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心理活动,都有生理基础!

合集下载

基础心理学(深圳大学)习题

基础心理学(深圳大学)习题

02心理与脑1、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________。

A 精神活动;B 反射活动;C 意识活动;D 技能活动。

2、狗听到主人唤它的名字就跑过来,是下列________反射。

A 无条件反射;B 第一信号的反射;C 第二信号的条件反射;D 本能的反射。

3、下列________属条件反射。

A 眨眼反射;B 吸吮反射;C 膝跳反射;D 信号反射。

4、一个原本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多次重复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该反射被称为________。

A 操作性条件反射;B 无条件反射C 经典性条件反射;D 第一信号系统5、下列哪个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________?A 见风流泪;B 谈梅生津;C 望梅止渴;D 吃梅生津。

6、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引起唾液分泌,这种现象是________。

A 无条件反射;B 经典性条件反射;C 操作性条件反射;D 反射。

7、一名学生穿着红色衣服参加考试,得了高分,以后他总是穿着红衣服去考试。

这一心理现象是________。

A.脊髓反射B.操作性条件反射C.无条件反射D.经典性条件反射8、大脑皮层部位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是________。

A 正诱导;B 负诱导;C 扩散与集中;D 相互诱导。

9、小孩临睡前兴奋的“闹觉”,这是________所致。

A 扩散;B 集中;C 正诱导;D 负诱导。

10、“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属于________现象。

A 扩散;B 集中;C 正诱导;D 负诱导。

11、以下各项中的________项不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A 脑干;B 小脑;C 脊髓;D 自主神经。

1.大脑皮层主要分为__________、顶叶、额叶和枕叶四个区。

2.人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_____________两部分构成的;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___________。

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德国的医生和生理学家E.希齐希和G.弗里奇1870年首次发表了用电流刺激狗的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所获得的 结果,1876年D.费里尔将电刺激法应用于胡狼、猫、豚鼠、鸽、鱼和蛙等动物。结果确定了感觉和运动功能的脑 定位原则。此后德国生理物理学家H.von赫尔姆霍茨测量神经冲动传导的速率,探讨颜色视觉和听觉的原理。
研究内容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它除用人为研究对象外还用各种实验动物为对象,研究心理 行为活动的生理学机制。随着心理科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和新技术的发展,生理心理学超越了传统生理心理学 的视野和方法,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自身多学科交叉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科学家们延伸了这个领域,给这个领域 起了很多名称,如生物心理学(Biopsychology),行为神经科学(BehavioralNeuroscience),行为脑科学 (BehavioralandBrainSciences)等,这些名称也都反映出揭示行为的脑机制的基本目标。这一学科的发展促进 了将行为水平的研究方法渗透到神经生物学微观领域,同时将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渗透到心理学领域。从多学科、 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对心理行为现象展开研究。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各类心理疾病(如抑郁症、自杀、 社会适应障碍、行为问题)和心身疾病(如冠心病、癌症)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已成为21世纪中国最令人的心理卫 生课题。我国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也正密切地心身健康领域的基础研究。与此相配合,该专辑收录了19篇文章,内 容涉及应激、精神疾病、抑郁、成瘾、认知神经科学、和学习记忆等多学交叉性研究,从不同侧面概述了国内外 生理心理学研究进展。
20世纪初,英国生物学家C.S.谢灵顿开始研究感觉心理学,发表了颜色视觉、闪光视觉以及触觉和肌肉动觉 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内感受器、外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等术语;他阐述了神经元、突触和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的 概念,并且研究了脊髓的反射机制。他强调人类意识的独特性质,认为不能将心理简化为脑功能,因此他的心理 学被认为是二元论的。差不多与谢灵顿同时代,但观点相反的是苏联的生理学家И.Π.巴甫洛夫;他认为动物有 两种类型的反射活动:①无条件反射,等同于物种的本能行为;②条件反射,即学习的行为。两者都属于第一信号 系统。

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

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

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昨天在区进修学校听了邹局长的课。

阐述了自己的精彩观点,使我对新形势下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教师法》第八条第一项规定:教师要“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的神圣使命,一言一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当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经法律确认,即具有法律规范的意义。

下面就新时期教师应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谈谈我的一些拙见,请大家不吝赐教。

重视师德修养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

“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俯首甘为孺子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这正是对教师优秀道德品质的真实写照。

人们把教师喻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喻为吐尽最后一根丝的春蚕,也正说明教师道德的高尚。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从我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广大教师更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优秀教师的高尚道德品质,并不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全方位地磨砺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

所谓师德,就是从事教育这个职业的人们,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具体体现。

人民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应具有高尚的师德,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强调崇尚教师的师德对“科教兴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

爱岗敬业是师德的核心,是精神。

教师首先要确立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理想,坚定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要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忠于职责、关心学生、乐于奉献、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具备为科学事业、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不计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宁肯牺牲自己。

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视教师为自己的楷模,视教师为自己道德的领路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这种角色期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换的,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事。

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学基础

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学基础

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学基础引言情绪和情感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惊恐,情绪和情感对我们的思维、行为和身体状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学基础,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情绪和情感的产生机制。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情绪是指个体对特定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生理反应,包括但不限于喜悦、悲伤、愤怒、害怕等。

情感则是情绪的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括对他人、事物、环境的喜好、厌恶或冷漠等态度和情绪体验。

二、神经生理学基础1. 大脑结构情绪和情感的产生与人脑的结构密切相关。

大脑中的杏仁核和垂体扁桃体是情绪调控的核心区域,它们可以感知和处理来自内外部的刺激,进而激活其他大脑区域。

2. 神经递质情绪和情感的产生与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

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大脑中起到调节情绪的重要作用。

它们的不同水平和分布可以导致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三、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反应情绪和情感的产生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包括但不限于心率的改变、血压的升高、呼吸加快等。

这些生理反应是身体为了应对外界刺激而做出的自动调节。

1.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两个主要部分。

情绪和情感的变化会促使这两个部分的活动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进而影响整个机体的状态。

2.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内分泌系统中的激素也参与了情绪和情感的调节过程。

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的释放会在情绪激动时出现变化,进而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四、情绪和情感的影响情绪和情感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认知功能情绪和情感可以改变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的方式,影响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判断能力。

2. 行为表现不同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不同的行为表现,如愤怒可能促使人产生攻击行为,而喜悦则可能促使人表现出友好和合作。

3. 生理健康情绪和情感与生理健康密切相关。

长期的负面情绪和情感会增加心脏病、抑郁症等疾病的风险,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则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身体健康。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生理学心理学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生理学心理学

释放或突触后膜对递质的反应,从而影响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03
受体与信号转导
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特定信号分子结合的蛋白质,通过信号转
导机制将胞外信号转化为胞内效应,进而引起细胞生理反应和心理现象
的产生。
03 感知觉过程生理机制
视觉感知过程及视皮层功能区域划分
视觉感知过程
光线通过眼球的折射系统投射到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 胞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视觉中枢进行处理和解析。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生理学心理学
目 录
• 生理学心理学概述 • 神经系统与心理现象 • 感知觉过程生理机制 • 记忆、学习和认知功能生理基础 • 情绪、动机和意志行为生理基础 • 睡眠、觉醒和生物钟调节机制
01 生理学心理学概述
生理学心理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生理学心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特别 是人类生理机制与心理活动之间 关系的一门科学。
生理学心理学与相关领域关系
与神经科学的关系
神经科学是生理学心理学的重要基础,提供了对神经系统 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理解,促进了生理学心理学的发展。
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生理学心理学是心 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
与生物医学的关系
生物医学是研究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生理学心理学 借鉴了生物医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影像学、生物化学 等,以揭示心理与生理的相互关系。
智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 2 3
智力发展
受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决定 了个体智力的上限,而环境因素则决定了个体智 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智力发展的生理基础
大脑的发育和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是智力发展的 生理基础,包括大脑皮层的发育、突触的形成和 修剪等过程。

关于大脑机制的心理生理学阐释

关于大脑机制的心理生理学阐释

关于大脑机制的心理生理学阐释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心理活动是人脑的精神活动。

心理生理学观点强调,心理的实质即是脑的机能。

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皮层。

每一心理现象的实质都是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的。

不管你是在学习,记忆,在思维,还是在模仿,都是在由生物学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些生物进程也是毫无疑问可以人为调整的。

关于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包被大脑半球沟和回外层的灰质,是调节机体机能的最高部位。

哺乳动物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大脑皮层,并随着神经系统的进化而进化。

新发展起来的大脑皮层在调节机能上起着主要作用;而皮层下各级脑部及脊髓虽也有发展,但在机能上已从属于大脑皮层。

高等动物一旦失去大脑皮层,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

人类的大脑皮层更产生了新的飞跃,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成为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约有140亿个,面积约2200平方厘米,主要含有锥体形细胞、梭形细胞和星形细胞(颗粒细胞)及神经纤维。

按细胞与纤维排列情况可分为多层,自皮层表面到髓质大致分为六层。

皮层的神经元之间联系十分广泛和复杂,在皮层的不同部位,各层的厚薄、各种神经细胞的分布和纤维的疏密都有差异。

根据皮层的不同特点和功能,可将皮层分为若干区。

机体的各种功能在皮层具有定位关系,如运动区、感觉区等。

但这仅是相对的,这些中枢也分散有类似的功能。

如中央前回(四区)主要管理全身骨胳肌运动,称运动区,但中央前回也接受部分的感觉冲动。

中央后回主管全身体躯感觉,但刺激该区也可产生少量运动。

皮层除一些特定功能的中枢外,人类皮层大部分区域称联合区。

临床实验证明,某一中枢的损伤,并不使人永久性完全丧失该中枢所管理的功能,经过适当的治疗和功能锻炼,常可由其他区域的代偿而使该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当动物萎靡不振,昏昏欲睡时,它们的大脑是否也处于混沌状态?以色列研究人员在研究了猫的大脑活动后提出,动物即使是闭着眼睛打盹,其大脑也许仍会下意识地产生视觉图像。

心理咨询师-基础心理学相关知识总结

心理咨询师-基础心理学相关知识总结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知情意)。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无脊椎动物:感觉;脊椎动物:知觉;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人类:思维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科学事实,充分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盖伦:在西方首次提出“气质”这个概念人性善恶的问题上,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世硕主张人性有善有恶,告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学派纷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方向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自我实现信息的输入、编码、转 换、储存和提取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神经系统有两大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细胞体——信息整合树 突——接收作用 轴 突——传递作用 神经元及其功能:外周神经系统 功能上分为: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植物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如出汗、心跳、消化和血液循环。

根据自主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地状态脑干,包括延脑(又叫延髓)、桥脑和中脑三个部分。

脑干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脑干网状结构,其神经纤维弥散性的投射,调节着脑结构的兴奋水平,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间脑丘脑:除嗅觉器官以外,其他感觉器官来的神经元都要在丘脑换一个神经元,才能到达大脑。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重要的神经中枢,它调节着内脏系统的活动。

心理的生理基础

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第一节神经系统一、神经元1.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2.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3.轴突通常又称为神经纤维。

4.神经元根据其功能特性,可以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5.突触——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

6.神经细胞的膜有一定的通透性,在一般情况下,它不让正离子进入,也不让负离子出去,保持膜内外的电位差,叫做极化状态。

二、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1.人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2.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

通常把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

网状结构在脑干中占很大比例,它由灰质和白质相混杂而成。

3.间脑被称为在脑的中间,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4.人的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能力。

5.人的大脑的两个半球表面覆盖着面积很大的灰质,称为大脑皮层。

6.大脑中枢——人的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最大结构,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

大脑半球表面有三条重要的沟裂:外侧裂、中央沟、顶枕裂,这三条沟裂将大脑皮层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大区。

7.听觉中枢——位于颞叶。

视觉中枢位于枕叶。

第二节反射和反射弧1.反射和反射弧——反射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2.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3.反射有同时进行的两条渠道: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

非特殊通路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来实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心理活动,都有生理基础!
伤心,会流泪。

害怕,脚会迈不动。

开心,脸上就有笑容,生气,可能会胸口疼。

心理活动,会带来生理变化,这已经是常识。

反过来,生理变化,也会带来心理变化,这一点,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

其实,一切心理活动,都有生理基础!只是什么样的生理变化,会带来什么样的与之对应的心理变化,这个课题太大了,现在无法弄清楚。

爱因斯坦的老师,量子理论之父,马克斯·普朗克博士,他在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经发出感叹:我对原子的研究最后的结论是,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从他这里开始,精微物理学,开始深入研究量子。

普朗克博士还说:所有物质,都是来源于一股令原子运动和维持紧密一体的力量,这个力量的背后,应该是意识和心智,心识是一切物质的基础。

类似的科学论断,非常多,不一一列举。

如果你真正看懂了这段话,你不难明白,物质和意识,它是一个东西。

所谓的心理和生理,在根源处,它也是一个东西。

我们现在喜欢说,生理学和心理学,如果追到根子上,不但这样分科是错的,就连这两个名词都是不准确的。

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分呢,你要深入的研究它,就必须把它切开。

你要正确的区分它们,就必须给它们取个名字。

本文,无意做量子物理的科普,这个东西,科学家们都不一定能讲清楚,我听过一些院士的讲座,确实是很难讲清楚,所以本文就更加不能说了。

引入这些内容,是为了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一切生理活动,都有心理基础,同样的,一切心理活动,也都有生理基础。

上面写的,是比较专业的论述,那么这种规律,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有没有相应的表现呢?一定是有的。

并且每一件事,都遵循这个规律。

心理活动,带来生理变化,这在文章的一开头,已经写过了。

这里只说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

累了,就不想说话,没睡好,心情就不好,吃饱了,心情就好。

生病了,心情就很低落。

例子太多,不一一说了。

这是大家,根本不用思考,就知道的规律。

如果你仔细想想,其实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遵循这一规律。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你会发现,懒惰,自控能力差等等,各种所谓的性格问题,其实都有生理基础。

性格,是心理习惯,当然受生理制约。

简单说,就是生理上不好,影响心理。

心理上不好呢,又反过来影响生理。

互为因果,反复循环。

规律是这样,但如何利用这种规律,既能让生理疾病康复,又能让心理疾病康复,做起来比较难,尤其是靠外人更难。

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纠缠在一起,裹挟不清,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呢?信息调动能量,能量改变物质,心理活动属于信息变化,生理活动,属于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也就是说,能量是一个连接的桥梁。

所有的身心合一,形神兼养,性命双修,都是以能量为线索。

如何正确的使用生命能量,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世界卫生组织,提到健康有四大基石:营养、心理、运动和睡眠。

这四大基石,是什么关系,其实都指向能量。

饮食气和睡眠,是为了补充恢复能量,心理和运动,是正确的使用能量。

(原创:身体自愈研究者,百家号或微信内搜索“身体自我修复研究者”可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