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英文作品翻译之特点 (1)

合集下载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摘要:林语堂先生提出“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三条标准,既是对译作的要求,也是对译者的要求。

其标准较严复先生对译作的要求而言,更具现实性,更为丰富,更具全面性。

关键词:翻译标准林语堂严复译者要求一、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笔名语堂。

他曾参加“语丝社”,并在1930年代曾创办、主编《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

林语堂先生一生中写过的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章不少,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论述,是长篇论文《论翻译》(作于1932年初)。

这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1933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所作的论序(后又收入林语堂的《语言学论丛》一书中)。

林语堂先生将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看待。

他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上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中提出了对译者的这三条要求,既要求对原文的透彻理解,还要求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一定的翻译技巧、标准的掌握。

林语堂先生的这篇论文,从翻译的实际出发,毫不玄虚,说理朴质。

他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

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需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问题”。

他认为:“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到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

必先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应如何的结论。

”林语堂先生是在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

正是在这两大基础上,他继承前人译论的精华,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林语堂英文著译研究

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林语堂英文著译研究

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林语堂英文著译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形式。

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林语堂,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翻译家,他的英文著译作品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旨在通过对林语堂英文著译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在中国智慧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

林语堂,以其深厚的中文底蕴和精湛的英文造诣,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与西方文学的形式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英文著译作品。

他的文字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体现了中国智慧的独特魅力,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本文将从林语堂的生平背景、英文著译作品、传播策略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贡献和影响。

通过对其英文著译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林语堂如何将中国智慧融入英文写作,以及他是如何通过语言艺术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舞台的。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林语堂英文著译作品在当代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和启示,以期为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跨文化传播成为理解不同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能够加深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林语堂作为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其英文著译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林语堂的英文著译作品,探讨其在中国智慧跨文化传播中的贡献与影响,以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新的视角与启示。

林语堂的英文著译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等,他以其独特的跨文化视角和精湛的翻译技巧,成功地将中国智慧介绍给了世界。

通过对林语堂英文著译作品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策略与方法,以及中国文化如何与西方文化进行有效的对话与交流。

同时,这一研究也有助于揭示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规律与趋势,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林语堂与文学翻译

林语堂与文学翻译

林语堂与文学翻译(一)引言说起林语堂,最能打动人的地方要数他的英文创作了。

作为作家,他那“极其美妙、令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既羡慕又深感惭愧”的娴熟的英语,为他赢得了国际文坛的巨匠地位,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有的作品还被美国大学选为教材,有的被政府高层倚为了解中国之必读。

的确,在国际文坛上,这位“幽默大师”凭他的写作实力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向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自居的林语堂主要以英文写作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是他的“两脚踏东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起林语堂,人们就会想起他用英文写的《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诸多作品。

多年来,他的英文作品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评价。

而他的翻译理论和作品相对来说受到忽视。

笔者认为,他的文学翻译作品也很重要,同样是他“两脚踏东西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就林语堂的文学翻译理论及翻译作品进行分析,从另一方面对他的文学成就进行评估。

(二)林语堂文学翻译理论林语堂祖籍福建龙溪,1895年出身于一基督教家庭。

他从小聪明好学,曾就读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继而又留学海外,英文功底深厚,对他以后从事英文写作和翻译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

他写了很多介绍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书,加上在西方社会生活多年,对东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对中英文的掌握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完全有能力搞文学翻译,然而他却把自己的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写作中去。

这是因为,翻译只是对别人作品的再创造,不能脱离原著,而写作是自己的原创造,作者可以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慨。

林语堂那放荡不羁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不愿在别人的字里行间游走。

从林语堂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可以感受到他的人生观。

尽管如此,同许多当时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文化巨子一样,林语堂还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翻译领域,有若干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作品问世。

关于翻译理论的文章有《论翻译》、《论译诗》等。

其中《论翻译》对翻译理论阐述得更系统、更具体。

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典籍英译中的运用——以林语堂英译《浮生

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典籍英译中的运用——以林语堂英译《浮生

·90·
牡丹
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为 生搬硬套的译文会晦涩难懂,在典籍英译中,语义翻
题,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他的生活轨迹,字里行 译须谨慎运用。中国诗词中的文化意象具有象征性,
间流露出的恬静生活情趣和处世态度与林语堂的“性 文人用黄鹤表思乡之情,玉笛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乐器。
灵文学”极为相似。林语堂在《浮生六记》译后记中 文中的“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
表情功能为主,所以主要运用语义翻译法。《浮生六记》 sending its melodies down the fifth-moon plum-blossoms
是自传性质的文学作品,译文应主要运用语义翻译。 in the city”。“yellow stork” 和“jade flute” 在 英 语
一、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在《翻译教程》和《翻译问题探讨》中,纽马 克探讨了文本分析、翻译过程、文化词汇、隐喻、新 词和专有名词的翻译及翻译批评模式的构建等,为翻 译实践与批评提供了新视角。为兼顾作者和读者,译 者可交替采用语义和交际翻译,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 思想,实现交际目的。 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在目标语的语义和 句法结构容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本的语 作的语言特色与独特的表达方式,发挥语言 的表达功能”。语义翻译重视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 意图,而不是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无需把译文放到目 的语的文化情境中。“语义翻译认为文本的内容和形 式是统一的整体……在结构和词序的安排上力求贴近 原文,并尽量保留原文的声音效果”,它比交际翻译 更具体,更复杂,易造成超额翻译。 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
英国翻译家彼得·纽马克提出了著名的交际翻 译和语义翻译法,进一步丰富了翻译理论。英译中国 典籍是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实现全球文化共荣的目 标。但中国典籍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译者需具备扎 实的文化和双语基础。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林语堂《浮 生六记》译本中的译例,以探求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 译法对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适用度。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名人,也是伟大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翻译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是以“传神”为核心,他倡导翻译要忠实于原著,力求语言的传神,实现翻译的完美转化。

他认为只有真正地理解原著,把握其意境,才能把原著精神传达出来。

他在翻译中赞成逐字逐句地翻译,并注重语境的理解和分析,这在其翻译成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林语堂翻译的《红楼梦》就是一个典范,他将曹雪芹原著的感人深刻、曲折多变的情节和绝妙的艺术手法转化到英文中,使亚洲的文学传统为西方文学所了解。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还强调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他认为翻译首先要用文学艺术来完成。

他曾经说过:“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它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且还要在其中表现出诗意和艺术的才华。

”他的翻译成果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如《茶馆》、《钢琴课》等作品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佳品。

这种强调艺术性的翻译思想,带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使翻译作品更加完美、诗意更加深厚,让中华文化更深入地融入世界文化之中。

同时,林语堂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他认为翻译既是文化传承,也是文化创新。

他在翻译中力求表现中西文化的交融,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传达到西方社会,并通过翻译将西方文化所具有的人性思考和人文精神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来。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林语堂翻译的《草叶集》,他将中国古代隐逸诗人的生命和情怀注入到英文版的诗中,使这些优美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激发了全球文化交流与传承的热潮。

综上所述,林语堂翻译思想是翻译界学者和实践者必须借鉴的珍贵财富。

它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对传统翻译思想进行推陈出新,充分发挥翻译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将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的舞台中央。

我们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应该借鉴林语堂翻译思想,发挥翻译的作用,让文化的影响更广泛地传递,实现文化的互通和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介绍林语堂英文作文初中

介绍林语堂英文作文初中

介绍林语堂英文作文初中英文:As a student, I have read some of the works of Lin Yutang, a famous Chinese writer who wrote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His English writings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to me as they reflect his unique perspective as a Chinese person who was also fluent in English.One of his most famous English works is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which i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that explore the philosophy of life. In this book, Lin Yutang emphasizes the value of simplic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enjoying the present moment. He also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wenqing", which refers to a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refinement and emotional sensitivity.Another notable English work by Lin Yutang is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which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is book, he discussesvarious aspects of Chinese life, such as family, education, and religion. He also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Chinese character and mentality.Overall, I find Lin Yutang's English writings to be insightful and thought-provoking. They offer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and they also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human experience.中文:作为一名学生,我读过一些林语堂的作品,他是一位著名的中英文作家。

苏轼诗词英译的象似性探究及对翻译的启示--以林语堂、许渊冲和Burton Watson英译作品为例

苏轼诗词英译的象似性探究及对翻译的启示--以林语堂、许渊冲和Burton Watson英译作品为例

苏轼诗词英译的象似性探究及对翻译的启示--以林语堂、许渊冲和Burton Watson英译作品为例于艳青【摘要】从诗歌语篇所应遵循的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象似性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形式对等和意义对应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在象似性原则指导下,对苏轼诗词英译的三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证实象似性原则有助于诗歌形式、文体特征和思想内容的再现,使得译文在最大程度上重现原诗的情绪和意境,达到“形神兼似”的翻译效果。

%Discuss the iconicity theory’s function as to the aspects of formative equality and meaning equivalence in poem translation. In the guidance of iconicity principles, mak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shi’s three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prove that iconicity principles are helpful to reproduce th e poems’ form,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s, mak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poems reappear to the utmost extent, and achieve the effect of spiritual and formal resemblance.【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3【总页数】5页(P79-83)【关键词】象似性原则;苏轼诗词;“形神兼似”翻译【作者】于艳青【作者单位】济宁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曲阜2731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其任意性而言的,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表现在语篇层面上的象似性得到了广泛关注。

林语堂英语及翻译的“雅”与“俗”

林语堂英语及翻译的“雅”与“俗”

林语堂英语及翻译的“雅”与“俗”作者:马媛媛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5期摘要:本文以论林语堂英语语言的“雅”与“俗”为出发点,基于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话语风格并通过《生活的艺术》一书中的实例探讨其翻译和英文写作的特点以及其存在的“雅”与“俗”的语言现象和意义。

关键词:“雅”;“俗”;生活的艺术一、引言林语堂先生是一代国学大师,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和致力于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知名学者。

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他将中西文化糅合,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耳熟能详的文学大家著作英译推介海外,以闲谈体的话语风格将严肃深刻的哲学道理用生活化的语言叙述介绍给读者。

笔调时而严肃认真,时而幽默诙谐,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中国文化传播著作。

二、雅与俗之真实内涵雅言多书卷气,俗话多人间气。

林语堂先生的英语语言总是能够游刃于雅俗之间,可以从阳春白雪似的精神文化中体验寻找人间性情的境界,可以从下里巴人的世俗烟火中探寻到精神文化的最深处,与悠闲的生活艺术亲密接触,令文章达到雅俗转换灵活的效果,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雅”是要注意修辞,富有文采。

在信和达的基础上且二者不可割裂开来尽可能追求译文语言的古朴典雅,以求传达原文的“精理微言”(周锰珍2007.8);林语堂先生语言之雅在于引注中国传统诗词文学,耐人寻味的妙句与人生哲学,充斥着积极处世的儒家思想,清静无为的道家哲学,超然物外的佛学精髓和乐观知命的人文主义,向西方读者娓娓道来原汁原味的中华优秀文化饕餮大餐,带来审美上的愉悦;还谈到西方世界的民主与哲学,艺术与风格甚至是上帝神灵的意志,从梭罗、华兹华斯或是阿瑟·凯兹爵士等人的身上寻找悠闲享乐的影子,扩充了“雅”的内涵。

“俗”就理所当然在遣词用句上避不开对俗语的开放和接纳。

注入不为所注的俗语,引用不见经传的作品,体会在灰烬中拾得一颗小珍珠的快活,给读者的心理期待以突然“袭击”。

林语堂先生语言之俗主要来源于其部分生活经历:在《生活的艺术》序言中提到他大多数的理论依据来自于具有中国女教一切良好思想的老妈子黄妈、一个随口骂街的苏州船娘、厨子的妻子,甚至是动物园的一只小狮子或者公园里的小松鼠,箱子里所收藏的新闻纸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英文作品翻译之特点吴玲玲 李 丹(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 要:林语堂是中国著名的双语作家、语言学家、翻译家。他用英语写成并且翻译了诸多作品。林氏作品基本上以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生活现状为题材,所以,翻译此类作品,与翻译其他反映外来事物的作品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就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希望是对林氏作品汉译的又一次有益探索。关键词:双语作家 中国文化 归化异化 回译

林语堂,幼名和乐,后名玉堂,笔名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一个清贫和睦的牧师家庭,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常年旅居海外,受到东西方文化共同影响的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种经历使林氏的作品独具特色,虽多用英文写成,却紧扣中国社会文化。自然,我们不能毫无差别地对待林语堂英文作品的翻译与其他英文作品的翻译。本文从翻译主体、翻译客体与翻译过程3个方面阐述了林语堂英文作品汉译的特点。一、翻译主体上自译与他译并存1.林语堂是以英文写作为主的双语作家,使自译成为可能林语堂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外文功底十分了得。他的成名作《吾国与吾民》(MyCountryandMyPeople)就是用英文写成。随后,林语堂的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TheImportanceofLiving)、《京华烟云》(MomentinPeking)、《孔子的智慧》(TheWisdomofConfucius)、《苏东坡传》(TheGayGenius:TheLifeandTimesofSuTongPo)、《红牡丹》(TheRedPeony)等相继问世,在国际社会上引起好评。作为《语丝》主要撰稿人,林语堂又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并发表了大量小品文,以闲适小品文和幽默小品文著称。然而,“既为双语作家,他的作品的相当一部分又具有其自备的中英文双套文本,那么一个很自然的结论便是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短篇散文之作)中有相当一部分会带有甚至就属于翻译性质,也就是属于后出的。”(高健,1994:43)如《中国文化之精神》(TheSpiritofChineseCulture)和《啼笑皆非》

(BetweenTearsandLaughter)的前11章就是林

语堂从自己的英文文本翻译而来的。2.从内化与外化的角度探索自译与他译的差别(1)自译

林语堂的“中文是漂亮的中文,英文是典雅的英文……中文好到无法译成英文,英文也好到无法译成中文,两者都是炉火纯青”(赵毅衡,

2000:2)。作为优秀的双语作家,同时又是译家,林语堂自译了部分英文作品。王正仁和高健对林氏自译英文作品的特点作了如下归纳:“一,从中英两种文本的内容与文字的详略来看,多数是英文较其原文更丰满;二,有时由于表达场合的改变,中文反而简略;三,双重文本中凡我国民族特色特别强的部分,其中文文本都更为详尽,

反之,外国特色重的则中文部分简略;四,遇到涉及中国当时政局过于直接或过于强的地方,中文部分往往比其英文原文简略;五,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而在内容上灵活替换;六,只管主要内容,全然不顾细节;七,只保留个基本意思,其余随兴所之,自由发挥”(王正仁、高健,1995:

50~52)。由此看来,林氏自译英文作品,有时已经很难说它是忠实的翻译,还是创作性的改写。以《〈浮生六记〉英译自序》为例。《〈浮73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 (总第120期)生六记〉英译自序》是林语堂从《浮生六记》英译本的英文自序翻译过来的。原文和译文同样优美。只是如果细细推敲,就会发现译者在汉译过程中对原文的发挥。Yun,Ithink,isoneoftheloveliestwomeninChineseliterature.(林语堂,1999:20)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林语堂,2002,4:501)Forwhowouldnotliketogooutsecretlywithheragainstherparents’wishtotheTaihuLakeandseeherelatedatthesightofthewideexpanseofwater,orwatchthemoonwithherbytheBridgeofTenThousandYears?(林语堂,1999:20)你想谁不愿意和她夫妇,背着翁姑,偷往太湖,看她观玩洋洋万顷的湖水,而叹天地之宽,或者同她到万年桥去赏月?(林语堂,2002,4:501)从这些改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从林语堂自定义的翻译标准“忠实,通顺和美”来说,“忠实”一项有待商榷。(2)他译其实,林氏的大部分作品还是由他人翻译的,但是林氏对译本首肯的并不多,甚至“劝国内的作家勿轻易翻译”(赵毅衡,2000:2)。然而,他并非不赞成由他人翻译自己的作品。当《京华烟云》的英文本面世后,他曾经写信给郁达夫,希望由郁达夫翻译这部作品。原因有四:“一则本人忙于英文创作,无暇于此,又京话未敢自信;二则达夫英文精,中文熟,老于此道;三,达夫文字无现行假摩登之欧化句子,免我读时头痛;四,我曾把原书签注三千余条寄交达夫参考。如此办法,当然可望有一完善译本问世”(林语堂,1942)。然而,出于种种原因,郁达夫并未完成此书,尽管他在林氏眼里符合他提出的译者三要求,即:“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通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林语堂,2002,4:285)。其后,郑陀和张振玉的译本相继问世,从翻译学的角度,都称得上是合格的译本。那么,在林语堂的眼中,这些译本是否合格呢?这就要从他自己提出的翻译三标准来看了:忠实、通顺和美。尽管郑陀不熟悉北平口语,但林语堂承认“未发现译本有删节、改写原著之处”(万平近,1990:124),说明郑至少做到了忠实。张振玉的译本是众多译得很好的译本之一。张振玉不仅翻译了林语堂的绝大部分著作,

如《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三步曲,

而且成了研究林语堂的专家。这些优秀的译本,

做到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统一,被广大读者接受,和林氏的自译本一样保留、流传下来,形成了自译与他译并存的局面。(3)内化与外化

“所谓内化,是指再创作者(不是创作者)审美心理的建构过程,构造一个与作品客体的原主体作者尽可能接近的心理认知图式,即心理同构,从而达到对客体充分的认识。外化则是指主体在新的审美图式下形成的审美意象用译文语言的形式加以再现”(转自孙迎春,1999:82)。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其性格气质与翻译的成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译者与原作者气质相近或者相符,那么译者就很容易感受原作的“神韵”,即成功地做到内化。如果译者与作者系同一人,译者与作者在审美心理,气质性格上都完全相符,就能够理解作者的所有意图,在外化即表达的过程中,就可以非常自信地遣词造句,不用担心是否忠实于原作。正因为这样,林氏的自译本与其原作的贴合程度有限,“往往游离于译文、改写与创作之间”(王正仁、高健,1995:

53)。尽管作为译文,它们在“忠实”上不是非常准确,但在“通顺”和“美”上达到的程度却是他译难以比拟的,因为他译者不能享受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度,对作者和原著有着更多的依附关系。林语堂在用英文进行创作的时候,心中有一幅中国式的图画,而在汉译的过程中,将这幅图画用中文表达起来,自然是更加得心应手,也不用担心译语读者是否能够接收源语文化,这从根本上保证了译文的质量,“对它的忠信度,相信读者是可以不加追究的。这就是自译与他译最不相同的一点。自译,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翻译,

性质与写作接近”(高健,1994:48)。二、翻译过程中异化归化同一,是一种特殊的回译1.原因:林语堂英语著作植根于中国文化林氏作品,虽是用英文写成,但同其他英语83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 (总第120期)文章比起来,具有其独特的一面。我们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是从一个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的,即是指,绝大部分的中文文章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而大多数的英文文章是西方文化观念的缩影。然而,只要了解林氏英文著作,就不难发现,它们都行使着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用圆熟地道的英文,向西方人介绍神秘的东方文化,在他们面前展现出一幅真实的中国文化图,从而架起一座横跨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吾国与吾民》(又名《中国人》)就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它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对中西文化作了广泛深入的比较,旨在让西方人能够比较确切而客观地了解中国。《生活的艺术》同样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人悠闲、近情的生活哲学向西方人娓娓道来。小说《京华烟云》则是以一种更为生动的形式,深刻刻画了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中国人民是如何在战乱中求得生存的——从道家的顺其天意到革命者的舍身为国,都是紧扣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所以,林氏作品中,大量的文化内涵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其间不仅包含了中国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还有很多是中国的语言文化,例如诗词、文言等等。很多事物在英语中并没有现成的对应概念,是作者翻译而成,如“kowtow(磕头),makua(马褂)”。从源语文化的角度,我们说,林语堂的英文作品是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的,和译入语文化——中国文化相吻合。请看下面的例子:在《MomentinPeking》的开篇,有这样一段话:ToTao,thezenithisnothigh,northenadirlow;nopointintimeislongago,norbylapseofageshasitgrownold.(林语堂,1998:2)这是庄子的一句话:“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林语堂,2002,6:2)很明显,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语文化反映的,是译语文化中的内容,因此,某些跨文化交际性质的翻译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不一定能适合林氏英文作品的翻译。2.特殊的回译回译,根据《译学大词典》,是指“将甲语种译入乙语种,以后又再作为素材引用从乙语种译回甲语种,或从第三第四语种译回原始语种”(转自孙迎春,1999:226)。这里,如果把英语

看成甲语种,把汉语看成乙语种,就算不上回译。然而,尽管林语堂的作品是用英文写成,但其中的诸多素材,却是来源于中国文化,即是用英语表达了中国文化中所独有的事件和意象。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一个中国人,林语堂在描写中国独有的事物时,众多关于中国意象的词汇,最初是以中文的形式在他的脑海中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没有一个完整的中文本在前,林语堂的英语作品中很大一部分带了翻译的性质。那么再把他的文章翻译成中文时,就涉及有回译的问题了。译者就要考虑,如何将这些信息恢复原貌,落叶归根。我们就以《MyCountryandMyPeople》里面的一段话为例。Tothisday,withtheexceptionofChiangKaishekofChekiangwhosefamilyhistoryhasnotbeenmadepublic,thegeneralsforthemostpartcomefromHopei,Shangtung,AnhuiandHonan,alsowiththeLunghaiRailwayasthecentralpoint.ShantungisresponsibleforWuP’eifu,ChangTsungch’ang,SunCh’uanfangandLuYunghsiang.HopeigivesusCh’IHsu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