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合集下载

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方?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看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赏析:
水畔女儿的情思犹如这绵绵海水般温柔不绝,她有着丰富的感情
和多愁善感的心,与情人分离,是她心中无限悲苦的根源,对情人诚
挚的爱,却又让她显得楚楚可怜,娇美可人,那缠绵的思念甚至都不
曾为外界经年景象的变幻而有丝毫动摇。

淳朴的语言也正诉说了她对
于爱的淳朴心理,就算是如痴如醉,也要将这份爱的体验持之以恒。

西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西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西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西洲曲原文: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翻译: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西洲曲注释: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这首诗是南朝民歌。

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②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下,往。

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

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

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

南北朝民歌 · 《西洲曲》

南北朝民歌     ·  《西洲曲》

•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 “丝”和“思”是同音异字构成双关;布匹的 “匹”和匹配的“匹”是同字同音构成双关。 • “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用药名的“散” 双关聚散的“散”,以黄连的“苦”双关相思的 “苦”。 • 其它诸如“藕”与“偶”、“莲”与“怜”、 “碑”与“悲”、“篱”与“离”等等。 • (3) 托物抒情 •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 复何似?”(《子夜四时歌· 冬歌》) • 冰雪的厚重宽广衬托自己感情的深厚,以松柏的 坚贞喻托自己爱情的坚贞。
• 3、北朝民歌艺术特点: • (1)粗犷豪放,质朴刚健。
• “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 乐也”。 • 别于南朝民歌。
• (2)浑朴意境。 • 《敕勒歌》:苍茫的景象和雄浑的境界便应 声而出,成就了千古绝唱。 • (3) 鲜明生动的形象。 •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 唤天”(《地驱乐歌》)。 • 简单疏朗、质朴无华,毫无造作矫饰
• 春天至初夏。 • 行为,突出其痴情
• 景物,突出其失落。
• 夏日。
• 一组细节描绘,进一 步写其痴情。
• 初秋:景中隐含着形象 描绘——妩媚柔情。 • 默默地抚弄莲子,内心 充满惆怅之情。
• 初秋至深秋。 • 一连串的动作,写其 痴情。
• 初冬。 • 终日在栏杆边徘 徊——痴情、渴慕。
• • • •
(2)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个性。 (健儿须快马)、(新买五尺刀)。 (3)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 《木兰诗》、《陇、 《幽州马客吟歌辞》(快马常苦瘦)等。 • (4)婚姻爱情生活。 • 如《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捉 搦nuò歌》(谁家女子能行步)、《地驱乐 歌》(驱羊入谷)等。
•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最新《西洲曲》介绍及原文阅读

最新《西洲曲》介绍及原文阅读

《西洲曲》介绍及原文阅读《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陈祚明则谓之“言情之绝唱”(《采菽堂古诗选》)。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西洲曲》艺术魅力自不容置疑。

但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

《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曾选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两句,这两句描写的是秋天莲子成熟时的盛景,而“莲”谐音“怜”,“莲子”谐音“怜子”,表明了女子对情郎既怜且爱的深情,用在《荷》文中,和前文独具朦胧之美的“荷香月色”呼应,使得荷塘的境界陡然开阔、明朗了。

【西洲曲全文】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一说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相关注释】〖西洲〗地名,未详所在。

它是本篇中男女共同纪念的地方。

〖下〗落。

落梅时节是本诗中男女共同纪念的时节。

〖鸦雏色〗形容头发乌黑发亮。

鸦雏,小鸦。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赏析西洲曲赏析1西洲曲西洲曲原文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译文及注释译文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注释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这首诗是南朝民歌。

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②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下,往。

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

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

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

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西洲曲》原文及翻译一、《西洲曲》原文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二、《西洲曲》原文翻译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三、《西洲曲》作者介绍佚名不是没有姓名的人,而是作者没有署名,或是由于时间久远等原因作者的真实姓名查无根据,或者根本就无法知道作者是谁。

也有的是由于集体创作或是劳动人民从很久远的时候就流传下来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的作者就被标作佚名。

西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西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西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西洲曲原文: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翻译: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西洲曲注释: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这首诗是南朝民歌。

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②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下,往。

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

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

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

《西洲曲》原文阅读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阅读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阅读及赏析《西洲曲》原文阅读及赏析出自南朝诗人民歌的《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赏析《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

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

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1]《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

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

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

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

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

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

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洲曲》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西洲曲》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它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诗歌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西洲曲》原文
南北朝:佚名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注释
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这首诗是南朝民歌。

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②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下,往。

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

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

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

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

⑥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⑦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⑧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

⑨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纯洁。

⑩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

⑾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

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⑿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

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
处。

⒀尽日:整天。

⒁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意思是说,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

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

⒂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海水一样悠长。

创作背景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

写作时间和背景没有定论,一说是产生于梁代的民歌,收入当时乐府诗集,另一说是江淹所作,为徐陵《玉台新咏》所记载。

还有一说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但此诗具体在何时产生,又出自何人之手,千百年来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扑朔迷离中一直难以形成定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