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初步设计说明书范文
市政道路初步设计说明书(范文)

工程设计证书编号:A222000384 工程编号:龙湖区龙祥街道夏桂埔社区“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初步设计二○一八年十一月目录1 设计说明书 (1)1.1 概述 (1)1.1.1 任务依据 (1)1.1.2 设计标准 (1)1.1.3 工程概况 (1)1.1.4 项目研究过程 (2)1.1.5 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2)1.1.6 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2)1.2 功能定位 (2)1.2.1 规划情况 (2)1.2.2 交通量预测 (2)1.2.3 工程建设意义 (2)1.3 建设条件 (3)1.3.1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3)1.3.2 工程地质条件 (5)1.3.3 交通设施现状与规划 (6)1.3.4 沿线环境敏感区(点)分布及对项目建设的影响 (7)1.3.5 项目区域内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对项目的影响 (7)1.3.6 沿线市政管线的现状与规划 (7)1.3.7 各项(地质、地震、环保、水保等)专项评价、评估结论对项目的影响 .. 71.3.8 有关部门对重大问题的意见,沿线居民的要求或建议 (7)1.3.9 其他 (7)1.4 工程设计 (7)1.4.1 设计原则 (7)1.4.2 设计依据 (8)1.4.3 技术标准与设计技术指标 (9)1.4.4 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9)1.4.5 横断面设计 (10)1.4.6 路基、路面结构设计 (11)1.4.7 道路附属工程设计 (14)1.4.8 桥梁、隧道及涵洞设计 (14)1.4.9 排水工程 (14)1.4.10 沿线环境保护设施 (15)1.4.11 近远期结合实施方案 (20)1.4.12 新技术应用情况及下阶段需要进行的试验研究项目 (20)1.4.13 设计配合及存在问题与建议 (21)2 工程概算 (21)2.1 工程概况 (21)2.2 编制依据 (21)2.2.1 工程项目及工程量: (21)2.2.2 定额及取费依据: (21)2.2.3 价格依据: (22)2.2.4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计算依据: (22)2.2.5 其他 (22)2.3 概算投资 (22)3 主要材料及设备表 (23)3.1 道路工程主要工程数量表 (23)3.2 污水工程主要工程数量表 (23)3.3 雨水工程主要工程数量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书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书第一篇工程概述一、工程范围及设计内容1.工程范围扶沟县城南片区花园路新建工程位于抹沟县城南,为城市主干路。
本次设计花园路北起南环路,南止白亭路,设计全长2174.698m,道路规划红线宽为40m,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h。
2.设计内容按设计合同中要求,本次设计应达到建设部下发的《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及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
本次道路工程设计主要包括:道路平面线形、纵断面、横断面、路面结构层、无障碍设计等。
-3.设计总原则(1)设计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强制性条文。
(2)为车辆提供安全、快速、舒适的行车条件,完善交通设施,同时具备良好的景观,体现道路的性质与功能。
(3)工程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4)便于实施,缩短工期。
(5)高起点、高标准的进行设计,最终达到“人、车、路、环境”四者完美结合,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二、道路性质与技术标准1.设计依据:|(1)扶沟县住房与城乡建设局提供的l:1000现状带状地形图;(2)《扶沟县城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一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7)《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TG 50—2001):(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9)《扶沟县城南片区花园路、洧水路新建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河南省豫建设计院(10) 其它有关国家、地方法律、法规。
2.设计标准(1)道路工程平面设计标准本次设计花园路纵贯南北,为扶沟县城市道路主干道道路,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h,规划标准横断面宽为40米。
花园路与南环路、立雪路、大程路、洧水路、大扶路、雕亭路、龙门路、白亭路等道路相交,各交叉口均采用平交口。
市政道路初步设计总说明

中山市xxxxx路工程初步设计说明3 总体设计3.1 总体设计原则设计按照“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设计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念,以人为本,从路线、路基、路面、桥梁、不良地质、环保景观、少占耕地、水土保持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总体设计原则如下:(1)根据《工可报告》确定的路线走向,考虑本项目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条件,广泛征求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意见,并结合当地发展规划和要求,通过多方案比选论证,选择最优路线方案。
(2)充分体现“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环保设计理念,合理利用地形,少填少挖,保护沿线耕地、植被等,使公路与自然和谐相溶。
(3)处理好城镇、厂矿企业建设规划、地方道路、广中江高速公路等的关系;充分考虑沿线居民出行方便,综合考虑研究设置平面交叉、港湾式停靠站的位置、拟建规模和设计型式。
(4)路基设计贯彻“低填、浅挖、缓边坡”的原则。
本合同段实行“低路堤”的设计原则,减少填方和占地,有利于软基处理,边坡防护以植物防护为主。
(5)重视工程安全性设计,运用运行速度和行车安全的理念,对线形指标进行优化设计,外业验收后通过调整曲线半径配置、平均纵坡、改善偏角和视距等措施,提高了路线平纵指标,提高道路的行车安全,充分体现安全至上的设计理念,并采用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保障工程本体结构和用路者运营的安全。
(6)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现行相关规范、规程和“强制性执行条文”,严格控制批准的建设规模。
(7)认真研究和执行历次审查会议纪要精神,设计方案充分重视专家和地方政府的意见。
综合考虑和协调各方面因素,确保道路使用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
3.2 路线起终点论证及与其他公路的衔接方案项目起点位于新丰北路北端平交口格兰仕研发中心附近,为原工可报告终点,该点顺接现状新丰北路平交口。
项目终点位于圾垃处理场大门交叉口,为原工可报告起点。
本项目为中山市北二环公路在黄圃镇境内的一段,起终点均以其后建成的北二环前后段落顺接,起终点位置唯一。
XX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市政工程-某路初步设计说明

XX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市政工程-XX路初步设计总说明1道路地理位置图XX市位于XX省北部,地处华东地区腹地,为苏、豫、皖三省交界,北接肖县,南临蒙城,东与宿州比邻,西连涡阳与河南永城。
南北长约108公里,东西宽约60公里,总面积约2725平方公里。
整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以平川广原为主要特征。
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该市建立了便利发达的对外交通网络。
铁路东临京津沪,北连陇海,西接京九,符夹线、青阜线贯通全境;有6条国道、省道从市中心穿过,途经市区的合(合肥)徐(徐州)、欧亚大陆桥——连(连云港)霍(霍尔果斯)高速公路已经贯通;年吞吐量100万吨的青龙山港口,可将货物直入淮河、长江;空运距扩建中的江苏徐州观音机场仅50公里。
XX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6年2月经XX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由新城综合区和龙湖工业园区组成。
经过多年建设,新城综合区已成为XX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工业发展开始寻找新的载体。
2004年9月设立龙湖工业园区,作为XX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补充用地,但龙湖工业园选址先天不足,采煤塌陷及煤矿资源压覆,可建设用地不足,启动区用地基本用完,同时龙湖工业园位于城市上风向,工业污染对未来XX打造生态“山水城市”建设产生潜在威胁。
为满足城市快速发展对用地的需要,面对龙湖工业园显现出的用地瓶颈问题,有必要跨出园区,为未来发展寻求新的载体,XX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改变原有一园发展模式,走“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寻求新的产业发展载体——XX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
为贯彻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XX市城市建设“东拓南进”发展战略的要求,发挥XX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型化、功能综合化工业基地作用,实现XX市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稳步、健康、快速发展,市领导及时提出了XX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的建设。
规划注重开发区扩区内交通与东部新城、烈山片区等城市组团的相互联系,相阳南路、新湖南路等与市区相通。
二级公路初步设计说明书

摘要古碑至金寨二级公路起、终点桩号为K0+000.000~K4+767.051 ,全长4.767公里。
金寨县位于东经115°22′19″~116°11′52″与北纬31°06′41″~31°48′51″之间,地处安徽省西部。
年均气温14.6℃,海拔60~400米,最高气温33℃,最低气温-1℃。
年均降水量为1150mm。
充分调查地形、地质、水文、人口等。
然后从交通量分析入手,计算确定公路交通等级,设计速度为60km/h。
接着依次进行道路线形设计、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其中路基宽度10m,车道宽度3.50m,硬路肩宽度0.750m,土路肩宽度0.75m,硬路肩横坡2.00%,土路肩横坡3.00%,路拱横坡2.00%。
为了满足排水、路基稳定等要求,还进行了圆涵洞设计、边坡稳定性分析、重力式挡土墙设计、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设计、排水设计、防护工程设计。
最后编制了工程预算,本项目总造价为1309.5260万元。
关键词:二级公路设计;平、纵、横断面;边坡稳定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预算ABSTRACTGuBei to JinZhai secondary roads, pile end for K0 + 000.000 ~ K4 + 000.000, 4.767 km. Jin Zhaixian 22 '19 "is located in east longitude 115 °~ 116 °52' 11" and latitude 31 °~ 31 °48 '06' 41 "51", located in the west of anhui provinc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14.6 ℃, 60 ~ 4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is 33 ℃, the lowest temperature 1 ℃. Average annual rainfall of 1150 mm. Fully survey topography, geology, hydrology, population, etc.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ffic flow analysis, calculate and determine the highway traffic level, design speed of 60 km/h. Then in turn to road alignment design, graphic design, profile design, cross-sectional design, roadbed width of 10 m, lane width 3.50 m, the hard shoulder width 0.750 m, dirt road shoulder width 0.75 m, 2.00% hard shoulder horizontal slope, road shoulder horizontal slope 3.00%, hump cross slope of 2.00%. Finally the preparation of project budget, the project total cost of 1309.5260 million.Keyword:secondary road design; Flat,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section; Slope stability;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Projectbudget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公路等级选用的基本原则 (1)1.2公路设计控制要素 (1)第二章总体设计 (3)2.1基本要求 (3)2.2设计要点 (3)2.3其他相关技术标准 (4)第三章平面设计 (5)3.1选线 (5)3.2路线方案比选 (7)3.3平面设计 (8)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13)4.1纵断面设计原则 (13)4.2纵断面设计一般规定 (13)4.3竖曲线 (14)4.4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16)第五章横断面设计 (17)5.1横断面设计基本要求 (17)5.2横断面设计步骤 (17)5.3路拱 (18)5.4加宽 (18)5.5超高 (18)第六章一般路基设计 (20)6.1路基典型横断面形式 (20)6.2路基设计要求 (20)6.3路基防护 (20)第七章涵洞设计 (22)7.1概述 (22)7.2小桥涵的分类 (22)7.3圆管涵 (22)7.4暗板涵 (23)7.5涵洞计算书 (24)第八章边坡稳定性分析 (26)8.1边坡稳定性分析依据 (26)8.2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26)8.3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书 (26)第九章挡土墙设计 (31)9.1挡土墙作用 (31)9.2挡土墙设置 (31)9.3挡土墙验算 (31)9.4设计指标 (31)9.5挡土墙设计计算书 (32)第十章路面设计 (40)10.1路面的作用及要求 (40)10.2路面的分类 (40)10.3路面结构层划分 (41)10.4基本资料 (41)10.5沥青路面设计 (42)10.6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49)10.7方案比选 (58)第十一章排水设计 (60)11.1设计原则 (60)11. 2排水设施 (60)第十二章概预算文件编制 (62)12.1工程概况 (62)12.2概预算文件编制 (62)附录 (66)参考文献 (68)外文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某道路改造工程完整的初步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 概述........................................................................................................3 1.1 工程概述......................................................................................................3 1.2 设计依据和规范 ..........................................................................................3 1.3 工程区位......................................................................................................3 1.4 设计范围及内容 ..........................................................................................4 1.4 工程设计标准 ..............................................................................................4
—1—
衢州市城建设计有限公司
第七章 环境保护................................................................................................ 13 7.1 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 13 7.2 环境影响的缓解措施 ................................................................................ 13
市政道路初步设计总说明

中山市xxxxx路工程初步设计说明3 总体设计3.1 总体设计原则设计按照“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设计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念,以人为本,从路线、路基、路面、桥梁、不良地质、环保景观、少占耕地、水土保持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总体设计原则如下:(1)根据《工可报告》确定的路线走向,考虑本项目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条件,广泛征求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意见,并结合当地发展规划和要求,通过多方案比选论证,选择最优路线方案。
(2)充分体现“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环保设计理念,合理利用地形,少填少挖,保护沿线耕地、植被等,使公路与自然和谐相溶。
(3)处理好城镇、厂矿企业建设规划、地方道路、广中江高速公路等的关系;充分考虑沿线居民出行方便,综合考虑研究设置平面交叉、港湾式停靠站的位置、拟建规模和设计型式。
(4)路基设计贯彻“低填、浅挖、缓边坡”的原则。
本合同段实行“低路堤”的设计原则,减少填方和占地,有利于软基处理,边坡防护以植物防护为主。
(5)重视工程安全性设计,运用运行速度和行车安全的理念,对线形指标进行优化设计,外业验收后通过调整曲线半径配置、平均纵坡、改善偏角和视距等措施,提高了路线平纵指标,提高道路的行车安全,充分体现安全至上的设计理念,并采用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保障工程本体结构和用路者运营的安全。
(6)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现行相关规范、规程和“强制性执行条文”,严格控制批准的建设规模。
(7)认真研究和执行历次审查会议纪要精神,设计方案充分重视专家和地方政府的意见。
综合考虑和协调各方面因素,确保道路使用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
3.2 路线起终点论证及与其他公路的衔接方案项目起点位于新丰北路北端平交口格兰仕研发中心附近,为原工可报告终点,该点顺接现状新丰北路平交口。
项目终点位于圾垃处理场大门交叉口,为原工可报告起点。
本项目为中山市北二环公路在黄圃镇境内的一段,起终点均以其后建成的北二环前后段落顺接,起终点位置唯一。
道路初步设计说明

1设计说明书 (2)1.1道路地理位置图 (2)1.2概述 (3)1.2.2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及规范 (3)1.3现状评价及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4)1.3.1道路现状评价 (4)由于道路路基在场坪施工中已经完成,道路现状地质条件比较好。
(4)1.3.2现状交通量及技术评价 (4)1.3.3沿线(控制性)建筑、河流及地上、地下管线等情况。
(4)2工程地质条件 (4)3.1工程地点、范围、规模、建设期限、分期修建计划。
(6)3.2规划简况 (6)3.3远期交通流量流向的分析,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荷载等级的确定。
(6)机动车道通行能力按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断面的的普通汽车计。
普通汽车车种换算系数为1.50,设计小时交通量按下式计算:Nh=Nda*k*δ。
Nda为设计年限的年平均日交通量;k为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值;δ为主要方向交通量与断面交通量的比值。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拟定该条道路为双向四车道的城市次干路Ⅲ级,设计车速为30km/h,设计采用的服务水平为一级,标准轴载BZZ-100,设计年限为30年。
(6)3.4主要交叉路口渠化处理方式 (7)与滨江大道的交叉路口及渠化处理方式已在其它道路施工图中处理完好,本次设计不再叙述。
与改移道路的交叉路口及渠化处理方式详见交叉口竖向设计图。
(7)3.6工程设计 (7)3.6.3.4超高及加宽的设置 (9)4路基、路面设计 (10)4.1路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由于路基道路路基在场坪施工中已经完成,本次设计路基部分仅提供路基标准横断面设计和路基设计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步设计说明第一章工程概况一、区位条件江山市贺村镇距江山市区10公里,浙赣铁路、205国道、46省道穿境而过,是江山市重要的工业基地、浙西商贸重镇。
全镇总面积82.3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5.2万人,外来人口2.1万人。
2002年11月被市确定为四个经济强镇之一,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镇。
贺村镇作为经济强镇,通过几年的开展已初步形成建材水泥、竹木加工、机电、纺织服装、食品与饲料加工、文体用品等6个主导产业,经济实力在江山市行政区划调整过后的19个乡镇中排名首位。
2005年全镇生产总值实现8.7亿元,比上年增45.7%,其中工业增加值7.3亿元,比上年增5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比上年增55.2%,其中工业投入5.8亿元,比上年增55%;地方财政收入达3239.69万元,比上年增56%。
农民人均收入约5000元。
江山市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工程选址在贺村镇丰益村银碓山,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贺村镇城镇总体规划的要求。
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工程建在新205国道边,背靠浙赣铁路,交通条件良好;基地远离居民区,不影响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周围环境适合工程的建立。
基地与贺村镇区紧邻,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等根底设施均已经敷设到区块,可以方便地与贺村镇根底设施网络衔接,也为基地三期的开发建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配套设施条件。
二、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工程所在地属丘陵平原地,从土壤资源来看,以黄色粘土为主,地层、地质条件好,坡度平缓,适宜工程建立。
2、气候气象贺村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受地形影响,兼盆地气候的*些特色。
气候温和,四季清楚,梅雨季节雨量集中。
年均气温17.7度,年平均降雨量1658毫米,年无霜期255天,宜于农业生产。
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主要灾害性天气有低温和寒流,梅雨及台风。
3、工程地质沿线地址情况良好,根本属第三期黄土地区。
三、设计容本次工程容为江山市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一号路、二号路、三号路根底设施工程设计。
设计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道路工程设计2、给排水工程设计3、交通工程设计4、电力、电信工程设计5、绿化景观工程设计6、路灯工程设计7、工程设计概算第二章设计依据一、设计依据1、建立单位的设计委托2、"江山市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工程根底设施工程可行性研究"3、关于江山市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工程根底设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浙发改农经[2006] 574号〕4、建立围1/1000地形图二、设计规1、"城市道路设计规"〔CJJ37-90〕2、"室外排水设计规"〔GB 50014-2006〕3、"室外给水设计规"〔GB 50013-2006〕4、"给水排水工程构造设计规"〔GBJ69-84〕5、"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99〕6、"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JGJ50-2001〕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 〔CJJ75-97〕8、"低压配电设计规" (GB5054-95)9、"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GB50217-94)Π10、"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JGJ-50-88〕11、"城市地下通信塑料管道工程设计规" 〔CECS 165:2004〕12、其它相关规要求第三章道路工程一、设计原则1、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及各规的要求。
2、满足道路交通功能要求。
3、竖向在满足两侧地块标高要求和防洪要求下,考虑工程的土方平衡进展设计。
二、道路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次干道Π:一号路、二号路城市支路II:三号路2、设计车速:城市次干道:V=40Km/h城市支路:V=30Km/h3、路面构造设计轴载:BZZ-100。
4、设计年限:混凝土路面30年。
三、平面设计本次设计平面依据甲方提供的电子文本文件中所确定的坐标进展定位。
一号路,为城市道路次干路,道路设计起点为五号路,起点桩号为K0+000,终点为205国道,桩号为K0+636.578,本次道路设计全长为636米,道路规划红线宽16米,与设计道路相交的规划道路由南向北依次为五号路、二号路、三号路、六号路、205国道。
其中K0+157.870~K0+232.088段为一半径为500米的圆曲线,其余段为直线。
二号路,为城市次干路,道路设计起点为四号路,桩号为K0+000,终点为46省道,桩号为K0+473.130,道路设计全长为473米,道路规划红线宽16米,与设计道路相交的规划道路有西向东有四号路、一号路、六号路、46省道。
设计围道路线型为一直线。
三号路,为城市道路支路,道路设计起点为四号路,桩号K0+000,终点为六号路,桩号为K0+381.027,道路设计全长为381米,道路规划红线宽度12米,与设计道路相交的道路有四号路、一号路、六号路。
设计围道路线型为一直线。
本次设计道路沿线根本无拆迁,但由于道路所属围为丘陵地区,地势复杂,高差变化较大,因此填挖土方量比拟大。
四、纵断面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根据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可研的道路控制标高进展设计。
由于设计道路围地形较为复杂,高差变化大,本次道路纵断面设计结合规划用地控制标高,考虑路基土石方工程数量大小,依据规要求确定的纵坡和坡长,拉坡时综合考虑行车平安、舒适、排水顺畅、造价经济。
一号路道路设计最大纵坡2.471%,最小纵坡0.500%;二号路道路设计最大纵坡2.608%,最小纵坡0.94%;三号路道路设计最大纵坡0.692%,最小纵坡0.619%。
五、横断面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规划红线宽度进展。
横断面形式、布置、各组成局部尺寸及比例按照道路类别、级别、计算行车速度、设计年限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通量和人流量、交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下管线、绿化、地形等因素统一安排,以保证车辆和人行交通的平安畅通,具体为:一号路:3.0m〔人行道〕+10.0m〔机非混合道〕+3.0m〔人行道〕=红线宽度16米。
二号路:3.0m〔人行道〕+10.0m〔机非混合道〕+3.0m〔人行道〕=红线宽度16米。
三号路:2.5m〔人行道〕+7.0m〔机非混合道〕+2.5m〔人行道〕=红线宽度12米。
六、路基设计道路大局部位于山坡、农田,施工前应去除表层约25cm厚的杂填土或耕植土。
结合管道施工,以降低地下水位,疏干土基。
道路红线位于河塘及暗浜地段,假设河塘底淤泥不深时,挖尽河塘底淤泥至原状土;假设淤泥较深时,可抛石挤淤,一提高其承载力,清淤时河塘填挖成台阶形,然后用塘渣回填,塘渣最大粒径不超过15cm,含泥量不大于15%,每层压实厚度不大于30cm,分层填塘渣碾压至路槽底标高。
道路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压实后的基层应平整、结实、结成板块,无松散现象,外表无明显粗细别离现象,12~15t压路机碾压后轮迹深度不大于5mm。
压实后土基顶面回弹模量不小于25Mpa。
填方路段原地面高程以下的各种管道应先期做完。
管道周围管顶以上50cm 围的回填土应按下水道施工技术规程要求对称、均匀、薄铺轻夯实,密实度要求见管道局部;其它深度的回填密实度要求按施工技术规程进展。
本工程填方边坡为1:1.5,挖方边坡1:1,路基填筑压实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
七、路面构造设计本工程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构造,路面构造如下:一号路、二号路机动车道:22cmC30水泥砼+18cm5%水泥稳定砂砾石+20cm级配砂砾石=构造厚60cm三号路机动车道:20cmC30水泥砼+15cm5%水泥稳定砂砾石+20cm级配砂砾石=构造厚55cm人行道路面构造:6cm灰色透水铺砖人行道板+3cm厚M10水泥砂浆座底+15cm厚3%水泥稳定砂砾石=人行道构造层厚度24cm。
八、穿插口设计穿插口设计应保持道路上所有车辆的交通平安,此外应保证穿插口围的地面水迅速排除。
穿插口的计算行车速度应按照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的0.5~0.7倍计算,直行车取0.7倍,转弯车取0.5倍。
九、交通设施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按"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规定设置。
十、无障碍设计根据建立部"工程建立标准强制性条纹"的要求,本工程道路实施无障碍设计。
依据"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ZBP33D01-88〕进展无障碍设计,本工程主要在人行道设置导向块材、停步块材,在行人过马路处设置三面坡缘石坡道。
缘石坡道:人行道的各种路口必须设缘石坡道;缘石坡道应设在人行道围,并与人行横道相对应。
盲道: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平安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置位置;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盲道的颜色为中黄色。
人行道中有台阶、坡道和障碍物等,在相距0.5m处,应设提示盲道,提示盲道的长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人行道成弧线型路线时,行进盲道宜与人行道走向一致。
第四章排水工程一、设计原则1、基地排水体系采用雨污分流制。
2、排水管网布置要求管线短、埋深小,排水尽量以自流排水为原则。
3、排水走向结合地块竖向及周围受纳水体确定。
4、尽量降低管道埋深,特别是干管埋深,减少工程造价。
5、雨水分区就近排放水体,防止因汇水面积过大而设置排水渠。
二、雨水工程1、设计参数采用江山市短历时暴雨强度公式进展暴雨强度设计。
〔1〕暴雨强度公式:q =935(1+0.536lgp)/t0.56 (L/s.ha)t=t1+mt2t1=10min 〔地面集流时间〕m为延缓系数暗管2.0 明渠1.2t2=∑L/V60 min〔管渠雨水流行时间〕〔2〕雨水流量公式:Q=ψqF (L/s)Q—设计雨水流量〔L/s〕ψ—综合径流系数为0.6q—设计暴雨强度〔L/s.ha〕F—流域汇水面积〔ha〕2、排水走向根据基地竖向设计及基地周围水体分布情况和雨水分区、就近自流排放的原则,将设计围排水分成二个排水方向进展收集、组织。
沿一号路敷设雨水主管道,收集其两侧雨水后由北向南汇入基地南侧水体中。
沿二号路〔一号路以东〕敷设雨水主管道,收集其两侧雨水后由西向东汇入基地南侧水体中。
3、管网布置根据以上排水走向,布置雨水管网,预留雨水接口。
管网布置应有利于道路及地块雨水的收集和排放。
雨水管网与竖向相结合,充分利用地形,采用重力流输送。
同时应根据地形、道路坡向及排水水体的位置综合考虑,使雨水得以就近排放。
起端雨水管道的覆土深度应尽量控制在1.5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