。
那么,在林语堂的眼中,这些译本是否合格呢?这就要从他自己提出的翻译三标准来看了:忠实、通顺和美。
尽管郑陀不熟悉北平口语,但林语堂承认“未发现译本有删节、改写原著之处”(万平近,1990:124),说明郑至少做到了忠实。
张振玉的译本是众多译得很好的译本之一。
张振玉不仅翻译了林语堂的绝大部分著作,如《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三步曲,而且成了研究林语堂的专家。
这些优秀的译本,做到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统一,被广大读者接受,和林氏的自译本一样保留、流传下来,形成了自译与他译并存的局面。
(3)内化与外化“所谓内化,是指再创作者(不是创作者)审美心理的建构过程,构造一个与作品客体的原主体作者尽可能接近的心理认知图式,即心理同构,从而达到对客体充分的认识。
外化则是指主体在新的审美图式下形成的审美意象用译文语言的形式加以再现”(转自孙迎春,1999:82)。
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其性格气质与翻译的成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果译者与原作者气质相近或者相符,那么译者就很容易感受原作的“神韵”,即成功地做到内化。
如果译者与作者系同一人,译者与作者在审美心理,气质性格上都完全相符,就能够理解作者的所有意图,在外化即表达的过程中,就可以非常自信地遣词造句,不用担心是否忠实于原作。
正因为这样,林氏的自译本与其原作的贴合程度有限,“往往游离于译文、改写与创作之间”(王正仁、高健,1995:53)。
尽管作为译文,它们在“忠实”上不是非常准确,但在“通顺”和“美”上达到的程度却是他译难以比拟的,因为他译者不能享受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度,对作者和原著有着更多的依附关系。
林语堂在用英文进行创作的时候,心中有一幅中国式的图画,而在汉译的过程中,将这幅图画用中文表达起来,自然是更加得心应手,也不用担心译语读者是否能够接收源语文化,这从根本上保证了译文的质量,“对它的忠信度,相信读者是可以不加追究的。
这就是自译与他译最不相同的一点。
自译,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翻译,性质与写作接近”(高健,1994:48)。
二、翻译过程中异化归化同一,是一种特殊的回译1.原因:林语堂英语著作植根于中国文化林氏作品,虽是用英文写成,但同其他英语8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总第120期)文章比起来,具有其独特的一面。
我们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是从一个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的,即是指,绝大部分的中文文章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而大多数的英文文章是西方文化观念的缩影。
然而,只要了解林氏英文著作,就不难发现,它们都行使着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用圆熟地道的英文,向西方人介绍神秘的东方文化,在他们面前展现出一幅真实的中国文化图,从而架起一座横跨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吾国与吾民》(又名《中国人》)就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它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对中西文化作了广泛深入的比较,旨在让西方人能够比较确切而客观地了解中国。
《生活的艺术》同样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人悠闲、近情的生活哲学向西方人娓娓道来。
小说《京华烟云》则是以一种更为生动的形式,深刻刻画了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中国人民是如何在战乱中求得生存的———从道家的顺其天意到革命者的舍身为国,都是紧扣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
所以,林氏作品中,大量的文化内涵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其间不仅包含了中国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还有很多是中国的语言文化,例如诗词、文言等等。
很多事物在英语中并没有现成的对应概念,是作者翻译而成,如“koW toW(磕头),m akua(马褂)”。
从源语文化的角度,我们说,林语堂的英文作品是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的,和译入语文化———中国文化相吻合。
请看下面的例子:在《M o m ent in pekin g》的开篇,有这样一段话:T o T ao,t he zenit h is not hi g h,nor t he nadir loW;no p o i nt i n ti m e is lon g a g o,nor b y la p se o f a g es has it g roWn o l d.(林语堂,1998:2)这是庄子的一句话:“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林语堂,2002,6:2)很明显,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源语文化反映的,是译语文化中的内容,因此,某些跨文化交际性质的翻译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不一定能适合林氏英文作品的翻译。
2.特殊的回译回译,根据《译学大词典》,是指“将甲语种译入乙语种,以后又再作为素材引用从乙语种译回甲语种,或从第三第四语种译回原始语种”(转自孙迎春,199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